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沛县龙固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沛县龙固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沛县龙固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

量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háo(________)鸣zhì(________)友深xiāo(________)妇rú(________)皆知

殷.红(__________)亘.古(_________)揩.拭(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

二、句子默写

2.请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______________》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默写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立春之美,没有桃花肉红、萱草绿肥的艳俗,完全是一种( )的静静等待着的含

蓄美。残雪虽然还未消尽,但是早梅已经在山坳中疏影横斜,占尽了风

情;。水仙花尽情享受着即将被替换的阳光,枝条摇曳,金盏簇拥。本是素馨之花,竟也会被激发出、拥挤成甜俗的浓香。这令人想到,梅也好,水仙也好,其实本质都是免不了争春的。真正唯一不争的是春兰,虽然她依然故我,仍然静静地只甘居墙角架上一隅。与梅或水仙比,它绝不怒放,漫长地( )良久,才偷开半朵,只为自由之赏。

(1)为文巾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清淡;淡雅;哺育;孕育。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_______________。

(3)运用“虽然……但是……”的句式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4.下列对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鲁迅先生》以片段式的回忆,为我们连缀起一个私人生活场景中的鲁迅,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真实的鲁迅。

B.《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她学习的决心。

C.散文《最后一课》表现了法国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对祖国浓浓的深情。

D.《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归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歌颂了木兰热爱和平,爱国尊亲的精神。

五、名著阅读

5.(题文)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qiè)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hóng),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习.吏事(________)

(2)及.为相(________)

(3)家人发.箧视之(________)

(4)肃遂.拜蒙母(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8.仔细阅读两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两点)

七、诗歌鉴赏

9.(题文)对王维的《竹里馆》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于一体。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0.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1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12.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

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们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竞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

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13.文章用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

14.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人下列空格。

拾提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说第⑥段画线句子“月色清凉如水”的作用?

16.小纸条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小男孩有什么精神品质?

17.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最深的一点感悟?

九、作文

18.岁月匆匆,十二三岁的我们告别小学来到初中,走进了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二(三)岁,我多了一分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嗥鸣挚友深宵妇孺皆知yān gèn kāi qi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孺。

2.(1)惟解漫天作雪飞(2)弹琴复长啸(3)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4)凭君传语报平安(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惟,啸。

3.(1)淡雅孕育(2)真正唯一不争的是春兰,只有(因为)她依然故我,仍然静静地只甘居墙角架上一隅。(或删去“虽然”)(3)示例1:春风虽然还是料峭,但是垂柳已经在河畔边绽出新芽,描绘着画意。示例2:阳光虽然还不够温暖,但是迎春花已经在花园里悄然含苞,充满了生机。示例3:蛰虫们虽然还未出土,但是一个个细小的孔洞都已钻通,积蓄着力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比较近义词的区别,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再根据语意判断选用。“清淡”指清新恬淡,颜色、味道等不浓……“淡雅”指素淡雅致,“哺育”指喂养,“孕育”指本意是使哺乳动物得以在体内孕育其后代。也指一样事物衍生,及帮助了另一样事物的发展生长等。更何况还有“静静等待着的含蓄美”、“绝不怒放,漫长地”的提示。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2】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划线句是“真正唯一不争的是春兰,虽然她依然故我,仍然静静地只甘居墙角架上一隅”。从句意上看,“虽然”根本就是多余的,直接删去好了。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查考的是仿写句子。注意前半句的“虽然”中的“然”是“这样”的意思,那么“这样”指那样?应该是立春前后景象,“但是”表转折,转到哪里去呢?从文意来看,应该偏向“争春”了。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C项表述不正确,《最后一课》是小说。

5.老舍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等的车夫拥有一辆自己的车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骆驼祥子》的阅读理解。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6.熟悉等到打开于是

7.(1)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2)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决断很快。(3)我难道想让你钻研经典成为博士吗?

8.示例:两人的成就都很大;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解析】甲文选自:《宋史》作者:脱脱、阿鲁图年代:元

乙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年代:北宋

甲文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乙文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习:熟悉。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才略:才干和谋略。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8.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赵普和吕蒙两个人成就都很大;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C项理解不正确,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10.A

11.不能。“忽然”有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的,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烈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表现钟声的突然性,出人意料,表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真,并且不希望这堂课这么早的结束,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鲁士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12.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解析】

10.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A项正确,分别表示解释说明和语音的延长。

1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忽然”表现钟声的突然性,出人意料,表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真,并且不希望这堂课这么早的结束,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鲁士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全文着力于表达爱国情,这个细节描写也正是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热爱祖国,坚信国家必胜的信念。

13.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14.还空包送票据

15.环境描写,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

16.受了委屈依然善良;坚决不要奖金,不为金钱所动。

17.示例1:只有真诚和善意才能消除隔阂。示例2:对每一个卑微的善举都应该心怀感恩。示例3:善意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解析】

13.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用意。解答此题关键要根据文章内容,比较两人行为的异同,从描写人物的衬托方法方面分析概括,说明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

14.本题考查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提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第一个情节往下,按时间顺序去寻找事件,再按要求用三个字分别进行归纳概括。分别为:还空包和送票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一般作用,还要看清题目要求分析的是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陪衬作用,注意结合人物心理去分析。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表现出小男孩受了委屈依然善良,坚决不要奖金,不为金钱所动。

17.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仔细审题。如“结合主题谈启示”,一定要明确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动“情”动人。②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③合情合理。感悟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④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题目要求用一句话表述,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8.参考例文

十二三岁,我多了一份勇敢

告别小学,来到初中,发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幼稚,天真的孩子,自己身上有多

了一份坚强。十二三岁的年纪,青春的活力、挺拔的身姿、敏捷的头脑···我们都比

以前的自己有了一个更大的进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意见,

心里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爱心、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梦想。也多了一份勇敢。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在爸爸妈妈的坚持与鼓励之下,决定去学游泳,那时我的

既害怕又兴奋。要知道,水是多么的危险呀,但是听到爸妈说游泳是很有趣的,又忍不

住冲动一下。就在那年暑假,我在爸妈的陪伴下报名了游泳兴趣班,一开始我们只是在

岸上做深蹲,然后到池子边练习蹬腿。由于学得快又练得好,很快的,教练给我穿上救

生衣,让我自己游到对面去。我很兴奋的下了水,照着教练教的动作游了起来,心理作

用的原因,我总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往下沉了,转身游了回去。教练问我怎么了,我去支

支吾吾不敢说,干脆教练就把我从水中拉了起来,抬手就把我从岸上丢到了水里面,吓

得我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周围的人一下子把目光投了过来我就成了这里的焦点。我害

怕的转身往回游,教练就拿杆子把我推出去,机灵的我伸手就抓住了杆子,教练不得不

把我拉了回来。假装要解开救生衣送我回家,谁知教练又把我扔到了水里,吓得我刚停

下来的哭声又开始了。就是这样我很快又克服了困难,穿着救生衣来去自如了。

能带着救生衣游得不错了,就到下一环节—脱掉救生衣。那时候我是害怕得不得了

呀,正排着队呢,妈妈突然拉我出来,不断安慰着我,给我送水。我刚回到原来的位置

上,后面有一个胖小子,呵斥了我一声:嘿!别插队,走开!胆小的我鼻子一酸,眼泪

就冒了出来。妈妈走过来,皱着眉头,和胖小子说了几句,我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我想:如果是现在的我,会和他争辩一番吧。

现在的我,变得勇敢了,不在什么都依赖父母,我要变得更勇敢。

【解析】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可以补充题目为:十二三岁,我多了一份勇敢,写出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故事。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的变化,说明勇敢的品质对人生成长的意义。

点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

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