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一概述

共济失调(ataxia)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动作失灵、不平稳与不协调,即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服用各种B族维生素、肌注胞二磷胆碱、口服卵磷脂等。

二病因及常见疾病

1.周围神经病变

如各种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炎。

2.脊髓后索性病变

如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3.前庭迷路性病变

如前庭迷路炎症。

4.小脑病变

如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等。

5.其他

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如出血、缺血、炎症、肿瘤等。

三鉴别诊断

本征应与肌无力或肌张力过高时所致的动作不协调相鉴别。

四检查

1.体格检查

(1)指鼻试验共济失调时则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标。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共济运动无障碍,但闭眼时则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

(2)跟膝胫试验小脑损害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的足跟常寻不到膝盖,下移时摇摆不定。

(3)快速轮替试验小脑损害时动作笨拙,节律不均。

(4)反跳试验患者小脑病变时患者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

(5)过指试验前庭性共济失调时,上肢下降时偏向迷路有病变的一侧;感觉性共济失调时,闭眼时常寻不到检查者的手指。

(6)趾-指试验患者仰卧,上举大脚趾来触及伸出的手指。

(7)起坐试验小脑损害的患者髓部和躯干同时屈曲,双下肢抬起,称联合屈曲征。

2.辅助检查

(1)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最好检查脑CT或MRI。

(2)前庭性共济失调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等。

(3)小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4)大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

五治疗

共济失调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可应用盐酸倍他司汀、丁螺环酮、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等改善症状。

共济失调

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动作失调,不平稳与不协调,称为共济失调(ataxia)。 【病因和机理】 机体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脊髓后索的薄束与楔束贯穿脊髓之全长,薄束传导躯干下段与两下肢的深感觉,楔束传导躯干上段与两上肢的深感觉。从后索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经对介的丘脑而到大脑皮质,后束传导肌肉、关节与肌腱的深感觉、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肢体运动的力与范围的冲动、以及部分感觉与两点鉴别感觉。前旋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平衡反应。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重要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控制下完成的。深感觉、前旋系统、大脑和上脑的病损均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旋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 1.感觉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在睁眼时减轻,闭目时加剧,伴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消失。因深感觉障碍下肢重而多见,故站立不稳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患者夜间行路困难,洗脸时躯体容易向脸盆方向倾倒(洗脸盆征阳性)。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举足过高,步距宽大,踏地过重,状如跨阈,故称跨阈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正确。 2.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及其传入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失调,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或连续性障碍。 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受睁眼、闭目或照明度影响,不伴感觉障碍,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讷吃和特殊小脑步态,即行走时两足分开,步距大小不一,步态蹒跚不稳易倾倒。指鼻试验时共济失调极为明显,可见上肢呈弧形摆动与意向性震颤,并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过度、快复动作障碍、肌肉反跳现象。 3.前庭性共济失调:因前庭系统损害引起,以平衡障碍为主。特征为静止与运动时均出现平衡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相同点,如站立时两足基底宽、身体不稳、向侧方或后方倾倒、步行时偏斜等。但一般都有明显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试验异常等可资鉴别。 4.遗传性共济失调: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病因不明,大多有家族史,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偶为伴性遗传。病理变化以脊髓、小脑、脑干变性为主,周围神经、视神经、大脑和小脑等也可受累。临床以共济失调、辨距不良为主要表现。 【鉴别诊断】 一、感觉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是指由于小脑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协调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控制的异常、眼球和迷路月动障碍等。共济失调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级标准。本文将介绍并讨论几种常见的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 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是评估共济失调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轻微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可基本正常完成大部分动作和活动。如走路稍显不稳,但不影响正常行走。 中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需要依赖他人帮助。如走路不稳,需要他人搀扶以保持平衡。 重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运动协调障碍,几乎无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无法正常行走,需要轮椅或其他辅助器具进行移动。 二、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 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程进展速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级别。

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迅速,表现为较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如几天或几周内共济失调症状迅速加重。 亚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较快,但比急性共济失调缓慢。如数月内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慢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多年甚至十几年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三、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 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个级别。 原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小脑损害引起,如小脑肿瘤、小脑退行性变等。 继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如酒精中毒、药物副作用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为遗传性基因突变导致,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四、疾病分级评分标准 疾病分级评分标准是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根据评分结果,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不同的级别。

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ataxia),又称脊髓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即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共济失调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很大的几率遗传此症并发病。其临床表现走路摇摇晃晃如企鹅,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发展严重甚至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共济失调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同时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以及言语障碍。大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感觉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损害,患者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如踩棉花感。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是空间定向功能障碍。 此疾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病程较长,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危害,短期内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但是随着病程进展,病至后期患者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往往会成为危及患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一概述 共济失调(ataxia)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动作失灵、不平稳与不协调,即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服用各种B族维生素、肌注胞二磷胆碱、口服卵磷脂等。 二病因及常见疾病 1.周围神经病变 如各种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炎。 2.脊髓后索性病变 如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3.前庭迷路性病变 如前庭迷路炎症。 4.小脑病变 如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等。

5.其他 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如出血、缺血、炎症、肿瘤等。 三鉴别诊断 本征应与肌无力或肌张力过高时所致的动作不协调相鉴别。 四检查 1.体格检查 (1)指鼻试验共济失调时则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标。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共济运动无障碍,但闭眼时则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 (2)跟膝胫试验小脑损害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的足跟常寻不到膝盖,下移时摇摆不定。 (3)快速轮替试验小脑损害时动作笨拙,节律不均。 (4)反跳试验患者小脑病变时患者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 (5)过指试验前庭性共济失调时,上肢下降时偏向迷路有病变的一侧;感觉性共济失调时,闭眼时常寻不到检查者的手指。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ataxia)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深感觉(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的状态等的感觉。检查方法①振动觉检查:置振动的128Hz音叉末端于骨突起处(例如内外踝、膝盖、髂前上棘、腕骨或脊椎棘突等处)以试验患者能否察觉。注意感受的时限,两侧对比。②位置觉检查:瞩患者闭目,移动患者一肢的大多数关节,塑成一种姿势,瞩患者保持之,然后瞩患者用对侧的一肢模仿。③运动觉检查:轻移患者的手指和足趾向上及向下,瞩患者说出移动的方向)、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③小脑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几乎100%的Ias(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有共济失调的表现。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包括: 1.感觉性深感觉向中枢神经系统反映躯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病因有: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简称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常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颅底畸形、脊髓病、肿瘤;③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④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肿瘤。 2.前庭性前庭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体位、视线调节和空间定位感觉等的平衡反应。病因有:①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特发性双侧前庭病;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③天幕下肿瘤(儿童天幕下肿瘤按照部位可分为中线区肿瘤和小脑半球、小脑表面区肿瘤两大类。前者自前向后依次起源于脑干、第四脑室,小脑局部及枕大池周围。共同特点为引起中脑导管狭窄或阻碍,第四脑室扩大或缩小,前移或后移很少左右移位)。 3.小脑性小脑为运动的调节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控制下才能完成的。病因有:①遗传性;②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③血管性如梗死、出血;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脓肿;⑤中毒如酒、食物、药物、有害气体等;⑥脱髓鞘性;⑦发育不全或不良;⑧遗传性;⑨外伤;⑩钙化;⑾畸形。 4.额叶性病变部位在额叶前部,运动失调部位是对侧。病因有:①肿瘤; ②炎症;③血管病。 凡病人感到肢体运作不准、行走不稳而可能为共济失调的病人,神经系统检查应注意排除轻瘫、眼肌麻痹,视觉障碍所致的运动障碍;并着重进行有关共济运动检查,可分为平衡性及非平衡性两类。

共济失调的名词解释是

共济失调的名词解释是 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疾病,指的是人体运动、协调和平衡功能受损的状态。通常表现为姿势不稳、步态异常、手脚不灵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共济失调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遗传因素,即由基因突变引起。这些突变使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的神经连接发生异常,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进而影响肌肉的协调运动。 共济失调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常见的表现包括:不稳定的步态,走路时摇摇晃晃,常常失去平衡;手指的精细运动困难,如拿不稳小东西或握笔困难;异常的协调能力,如无法平稳地站立或坐下;眼球的快速、精确的运动受损,导致眼动障碍等。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家庭和社交生活。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多样,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控制。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是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强化肌肉力量和平衡训练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此外,心理辅导也对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有积极作用。 共济失调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经济负担。患者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澡、穿衣等,同时还需要承受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而家庭成员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患者,甚至放弃一些工作机会。因此,对共济失调患者及其家庭的关注和支持十分重要。 在社会层面,提高认识共济失调疾病的重要性,加强公众对这类疾病的了解和认知,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歧视和孤立感。此外,也需要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共济失调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体运动和协调能力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通过加强治疗手段的研究和普及,提供患者的康复训练和心理

遗传性共济失调(教学及宣教)

遗传性共济失调 疾病概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脑干,故也称脊髓-小脑一脑干疾病,也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henar ataxia,SCAs)。多于成年发病(大于30岁)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锥体系、锥体外系、视觉、听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亦可伴大脑皮质功能损害如认知功能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等。也可伴有其他系统异常。 遗传性共济失调发病机制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来部分亚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显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拷贝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复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该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和神经末梢上发现的P/Q型钙通道α1A亚单位上;其他类型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断的大小与疾病严重性有关,且发病年龄愈小,病情愈重。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是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正常GAA重复扩增42次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 发病机制 三核甘酸动态突变 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分为SCA1~21种亚型,属于三核甘酸动态突变。 三核甘酸动态突变:是由于DNA中的碱基重复单位拷贝数不稳定扩增而导致。正常情况下重复单位拷贝数有一定限制,而在动态突变下,则大大增加。如在SCA一1中,重复单位拷贝数为39—91,而正常仅为6—44。动态突变中的重复单位片段大小从3个碱基到33个碱基长短不等。动态突变有如下特点:重复单位拷贝数与发病年龄成反比,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这是动态突变具有遗传早现的特点的原因;动态突变根据是发生在外显子和内显子而分为两类,前者如SCA,后者如FRAD,后者又根据是否在翻译区而分为两型,前一型扩增的重复单位拷贝数在一百以内,后一型则无限制,可达数千;重复顺序均是(CAG)1'1。CAG 拷贝数异常扩增,由于这些扩增的CAG短串联重复序列都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链,且致病的重复次数约为40次,因此可推测不同的亚型有相似的发病机制。SCAs基因突变改变蛋白的性质,使之无法被正常加工,异常加工的片断与一种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ubiquitin)结合,共同以蛋白酶体(protease)的复合体形式转运至核内,推测这种核内蛋白聚集可影响细胞核的功能。每种SCA亚型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变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基因组跨度450Kb,cDNA长11Kb,含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1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核,CAG突变位于8号外

共济失调全面解读

共济失调全面解读 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这种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平衡感、姿势控制、动作协调、肌肉张力和身体感觉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全面解读共济失调,包括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一、病因 共济失调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和脑部病变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已知的共济失调病因包括: 1. 遗传因素:共济失调可以是遗传的,有些共济失调患者的家 族中也有其他患者。常见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斯卡伯罗症、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自发性共济失调等。 2. 脑部病变:脑部病变也是共济失调的重要病因,包括脑血管 意外、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 3. 中毒:某些物质的中毒也会导致共济失调,如长期酗酒、药 物过量等。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如缺乏维生素E、B1等。 5.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等。 二、症状 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是运动障碍,包括: 1. 平衡感下降: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易摔倒。 2. 姿势控制障碍:患者难以控制身体姿势,如手脚不自然地摆

动。 3. 动作协调障碍:患者难以完成复杂动作,如写字、打字等。 4. 肌肉张力异常:患者的肌肉张力过高或过低,如手指僵硬。 5. 身体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麻木或刺痛。 三、诊断 共济失调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1. 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肌肉张力、反射等指标。 2. 影像学检查:医生会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脑部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进行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排除代谢性疾病等可能因素。 四、治疗 共济失调的治疗需要结合病因和症状进行,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镇静剂、抗惊厥药、肌肉松弛剂等,以改善运动协调能力。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理疗等,以提高患者的平衡感和肌肉控制能力。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共济失调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

共济失调名词解释兽医

共济失调名词解释兽医 共济失调,指的是一群动物的体内共同的未充分功能的紊乱。它可以指的是细胞、组织或全身的功能紊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症状,甚至引发疾病。这就是兽医所要处理的问题。 兽医是一种医疗专家,专门负责治疗动物疾病和捕获野生动物。他们使用医疗工具,如X光和超声波,对动物进行诊断,进行手术治疗,做各种检查,提供营养指导和护理疗法。兽医需要掌握兽医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动物疾病,并熟悉其有效治疗方法。 兽医面临着处理共济失调问题的挑战。首先,他们必须确定动物的共济失调问题,并根据症状对动物进行准确诊断。这需要兽医深入了解动物的生理机制,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医疗工具进行检查。其次,他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帮助动物恢复健康。如果动物的共济失调得不到治疗,它可能会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最终导致病变和疾病。 兽医在治疗动物共济失调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定动物体内潜在疾病的性质,从而确定最适合治疗的方法。如果动物有多种类型的共济失调,可能会要求投入更多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以减轻病痛的症状。更重要的是,兽医可能会建议主人将动物带回家,避免感染他人。 最后,兽医也要提供专业的护理和营养指导,帮助动物恢复健康和恢复正常的功能。通过专业的营养指导,兽医可以帮助动物摄取正确的营养,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兽医也会鼓励动物主人定期检查动

物,以保持其健康状况,避免反复发作的病变。 共济失调虽然令人沮丧,但是兽医的技术和热情仍然可以为动物带来更好的未来。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病痛,更重要的是保护动物健康,避免感染他人。通过他们的努力,动物可以恢复健康,获得更好的生活。

散发性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诊断

共济失调是一种表现为肢体、躯干及语言运动不协调的临床症状。引起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但主要可分为遗传性及散发性两大类。遗传性共济失调是指具有明显家族史或遗传突变的共济失调。而散发性共济失调是指散在发病的、没有明确 家族史的共济失调。散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1)获得性原因,由内源或者外源性的非遗传因素引起;(2)遗传性原因,一些遗传性共 济失调的基因变异也可出现在散发患者中;(3)非遗传的退行性共济失调。本 文所述的散发性共济失调主要指的是成年发病的、没有明确家族史的进展性共济失调。脑血管病或急性颅内感染等也可表现为共济失调,但其多为急性病程,且共济失调只是其诸多症状之一,故不包括在内。儿童起病的共济失调主要是由于先天的、代谢性的或者继发性的原因引起,在这里也不做阐述。 一、病因分类 (一)获得性共济失调 获得性共济失调即继发性共济失调,可以继发共济失调的病因包括:有毒物质蓄积、维生素缺乏、免疫介导、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表面铁沉积等。 1.有毒物质导致的共济失调:(1)酒精性小脑变性(ACD):ACD是一种慢性小脑疾病,主要见于长期嗜酒的中年男性,是慢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一项大规模的尸检研究结果显示,ACD在慢性嗜酒者中的患病率为27%。病变主要累及小脑蚓部及邻近的小脑皮质,有的仅累及锥体束。对应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严重的步态异常和下肢共济失调,上肢、发音及眼球运动症状较轻。ACD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包括酒精的毒性反应以及继发的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损害。乙醇、乙醛以及它们的高毒性的衍生物在中枢神经元可以发生多种毒性反应,包括通过与GABA能抑制机制抑制神经元放电,增强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减少抗氧化剂聚合物等。诊断ACD主要依据长期的饮酒史和典型的姿势和步态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且MRI常表现为小脑蚓部萎缩。严格戒酒可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而继续嗜酒则会导致共济失调的恶化。因此,戒酒是治疗ACD最有效的方法。此外,由于ACD的发病机制与维生素B1缺乏有关,所以患者需要及时补充维生素B1。(2)其他有毒物质导致的共济失调:除酒精之外,其他化合物也可以 导致小脑损害。临床上最常见的有锂、苯妥英钠、甲苯以及抗肿瘤药物五氟尿嘧啶和阿糖胞苷等。此外,重金属如汞、铅和铊等在体内蓄积也可引起小脑损害。治疗有毒物质导致的小脑损害的最重要的措施是迅速终止及切断有毒物质的接触。对于一些急性中毒,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护理措施注意事项

共济失调护理措施注意事项 共济失调又称为运动失调证,此病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比较大,甚至影响行走,对于患者来说,一定要合理饮食,及时治疗,专家表示,共济失调这种疾病不易治愈,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重视护理方法,尤其是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家属的关注以及支持。那么,共济失调如何护理? 护理共济失调患者要注意什么? 1、维持患者的心理平衡,首先应在家庭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气氛,解除患者各种顾虑和精神负担,避免情感刺激。 2、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保证营养和入量适当,因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常表现出失语,不能正确表达意愿,或有呛咳、咽下困难,不能保证进食,入量常有不足或过多,家属应予足够重视。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供给,必要时经鼻管饲给。 4、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共济失调的患者的主要表现一般是肢体瘫痪、语言和智能障碍,因此应坚持进行康复训练,防止病人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强直.语言和智能的训练也一样。 5、注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褥疮、尿路感染、肺炎、肢体畸形、皮肤烫伤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什么方法治疗共济失调比较好: 1、建立信心: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认清疾病是功能性的,可逆的,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舒适的生活:还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生活规律化,纠正不良习惯和嗜好,尽早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则更有益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康复。

3、对失语病人,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先从病人受损最轻的言语功能着手,如运用姿势性言语,眼神,手势等进行交流。然后再用具体物品,单字,单词,短句进行训练。言语训练时,发音练习要尽早开始。智能训练过程,作业训练应尽早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