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分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分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分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环境污染使某些化学物质突然地增加和出现了环境中本来没有的合成化学物质,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引起机体疾病,甚至死亡。

在正常环境中,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从事生产劳动,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迅速解除疲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环境中废气、废水和废渣、噪声等,常常使人们发生中毒,或者感到厌烦,难以忍受,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和激动,工作效率降低,患病率上升。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统一体。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的变化是适应的。如解毒和代谢功能往往能使人体与环境达到统一。但是,这些功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量工业“三废”、农药等毒物进入环境,并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当超过了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时,就会引起中毒,导致疾病和死亡。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偏低,会造成一些地方病。有毒物质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等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会造成疾病,影响遗传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在地球的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

当前环境医学正在迅速发展,除了研究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外,还要注意毒物造成人体的潜在性危害,如引起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等。至于环境污染是否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缩短人的寿命等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和研究。

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首先要了解毒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它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它在人体中正常的“本底”值应当是多少?它在人体内的吸收、生物转化、蓄积、代谢、解毒和排泄等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它是否会影响胚胎发育或引起畸胎?会不会产生致突变作用?是否有致癌作用?对后代影响如何?总之,这是一项新的工作,要求我们全面地研究,以便取得丰富的科学资料。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早发现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同时,也要看到,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毒性是相对的,它和人体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不是任何微量的污染物质都对人体有害,只有含量超过一定范围时,才能引起人体的病理反应,表现出器官功能障碍或减退,以及患病和死亡。人体与有毒污染物质之间都有一个有毒物质的“量变”逐渐引起人体生理机能“质变”的过程。因此,有些环境污染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并不立即就显露出来,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引起严重的“公害病”。有的有毒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在当代不立即表现出来,而要在第二代或第三代才发病,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环境监测手段,及早发现化学毒物对遗传的影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

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即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就可能造成污染。工业“三废”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见第五章的附表。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的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造成了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中农药残留;空气、水、土壤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生活性污染物

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也是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孳生蚊蝇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垃圾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如生活垃圾中增加了塑料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等成分,使无害化处理增加了很大困难。粪便可用作肥料,但如果无害化处理不当,也可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3.放射性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是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目前,医用放射源占人为污染源的很大一部分,必须注意加以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波及到空气、河流或海洋水域、土壤以及食品等,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源;医用放射源或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放射源还可使人体处于局部的或全身的外照射中。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

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其中以化学性因素最为重要。当这些有害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并且种类和数量超过了正常变动范围时,就可以对人体产生危害。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影响范围大

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而且接触的污染对象,除从事工矿企业的健康的青壮年外也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

2.作用时间长

接触者长时间不断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天可达24小时。

3.污染情况复杂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往往很低。污染物浓度虽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如有的是相加作用,即两种污染物的毒性作用近似,作用于同一受体,而且其中一种污染物可按一定比例为另一种污染物所代替;有的是独立作用,即联合污染物中每一污染物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和部位均有不同,各自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也互不相关,联合污染物的总效应不是各污染物的毒性相加,而仅是各污染物单独效应

的累积;也有的是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即两种污染物联合作用时,一种污染物能减弱或加强另外一种污染物的毒性。

此外,还有污染容易、治理难的特点。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原状,不但费力大,代价高,而且难以奏效,甚至还有重新污染的可能。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后,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短期内很难消除,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三、致病因素和人体调节功能

人类环境的任何异常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人类具有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正常生理调节功能,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人体是可以适应的。如人体可以通过体温调节来适应环境中气象条件的变化;通过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高山缺氧环境等。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类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甚至造成病理性的变化。这种能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人类的疾病,多数是由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致病因素所引起。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化肥以及其他有机及无机的化合物,这些都是化学性因素;还有的是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菌、虫卵等;也有的是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作用、冷却水造成的热污染等。这些因素和反应达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在环境致病因素中环境污染又占最重要的位置。仅以人类肿瘤为例,根据大量资料统计分析,人类肿瘤病因大部分与环境污染直接有关,有人甚至估计与环境化学污染物有关的肿瘤至少占90%以上。

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功能、代谢及形态上发生病理变化的一个过程,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疾病的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人体对致病因素引起的功能损害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些变化是属于代偿性的,有些变化则属于损伤,二者同时存在。当代偿过程相对较强时,机体还可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暂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这时如果致病因素停止作用,机体便向恢复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代偿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致病因素继续作用,代偿功能逐渐发生障碍,机体则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应,从而表现出各种疾病所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过程可用图4-2概括表示。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无临床表现)、前驱期(有轻微的一般不适)、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某疾病的典型症状)、转归期(恢复健康或恶化死亡)。在急性中毒的情况下,疾病的前两期可以很短,会很快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致病因素(如某些化学物质)的微量长期作用下,疾病的前两期可以相当长,病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看上去是健康的。但是在致病因素继续作用下终将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这种人对其他的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等)的抵抗能力减弱,所以这种人是处于潜伏期或处于代偿状态。暂未出现临床症状而实际上已受某种危害程度损伤的“病人”,不能认为是“健康”的人,而应看作是处于“疾病”的早期(临床前期或亚临床状态)。因此,从预防医学的观点来看,不能以人体是否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评价有无环境污染

及其严重程度,而应当观察多种环境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及生化功能的作用,及早地发现临床前期的变化。所以,在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是否引起急性中毒。

2.是否引起慢性中毒。

3.有无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

4.是否引起寿命的缩短。

5.是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

四、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化学污染物质在人体内迁移、转化过程也相当复杂。以环境污染中最常见的化学污染物而言,其在人体内的转归(图4-3)大致可概括如下:

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

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

空气中的气态毒物或悬浮的颗粒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从鼻咽腔至肺泡,整个呼吸道各部分,由于结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也不同。愈入深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长,呼吸量愈大。肺部富有毛细血管,人肺泡总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环境毒物能否随空气进入肺泡,这和它的颗粒大小及水溶性有关。能达到肺泡的颗粒物质,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

微米,而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粘膜管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毒物,如氯气、二氧化硫,为上呼吸道粘膜所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则绝大部分能达到肺泡。

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整个消化道都有吸收作用,但以小肠较为重要。

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

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后,由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毒物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其量又可逐渐积累,这种现象叫做蓄积。如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内。蓄积在某些情况下(如毒物蓄积部位不同)具有某种保护作用,但同时仍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形被排出外,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毒物在体内的这种代谢转化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肝脏、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它具有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化学致癌物、药物、杀虫剂)和内源性物质(激素、脂肪酸)的催化作用,能使这些物质羟化、去甲基化、脱氨基化、氧化等等,所以又称非特异性药物代谢酶系,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通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惰性物质转化为活性物质而增加其毒性的,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成1600,其毒性就增大。

3.毒物的排泄

各种毒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排出体外。排泄途径主要有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的毒物,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产生先天性中毒及畸胎。毒物在排出过程中,可在排出的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成为中毒表现的一部分。

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的三种方式来改变毒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一般说来,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生理性适应阶段;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如在接触高浓度有机磷农药时,当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稍低于机体的代偿功能时,可能不出现症状;当血液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到均值(在一般情况下,以健康人胆碱酯酶活性平均值作为100%)时,常可很快出现轻度中毒症状,降到均值30—40%时,症状就相当严重,甚至引起死亡。而长期少量接触有机磷农药所引起的慢性中毒,使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的程度与中毒症状间往往不成比例,有时胆碱酯酶活性虽仅为均值的5%,但却无任何症状。而且,当某毒物污染环境作用于人群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的出现毒性反应、发病或者死亡,而是出现一种“金字塔”式的分布(图4-4),这主要是与个体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作为环境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早发现亚临床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和保护敏感人群。

五、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性质和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剂量

剂量与危害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人体非必需元素、有毒元素或生物体内尚未检出的某些?? 元素:由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达至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一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定其最高允许限量的问题,即环境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允许负荷量等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激素污染等。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 (一)大气污染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 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 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 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 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 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 癌作用三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 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对象: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教时安排:2个课时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教学提纲: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授课课题: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 日第周星期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 对大家在接下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 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不化,冰川广布,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 1、沸点低,不利于食物烹煮; 2、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 米,气压下降,红脸蛋温(海拔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5-6 度,全年最高气温24 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人的心理和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讨论能够帮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 大气压低, 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寒冷:易冻伤;风大:代谢率提高, 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 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 高原紫外线强, 高原紫外线角膜炎, 防护用墨镜, 自由基增多, 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 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 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的影响: 1、对各系统的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 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 头疼,头晕, 随集体调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 境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以下三种: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1.那何谓这三种危害?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的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 发病率的影响等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 素 2.我们结合一些事例来具体分析这三种危害。 (一)急性危害 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相继出现了不少污染事件,引起人群中毒死亡。1952年12月5—9日是在伦敦多次烟雾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当时的逆温层是在60—90米的低空,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SO2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污染物不断蓄积。在雾的初期,伦敦市民感到胸闷、咳嗽、嗓子痛以至呼吸困难,进而发烧;在浓雾后期,死亡率急剧上升,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炎、肺结核,以及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患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相继死亡,尤其是老年和幼儿患者死亡率更高。病理解剖发现,死者多属急性闭塞性换气不良,造成急性缺氧或引起心脏病恶化而死亡。 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急性危害,近年来在我国也有发生,如1971年7月13日17时许,某市冶炼厂镍冶炼车间,由于输送氯气的胶皮管破裂,造成氯气污染大气的急性中毒事件,使工厂周围284名居民受害。同时也使附近工厂受到影响,不能正常生产。 (二)慢性危害 1.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 根据我国某市某地区对中小学生和成年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调查结果显示,重污染区与轻污染区中小学生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和同时患两种以上慢性鼻、咽腔疾患的有病率比较,重污染区显著高于轻污染区。

环境污染的危害都有哪些

环境污染的危害都有哪些 近年来,环境污染是我国最严重的污染之一,尤其是PM2.5所带来的污染,更是让政府和人们头疼不已。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很大,也从另一方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除。今天,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内容吧。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现为呼吸系统受损、生理机能障碍、消化系统紊乱、神经系统异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残。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2、环境污染与癌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植物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

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

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国愉等日前完成的一项题为“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的研究表明 ,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 ,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 ,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缺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4300米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 5000~ 6000米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 ,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 1800~ 2400米时 ,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 ;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弱 ,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 ;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 ,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 ,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 ,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3000米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 ;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 ;超过 7000米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 ,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000米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研究人员指出 ,高原的特殊环境特点对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影响是明显的。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如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缺氧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般需要 1~ 3个月的时间 ,因此在首次进入高原之前 ,最好有计划地、间歇性地暴露于不同高度的环境中 ,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变化进行代偿 ,以此减轻和消除由于缺氧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高原缺氧知多少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较少,使人类的正常呼吸受到较大的影响。 由于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也就是说,愈到高处,气压愈低。为了便于计算,利用气象学上得出的气压与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用760毫米水银柱这一平均值代表海平面气压,来算出每一高度上气压对海平面气压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就是此高度的含氧量占平原含氧量的百分比。 拉萨市海拔3649米,含氧量占平原的64%,狮泉河海拔4278米,百分比为59%;那曲海拔4507米,百分比为56%。 高原反应应对措施(高营养)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化学与社会结课作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论文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202 姓名:李少璇 学号:0513120210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简言之,环境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了原有性质或状态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例如大气变污浊、水质变差、废弃物堆积、噪声、振动、恶臭等对环境的破坏都属环境污染。由于环境污染,从而导致日照减弱,气候异常,山野荒芜,土壤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绝灭等。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人类活动中将大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影响其自净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人们的行动违反自然规律所致,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大规模的深入地改造环境,也必将引起更复杂的新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激素污染等。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一、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分类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是复杂多样的,其危害程度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按损害性质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及间接效应。 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进入体内)所引起的,通常其损害表现快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暴发,甚至死亡。急性危害的典型例子见于世界各国大气污染中毒的公害事件。例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由于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燃煤排放的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急剧增加、扩散不开,结果造成数千居民中毒死亡。洛杉矶、纽约、东京及我国兰州市曾多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这种淡蓝色的烟雾多在气温高、阳光强的夏季中午发生,对眼有强烈的刺激与催泪作用,污染严重时还可引起肺水肿,使老年人死亡率增加。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漏,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该市80万人口中有52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5万人失明,2500人死亡。1986年曾发生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当地放射性污染水平达正常允许量的1500倍。数十人因急性放射病死亡,共有25万人不得不从周围污染区紧急撤离。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是由于低剂量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污染物在体内负荷量蓄积,其产生的损害不断累积,而造成的特定的病理反应。慢性危害最为常见,且影响广泛,是较为潜匿的健康损害方式。例如,在磷肥厂、炼铝厂周围的大气受氟化氢污染,居民长期吸入而引起慢性氟中毒。某些金属矿冶炼与精炼过程中排放的含砷烟尘污染大气,造成附近儿童的慢性砷中毒。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一般将海拔3000m 以上地区称为高原。因在这一高度,由于大气氧分压的降低,人体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常出现低氧症状。我国高原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6,人口约有1000 万。 一、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需要 (一)能量需要量 人体对高原地区的反应,首先是为了从低氧空气中争取到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量,因此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严重低氧情况下食欲减退,能量供给不足,线粒体功能受到影响,因而代谢率降低。但在同等劳动强度条件下,在高原的能量需要量高于在海平面者。一般情况下,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在高原适应 5 天后,比在海平面上的能量需要量高3%~5%,9 天后,将增加到17%~35%;重体力劳动时,增加更多。 (二)各种营养素需要量 1.碳水化合物在3 种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最灵敏地适应高原代谢变化。碳水化合物膳食能使人的动脉含氧量增加,能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增加换气作用。有研究证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能将动脉氧分压提高6.6±3.7mmHg,肺扩张能力可增加13.9%。机体摄食量不足,,tl,脏线粒体上三羧酸循环中脱氢酶特异性活力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的活力均下降。可见在高原地区,应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维持体力非常重要。有人建议,碳水化合物占供给量的比例,可提高到65%~75%。在 6 200m 高度膳食中应含有80%碳水化合物、10%蛋白质和100k 的脂肪,以便提高机体耐低氧的能力。 糖和糖原是机体在紧急情况下首先被动用的能源物质,并且维持血糖水平对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对急性低氧的耐力,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使肺泡和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增大。有人证实,4300m 高度口服葡萄糖110g,可提高肺动脉弥散率13.9%,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膳食的动物耐受低氧程度大于高蛋白膳食,并且高碳水化合物对低氧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高糖膳食可减轻高山反应症状(头痛、恶一tl,、嗜睡等)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还包括现代生活用品的科学配置与使用。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今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

高原的基本保健常识

高原的基本保健常识 西藏特殊的高原环境,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编写本篇目的是作最坏预计,请不要受干扰。高原反映的出现是没有特定人群的,一切都要看您个人到了之后的反映,通常的反映都是有点像轻微感冒那种感觉的的服用些抗高原反映的药物就好了,不用太担心,克服恐惧的心里才是缓解高原反映的最大助手(邓正,第一次上高原有反应,但后几次就无反应了;孟斌,第一次上高原,未看到海拔高度活蹦乱跳无反应,但看见海拔高度标牌就发生反应了,纯心理作用)。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原的基本保健常识。 一、不适宜到西藏旅行的人 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便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参与西藏的旅行活动,建议你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并且尽量本着稳健的原则。 二、进入高原之前的准备 (1)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2)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的身体不适。反

六溴环十二烷(HBCDs)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分析方法进展(精)

六溴环十二烷(HBCDs)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分析方法进展 李红华,王亚韡,王璞,李晓敏,张庆华*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85,北京 E-mail: qhzhang@https://www.doczj.com/doc/9918603773.html, 六溴环十二烷(HBCDs)是一种高溴脂环族添加型阻燃剂,是多溴联苯醚(PBDEs)、四溴双酚A(TBBPA)之外的世界第三大溴代阻燃剂。HBCDs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其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作为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候选名单中的一类化合物,2009年10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POPs公约审查委员会通过了HBCD关于公约附件D的审核。本文依据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HBCDs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HBCDs在大气、土壤、沉积物、水生生物、鸟类、食品中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同时对HBCDs的毒理、暴露、生物转化、代谢等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对分析HBCDs所应用的GC-MS、HPLC-MS、HPLC-MS/MS等方法进行了对比和评价。我国的HBCDs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广州大气中HBCDs的污染水平和经食品暴露的人体HBCDs污染水平等有报导,对全国范围内HBCDs的污染状况、环境行为研究以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尚无系统的数据。 关键词:六溴环十二烷;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gress of method study on HBCDs Hong-Hua Li, Ya-wei Wang, Pu Wang, Xiao-Min Li, *Qing-Hua Zh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00085, Beijing Hexabromocyclododecanes (HBCDs), known as the third important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after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and 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 are high brominated aliphatic cyclic hydrocarbons. HBCDs can enter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several pathways, causing grea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As a group of candidate POPs to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SC), HBCDs have been evaluated against the criteria of Annex D of SC by POP review committee (POPRC) in 2009. This review concluded the recent researches on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HBCDs in atmosphere, soil, sediment, aquatic organism, birds, and foods. Their toxicity, exposure, biotransformation, and metabolites, analytical methods such as GC-MS, HPLC-MS, HPLC-MS/MS are also discussed. In China, as we know, the related studies are only reported in the atmosphere of Guangzhou, dietary exposure assessment of Chinese adults and infants to HBCDs. Further work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HBCDs and risk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in a large scare.

我国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及痕量富集技术的进展

我国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及痕量富集技术的进展 王 梅,张莘民 (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综述了我国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痕量富集技术,介绍了吹扫-捕集法、固相微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半渗透膜采样技术与分析仪器联用在有机污染物测定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痕量富集技术;环境;中国 中图分类号:O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09(2004)01-0013-04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c Pollutants .Analysis Method and Trace Enrichment Technology in China WANG Mei,ZHANG Xin -min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c pollutants .analysis method and trace enrichment technolog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such as blowing and tracing,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ng technology,solid phase extracting technology,sem-i permeable membrane sampling technology. Key words:Organic pollutant;Analysis method;Trace enrichment technology;Environment;China 收稿日期:2003-07-07;修订日期:2003-11-11 作者简介:王 梅(1966)),女,江苏泰州人,工程师,大学,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痕量富集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逐步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1 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色质联用等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4] ,为 检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GC 法作为大气中烃类和三氯乙醛、废气中苯系物的分析方法,1990年又将其定为空气和废气中20种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并用HPLC 法测定空气中的苯并(a)芘。在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中,色谱法占77.3%。 从1983年开始,我国先后将GC 法列为水中六六六、DDT 和苯系物的分析方法和标准方法,1989年规定以GC 法作为水中苯系物、氯苯类、六六六、DDT 、有机磷农药(总量)、三氯乙醛和硝基苯类等 有机物的分析方法[5],并首次采用HPLC 法分析水中16种多环芳烃。5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6(第 4版)中,将GC 法作为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五氯酚、氯苯类、硝基苯类、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阿特拉津、丙烯腈、三氯乙醛等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将GC/MS 法作为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五氯酚、二氯酚、邻苯二甲酸酯、己二酸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二恶英类、多氯联苯、有机锡等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将HPLC 法作为酚类、苯胺类、邻苯二甲酸酯类、阿特拉津、6种特定多环芳烃等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中,色谱法占69.2%。2 痕量富集技术2.1 吹扫-捕集法 吹扫-捕集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推出的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富集方法,它具有灵敏度 ) 13)第16卷 第1期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年2月

环境整洁的意义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境整洁的意义 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直接体现保障广大群众拥有良好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利益要求,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环境卫生,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群众对一些地方脏、乱、差等环境卫生很不满意。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是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关系老百性的切身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一项民生工程,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纳入民生工程战役,就是要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打一场攻坚战,彻底解决一些地方卫生脏、乱、差问题,使我省城乡卫生尽快好起来、美起来、优起来。 第二,改善环境卫生,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 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脏乱差的环境卫生条件,是引发疾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发生和流行,都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及时清理垃圾废弃物,翻盆倒罐、整治河沟、清除积水,清除“四害”孳生地。科学运用药物杀灭,有效降低“四害”密度,预防控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第三,改善环境卫生,可以进一步优化、美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拥有良好环境卫生的城市和乡村不仅能为当地群众带来美好的人居环境,还能吸引更多的项目和投资,提升综合竞争力。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仅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全民健康,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善我省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四,改善环境卫生,可以充分体现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城乡卫生环境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群众的精神面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人心,推动的是工作。我们把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纳入民生工程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相关污染物指标测定方法

水质测定方法步骤 50ml比色管 1d内测定总磷: 5ml水样——稀释到25m l——加4ml过硫酸钾钠,消解30min ——标定到50ml——加1ml10%抗坏血酸——30s后加2mL钼酸盐溶液——室温下放置15min后,使用10mm比色皿,在700nm波长下,以水做参比,测定吸光度。扣除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从工作曲线(6.2.4)上查得磷的含量。 注:玻璃器皿用10%HCL浸洗。 注:如显色时室温低于13℃,可在20~30℃水花上显色15min即可。 氨氮:纳氏试剂比色法 2ml水样——稀释到50ml——加1.0mL酒石酸钾钠溶液,混匀——加1.5mL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后(淡红棕色),在波长420nm处,用光程10m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亚硝氮:2ml水样——稀释到50ml——加1ml显色剂,静置20min——540nm,10mm玻璃比色皿,去离子水参比,测定吸光值。 硝氮:紫外分光光度法 2ml水样——加(1+9)HCL——稀释到50ml——加0.1ml氨基磺酸溶液——10mm 石英比色皿,220nm,275nm,空白参比,测定吸光值。 25ml比色管 1d内测定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2ml水样——稀释到10ml——加入5mL碱性过硫酸钾溶液,消煮30min——冷却

至室温—— 加盐酸(1+9)1mL,稀释至25mL标线,混匀——10mm石英比色皿中,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以无氨水作参比,在波长为220与275nm处测定吸光度。 含悬浮物时,待澄清后移取上清液到石英比色皿中。 注:玻璃器皿用10%HCL浸洗 COD:重铬酸盐法 加入0.4g HgS04,几颗防爆沸玻璃珠——加入20ml水样——10.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摇匀——接通冷凝管——从冷凝管上端缓慢加入30mL硫酸银-硫酸试剂,混合均匀——自溶液开始沸腾起回流两小时——冷却后,用20-30mL水自冷凝管上端冲洗冷凝管后,再用水稀释至不小于140mL。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3滴1,10-菲绕啉指示剂溶液,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变为红褐色即为终点。8 结果的表示。 当对于COD值小于50mg/L,应采用稀释10倍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氧化,采用稀释10倍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可能从第三次开始) 注:但保存时间不多于5天。采集水样的体积不得少于100mL。 试料的准备。将试样充分摇匀,取出20.0mL作为试料。 试剂配制 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3.5 硫酸,约c(1/2H2SO4)=1mo1/L:将27mL硫酸(3.1)加入到973mL水中。 3.6 氢氧化钠(NaOH),1mo1/L溶液:将40g氢氧化钠溶于水并稀释至1000mL。 3.7 氢氧化钠(NaOH),6mo1/L溶液;将240g氢氧化钠溶于水并稀释至1000mL。 3.8 过硫酸钾,50g/L溶液:将5g过硫酸钾(K2S2O8)溶解干水,并稀释至100mL。

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危害 1、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由于垃圾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物,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降低。 2、严重污染空气。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达100多种,其中含许多致癌致畸物。 3、严重污染水体。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是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任意堆放和简易填埋的垃圾,其内所含水份和淋入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注入周围的地表水体和渗入封,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污染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 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危害 农村水环境泛指分布在广大农村周围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层表面的水体,以及地下水、土壤中的含水等。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对保护水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乱倒生活污水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此以往,使不少地区的农村水环境受到了日趋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水分布广泛无序、不易悼念,难以集中处理,其污染危害性不容忽视。据调查,由于农村水环境被污染的影响所导致淡水资源更加贫乏。全国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广大农村和牧区约有5800

多万人和数弱落卖锤畜发生饮水困难。全国农村约有3亿多人仍然饮用不卫生为不安全的水,农村地区因饮水问题而导致的肠道传染病等一直居高不下。农村生活污水丰所含的大量氮、磷等无机盐类污染物与流失到水体中的化肥一样,是造成地面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例如,近年来江苏太湖和我国不少内陆湖泊、水库等频频爆发的蓝藻等污染事件,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是主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几乎占全部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因素的因素50%。 ㈢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危害 农村禽畜养殖污染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在这些污染物存在大量的氮、磷、有机悬浮物、重金属、病菌及寄生虫等。具体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土壤。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地表,可导致土壤孔隙阻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引起土壤板结。饲料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所含的铜、锌、砷等重金属经畜禽粪便浓缩后排人土壤,可造成土壤长期的重金属污染。如铜的过量应用将引起植物中铜含量的增高、植物生长减慢、产量降低。 2、污染水质,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化合物未经处理、大量排放农村沟渠、江河湖泊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缺氧等现象,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且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进木水体,易引起各类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影响下游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有害、有毒物质著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则造成地下体的污染。

(完整word版)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 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以上综合作用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1]。 1.1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 1.1.1高原训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 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相对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首先缺氧较早的反应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释放大量的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值增加,以便携带和运送更多的氧气到体内各组织,适应机体的需氧量,所以,高原训练期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我国中长跑、游泳、自行车、滑冰等项目多年来高原训练的实践表明,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晨脉下降,血红蛋白增多,乳酸曲线右移值逐周递减,笔者跟随甘肃中长跑、自行车队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主要生理指标的探测也证明了这一点。血红蛋白值的增加,并不是呈直线的,而是呈螺旋状的,总的趋势上升,但随着强度的加大而间或下降[7]。 1.1.2高原训练影响红细胞的因素 研究表明,高原可导致机体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关于高原训练期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并不一致[8]。冯连世[9]等通过系统观察高原训练期间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血清EPO、RBC、Hb、网织红细胞(RC)及血球压(HCT)的变化规律,探讨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为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1. 2.1高原训练缺氧与EPO EPO是一种调节红系祖细胞生成的激素,其血清浓度随血氧含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维持机体在低氧或高氧环境中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当它的血氧浓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引起红细胞增多或红细胞生成不足。研究表明,只要血氧浓度下降持续4小时以上,就会刺激体内EPO合成的数量增加,继之血液中EPO浓度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压积增高[10]。当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下,血中EPO浓度会急剧上升,甚至超过正常基线1000倍以上,但这种变化只在缺氧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时才会发生。 1.1. 2.2高原环境与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生成增加,通过网织红细胞(RC)数量的增加,血清铁和铁蛋白的减少得以表现[11]。与单纯地在高原上不参加训练的安静组相比,高原训练似乎更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研究发现,在中等海拔训练和久居高原上不参加训练的安静组之间,前者的RC明显增加。这表明缺氧和运动这两种刺激是分别起作用的,红细胞生成的促进因素不仅只与缺氧程度有关。另外,在升到海拔4000m高度的过程中Hb浓度会直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