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具有促进个体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意义。明晰育人价值,强化传统教育,开展国际教育,构建教育体系是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策略构建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解读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大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唤起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必然趋势。多元化时代赋予了文化自觉品格以新的内涵。作为当今社会最具生命力和蓬勃力的一个特殊组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教育既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内在需求。然而,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一方面,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使大学生的文化多重选择性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主义等思想严重腐蚀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流行文化的带动下逐步迷失了自我。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内涵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是文化自觉品格最忠实的践行者和依靠力量,引导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文化自觉品格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在涵义。

1.深度认同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又会产生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我们伟大民族集体力量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根脉得以延续的精神家园。其蕴含的很多生存哲学和人生哲理都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变着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由己及人,强调尊重和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绳;法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阐述了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要性,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的哲学依据。可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批判性的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正是文化自觉的一种鲜明体现。

2.辩证审视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独自发展,只有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引导大学生辩证审视多元文化,是多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以理性的态度审视民族文化,以开放的眼光对待多元文化,通过与各种不同文化的接触,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文化鉴别能力是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敏感性程度以及进行正确价值辨析的能力,是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和前提。要引导他们增强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对各种文化进行正确的区分和鉴别,自觉借鉴和吸收进步的、优秀的文化,抵制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最后,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引导大学生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开掘文化新义,创造文化新品,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飞跃。

3.自觉践行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增强文化自觉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在当今这个自由开放的信息化时代,以消费和娱乐为特征的大众流行文化正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由于大众文化本质上的商业性及营利性,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庸俗化的文化特征。许多大学生逐步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轨道,积极的人生态度日渐淡化和消解。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关系

多元化是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文化自觉品格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多元文化和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既是社会整体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个重要部分。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元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肥沃土壤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文化种类日益多样化,文化选择的机会性也日益增大,从而有了更多、更好的了解西方的渠道和方式。比如有的同学利用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对当今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的同学借助更加开放自由的平台学习英语,使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存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多元文化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负面影响

多元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提供了更多选择性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各种网络力量的相互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品格日渐式微。具体表现为:漠视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西方文化,价值观混淆化,人生观庸俗化,成功观功利化。这将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价值取向的判断,思想方式的构建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正处于文化学习的关键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品格是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和主体地位实现的前提,有利于大学生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应对文化冲突,提高文化选择的自主性,促进文化共生的多元性,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的必要性论析

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其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路向。

(一) 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在文化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大学生则是主体中最富创造力的组成部分,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构建外部多元化环境的动力所在,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文明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批这样的个体,他们具有真正的文化意识,从而能够客观地,毫无畏惧地,从不以反唇相讥的态度来看待别的部族之受社会调解与制约的行为。”这里所指的个体正是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主体的大学生。大学生的理

想、情感、道德等都需要以文化自觉品格为基础。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认同则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团结的精神纽带。因此,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群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追求,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自觉品格的养成,将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潮流,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引领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路向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没有文化交流,文化就会走向自我封闭和衰亡。在多元文化并存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已然成为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逐步加强了对中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主要表现为国内文化的输出以及思想价值观的渗透,从而使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复杂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论”等错误观点逐步盛行。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灵魂。只有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文化自觉品格,才能更有效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通过有效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大学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会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缺失

(一)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首先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雄厚的根基,只有清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特点、发展规律,才能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文化的精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决定

我国教育水平的高低。随着国际教育合作的开展,西方流行文化对国内民族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知,文化底蕴严重不足。可谓“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出现误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之间彼此否定和相互竞争,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机会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令人唏嘘的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化,大学生往往是感性享受多于理性思考,失去了原有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主要出现了以下两种误区:一方面,对中华文化认同弱化。在国际合作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忽视汉语重要性的理由。学习汉语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多学生可以在托福和雅思考试中可以得到非常高的分数,却难以读懂文言文,甚至连最简单的中文写作也是错误百出。另一方面,过于追捧西方文化。近年来,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在中国越来越火,相比之下,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却很少有人问津。除此以外,一些大学生对西方的各种节日情有独钟,譬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但对于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对国产电影、电视剧嗤之以鼻,对美剧、西方电影却趋之若鹜。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折射出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弱化趋势,这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该引导大学生自觉克服由多元文化带来的困惑与盲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逐步达到文化自觉的高度。

(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价值取向是以价值认同作为基础的对于某种价值予以肯定或否定的主观态度,是主体选择的价值追求。作为理想、信念、道德的基本构件,深刻影响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是推动个体将理念付诸于行动的内部动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正确的价值观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主线。在古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步入近代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性,主要表现为:关心国家富强与民族发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

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效益成为大学生的普遍价值追求,实用型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价值观,很多大学生过于看重事物的经济效益和功利价值,以是否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求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显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策略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多元文化时代,文化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觉醒、反思与创建,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目标。大学生作为大学这一特定文化组织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其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既关涉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一)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中心,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育人功能则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价值认同功能以及情感陶冶功能几个方面。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自觉建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评判标准

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各种文化交织碰撞,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大学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主动建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评判标准,更好地把传承主流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引导大学生提高文化选择、判断能力,自觉践行主流文化,逐步养成文化自觉品格。

2.自觉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主体

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大学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建立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多元文化时代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应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发挥传播价值观的独特优势,主动承担起引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职责,引导大学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

(二)强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如同人类生命中流淌的血液,蕴涵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素养和价值追求,它不只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生活习性,一种价值观念。正如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所说: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是全民族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基础,是寻找民族的根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具有深远意义。

1.认同与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民族遗产,具有极其重要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律是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朱熹的“虚心涵泳,着紧用力,熟读精思”等六步读书法是大学生读书学习的必备宝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则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等等。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更应担负起认同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职责,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深刻了解其内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将其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2.批判与扬弃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先进、优秀的文化,同时也有落后、腐朽的文化。等级观念、家长作风、保守心理、中庸观念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非是要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全面、客观、理性地审视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传承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批判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3.反思与创造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时代,文化的区域性界限逐步淡化,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得到发展,使国际文化氛围更具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传统文化而言,这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亦是一个严峻的时代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在实践中整合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三)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逐步实现

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积极参与国际理解教育已然成为各国参与国际事务,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多元化时代对我国文化自觉教育提出的必然需求。但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依然是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最基本形态,我国在参与国际教育活动时,既要主动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更要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扎根实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上,即提高教师的理解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行动层面上,即创造健康的实践环境。

1.提高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意识

教师国际理解教育意识的提高是国际理解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素养,才能将其传授于学生。多元化背景下,每一名教师都应具备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意识,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时代气息,营造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载体,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化教育意识的高质量人才。

2.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国际理解教育为大学生自觉品格的养成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外部环境,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文化营养元素,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能动性主体,大学生应该提高主体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教育活动,提高文化判断和鉴别能力,不断开拓文化视野,更新知识储备,成为具有国际特色的新时期人才。

3.创造健康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深刻影响着教育实施的结果。良好实践环境的营造需要国家、学校、家庭三方力量的协同构建。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肯定和扶植国际理解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其次,学校应该营造健康的多元文化氛围,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比如增加交换生、留学生名额,给予出国津贴等;最后,家庭方面应配合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成为国际理解教育有效开展的坚实后盾。(四)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

科学教育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毋庸置疑,学生文化自觉的提高要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为前提。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21世纪,时代所需的不只是具有雄厚知识储备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高质量人才。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回归其文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更是精神层面的陶冶和升华。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将文化知识内化为道德和伦理规范,并有意识

的以这种人文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文化自觉。因此,构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从知识能力层面上升到思想境界层面,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客观需要。

1.科学设置人文教育课程

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必修课、选修课和通识课程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比如开设“大学美育”、“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相关课程,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当在专业学习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度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大学生。

2.积极开展古典阅读

人文教育的开展应当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否则人文教育就会失去根基和底蕴。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古典阅读。高校应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纳入古典阅读,精心设计“唐诗宋词欣赏”、“中国名画欣赏”、“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传统文学修养”等人文课程,在向学生传播人类古典文明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其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条件。多元文化背景下,快餐文化、网络语言、商品意识等多种因素充斥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就成为进行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开办人文系列讲座、举办文化论坛、艺术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并最终达到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7

2.陈金龙: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J].湖湘论坛,2010(04)

3.钱文忠: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N].人民日报,2014-03-17(22)

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梁漱溟全集: 第一卷.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43-1851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6.冯博:《试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2011年学位论文。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_2

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 转眼间,岁月匆匆,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我们的工作将会有更高的难度,更高的工作目标,做好策划,才能轻装上阵,在今后奋勇争先。怎么写才更有新意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篇1 一、活动背景 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青年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倡导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生活,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全面拓展广大青年学生素质,展示我院青年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引领青年学生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院决定在今年12月至1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二、活动主题 青春、自然、和谐 三、主办单位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四、承办单位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学生会 五、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1号—1月初 五、参与人员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 六、活动地点 技术学多功能报告厅 七、活动目的和意义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和谐共融、绿色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我校同学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同学的精神生活,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兴趣,陶治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

养团队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配合我校德智体建设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我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活动原则 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思想性,实现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注重内容新颖健康、格调文明高雅、形式丰富多彩,实现文化娱乐与学生成才相结合;注重文化含量,实现校园文化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九、活动项目和内容 广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积极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 可具体活动项目有趣味运动会、师生篮球对抗赛、英语演讲比赛、寝室美化大赛、冷拼大赛、书画比赛、才艺大赛。 十、组织工作 顾问学生会指导老师 统筹组学生会主席团、社联 负责文化月前期工作布置,开幕式、闭幕式策划,活动中的人力调配、时间协调统筹。 办公室秘书处 协助处理文化月期间的日常事物,负责参赛报名表的收集整理,活动所需道具的配备以及成绩统计。 宣传组宣传部 负责内外宣传报道,制定标语横幅,现场摄影,负责成绩公告和颁。 后勤组督察部体育部 负责文化月期间物资供应,包括购买或租贷相关设施物品,准备音响灯光、搭建舞台,进行安全巡查等;活动期间,负责会场纪律维持、会场后勤保障以及处理紧急情况。外联部外联部。 负责联系校内、校外的嘉宾;负责联系商家以及完成承诺给予赞助商的服务工作;联系相关部门。 文艺组文艺部

浅谈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浅谈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摘要: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缺失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源有其自身的认识不足,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是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必要条件,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性;氛围 在英国名校中国行2009春季见面会上,曼彻斯特大学面试官海伦.李女士曾说道“在我们的课堂里,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的同时,她也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想留学,请先了解你的祖国,带着中国特色去”[1]。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日渐成为话题的中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中国学生虽擅长于应对各类考试,但对中国的文化和国家当前的发展却了解甚少,知识面和视野只局限于书本,对社会缺乏了解。这一现象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曾有教育家提出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竞争力的人?显然,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作为中国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一、大学文化教育的困境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文化自觉性的缺失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持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及其优缺点,懂得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同时还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了解其他文化及与自身文化的关系,进而使自身文化为世界所用,成为世界文化新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一个民族能够生存和延续离不开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造就了我们灿烂的文化,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西方文化正以迅不可挡之势渗透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影响着最易受到这种力量冲击的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自觉的关键时期,然而,当今的情况却是,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外来文化及思潮的广泛传入,加之中国教育政策上的重理轻文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的激烈竞争,造成了当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调查报告参考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调查报告参考古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因此,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三班特此成立红色足迹追忆团,分别到沈阳三大高校:鲁迅美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和东北大学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进行了调研。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活动的态度、学校和社会对红色文化宣传程度、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宣传红色文化的途径喜爱程度排名等。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别根据性别和是否是党员分类,结果显示性别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并不大,而党员则明显比不是党员的同学对高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度高出很多。 调查结果分析 总共做了2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份数为198份,其中男性99人,女性79人;党员48人,非党员150人。 前两题是针对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分别为 1.您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2.您是党员吗?( ) a 是 b 不是

第三题开始为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的调查。 3.会去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a非常想看 b已经看过了 c可能会看 d不想看 4.经常参加红色旅游吗?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 很少(几年一次) d 不参加 通过三四两道题,能够看出沈阳各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基本常识的摄入缺乏主动,对切身体会红色文化缺少积极性。 5.如果去红色景点旅游,是因为? a欣赏怡人的风景 b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c没什么目的,放松放松 综合4、5题的调研结果,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去红色景点旅游频率,一年一次和几年一次占大多数,而红色旅游越频繁的人群其旅游目的越是倾向于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6.[多项选择题]对于红色旅游(参观遗址,学习继承革命精神)您的看法是? a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b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现状分析

2019·05 摘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厦门市高 校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大学生在文化认识、文化认同、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方面的现状,提出应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展文化领域的社会实践,加强文化自觉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文化自觉;现状调查;对策 作者简介:何军明,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福建厦门361009)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5-0056-03 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现状分析 □ 何军明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 而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具有深刻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和文化意识,其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社会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自身文化的“根”的追寻和继承,是社会主体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创新发扬。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体主动去承担本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历史责任,是对自身文化在民族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是对自身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特点和规律的正确把握。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调查思路及问卷设计 对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和评估,主要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我们将文化自觉的具体内涵进行归纳,重点围绕文化认识、文化认同、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等五个方面展开,运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 )的5级量表形式,进行问卷的问题设计,每个方面设 计陈述语句大约7-9个,共约40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记分。李克特量表是一种评分加总式量表,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其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以总分说明被调查者的态度强弱或不同状态。同时还设计了相关的访谈问题。 本次调查对象我们选取了厦门市六所高校,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方式。被调查学生根据年级、专业等情况基本上做到均匀分布,发放问卷1145份,回收1136份,有效问卷1131份。使用SPSS7.0软件对原始问卷信度进行分析并加以修订。 三、调查数据及现状分析 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统计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现状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文化认识方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自我认知相对比较欠缺。本次调查问卷在文化认识方面设计了9个陈述性语句,主要考察大学生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满分为45分,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无一人得满分,40分以上的仅占2.65%;30-40分的占44.2%;20-30分的占51.6%;10-20分的占1.56%。总体来看,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 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了解或者不大了解,如“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陈述句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高达95.2%;“你系统地阅读过‘四书五经’”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高达100%;“你全部阅读过中国四大名56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二(完整版)

策划编号:YT-FS-7566-61 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二(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二(完 整版) 备注:该策划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秉承办综合性高校的宗旨,伴随着繁荣文化的旋律,奋进的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为繁荣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开拓我校学生的视界,展现我校良好学风,保持我校学子在课后的文化建设热情,我学院将举办以社团文化展示为主的大型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形式多样,主题深刻,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与锻炼的机会,作为职大学生课后活动重中之重的学生组织,届时文化节将面向整个校园开展,并邀请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光临指导。活动将推陈出新,尽展学子风采,繁荣校园文化,为广大学子献上丰富的精神大餐。 一、活动主题:

展社团风采,显青春魅力 二、指导思想: 本次社团文化节旨在展现学校社团风采及成果,面向全校所有同学。通过社团集中开展活动和发展风采展示,弘扬学校丰富的社团文化。 三、主办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策划承办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 协办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各学生社团 赞助单位: 四、活动时间: 20xx年4月15日——— 20xx年5月20日 五、活动地点: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六、活动对象: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 七、活动内容: 1 、开幕式 2、各社团根据所授相关主题旗帜展开相应活动,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摘要:“全球化”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在西方诞生。“全球化”绝非只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成为青年人新的自我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青年个体被置于一系列新知识、新语言、新习性和新背景的认同和表达中,并且其中“总是包含着将其他意义带入了我们自己所有的意义之中”[1]。因此,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们面临着个人文化身份如何构建的问题。良性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能使广大学子在自我和他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游刃有余,进而促进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共生、共荣。相反,如果这种文化认同与构建存在缺失,必将导致青年大学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产生身份准确阐释的焦虑,由此引发价值观的动摇甚至缺失。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就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的审视 1.全球化语境对本土文化及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全球化或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而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上,外来文化已构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加上青年学生惯有的心理逆反,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都有退化的可能[2]。全球化给大学生的生活开辟了新天地,使他们有机会分享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异域文化正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 信息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抢占信息传输主体以及对信息传输工具的成功研发,使美国在媒体传播领域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主导整个媒体,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国大力加强了对外传播的力度,通过广播、报刊等媒体以及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等各种文化产品,形成了美国的“话语霸权”地位。在大量的信息输出过程中,美国通过饮食文化、影视文化和电脑软件文化等,逐渐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面对美国等西方大国强大的价值观输出攻势,一些青年学生的本土文化感情正在逐渐淡化,逐渐以西方文化时髦为标准,崇尚西式价值观,而对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字等不以为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在逐渐淡化。 2.大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主体”构建的关键时期——“个人化—反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11027542.html,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作者:赖远妮廖亮 来源:《大学教育》2015年第11期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主体作用。随着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空前的多元态势,导致他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缺失。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实现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文化培育的对接;提高人文学科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传播力;创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多维度教育合力;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33-03 一、实现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文化培育的对接 “新媒体形态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把人们所生存的世界一分为二:一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即现实世界;二是主观存在的世界(互联网世界),即虚拟世界。”[1]在现实世界中,大学生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责任,受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和制约。而在虚拟世界中,他们可以完全摆脱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束缚,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无助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释放,这是他们对自身思想困惑、心理压力、学业负担等的一种行为宣泄。结合当代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现状,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应实现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接,坚持虚实并重。 (一)加强现实空间文化培育 首先,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高校可以通过报刊、网络、宣传栏和海报等载体向大学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组织中国传统文化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高校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传统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为高校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以此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其次,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组织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园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播力,为青少年接触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可能。而大学生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有助于自身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最后,发挥社团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1月13日发布的《关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我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看法,借以反映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谢谢您的合作! 1. 您是女生or 男生? 2. 您认为自己了解传统文化吗? A.很深的了解 B.知道一点 C.不了解 D.漠不关心 3.您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吗?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D.无所谓 4.您平日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 A.课本 B.长辈讲述 C.各种媒体活动 D.各类书籍 E.其他 5.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您了解么? A.知道并且可以区分三者的观点 B.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陈述 C.只知其中一两家 D.不了解 6.您对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者了解: A.手工艺(当地民俗) B.文学艺术(戏曲、诗歌、小说、国画等) C.科学技术(天文、地理) D.古典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 E.饮食文化 F. 其他

7.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如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您 A.非常喜欢 B.可以去看看 C.不感兴趣 D.非常讨厌 8.对于古代经史子集,您的看法是 A.爱不释手 B.偶尔翻阅 C.敬而远之 D.深恶痛绝 9.对于中国四大名著,您 A.多次看过 B.都翻阅过 C.部分看过 D.都没看过并且不打算看 10.“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现在: A.一直是我的理想 B.我会考虑 C.别人的事情 D.已经过时 11.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您所受的教育: A.自小耳濡目染 B.课外书上有看过 C.难以判断 D.被教育是过时的东西 12.您选择旅游地点时,会首先考虑哪个因素? A.文化底蕴 B.自然风光 C.特色民俗 D.现代都市 13.对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被定为法定节日,您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纯属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14.您是否乐意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

第十三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附件1 第十三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0年学院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希望同在的形势下,认真贯彻学院党委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纪念“五四”运动为契机,充分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增强我院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风建设,浓厚学习氛围,开创色彩纷呈、生动活泼,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局面,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培养人才中的积极作用,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展现我院大学生风采。 二、活动主题: 本届大学生艺术节的主题是:展现青春风采,共建文明和谐校园 三、活动时间: 艺术节活动时间:2010年3月—5月 四、活动内容: 各系团总支组织所属各支部参照以下四项活动形式,每项活动的初选由各系团总支负责在本系开展,决赛由院团委主办。各系团总支在完成院团委提供的四项活动内容的,可以围绕本次艺术的主题结合本系特色自行开展系列特色活动。 1、“魅力青春”校园歌唱大赛 2、“舞动青春”校园舞蹈大赛 3、“忆动青春”校园英语演讲比赛

4、“放飞青春”大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 五、具体活动方案: 艺术节4项活动方案详见附件(2)—(5) 六、奖项设置: 每项活动均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院团委将为获奖的集体和个人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 七、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第十三届大学生艺术节是院团委本学期的重要活动,各系团总支、学生会、团支部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切实将各项活动抓紧、抓实、抓好。 2、组织有序,注重实效。各级团组织要做到组织活动有保证、落实活动有保证、参与活动有保证。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施其所长,发展个性。 3.各系团总支要组织好各项活动的初赛环节,按照规定时间上报初选名单,参与艺术节的活动记录、总结,在艺术节闭幕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院团委。 附件:1、“魅力青春”校园歌曲大赛 2、“校园青春”校园舞蹈大赛 3、“忆动青春”校园英语演讲比赛 4、“放飞青春”大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2013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题目: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选题:传统文化与价值引领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完成人及学号:危军() 冯琦() 曹攀() 张金鸣() 指导老师:蒲伟芬 2015年5月23日

一、调研情况介绍 (一)调研背景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2、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也在逐步地跨入国际行列,各国文化在国际范围中广泛传播,并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发展。 (二)调研目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元素。而民族文化的传承靠教育,教育的重点在青少年。所以大学生在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我国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这已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对提高大学生对本国优秀文化有重要意义,从调研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程度,寻找让广大大学生重视并更好的吸收传统文化的解决方法。 (三)实践方案与实施情况 1、调查方式:为使调查范围涵盖面更广,我们于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问题的问卷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 2、问卷主要包含已下主要内容 (1)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 (2)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主要来源 (3)当代大学生对于最近中国传统文化风靡全球,怎么看 (4)当代大学生是否主动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5)当代大学生认为该如何去加强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等 3、调查时间: 2015.5.20-2015.5.23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

视觉文化

1、扼要叙述视觉文化的涵义、发展的历史范型以及研究价值 涵义: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换言之,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历史范型:图腾、图像、仿像 图腾是视觉文化中最原始的范型,它靠各种图像和符号形成一种图腾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最原始的神性智慧,它不仅在原始社会发生着各种功能,而且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图像:图像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就是人创造想像及其外化的艺术作品。 仿像:仿像是复制或仿制所得的艺术成品,特点是模拟再现物或仿体。 研究价值: (1)视觉文化研究——时代的要求 a、阅读对象 b、阅读方式 c、阅读性质 d、阅读心理 e、功能价值 (2)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a、耳濡目染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存环境,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 b、视觉符号:事物与知觉之间的中介。 (3)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a、视觉文化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 b、信息载体样式的演变与传播形式的变革 (4)研究视觉文化,将民族挑战转化为机遇 a、竞争话语权 b、克服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c、视觉传播之特殊性 2、概述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学习的影响 特性:(1)全球化与多元化共存。网络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超国家、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提供了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载体造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环境。 (2)大众化与个性化共存。多媒体创作工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强化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征。 (3)虚拟性和数字化共存。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中。网络产生以后,网络技术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虚拟生活空间。网络中人们的言行、创造带有虚拟性质,使得网络视觉文化表现出其特有的虚拟性。伴随从原子制造时代向比特传输时代的过渡,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化媒体,为视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平台下的视觉文化同样也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 (4)读文化与视文化共存。如今的网络资源不在仅限于文本,技术的突破和硬件的支持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网络资源展示的不只是“读”信息,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