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两首_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两首_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两首_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两首_苏教版

1古 诗 两 首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①我们从这句诗中可以得知什么?]

言师采药去。[②诗的第二句跟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句意:在松树下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③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什么心情?]

句意:虽然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是由于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在何处。

所 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④我们从这两句诗中可以读懂什么?]

句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行走在林间小道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

1

? 1

①“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问童子”暗示了题目中的“不遇”,师傅不在,只有童子接待。

②这句是对上一句“问”的回答,师傅去采药了。采药是隐者的经常性活动,也介绍了隐者外出的目的。 ③诗人寻访隐者不遇,很失望;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使诗人失落的心情稍有安慰;“云深不知处”,又把诗人侥幸升起的一线希望彻底地打碎了。

④这里交代了诗的主人公是牧童,地点是在“林樾”。“骑黄牛”体现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歌声”传达出了牧童的愉悦。

2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⑤这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句意:可能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不走了。

1.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教学挂图、音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2.指名朗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

3.学生自读古诗。

4.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结合图画,让学生想一想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学习古诗,体会感情

1.知作者,解诗题。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文题目:寻隐者不遇。

(2)老师释题。

寻:拜访;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乡村山野。

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儿等一会儿?)

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

(1)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①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2⑤这两句是因果关系。“意欲捕鸣蝉”不是诗人所见,而是诗人的猜想。“忽然闭口立”体现了牧童的神态、动作的变化。

②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要寻访的人呢?

(2)老师精讲。

①先解释难理解的词。

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②老师(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的意思: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的意思: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3)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①你师父干什么去了?②在哪儿采药?③你能找到他吗?

3.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1)老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题目“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3)借助书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4.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全诗。

(1)老师: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隐者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出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诗人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儿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而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2)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树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并逐步背诵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意境

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五实践活动

1.在悠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接着想象诗境,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笔画到图画本上,再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2.举行一次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1.教师在上课前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理解诗中重点字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

3.表现欲强是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会把知道的东西迫不及待地表现给人看。老师对于他们的表现所给予的鼓励会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其中来,从而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1.解释加点的字,写出诗句的意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问:询问。言:说。

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他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就,表肯定的语气。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2.默写古诗《寻隐者不遇》。

代作者

,

,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2.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课文录音带。

一温习古诗,引入新课

1.学生齐声背诵上一节课的古诗。

2.老师导语:《寻隐者不遇》给我们讲了一个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但没有遇到隐者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了解一下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板书:所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习提示:

(1)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识记生字。

(3)想一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读准字音。

qí骑zhèn振chán蝉

(2)掌握字形。

“骑”“振”“蝉”为左右结构的字。

(3)请学生根据文中插图,简单说一说诗人看见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明确方法

1.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以及儿童手上的鞭子联想,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2.揭题,解题。

(1)解释题目: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他停止唱歌,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让一个叫袁枚的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介绍作者:袁枚,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3.品悟古诗。

(1)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①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观察图画,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儿。

读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嘹亮。樾:树阴。

老师补充:“林樾”指茂密的树林。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

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②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所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意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意欲:心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读全句,看看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后,是怎样做的。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停止唱歌,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举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地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③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句和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急忙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

④读诗句,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听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②指导朗读,读出牧童唱歌时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时动作和神态的变化。朗读第一句时,要想象牧童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第二句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名读——老师评读指导——学生练读)

③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1.老师引导欣赏。

(1)第一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2)第二句诗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都是通过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进行描写的,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捕蝉图”。

(3)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

2.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3.感受意境,精练强化。

谈谈刚才想象到的意境,试着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机灵、天真可爱)

2.老师小结: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一个夏天的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3.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所见

清·袁枚

1.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2.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以学促教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1.组词。

牧(放牧) 骑(骑马) 振(振奋)

2.填空。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的中午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3.解释加点的字词。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振:振动、回荡。樾:树阴。

意欲

..,忽然闭口立。

..捕鸣蝉

意欲:心想;想要。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4.默写古诗《所见》。

所见

代作者

, 。

, 。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其诗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有《长江集》。代表作品有《剑客》《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诗多写“自得之性情”,以新颖灵巧见长而独具个性。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有《小仓山房

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若干种,今人辑有《袁枚全集》。代表作品有《所见》《祭妹文》等。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小麻雀》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 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设计特色:本文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引题质疑 1、师生谈话,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有关梅花的相关知识,和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质疑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2、讨论课文围绕外祖父写了哪几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结合学生的问题,老师适时在事情后加上问号。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下面的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三、逐步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很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归结在课题中的一个字——

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bǐng)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简单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秉性”,“秉性”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读了这几句话,你想到了什么?能引导学生说出古人描写梅花的诗句更好。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喜欢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学到这里,你认为梅花魂是指什么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难道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看梅花凌寒独自开了—— 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诉学生: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赞美江姐。 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_,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怒放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自己再好好读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4、原来外公赞颂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具有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民族魂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设计特色:本文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引题质疑 1、师生谈话,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有关梅花的相关知识,和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质疑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2、讨论课文围绕外祖父写了哪几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结合学生的问题,老师适时在事情后加上问号。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下面的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三、逐步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很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归结在课题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本文是关于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全册教材简析1、主题单元。“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名著”高林生老师说解读教材是一种上有课标,下有学生,中间有文本的活动。感觉这种说法很是精妙。因此,下面的所有教材解读都必须要沿着这条思想的轨迹前行。2、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3、篇章分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读书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我目前也在使用,它可以起到博闻强识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二是做读书摘抄。我平时给学生做的摘抄比较多,一般是先阅读后摘抄的再复习运用的。我感觉引导学生做摘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摘抄与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紧密结合性。不能平时摘抄归摘抄,语文学习归语文学习,这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的语文摘抄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2、注重对学生摘抄的评价。学生辛苦做了摘抄教师该如何评价?首先要确立评价的目的,那是引导学生感受摘抄的妙处的。所以,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的功能!读后感教师可以与课外阅读辅导结合起来搞,让学生真正能够读透书本。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多的工具书,然后开展一些查字典的比赛。记得我初中时候老师开展了一次查字典比赛到今天我还记得。第一单元教材的编排没有看出很严密的体系,教材倒有一种复习前面内容的意向在这里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把教材教得有体系一些。《师恩难忘》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师恩。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主要是老师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教育我,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抓住田老师所编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来引导学生体会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课后作业第二、三题教师应该抓住,让学生细致体会。又:田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为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PEP fifth grade Chinese teaching plan Volume 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窃读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 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 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 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1 学习目标 ① 认识4个生字 ②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③ 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师说:“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②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①指明读阅读提示。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③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

新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审定教材)

2019春季改版最新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 学设计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9年秋审定最新改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编辑,可直接打印。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7个生字,会写“鹤、宜”等10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课时 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 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出示课件3)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出示课件4)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件5)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同时也是在扫清阅读的障碍,为接下来的理解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出示课件7) 清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 黄昏低飞图。(出示课件9)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总结: 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字词。 1.这个xiá zi()里装着一只kǒu shào(),那是老师送给我的礼物。 2.这里的水是清澄的,因此,bái hè()非常喜欢在这里停留。 二、选词填空。 嗜好爱好 1.打篮球是我的(),因为打篮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大家的友谊。 2.他有吸烟这个不良(),因此身体很不好。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答案】 一、1.匣子口哨 2.白鹤 二、1.爱好 2.嗜好 三、1.我们祖国的花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课课练 苏教版

3 古诗两首 课内基础提优夯实课内基础,你就拥有了遨游语言天空的翅膀…… 一、汉字小魔方。给所给的汉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新字,并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到后面诗句中。 1. 奇()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欲将()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2. 单渭上()声,先听浑相似。——白居易《早蝉》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二、词语游艺厅。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和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有哪些?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A.有言.在先 B.言.外之意 C.畅所欲言. D.知无不言.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坐立.不安 B.立.身处世 C.自强自立. D.立.竿见影 2. 解释加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2)意欲 ..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三、感悟展示厅。 1. 《寻隐者不遇》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 想象诗中主要写了寻访者与童子怎样的几层问答?能一问一答地模拟出来吗?几番问答中,诗人的情感也起伏变化,你体会到了吗? 问: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 诗人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 诗人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所见》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________”,忽然“________”,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从诗中“________”一词中可见当时是________季。 课外拓展提优瞧,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一、探究靓舞台。启动你的知识搜索引擎,把相关知识做好分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认读生字与写字: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鲸的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鲸的图像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与虾将军发生了争吵。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本课,你们会有满意的答案的`。(板书课题)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师:课前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鲸的资料,谁愿意说一说? 1、生上台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资料。(师奖励"小调查员"激励卡一张)

2、师:感谢小调查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有关鲸的资料,让我们把掌声和激励卡送给他们。老师这里也收集了部分鲸的资料。瞧! (教师通过课件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 三、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 师:对于鲸,课文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2、学生读完后,指名汇报。 师: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3、师:课文介绍了鲸的四个方面的生活民性,读了课文,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读、说说) 4、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选择学生伙伴。 四、学生自由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1、师:哪一学习小组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习情况给同学们汇报汇报? (学生自由展示学习成果) 生1: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鲸的吃食部分,我们把自己当作鲸,来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生表演完后师淙有关鲸吃食的动画课件) 生2:我们学生的是鲸的睡觉。这是我们小组画的鲸鱼睡觉衅。(学生上台展示图画) 师:嗯!真不错,这里老师也画了一幅鲸的睡觉图,同学们,瞧!(师演示课件)分页标题#e# 同学们来评一评,谁画得更好?(生自由评议) 师:看来,老师还得好好向__同学学习,也谢谢同学们的点评。 生3:我们想用表演和朗读的方式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小组合作:边朗读边表演) 表演后师课件演示鲸的呼吸 师: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是这样的吗? 生A:鲸的种类、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 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白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白鹭》选自《郭沫若文集·丁东草》。1942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丁东草三章》为题一气呵成写完了《丁东》、《白鹭》、《石榴》三篇咏物散文。《白鹭》为整组文章的第二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通读全文,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可以体悟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诗意追求。诚如作者郭沫若所写“白鹭是一首诗”: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觅食的独特、栖息的悠然、飞行的幽雅等等无不充满韵味,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本文时,宜采用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要读出形——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读出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情——以心格物,融通自然,读出味——白鹭鸟的无穷韵味,诗意美好追求的韵味无穷。 【设想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2、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睿智ruì蓑毛suō喙huì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 óng hú寥廓liáo kuò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淳厚chún 恬淡ti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与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泽东;这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凡人情怀;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