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2)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3)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

(4)看课文第43页图12.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小结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一课三练

第二节弹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1)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学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三、观察微小物体形变

1、P54中的小实验。

2、高一教材中的平面镜、激光器演示。

(五)小结

(六)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

附:课后总结

第三节重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重力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一、从月球为什么做绕着地球说起

1、指导学生做图13.2-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2、教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三、重力的大小

教师: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

1、重力有大小

教师: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

2、重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填在课文第56页上并与同学交流。

对学生提出猜想,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论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和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4)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用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G

m

或G=mg

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

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简单介绍)

四、重力的方向

1、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

分析: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

2、由此可知: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五、重心

1、让学生看课文第58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

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

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

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

六、万有引力与航天

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即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

(五)小结

(六)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一课三练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探究摩擦https://www.doczj.com/doc/9a11071060.html,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三)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棋子,木块

(四)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2.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2、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三个同一)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4)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46页图12.5-4所示,把4 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

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用小车,木块模仿公交车启动或刹车时乘客的情况。

学生看课文图12.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学生看课文图12.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

*解释惯性现象的四步:(1)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2)发生了什么变化;(3)××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4)结果。

(五)小结

(六)作业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2、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二节二力平衡

为了更清晰地把二力平衡讲清楚,我把二力平衡这一节移到重力之后,因为在初中阶段,我们在分析二力平衡时,大多是涉及重力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当物体受到二个力作用时的平衡情况,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2、难点: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小车,细绳、两个定滑轮、托盘、砝码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句话,把它改成“如果……那么……”的格式。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问: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怎么说?这https://www.doczj.com/doc/9a11071060.html,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那么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命题是真命题。

问:上面的命题的双重否定是否正确?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那么一定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让学生举例证明。

问: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有几种情况?

两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平衡力

如果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物体受二个力的时间平衡是最简单的情况。

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种情况称为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当两个力平衡时,这两个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P48)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如何调节这两个力的大小?

(2)方向如何?

5、分析与归纳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

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PS:四个条件:同体、共线、等大、反向

6、评估

各部件的摩擦应该尽量小。

四、二力平衡的应用

如果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已经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让学生叙述第48页的三个图中的受力情况。

(五)小结

(六)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 一课三练

附:课后总结

第三节摩擦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三)教学准备

托盘、定滑轮、砝码、光滑木块、细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一块下端间隔镂空的长方体海绵放在木板上,慢慢抬起木板的一端,看到在一定高度内。海绵块倾斜但不下滑,木板抬到一定的高度时海绵块下滑。

问:为什么刚抬起木板时,海绵块滑不下来?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骑自行车停止踩脚踏板后不管路面多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问:物体的运动最终都要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二、摩擦力

1、问学生:你们感受到过摩擦力的作用吗?

2、学生实验。(1)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有一种阻碍手、脚移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摩擦力对手、脚作用的体现。)

(2)问:如果手没有与桌面接触,或者手按在桌面上不想滑动,是否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不会)

3、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怎样才会产生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为什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让学生看课文第60页图13.3-1,在显微镜下看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使学生了解光滑是相对的,正是由于物体的表面不光滑,所以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三、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P60)

1、假设与猜想

2、设计探究方案

3、实验探究

4、分析论证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四、摩擦的利与弊

1、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摩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摩擦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再分析这一摩擦现象对我们来说是利还是弊?

2、学生阅读课文第61页科学世界有关摩擦的例子。小组讨论与交流将这些摩擦现象按利和弊分成两类。指出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

(1)利用摩擦的事例:

(2)需要减小摩擦的例子。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使接触面更光滑

(3)用滚动替代滑动

(4)加润滑油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使接触面更粗糙

(五)小结

(六)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

附:课后总结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了解压强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1)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2、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三)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2.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1、压力

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https://www.doczj.com/doc/9a11071060.html,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讨论: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板画下面几种情况的压力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2: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猜想……

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参考教材P67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2)将一根细木条放在1号橡皮泥上.通过挂有1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2、压强

从刚才探究过程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大小有关,也与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上把压力的作用效果叫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

受力面积(p=

F

S

)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五)小结

(六)作业

附:课后总结

第一节压强(第二课时)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了解压强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难点: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三)教学过程

[例题]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根据答案引导学生一同分析: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如何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的大小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大小减小压强。

(四)小结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难点: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那一个个的液滴,被装容器中。而你是要流动的,旁边在阻碍你的流动。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三)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四)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https://www.doczj.com/doc/9a11071060.html,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

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五)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五)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4)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5)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6)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5)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6)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连通器的特点

2、难点: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一组连通器

(四)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https://www.doczj.com/doc/9a11071060.html,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3、船闸是根据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能力提高

8、探究:下表是小阳同学在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的实验数据:

(1)比较序号为的三组数据可得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为1、2、3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

(3)比较序号为5、6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五)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1、练习未做完的做为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三节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2、难点: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准备

纸,乒乓球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图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图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图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八年级下册物理优秀教案模板

八年级下册物理优秀教案模板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单元计划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知道功率的概念。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3、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4、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功的概念;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课时安排:每节两课时。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将 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 第一组:(男生做) 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第二组:(女生做) 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物态变化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 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 (4) 第一节力 (4) 第一节弹力 (7) 第三节重力 (9) 第八章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摩擦力 (17) 第九章压强 (20) 第一节压强 (20)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大气压强 (25)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第十章浮力 (30) 第一节浮力 (30)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44) 第一节功 (44) 第二节功率 (48)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51)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54)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56) 第一杠杆 (56) 第二节滑轮 (58) 第三节机械效率 (6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初二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怎样认识力 主备人:于斌第6章第1课时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会说出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 2、会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文2页 6-1图要求举例生活用 力的单位、符号、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 力产生的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认真看课本5、6页仔细分析课本中的例子 (1)完成填写5页空白处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甲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记住力的三要素 自学检测: 1、在6-2图中写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总结: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说明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3、如图1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方法:1.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2.看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达标测评: (一)必做题(共20分)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C 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还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图 1 (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 变。[均选填“(a)”、或“(b)”] 3.人用绳吊着铝桶从深井里提水,手 受到向下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铝桶 C.绳子 D.手 4.力是_ ___对__ _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____物体和____物体.。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____N. 5.对于磁铁和铁钉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只是磁铁,受力物体只是铁钉 B.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它们之间才有力的 作用 C.磁铁和铁钉不接触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 作用 (二)选做题: 用力划水,船才能向前进,划水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八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承上启下的关键的过度时期,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为了切实搞好各班物理科教学,力争让学生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九年级及中考奠定良好的基础,特拟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常规教研工作和教学常规的落实为主要工作,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精神并落到实处,按照学校教务处指导要求,加强对新教材研究学习,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更多的学生提高物理成绩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八年级二个班,大部分来自陆河县内,少数来自临近县--陆丰市和揭西县,由于我校七年级已经开始接触过物理一学期,所以这时候的八年级学生(插班生除外)对物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兴趣,特别是八(1)班重点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氛围较佳,基础更为扎实,可以重点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力争学习成绩大幅度超越次重点班。八(2)班是普通班,是我教学一大难点,把好班教好,不能代表一个老师的有多好,能把普通班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才是体现一位教师优秀教学的证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物理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

养他们一定的学习习惯,狠抓基础知识,杜绝难点,学习成绩尽量与重点班缩小差距。 三、教材分析(沪粤版教材编排特点)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科书采用了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苻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4、教科书图文并茂,由一个物理现象引发一个问题,由一个师生科学探究解决一个物理知识点,由一个知识点来为生活、生产服务,再由一配套练习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各重难点。 四:目标任务 1、切实抓好本学科教学工作,从工作基础环节入手,从大面积的差生入手,从科学的方法入手,扎实工作,力争使八年级二个班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都有较大提高。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科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 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2确定分度值…… ○3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计划进度安排表

教学工作计划 为适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物理教学工作有续进行,现对本学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尤其在初三物理复习中注意精讲精练,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做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教学中不段学习、总结,最大努力的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 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重、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 量程,并进行试触。) (3)、读数:确定量程……选择示数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压表量程有所不同, 最好要提示一下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含教学反思)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⑴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⑵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⑶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⑷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⑴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⑵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第1 共214 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