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究竟在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学者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所持理由各不相同,相持不下,大多也能自圆其说。有学者干脆声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讨论。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不妨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部分,两者互有联系,但不可混淆。

首先说“人的自觉”。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工具何来“自觉”?“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某种工具,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

“自觉”是指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的和具有超越性的活动。“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创作者必须具备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真情流露而非虚情假意,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已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或教训,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这样的作品,也就是历史上那些具有原创性和永恒价值的千古佳作。

有生命意识只是“自觉”的开端。《古诗十九首》确实流露出较为强烈的生命意识,但基本上属于对生命的感伤、无奈,导向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及时行乐思想。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说依靠酒精麻醉自己是“自觉”的。

文学中的生命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感”主题,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迷惘、迷惑、感伤一类是“超越”

主题,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洞察到纷繁表象背后的永恒、自由与美好,从而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这样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说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那些最杰出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创作主体在“自觉”的意识下创作出来的,它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文学自觉”。

从文学内部发展规律角度说,“中国文学的自觉”可以概括为“文体的自觉”。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很多学者正是基于这一点,将某种文体成熟的时代定义为“自觉”,这种从文体内部寻找答案的努力是可取的,但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比如,我们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同样,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则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近体诗的真正自觉到了唐代才完成,而词的自觉则到了宋代才实现。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

(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不赞同“文学的自觉”是“伪命题”的观点,并对“文学的自觉”提出了新的思考。

B.“人的自觉”主要体现在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作家处于自觉状态利于创作出好作品。

C.“伤感”主题的文学作品表达对生命的迷惘、迷惑和感伤,导向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D.特定时代一般只存在一种成熟的文体,仅仅凭借文体成熟,难以判定时代“文学自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依次从“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结构清晰。

B.文章以“鞭牛”和“鞭车”作比,形象地阐述了“文学的自觉”其实是“人的自觉”。

C.文章以对《古诗十九首》的分析为例,证明有生命意识不一定是“自觉的文学”。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提出了鲜明有力的驳斥。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探讨中国文学何时开始“自觉”,需要明确“文学自觉”的含义,否则难免会众说纷纭。

B.堪称经典的作品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这些作品在艺术技巧方面也比较成熟。

C.李白的部分诗歌含有借酒浇愁之意,依据本文的主张,这类作品不属于“自觉的文学”。

D.同一时代,有人“自觉”有人“不自觉”,部分创作者“自觉”不意味着时代“文学自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城市群理论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的“Megalopolis”城市群概念。

他提出“城市沿城市交通网络发展会演化成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体系,继而通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把多个社会经济体系连接,产生一个呈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时至今日,都市圈及城市群概念日渐成熟,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都市规划的蓝图中。发展都市圈不仅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虹吸效应,吸引资金、人才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一“都市圈是城市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摘编自戴德梁行《2019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摘编自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材料三

想“撬动”城市圈发展,向心力的支点究竟在哪?苏锡常三座经济强市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协同。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三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制造业。会议提出,苏州、无锡制造业“底盘”很大,常州“智造”也是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三市有能力共同打造产业智造服务联盟,共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样是发展产业,合肥都市圈则得益于科创与新兴产业的崛起。合肥近两年经济表现亮眼,如何使科创资源优势,辐射至整个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做法是,在地理位置合适的地方,建造经济走廊、产业新城,与“中心”合肥遥相呼应,靠产业“互补”形成协同效应。

而想让人们有真正的“同城感”,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关键。目前,宁波、舟山两地共有127家医院纳入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推进教育数字资源互通,共享宁波智慧教育学习平台;联合推出“雪窦山一普陀山”“海上丝绸之路”等文化之旅。

(摘编自长江经济网《探寻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密码》)材料四

日本政府着力于培育东京都市圈新的区域增长极和能够发挥反磁力中心作用的新城,制造业从核心城市东京外迁到了其他次中心城市和一些中小城镇、卫星城。东京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也趋于完善,中心城市以金融业、商贸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分布在次中心城市和环核心城市带,重工业及资源型产业则分布在更外围的地区,要素和资源在都市圈内有序无障碍的流动,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而在都市圈发展雏形期和加速期,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摘编自于一洋《东京都市圈发展给中国的启示》)

下列对“都市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都市圈是在城镇化进程加速背景下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被广泛应用于大都市规划。

B.都市圈聚集了大量人口、产业,比单一城市的竞争力更强,可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

C.方便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是都市圈发展的必要条件。

D.为均衡发展,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应分散而不能集聚资源配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把成都、重庆确定为成渝经济圈的两个中心城市,符合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城市群理论概念。

B.推动成渝经济圈建设,培育国内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对构建中国新的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C.同为增强都市圈的向心力,而苏锡常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在产业发展上所走的路有所不同。

D.建设都市圈除了必须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还要注重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环境保护。

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就成渝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夕阳红到无边

刘白羽①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

②我从年轻时起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天空和大地还炎天如火、赤日铄金时,我却可以从天空中洒然而落的一

丝清风里,意会到爽朗秋天的来临,从此扫却一身粘腻,换得一身清爽,实在令人怡然陶然。而从那一阵清风起,我觉得那一颗太阳也就不同了。

③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太行山上,有一个晌午我从一个山垭口走出,我原是每天都在此时此地打这儿经过的。可这一天,我突然感到晶亮的太阳光变得那样柔和起来,从那金色的阳光中,我闻到熟透了的庄稼的芳香、天空的芳香、大地的芳香、太行山千山万壑的芳香。这是秋之芳香。经过了半个世纪,这一偶然的欣悦还洋溢在我的心际。

④我常常想:我为什么这样喜欢秋天?就因为它让人头脑爽朗、意绪清新吗?的确,每到这个季节,我的整个灵魂便像浸在清凉的泉水之中,无限的情思、灵感就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过,秋天给予我的不只是观感上的,而更重要的是意念上的。秋天是大地的收获季节,也是我创作的收获季节,灵魂的收获季节。我想,我得感谢秋的恩赐。

⑤北京的秋天真美,天高云淡,清风潇洒,西山红叶如火如荼,灿烂中包含着清幽。今天我坐在香山饭店四楼住房里,编完《秋阳集》,通过落地大玻璃窗望出去,山回林密,日影迷蒙。在这幽极、静极的时刻里,我忽然听到熟稔而又爱昵的袅袅的秋声……这声音从何而来?我坐在原地没有动,瞧着暖和的太阳,忽然发觉这声音来自我的心底深处纯真婉转,不绝如缕。它一下把我带回更远的记忆王国。那大约是1928或1929年,在小学课堂上,一位音乐老师,弹着风琴教我们唱歌。教室是老得长了绿苔的老屋,屋顶上又覆盖着古槐的浓荫,在我记忆中那是碧茵茵的。像有一束明亮的火焰突然在我的记忆中亮起,由此我想起我学过的一支歌,整个歌儿我想了几十年也想不起来,但这歌子的第一句,却一直深深镌印在我的心扉。后来,经历过多少战火之熊熊、风雪之漫漫,踏遍山河,历尽险关,这一句歌我却无法忘记。特别是这十多年,这句歌,就更时时响亮、回荡,这句歌就是“夕阳红到无边”。在我当年学唱这首歌时,便为这一句所倾倒,我的心胸一下飞越出那旧礼教的狭窄牢笼,烦琐的污浊市井,我像一只苍鹰向高空搏击而去,那红漫漫的夕阳红得何等艳、何等美、何等令人心醉。是的,秋风,秋阳,秋晖,也许正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生命的象征吧!不过,我以为作为一个作家,当他似乎可以望见死亡的峰巅的时候,他有的绝不是衰败、颓丧,而是深沉、练达,就像一轮秋天的太阳,不是火爆而是澄静的。

⑥难道我说的只是大自然中的那颗秋天的太阳吗?

⑦我说:是,也不完全是,因为更重要的是我心中有一颗秋天的太阳。在《碧萝窗下》那篇文章里我曾谈到孤独问题:“现在我是一天一天争夺时间,我要蘸着我的生命与鲜血,为了我的理想而搏斗,对于人世的烦琐,我已不屑一顾,只从创作的孤独中得到深深的慰藉,我认为真实的创作是需要孤独境界的。”一个作家承受不了孤独就不能潜心创作,更何况正是在这种创作的孤独中,孕育着最大的领悟、最深的思考、最重的激情、最活的灵感一而这些,与深沉、练达、安宁、幽静都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生的孤独,而是超逾人生的美学境界的孤独。回想自己碌碌一生,到晚来领悟到这样一种意境,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美学的凝聚吧!

⑧从1984-1988年,不知不觉间,我又写了几十篇散文。我希望它既有秋阳的宁静,又有秋阳的温暖。它可能不是我的一段时间的收获,也许是我一生中的收获,为了纪念我的“古稀之年”,我便把它定名为《秋阳集》。

⑨还是回到从儿时一直深深潜藏到现在的那句歌吧!“夕阳红到无边……”后面是什么,怕至死也想不起来了。不过当我凝视着香山上空这一派夕阳时,我莞尔而笑了,又何必苦苦寻思,只这一句也足够了。因为我看到的夕阳确实是红得如此瑰丽,红得如此庄严。

⑩多么美的声音啊!是的,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也在现实生活中回响。

(有删减)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秋天是作者创作和灵魂的收获季节,他将自己老年所写的几十篇散文定名为《秋阳集》,以表达对秋天的感谢和喜爱。

B.作者认为美学境界的孤独是创作的必需,它孕育着激情与灵感,让作者不顾人世烦琐,在潜心创作中获得深深的慰藉。

C.本文语言平实简练但也不乏文采,如“碧茵茵”“红漫漫”等词语生动形象,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其表达气韵充足。

D.本文既有对秋景的描绘,又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还间杂着一些哲理式的议论,情、景、理交融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文章三次写“袅袅的秋声”,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标题“夕阳红到无边”有着哪些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莹字道言,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数年,以病去官。孙皓初,为左执法,及立太子,

又领.少傅。建衡三年,皓追叹莹父综遗文,且命莹继作,莹献诗。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右国史华霰上疏曰:“臣闻五帝三

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

...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

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已。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

者少,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

...,无所复恨。”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因过诣莹,复为人所白,云祎不惧罪,多将宾客会聚莹许。乃收祎下狱,徙桂阳,莹还广州。未至,召莹还,复职。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事或施行。迁光禄勋。天纪四年,晋军征.皓,皓奉书请降,其文,莹所造也。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答问处当,皆有条理。武帝从容问莹曰:“孙皓之所以亡者何也?”莹对曰:“归命侯臣皓之君吴也,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帝遂问吴士存亡者之贤愚,莹各以状对。太康三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薛莹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B.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C.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D.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领,指兼任职务。古代表达兼任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摄”“假”“署”等。

B.太史令,古代掌管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的官职,始置于秦,司马迁曾担任此职。

C.填沟壑,古代对死亡的婉称之一,表达死亡之意的婉辞还有“作古”“归天”等。

D.征,文中指皇帝征聘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另如《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薛莹仕途曲折,多次遭遇波折。他曾经因为患病辞官,也曾因为参与修建水利工程受到牵连而被贬官,还因为被人嫉恨而被贬为衡阳太守。

B.薛莹所学渊博,尤其富于文才。孙皓赞叹薛莹父亲薛综的遗文,要求他写出续作,薛莹就写出诗作献上;后孙皓的请降文书,也由他拟定。

C.薛莹颇具史才,受到同僚推荐。华霰认为撰写吴史意义重大,而薛莹在同僚之中记述之才最为突出,在其推荐下,薛莹被召回担任左国史。

D.薛莹独具政见,明悉孙吴人事。孙吴之时,他能针对法政提出合理措施;孙吴灭亡后,晋武帝召他询问吴地士人的贤愚,他也能一一道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

②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箦筲谷①

文与可

千舆翠羽盖,

万錡绿沉枪。

定有葛陂②种,

不知何处藏。

箦筲谷

苏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③?

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④千亩在胸中。注:①赏智:一种高大的竹子。箦笃谷在汉川上游的洋州(今陕西洋县),文与可时为洋州太守,和苏轼常有唱和之作。②葛陂:相传东汉费长房学道十年而归,投竹杖于葛陂湖。③箨龙:竹笋的别名。④渭滨:渭水之滨。《韩非子》:“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诗前二句抓住竹的形、色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谷中竹林的茂密。

B.文诗后二句运用费长房学道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

C.苏诗第一句“贱如蓬”极言竹之多,暗示笋亦多,与下文砍笋、吃笋相关联。

D.文诗直接描写所见之竹,苏诗也采用同样手法,直接描绘了砍笋的场景。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论语》中“______ ,______ ”指出既要广泛学习又要坚定志向,既要恳切发问也要思考近前的事情。

李商隐《锦瑟》中“______ ”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 ”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阿房宫赋》中以夸张手法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众多突出的钉头“______ ”,参差交错的瓦缝“______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前,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这是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是建好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公园社区是由政府、居民、第三方共建共享共治,精准服务于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实现“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公园社区继承了“生态社区”“智慧社区”“可持续社区”“低碳社区”等理论思想,让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与生活场景,而且突出了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性发展。公园社区建设与人民生活其核心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成都将围绕建设一个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社区为目标,达成社区共同体意识,探索公园社区的建设路径。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

B.公园城市以公园社区作为基本空间单元

C.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即是公园社区

D.公园社区如同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成都将围绕建设一个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社区的目标,达成社区共同体,探索公园社区的建设路径。

B.成都将围绕建设一个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社区为目标,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探索公园社区的建设路径。

C.成都将围绕建设一个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社区的目标,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探索公园社区的建设路径。

D.成都将围绕建设一个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社区为目标,达成社区共同体,探索公园社区的建设路径。

9.下面是一则校园新闻初稿的主要内容,在词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有六处不恰当,请找出并修改。

“雅言诵经典,传承中华魂”国学经典朗诵大赛于12月19日至20日在传媒学院鸣金开赛。经过苦心孤诣的准备,我校国学社吟诵的“蜀道难”大获好评,忝居首席,特向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表示祝贺!本节目获得省电视台编导垂爱,将在新年晚会上粉墨登场。

10.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第三届“进博会”的五个特点。要求:表述准确,不出现具体数据,每点不超过12

字。

2020年11月10日落幕的第三届“进博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经济新气象。为期6天的时间里,来自于全球150多个国家的3600多家企业亮相,经贸合作累计意向成交达726.2亿美元,虽然“进博会”期间达成的只是意向交易,但每天达成的意向成交就超过100亿美元。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进博会”的企业展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米,比第二届规划面积增加6万平方米,增幅达20%。同时,本届“进博会”专业化办展方向更加明确,关照全球热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本届“进博会”新设公共卫生防疫专区、智慧出行专区、节能环保专区和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等四大专区。本届“进博会”中国的疫情防控能力也让人称道,在无感测温摄像头的加持下,通道顶部的摄像头能对每小时8000人次的进馆人员,完成两次测温。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1)B.“‘人的自觉’主要体现在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有误;第三段为:“自觉”是指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的和具有超越性的活动。C.“导向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有误;第四段为:但基本上属于对生命的感伤、无奈,导向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及时行乐思想。D.“特定时代一般只存在一种成熟的文体”有误。最后一段为: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2)D.“对这些观点提出了鲜明有力的驳斥”文中没有体现,错误。

(3)C.“这类作品不属于‘自觉的文学’”错误,“含有借酒浇愁之意”,并不一定就是“依靠酒精麻醉自己”,因此不能推出“这类作品不属于‘自觉的文学’”这一结论。

答案:

(1)A

(2)D

(3)C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2.【答案】【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D.“应分散而不能集聚资源配置”有误。依据材料一“时至今日,都市圈及城市群概念日渐成熟,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都市规划的蓝图中。发展都市圈不仅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虹吸效应,吸引资

金、人才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可知,应该是“发挥虹吸效应,吸引资金、人才产业集聚”。

故选:D。

(2)D.“建设都市圈除了必须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有误。依据材料四“日本政府着力于培育东京都市圈新

的区域增长极和能够发挥反磁力中心作用的新城,制造业从核心城市东京外迁到了其他次中心城市和一些中小城镇、卫星城。东京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也趋于完善,中心城市以金融业、商贸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分布在次中心城市和环核心城市带,重工业及资源型产业则分布在更外围的地区,要素和资源在都市圈内有序无障碍的流动,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可知,是“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而非“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

故选:D。

(3)①依据材料三“合肥都市圈的做法是,在地理位置合适的地方,建造经济走廊、产业新城,与‘中心’合肥

遥相呼应,靠产业‘互补’形成协同效应”,注重产业优势联合与互补,形成协同效应。

②依据材料四“日本政府着力于培育东京都市圈新的区域增长极和能够发挥反磁力中心作用的新城,制造业从核心城市东京外迁到了其他次中心城市和一些中小城镇、卫星城。东京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也趋于完善,中心城市以金融业、商贸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分布在次中心城市和环核心城市带,重工业及资源型产业则分布在更外围的地区,要素和资源在都市圈内有序无障碍的流动,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和完善区域产业结构,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③依据材料四“而在都市圈发展雏形期和加速期,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注重经济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答案:

(1)D

(2)D

(3)①注重产业优势联合与互补,形成协同效应。②优化和完善区域产业结构,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③

注重经济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

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3.【答案】【小题1】A

【小题2】

【小题3】

【解析】(1)A.“以表达对秋天的感谢和喜爱”分析错误,由原文“它可能不是我的一段时间的收获,也许是我一生中的收获,为了纪念我的‘古稀之年’,我便把它定名为《秋阳集》”可知,作者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古稀之年”,才把它定名为《秋阳集》。故选A。

(2)以“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开头,可知文章下面要写我的回忆,文章从第2自然段开始回忆我年轻的时候,然后又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在结构上,开启下文,吸引读者。第⑤段中,作者忽然听到熟稔而又爱昵的袅袅的秋声后,寻找声音从何而来,作者想到了在小学课堂上,一位音乐老师教的一首歌,歌曲中的第一句是“夕阳红到无边”,由此可知,“秋声”实为歌声,引出对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感悟,深化文意,呼应开头。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也在现实生活中回响。歌声在现实中回响,说明歌声对作者现实生活的影响,以“袅袅的秋声”结尾,总结全文,突出歌声对作者一生的持续影响。

(3)作者在经历过多少战火之熊熊、风雪之漫漫,踏遍山河,历尽险关,始终没有忘记这一句歌。就是在当时学唱这首歌时,便为这一句所倾倒,作者的心胸一下飞越出那旧礼教的狭窄牢笼,烦琐的污浊市井,像一只苍鹰向高空搏击而去,那红漫漫的夕阳红得何等艳、何等美、何等令人心醉。由此可知,“夕阳红到无边”是作者从小喜欢的一句歌词,它激励作者突破旧礼教,投身漫漫革命征程。秋风,秋阳,秋晖,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生命的象征。作者作为一个作家,有的绝不是衰败、颓丧,而是深沉、练达,就像一轮秋天的太阳,不是火爆而是澄静。红色的夕阳是老年生命的象征,作者从中感受到澄静安宁的意境。作者认为现在是一天一天争夺时间,要蘸着生命与鲜血,为了理想而搏斗,对于人世的烦琐,已不屑一顾,只从创作的孤独中得到深深的慰藉,认为真实的创作是需要孤独境界的,所以作者在孤独中不断创作。

答案:

(1)A

(2)①以“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开头,设置悬念(开启下文),吸引读者。②第5段指出“秋声”实为歌声,引出对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感悟,深化文意,呼应开头。③以“袅袅的秋声”结尾,总结全文,突出歌声对作者一生的持续影响。

(3)①“夕阳红到无边”是作者从小喜欢的一句歌词,它激励作者突破旧礼教,投身漫漫革命征程。②红色的夕

阳是老年生命的象征,作者从中感受到澄静安宁的意境,在孤独中不断创作。

(1)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不同角度分析,准确分析把握即可。

(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4.【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解析】(1)根据句意断句。“督”的对象宾语是“万人”,要连在一起,排除BD;“追”的宾语是“圣溪事”而非“圣溪”,在“事”后才能断句,排除C。故选A。译文:这一年,何定向朝廷建议开凿圣溪来连通江淮。孙皓让薛莹率领万人前往开凿,最终因为多巨石而难以施工而停工返回。出京担任武昌左部都督。后来何定被杀,孙皓追究圣溪旧事,把薛莹关进牢狱,后迁徙到广州任职。

(2)D.“文中指皇帝征聘知名人士充任官员”有误,文中“晋军征皓”中“征”为“征讨”之意。

(3)A.“还因为被人嫉恨而被贬为衡阳太守”分析有误,原文为“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因为被人嫉恨而被贬为衡阳太守”的是缪祎。

(4)①出:出朝;委滞:搁置停顿;奏:进献。译文:薛莹出朝为将,又因过失被流放,此书的撰作于是搁置停顿,至今未能撰成进献。

②烦苛:烦杂琐屑;便宜:有益的建议;简:减少。译文:当时法律政令多有谬误之处,举措烦杂琐屑,薛莹常常奏上有益的建议,陈述减轻刑罚、减少劳役(的措施)。

答案:

(1)A

(2)D

(3)A

(4)①薛莹出朝为将,又因过失被流放,此书的撰作于是搁置停顿,至今未能撰成进献。

②当时法律政令多有谬误之处,举措烦杂琐屑,薛莹常常奏上有益的建议,陈述减轻刑罚、减少劳役(的措施)。(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

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5.【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D.“苏诗也采用同样手法,直接描绘了砍笋的场景”错误。苏轼在诗中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

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大意为:汉水一带长竹繁茂贱如蓬草,斧头何曾将鲜嫩的竹笋轻饶?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通过写“太守”吃笋间接写出了砍笋的场景。故选:D。

(2)“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该句调

侃对方嘴馋贪吃,惦念着千亩竹笋,是一种戏谑的情感;可是再细思一下,为什么“太守”要用“笋”解馋,而不是其他的食物呢?这便又间接地赞美对方甘于清贫的品质了,而且“竹”本身也有君子的象征,更能体现出对对方的赞美之情;再者,结合注释“渭滨:渭水之滨。《韩非子》:‘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可以看出在渭水之滨,文王重用了太公,而“太守”却只能用“笋”解馋,还没有遇到文王这样的人,这种慨叹对方不得志的处境的情感便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答案:

(1)D

(2)①戏谑。调侃对方嘴馋贪吃,惦念着千亩竹笋。②赞美。借以笋解馋,赞美对方甘于清贫的品质。③感叹。用文王重用太公的典故,慨叹对方不得志的处境。

文诗

译文:

葛陂谷中竹林繁茂,俯看,犹如千万顶碧翠的车盖;平视,宛似武库架上矗立的万杆长枪。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龙的神竹,只是难以找到它藏身之所。

赏析:

葛陂湖,在今河南新蔡县北,相传后汉汝南人费长房学道十年而归,受师命投竹杖于湖中,化为飞龙,于是百怪不生,水物灵异。文与可的诗写出了筼筜谷茂竹的长势和他临谷观竹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寓有以竹托人之意。

苏诗

译文:

汉水一带长竹繁茂贱如蓬草,斧头何曾将鲜嫩的竹笋轻饶?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

赏析:

首句“汉川修竹贱如蓬”,开篇就表明他没有观赏修竹的意思。“贱如蓬”三字,极言竹之众多。竹多笋亦多,隐隐关合第三句,为“清贫”“馋”作铺垫。当时苏轼在北方的密州,眼前没有茂密的修竹,提笔写竹就不能太实,像文与可诗中“千顶翠盖”“万杆绿枪”那样的实景,很难从笔下流出。眼前无景,不便杜撰,于是避实就虚,写想象中的情事。所以第二句“斤斧何曾赦箨龙”,笔墨转向了作为美味佳肴的竹笋。唐代诗人卢仝《寄男抱孙》诗有“万箨抱龙儿,攒迸溢林薮…箨龙正称冤,莫杀入汝口”的句子。苏轼此句,从卢仝诗中脱出,却另辟新境,借惜竹之情抒发贤才遭受摧残的感慨,同文与可借竹托人的用意暗合,可诗人并不想在这里过多地借题发挥,以免引起不愉快的回忆,勾出更沉重的心思,于是笔锋一转,唱出了轻松愉快的调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这两句诗,既有羡慕之情,又有赞美之意,同时有戏谑的成分,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亲密的情谊,深刻的了解。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余诗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此文与该诗可相佐证。

这首诗既沉重又轻快。其暗喻和寄托造成了沉重的一面;其戏谑与赞美又使情调变得诙谐而轻松。大手笔作诗,总是舒卷自如,举重若轻,而又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在认真理解传情达意的字词句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感情。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6.【答案】【小题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小题2】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

【小题3】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

【解析】故答案为: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重点字:笃)

(2)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鹃)

(3)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重点字:粟)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阿房宫赋》中的名句辑录: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7.【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仅一字之差,要做到却不那么容易。世上的各种生物都是不同的,甚至连两张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找不到。那就让我们和不同吧。

天下大同,是古之先贤提出的理念,也是他们最想实现的美好情景。然而大同社会并不是人人皆相同,人人皆相等,

同而不和,再多的努力也只是梦幻泡影。和而不同,方乃大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个个奇异的思想碰撞出最绚丽的火花。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有着各自思想与灵魂,却完美地相融在起。孔子师道于老子,却并不与其相同,而是独自创下儒家大派,他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墨家从儒家分出,有着自己最独立的思想,却也与儒学相互交织出更加美妙的思想之光。无数的学派相似相容,用和而不同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触碰到大同社会的大门。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诞生出了艺术界的三颗巨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莎士比亚,他们共同为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并没有相互模仿,而是追逐在各自的大道上前行。他们之中拥有交集,达芬奇曾练习雕刻,米开朗琪罗也有过绘画的经历,但却没有一人在追逐对方的步伐,追求和而不同,反而独自研究,各自探索,为欧洲日后数百年的艺术发展探索出了三条光辉大道。日后不断有人跟随他们的脚步出发,却很少能有人像他们一样做到和而不同。

君子追求和而不同,小人却更喜欢同而不和。当达尔文第一次发现生物进化的奥秘,将之公之于众时,却遭到了无数小人的打击。神庭认为这侵犯了他们在人民心中的无上地位,而皇室也将其视做威胁权威的标志,于是在熊熊烈火中,达尔文和一个时代的明知共同化身火海。而反观科学家爱因斯坦,当他提出相对论时,虽引来无数人的指责谩骂,但也有人站出来说:“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同而不和只会泯灭人民的明知,和而不同却将人类的探索推上巅峰。

探索真正的大同社会,需要一代代人经过磨难与挫折方能实现,而真正的大同,却是所有人相融合,所有的思想深邃独特却又相互包容,所有的国家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未来,所有的孩子都会明白: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材料中讲了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当王安石被重用的时候,司马光却因反对变法而失去宰相的位置,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对方。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司马光说,王安石的文章节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很多,我和王安石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没有私心。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一直都是相互尊重的。由此可知,王安石公私分明,实事求是,欣赏人才;司马光虽然思想保守,但是为人正直。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为苏轼说话,当被贬黄州后,苏轼又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可见,苏轼才华横溢,是非分明。综合三个人的事件可以看出,意见不和,可以求同存异,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就意味着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够促进和谐发展。

参考立意:

(1)公私分明,欣赏人才;

(2)实事求是是非分明;

(3)消除成见,良性竞争;

(4)君子和而不同。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

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8.【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1)发表:表示思想、观点、文章和意见等东西通过报纸、书刊或者公众演讲等形式公诸于众。发布:宣布(命令、指示、新闻等)。既然第一个横线后的语句是“《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这是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可见“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是宣布的命令、指示或新闻等,自然此处应选用“发布”。故应排除A、C两个选项。在第三个横线后有个词语“而且”,并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要表达一个递进关系的意思,据此可以确定第二个横线应选用“不仅”,因为“不仅”和“而且”是配对使用且表达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由此可以排除A、D。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故选:B。

(2)整个文段的叙述对象是“公园社区”,应以公园社区为主语,另考虑关联词搭配,A选项最恰当。

故选:A。

(3)围绕……为目标,句式杂糅,故B、D表述不对;

“达成社区共同体”表述不对,成分残缺,故A不能选。

故选:C。

答案:

(1)B

(2)A

(3)C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到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

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根据病句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9.【答案】①“鸣金”使用不当。鸣金:一种中国古代战争时作战行动信号方式,指进攻,停止或撤退。用来形容比赛不当,删去;②“苦心孤诣”使用不当。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这里用来形容准备不当,这里是要说准备很充分,改为“精心”;③“蜀道难”引号有误,这是一首诗,改为《蜀道难》;④“忝居首席”使用不当,“忝”是自谦的说法,表示愧于进行某事。很愧于占据了领导者或者第一名的位置,自认为能力并不够。这里用来形容学校国学社吟诵的作品获得了第一名不当,改为“名列第一”;⑤“垂爱”使用不当。垂爱:指上对下赏识爱护,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这里形容作品获得编导赏识,改为“青睐”;⑥“粉墨登场”使用不当。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这里对象有误,改为“闪亮登场”。

答案:

①鸣金,删去;②苦心孤诣,改为精心;③忝居首席,改为名列第一;③“蜀道难”,改为《蜀道难》;④垂爱,改为青睐;⑥粉墨登场,改为闪亮登场。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10.【答案】本则材料共五句话。第一句点明时间和事件:2020年11月10日第三届“进博会”落幕;以下四句则依次介绍了本届“进博会”的相关情况:第二句交代了参展国家与企业、意向成交金额;第三句交代了企业展规划面积;第四句突出专业化办展方向;第五句交代疫情防控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第三届“进博会”的五个特点,就是从2-5句中对这些情况分点加以概括即可,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①参展国家与企业众多,②意向成交金额大,③展馆面积增加,④专业化办展方向更明确,⑤疫情防控能力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