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第七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WORD版教案-[语文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第七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WORD版教案-[语文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第七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WORD版教案-[语文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第七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WORD版教案-[语文教案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一)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发展性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二)学生课前学习:

读课文教具、学具义勇军进行曲的录音。

(三)总课时:2课时

(四)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歌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生欣赏歌曲录音。

2、学生自由说欣赏录音后的感受。

3、导语引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己看书,听着录音机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的卡片

4、同位互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读文整体感知内容。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学生边读边想、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

2、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齐读最后一小节

6、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7、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分组朗读、讨论:在交流自已喜欢的段落的基础上,就自已喜欢的这小节谈谈体会。

4、分组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听写词语。

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后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

---------------------------------------------------------------范文最新推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1 / 8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范文最新推荐------------------------------------------------------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3 / 8

精编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我想》教案

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我想》教案篇一 情感目标:理解诗白勺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 对大自然白勺热爱,对美好生活白勺追求。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白勺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了解我白勺小小愿望。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白勺内容,了解“我”白勺小小白勺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白勺热爱,对美好生活白勺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白勺朗读这首 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美丽景色白勺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白勺兴趣。 2.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白勺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白勺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板书课题。

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白勺符号 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白勺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 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 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白勺一节分组学 习。自学提示: (1)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提出自己不明白白勺问题,小组讨 论。(3)用读或演白勺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较强的探究学习意识,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书写认真,朗读、课外阅读和习作水平较高,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歌。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2.歌中唱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指名说)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文中的生词都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面庞困扰渺茫 晨曦劳作边陲 翩翩起舞焕然一新 3.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八个小节。(指名朗读) 4.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 5.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村庄吧。 1.请你默读第1、2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板书:昨天。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贫穷落后) 2.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自己读读3—7小节,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读诗歌) 指名回答: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城市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等。 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板书: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4.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要读出你的感受。(指导朗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正负数》教案.doc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正负数》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感知正数与负数,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负数是根据需要来界定的,体验具体情境中的负数;知道正负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尝试、探索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天气预报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现在谁能说说,你知道哪些有关温度的知识?(1)、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有零度;(2)、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而是分界点;(3)、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4)、-2,-5,-20等可以表示零下温度;(5)、城市的温度与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关……2、分类:大屏幕上这些表示温度的数,每个小组桌面上的信封里也都有一套。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数分分类。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讲述:第一类,像5,13,20,32,…都是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13,+20,+32;第二类,像-2,-,-20,…都是负数;0该归哪一类?你有什么问题?板书:负数分界点正数5、13、+20、+32……-2、-、-20…… 0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读一读:+7.6,-3.4,你们说该归哪一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负数”。(板书课题)3、谁知道正负数是哪个国家的人们最早使用的?我们来听听小博士是怎么说的:(放录音)二、联系图示,感受负数。好,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温度这样的现象,下面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还有哪些量需要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呢?小组汇报,配合实物演示,如存折等。随机出示书中习题:1、世界上最高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对于这道题,你有什么疑问?你知道“海拔高度”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高”和“低”是相对的,说明正负数也是……?谁还会说?非常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龙的传人》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龙的传人》教案范文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龙的传人》,并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音乐。 2、通过演唱,培养学生乐意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爱国之情,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鼓励、培养学生唱歌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各种龙的图片以及民间的龙饰图片, 我们中华名族有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有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英雄气概。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一脉相连,都以“龙的传人”自豪。 (播放《龙的传人》的背景音乐,学生朗诵单元寄语) 二、新授: 1、欣赏感受: 多媒体播放《龙的传人》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要求学生可以轻轻随教师哼唱,进行感情初体验。 2、教唱歌曲 (1)、歌曲分析:20年前此歌曾在中国广泛流行。歌曲的歌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形象鲜明,富有想象力。感情从较为深沉含蓄转为振

臂疾呼,富有历史感和号召力。曲调和旋律采用了自然小调式,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音域仅五度,级进为主,易于传唱。其中1、2小节与3、4小节同头换尾;5、6小节重复1、2小节,13、14小节又重复9、10小节;而所有偶数小节都采用同样的节奏。这种复沓回环的手法,既精当洗练,又给人无比眷恋之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民渴望回归同一的感情趋向。 (2)跟录音学唱歌曲 (3)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这是一首抒情的男声独唱歌曲,它深情地唱出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爱恋和盼望统一的共同心愿。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随录音演唱。 此歌容易上口,应着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表现情绪和演唱形式,并能投入感情地演唱,“唱出华夏游子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恋”。 (5)注意纠正歌曲中容易唱错的地方。唱准第9小节和第12小节的“虽不曾看见”和“长江水”,另外,歌曲第15小节的“澎湃汹涌”,要注意重点提出,让学生唱准。 三、检查演唱 1、指导学生随伴奏演唱,你觉得用怎样的情绪,用哪一种人声和 演唱形式能更好地表达这首歌的情感。 2、你能设计一个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吗?

最新最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及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以新课标为准绳,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毕业水平测试的成绩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高分段不多,低分段密集。在学习态度上,想方设法激发与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堂适当做笔记,课后复习,有问题应有勇于提问,作业要当天做、独立做、及时改正等。 三、教材简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是社会对青少年所需求的; 2、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 3、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爱数学,自主的学数学; 4、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措施: ⑴、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⑵、增强上课技能,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并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⑶、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⑷、狠抓作业。要求学生自觉独立按时完成作业,若发现学生抄袭作业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扼杀。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应及时、认真,分析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⑸、做好培优、托中、补差的工作,注意分层教学,要优秀生保持优秀,中等生成绩易波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多注意中等生的情况,多鼓励其学习,肯定和表扬他们,争取成绩提高一个档次。对学困生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具体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二)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质疑问难,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 3.抓关键词句,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感情朗读。 4.回顾全文,总结拓展,熏陶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文,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4.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难点: 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教案2013

北师大版小学第七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代,如1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精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课文的内容以及学习形式较以前进行了很大的修改,更贴近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有关思想,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10组,每组一般有2-3篇课文,进一步体现努力构建语文教材灵活开放的体系,为教师、学生留有选择、更新、拓展的空间的思想,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最丰富的课程,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册教材更注重人文性,有利于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重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各项综合训练,关注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学过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学会写摘录笔记,并养成经常写摘录笔记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 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 (3)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鼓励探究形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 国土面积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国土面积 一、设计理念: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自主探索、自主总结。 2、精讲精练,使学生巩固提高。 3、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4、面向全体,使所有的孩子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9、10页——国土面积。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生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大小比较和以“万”“亿”为单位的数的改写。 2、本课时分三个内容:一是数的大小比较;二是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三是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通过各省国土面积的比较,得出“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的结论;通过整万整亿的数的改写,让学生发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去掉4个0,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去掉8个0,加上“亿”字;最后教材还设计了试一试,练一练。 3、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让学生发现去掉4个0或8个0,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数缩小1000倍或100000000倍,为今后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及不是整万整亿数的改写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抽象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难点: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大数的方法。 六、教学关键: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点拨。 七、教学准备:地图、图片、课件、地球仪。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看世界上陆地面积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哪5个国家?同时教师给出数据:俄罗斯(17075000平方千米),加拿大(9971000平方千米),中国(9600000平方千米),美国(9364000平方千米),巴西(8547000平方千米),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二、引入新课: 1、看中国地图,找出黑龙江、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让学生说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把这几个地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第三单元:变化 内容:这儿,原来是一片村庄课型:新授授课人 教法:学法:教学班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 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 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 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 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 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 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 生的感情 教学准备 共案部分二次备案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 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 是深圳呀。) 二:凭借情景,解疑构建: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 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5、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 说你的理解。 6、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7、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 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 其表达效果。) 8、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9、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 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编写意图——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主要特点:提倡从操作到思考、想象的学习方式 内容特点 1 本章内容与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本章是“空间与图形”学 习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与后面有关几何部分的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知识、方法与学习资源等方面。 2.内容定位 观察生活中的几何体,从事对基本几何体的操作性活动; 认识基本几何体及其展开图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了解点、线、面,体 会一些基本几何对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过程。 设计思路 1.整体设计思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空间观念展开教材。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 棱柱及其展开图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球的概念;基本活动——观 察以及各种操作性活动(展开、折叠、切与截),及其内省化(想 象、转换与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 到空间想象和转换。 具体过程:认识几何体(形状)——分析几何体的构成——对几何体进行分解与组合——视图——若干平面图形。 2.各节内容分析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以及分析、概括其形状特征,初步接触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和球的概念,明确它们的组成及基本性质。介绍点、线、面的基本含义。 §2 展开与折叠 在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中认识棱柱展开图的特征,初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通过对正方体展开图的讨论,进行图形的分析与推理活动。 §3 截一个几何体 在对立方体的切与截活动中从事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从具体认识截面的形状到想象通过切与截所可能产生的形状。 §4 从不同方向看 将观察与研究的对象转到平面上——通过想象与表达、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学习投影与视图打基础。 §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梳理有关基本多边形的概念,了解其组成与分解。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一些建议 1充分展示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看出”图形。 2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 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4关注对数学活动水平的考察。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教材简况 本教材分16个单元,共有28篇讲读课文,其中12篇要求背诵,16个语文天地。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可操作性强,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学生会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发展。 学生状况 一(1)班共有学生43人,有7、8个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其他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教学重点 1、识字402个,写字220个。 2、阅读28篇课文,背诵1 2篇课文。能读懂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教学难度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措施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发展。 2、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创造性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1 元宵节 教学目标 1、识字23个,写字12个。 2、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 3、“圆、灯、年”组词。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元宵节的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建立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农历正月十五的中国的传统习俗,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时数 6课时 元宵节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了解元宵节的习俗。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元宵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学生练读课文。 (1)自读。(2)同座互读。(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圆,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

一、分数加减法 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探索性,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情境呈现:在“折纸”的操作活动中,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数的比较,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探索并掌握分数与有限小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课时安排:

折纸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内容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并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引导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折纸”中的教学情境图,指名说一说根据这幅情境图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北师大版第七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03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教材第4页第2题。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年级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

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三班共有三十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较强的探究学习意识,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书写认真,朗读、课外阅读和习作水平较高,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歌。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2.歌中唱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指名说)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文中的生词都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面庞困扰渺茫 晨曦劳作边陲 翩翩起舞焕然一新 3.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八个小节。(指名朗读) 4.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 5.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村庄吧。 1.请你默读第1、2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板书:昨天。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贫穷落后) 2.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自己读读3—7小节,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读诗歌) 指名回答: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城市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等。 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板书: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4.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要读出你的感受。(指导朗读) 5.是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