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画心理学

图画心理学


图画心理学的原理

人们在画图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图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画家、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公开的隐私,只是由于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专业和艺术的面纱罩在上面,所以需要用特别的慧眼才能分析它们,人们更多地是从美学层面上去欣赏它们。

图画其实是一种投射技术,主要是用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让人们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于不知不觉中投射在图画作品上。

图画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和色彩。线条的流畅或生涩,遒劲或软弱,色彩的浓烈与素淡,暖色调与冷色调等,这两个要素的千变万化会传递出比语言丰富的信息。

常见的画图技术

画人

指导语非常简单:“请你画一个人”。画人可以考察以下方面:智力、成熟度;情绪状态;人格特点。由画人衍生出了其他一些形式。如:画自画像、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画一个家庭等。

画树

通过画树,可以考察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反映其对成长的感受。画树更容易表现一个人对于自我负面的感受,可以让人表现出较原始、较基本的层面。

画屋——树——人

屋——树——人的图画可以考察以下方面:智力;人格的整合程度;对待家庭、亲情的态度和看法;对待自我成长的看法。

自由绘画

即自由联想绘画。通过自由绘画,可以考察出作画者最主要的情结、被压抑最深的情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在自由绘画中表达的信息是开放的、丰富的,但它对评估者要求较高。

绘画讲故事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咨询师告诉当事人:“我们来做一个互动游戏。我们轮流画画、讲故事。我先开始。”咨询师在纸上画一根简单的线条,问当事人:“你觉得它像什么?”“它代表什么含义?”“你怎样解释它?”等,让当事人说出自己的解读。然后请当事人在这根线条的基础上画成一副画,并让其回答:“这是什么?”“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等,让当事人把自己最主要的困惑通过对图画的叙述表达出来。这个阶段结束后,轮到咨询师画画、讲故事。通过这样的轮番画画、讲故事,当事人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咨询师也可以了解当事人最主要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

解释图画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图画的解释应该谨慎。对每一幅画的分析,都必须考虑所有指标和要素,而

且必须考虑作画者的年龄、社会文化背景、情绪状况、主要问题等。一般不单独运用绘画测评作为唯一的工具。对图画的解释首先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二是要倾听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只凭书上的标准去给别人解释是不严肃的,对别人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
不能不了解的九种心理现象2007-11-16 09:06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 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曰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 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5、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

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6、 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 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


7、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8、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9、 霍桑效应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实验持续了一年多。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

们的正常生产率。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珠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即工作条件没有变化。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 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在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工问休息。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在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第十二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又全恢复了,重新回到第一个时期。老板是想通过这一实验未寻找一种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工作条件的影
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间休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曰,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们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格外好的待遇,她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板想要她们做的那样去做。她们知道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测量她们的生产效率,这是人们关注的事情,因此,生产条件发生什么变化无关紧要,她们总把这些变化设想成为有利的,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霍桑工厂的女工们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尽管她们想到的并不是老板期望的,但她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产生适当的效果。所以对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看做好某件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

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2、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3、企业文化──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


历代心理学权威均认为简单的图画是可以表露人的性格特征及事业、家庭、人际关係的取向等;甚至有专家说:图画是一幅幅公开的私隐!而“屋、树、人”心理测试恰恰是心理学上最著名的图画测试之一!

测试方法:在一张白纸上按照你心中的想法画出屋、树、人和其他细节构成的一幅画,千万不要着急,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认真的进行测试。

画好了吗?画好才看答案呦~~~~

 屋树人图在白纸中的位置

居中:受测者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中心;

偏左:受测者留恋过去; 偏右:受测者憧憬未来;

偏上:受测者喜欢幻想; 偏下:受测者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

画在角落:受测者可能有病理性疾病。

屋: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画楼房:智商较高;

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不就是人才,或者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

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

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

房子侧面画楼梯:想回避和间接性接触;

画烟囱:向上的直烟暗示受测者需要出气筒;向上的烟代表受测者内心的压力;一般人画的烟方向会向右,如果向左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

单线条的树:受测者内心忧郁,如果除了单线条的树外还画了落叶,受测者很可能在10天之内有自杀倾向;

嫩叶:受测者渴望或正在重新开始;

树干涂黑或树根呈鹰爪状:受测者潜在的攻击意识较强;

柳树:男性受测者较女性化;女性受测者则较追求完美;

女性画松树:追求成熟,较男性化;

白桦树:受测者较敏感;

画上树疤:受测者曾受过心理创伤,可以根据树疤在树干上的位置判断受创的大致年纪;

画果实:童心未泯或有退行行为;

高山上一棵树:受测者可能有性行为问题或恋母情结。

人:投射受测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完整性。

符号化的人:受测者有掩饰性,说谎的能力较强;

头:头画得越大,受测者的心理年龄越小。一般12岁以后不应该出现大头小身体的样子,否则可能智力有问题;

耳朵:孩子不画耳朵

可能有逆反心理,不愿家长口罗嗦;画大耳朵的受测者如果画的不是卡通形象,可能比较敏感;

鼻子:画纽扣鼻的人可能智力有问题;成人画出鼻梁则表示对性的关注;

牙齿:受测者有情绪、言语攻击性;

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画眼睫毛的人对美过分关注;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

手:一般人只画形状,画手指的人太注意细节;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但一般在90度以下;画中手放到后面的受测者一般有被动攻击行为,如果是儿童则可能经常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

脚:代表人的活动力,分得越开活动力越强;反之则比较拘谨,不善与人交往;

头发:把头发画得竖起来的受测者攻击性较强;

衣服:画口袋、纽扣的受测者比较注意细节;如果很注重对称则有强迫症的倾向;

裸体人:受测者有品行障碍或显露癖;

画出内脏:受测者有精神分裂症的倾向。

修饰:自我意识和期望,缺陷与不足,指向性行为方面。
心理学家可以从你随手涂鸦的一副作品中解析出你的一些内心世界。这就是图画心理学的奥秘所在。

图画心理学的原理

人们在画图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图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画家、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公开的隐私,只是由于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专业和艺术的面纱罩在上面,所以需要用特别的慧眼才能分析它们,人们更多地是从美学层面上去欣赏它们。

图画其实是一种投射技术,主要是用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让人们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于不知不觉中投射在图画作品上。

图画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和色彩。线条的流畅或生涩,遒劲或软弱,色彩的浓烈与素淡,暖色调与冷色调等,这两个要素的千变万化会传递出比语言丰富的信息。

常见的画图技术

画人

指导语非常简单:“请你画一个人”。画人可以考察以下方面:智力、成熟度;情绪状态;人格特点。由画人衍生出了其他一些形式。如:画自画像、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画一个家庭等。

画树

通过画树,可以考察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反映其对成长的感受。画树更容易表现一个人对于自我负面的感受,可以让人表现出较原始、较基本的层面。

画屋——树——人

屋——树——人的图画可以考察以下方面

:智力;人格的整合程度;对待家庭、亲情的态度和看法;对待自我成长的看法。

自由绘画

即自由联想绘画。通过自由绘画,可以考察出作画者最主要的情结、被压抑最深的情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在自由绘画中表达的信息是开放的、丰富的,但它对评估者要求较高。

绘画讲故事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咨询师告诉当事人:“我们来做一个互动游戏。我们轮流画画、讲故事。我先开始。”咨询师在纸上画一根简单的线条,问当事人:“你觉得它像什么?”“它代表什么含义?”“你怎样解释它?”等,让当事人说出自己的解读。然后请当事人在这根线条的基础上画成一副画,并让其回答:“这是什么?”“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等,让当事人把自己最主要的困惑通过对图画的叙述表达出来。这个阶段结束后,轮到咨询师画画、讲故事。通过这样的轮番画画、讲故事,当事人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咨询师也可以了解当事人最主要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

解释图画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图画的解释应该谨慎。对每一幅画的分析,都必须考虑所有指标和要素,而且必须考虑作画者的年龄、社会文化背景、情绪状况、主要问题等。一般不单独运用绘画测评作为唯一的工具。对图画的解释首先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二是要倾听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只凭书上的标准去给别人解释是不严肃的,对别人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

心理投射法同为图画心理学的房树人比自画像更为复杂2009-11-01 19:32从心理健康态说起

图画心理学应用于心理辅导的尝试金明强
一、图画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的本质是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在心理学的世界中,人们尝试用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图画就是一种了解人内心的工具。在这里,图画是指在平面上用线条、颜色等组成的作品。 图画心理学的理论依据有三个: 第一个理论依据: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 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与所有其他投射技术一样,主要是通过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引起人们的反应,给人们充分的想像空间,让他们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不知不觉地投射在图画中。 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它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对有些文字测试,人们总是会选那些符合社会要求的答案,即使他们并不想这样做的,因为人们有得到社会称许的倾向。而对图画技术,人们不知道究竟要考察什么,什么才是“标准答案”,所以会减少防御心

,真实地表达自己。图画技术的弱势,在于评估工作较难标准化,很难有统一和客观的评判标准。所以,它对解读图画的人要求相当高,必须要有专业知识背景。 第二个理论依据: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图画天然的功能首先是表达和沟通,其次才有美学意义。 文字也是人类表达自己的有效工具。与文字相比较,图画更具有天然性,也更具有象征性。人们在画图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的某些片断,我们不会具体去探究那是什么,但会把这些情绪、体验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所以,图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丁具。而文字是社会化的产物,用文字表达自己,只有在意识层面上才能做到。 第三个理论依据: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图画的过程,是思维再加工的过程。 图画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和色彩,两者的千变万化会传递丰富的信息,所以,图画的表现力比语言更强。图画的过程,是人们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要求人们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立体的东西平面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借助图画,人们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又一次深化,再解释画本身时,解释工作就成了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联结。因此,倾听作画者自己对图画的解读非常重要,作画者自己解读的过程,就是他探索自我内心的过程。 二、实践操作 受《心理画外音》一书的启发,我尝试着将图画心理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和心理辅导中。目前我所做的仅限于学生的个别辅导,内容仅涉及自我形象、家庭关系两类,图画则为树木、自画像和家庭关系图三种。有时,从同一个学生所画的两类图中,你会惊讶地读到一致的信息,让你不得不感叹图画的魅力所在。不过我始终牢记该书作者严文华博士的忠告:尽可能让作画者充分地解释。在此基础上,铭记借画助人的宗旨,不做绝对性判断,最多提一些供参考的建设 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段自述都是学生真实的独白,每一份点评都倾注了我对学生的关注、爱和希望。以下所提供的实例取自于我手头的近100个学生的作品,不’定具有普遍意义,但曾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先后顺序没有特别的含义,学生名字用字母表示。 (一)自画像、树木图分析举例 图1:“做事一向有头无尾”的学生A。 女生A自述:我用的是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我喜欢天空,喜欢蓝色。蓝色表示胸襟广大,我也希望这样。我爱笑、爱玩

,有点凶。对于玩,只能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不爱学习,一看到书本就想睡觉。我是个可爱、活泼、开朗的女孩,做事一向有头无尾,所以只画了一个头。 点评:生活中的女生A为人诚恳,乐于助人,做事认真,担任卫生委员,作风泼辣,这就是她说的“有点凶”,希望“胸襟广大”。她有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做事一向有头无尾”的毛病她自己很清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身体补全了。也许,她得学会倾听,因为,她没有在意自己的耳朵。 图2:从“易愤怒的人”到“开心的我”。 女生B自述:我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人(指图片左侧的图)。 点评:女生B的自述可谓惜字如金,不过倒是一语中的。一张微微上翘的小嘴、一对怒目一副剑眉,一条类似于日本武士道式的发箍,·撩向一侧的头发,活脱脱一副“易怒”的模样。生活中的她的确如此,比较娇气,开不起玩笑。在我的要求下,她画了右边这幅她希望的自己,画完后,她自己也笑了。是啊,“开心”多好! 图3:一棵光脱脱的树 男生D自述:这是一棵我曾经见过的树,树名忘了。因为是秋天,树叶都掉落了。 点评:这是一幅用黑色水笔勾勒的树木图,其实更确切地说是树枝,因为整棵树上竟没有一片树叶。男生D表述的语言接近平乏,但是,‘从有重复描述的笔触来看,这幅画最大的主题是不自信。经个别询问,我了解到这样的信息:他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i就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先是在学业上,然后波及其他方面,包括他走路时,背微驼,一点都看不出他有184厘米的个子。是啊,秋天可以是收获的季节,但也可以是凋零的象征,暴露的树根和“这是一棵我曾经见过的树”就是证明。目前他对自己很迷茫,以致于他把“树名忘了”。16片树叶是否象征着他目前的年龄?画中的希望之处在于树的主干条是向右延伸的。真希望这棵树是在积蓄能量,以待来年开春时新添嫩叶,重现生机。 组图4:那片孤叶就是我吗? 让女生C画树,源于一节有关同学关系的课上,我遭遇到的尴尬局面:当要求同学之间自由分组时,女生G纹丝不动坐在位置上。课后,我找了她。我给惯用的指导语:“请你画一棵树,用你喜欢的颜色。”然后给了她一堆有各种颜色的笔。她先推托不会画画,我说;“我并不是考察你的绘画水平,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稍后,她拿起了铅笔,很快画下了右边这棵树(见图4-1)。 女生G自述:这是一棵秋天的树,不知道树名,树叶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片。 点评:听完她的自述,我猛然想起她曾经的一幅自画像(

见图4-2)当时她用铅笔构框,用绿色描画,还说“因为绿色代表希望”,强调“自己为人随和,容易亲近,非常渴望得到许多朋友!”再看眼前这棵树,我不得不惊叹图画的魅力,感叹自己不够敏感,因为她早已发出了类似的信息。这是一棵树干特别高的树,树枝很少,主树干顶部中断了,画中最显眼的是那片孤独的叶子。当我点明这就是她自己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说她其实很想引起人的注意,很想拥有朋友,但由于在初一年级时曾经做过一件傻事:把别人的作业本,改写成自己的名字然后上交。东窗事发后,原||| 一、图画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的本质是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在心理学的世界中,人们尝试用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图画就是一种了解人内心的工具。在这里,图画是指在平面上用线条、颜色等组成的作品。 图画心理学的理论依据有三个: 第一个理论依据: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 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与所有其他投射技术一样,主要是通过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引起人们的反应,给人们充分的想像空间,让他们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不知不觉地投射在图画中。 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它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对有些文字测试,人们总是会选那些符合社会要求的答案,即使他们并不想这样做的,因为人们有得到社会称许的倾向。而对图画技术,人们不知道究竟要考察什么,什么才是“标准答案”,所以会减少防御心,真实地表达自己。图画技术的弱势,在于评估工作较难标准化,很难有统一和客观的评判标准。所以,它对解读图画的人要求相当高,必须要有专业知识背景。 第二个理论依据: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图画天然的功能首先是表达和沟通,其次才有美学意义。 文字也是人类表达自己的有效工具。与文字相比较,图画更具有天然性,也更具有象征性。人们在画图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的某些片断,我们不会具体去探究那是什么,但会把这些情绪、体验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所以,图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丁具。而文字是社会化的产物,用文字表达自己,只有在意识层面上才能做到。 第三个理论依据: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图画的过程,是思维再加工的过程。 图画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和色彩,两者的千变万化

会传递丰富的信息,所以,图画的表现力比语言更强。图画的过程,是人们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要求人们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立体的东西平面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借助图画,人们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又一次深化,再解释画本身时,解释工作就成了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联结。因此,倾听作画者自己对图画的解读非常重要,作画者自己解读的过程,就是他探索自我内心的过程。 二、实践操作 受《心理画外音》一书的启发,我尝试着将图画心理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和心理辅导中。目前我所做的仅限于学生的个别辅导,内容仅涉及自我形象、家庭关系两类,图画则为树木、自画像和家庭关系图三种。有时,从同一个学生所画的两类图中,你会惊讶地读到一致的信息,让你不得不感叹图画的魅力所在。不过我始终牢记该书作者严文华博士的忠告:尽可能让作画者充分地解释。在此基础上,铭记借画助人的宗旨,不做绝对性判断,最多提一些供参考的建设 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段自述都是学生真实的独白,每一份点评都倾注了我对学生的关注、爱和希望。以下所提供的实例取自于我手头的近100个学生的作品,不’定具有普遍意义,但曾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先后顺序没有特别的含义,学生名字用字母表示。 (一)自画像、树木图分析举例 图1:“做事一向有头无尾”的学生A。 女生A自述:我用的是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我喜欢天空,喜欢蓝色。蓝色表示胸襟广大,我也希望这样。我爱笑、爱玩,有点凶。对于玩,只能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不爱学习,一看到书本就想睡觉。我是个可爱、活泼、开朗的女孩,做事一向有头无尾,所以只画了一个头。 点评:生活中的女生A为人诚恳,乐于助人,做事认真,担任卫生委员,作风泼辣,这就是她说的“有点凶”,希望“胸襟广大”。她有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做事一向有头无尾”的毛病她自己很清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身体补全了。也许,她得学会倾听,因为,她没有在意自己的耳朵。 图2:从“易愤怒的人”到“开心的我”。 女生B自述:我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人(指图片左侧的图)。 点评:女生B的自述可谓惜字如金,不过倒是一语中的。一张微微上翘的小嘴、一对怒目一副剑眉,一条类似于日本武士道式的发箍,·撩向一侧的头发,活脱脱一副“易怒”的模样。生活中的她的确如此,比较娇气,开不起玩笑。在我的要求下,她画了右边这幅她希望的自己,画完后,她自己也笑了。是啊,

“开心”多好! 图3:一棵光脱脱的树 男生D自述:这是一棵我曾经见过的树,树名忘了。因为是秋天,树叶都掉落了。 点评:这是一幅用黑色水笔勾勒的树木图,其实更确切地说是树枝,因为整棵树上竟没有一片树叶。男生D表述的语言接近平乏,但是,‘从有重复描述的笔触来看,这幅画最大的主题是不自信。经个别询问,我了解到这样的信息:他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i就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先是在学业上,然后波及其他方面,包括他走路时,背微驼,一点都看不出他有184厘米的个子。是啊,秋天可以是收获的季节,但也可以是凋零的象征,暴露的树根和“这是一棵我曾经见过的树”就是证明。目前他对自己很迷茫,以致于他把“树名忘了”。16片树叶是否象征着他目前的年龄?画中的希望之处在于树的主干条是向右延伸的。真希望这棵树是在积蓄能量,以待来年开春时新添嫩叶,重现生机。 组图4:那片孤叶就是我吗? 让女生C画树,源于一节有关同学关系的课上,我遭遇到的尴尬局面:当要求同学之间自由分组时,女生G纹丝不动坐在位置上。课后,我找了她。我给惯用的指导语:“请你画一棵树,用你喜欢的颜色。”然后给了她一堆有各种颜色的笔。她先推托不会画画,我说;“我并不是考察你的绘画水平,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稍后,她拿起了铅笔,很快画下了右边这棵树(见图4-1)。 女生G自述:这是一棵秋天的树,不知道树名,树叶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片。 点评:听完她的自述,我猛然想起她曾经的一幅自画像(见图4-2)当时她用铅笔构框,用绿色描画,还说“因为绿色代表希望”,强调“自己为人随和,容易亲近,非常渴望得到许多朋友!”再看眼前这棵树,我不得不惊叹图画的魅力,感叹自己不够敏感,因为她早已发出了类似的信息。这是一棵树干特别高的树,树枝很少,主树干顶部中断了,画中最显眼的是那片孤独的叶子。当我点明这就是她自己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说她其实很想引起人的注意,很想拥有朋友,但由于在初一年级时曾经做过一件傻事:把别人的作业本,改写成自己的名字然后上交。东窗事发后,原|||来的好朋友一个个疏远了她。从此,她在班里过着“隐身人”的生活。我问;“那么你理想中的树应该是怎样的呢?”她看了一下窗外,看着窗外的桂花树她很快提笔,画下了左边的那棵树(见图4-1),尽管树干还是用铅笔,但她为树冠涂上了绿色。她说,这才是生命色。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她如何在生活中为自己增添生命色了。 (二)家庭关系图分析举例

图5:底部出了问题的“爱靴” 女生H自述:我是单亲家庭,说这样一个家庭对我完全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可我依然是幸福的,我没有因为父母的离异而失去他们的爱,反而,他们更加爱我,母亲照顾我,父亲的心也和我紧连在一起!父母还是朋友,我很开心。因为我觉得父母之间既然已经觉得不合适,就没有必要为了我而勉强在一起。而我的希望是他们也能幸福,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点评:读到这样的自述,除了惊讶,就是庆幸。惊讶于女生H的成熟,庆幸于父母离异没有带给她太多的伤害。画面表达了一种残缺的美。女儿永远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只是跟母亲过,所以心离母亲更近。“父母还是朋友”给了女儿一定的安全感,她也尽力在用她自己的方式维持着父母目前的这种状态。父母本来构筑了一个“靴子”一样的家,她呆在里面很安逸,而现在,靴子底部成了虚线,也许这就是“说这样一个家庭对我完全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的注释。的确,底部出了问题的靴子怎么穿都缺乏安全感。 图6:心会跟爱一起走 女生I自述:我家有五个人。爷爷、奶奶、爸爸、我、妈妈。我们家庭很和睦,所以我把我们圈在一颗心里,爸爸妈妈很敬重爷爷、奶奶,我在家里也很受宠爱。 点评:这是一幅典型的温馨家庭图,女生I用了六种以上的色彩,表明她对家庭的认同感。结合画面,不难看出,爷爷、奶奶在家中居于中心地位,她的位置最高,这是她“受宠”的真实反映。相对而言,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偏低,不过好在整个大氛围不错。女生I要做的是给母亲多一点体贴与尊重。 组图7:一样是父母的心肝 不难看出,上面三幅画有一个共同特征:三位学生都把自己比作父母的“心肝”,用的是同一种表达形式,这是独生子女时代的特有写照。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目前城市普遍的家庭成员组合状况:三人世界。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的泛滥,这是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感悟与思考 《心理画外音》为我开启了一扇辅导之门,我在工作中谨慎地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归功于图画心理学本身的魅力。在与近100个学生的沟通过程中,给我许多感慨、许多思考。 1.画图、释图的过程有助于自我探索。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认识“自我”被心理学家认为是青少年的“核心任务”。心理咨询专家杨眉说过,只有认识“我是谁”,才能确定“我能去哪里”。画图、释图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比较清醒地认识原

始的、真实的自己,这就是“借图自助”。 2.图画有助于打破辅导过程中遭遇的僵局。当你遇上防御心很强的学生时,图画是突破防御、打开心扉、促进沟通的有效媒介。文字或语言的表述毕竟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图画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后能脱下其“伪装”(本能的防御),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3.解释图画需要辅导者有相当的专业功底。辅导者务必先听作画者本人的解释,然后再进行提问,切忌猜,以免给作画者强烈的暗示;也不要按照书上所说生搬硬套;有时候图画只代表作画时的心境,不要套到作画者的任何时候。总之,图画是动态的,解释也是动态的,牢记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江心岛中学) 编辑/张宝玲图画心理学应用于心理辅导的尝试 金明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