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团化管理的新趋势

集团化管理的新趋势

集团化管理的新趋势
集团化管理的新趋势

集团化管理的新趋势:架构重组

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他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战略性的增长来自于更加有利可图地利用现存或者扩张中的资源。如果要有效率地经营一个被扩大了的企业,新的战略要求一个新的或至少是重新调整过的结构。没有结构调整的增长只能导致无效率。只要企业负责人不能创造出把若干行政职责有效结合所必要的行政职能和结构,他们就不能履行其基本的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现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产业越来越多,下属企业众多,集团化发展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从近期大型集团企业的各种管理变革和创新实践来看,集团化管理出现了新的态势,即大多数的变革集中在集团组织结构、法人治理层面,焦点是二级子集团的建立及虚拟化、产业集群、按价值链划分板块等。

从国际环境来看,架构重组也是企业集团变革的一个焦点,趋势是“扁平化”、“虚拟化”及“无边界组织”。全球知名的企业集团国际化的程度较高,架构重组不再局限于本国内,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架构重组。在世界经济这块大蛋糕上,各国的企业都是竞争者,组织更需要精干、灵活,更需要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从组织的类型来看,国外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更加多元化,大多数都是几种组织类型的混合体。同时,架构重组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外部关系的重构,如寻求伙伴(上有供应商和承包商,下有分销商和顾客)的协作等。

集团组织结构的设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竞争环境、公司战略、业务组合、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管理传统、政府政策、法律规定、集团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等等,甚至包括经营者的风格。近两年,国内外许多大型集团企业进行了机构变革,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集团的

组织结构变革具有三种趋势:事业部向二级子集团制转变、事业部向虚拟集团制的调整及按产业集群和价值链划分板块。

一、事业部向二级子集团制的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及世界上知名的集团企业大都采用事业部制。但是,近期集团企业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由事业部制向二级子集团制演进的趋势,这一变革的原因是二级子集团制更灵活,分权更彻底,也更有益于专业化经营。一般来说,事业部是集团内的一个部门,不具有法人资格,是非法人,通常集团将事业部当成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在对外签署合同时,事业部签署合同无效,但经总部授权,签署合同有效。二级子集团是法人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责权体系角度分析,事业部是一种分权制度,但是它没有二级子集团分权彻底。因此,集团组织架构重组向更具分权特色的二级子集团演进是符合集团化管理的趋势,这一趋势符合现代化集团企业发展的路径。

从经营决策上来说,二级子集团制实行后,有利于整合集团的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集团整体实力。一般战略决策集中在集团总部,二级子集团可以进行专业化的发展,每一个子集团形成自身发展目标和行业竞争战略,找准行业标杆,明确自身定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并在所在行业中形成行业领导地位。

案例1:海尔抛弃事业部制转向子集团制

2007年6月27日,海尔集团实施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组织架构大改革,集团旗下数千亿元资产和50000名员工被卷入这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重组和整合中。

海尔多年来一直按照产品品类成立事业部,集团统帅所有事业部进行管理。集团旗下,洗衣机事业部、冰箱事业部、电视机事业部、空调事业部、电脑事业部等,每个事业部都有研发、生产、销售、宣传等部门。此次调整,海尔集团根据白电和黑电等各类产品线的运营模式的不同,重新划分为6个子集团,其中包括白电运营集团(冰箱、洗衣机、空调)、黑

电运营集团(彩电、AV产品等)、数码及个人产品运营中心(电脑、mp3等)、全球运营中心(海外推进本部即海外市场部)、创新市场运营中心(国内市场)、金融运营中心。调整的原则是以产品运营模式为核心,重组现有集团下属各个事业部,以提高运营效率。

为此,这家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开始希望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2007年5月份开始,海尔按各类产品线的运营模式不同重新规整公司架构,同时砍掉一些赢利状况不佳的产品部门,以执行其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集团之所以抛弃采用多年的事业部制,转向二级子集团制,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的考虑。首先,家电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家电行业的竞争是单一产品的竞争。海尔为实现产品专业化,按产品品类设置事业部制符合市场竞争的格局。但随着竞争格局的变化,简单卖出去一件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更需要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竞争格局也就转变为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因此,继续实行事业部制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实施要求有更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支撑,体现了战略决定结构这一理论。海尔集团在实行全球化品牌战略时发现其公司架构越来越对其走向海外的步伐构成制约,调整组织结构成为势在必行。调整后,增强了产品的协同性、降低了内部成本、提高了对外竞争能力。

案例2:奥地利电信改组成立3个子集团

2007年,奥地利电信宣布进行架构重组,公司改组成3个实体:一是负责战略、协调和国际拓展的控股公司,二是负责固定线路运营的奥地利电信,三是负责移动业务的Mobilkom公司。改组后,奥地利电信对2007年~2010年的业绩增长预期从现在的1.5%~2.0%提高到1.7%~2.2%,销售额和净收入的预期保持不变。

从改革前的组织结构来看,奥地利电信既包含控股集团,又包含固定网络运营,将这两个功能分离有利于运营部门更加专注。奥地利电信的固网业务在2007年第一季度的用户数

比2006年同期减少了7%,销售额降低了4.5%,EBITDA降低了10%。这一不理想的业绩或多或少受到了控股职能的影响,控股职能剥离后,固网业务的水平将更清晰地展现。

在大多数欧洲运营商都开始按客户需求重组产品线的今天,奥地利电信仍然走了一条传统的道路––按技术划分部门,这似乎有点逆流而行。其实奥地利电信建立的三个实体公司实际上就是二级子集团,这样调整后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化,从整体上解决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二、事业部向虚拟集团制的调整

虚拟二级集团制可以认为是二级子集团制的一种过渡,也是对组织结构的一种创新。实行虚拟子集团制的企业,集团总部负责战略规划与决策,包括集团政策、财务、重要外部关系及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虚拟二级产业集团主抓经营业务,包括销售策略、产品策略、人员任用以及经营方式等,是利润中心。

改革后的经营管理体制采用“统筹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在组织机构上运用分权式管理,产业集团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形成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

案例3:神州数码建立虚拟子集团制

2006年4月,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启动“第二个五年计划”,将原来采用的四大事业部调整为IT分销、增值分销、IT服务和自有品牌服务虚拟子集团,相应更名为神州数码科技发展公司、神州数码系统设备公司、神州数码IT服务集团和神州数码产品集团。神州数码实施虚拟子集团后,在内部财务、ERP、核心文化以及品牌依然统一的前提下,集团下放财务权力和人事权力;对子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尝试运用资本运作手段,使子公司具有融资功能,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谋求神州数码更大的发展。调整

后,虚拟子集团拥有更大的运营自主权,可以设置更多的子公司,但所有虚拟子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原来没有任何变化,都是神州数码全资拥有。

神州数码总裁郭为将这次组织结构的调整看作是一种体制的创新。从神州数码的发展轨迹来看,前五年是解决神州数码生存的问题,成长方式主要靠投入资源完成;从2006年开始的后五年主要解决集团价值的问题,如提高股票市值、业务的赢利能力及投资回报率,其成长方式必须通过创新来改变商业模式,提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提升集团整体的竞争力。

神州数码从实行事业部制到虚拟子集团管理模式,我们已经看到了神州数码为去掉“虚拟”所做的一系列打算和努力。神州数码从一个单体公司到上市公司再到所属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或是单独上市,做大做强的方向和路径已经非常明确。

案例4:美国在线网站撤销四大事业部

2006年9月20日,美国在线网站宣布进行架构重组,撤销原有的四个大事业部,转而成立多个小规模的产品类别部门。此次架构重组是为了适应全新的“服务免费、广告创收”的发展战略,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海外业务的扩张。

此次架构重组体现了“战略决定结构”的思想,组织结构随着战略的改变而改变。同时组织变革也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美国在线存在不同业务模式的冲突,过去提供给接入客户的服务总是和提供给网站读者的服务相冲突,现在问题已经解决。当然,对于美国在线放弃事业部,选择成立多个小规模的产品类别部门后的下一个变革方向,也是众多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

按产业集群划分板块

集团企业随着规模的壮大,涉及的产业也会越来越多,如何协调管理好这些产业就显得迫在眉睫。一般来说,各业务群处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产业的业务

格局和定位也不同。因此,在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按产业集群将各业务群进行整合是趋势所在。

按照集团发展的多元化和产业的关联度,将集团的各业务群调整为几大板块,让各个板块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行业竞争战略,明确自身的定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形成各自的行业领导地位。通过这种资源的再分配,再加以符合市场需求的组织架构,提升集团整体的竞争力。

案例5:中粮集团按产业集群划分板块

中粮集团从一家单一的粮食进出口企业发展到国内最大的粮食贸易商、最大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最大的生物能源生产企业––旗下公司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宁高宁空降中粮后,以“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为发展思路,实施战略转型,重塑商业模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新国企”的发展道路。

2006年,中粮集团按照“业务单元专业化”的要求,将原有的43个业务单元调整为34个,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2007年1月,中粮集团又按照商业逻辑,将集团34个业务单元调整成9大板块:中粮贸易,主营粮食进出口贸易;中粮粮油,主营农产品加工,中粮控股是其融资平台;中国食品,主营食品消费品,中粮国际是其融资平台;以及中国土畜、地产酒店、中粮发展、金融事业部、屯河公司、中粮包装。集团仅负责总体战略、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策,其余经营管理等具体工作均由业务主体自行决定。

这种调整是围绕主营业务建立专业化经营单位,鼓励每一个板块上市,使中粮的9大板块都在行业竞争中领先。调整之前,集团的各个业务群和新并购的公司是独立运营的战略业务单元,没能完全实现基于统一目标、整体利益及职能、责任、信息关联性的业务架构和流程,供应链改善、价值链管理、利益协同、成本管理、营运效率都有待加强。调整后的架构,有利于中粮集团战略的实现和集团品牌的建立,规范公司的治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

大化控制风险和缔造核心竞争力。从“有限相关多元化”到“业务单元专业化”,再至成立专业营销公司,中粮整合战略一直在继续深化。业内人士认为,将来中粮或可使其核心业务群––粮油食品贸易、物流、加工、进出口等业务发展成为按照产业链逻辑形成的组织体系。案例6:英特尔全球架构重组,产业链向中国倾斜

2005年年初,英特尔进行全球架构重组,将全球组织结构重新划分为5个事业部:移动事业部、数字企业事业部、数字家庭事业部、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和渠道平台事业部,并撤销了在2004年度亏损的通信部门,将该部门原有的产品线(手机和网络设备)通过其他5个新成立的事业部分销。

同年的8月1日,英特尔将其渠道平台事业部(CPG)的全球总部搬到了上海。CPG全球总部来源于英特尔内部4个不同的部门:一是原销售渠道事业部,这个部门担负了英特尔近三分之一的销售任务,此次全部转入CPG;二是原本向台式平台事业部汇报的渠道产品部门;第三是一年前成立的向首席执行官欧德宁直接汇报的渠道软件服务事业部;第四是英特尔在全球新成立的第四个平台定义中心。

英特尔此次调整不仅仅是一个团队工作地点的改变,而是整个处于产业链源头的核心企业正在努力从一个单纯的处理器硬件供应商向全面服务提供商转型,是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同时,这一调整也是全球架构调整中的重要一步,是产业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使得全球IT供应链向中国倾斜。

重组后的英特尔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高层管理团队更加专注于渠道业务,并且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渠道业务的情况。同时,英特尔大大增加了在渠道业务方面的投资,例如在平台定义中心方面的新投资,在渠道上进一步扩大了国际业务的范围。

在企业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的,例如,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集团组织结构模式应依据承担战略的各实施主体

的特征、实施程度(或阶段)的差异,选择最为适合的组织构架,而不是机械套用某一种组织模式和管理架构,以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系统提升集团整体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使得集团既稳又快地健康发展。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在采购军品时,不但提出了对产品特性的要求,还对供应厂商提出了质量保证的要求。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7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对供方质量体系的审核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需求。世界各国先后发布了一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的标准。但由于各国实施的标准不一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障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1986年,ISO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等6项标准,通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为了使之更完善,期间进行了修改,后来为了提高标准使用者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内部工作的持续改进,并使标准适合于各种规模(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类型(包括服务业和软件)组织的需要,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ISO/TC176对ISO9000族标准的修订工作进行了策划,成立了战略规划咨询组(SPAG),负责收集和分析对标准修订的战略性观点,并对《2000年展望》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了《关于ISO9000族标准的设想和战略规划》供ISO/TC176决策。1996年,在广泛征求世界各国标准使用者意见、了解顾客对标准修订的要求并比较修订方案后,ISO/TC176相继提出了《2000版ISO9001标准结构和内容的设计规范》和《ISO9001修订草案》,作为对1994版标准修订的依据。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模式。但是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起点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阻碍企业的前进。此时企业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1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大部分是白手起家,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有规范制度的现代企业。他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事事亲力亲为,当作坊成为企业之后,他们依旧习惯于所谓的家长制管理,习惯让自己的家人亲戚成为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于是我们经常看的一种现象就是,财务、人事、销售、宣传等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自己家人。当企业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企业的宏观利益来考虑,而是从每个人的私利来盘算。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优秀人才在企业的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企业管理规划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都是浮于表面,各个企业互相抄袭,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毫无创新能力。国内很多企业不会主动做长远规划,对企业的未来和产品做出长远的研判。大部分企业只会被动做出应对,而这种应对往往是滞后的。 1.3 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创业团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但企业缺乏专业性高水平管理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企业的薪酬体系有问题,很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待遇和付出、知识储备不成正比。他们的价值也无法体现,二是国内的很多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甚至没有。很多企业都是临时抱佛脚,或去挖其它公司的技术人才,这样人才的流动性较大,对企业的归属感不足。不过很多企业管理层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开始注重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储备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城市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城市竞争的范围和程度。而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下,城市要获得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多变的环境进行长远的谋划。我国现有的以城市物质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体系已难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指导,引入为城市长远发展而制定的城市战略规划,可以解决形体规划指导作用不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情况下城市发展等问题。 城市战略规划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框架,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战略规划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于是选择城市战略规划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更能指导城市发展、较为完善的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主要任务是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在充分论证城市企业化趋势的前提下,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构筑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模式,并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对城市各个组成部门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对战略的概念与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合各类活动的战略定义,认为战略是针对人类各类活动,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城市发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城市发展具有长期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战略的特征,所以也能应用战略规划的手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谋划。城市战略规划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而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本研究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城市战略规划结合,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战略规划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模式:即城市战略规划的内容可以划分成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战略远景与战略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竞争力及在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城市部门战略(包括城市经济战略、城市社会战略、城市建设战略和城市生态战略)。编制的基本程序可分为:资料调查——资料分析、问题诊断——战略分析、战略制订——战略实施——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 研究提出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应将原有重视的城市性质定位的规划模式,改变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传统企业管理方式受到挑战,为了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也有所转变,人本管理、战略管理、社会责任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三者又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关键词:人本管理战略管理社会责任管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 make tradition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is being challenged,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also chang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humanist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Key words: humanist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 目录 1. 引言 (1)

1.1 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1) 1.2 企业管理新趋势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 2. 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2) 2.1 人本管理的理论内涵 (2) 2.2人本管理的实现 (3) 3. 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 (5) 3.1战略管理的本质 (5) 3.2战略管理的措施 (6) 4. 社会责任管理 (8) 4.1社会责任管理的定义 (8) 4.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措施 (9) 5.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摘要: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文章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 一、引言 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 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 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 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IBM 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 W. 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浅析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新趋势

浅析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新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管理人员积累了很多工程管理工作的经验,在传统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既与建筑工程学息息相关,也与管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包括了人才资源管理、市场管理、技术管理、建筑成本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等。科学、合理、全面的建筑工程管理是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保证,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保证,是对投资商投资的吸引力,是实现投资商、承包方与用户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 标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工程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施高质量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介绍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日后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一、项目管理的基本简介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建设项目的日益复杂,项目管理是确保复杂、大型项目成功开展的重要策略,当前已经被我国政府、相关企业广泛采纳。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建设市场秩序,在政府机构、当前企業以及各种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最科学、最有效的管理策略。 二、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欠缺对工作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包括一线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和检察监督人员等。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需要他们密切配合,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工作,逐渐形成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而其他员工的专业素养比较低,以自己为核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此外,他们还缺乏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信息不对称 在上述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对招标、造价、监理以及业主代理等的委托管理模式。在委托管理模式下,企业把相关服务委托于具有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企业。

我国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手册 联合国人居署福冈办事处 金京焕 首席顾问 韩国汉城Sogang大学经济学教授 兼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房地产与城市土地经济学客座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感谢Young-Joon Park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协助

目录 一.前言 (3)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3) 2. 1 指标的概念 (3) 2. 2 政策性指标体系范例 (5) 2. 3 开发绩效指标体系: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5) 三.指标列表及指标定义 (6) 3.1 选择标准:城市发展战略项目的重点 (6) 3.2 指标列表 (7) 3.3 指标定义 (12) 四.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指南 (37) 4.1 数据收集 (37) 4.2 展示和分析数据 (38) 4.3 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8) 参考文献 (39) 附件 (41)

一.前言 世界银行已经通过“城市联盟”,对长沙地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和贵阳市的城市发展战略(CDS)拟定工作提供了援助。城市发展战略是当地的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制定并拥有的一种过程,旨在通过全民参与的过程,制定本地城市的发展远景。这一过程包括描述和分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确定投资和发展援助的重点,通过基于合作的方法实施这一发展远景。因此,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旨在提高各自城市的竞争力、适于居住性、管理和银行可贴现性。通过先前的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的沈阳”项目和正在实施中的欧盟“可持续沈阳城市规划项目”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之上的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管理项目”,沈阳市(辽宁省)也接受了类似的援助。 这些城市的发展战略拟定工作使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决策人和管理人意识到,需要对照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城市管理加以监控,以便在城市发展形势发生变化时能够对城市的投资政策和发展战略作出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发展战略决策界越来越认识到,在制定城市战略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必须更深入地理解并重视开发和应用绩效指标的程序。 由“城市联盟”资助的城市发展战略指标项目的目标是帮助长株潭城市群、贵阳和沈阳开发一套绩效指标,启动指标的应用,并且为这一指标体系建立一套长期的机制。这项支持工作旨在推动一种基于需求的方法,针对通过这些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程序而确定的优先战略和运作问题,开发并使用相应的指标。该项目的重点是帮助这些城市考察他们当前在确定和衡量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方面的实践以及城市管理中关键领域的表现。此外,该项目还要求对这些指标作为一种工具在帮助城市管理人员调整其政策、计划、项目投资计划和管理实践,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确定的预期目标方面所具备的价值进行论证。. 本手册是该项目的两大成果之一。本手册旨在介绍绩效指标的概念框架,作为管理工具的指标体系的开发程序,并且为指标体系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供指南。除前言部分外,本手册共包含四章。第二章介绍了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第三章提供了指标列表以及各指标的定义。第四章解释了有关指标的数据收集程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程序,以及这些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程序。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2.1 指标的概念 指标一词源于阿拉伯文的“点”一词。它是一种衡量标准,可用作进行比较的参照或标准。作为一种指示器,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我们在哪里,我们想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指标与数据、统计和指数是关联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图1“数据三角”所示。数据是指实际信息。它们可以是历史信息,也可以是经计算或实验得出的信息(Fairfax 2002a, ii)。统计是大量数据的集合。指数则是由不同指标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数字。例如,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发展指数指的是五个分指数(城市产值、基础设施、废物、健康与教育)的简单平均数,其数值范围是0至100。每一个分指数又是数个指标的集合。(Auclair and Karl 2002)

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

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经济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多种经济管理的方法都进入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当中。现阶段,企业也开始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维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解决我国经济管理当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把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优势,将现代科技和创新技术都融入到经济管理当中。本文论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以期提高今后企业经济管理成效,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中国特色 社会经济和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的作用。经济管理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也要逐渐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革新经济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使企业迈向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道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该吸取国外优秀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1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方针 1.1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当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相较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上参与全球化过程,这也要求我们走出国门,放眼整个世界。我国只有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脚步,才能逐渐向世界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靠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时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想要赶超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就必须要学会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然后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西方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济管理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我国还处在起步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市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求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这就导致了各国的市场日益对外开放,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全球性的竞争更趋激烈。现实环境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质量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构成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质内容。 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现代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全面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社会化趋势 在“传统”质量观念中,质量一词主要是指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也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产成品、半成品等进行检验,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而现代质量观念认为质量是指全面质量,其含义首先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即企业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质量。企业的产成品质量、半成品和零部件质量、原材料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工作和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质量管理应该是整个企业全体人员的总体行为。 全面质量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传统观念强调,产品质量就是要符合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而并不重视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满意程度。如今,先进国家和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要求,已不局限于符合质量标准。他们认为,即便符合质量标准,只要用户还不满意,就不是“完美”的高质量商品,“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正体现了这种现代质量价值观。进入90年代后,日本逐渐兴起的CS经营战略也是当代质量观的表现。“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意即顾客满意度。CS经营战略要求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随后,又在大公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降低成本,通过准时生产和效益生产方式,摒弃了流水线生产中的库存大、周转慢的浪费现象,在企业管理中取得降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在大公司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实施质量控制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满意性质量,以适合市场竞争和用户

浅析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浅析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作者:吴伦芳 学号:062409401002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传媒经营与管理 年级:2009级 日期: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摘要: 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由来、其管理思想学派及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进行阐述,浅析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管理理论现代发展趋势 一、现代管理论的由来及其主要管理思想派别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充分发展。其突出特点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电子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由此引发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学派林立、学说众多,主要有数量管理理论、系统与权变管理理论。

1、数量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代表人物是美国研究管理学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著名学者(E.S.Buffa)等人。数量管理理论以现代自然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用数字模型,对管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数量管理理论的建立开拓了管理的全新领域,使管理从以往的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的预测阶段,使管理更加精确化、更具有实践性。 2、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即把一般系统理论应用到组织管理之中,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兼收并蓄各学派的优点,融为一体,建立通用的模式,以寻求普遍适用的模式和原则。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考察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系统管理理论向社会提出了整体优化、合理组合、规划库存等管理新概念和新方法,因而,系统管理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 3、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和它苏初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这种变数的

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二、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检验控制质量”(Quality by Test)、“生产控制质量” (Quality by Manufacture)和“设计控制质量”(Quality by Design)等几个阶段。 2.全面质量管理 在药品设计研发阶段进行全面的考虑,综合确定目标药品合适的盐、晶型、剂型等,然后通过充分的优化、筛选、验证,确定合理可行的生产工艺,最后,再根据“生产控制质量”和“检验控制质量”模式的要求进行生产与检验,从而比较全面地控制药品的质量。树立完整的药品质量概念。即药品质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药品本身,二是容器和包装,三是标签、说明书。三部分反映药品的整体。反映在质量要素上有五个方面,即:有效性、均一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3.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 组织机构设置 领导层设置。 董事会:最高权力机关。主要商讨、审定全年的生产计划、财务预决算、重要的人事变动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 总经理:除贯彻董事会决议外,对企业的日常活动全权负责。 总工程师:总揽试制、生产、物控、工程和质控。 总会计师:通过预算和资金调控对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管理部门的设置。 (1)行政部(或名人事行政部):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工作范围有人事、劳资办公室事务、行政、环境卫生、食堂、车队、安全保卫、保健等工作。 (2)生产部(或名制造部):即生产科,亦即生产车间。生产部的设置形式和工作内容都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在设置形式上一种是作为总经理直接领导 的一级部,另一种是在总工办或制剂厂下面的二级部。在工作的内容上, 一种是生产部连同下达生产指令和领料单的统管模式;另一种则是生产部 接受物控部的生产指令,按生产指令单纯地组织生产(上海施贵宝和天津 史克)。这种设置方式是把生产部、供应部(即物资)、动力部等与生产 直接发生关系的部门组织在一起,统由制剂厂(史克的名称)指挥。施贵 宝甚至把中试室、质控部(QC)、制造部、工程部(动力)、物控部等五 个部统一在总工办的指挥下。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 动。在施贵宝公司质控部门放在质管部之内更有效,为了避免在质控上出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 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 理。在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的 诸多问题当中,关键问题在于战略的缺失。文章从城市公 共安全管理的战略理念、战略定位、管理体系、战略保障 和安全文化等五个方面,对战略层面的内容构成进行论述 和阐释。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 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

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由于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种类繁多的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威胁面前,如何改变传统的应急响应型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被动状况,改变原来就安全论安全、就灾害论灾害的局面,如何探讨威胁城市安全的各种深层原因,这就更加需要城市政府要具有全面的系统的公共安全战略思维,从战略层面整体协调处理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内部系统的关系以及公共安全问题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关系,确立城市公共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公共安全进行全局性的谋略。 我国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