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6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限时训练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6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限时训练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6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限时训练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6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限时训练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

组一专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6分)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3分)( )

①诣阙下乞留信民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④城中皆缟素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④⑤D.②④⑥

解析:②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③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于“军民”。⑥是朝廷的命令。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

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

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

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

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

解析:B项,“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平息了贼寇之乱”属无中生有。

答案:B

【参考译文】

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他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是揭发杨信民,因此杨信民与黄翰一起被逮捕。军民哗然,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杨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的官职,而黄翰、韦广罪行审问属实,除去他们的官名。景帝监管国事,于谦推荐杨信民,命他守备白羊口。恰巧广东贼寇黄萧养围困广州紧急,岭南人向杨信民求救,于是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说:“杨公来了。”当时广州被围困很久,将士作战总是失败,禁止人民出入,砍柴被阻绝,并且躲避贼人而来的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杀害,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杨信民来后,打开城门,分发仓库里的粮食,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贼人看见木锲说:“这是杨公给的。”不敢伤害。避贼的人都收留保藏它,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投降的人一天天到来。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以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憾。”约定日期请求相见。杨信民单车到那儿赴约,隔着护城河和他说话。贼党望见,欢呼说:“果然是杨公!”争相下拜,有哭泣流泪的。贼人用大鱼进献,杨信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黄萧养将要投降,而都督董兴大军到来,贼人忽然变卦。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都穿着白色的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哭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不久,董兴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姓仰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讣告传到朝廷,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录用其子杨玖为国子生。广东百姓赴京城请求给杨信民建祠堂,皇上答应了。成化年间,赐谥号恭惠。很久以后,皇上听从选人卢从愿的请求,命主管部门每年在杨信民忌日那天祭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6分)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

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

①德基自如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⑤潍民肤无笞瘢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筛选的依据是吴德基爱民,而①说的是吴德基不在意南康人对自己的轻视,⑥说的是吴德基辞官回家后接受了宋濂的劝告。其余四项分别从吴德基的言行举动和潍州百姓境遇的好转角度表现其“爱民”。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

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解析:C项,开头的“县令”一词于原文无据。从上下文来看,对话发生在郡守与吴德基之间,“令”指郡守命令吴德基代送邻县牛,并非“县令”之意。“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是一个假设语气,假如牛半途死掉,赔偿的责任不好分配,并不是说“没有人代为赔偿”。

答案:C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把他举荐给朝廷,吴德基做了南康县丞。南康民俗剽悍,当地百姓认为县丞是个读书人,心中轻视他,吴德基一如平常。几个月后,吴德基全都了解了不法之徒的伪诈情况,进行揭发惩治,全县百姓都惊讶顺服。吴德基就改以宽容感化他们。百姓有打官司的,吴德基把他们叫到面前跟他们谈话,并不加以呵斥责骂。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他们)。

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召百姓往郡里转运东西未如愿,亲自到乡间征调。一名乡民逃跑,县令命令差役用条杖打他。乡民不肯屈服,逃入山中,骂县令说:“做官应该在县衙,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县令恼怒,差役们趁机用言语触动县令,想要诬陷这个乡民以此贪财谋利,捕获六七个人投进牢狱,锁紧狱门看押甚严。吴德基考虑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出巡牢狱,叱令狱卒释放他们,狱卒用其他理由辩解。吴德基用木槌捣碎狱门遣散了乡民,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你们的父老兄长不要害怕。”然后就去告诉县令,县令很气愤,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的人只是一个匹夫而已,他同乡的人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制定的,难道是您排解愤怒的工具吗?”县令心中惭愧,才作罢。

吴德基入朝,被提拔主管莱州府的潍州政事。潍州百姓畜养了四十头官驴,莱州郡守核验官驴繁殖的状况,与官府记录不相符,说:“官驴应当每年生驴驹,现今养了几年就应该获得几头驴驹,为什么却这么少呢?”想要以欺骗蒙蔽之罪责罚养驴人,并且要索求补偿。各县都已经勒令百姓买驴,唯独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郡守发怒,问吴德基说:“潍州不偿还驴子,有什么理由吗?”吴德基说:“老百姓确实没有欺骗官府,怎能责令他们偿还?国家四海之内极为富足,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郡守无话可说。吴德基于是指点陈说几件于民不便的事情,郡守不敢再说话了,连已经偿还了驴子的各县也就此作罢。山东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交纳秋季赋税,官府听从了他们。吴德基与百姓商议,交纳的牛羊有瘦饿而死的后患,不如交纳粟米好,唯独潍州

收取百姓的粟米。别县征收牛羊要转送到陕西,老百姓驱赶着牛羊行走二千里远,都耗尽了

家产,莱州郡唯有潍州得以保全,上级命令吴德基率领一千人运送邻县的牛,吴德基列举不可这样做,说:“有牛的人家运送牛,虽然劳苦也不敢抱怨。让别人代送邻县牛,如果途中牛死了,应当由谁代他们赔偿呢?”竭力抗争不服从命令。

吴德基做官,不求出名,把爱护百姓做为首要事情,老百姓感激他。在潍州任职二年,奉征召回朝。潍县百姓堵住他的房门抱着他的脚哭泣下拜,说:“自从遇到您这样的父母官,潍州百姓身上不再有杖打的瘢痕。如今舍弃我们离去,希望得到您一只鞋子供奉起来,来慰藉我们的思念!”

吴德基回到京城,就托事辞官回家。宋濂是德基非常亲近的朋友,当时也辞官将要回家,叫来德基告诉他说:“你愿意接受长者的教诲吗?”德基说:“是,拿什么吩咐我?”宋濂说:“在家要谨慎,不要出家门,阻断与世上做官人的关系,不与他们交往。”吴德基回到家,遵从宋濂的劝诫,有修养的人赞美他能够接纳善言。

题组二综合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后坐小累去官。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而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

浙西、淮南,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建中

..初,河朔兵挐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议入,帝纳之,众议以为善。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昔周

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

..,.怒远夷也

....。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帝嘉纳之。

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

...,帝不得已,许之。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佑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选自《新唐书·杜佑传》,有删节)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B.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C.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D.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中,是年号,建中初,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有时指国家,本文就是指国家,而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C.乞骸骨,是委婉的说法,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告老还乡之意。

D.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解析:B项,中国,在本文中指中原地区。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佑的父亲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英才豪杰。他的政绩优异,可因犯了一些小错而丢了官。

B.河朔的军队长期作战,百姓穷困,赋税无法征收。杜佑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节约财政支出,并裁减官员,他上的奏折中还列举了历朝的做法来说服皇帝,皇帝觉得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C.杜佑姑息放纵他的属下官吏,从而导致他们争夺权力扰乱政局,皇帝批评了他并要求杜佑罢免他们。

D.杜佑认为面对边境小国的入侵,应当用友好的态度笼络,除掉他们的奸谋,不需屡次发动军队作战,浪费粮钱。

解析:原文中“帝为佑斥去之”是皇帝替杜佑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而不是要求杜佑罢免他们。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元甫有一疑难案件不能决断,就考一考杜佑,杜佑替他辨别真伪抓住关键,判断得没有不全面的。(得分点:狱、讯、契)

(2)(周宣王)追击到太原,到边境就停止了,不想因为战争使国家疲敝,触怒疏远夷族(使夷人发怒并疏远)。(得分点:及、弊、怒、远。省略句)

【参考译文】

杜佑字君卿,是京兆万年县人。父亲杜希望,讲信用,一诺千金,他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英才豪杰。任安陵县令,都督宋庆礼上表章向皇帝报告他的优异政绩,后来犯了小错丢了官。

杜佑因是功臣之子被任命为济南参军事、剡县县丞。曾经拜访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把他看作是老朋友的儿子来接待他,没有用常礼厚待他。有一天,元甫有一疑难案件不能决断,就考一考杜佑,杜佑替他辨别真伪抓住关键,判断得没有不全面的。元甫认为他是奇才,安排他任司法参军,元甫后调任浙西、淮南节度使。都上表章举荐杜佑,安排在他的幕府任职。杜佑入朝任工部郎中,充任江淮青苗使,两次升为容管经略使。建中初年,河朔的军队长期作战,百姓穷困,赋税无法征收。杜佑认为挽救疲敝穷困的方法没有比得上节约财政支出的,节约财政支出就要裁减官员,于是上奏章给皇帝说:“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撤除了四百个县,官吏一概十人中选一人;三国时魏国太和年间分别派出使者减少官员,正始年间合并郡县;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裁减了七百名官员;隋朝文帝开皇年间废除了五百个郡;本朝贞观初年裁减宫女、妃嫔、太监六百人。设立官员的根本目的,是治理百姓,所以古代都按人口设置官吏,不肯虚设。自汉朝到唐朝,因为战争国家财政困难原因而裁减官员,的确是挽救疲敝穷困的最合适的办法。”奏章送入,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其他官员也认为这是对的。

卢杞执掌国政,讨厌他,调出京都到苏州任刺史,不久升任岭南节度使,杜佑为他们修四通八达的大路,疏散街市住宅区的房屋,用来平息火灾。当初,杜佑开挖雷陂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开垦海边荒弃的土地为良田,积藏的米达到五十万斛,排列三十座兵营,兵马整齐,四邻都怕他;但姑息放纵部下官吏,所以南宫僔、李亚、郑元均到了争夺权力扰乱政局的地步,皇帝替杜佑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党项暗中联络吐蕃发动战乱,诸将领求取战功,请求征讨他们。杜佑认为没有优秀的守边防的臣子,他们有借口叛乱,就上奏疏说:古代周宣王中兴,猃狁发动战争,(周宣王)追击到太原,到边境就停止了,不想因为战争使国家疲敝,触怒疏远夷族。秦朝仗恃兵力强大,向北抗击匈奴,向西赶走羌族各部落,结下仇怨的根本原因,实在是用流放的罪人守边。党项是小藩国,与大唐的居民混杂居住,有时边塞的将领侵犯他们。现在戎族正强大,边防不充实,的确应该谨慎地选择优秀将领,使边塞坚固安定。禁绝诛杀求功,向对方显示诚心和信用,何必屡次发动军队作战,坐取劳累和浪费钱粮呢?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杜佑每次进见皇帝,皇帝都很尊敬他,以礼相待,称他的官职而不叫他的名字。后来几年,坚决请求退休回乡,皇帝不得已,同意了。元和七年(812),病故,享年七十八岁,赠册追封为太傅,谥号“安简”。杜佑天性在吏职方面精通,治理政事不明察,多次主管赋税,视对百姓有利还是有害增加或减少赋税数目,议事官员称赞杜佑治理政务的成绩无缺陷。只是晚年用妾做夫人,对他的名望有所影响。

(完整版)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一、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的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到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摘自《华文文学》2005年第一期) 1、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选出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2、结合全文内容看,最准确理解末段中“互文性”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①归,补湖广。正统初,擢御史。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敕济往廉②之。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帝大嘉之。已,巡按四川。威州土官董敏、王允相仇杀,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驰檄谕之,遂解。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修正版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 (全国II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一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的强调空间公共性或片面的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人,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 (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冬祭 刘建超 ①我和杨晓敏是朋友,杨晓敏写小小说。体格魁梧、剑眉锐眼的杨晓敏在西北雪域高原 戍边十五年。他的小说散文几乎都与喜马拉雅有着不解的情缘。 ②杨晓敏讲过这样一个经历:在西藏有个最偏远的地方叫“雪域孤岛”,驻扎着海拔最高的哨卡,哨卡周围被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毫无生气。连续几天落雪,一只在哨卡周围时隐 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逮住了这只红狐狸。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光亮柔软,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 烧…… ③杨晓敏说,你知道吗,传说雪域高原的狐狸油可以治疗冻疮,用狐狸皮做的围脖可以 抵住风雪的严寒。几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们不敢大声说话。杀掉狐 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④哨长摸出一把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 一声。士兵们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脸上裂开花的新兵呜咽着说,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 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 腾跃着向雪野掠去…… ⑤杨晓敏说到这里时,刚硬的汉子眼里布满了柔情,吐出一口烟,仿佛那团跳动的火焰 还在眼前闪动。 ⑥我被这个故事感染了,羡慕地说,我有机会一定也要去雪域高原看看,去找找红狐狸。 ⑦杨晓敏说,红狐狸是雪域高原的精灵,哪能你想见就见得着。 ⑧这个故事缠绕了我十几年。去年,我和几个朋友自驾游,首选的路线就是西北雪域高 原,我还给朋友们讲了红狐狸的故事,挑逗得几个哥们儿心里痒痒的,开着两辆越野车,向 着喜马拉雅出发。出发前,我给晓敏发了短信:我去拜访你的....雪域高原了。 ⑨自驾游的乐趣就是随心所欲,几个哥们儿如挣脱了缰绳的野马,自由狂野地消失在冰 天雪地之中。晶莹剔透湛蓝如镜的羊湖,冰挂如柱天地相接的珠峰口,穿越荒凉美丽的无人 区,把哥几个大老爷们激动得泪流满面。昆仑山口遇见的奔腾野驴,公路边旷地上悠然自乐 的野兔,峭壁上优雅挺立的藏羚羊统统收入相机中。还就是没有见到红狐狸。 ⑩夜晚我们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问寺中僧人,附近可否能见到红狐狸?僧人指着雪山说,以前有,经常可以看到,白雪间,一团火在跳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我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卷分析

2018高考试卷分析 语文组李坤 2018年的高考在6月8号结束时已经变为历史。斯宾诺莎曾言: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我想这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的意义。 关于试卷:坚持大方向,留有小心机 考前多种预测,谁能料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考题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措手不及。拿到试卷完完整整做一遍,发现今年全国卷一坚持大方向不动摇,以“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为目标,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探索。但整套试卷处处显示着出题人的“小心机”。 心机1:论述类文本相较去年的“气候正义”简单很多,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审题,由我们常见的正确不正确不正确变成了不正确不正确正确,打破固有思维,考验学生细心度。 心机2:文学类文本考前一直纠结于小说散文到底要考哪一个,结果考了一篇不像小说的小说,第四题直接是送分题,56题看似是小说的常规题型,但并不好得分,以第5题为例,表面上看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由常规的概括人物形象变为筛选对应信息,想要得满分并不容易,尤其是“拔俗的文人气质”,若学生不理解“文人气质”,答案很容易就变成了“用通俗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叙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只能找到这一条,其实文人气质不应局限于文字类文学类,更包含着不俗的情趣、浪漫的情调、聪明智慧等,这道题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答案虽出自文本,但如何筛选整合却需要学生的真本事。 心机3;诗歌选择题由五选二变为四选一,难度降低。但C选项需要学生将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与试题材料中“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比较,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但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考查学生平日的积累。同时李贺诗歌“辞尚奇诡”,加大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的难度,整首诗表达了李贺虽不遇于时,但依然乐观自信,不甘沉沦的情怀。考的那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学生非常容易想起考前那些相似的情感类术语: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愤懑,加上尾句的“烟濛濛”理解为对前途的迷茫,素质不错的学生再联想一下李贺生平,越想越觉得自己答得对,其实根本没发现自己早就掉进了出题人的陷阱中,沾沾自喜而不自知。所以平时的诗歌教学,除了术语外,更应该关注读懂诗歌。 心机4: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今年变化最大的题。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同时学生反映较难的20题启事改错题和图表题都直指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总体来说,我觉得今年高考题选择题难度降低,主观题相对以往的套路题,更灵活,也更侧重对学生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考的知识细,能力强,得分并不容易,属于典型的“一看题不难,一写就不会,一看答案都知道”。 关于备考:水石相激雷响万壑 韦应物有诗云: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所以在我看来,要想在高考中实现语文突破,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我们15级教师团队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备考: 一、就高考题紧扣时代的特点,我们编印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关注时代,提升格局。一周一次的《时评》坚持到高考前一周;在周老师建议下,将《人民日报》上所有的“暖闻热评”集结成册,既积累素材,又学习议论;全组通力合作,每个办公室分担相应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植物的花香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植物的花香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7题。 (1)植物的花香有着很多作用。 (2)植物的花有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植物花朵为了引诱昆虫前来 授粉,不但表现各种艳丽夺目的色彩,还会散发各种迷人的花香。于 是引来蜂蝶竞相采蜜,正所谓“蜂争粉蕊蝶分香”。结果,花粉黏附 在昆虫的身上,随着昆虫的飞行迁移而四处落户安家了。 (3)香花内部有一个专门制造香味的“工厂”——油细胞,这个 “工厂”里的产品就是令人心醉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除了散发香味,吸引昆虫传粉外,它的蒸气还能够减少花瓣中水分的蒸发,形成一层“保护衣”,使植物免受白天的强烈日晒和夜晚的寒气侵袭。 (4)植物的花的香味除了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绝大部分还有益 于人类。香气能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从而促动人体吸进氧气,排出二 氧化碳。因为大脑供氧充足,所以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 此外,香味信息能够深刻地留在人的记忆中,刺激嗅觉,使人的记忆 增强。 (5)利用花香来保健和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圣华佗,曾用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悬挂在室内,用以防治肺结核、吐泻等疾病。古代民间把金银花放入枕内,用来去头痛,降血压,同 时还有消炎止咳的作用。 (6)不同的花香,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如桂花的香味使人疲 劳顿消;菊花的香味使人思维清晰。不过,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 些花香也会给人带来副作用。如百合、兰花的浓香,会引起眩晕和瞬 时的迟钝。 12.给加点字注音。 繁衍瞬时

13.本文的说明内容是。 14.第(4)段说花香“有益于人类”是从哪两个方面说的?(每方面六个字以内) 答:① ② 15.第(4)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16.植物的花香“绝大部分还有益于人类”中的“绝大部分”为什么不能删掉? 答: 17.第(5)段中列举了两个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6 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把往事调成花色 王健 很多日子是随阳光一起开放的,很多心情也是随花朵一起明媚的。 闲暇的时候,我总喜欢一个人背着相机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在一个乡村古老的街道上,我看到了一堵石墙上花开烂漫,眼前一亮,我知道那将会是一个写满故事的小院。 主人是一个戴着眼镜的老者,正用放大镜认真地看着报纸,他坐在门口,A身体有些蜷曲,像棵老藤。很难相信,在这样的村庄里会有这么一个学者一样的老人。他的文雅、淡然,安静和自若的神态,让我感觉他和这些花、这个小院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耳聋,面善,和蔼可亲,很善谈,他生活在自己沉静的世界里,却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通过那些花,我知道了他是个95岁高龄的老人,以前做过教师。难怪他身上有股与众不同的味道呢! 他告诉我,墙头上这些艳丽的花是凌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去年有人想花1 000元买走,他没舍得。他继而又补充道,如果多点儿我就卖掉它,卖些钱好给老伴治病。 数落起这些花就好像数落着自己的子女。这些是兰,这些是莲,这是栀子,这是何首乌……我突然就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诗情画意里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然后他便开始数落那些子女,仿佛在数落着自己院里的那些花草。 我很想从这个高寿的老人口中知道幸福的定义。我问幸福是什么,他听不清:什么? 后来他告诉我幸福是“什么”。

我没懂,他笑:什么都是幸福。小时候想上学堂,以为那就是幸福,后来就去了。后来想当教员,以为那就是幸福,后来真就当了教员。退休了,想安养晚年就是幸福,于是有了这满院花香相伴。现在有人能欣赏我的这些花,我也很幸福。 那么你幸福吗?他回答,我满足于我人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成败得失。就像我养的这些花,花开花谢,它们不会长开不败,却能在最美的时候开放…… 终于明白一个无私、无欲的老人的幸福观。能够像他院中的花一样,顺从自然、与世无争、坦然处世,就是一种美丽和幸福。 他,何尝不是开在这尘世间的一朵浮莲,B甚至是一棵开满花朵的老藤? 他把我当作客人,我把这里当作我内心的家园,仿佛一杯茶汁泼出的茶园,至今梦里尚带几分茉莉香。而且他的花香弥漫的脸,是媚人的,沧桑中写着“生活”两个字。如果你仔细地去读,会读出更多的内容。 赏过凌霄,闻过芝香,也饮过菊花,愿意在这远离世俗的地方喝醉。感觉阳光、童年、往事和爱,还闪亮在老屋的深处,只是感觉偶尔等一个人,是偶然的缘分。在多年后,10年或者20年时给它浇水,叶年年青翠,花年年明艳,而眼睛却暗了…… 人生莫过于此:头发掉了,牙齿没了,眼睛花了,耳朵聋了,内心却十分明亮。如今,往事皆调成这满院的花色,花开了,年年更新,心就是不老的,还有爱和希望,快乐和幸福。 我突然看到那暗淡的老屋里,窗台上竟然摆放着一瓶栀子花!一个年迈老人对生活之爱,远远浓于这满院的花香,我要告诉你那是心香呵!是生命之香! 我独自走在乡间,一位蜷曲的老人,一座破旧的老屋,一些美丽的花,美好的事物走在我的前面,我记得那老人的话:“我要把我的那些花安放在冬天的前面……”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小说阅读中国小说含解析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小说阅读专练(中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画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附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 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讲课讲稿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六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含答案

限时训练 题组一仿用句式 1.命题(话题)式仿写]依照下面的示例,根据语境,仍以“年”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时候,年是一碗香气四溢的猪肉,是一件崭新漂亮的衣裳,是一挂噼啪震响的鞭炮;长大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是一张分量沉重的车票是一杯味道醇厚的美酒是一份孝老爱幼的责任年是一缕悠远绵长的回忆是一种翘首以盼的渴望是一场儿孙绕膝的欢聚 2.命题(话题)式仿写]在文学家的笔下,常见的事物也能显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使读者回味无穷。请仿照例句,从“白云”“瀑布”中任选一个,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4分) 小草:雨过天晴,小草犹如刚受了委屈而又活泼可爱的顽童,倔强地昂起头,擦干眼泪,向着太阳微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白云:白云在天空顽皮地嬉戏着,有时像白蝴蝶翩翩起舞,有时像小白兔向前奔跑,有时像魔术师迅速变了脸孔。 3.自由(开放)式仿写]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2020高考语文阅读练习题一及答案分析

2020高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浣溪沙① 苏轼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②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 [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蒨:同茜,绛红色。 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 馈赠饭食。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 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 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 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 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2.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6分) 我是—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2018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卷【2020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201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

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他被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

(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梳理册子 必修一

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鄙 (2)许 (3)说 (4)辞 (5)微 答案:(1)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方/浅陋,见识少,眼光短/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地方/赞同/表约数;(3)通“悦”,高兴/陈说/杂说,一种文体;(4)推辞/告别/推脱;(5)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稍微,略微/低贱,卑下。 2.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

3.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 (2)行李 ..之往来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 (3)共其乏困 .. 今义:疲劳 古义: (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 古义: 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人,指秦穆公。 4.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3)既东封 ..郑( ) (4)与郑人盟.( ) (5)越国以鄙远.( ) 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名词作动词,结盟;(5)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以 2.而

3.焉 4.其 5.之 答案:1.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2.连词,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3.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文言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 ) 2.以其无礼于晋( ) 3.晋军函陵( ) 答案:1.宾语前置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