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

意义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本文导语常用的血脂化验有七项: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

1、胆固醇(TC,CHO)

参考值:

合适水平:≤L(200mg/dL)

临界范围:~L(201~219mg/dL)

升高:≥L(220mg/dL)

临床意义:

升高:CHO升高的危害: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

CHO升高的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

导致CHO升高的生理因素: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妊娠末三个月时可能明显升高,产后可恢复。

降低:CHO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吸收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女性月经期也可降低。

2、甘油三酯(TG)

参考值:

合适水平:<L(150mg/dL)

临界范围:~L(150~200mg/dL)

升高:~L(200~500mg/dL)

极高:≥L(500mg/dL)

临床意义:

升高:TG升高的危害: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当其升高时也应给予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

TG升高的常见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

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可见于过度饥饿,运动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值:

合适水平:≥L(40mg/dL)

减低:≤L(35mg/dL)

临床意义:

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因为它能将蓄积在组织中的游离胆固醇运送到肝,降低组织中胆固醇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HDL-C水平低的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其水平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小。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值:

合适水平:≤L(120mgd/L)

边缘升高:~L(121~139mg/dL)

升高:≥L(140mg/dL)

临床意义:

升高的危害:LDL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指标。

升高:可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疸、慢性肾功能衰竭、Cushing综合征等。

降低:可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恶性肿瘤等。

5、脂蛋白(a)[Lp(a)]

参考值:10~140mmol/L(0~300mg/L)

病理性升高:≥300mg/L

临床意义:Lp(a)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其浓度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6、载脂蛋白AⅠ(apoAⅠ)

参考值:~1.60g/L

临床意义:一般情况下,apoAⅠ可以代表HDL水平,与HDL-C呈明显正相关。低于1.20g/L比高于1.60g/L的人群有易患冠心病的倾向。

7、载脂蛋白B(apoB)

参考值:~L

临床意义: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与LDL-C成显着正相关。apoB升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高于1.20g/L比小于1.00g/L有易患冠心病的倾向,降低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脂七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本文导语常用的血脂化验有七项: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 1、胆固醇(TC,CHO) 参考值: 合适水平:≤5.17mmol/L(200mg/dL) 临界范围:5.20~5.66mmol/L(201~219mg/dL) 升高:≥5.69mmol/L(220mg/dL) 临床意义: 升高:CHO升高的危害: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 CHO升高的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 导致CHO升高的生理因素: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妊娠末三个月时可能明显升高,产后可恢复。 降低:CHO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吸收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女性月经期也可降低。 2、甘油三酯(TG) 参考值: 合适水平:<1.69mmol/L(150mg/dL) 临界范围:1.69~2.25mmol/L(150~200mg/dL)

升高:2.26~5.63mmol/L(200~500mg/dL) 极高:≥5.64mmol/L(500mg/dL) 临床意义: 升高:TG升高的危害: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当其升高时也应给予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 TG升高的常见疾病: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 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可见于过度饥饿,运动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值: 合适水平:≥1.04mmol/L(40mg/dL) 减低:≤0.91mmol/L(35mg/dL) 临床意义: 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因为它能将蓄积在组织中的游离胆固醇运送到肝,降低组织中胆固醇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HDL-C水平低的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其水平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小。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值: 合适水平:≤3.10mmol/L(120mgd/L) 边缘升高:3.13~3.59mmol/L(121~139mg/dL)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血脂四项的临床意义

血脂四项的临床意义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血脂四项的临床意义 血脂四项主要包括了:总胆固醇(英文缩写:TC)、甘油三酯(英文缩写: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缩写: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缩写:LDL-C);TC 参考值:2.84~5.20mmol/L,TG参考值:0.56~1.70mmol/L,HDL-C参考值: 1.00~1.55mmol/L,LDL-C参考值: 2.1~ 3.1mmol/L; 血脂四项最好空腹检查,避免影响检查结果。虽然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非空腹检查,但是血脂四项一般都是成套一起采血检查,所以建议清晨空腹采血检查;还有就是,检查前24小时内不要饮酒,避免影响甘油三酯水平;还有就是,看血脂报告单时还应考虑患者是否有受到服用某些药物的影响,如降血脂药、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某些降压药、降糖药、胰岛素及其他激素类制剂等影响。 总胆固醇TC TC是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有胆固醇的总和,分为酯化型胆固醇(又称胆固醇酯,CE)和游离型胆固醇(FC),其中CE约占60%~70%,FC约占30%~40%,健康个体或个体之间两种类型的比例保持稳定。FC在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的作用下形成CE。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最高,其次是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最低。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 TC增高:多见于脂肪肝、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当长期进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及遗传因素等都可是TC增高; TC降低:多见于肝硬化、急性肝坏死、溶血性贫血、甲亢、恶性贫血等疾病。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

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 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

血脂四项的临床意义

血脂四项的临床意义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血脂四项的临床意义 血脂四项主要包括了:总胆固醇(英文缩写:TC)、甘油三酯(英文缩写: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缩写: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缩写:LDL-C);TC参考值:~L,TG参考值:~L,HDL-C参考值:~L,LDL-C参考值:~L; 血脂四项最好空腹检查,避免影响检查结果。虽然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非空腹检查,但是血脂四项一般都是成套一起采血检查,所以建议清晨空腹采血检查;还有就是,检查前24小时内不要饮酒,避免影响甘油三酯水平;还有就是,看血脂报告单时还应考虑患者是否有受到服用某些药物的影响,如降血脂药、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某些降压药、降糖药、胰岛素及其他激素类制剂等影响。 总胆固醇TC TC是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有胆固醇的总和,分为酯化型胆固醇(又称胆固醇酯,CE)和游离型胆固醇(FC),其中CE约占60%~70%,FC约占30%~40%,健康个体或个体之间两种类型的比例保持稳定。FC在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的作用下形成CE。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最高,其次是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最低。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 TC增高:多见于脂肪肝、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当长期进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及遗传因素等都可是TC增高; TC降低:多见于肝硬化、急性肝坏死、溶血性贫血、甲亢、恶性贫血等疾病。 甘油三酯TG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解读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血脂的正常值及意义

血脂的正常值及意义 1、总胆固醇(TC)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糖尿病、粘液性水肿等。减低:甲亢、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2、甘油三酯(TG):增高: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脂蛋白酶缺陷、脂肪肝等。减低:甲亢、肝功能严重衰竭等。 3、高密度脂蛋白(HDL-C):减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因其称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故增高时反有益。 4、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因其称为致动脉硬化脂蛋白,故减低时反有益。 ▲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总胆固醇,英文缩写为TC,参考范围:<5.17mmol/L(<200mg/dl)。影响TC水平的因素有:年龄与性别。TC 水平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长期高脂饮食、高热量饮食可使TC升高;遗传因素;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等。高TC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TC>6.47mmol/L(>250mg/dl),严重高胆固醇血症,TC>7.76mmol/L(>300mg/dl)。 总胆固醇增高见于以下病症。 (1) 家族性高TC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家族性载脂蛋白B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2) 肾病结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糖尿病等。 总胆固醇降低见于以下疾病: (1)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 (2)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 ▲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甘油三酯,英文缩写为TG,参考范围:<2.3mmol/L(<200mg/dl)。正常人甘油三酯水平的高低受生活条件影响, 其个体内差异及个体间差异均大于总胆固醇,且随年龄增加逐渐高。当TG>4.5mmol/L(>400mg/dl)即可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TG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1)家庭性高TG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2)继发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合征、妊娠等。 (3)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TG>11.3mmol/L(>1000mg/dl)。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单纯的高TG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时才有病理意义。 TG减低见于以下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肝功能严重低下。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5-06-25T14:45:27.45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秦珏邱伟波 [导读]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秦珏邱伟波 广州番禺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查的56例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成员均进行血脂检测,分析检测指标。结果:实验组的CH、TG以及LDL-C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含量低于对照组,并且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3、4.984、6.582、6.824,P<0.05)。结论:血脂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作为一项检测的指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的量,同时对于血脂的控制也必不可少。血脂的检查对于糖尿病早期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097-0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是血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生命代谢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1]。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糖增高常使人体中的胰岛素处于高负荷运转,脂质代谢异常更加重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抵抗。近年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2]。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检测,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现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56例健康人员的血脂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24~69岁,平均年龄为(36.9±1.4)岁。同时选择56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范围为24~69岁,平均年龄为(30.4±2.1)岁。所有组别成员均无肾病或者甲状腺亢进等基础疾病,并且在年龄、临床表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P> 0.05)。 1.2方法 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所有成员均进行血脂检测。全部受试者均禁食12h,于次日清晨采静脉血。用奥林巴斯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各组血清CH、TG、HDL-C、LDL-C的水平。 1.3仪器和试剂 仪器:奥林巴斯AU540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试剂:奥林巴斯AU5400配套试剂盒。 1.4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间进行t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CH、TG、LDL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却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3、4.984、6.582、6.824,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的比较(mmol/L)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广泛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并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分泌量受到迷走神经以及血浆葡萄糖的影响。长时间高负荷的胰岛素分泌使得机体的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形成糖耐量受损,逐渐发展成糖尿病。胰岛素不仅对糖类代谢有重要作用,也参与调控蛋白质以及脂肪等代谢[3]。2型糖尿病有血脂代谢异常的机制可能是胰岛素抵抗致使人体内的脂质蛋白合成酶的活性下降,不能有效清除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导致其不断升高,另一方面由于血糖过高,机体不能有效的分解利用,从而为血脂过度合成提供能量[4]。血脂代谢异常是导致冠心病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众多的研究表明[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冠心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当 LDL-C升高,氧化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HDL-C能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中进行降解,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当其数量降低时对斑块保护作用减弱,会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6]。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人数的增加,常伴有代谢性疾病的增加,尤其以糖尿病、高脂血症最为突出。故而检测血糖、血脂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的CH、TG以及LDL-C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低于对照组,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表现为CH、TG、LDL-C 含量升高,HDL-C含量降低。 综上所述,血脂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作为一项检测的指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的量,同时对于血脂的控制也必不可少。血脂的检查对于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病情诊断治疗和控制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璐,孙伯欣.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856-4857.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开阳光正医院检验科

血常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 2、白细胞计数 (W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增加: 中性粒细胞 :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 HGB )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红细胞压积( HCT ) 临床意义: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6、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 临床意义: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12 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障 7、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临床意义: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 营养不良性贫血 8、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临床意义: 增大 : 急性溶血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减小 : 严重缺铁性贫血 ,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临床意义: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1、血小板计数 (PLT) 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的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和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常用血脂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常用血脂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9-03-07T15:20:15.4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作者:王云平 [导读] 血脂检测是反应患者体内脂类代谢的基本检测方式,通过血脂检测能够了解患者体内脂代谢的基本情况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51) 【摘要】血脂检测是反应患者体内脂类代谢的基本检测方式,通过血脂检测能够了解患者体内脂代谢的基本情况,从而为疾病确诊提供依据。在临床中,血脂检测主要是用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而临床中常见的脂质异常就是通过血脂检测得来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异常。在血脂检测中,多项检测指标对于评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基于此,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诊断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007-02 【Abstract】Blood lipid detection is the basic method of detecting lipid metabolism in reactive patient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lipid metabolism in patients can be understood by blood lipids test, which can provide basis f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blood lipids are mainly used to detect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The common lipid abnormality in clinic is the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lipoprotein abnormality detected by blood lipid. In the detection of blood lipids, a number of indicators have important diagnostic value in assessing the occurrence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issue and hopes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Blood lipid; 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血脂是指人体血液中各种脂肪类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存在于血浆中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po)以及甘油三酯(TG)。这些脂肪类物质在血液中以血浆脂的形式存在,构成人体活动不可缺少为重要物质。在血脂检验中,通常检测的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高密度脂蛋白等,当这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时,我们通常称之为脂质异常。脂质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时了解血脂指标的变化有利于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情况,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1]。 1.血脂检测指标 现如今,血脂检测作为监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血脂检测中,反应脂质水平的检测项目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反应脂蛋白水平的包括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反应载脂蛋白水平的检测项目包括ApoA1、ApoB等。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及时检测血脂水平,对于异常项目及时治疗和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 2.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标准 总胆固醇(TC)不超过5.2mmol/L,表明正常。如果一旦超过6.2mmol/L,则提示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TG)不超过 1.7mmol/L为正常值,如果超过 2.3mmol/L,则提示发生高TG血症。高密度脂蛋白(HDL-C)一般不低于 3.4mmol/L,如果一旦低于 1.0mmol/L提示病变。同理,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正常水平一般不超过 2.6mmol/L。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LDL-C的诊断意义及其重要。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表象的患者,如果其LDL-C处于正常水平,则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低[2]。 3.脂质异常分类 血脂检测中,各项脂质异常的表现都会提示各类疾病的发生,如下所示: TC>6.2mmol/L——高胆固醇血症 TG>2.3m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 TC<6.2mmol/L且TG>2.3mmol/L——混合型高脂血症 患者患有原发病时,其体内存在的脂质异常称之为继发性高脂血症。由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导致患者体内脂质异常称之为原发性高脂血症。除此之外,还有遗传因素所导致的脂质异常,我们称之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血脂指标的临床意义 4.1 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是指存在于血浆中的各种脂蛋白富含胆固醇的含量,这些脂蛋白主要有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组成。总胆固醇的变换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包括生活习惯、患者年龄、原发疾病等等。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保证总胆固醇正常可以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于已经发生病变的患者,此项检测还有利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4.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作为脂蛋白的一种,是通过逆向运转作用,转移肝内外细胞组织的胆固醇,这些胆固醇都会在肝脏中代谢转化,再回流至血液当中,最终一些衰老的细胞会随着人体代谢摆出体外。梁依[3]等人的研究中显示,血浆内H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当HDL-C水平维持在高水平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降低。 4.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的主要作用是将患者内源性脂质移送至外周组织中。LDL-C水平能够体现出患者的血脂情况。这一指标的变化主要受机体年龄、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影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LDL-C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呈正相关。当LDL-C水平维持较高时,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更快,钙化风险就会增加。所以,此项指标也是判断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检测指标。 4.2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此项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极为复杂,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评估项目。当患者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应及时干预,改善生活习惯,给予药物治疗,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4.3 脂蛋白 脂蛋白水平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遗传因素,其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脂蛋白水平升高时,患者常提示出现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显示[4]当Lp(a)水平超过300mg/L时,患者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当此项指标小于232mg/L时,心血管疾病预后良好。 4.4 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主要是反应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合成与分解代谢情况,当患者机体发生病变时,高密度脂蛋白的组成成分会发生更改,所以

12、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gotropin、HCG) HCG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所分泌的一类糖蛋白激素,hCG有α、β两个亚基,α亚基的分子量为约为13000(92个氨基酸),α亚基的生物特性与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及TSH的α亚基相同。β亚基的分子量为15000(145个氨基酸),为特异性链,可被单克隆抗体检测,是一个较好的标志物(β-hCG)。β-hCG在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时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时,β-hCG也会升高。 在妊娠的前几周内,hCG对维持黄体的功能很重要,在怀孕后hCG持续稳定升高,至第10周达到峰值,然后在怀孕的进程中缓慢回落,分娩后几周即降至正常人水平。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也会产生hCG,胚胎滋养层疾病时hCG也会升高。 【临床意义】 用于确定和监测怀孕,HCG在受孕后9-13天即有明显升高,妊娠8-10周时达高峰,然后下降,维持较高水平,直至足月娩,如果怀孕的最初3-6周,HCG不能持续以每两天66%的速度递增,应考虑异位妊娠或先兆流产的可能性或用于胚胎滋养层疾病及精原细胞癌。 帮助诊断滋养层疾病和生殖细胞癌,可阶段性检测用于监测以上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在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中,HCG可见升高,经治疗后降低,因此,HCG也可作为疾病预后的监测指标。在胰腺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时,HCG含量也会升高。 帮助诊断宫外孕,帮助诊断和监测习惯性流产孕妇、监测流产后的孕妇看是否有残留;在怀孕早期,血中hCG每2-3天浓度会升高一倍,宫外孕时则升高较慢。妊娠失败时hCG浓度加倍时间会延长,并很快呈现迅速降低趋势。若流产后hCG不能降至极低水平,可能表明有hCG生成性性组织残留需要清除。还可用于性早熟诊断,绝经期判断,不孕症的诊断。 1. 若所测结果与临床观察不符,应该用其他方法核实,如尿hCG定性实验,尿中无hCG,则表明血清检测结果为假阳性。另外一种鉴别办法是将标本作系列稀释测定,含有干扰物质的样本测定结果会呈现与稀释度不成比例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