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3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3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3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一、信息报告与管理要求

详见《卫生应急工作手册》P435-442页

附录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二、公共卫生监测

疾病监测是最基本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活动之一。任何一项有组织的公共卫生实践或疾病预防控制活动,从总体而言,都必然包括监测、干预(卫生服务或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三个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可以描述疾病负担、早期识别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确定疾病防治重点、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并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建立和验证研究假说。因此,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依赖于疾病监测。可以说,无论是全球还是一个国家,抑或是一个地区,如果缺乏良好的监测体系和监测工作,任何疾病的预防、控制项目都无法有效开展,更难以取得成功。

1、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指有计划地、连续地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及时将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

这一定义反映了疾病监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

(1)连续、系统地收集相关疾病的数据和资料;

(2)汇总、分析、解释和评价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使之成为可用的信息;

(3)及时将监测信息发送给相关机构和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应包括使用监测信息用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及处于监测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参与者,还应将监测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向公众发布。

上述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监测系统或监测活动。

2、疾病监测的几个基本概念

(1)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

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地报告传染病数据和资料,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称为

被动监测。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即属于被动监测,这种监测方式的缺点是漏报较严重,报告的完整性差。

(2)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殊需要,由公共卫生人员定期到责任报告单位收集疾病报告、进行病例搜索并督促检查报告质量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称为主动监测。主动监测多建立在被动监测基础上,为保证报告的完整性而开展的强化监测活动。一般情况下,在开展主动监测的同时,还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进行“零病例”报告。如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发现所有的脊髓灰质炎病例,除要求医务人员常规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还要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病例搜索,并对病例报告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这种监测方式有利于提高报告的完整性,减少漏报,但监测成本高。

(3)病例为基础的监测(case-based

surveillance)和事件为基础的监测(event-based surveillance)

前者是指监测系统收集每一例特定传染病病例信息。如AFP病例监测、麻疹监测、SARS监测等均属此类监测方式。而我国开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救灾防病信息监测系统不是以病例为单位进行报告,而是以一宗特定公共卫生事件,如一起食物中毒或疾病暴发等聚集性不良健康事件为单位进行报告。

(4)社区(或人群)为基础的监测(community-based or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是指监测系统所收集的信息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是对监测系统所覆盖的社区内发生的所有特定传染病(或其它健康事件如出生、死亡)进行报告和收集。发生疾病暴发或灾害时,往往需要启动社区监测。如在已经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地区,再次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时,即应立即启动这种监测活动,在疾病可能播散的地区内开展病例搜索,既要发现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也要发现未就诊的病例。

(5)医院为基础的监测(hospital-based

surveillance)是指监测系统报告和收集的病例是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例。这种监测方式一般存在明显的病例漏报,特别是轻型病例漏报较多,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即属此类。

(6)实验室监测(laboratory-based

surveillance)是指按照一定的规范收集和上报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数据和资料(如血清学、分子标志物、病原分离或鉴定结果等)。实验室监测可作为独立的监测体系,进行数据的上报和收集。但多

数情况下,实验室监测网络作为特定传染病监测系统的一部分开展监测工作,如某些国家HIV感染者监测一般是以实验室监测为主体,往往只报告实验室检测结果,而病例的其他信息不需报告。我国目前建立的麻疹监测系统则要求对报告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并报告检测结果。

(7)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是指通过(随机的或非随机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报告单位或报告人作为监测哨点,进行特定传染病报告的监测系统。如我国的HIV感染高危人群监测,即属此种监测系统。国外如美国的“流感”监测,就是在全国选取260个诊所和医生,公共卫生当局与其签订合同,按照统一的要求,每周报告就诊人数和流感样病例数。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比利时等国,没有传染病报告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实行传染病的普遍报告,而是由哨兵医生或诊所、医院进行传染病报告。这种监测方式费用较低,报告质量容易得到保证。如果哨点布局合理,能较好地解决代表性(人口、地域、卫生状况、医疗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使用哨点监测获得的数据,不但可以描述疾病的变化趋势,探测暴发和流行,还可以推算总体发病水平,满足实行普遍报告的常规监测系统的大部分功能。但对于那些列入消灭(eradication)或消除(elimination)目标的传染病,必须实行普遍报告以判断疾病传播是否已被阻断。对那些需要对病例及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的传染病,需要尽可能发现和报告所有病例,也不宜采用哨点监测的方法。

3、监测系统的设计

做好设计对于一个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并实现其预期目标至关重要。

监测系统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监测需求、澄清监测目的;明确病例定义;确定系统框架及资料来源和报告方式;制定数据分析方案;确定监测信息分发和常规使用机制;确定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3.1确定监测目的

疾病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但在实际建立一个监测系统时,如此表述监测目的则显得大而无当、过于笼统和模糊。不同的监测系统,其目的是不同的。概括起来,疾病监测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量描述或估计传染病的发病规模、分布特征、传播范围。如法定传染病的常规报告系统;

(2)早期识别流行和暴发,如麻疹监测等;

(3)了解疾病的长期变动趋势和自然史;

(4)对于已消灭(消除)或正在消灭(消除)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如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过程中,开展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

(5)病原学监测:监视病原微生物的型别、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如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流脑的流行菌群的变迁等;

(6)人群免疫水平监测:通过血清学监测进行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

(7)相关的危险因子监测:如动物宿主和病媒昆虫等的密度、季节消长、病原体携带率等;

(8)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如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等;

(9)建立和检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假设;

(10)进行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11)发现新发传染病。如美国CDC在泰国和肯尼亚开展的国际新发传染病监测项目(International emerging infection disease surveillance program,IEIP)。

实际上每一个特定的监测系统,一般并不需要实现上述所有目的。在着手建立一个新的监测系统时,必须审慎地考虑并充分论证监测需求和目的,即:到底需要通过监测获得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可以从已有的监测系统或其他途径获得?对监测的目的和需求应做出清晰和有针对性的界定。同时,还要对监测目的和监测信息获得的难度、经费、人力投入及数据质量之间进行反复地权衡。一般情况下,监测的目的和需求越多、变量越丰富,则监测系统可接受性越差,数据收集的难度越大,同时,成本也越高。

此外,还应考虑监测系统能否兼顾不同层次公共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需要。

3.2明确监测对象与病例定义

在设计监测方案时,应根据监测目的、疾病控制目标、资源的可利用性、目标疾病的特征等确定监测对象,即对监测对象的人、时、地范围和特征加以限定和明确。如脊髓灰质炎监测的对象是全国范围内15岁以下儿童中发生的所有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高危人群HIV感染监测,则是按照一定条件选择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或吸毒人员等作为监测对象和监测人口。

无论是法定传染病的常规报告系统还是对特定传染病的监测,都要建立适当的病例定义。制定病例定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报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在制定病例定义时,应考虑监测目的、基层

诊断条件和能力、疾病的控制目标、目标疾病是常见病还是少见的等因素。病例定义的变化,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明显影响。

如脊髓灰质炎,在以控制流行和暴发为目标时,其监测的病例定义是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疑似和诊断病例,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估计流行强度、描述疾病分布和流行特征,识别暴发。当对其开展全球消灭行动时,病例定义扩展为所有急性起病、肢体弛缓性麻痹的病例作为疑似病例,而确诊病例则是实验室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大大提高,而特异性下降,以期最大限度地发现所有脊髓灰质炎病例,判断病毒的循环是否阻断,以及是否存在免疫空白或低免疫覆盖率人群和地区。

3.3确定系统框架、资料来源和报告方式

监测系统框架应根据监测需求和目的确定,包括以下内容。

(1)监测系统的类型和监测方式:如普遍报告还是哨点监测,被动监测还是主动监测,是人群监测还是危险因素调查,是否需要建立实验室监测网络等。

(2)报告的起始点即报告人是谁;是否进行病例的个案调查,是否采集病例的标本。

(3)监测内容及报告卡(表)、个案调查表的格式化、标准化。

(4)病例报告和数据传送的及时性要求:是立即报告还是周报告,抑或是月报。

(5)报告方式

计算机网络报告还是人工报告(邮递报告卡、表格),个案报告还是汇总报告。

(6)数据报告流程和方式

逐级上报还是直接上传至系统的顶端。

(7)各级的职责和权限。

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明确对监测信息如何做出反应。如监测系统发现疾病暴发时,应由哪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如何开展暴发调查和控制等。

3.4制定数据分析方案

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案和分析指标在监测方案制定时即应确定,这对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监测需求和目的、确定监测方式同样非常重要。监测数据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指标是疾病的三间(人、时、地)分布及其交叉、组合分析。同时,还应考虑信息的解释和展示方式(统计图、表格、地图等)。监测数据地分析方法与一般的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相同。

3.5确定监测信息分发和使用机制

在监测方案设计时,还应对监测信息分发和常规使用机制作出规定,即:监测数据地分析结果分发给谁(人员和机构),原始数据向谁开放,是否以及以何种方式向公众发布监测信息等。监测结果除向上级和决策机关报送外,将监测信息以适当的形式向下级和报告人反馈,对于保持监测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提高报告人的报告意愿及报告质量也相当重要。

3.6确定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和质控指标

对监测系统的评价内容包括对监测的必要性、监测目的合理性及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监测系统的结构和监测系统的特性和监测系统的运行成本(cost)等方面的评价,以便对监测系统和监测工作进行改进。

监测系统特性的评价主要从监测系统的可用性(usefulness)、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灵活性(flexibility)、简易性(sim plicity)敏感性(sensitivity)、阳性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及时性(timelines s)等方面进行。评价应包括随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应在监测方案制定时预先设计具体监测质控指标和标准,如泛美卫生组织对美洲区麻疹监测工作质量提出的评价和质控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每周进行病例报告的报告点的比例。

要求:至少80%的报告点每周进行病例或零病例报告。

(2)每年至少有一例麻疹疑似病例报告的报告点的比例。

要求:至少80%的报告点每年报告1例及以上的麻疹疑似病例。

(3)病例报告和调查的时间间隔。

要求:至少80%的报告病例在报告后48h内进行了个案调查。

(4)麻疹疑似病例采集血标本或与1个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的比例。要求:至少80%的报告病例进行了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了合格的血标本。

(5)有明确感染来源的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比例。要求:在进行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后,至少80%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要有明确的感染来源。

(6)排除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比例。要求:一个有效的监测系统中,排除病例至少是确诊病例的2倍,即排除病例占报告病例的比例至少为2/3。

(7)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在7d内报告标本检测结果的百分比。要求:至少80%的血标本应在收到标本后7d内报出实验室检测结果。

4、监测系统的建立和管理

4.1监测系统的建立

(1)制定监测方案或工作指南。

一个监测方案和指南的核心内容应包括:监测目的、病例定义和分类、病例的报告要求(方法和程序及原始报告和报表格式)、病例的调查和标本采集、数据管理和分析、信息利用(上报、反馈和发布)、监测系统中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监测系统的质控指标等。数据分析指标在方案和指南中即应予以明确。

(2)监测哨点或监测人群的确定。

如果病例的报告不是法定义务,则应与监测点或资料的报告机构和人员事先达成报告协议。

(3)监测方案的预试验和修订,应着重考察监测方案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4)开展人员培训。

(5)监测系统的启动和运转。

4.2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实例

4.2.1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

这是一个覆盖全国的收集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系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采取被动监测为主的监测方式,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运行,监测的疾病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26种甲、乙类传染病。该自2004年起,该系统实现了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自2004年12月1日,报告甲、乙、丙三类37种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4.2.2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为了及时掌握灾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2003年1月在全国正式启动了“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灾区疫情报告系统”。该系统的作用是:

(1)在自然灾害期间和灾后一个时期内,通过对灾区(灾民或抗灾群体)及其有关地区进行与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及其相关因素的收集、分析与报告,供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救灾防病决策时参考,也为评价灾区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2)及时发现和掌握包括传染病暴发和流行、中毒等在内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为这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4.2.3专病监测系统

根据不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目标和控制工作的特殊需要,建立的特定传染病监测系统,也称为专病监测系统。如对艾滋病/HIV、鼠疫、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十几种传染病,在病例报告基础上开展了病例个案调查、实验室监测、病例管理或/和流行因素监测等,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收集更为详尽的疾病信息,更好地为实现疾病控制目标提供依据,这些都是在常规疫情报告基础上的扩展,是对常规疫情监测信息补充。为了提高监测的完整性,有些专病监测系统还采取主动监测方式。

4.3监测系统的管理

应明确监测系统内各级人员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并定期开展督导、考核和评价,建立和实行奖惩制度。监测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人员的变动情况,持续开展培训。

信息报告、信息分析、反馈利用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管理。

5、监测系统评估:详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学》P39页。

三、公共卫生预警:详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学》P40 -43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知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知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知识 一、项目实施内容及启动年限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2009年) (二)健康教育(2009年) (三)预防接种(2009年)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2009年为0-3岁,2011 年调整为0-6岁)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2009年)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2009年) (七)慢病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 病患者健康管理)(2009年) (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2009年) (九)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2009年) (十)卫生监督协管服务(2012年新增) (十一)中医管理(2015年新增) (十二)结核病管理(2016年新增) 二、经费安排 (一)项目启动后每年经费补助标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各年补助经费情况为: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15元,2011年后为25元,2013年为30元,2015年人均40元,2016年人均45元。 (二)2016年经费补助标准 2016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至45元。其中,中央承担36元,省级承担6.9元,市(县)共同承担2.1元。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县项目配套资金的通知》(黔财社〔2015〕7号)规定,按4:6的分担比例进

行规范和统一,市级财政承担0.84元,县级财政承担1.26元/人,资金拨付进度,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村级承担40%左右任务(我县根据省相关文件按48%左右的经费划拨给村卫生室)。 三、2016年国家和我县工作目标任务指标 (一)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 (二)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国家是90%)以上。 (三)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5%以上,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85%以上。 (四)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 (五)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保持在65%以上。 (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40%和35%以上,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到60%以上。 (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管理率保持在80%以上。 (八)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40%以上。 (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比例达到95%。 (十)报告发现的结核病患者管理率达到100%(国家是9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肺结核患者的规则服药率要求全疗程规则服药达到90%以上。 四、工作分工 (一)组织领导机构: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二)技术指导机构:县疾控中心、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卫生监督所 (三)执行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也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卫生法律法规 第一节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即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卫生法上的法律责任即由于行为人违反卫生法的相关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的内容 (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就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她组织等平等主体间因违反卫生法中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规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就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她组织因违反卫生法中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就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她组织违反刑事法律规定,后果严重构成犯罪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一、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 (一) 甲类传染病 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二) 乙类传染病 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淋病、梅毒、血吸虫病、疟疾等26种。 (三)丙类传染病 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等11种。 二、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三、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一)传染病的预防 卫生行政部门的预防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预防工作;医疗机 构的预防工作;其她相关的预防工作。 (二)传染病的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义务疫情报告人与责任疫情报告人。 疫情报告必须遵循属地管理原则。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试题和答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试题 (满分100分)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10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2、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3、我们国家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性服务过程。 4、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出院后7 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4、孕期五次访视的时限分别是孕13周前、孕16-20周、孕21-24周、孕28-36周、孕37-40周。 6、每年进行 1 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 7、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辖区内0-6 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8、工作人员应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 分钟。 9、对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 4 次,每次随访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 10、正常人每天的标准食油量是25 克,食盐量是4-6 克。 二、单选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 B ) A、辖区内6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B、辖区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C、辖区内5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D、户籍区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居民健康档案的编码制位数是( D ) A、10 B、15 C、16 D、17 E、18 3、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居民健康档案的终止缘由包括( D ) A、死亡或迁出或信息错误 B、死亡、迁出或拒访 C、死亡或信息错误 D、死亡、迁出或失访 E、迁出或信息错误 4、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关于健康指导,以下不 正确的是( A ) A、对确诊的慢阻肺患者纳入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B、对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时治疗或转诊 C、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定期检查血压 D、进行认知和情感的健康教育 E、告知评价结果 5、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每年为辖区常住居民免费测量血压的 对象是( C ) A、15岁及以上 B、18岁及以上 C、35岁及以上 D、65岁及以上 E、辖区所有居民 6、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健康体检表中“住院情况”询问的时间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发知识100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100问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答: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2项内容。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2015年增加结核病患者管理。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如何确定的?答: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

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4、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平均化吗?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理解为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居民在可以需要获取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很多内容是针对重点人群的,如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因此,均等化并不是平均化。 5、谁能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答: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户籍或非户籍的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同的服务项目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可分为:①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服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②面向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预防接种、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管理等。③面向疾病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 6、谁来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公共卫生健康小知识

1、种类: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主要表现: (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 (2)慢性肝炎: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播途径: (1)甲肝、戊肝: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 主要经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不安全注射、血透等途径传播,可经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预防方法: (1)接种甲、乙肝疫茧可有效预防甲、乙肝;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避免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分娩时应加强对婴儿的防护,避免传给孩子,新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用具、剃须刀等。 四、流脑

1、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3、预防方法:接种流脑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五、流行性感冒 1、主要表现: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身乏力、酸痛,体质较弱的患者如老人、儿童可出现肺炎,剧烈咳嗽,呼吸急促。 2、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 3、预防方法: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接种流感疫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三版)简答题 一、健康教育的工作指标有那些? 1、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2、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 3、健康教育xx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 4、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的次数和参加人数。 二、预防接种操作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为了防止发生接种差错,“三查七对”各指什么? 答:“三查”是指检查受种着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七对”是指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三、预防接种服务内容 答:(1)预防接种管理(2)预防接种(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新生儿家庭访视(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3)婴幼儿健康管理(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5)健康问题处理 五、老年人健康管理辅助检查项目包括哪些? 答: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血尿素)、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心电图、腹部B超(肝胆胰脾)检查。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那些?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七、健康教育服务形式有哪些? 1.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2.设置健康教育xx 3.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4.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5.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 八、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内容包括那些? 1.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 2.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3.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 4.居民健康档案的终止和保存 九、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有哪些? 答:(1)孕早期健康管理。(2)孕中期健康管理。(3)孕晚期健康管理。(4)产后访视。(5)产后42天健康检查。 十、严重精神障碍包括那几个类型? 答: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型精神病、双向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十一、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有哪些? 1.筛查及推介转诊 2.第一次入户随访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讲座知识讲座(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讲座 时间:2017年3月27日讲座人:张龙 一、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居民有什么好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我国13亿多人口,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实施项目可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树立起自我健康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起维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对于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谁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负责具体实施。村卫生室接受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管理,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按照政府部门的部署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居民享受所规定的服务内容由

国家为乡镇居民免费提供,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居民接受服务项目的服务不需要缴纳费用。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哪些? 国家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包括以下十五个项目: 1、针对全体人群 (1)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 (2)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2、针对重点人群 (3)为0-72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4)为孕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 (5)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 3、针对疾病防控 (6)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11类一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7)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 (8) 对辖区内结核病诊断明确的患者(包括耐多药患者)进行随访及药物指导,对肺结核病可疑者进行推荐转诊 (9)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季度至少有一次面对面随访) (11)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 (12)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儿童中医调养) (13)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协助县卫生监督机构,在辖区内依法开展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测试题

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测试题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 44分) 1、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 和。 2、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是,包括居住 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3、健康教育中发放的印刷资料包括、和等。 4、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等,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年度健康教育工的、。 5、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和等方式。 6每年进行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 指导和干预等。 7、正常人每天的标准食油量是克,食盐量是克。 二、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分 20分) 1、居民健康档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 )等基本健康信息。 A、既往史 B、家族史 C、既往史和家族史 2、居民健康档案中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 )等 A、接诊记录 B、会诊记录 C、接诊记录和会诊记录 3、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 ) A、老年人 B、孕产妇 C、辖区内居民 4、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候诊区、观察区、健教室等场所或宣传活动场所播放的音像资料,每个机构每年不少于( )种。 A、12 B、6 C、9

5、孕产妇在孕( )周前由孕妇居住地方镇卫生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 A、10 B、6 C、13 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 )岁以上常住居民 A、65 B、50 C、60 7、《传染病报告卡》应至少保留( ) A、1年 B、2年 C、3年 8、非甲类管理的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A、2h B、1h C、24h 9、对于紧急转诊的慢性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A、1 B、3 C、2 10、重性精神疾病是指( )为代表的精神病 A、抑郁症 B、躁狂症 C、精神分裂症 三、简答题:(每题12分 36分)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哪十三项服务? 2、社区高血压居民在什么情况下建议其转诊至上级医院? 3、严重精神障碍主要包括哪几个类型?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0问模板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0问 一、概述 1、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答: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1项内容。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如何确定的? 答: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4、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平均化吗?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理解为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居民在可以需要获取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很多内容是针对重点人群的,如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因此,均等化并不是平均化。 5、谁能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答: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户籍或非户籍的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同的服务项目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可分为:①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服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②面向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预防接种、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管理等。③面向疾病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 6、谁来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具体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按照政府部门的部署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7、居民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付费吗?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规定的服务内容由国家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居民接受服务项目内的服务不需要再缴纳费用。 8、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是多少?

公共卫生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公共卫生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A、丙基硫氧嘧啶 B、他巴唑 C、放射性131I治疗 D、手术次全切除甲状腺 E、复方碘溶液 【答案】C。 解析:本题选C。 A、丙基硫氧嘧啶:主要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 B、他巴唑:主要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 E、复方碘溶液:在给药后2-3周内症状减轻,继而又可使甲亢加重。 2、在酵解过程中催化产生NADH和消耗无机磷酸的酶是 A、醛缩酶 B、烯醇化酶 C、丙酮酸激酶 D、乳酸脱氢酶 E、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答案】E 3、“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出自()。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理虚元鉴》 D、《丹溪心法》 【答案】C。 解析:治虚三本指治疗虚劳病证的三个重要脏器。《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 4、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从N端至C端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其连接键为()。 A、次级键 B、肽键 C、氢键 D、二硫键 【答案】B。 解析:蛋白质一级结构连接键为肽键。 5、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属于下列哪种氨基酸()。 A、L-α-氨基酸 B、L-β-氨基酸 C、D-α-氨基酸 D、D-β-氨基酸 答案【A】。 1、对于妊娠女性,可疑甲亢时,下述哪项检查不应该做()。 A、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B、FT3,FT4 C、TRAb D、FT3 E、TSH 【答案】A。 解析:妊娠是I131的禁忌症;放射性I131对于胚胎发育有影响,故孕妇是禁止做该项检查的。 2、乳酸循环所需的NADH主要来自()。 A、谷氨酸脱氢产生的NADH B、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产生的NADH C、脂酸β-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ADH D、糖酵解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 E、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经转氨生成的NADH 【答案】D 解析:无氧酵解时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不能传递给氧。为了再生出NAD+以继续进行酵解,NADH的氢传递给丙酮酸生成乳酸,产生NAD+。 3、“治血三法”出自()。 A、《黄帝内经》 C、《血证论》 D、《金匮翼》 【答案】B。 4、目前公认的氧化磷酸化的理论是()。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年)》,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结合我站实际制定如下年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通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年)》、规范化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责任,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危害健康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及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建立及重新核实居民健康档案 、按照卫生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户籍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居民建立以及重新核实健康档案。 、建档内容要完整,信息要连续。一份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内容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个人健康体检(按国家要求对居民首次建档时要填写健康体检表,对个人要进行基本的体格检查)、如果是~个月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还要包括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档案的建立首先建立在个人健康的基线资料上,追踪更新动态变化的资料,以便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 、本站要求月份之前新建和核实档案全部完成,月份电子档案全部录入。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健康档案的合格率达到≥。 三、健康教育 (一)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要保证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对每次开展完成的工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 (二)健康教育内容 .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控

公共卫生基础知识

2012公共卫生考试大纲 基础知识 卫生法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一、卫生法学 1.卫生法概述(1)卫生法学和卫生法的概念(2)卫生 法的主要特征(3)卫生法律关系(4)卫 生法律关系的要素(5)卫生法的渊源(6) 卫生行政执法 掌握掌握熟 悉熟悉熟悉 掌握 二、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1.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掌握 2.《传染病防治法》简介 (1)总则(2)传染病预防(3)疫情的 报告、通报和公布(4)疫情控制(5)医 疗救治(6)监督管理(7)保障措施(8) 法律责任 掌握熟悉掌 握掌握熟悉 熟悉熟悉掌 握 三、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1.概述(1)行政法规(2)行政规章了解了解 2.《职业病防治法》简介总则熟悉 四、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1.概述熟悉 2. 食品生产和经营的法 律制度 熟悉3. 食品卫生许可的法律 规定 了解 五、其他公共卫生法律制度1.《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 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简介 熟悉2. 学校卫生工作的法律 规定 熟悉3. 公共场所卫生的法律 规定 熟悉4. 化妆品卫生监督法律 规定 熟悉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1.总则掌握 2.预防与应急准备熟悉 3.报告与信息发布掌握 4.应急处理熟悉 5.法律责任掌握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 (1)编制目的(2)编制依据(3)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4)适用范围(5) 工作原则 了解熟悉掌 握了解了解2.附则名词解释掌握 卫生标准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一、卫生标准1.标准(1)基本概念(2)基本特性了解掌握 2.标准化(1)概念(2)标准化活动的基本特性了解熟悉 3.标准的分类和代号掌握 4.标准的分级 (1)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3)地方 标准(4)企业标准 掌握 5.国家标准的代号和编号掌握 6.卫生标准化 (1)卫生标准的概念(2)卫生标准的性 质(3)卫生标准的法规性质(4)卫生标 准的特征(5)卫生标准制定的原则(6) 卫生标准的实施 熟悉 卫生统计学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一、绪言1.卫生统计学的内容和定义: 卫生统计学内容和定义的含 义 (1)健康统计(2)卫生服务统计(3) 常用的综合评价法 了解掌握了 解 2.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 (1)设计(2)收集资料(3)整理资料 (4)分析资料: ①统计描述②统计推 断 熟悉 3.卫生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 概念 (1)总体与样本(2)资料和变量:①定 量资料②定性资料(3)概率 熟悉 4.学习卫生统计学应注意的 问题 (1)卫生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概 念和方法(2)调查设计和试验设计(3) 健康评价方法 熟悉掌握了 解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频数分布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2)频数分布类型(3) 频数分布表的用途(4)等距分组(5)不 等距分组 熟悉2.集中趋势的描述 (1)算术均数(2)几何均数(3)中位 数 掌握3.离散程度的描述 (1)极差与四分位数间距(2)方差与标 准差(3)变异系数 掌握 三、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1)正态分布(2)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 (3)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了解2.标准正态分布 (1)标准正态分布与标准化变换(2)标 准正态分布表 掌握3.正态分布的应用 (1)估计频数分布(2)制定参考值范围 (3)质量控制(4)统计处理方法的基础 熟悉 四、总体均数的估1.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1)抽样研究(2)统计推断熟悉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公示 (10类41项)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服务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非户籍居民)。服务项目和内容:1.建立健康档案。2.健康档案维护管理。 二、健康教育。服务对象是辖区内居民。服务项目和内容:1.提供健康教育资料。2.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3.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服务(每年至少9次)。 4.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每月至少1次)。 5.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 三、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服务项目和内容:1.预防接种管理。2.预防接种。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四、儿童保健。服务对象是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服务项目和内容:1.新生儿家庭访视。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3.婴幼儿健康管理。 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五、孕产妇保健。服务对象是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服务项目和内容:1.孕早期健康管理。2.孕中期健康管理。3.孕晚期健康管理。4.产后访视。5.产后42天健康检查。 六、老年人保健。服务对象是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服务项目和内容:1.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2.体格检查(每年一次)。3.辅助检查。 4.健康指导。5、每年访视4次。 七、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分别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服务项目和内容为:1.筛查。2.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3.健康体检。 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服务项目和内容: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管理。2.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3.健康体检。 九、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服务人口。服务项目和内容: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登记。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十、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对象是辖区内居民。服务项目和内容:1.食品安全信息报告。2.职业卫生咨询指导。3.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4.学校卫生服务。 5.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慢性病人(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每年随访4次,每次随访都要作好记录,内容包括:随访方式、病人症状、血压值、血糖值、生活方式指导、有无服药及药物名称、剂量等。

流行病学试题3

流行病学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保健服务 B、婚前检查 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 D、预防性卫生监督 E、经常性卫生监督 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 B、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 D、民族的风俗习惯 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 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 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 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 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 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 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 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 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 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C、基本治疗 D、社区服务 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 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 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 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 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 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 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 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 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 C、抽样方式误差 D、环境因素改变 E、测量者记录误差 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 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 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 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 A、偶然关联 B、继发关联 C、间接因果关联 D、直接因果关联 E、统计学关联 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采用这种方法选择样本人群的目的及方法是 A、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限制 B、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限制 C、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匹配 D、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匹配 E、方便调查,限制纳入标准 11、未采用盲法收集资料的临床药物疗效实验研究,最容易产生的偏倚是 A、选择偏倚 B、无差异错分偏倚 C、有差异错分偏倚 D、混杂偏倚 E、以上都是 12、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传染期 B、临床症状期 C、恢复期 D、病原携带期 E、潜伏期 13、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 A、传染源 B、储存宿主 C、传播因素 D、传播机制 E、病原携带者 14、确定对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潜伏期 C、临床症状期 D、恢复期 E、病原携带期 15、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 A、伤寒、霍乱、钩虫病 B、血吸虫病、甲肝、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霍乱、出血热 D、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甲肝、戊肝、恙虫病 16、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病原携带者 B、传染病患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形感染者 E、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 17、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 B、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 D、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潜伏期 B、潜伏期末 C、临床症状期 D、症状消失期 E、恢复期 19、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的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A、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B、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 C、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 D、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 E、以上均不对 (20~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麻疹、水痘 B、结核、钩虫病 C、百日咳、流行性乙脑 D、伤寒、白喉 E、流感、麻疹 20、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传染病是 21、恢复期仍能排除病原体的传染病是 22、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 23、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 24、关于病因的具体所指,错误的是 A、包括宿主、环境和致病因素(动因) B、包括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 C、包括疾病的启动因素或病原体 D、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E、包括交错病因链中的直接和间接病因 25、病因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 A、涉及的病因链较多且相互交错 B、设计的因素清晰具体且系统性强 C、没有确定必要病因的困难 D、没有确定充分病因的困难 E、涉及因素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26、静脉注射吸毒是艾滋病毒感染的 A、直接病因 B、间接病因 C、致病机的近因 D、必要病因 E、充分病因 27、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成立,则

公共卫生知识考试题带答案

2015年公共卫生知识考试题带答案 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居民。 2.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 和。 3.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定居民健康档案的编码采用位编码,将建档居民的作为身份识别码。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向辖区居民提供不少于种印刷材料,种视听音像资料。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0—6岁儿童共需开展次健康管理。 6.孕产妇在孕12周前需由乡镇卫生院建立。 7.孕产妇健康管理的时间一般从至。 8.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项免费体格检查和项免费辅助检查项目。 9.对首次发现收缩压≥ mmHg和(或)舒张压≥ 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 10.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次面对面随访。 二、判断题(15分) 1.所有居民均可免费享受健康体检中的辅助检查项目。( ) 2.发现脊髓灰质炎、非典型肺炎应按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上报。( ) 3.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进行危险性评估1次。( ) 4.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包括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监督指导、环境卫生巡查等内容。( ) 5.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对象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季度至少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 7.首针麻疹疫苗在接种对象满8月龄时,在其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0.5ml。( ) 8.每一次孕期随防服务时需对孕妇进行包括B超检查在内的免费辅助检查项目。( )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5个等级。( ) 10.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对象为辖区内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 ) 三、单项选择题(35分) 1.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 ) A.辖区内6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B.辖区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C.辖区内5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D.户籍区内6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2.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第一次接种年龄为( ) A.6月龄 B.8月龄 C.1周岁 D.2周岁 3.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人员是( ) A.首诊医生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 C.病人 D.县级以上卫生机构 4.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医疗废物必须做到( ) A.无害化处理 B.集中存放 C.市场流通 D.有偿处置 5.以下选项不属于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表的是( ) A.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记录表 B.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C.孕产妇健康管理记录表 D.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记录表 6.居民健康档案编码中最后5位编码为( ) A.居民家庭序号编码 B.乡镇(街道)编码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考试试题(含答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试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 )、(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2、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 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3、健康教育中发放的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 )、(健康教育处方)和( 健康手册)等。 4、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年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5、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 门诊就诊)、( 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6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 7、正常人每天的标准食油量是(25)克,食盐量是(4-6)克. 二、选择题(单选题)(20分) 1、居民健康档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C)等基本健康信息。 A、既往史 B、家族史 C、既往史和家族史 2、居民健康档案中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C)等 A、接诊记录 B、会诊记录 C、接诊记录和会诊记录 3、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C) A、老年人 B、孕产妇 C、辖区内居民 4、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候诊区、观察区、健教室等场所或宣传活动场所播放的音像资料,每个机构每年不少于(C)种。 A、12 B、6 C、9 5、孕产妇在孕(C)周前由孕妇居住地方镇卫生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 A、10 B、6 C、13 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C)岁以上常住居民 A、65 B、50 C、60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A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知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解读(一) 1、下列关于2011年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 关内容不正确的是 A、增加经费: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 人均经费从2009年的15元增加到25元 B、实践改进:2011年版在2009年版《国家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规范》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论证改版,科学性 与可操作性更强 C、儿童健康管理对象从“0~42个月”,扩展到“0~ 6岁” D、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以及“卫生 监督协管”等内容 E、增加了“老年健康管理”的体检项目 2、2011年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针对的重点人群 项目不包括 A、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B、1型糖尿病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C、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D、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E、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3、下列不是健康教育服务管理的服务内容的是 A、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B、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 C、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D、举办健康体育活动 E、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 4、下列不是健康教育服务管理的考核指标的是 A、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B、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 C、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 D、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的场地、设施、设备情况 E、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的次数和 参加人数 5、下列不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考核指标的是 A、健康档案建档率 B、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 C、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 D、健康档案合格率 E、健康档案使用率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解读(二) 1、关于预防接种管理服务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5个月的0~6岁儿童建 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B、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 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 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C、在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 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D、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 查和整理 E、预防接种工作分为接种前工作、接种时工作、接 种后的工作 2、下列关于新生儿家庭访视服务内容不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