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微创消融新技术纳米刀-不可逆性电穿孔

肿瘤微创消融新技术纳米刀-不可逆性电穿孔

肿瘤微创消融新技术纳米刀-不可逆性电穿孔
肿瘤微创消融新技术纳米刀-不可逆性电穿孔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摘要:前列腺癌是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化疗、内 分泌治疗及局部微创介入治疗等。传统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放疗对癌症的控制效果 较好,但会引起侧支组织损伤且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而局部热消融的精度不高, 易导致消融不完全。不可逆电穿孔作为一项先进的介入技术,具有消融范围精准 和消融效果良好的优点,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本文就不可逆电 穿孔消融的原理及其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前列腺癌;不可逆电穿孔;介入治疗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中国,PCa是继肺癌后,男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PCa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局部微创 介入治疗。前列腺近端有许多重要结构,如直肠、尿道、神经血管束等,PCa根 治术作为常规治疗方法,易对上述结构造成破坏,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以能量效 应为基础的微创介入疗法,包括冷冻消融、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等,为避免并发症,靠近血管及邻近正常组织器官的肿瘤常常消融不完全。 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是一种新的非能量消融方式,它利用强有力的电脉冲,在细胞膜上产生不可逆的穿孔,使得细胞内外物质自由 流动,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紊乱,进而导致细胞凋亡。与热消融相比,IRE的机 制是不受能量影响的,这使得在热敏感结构附近的肿瘤也可消融完全。优化后的 脉冲参数和电极布置使治疗期间的血管和神经得以保护,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这些优点使IRE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1.临床研究 2015年,Ting等[1]第一次对IRE治疗PCa的结果进行研究,他们选取了32 个未经手术治疗的中等风险的PCa患者,使用3-6个电极以5mm以上的安全距 离排列消融肿瘤。随访调查并发症,术后6个月进行MRI检查、术后7个月进行 活检,并将治疗区域内的发现细分为内野、临近区域和外野。结果显示在6个月时,泌尿、肠道及性功能未明显下降。一般身心健康评分在术后6个月时未显著 下降,且在整个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在肿瘤方面的随访活检中,16/21(76%)的 组织学标本上未见明显疾病,8/21(38%)的组织学标本上未见癌症。综上所述,对于中早期PCa患者,局灶性IRE治疗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2016年,Kaite等[2]对25名经IRE治疗的PC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 随访至少6个月,最终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10.9个月。2例发生3级并发症包括 附睾炎和尿路感染。14例发生2级及以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血尿、尿路感染等。25例患者中,4例(16%)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活检中发现消融区肿瘤复发。术 前泌尿功能正常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后分别有出现12%和6%的泌尿 功能异常,术后12个月时只有1名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2个病人(8%)出 现尿失禁。结果证明了IRE治疗局限性PCa是可行和安全的。 2016年,Massimo等[3]报告了一项关于不可逆电穿孔治疗局灶性PCa的前瞻 性研究,主要目的是确定病灶的副作用,次要目标包括确定特定领域的不良反应 概况、早期疾病控制率和三叉神经痛发生率。在研究过程中,16名患者完成了所 有的临床试验和12个月的随访。所有16名男性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均无漏尿。

lipo2000转染操作步骤

L i p o2000瞬时转染细胞步骤 Stealth?RNAiorsiRNATransfection 以24孔板为例,其余规格的转染见表1 1中板,细胞密度为30-50%适宜。 注意:根据转染后细胞检测时间长短决定细胞中板密度,如果转染后需要长时间后检测,则细胞中板密度适当降低,已避免细胞过度生长导致存活降低。 2第二天(24-36小时后)每个孔转染方式如下: A将20pmolsiRNA溶于50ul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中。 B将1ullipo2000溶于50ul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中,混匀室温放置5min。 C将AB两管混合,放置20min。 3转染期间,将24孔板培养基换成无血清培养基,每孔400ul。将C管mix加入24孔板对应孔中,4-6小时候换成有血清培养基。PlasmidDNATransfection DNA(ug):lipo2000(ul)=1:2-3 转染时细胞密度越高,转染效率,表达效率也越高,并且可以降低细胞毒性。1中板。 贴壁细胞:0.5-2X105cells/well,第二天待细胞密度达到70-80%时转染 悬浮细胞:4-8X105cells/well,中板后随即转染。 2转染。 A将0.8ugDNA溶于50ul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中。 B将2ullipo2000溶于50ulOpti-mem无血清培养基中,混匀室温放置5min。 C将AB两管混合,放置20min。 转染期间,将24孔板培养基换成无血清培养基,每孔400ul。将C管mix加入24孔板对应孔中,4-6小时候换成有血清培养基。 Table1.CultureSharedreagentsDNAtransfectionRNAitransfection

电穿孔系统技术参数

多功能电穿孔系统 1、工作条件: 电源:100 – 120 VAC or 220 – 240 VAC, 50/60 Hz. 功率:最大240W 室温:0 - 35?C, 相对湿度:0 – 95%, (non-condensing) 2、总则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电转化 3、详细技术指标及规格: 3.1 系统配置:带有方波输出功能的主机、原核细胞组件及哺乳动物细胞组件,0.1/0.2/0.4cm电激转 化杯。该细胞转化仪用于原核细胞、真菌以及哺乳动物细胞的电击转化试验,包括外源DNA导入和细胞融合等。 技术要求和参数: *(1)系统输出波形:指数衰减和方波两种输出,适合不同应用需要。 (2)输出电压:10 – 3,000伏,最小调节量1伏。 *(3)电容容量:10 – 500伏:25 – 3275 μF以25 μF 递增,适合哺乳动物细胞需要。 500 – 3000伏:10, 25, 50 μF三种调节,适应原核细胞要求。 (4)电阻(并联):50 – 1,000 Ω以50 Ω递增,及无限大设置 *(5)样品电阻:在10 – 2,500 V时,最小20 Ω 在2,500 – 3,000 V时,最小600 Ω (6)方波放电时间:10 – 500 V档位: 持续时间0.05 – 10 ms时,以0.05 ms递增, 持续时间10 – 100 ms时,以1 ms 递增,

可设1 – 10 次脉冲重复,0.1 – 10 sec 间隔 500 – 3,000 V档位: 持续时间0.05 – 5 ms时,以0.05 ms递增, 可设1 – 2 次脉冲重复,5 sec 最小间隔 (7)主机: 输出波形:指数衰减和方波两种输出波形 输出电压; 200 – 3,000伏 放电容量:10, 25, 50 μF,三档调节 样品电阻:最小20 Ω,在10 – 2,500 V档位, 最小600 Ω,在2,500 – 3,000 V档位, 方波放电时间:持续时间0.05 – 5 ms时,以0.05 ms递增, 可设1 – 2 次脉冲重复,5 sec 最小间隔 *实验方法预存:24种程序预设,方便用户优化自己的实验条件 用户自定义方法储存:最多144个程序方便用户储存自己的实验方法。 脉冲波形检测:实时监测并显示脉冲波形。 (8)原核细胞系统 *输出波形:指数衰减或方波 输出电压; 200 – 3,000伏 放电容量:10, 25, 50 μF *样品电阻:在10 – 2,500 V ,20 Ω最小 在2,500 – 3,000 V,600 Ω最小 *方波放电时间:持续时间0.05 – 5 ms以0.05 ms递增, 1 – 2 次脉冲,5 sec 最小间隔

癌分为哪几种能否详细点(肿瘤,恶性肿瘤,癌症,命名,肉瘤,上皮细胞,癌肿)

癌分为哪几种?能否详细点?(肿瘤,恶性肿瘤,癌症,命名,肉瘤,上 皮细胞,癌肿) 网友回复 癌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 ①症见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癌通岩)。癌肿后期 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进一步则危及生命。即指恶性肿瘤。本病发无定处,多按癌肿之生长部位、外形或症状而命名,如乳岩、肾癌等。若癌生腹内者多属症瘕热聚 的范围。 ②痈疽五发之一种。见癌发条。分类和定义 现今癌症分类主要以肿瘤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和其生物学行为作为依据。在病理学上,每一个系统和器官的肿瘤都有详尽的分类。分类一方面是为了诊断的需要,统一术语。另 一方面则是出于预后方面的原因。以下的类别较为一般所接受: 恶性上皮细胞肿瘤(carcinoma,癌):来自上皮细胞变化而成的肿瘤,这个类别包 含大多数和许多常见的癌症,包括乳癌、摄护腺癌和肺癌。 淋巴瘤和白血病(lymphoma、leukemia):源自血液或骨髓细胞的肿瘤。 肉瘤(sarcoma):由结缔组织或来自中胚层的细胞所转变而成的肿瘤。 间皮瘤(mesothelioma):从位于腹膜或肋膜上的间皮细胞转变的肿瘤。 神经胶质瘤(glioma):由神经胶质细胞变化成肿瘤,神经胶质细胞也是最主要的一 种脑 ... 癌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 ①症见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癌通岩)。癌肿后期 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进一步则危及生命。即指恶性肿瘤。本病发无定处,多按癌肿之生长部位、外形或症状而命名,如乳岩、肾癌等。若癌生腹内者多属症瘕热聚 的范围。 ②痈疽五发之一种。见癌发条。分类和定义 现今癌症分类主要以肿瘤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和其生物学行为作为依据。在病理学上,每一个系统和器官的肿瘤都有详尽的分类。分类一方面是为了诊断的需要,统一术语。另 一方面则是出于预后方面的原因。以下的类别较为一般所接受: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注:自己总结的留着看的,没有发表过。只希望有这方面兴趣的人看看)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等特性,另外通过修饰的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生物靶向能力,在肿瘤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国外利用载药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热点及难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纳米脂质体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去30年里,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号转导网络与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因素研发的各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治疗是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 许多化疗药物如5-氟脲嘧啶(5-Fu) 、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等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对机体毒性大,分子量大难以到达病患处,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研发新的抗癌药物费用高昂且周期长,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制剂新技术提高现有抗癌药物疗效, 减小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显得尤为重要【1~2】。 纳米载体作为载药材料,一般需要制成球状或囊状即纳米球或纳米微囊,纳米球或微囊的粒径大小在10~1000 nm之间,其组成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这些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包括脂质体,壳聚糖,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等【3】。纳米材料是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运载体, 具有很多传统药物载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在下面的文章中以纳米脂质体作为例子来做一综述。 一、纳米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纳米脂质体即脂质体的纳米级结构,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的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脂质体膜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脂质体按结构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UVs )、大单室脂质体(LUVs)、多室脂质体(MLVs)、大多孔脂质体(MVVs)几类,见图一。纳米脂质体以纳米级小单室结构为主,经过修饰及载药处理后形成载药纳米脂质体,见图二。 图一按结构分类的脂质体图二经过修饰和载药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 二、纳米材料优点 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诊断、影像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归功于它的优点【4】。(1) 广泛的载药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

电转染操作流程

Neon TM 电转染一般流程 1. 电穿孔前一至两天,将细胞转移至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保证实验当天细胞量达 到70-90%。 2. 加培养基(不含抗生素)到24孔板中,每孔500μl ,放于37℃培养箱预热。(注:使用 其他孔数培养板或者100μl 枪头时,加入培养基和质粒及细胞的数量见下表1) 3. 将培养细胞取出,悬浮细胞直接取部分培养的细胞计数,确定细胞密度;贴壁细胞用2ml 的PBS 冲洗细胞,吸出PBS ,加入约750μl 胰酶消化3min ,加入750μl 培养基,终止消化,取部分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确定细胞密度。 4. 将悬浮细胞转到离心管,室温下100-400g 离心力离心5min ,倒掉上清。 5. 向细胞中加入2mlPBS 冲洗细胞,室温下100-400g 离心力离心5min 。 6. 吸出PBS,用重悬缓冲液R 重新悬浮细胞沉淀,最终使细胞密度为2.0×107个/ml 。轻轻 吹打细胞,使其形成单细胞悬液。(注:细胞悬液在室温时间不能超过15-30min ,否则将导致细胞活性和转染效率降低) 7. 将适量质粒加到1.5ml 离心管中,再加入细胞悬液,轻轻混匀。所用细胞浓度、DNA 和 接种体积见下表1)。 8. 将装有3ml 电解缓冲液E 的Neon TM 管插入移液器架中。 9. 在仪器上设置脉冲电压、脉冲宽度、脉冲数。 10.将枪头插入NeonTM 移液器中,用10μl 的枪头吸细胞混合液,枪头中必须无气泡。将带有样品的NeonTM 移液器垂直插入NeonTM 管中。 11.选择电穿孔方案,并按下触摸屏上的Start (开始)键。 12.电脉冲释放后,触摸屏上会显示完成,提示电穿孔完成。 13.将脉冲好的样品立即转移至准备好的装有预热培养基的培养板中。将培养板放到培养箱培养。 14.实验结束后,倒掉移液器中E 液,关闭电转仪。 注意:1.加R 液体积=四大格细胞总数/(4×104)×细胞液体积/(2.0×107)。 2.加入质粒体积=加入质粒的量/质粒浓度。 3.加入细胞悬液体积=需加细胞数量/细胞悬液浓度。 4.每个枪头最多只能用2次。 5.Neon TM 管装入的3ml 电解缓冲液E 可用10次电转化。 6.Neon TM 管中加入3ml 电解缓冲液,用10μl 枪头时加E 液,100μl 枪头时用E2液。 表1 NeonTM 枪头 平板培养基的体积 细胞数量(个) 规格 每孔表面积(cm2) DNA(μg) 10μl 100μl 96孔 0.3 0.2-0.3 √ 100μl 1-3×104 48孔 0.7 0.3-0.7 √ 250μl 5-7.5×104 24孔 2 0.5-1.5 √ 500μl 0.5-1.5×105 12孔 4 0.5-3.0 √ 1.0ml 1-3×105 6孔 10 2.0-4.0 √ √ 2.0ml 0.5-1×106 60mm 20 4.0-8.0 √ 5ml 2-4×106 10CM 60 8.0-16 √ 10ml 4-8×106

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及分类

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及分类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威胁极其的大,卵巢肿瘤可以分为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卵巢上皮性肿瘤,引起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原因有很多,不孕、初潮早等都是卵巢癌的危险因素,女性朋友日常一定要做好对卵巢的保护工作。 ★病理: 卵巢上皮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卵巢肿瘤,占原发性卵巢肿瘤50%~70%,占卵巢恶性肿瘤85%~90%。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很少发生在青春期前和婴幼儿。肿瘤来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生发上皮来自原始体腔上皮,具有分化为各种苗勒上皮的潜能,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浆液性肿瘤;向宫颈黏膜分化,形成黏液性肿瘤;向子宫内膜分化,形成子宫内膜样肿瘤。卵巢上皮性肿瘤分 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交界性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层次增加、核异型及核分裂象增加,但无间质浸润。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转移率低、复发迟。 ★分类: 卵巢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来源于卵巢表面的上皮(体腔上皮),最常见的是囊腺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

(一)浆液性肿瘤 1.良性浆液性囊腺瘤是浆液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浆液性肿瘤的60%,多发生于20~40岁妇女,以单侧居多,也可双侧发生(约占20%)。 2.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约占浆液性肿瘤的10%,其形态结构介于良、恶性浆液性囊腺瘤之间,属低度恶性,预后比浸润癌为好。 3.浆液性囊腺癌,约占浆液性肿瘤的30%,为卵巢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半数为双侧性。患者以40~60岁妇女为最多。 (二)粘液性肿瘤 1.粘液性囊腺瘤是上皮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肿瘤。主要来源于卵巢表面上皮,向宫颈内膜上皮分化;另一来源是良性囊性畸胎瘤的单胚叶生长,其上皮和肠上皮相似,并可见杯状细胞。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多数为单侧,很少为双侧。 2.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亦为低度恶性癌,形态结构介于良、恶性粘液性囊腺瘤之间。五年存活率为95%~98%。

纳米技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当前应用于临床的化疗药物缺乏靶向性和特异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也有损害,因此严重不良反应使患者遭受极大痛苦。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 --------- 纳米科技,使得能够在微观范围内利用 天然高分子材料或合成的化学物质为载体,制成直径只有1-100 nm的纳米级载药微粒 --------- 纳米粒。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的血管丰富、结构特殊,表现为 血管内皮间隙较大,大约为400^800 nm ,而且淋巴回流较少,所以纳米药物可以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地聚集,药物浓度较高。 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理化性和极低的毒性,并且还具有缓释性和表面可修饰性等特点,作为药物或基因载体的纳米粒给药系统.曰益成为癌症靶向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无机纳米材料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特殊的结构及高稳定性,可以克服有机纳米材料的功能单一、可控性差等硬伤,在药物输送、医学成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不过,对于将来的临床转化,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扌日忧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代谢出体外,会在体内不断蓄积而产生毒性,甚至产生血管堵塞等严重后果。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做为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无机纳米材料的卓越代表,被公认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传递载体,已经被广泛用于磁性纳米颗粒、量子点等功能材料的包覆,以降低毒性、提高稳定性,开发在体内具有良好稳定性,高效低毒、产量高。 在研制出高产量,可精确控制颗粒尺寸、外壳厚度、内部空腔大小,具有中空和介孔结构的”夹心二氧化硅”后,根据肿瘤治疗的需求,科学家们一直潜心研究,设计可与药物相配伍的新型药物载体材料夹心二氧化硅。该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的载药量远高于国际上同类纳米药物载体。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治疗肝癌的抑瘤率提高到72% ,显著高于多烯紫杉醇静脉注射剂多西他赛的抑瘤率。同时,研究发现,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能显著降低多西他赛的肝脏毒副作用。此外,研究人员对夹心介孔二氧化硅经静脉给药的急性和长期毒性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价后发现,夹心二氧化硅对小鼠的致死性毒性极低?夹心二氧化硅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脾脏、并可以逐渐从这些器官代谢出去。这一结果有效证明了夹心二氧化硅的生物安全性,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扫平了障碍。这种新型夹心二氧化硅纳米载药系统治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消融肿瘤研究进展_孙钢

DOI :10.3969/j.issn.1008-794X.2015.04.001作者单位: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通信作者:孙 钢 E -mial :cjr.sungang@https://www.doczj.com/doc/9211098649.html,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微创消融方法用于治疗良恶性肿瘤,目的是既可最大限度消除肿瘤,又不影响正常组织。化学消融、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及间质性激光凝固治疗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然而,这些方法对治疗区域的组织破坏缺乏选择性,可能损害邻近的胆囊、胆管、肠道、尿道和神经等,同时血液循环产生的热沉效应对局部治疗温度影响较大[1]。近年来,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 IRE )消融肿瘤技术显示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其 治疗肿瘤温度<50℃,无热沉效应,适用于大血管周 围肿瘤的消融治疗。该技术对于含胶原较多的组织结构如血管、胆道及神经不易产生损伤,并且治疗时间短(<5min )。该技术于2011年10月获美国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应用于临床,同时还通过了欧洲共同体质量(CE )认证。本文就IRE 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1电穿孔原理 电穿孔是高压电场以微秒和毫秒脉冲的形式 作用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产生不稳定电势,在细胞膜上造成纳米级孔隙的物理现象[2]。根据施加于细胞膜上的脉冲幅度与时间,细胞膜上的纳米级孔隙可分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即可逆电穿孔(RE )与IRE 。在RE 状况下,细胞可完全修复和生存,而 IRE 则导致细胞死亡。RE 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技术 的一个重要工具,用于向细胞内介导药物、基因或进行细胞融合[3-5]。近年随着对电穿孔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IRE 所具有的非热细胞消融的特殊模式、不影响胶原等支撑结构、允许消融组织区域健康组织再生、无瘢痕形成等重要特性,已在肿瘤临床治疗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消融肿瘤研究进展 孙 钢 ·专论Special comment · 【摘要】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又称纳米刀,是一种能有效消融肿瘤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电脉冲永久 损害靶区内细胞膜双磷脂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其肿瘤消融效果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该技术无热导效应,邻近组织基质如血管、神经和胆道不受破坏。本文就该技术原理、技术装置、治疗肿瘤优缺点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不可逆电穿孔;组织消融;肿瘤治疗 中图分类号:R 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4X (2015)-04-0277-05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technology for ablation treatment of tumors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SUN Ga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General Hospital of Jinan Military Area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3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Gang ,E -mail :cjr.sungang@https://www.doczj.com/doc/9211098649.html, 【Abstract 】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known as nano -knife ,is a newly -developed technology ,which can effectively ablate tumor tissues.This technology uses electric pulse to permanently destroy the double phospholipid layer of the cell membrane in the target area ,resulting in tumor cell death.Its tumor ablation effect has already been confirmed in animal experiment as well as in clinical study.As this technology has no thermal effect ,the adjacent connective tissue matrix such as blood vessels ,nerves and biliary ducts will not be damaged.This article aims to make a brief review about its technical principle and apparatus ,and its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clinical research will also be discussed.(J Intervent Radiol ,2015,24:277-281) 【Key words 】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tissue ablation ;tumor treatment

细胞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法

细胞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 (一)脂质体转染 一、实验试剂及器材 Lipofectamine? 3000 Transfection Reagent,质粒DNA(0.5-5 μg/μL储液),Opti-MEM?减血清培养基,培养板,酒精灯,离心机,微量移液器,离心管等。 二、实验步骤 1. 接种细胞至70-90%汇合度时转染; 2. 使用Opti-MEM?减血清培养基稀释Lipofectamine? 3000试剂(2管),充分混匀(6孔板Opti-MEM?培养基为125 μL× 2,Lipofectamine? 3000为 3.75和7.5 μL); 3. 在每管已稀释的Lipofectamine? 3000试剂中加入稀释的DNA(用P3000TM试剂稀释)(1:1比例); 4. 室温孵育5分钟; 5. 加入DNA-脂质体复合物至细胞中; 6. 37°C(PK-15在39°C下培养)孵育细胞2–4天,然后分析转染细胞。 三、注意事项 1. 在无血清培养基(如Opti-MEM?减血清培养基)中制备DNA-Lipofectamine? 3000脂质体复合物,直接将其加入含细胞培养基的细胞中(在血清/抗生素存在或不存在时均可); 2. 转染后无需去除转染复合物或者更换/添加培养基;

3. Lipofectamine? 3000试剂用量各有不同,测试推荐的两种浓度的Lipofectamine? 3000试剂,以确定最佳用量,开始新的转染; 4. Lipofectamine? 3000试剂应放在4℃储存(切勿冷冻)。 附上Lipofectamine 3000 REagent Protocol:

微妙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治疗区域仿真研究

微妙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治疗区域仿真研究 摘要:不可逆性电穿孔(IRE)是透过极其短但强力的电场使得细胞膜上产生永久纳米孔的 一种组织消融技术,这种技术利用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的纳米孔,从而导致肿瘤 细胞死亡,这是一种独特的具有自己特色的非热效应失活机制。 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妙脉冲不可逆电穿孔的治疗区域,设置微秒脉冲脉宽100微秒、幅 值0~3kV、重复频率1Hz,建立一个半径为6mm的肿瘤细胞,针半径1mm,二者电极间距 1~8mm的模型,进而来建立并分析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组织的基本原理。 通过改变二者电极间距,以及方波脉冲幅值大小,利用模型模拟装置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 在最佳参数下,通过微秒脉冲不可逆电穿孔,得到肿瘤的有限元模型。其在给定肿瘤细胞半 径为6mm的情况下,确定了最优解为两电极间距5.36mm,方波脉冲幅值1736V,治疗面积113.12mm2,与肿瘤细胞面积113.04mm2相比,面积相差0.08mm2,误差率0.071%。 关键词:肿瘤治疗,不可逆性电穿孔,微秒脉冲,最优化 1 设计说明 1.1设计概述 本次设计基于静电场分布理论和常用的双针电极结构,使用COMSOL研究了不可逆电穿孔的最佳电场参数,针间距和针插入深度。首先通过电场模拟计算寻求肿瘤治疗中不可逆电穿孔 参数的最佳组合,以实现肿瘤细胞的完全杀伤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最小损伤[1]。 通过调整二针电极之间的距离(最大为8mm)和方波脉冲的幅值(最大为3kV),使不可逆电穿孔的治疗范围全面涵盖肿瘤细胞,而涵盖正常组织的面积尽可能的小,通过不断的调试,最终得到最优方案。建立肿瘤细胞的简单二维模型以模拟生物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电导率 和相对介电常数。其次建立了针电极和组织的有限模型,基本原理是应用脉冲电场不可逆地 治疗癌细胞,不可逆的电穿孔完全发生在治疗区域的肿瘤组织中,并且尽可能不在治疗区域 外的正常组织中发生不可逆的电穿孔[2],尽量将治疗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1.2原理分析 原理涉及到不可逆电穿孔治疗技术,它对于肿瘤的治疗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在一定剂量 (场强为 Kv/cm级、脉宽为100μs级)的脉冲电场作用下,当细胞膜两侧所承受的跨膜电压 超过其绝缘强度时,膜上将会出现一些被称为“微孔”的暂时性亲水性通道。此时细胞膜的渗 透性将大大增强,并且导电性也将急剧增加。这就是微秒脉冲电场所诱导的电穿孔效应[3]。 在施加电场的电模型中,电池将根据电场强度和脉冲频率经历相应的物理变化。当细胞膜两 侧的跨膜电压超过其绝缘强度时细胞将会被击穿,膜上将会出现一些暂时性亲水性通道,此 时细胞的绝缘性大大降低,同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被破坏,细胞外溶液与细胞内基质含有 的大量离子融合,此时肿瘤细胞的导电率大大增加,在细胞组织的电场中,通过肿瘤模型的 模拟,查阅资料文献得知肿瘤细胞的导电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从而计算出细胞两侧绝缘强度 能承受最大场强幅值,通过使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并将直接导致细胞死亡,这种现象称为不 可逆电穿孔[4]。 通过在靶组织上施加一系列短持续时间和高振幅电脉冲并在其内形成高强度电场来实现不可 逆的电穿孔,这改变了细胞膜的渗透性,这就是不可逆电穿孔的实现方式。当电场强度足够 大时,细胞膜的结构不可逆地被破坏,破坏细胞的生理平衡,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达到组织 消融的目的。 1.3方案论证及可行性分析

活体电穿孔法介绍 1、什么是活体电穿孔 活体电穿孔法(in vivo ...

活体电穿孔法介绍 1、什么是活体电穿孔 活体电穿孔法(in vivo electroporation) 是将外源基因通过电场作用,导入动物目标组织或器官。由于这种方法能有效导入外源基因,可在多种组织器官上应用,并且效率较高。活体电穿孔法的原理很简单,在直流电场作用的瞬间,细胞膜表面产生疏水或亲水的微小通道105~115μm ,这种通道能维持几毫秒到几秒,然后自行恢复。在此期间生物大分子如DNA 可通过这种微小的通道进入细胞。近年来活体电穿孔法用于转基因研究的报道不断增多,在基因治疗方面的优势也日趋显著,是一种很好的活体基因导入方法。 活体电穿孔法可用于检测瞬时表达系统中载体的表达状况。大量的研究表明活体电穿孔法在基因治疗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国内外对活体电穿孔法介导外源基因转移的研究越来越多。 2、活体电穿孔的法的特点 活体电穿孔法基因导入和表达效率较高,它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靶器官的选择面广,理论上任何组织和器官都可以作为活体电穿孔的靶器官。 在用于基因治疗方面,要考虑到靶器官组织生理特性。如果所选择的局部组织细胞不能把所转移基因的表达产物分泌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已失去了基因导入的价值,这在基因治疗中是关键性的问题。当使用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时,研究人员应根据所构建的表达载体来选择基因转移和表达的靶器官组织。例如鱼精蛋白21 启动子可指导外源基因在精母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以小鼠的睾丸作为靶器官将含有鱼精蛋白21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导入,获得外源基因的表达量远远高于该基因在肝脏和骨骼肌中的表达。 其次,对导入的外源基因片段的大小没有限制,从几KB 或十几KB 的表达载体, 到100~200KB 的Y AC、BAC 基因组,都有成功导入并获得表达的报道。 此外活体电穿孔法操作简单快速,电穿孔的时间只有几秒钟,而且DNA片段不需要特殊的纯化操作。 但电穿孔法也存在一些的缺点:首先,外源基因表达持续的时间很短,虽然外源基因导入后最快可在215 小时有表达,但大多1~2 月后表达量降至很低。外源基因表达的时间主要由于所构建的表达载体和基因导入的靶细胞组织器官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 由于应用不同的表达载体,Muramatsu 在小鼠肝脏进行电穿孔7天后则检测不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而Heller 21 天后还可以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如果选择代谢和酶活动旺盛的组织器官如肝脏,则表达持续时间会较短,表达时间在 1 个月以内,但以骨骼肌为靶组织,表达可持续15个月。

基础医学导论:纳米材料与癌症治疗

纳米材料与癌症治疗 姓名:刘通通学号:班级:基础二班电话: 摘要:在癌症治疗领域,人们通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进行治疗。临床上用的化疗治 癌药物显示出低的水溶性、较差的稳定性、快速的血液清除并且缺乏对肿瘤部位的靶向性,常常对于正常细胞造成伤害。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及mRNA载体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梳理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发展历程,可以明确其发展方向,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大概的认识。本文主要就纳米技 术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在出现的比较成功的纳米运输药物进行介绍。 关键词:纳米颗粒癌症纳米运输系统基因治疗 1.引言: 癌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重大难题,传统疗法如化疗往往带给患者莫大的痛苦,并且收效甚微。20世纪70年代,纳米概念首次出现,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生了一门以0.1到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分子的科学,那些纳米分子的性能常常有很大的特异性。纳米生物学也孕育而生,而用纳米技术治疗恶性肿瘤是国际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逐渐发展了比较完善的纳米给药系统,可以输送药物和小型RNA,定向到达肿瘤部位,从而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目前关于纳米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发展纳米给药系统;新型高载量的纳米颗粒的制备;构建纳米载体,用于输送环状DNA,诱导癌细胞的凋亡。 2.纳米载体与基因治疗 基于核酸药物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或者下调在肿瘤组织中过量表达的癌基因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利用纳米载体进行输送基因可以高效定向起到作用。 2.1纳米生物技术基因治疗载体的特点 在药剂学中,纳米载体是指由纳米生物材料制备,尺寸定在1~1000纳米的药物载体,具有生物兼容性、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和药物靶向传递等良好的特性[1]。 纳米生物技术基因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物安全性。纳米基因载体一般由具 生物兼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的纳米生物材料制备,基本无毒性,无免疫原性,体内可以代谢降解,生物安全性好[1]。纳米脂质体主要由磷脂及胆固醇合成,由 于其自身的仿生物膜的特点,可以通过与细胞膜的融合和胞吞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2.可保护核苷酸。纳米脂质体和纳米粒可以通过表面电荷吸附作用或通过包裹在其中来保护核苷酸不被核酸酶降解。Fattal等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烷 基脂阳离子纳米粒负载的寡核苷酸在细胞培养基中具有抗核酸酶的作用,阻止了寡核酸的降解,使得静脉给药体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2]。3.提高细胞吸收率。大

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RNA干扰及其作用机制被发现以来,外源性的小干扰RNA(siRNA)已广泛地用于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很多领域。然而,如何有效地、特异地将siRNA转运至靶细胞始终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并已逐步成为siRNA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瓶颈问题之一。虽然基于病毒载体的RNA 干扰既具有靶向性也显示出高转染效率,但病毒可能引起突变或者免疫原性等问题。纳米材料是典型的非病毒载体,尺寸小、易修饰,而且能够有效携带siRNA进入细胞并诱导RNA干扰。近年来,人们利用siRNA研究癌基因的功能,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回顾了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癌症治疗领域相关研究。 关键词:纳米材料,siRNA,siRNA转运,RNA干扰 1998年Fire等人发现在秀丽隐杆线虫中进行反义RNA抑制实验时,作为对照加入的双链RNA相比正义或反义RNA显示出更强地特异性阻断相应基因表达的效果,并且将这种现象命名为RNA干扰[1]。2001年,Elbashir等将人工合成的21个核苷酸的双链RNA导入到哺乳细胞中,同样发现了这种序列特异性地阻断基因表达的RNA干扰现象[2]。自从RNAi发现以来,制药公司对siRNA药物的研发热情空前

高涨,siRNA 药物在基因疾病、艾滋病、肿瘤等人类目前束手无策的疾病上显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短短十几年,人们已经利用siRNA 作为药物治疗多种疾病。本文总结了最近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siRNA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然后,介绍了无机及有机纳米材料转运siRNA的研究工作;接下来,介绍了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最后,对纳米材料转运siRNA在癌症治疗领域应用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siRNA作用机制及其癌症治疗潜力 长的双链RNA被Dicer酶剪切成21-23个核苷酸组成的双链RNA 或者直接导入人工合成的siRNA后,与细胞质中的若干个蛋白组成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 结合,并且RISC中的Argonaute 2蛋白将siRNA解旋成单链,其正义链被剪切下来并在细胞质中被降解掉。此时,只结合反义链的RISC被活化,活化型RISC 复合体受反义链引导,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在靶mRNA上并切断靶mRNA,引发靶mRNA的特异性分解,这个活化RISC复合体继续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在其它的mRNA上并切断mRNA,从而导致基因沉默现象。由于siRNA能够简单高效地沉默靶基因的表达,因此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而且siRNA作为药物选择性会更好,能够特异性下调致病基因的表达,并不影响细胞中正常基因表达;而且,通过合理的siRNA设计,理论上能够沉默体内的任何基因,这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更具有治疗潜力。

神经上皮性肿瘤

神经上皮性肿瘤 目录 1 星形细胞肿瘤总述:(Astrocyte tumors) 2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级) 3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 4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 5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6 少枝胶质细胞瘤及间变(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and anaplastic(malignant) oligodendroglioma) 7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8 室管膜瘤(Ependymal tumors) 9 脉络丛乳头状瘤(Chroid plexus papilloma) 10 松果体细胞瘤(Pineal cell tumors) 11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12 神经元肿瘤和神经元与胶质混合性肿瘤 13 神经上皮肿瘤影像表现解释: 14神经上皮肿瘤的现代手术策略与相关技术

15 神经上皮肿瘤的放疗 16 神经上皮肿瘤的化疗 17 神经上皮肿瘤的综合治疗 18丘脑胶质瘤的临床分类及显微手术入路的选择 1 星形细胞肿瘤总述:(Astrocyte tumors) ⑴多发于31~4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成年人多在半球、丘脑、底节区;儿童多于幕下。 幕上多见于额叶及颞叶(儿童多发于此),依次为顶叶、小脑、脑干;也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三脑室旁;幕下多见于小脑半球、四脑室,也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好发于脑桥)。 ⑵星形细胞肿瘤分为:病理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和肥胖细胞型,以纤维型多见。 2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级):在T1的低信号和CT上的低密度(可有散在钙化),以及T2上的高信号,可能是脑白质内排列紧密的轴索被为数众多的星形细胞瘤分开而发生水肿所致,因BBB 没有破坏,故不强化。但不强化的肿瘤并非一定是这种偏良性的星形细胞瘤,也可能是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所以对不强化者,年龄大于44岁者要通过影像定性还要立体定向活检。如果肿瘤复查后从不强化到强化改变为恶性肿瘤的表现。本病即使是偏良性,但有向间变性和胶质母细胞瘤转变的倾向,其生长也是浸润性的,影像表现虽为边界清楚,仍不能判断其边界,术后复发者恶性程度多较原来高。在儿童,脑干星形细胞瘤是其最常见的胶质瘤。可以呈外生、内生和播散性生长。脑干的星形细胞瘤按其解剖特点而不同,中脑者多发于四叠体及导水管周围(白质分布区);脑桥一般呈弥漫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时肿瘤沿CPA区生长浸入小脑或在基底动脉周围增生,使基底动脉和其分支深陷于肿瘤内,即所谓的沟凹现象。脊髓者多为髓内边界清楚的纺锤形瘤块,多见于胸、颈段,由于脊髓明显伸长被称之为“束状胶质瘤”。本病应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呈团块状或散在钙化斑,与星形细胞瘤的散在钙化不同)、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与血管分部区一致)、局限性脑炎、多发性硬化(多发于脑室周围的白质,无占位效应)相鉴别。

电穿孔法转染人树突状细胞条件的优化

电穿孔法转染人树突状细胞条件的优化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作者:单铁英苏安英唐军民 【摘要】目的:通过电穿孔法将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enhan ced gree n fluoresce nt protein EGFP )的真核表达载体plRES2-EGFP( IRES2 in ternal ribosome en trysite 2 内部核糖体 进入位点2)质粒导入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mature Den dritic Cell,imDC),探讨不同电穿孔条件对imDC电转染率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体 外培养诱导其成为imDC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lRES2-EGFP质粒,选择不同的电压、脉冲时间、细胞浓度、DNA剂量等。应用电穿孔仪将PIRES2-EGFP质粒导入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和光镜下分别计算绿色荧光阳性细胞数和总细胞数。0.4%锥虫蓝(trypan blue) 染色,计数电转染后细胞存活率。结果:当imDC浓度为5X 106/mL 与6卩g DNA质粒混合,设定电转染仪电压为300 V、脉冲时间为500 卩s时,其电转染率到最高,细胞存活率最高,转染后24 h明显表达,48

h后表达最强。结论:在适当的电压、脉冲时间下,选择适当的细胞浓度、DNA剂量,在转染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电穿孔法转染imDC 可使目的基因获得较高的转染率,且细胞死亡最少。电转染提供了外 源基因转染imDC的可行技术。 【关键词】电穿孔转染绿色荧光蛋白树突状细胞 Abstract Objective:plRES2-EGFP was successfully tran sfacted into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by means of electropora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survival rate of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n different con diti on s.Methods:M ono cytes obta ined form huma n peripheral blood by density guadient centrifugation are induced into imDCs in the presenee of cytokines in vitro.plRES2-EGFP was amplified in E.coli.imDCs were tran sferred with pIRES2-EGFP by means of electroporati on with differe nt electric voltages,times of impulse,cell concen trati onsand the doses of DNA.Numbers of green fluorescence positive cells and the total cell number were coun ted respectively un der fluoresce nt microscope and visible light microscope.the cells were stained with 0.4% trypan blue,elec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cell survival rate were counted.Results:Elec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in creased to the highest value whe n imDCs with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