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文帝的历史地位

隋文帝的历史地位

隋文帝的历史地位
隋文帝的历史地位

记得听蒙曼老师讲隋文帝时很有感触,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严重地被低估了,因为隋文帝是隋朝以后帝王社会最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人,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方面的科举制和行政管理方面分权设计的三省六部制。至于隋文帝的贡献不用再说,仅就此两项制度的深远影响足以证明隋文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但笔者的问题是为什么隋文帝的历史贡献和其文化地位极不相称?

对此现象,笔者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中并不注重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魅力是制度建立后人为的因素在管理运作中起到的作用很小,而其管理成果更多是制度的产物。但中国文化则极为强调人的作用,在行政管理中更是表现为一切成绩归为上级,所以直到现在所有政府文件中对成绩总结经验的第一条永远是领导重视。正是这种对人的作用的盲目崇拜致使文化整体表现出忽视制度建设,而且即使有了很好的制度在运作,所有人也都由衷地相信是当今领导圣明的结果,没人关注此项制度最初是由谁创立。此文化导向性的结果必然是越来越没有人用心思考制度建设,所有人都相信人民的福祉来源于强人政治,而有野心的人也只想着如何成为强人。所以对隋文帝的忽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文化对好皇帝的标准不同。中国文化中深受爱戴的好皇帝往往是开疆扩土,如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等等;或是开创了某段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这种标准实际又是强人政治的膜拜,有识之士喜欢动静大的皇帝,认为疆域辽阔就是一种自豪,甚至在其中只是亡国奴也在所不惜,比如元代和满清。而普通老百姓认为只要有几十年不折腾,能吃上饱饭,有衣穿已是人间极乐。而隋文帝只是结束了南北朝的乱世,重新完成了国家统一,疆域没有太扩大,而老百姓也是刚刚开始感受安定,但没几年又被隋炀帝毁掉了。

笔者此文反应隋文帝的历史地位被低估,核心目的还是想强化制度设计的重要性。笔者在《制度设计》一文中已经解释了当前行政系统忽视制度设计的两个原因,结合隋文帝的事例,笔者对此要再补充两个原因:权力膜拜和短期利益。

制度设计固然需要权力为后盾推广,但制度设计中智力因素要远大于权力因素,而且过于强大的权力会使人更忽视制度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行政体系中下级领导热衷于向上级要财权、用人权、处罚权等等权力,当然必要的权力肯定可以促进工作,但对权力的依赖必然轻视制度的作用。权力最可怕的副作用就是使行政思维简单化,所以当皇帝在帝王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时,所有皇帝的反应都是不去思考更好的国家局面的制度建设,因为任何其他的国体形式都会伤及皇帝的绝对权力。而且即使在推翻前朝皇帝后,新人马上继续搞皇帝制度,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帝王制度沿袭几千年,而且辛亥革命如果不是引入西方国体制度建设的理念,就中国文化本身而言根本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国家。即使隋文帝这样英明睿智的皇帝也只会在如何设计国家政体方面下工夫。在狂热的权力崇拜之下,获取权力的渴望远远超过动脑筋设计制度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行政体系中所些真心想做事的领导也总是想着怎么能更上一步,而非踏实工作,因为他们也相信只有权力才能办成事。

所谓短期利益妨碍制度建设,是因为制度的成效要长期显现。任何的制度效果又要有时间周期保证,还是以科举制为例,试想最初通过考试肯定马上能选出一批

人,但这些人真的很能干吗?最初肯定还是大量的贵族、官宦子弟,因为他们才有机会读书。考上的子弟肯定认为这多此一举,增加了他们很多学习的痛苦。而平民子弟考上后很可能从没有接触过官僚系统,因为不懂规则而办事不利,或者家境贫寒很快贪污腐化。对此落榜的贵族子弟肯定又要抨击科举制度选人不公。至于科举制如何打通阶层流动,吸引民间人才而稳定社会,这些效果没有几十年、上百年根本显现不出。而短期利益一定要立竿见影、吹糠见米,对此使用权力要比制定制度好用得多。短期利益的思维使人承受不住挫折,任何制度都有一个磨合期,而且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如果没有一定分析能力和担当能力,再好的制度也会夭折。

笔者借着隋文帝的故事还是要提醒:体制中人,不要迷恋强人政治;体制外人,不要迷信强人政治。当我们渴望国家的制度建设时,首先要尊重在制度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前辈和先驱。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 新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知道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隋灭亡的原因; ?掌握隋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 ?知道科举制的基本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学习过程: 预习提纲: 1、建立时间:______ ,建立者_______, 他就是__________ ,定都________。 2、统一: 1)、统一:年,隋灭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2)、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巩固统一: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 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 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目的:为了加强,巩固 2、帝利用已有经济实力,从年开始修建。 3、规模:以为中心,北达今,南至今,全长公里。 4、历史地位:是古代世界 5、开通的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 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2.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3、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1)、填表题 填空题 2)、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是; 隋朝出现经济繁荣的局面是在统治时期。 3)、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4)、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618年,隋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一、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 三、大运河开通目的、时间、路线、作用 四、隋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五.历史上与隋王朝有着惊人相似的一个王朝是秦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对大隋经济的推动》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对大隋经济的推动简介:隋文帝杨坚通过他的军事才能,结束了中国分裂三百多年的局面,通过改革以往的法律制度和一系列惠民措施,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大发展,使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足强盛的时期。 关键字:隋文帝;统一中国;改革创新;经济腾飞;影响 中国历史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的三百多年时间,中原长期 处于分裂状态,先后有十六国在此建立政权,他们互相争夺领地 和资源,互相争斗,此时外部部族突厥、也长期侵扰。长期的战 乱,让百姓饱尝了战乱之苦,严重破坏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社会安定,结束分裂、统一国家成为百姓渴求的愿望。 1.杨坚与隋朝的建立 公元541年,北周名门望族杨忠家诞生了一个男婴,这就是 后来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的隋文帝杨坚。杨坚的童年与普通人无异,甚至还不如普通孩童聪慧。但这并没有影响杨坚步入仕途的脚步。因其家族势力影响,杨坚就成为世袭制的官宦子弟,在其十五岁时,就被任命为散骑将军,此时的杨坚因受当时朝中拥有实权的大臣宇文泰的赏识,其地位也一路攀升,几年之内,就由散骑将军、骠骑将军一路飙升至柱国和亳州总管。对于依靠家族世袭而得到的高官地位,一些人对此事意见颇大,杨坚权力的增强已经对皇帝的地位产生的影响,此时也是杨坚一生之中,最为凶险的时期,王宫内臣曾多次提醒皇帝诛杀杨坚,都因当时皇帝周武王犹豫和杨坚低调的表现而一一化解。同时杨坚也利用各种条件巩固自己的地位,为随后的夺印登基做充足的准备。时机终于被杨坚等到了。在周静帝即为后,杨坚以外亲辅佐小皇帝为借口,将北周政权控制在自己手里。经过他的精心策划,北周宗室五大势力被杨坚骗到京城一起处决。在消除前途障碍之后,杨坚以众望所归之名,胁迫儿皇帝宣布退位禅让给杨坚。杨坚假意再三推辞,在众人的劝说下登基为皇,国号大隋。[2] 2.隋朝建立之前的社会乱象 隋朝建国之前至东汉末年这段跨度为三、四百年的历史,用一个“乱”字形容最为贴切。这一段时期,先是西晋政权的统治无力,致使国内派系纷争造成时局动荡,同时外部少数民族势力借机侵入叩关扰民,让西晋政权苦不堪言。在这些少数民族的侵扰过程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联合将西晋政权吞灭,北方疆域被瓜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之乱”。因长江阻隔江南地区的汉人又建立晋朝称为东晋。此时天下格局成为,少数民族占领长江以北,江南地区为汉族统治。这五个少数民族虽然成功抢夺大片领地,但他们管理能力不足的特点突显,这些部族之间也因此互相抢夺领地发生战争,不断有人称帝,统辖范围不断变更。南方东晋政权在隋朝之前的几百年间,只进行了宋、齐、梁、陈四个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活动目的: 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设计海报,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联系武汉音乐学院院办、武汉方志馆等处,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3.联系有关专家、学者,以获得支持。 活动过程: 201×年×月×日,张贴暑期海报,学生报名。7月7日,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多媒体室集合,由教师简要地介绍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地方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毛泽东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所办洋务在武汉取得的成就最多。武汉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够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由此确定以“张之洞与武汉”作为这次假期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这次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即师生分头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们有的在校图书馆借阅到《末代名臣张之洞》,有的同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二、寻访历史遗迹、遗址,比照今昔,感受变化。 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连续三天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对武昌、汉阳、汉口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如在参观汉阳铁厂旧址时,有一学生提出了:“张之洞为何要将铁厂建在龟山下、汉江边?”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面对眼前依稀能辨认出旧貌的历史遗址,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对这一处工厂的选址进行了论证。在各地的考察中,同学们还纷纷拿起照相机记录了他们初中生活中的这一段旅程。实地考察后休息了两天,29日学生到校交流各自的体会。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学生们在交流中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虽不见高明但其思想已开始进发出理性之光。有些问题虽然提出来,但学生们一时无法解决,对此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不要回避疑难问题,同时表示将帮助学生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来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访问有关学者,解析疑难。 由老师出面分别联系《张之洞评传》的作者、湖北大学文化学院的何晓明教授以及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研究员吴明堂先生,由学生进行访谈。学生们的

论隋朝的兴衰成败与辉煌成就

论隋朝的兴衰成败与辉煌成就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其所在的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一、隋朝的建立: 大隋天子于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隋文帝以大兴城为京师、隋炀帝以洛阳为京师,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589年,挥师南下,灭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 二、隋朝的发展与强盛: 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当时社会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 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是唯一让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大隋帝国与倭国(即是日本)是宗主与藩属的关系。唐王朝与日本则是国与国的关系。 1、优越的政治制度: 隋朝能得以强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性和优越性。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结束了自先秦以来的沿用了约800年的三公九卿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内史省为决策机关,掌出纳帝命,起草诏敕; 门下省为审议机,掌进规献纳,纠正违阕; 尚书省为执行机关,掌军政庶务,敷奏万机。 三省的长官纳言、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民)、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是六部:吏部、民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 一百七十万年前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三万年前七千年前五六千年前四五千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770年前7世纪中期 前7世纪前4世纪中期前260年前356年 前230年~前221年前209年前207年前202年前138年前119年前119年前60年公元9年 25年 73年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纪后期 383年 420年 4世纪后期 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七上p2)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七上p3) 山顶洞人。(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七上p4) 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河姆渡。(七上p7)陕西西安,半坡人。(七上p8)大汶口原始居民(七上p9) 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七上p15)汤战胜舜,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七上p21)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七上p2h3)西周灭亡。(七上p24) 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春秋战国)(七上p30)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七上p32)晋楚双方:城濮之战。(七上p32)魏赵:桂陵之战。(七上p33)秦赵:长平之战。(七上p34)商鞅变法(七上p38) 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秦朝(七上p56)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七上p63) 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七上p64)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世上称汉朝。(七上p64)张骞出塞。(七上p82)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七上p79)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七上p83)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隶属我国(七上p83)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西汉灭亡。(七上p69) 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七上p70)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七上p84)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七上p102)赤壁之战。(七上p102)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七上p105)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七上p105)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七上p105)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七上p108) 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七上p108)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七上p109)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七上p109)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七上p110) 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七上p110)大将刘裕自称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七上p111)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七上p114) 439年 581年 589年 7世纪前期 605年 618年 627~649年 641年 7世纪末 713~741年 8世纪中期 960年 11世纪前期 12世纪初期 1127年 1127年 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3、14世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2004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4  第26卷第1期Journal of Ya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126N o11?历史研究?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徐碧薇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摘 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后方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张之洞并未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中日战争中他筹防所辖的湖广、两江,却不援助在前线作战的北洋军队;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他的保台计划和实践也以其个人声誉和仕途为转移。因此,在中日战争期间,张之洞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员,这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中日战争;筹防地方;以夷制夷;保台 中图分类号:K25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4)01—0084—05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中法战争十年之后,清廷与官员是否通过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而在中日战争中表现得成熟,能够有效地对付日本?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张之洞作为分析对象。张之洞曾在中法战争期间两广总督任上亲自主持过抗法斗争,中日战争期间他虽然未在军事前线,但此间他署两江总督,是后方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他对待战争的认识、处置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地方官员的态度。①通过该研究,不但有助于对张之洞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对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作更全面的分析。 一、力筹湖广、两江,却不援北洋 1894年初,中日在朝鲜撤兵问题上交涉无效,战争一触即发。5月,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及沿海防务,对中国海军的基本弱点深表忧虑。在李鸿章看来,北洋所有之实力,“以之自守,尚可勉足敷用;战于境外,虽蕞尔日本,胜算亦所难必。”[1](P2252~2254)这种认识是符合中国军备实际的。然而京中士大夫对中日争端几乎皆主强硬,清流人物尤其慷慨陈言,力持战议。[2](P64)从现有的资料看,张之洞并未在战前有明确的和或战态度,直到战争爆发,他始终都保持沉默。不过从6、7月间张之洞与津海关监督盛宣怀之间频频电报往来、探听清廷对战争态度的举动来看,②他试图以清廷中枢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当清廷下令沿江沿海各督抚预为筹防时,他便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备军备战中去了。 张之洞备军备战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筹防湖广和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徐碧薇(1978—),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①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总体比较少,主要有冯天瑜《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江汉论坛》1984年第5期);田锡富:《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卢世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文章对张之洞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筹防地方、谏阻议和、力图保卫台湾等言行以及其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作了描述,而对于张之洞的行为与战争全局的关系、张的言行的出发点、张的言行是否适合当时的时势等则没有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些文章比较一致地认为张之洞的言行代表了甲午战争中主战派官员的爱国情感,其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和赞扬,对此本文有不同的观点。另外李国祁的《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对甲午战争中张之洞的“以夷制夷”政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描述(包括战争期间的外交策略和战后的“保台”行动),不过较少涉及到容闳的政策等;石泉的《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版)一书对张之洞在保台期间的活动也有所论述,由于李国祁和石泉的论述较为详细和精道,本文不再详述其内容,而着重分析他们较少涉及到的张之洞采纳容闳的观点试图购船密袭日本的策略及其出发点、张之洞在台湾问题上态度转变的原因等。 ②7月23日,他致电盛宣怀:“……日来情形若何?内意及傅相意若何?彼使尚在京否?”盛宣怀当日便回电:“上主战,派翁、李会议,内外臣尚合拍。惟倭势猖獗,不受调停,恐弄假成真。使未下旗”。此后,盛宣怀将前线军情悉数告知张之洞、刘坤一等后方的封疆大吏。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甲午中日战争》(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0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古代史部分) 起源地及时间非洲三四百万年前过程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 猿)→完全形成中的人主要动力劳动在古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了 重要作用 形成标志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也是人与 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主要人种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白 色人种(欧罗巴人种),黑色人 种(尼格罗人种)差异原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 期影响的结果 原始社会情况 原始社母系 氏族 1、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 父” 2、农业和采集业为主, 妇女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 位 3、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

会也以集体为主 父系氏族1、婚姻关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进步,商品生产出现 3、 男子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的封建化:大化改新 文明初现公元前1世纪 统一公元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改革时间公元7世纪中期 学习榜样中国唐朝 改革内容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 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 以才选官 2、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 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意义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背景1、国家不统一,部落间相互仇

杀 2、商业衰落、生产停滞 和外部势力的入侵 领导人穆罕默德 经过1、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 2、 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元年),出 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 家 3、公元630年,兵临麦 加城,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 袖 4、公元632年,穆罕默德 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重要动力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的过 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大河流域文明古国 古国名(今国名)河流文明初现统一时间文明成 果 (或代 表制度) 古埃及(埃 及)尼罗河公元前 3500年 公元前 3000 金字塔 古巴比伦幼发拉公元前公元前《汉谟

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学术论文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发展的贡献 系别:物流与信息管理系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姓名:许泳杰 学号:13101509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2011年 1月 29日

摘要:张之洞是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其间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功臣。 关键词:张之洞、贡献、武汉、实业、学堂 正文: 一、在战事中的贡献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入华,不胜不休”。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主张 二、大办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即卢沟桥——汉口,后来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武汉三镇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军事工业基地。 他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毛泽东曾经说过:“重工业不能不提张之洞”。1895-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和广州的15家。资本总额1724万元,仅次于上海的2387万元,多于天津的579万元和广州的431万元,均居全国第二,武汉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此后闻名天下(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还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隋文帝杨坚是怎样死的

隋文帝杨坚是怎样死的 关于文帝的死,目前学术界大致形成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隋文帝之死属于他杀,凶手是他的儿子即隋炀帝杨广。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病重期间,尚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等因皇帝病重而入宫侍奉,太子杨广也住进你好,其实隋文帝杨坚是病死的。提问者评价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隋文帝的老婆孤独后简介隋文帝杨坚是如何称帝的,称帝前杨坚的身世背景希望 隋文帝杨坚冷落三千佳丽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法招 隋文帝杨坚坐定江山 隋文帝杨坚电影,隋文帝杨坚是怎样死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是谁 怎么办呢?仁寿二年,独孤皇后驾崩,隋文帝虽然感到失去了一条得力的臂膀,但也觉得是解脱了一种束缚,功成名就,贵拥天下的他,开始尽情享受声色之娱。这时他封了两个宠妃,封陈氏为“宣华夫人”,蔡氏为“容华夫人”。“宣华宇文赟是皇家世袭之君,不问朝政,沉溺酒色,满朝文臣武将敢怒而不敢言。宇文赟不但不听忠臣劝告,反而觉得这皇帝当得太不称心如意。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法招,将皇帝让给年仅6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隋文帝一、生平:杨坚,弘农华阴(今陜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後,杨坚袭父爵,女儿为周宣帝的皇后。由此可见,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上层 隋文帝是怎么死的 关于他的死,有人却认为是被太子杨广杀死的或纵欲过度气虚愤怒而死隋文帝(公元541-604年)名:杨坚,汉族,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于长安仁寿宫大宝殿内,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隋文帝(公元541-604年)杨坚,汉族,鲜卑姓是普六茹。杨坚为华阴人,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自称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他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本人雄才大略,勤于政事, ----隋文帝杨坚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是谁

[人教版]初三历史知识点(全册)

一、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 3.核心:人文主义 4.性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5.先驱:但丁—《神曲》 6.巨人: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7.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的“地球中心说”。奠 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8.文艺复兴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各国、16世纪达到 高潮 9.评价: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根本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3.动力(动因):对财富(黄金)的渴求 4.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 路 5.哥伦布把美洲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6.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的。 7.影响:①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 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孤立、分散的世界向整体发展了重要作用 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的资本主义发展 3.导火线:英国——苏格兰人民起义 美国——波士顿倾茶事件 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 4.开始:英国——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美国——1775年,莱克星敦的枪声 法国——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5.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 6.领导人:美国——华盛顿

法国——拿破仑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方式:议会斗争、革命战争、光荣革命 8.完成: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 美国——1783年,美英订立合约 9.文件: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美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法典》 10.文件意义: 《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标志君主立宪制开始在美国实行 《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人权宣言》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立法规范 11.性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双重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12.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13.处死国王:英国的查理一世 14.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拖加大捷 15.历史意义: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英国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美国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法国沉重的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7.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18.法国大革命最彻底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2.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3.罪恶的贩奴活动首先由西班牙发起,时间是16世纪 4.三角贸易的起始点和终点都是欧洲 5.英国在印度殖民扩张的代表是克莱武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 他是清朝廷的忠臣 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 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 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 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 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张之洞积极倡导改革市政,以寻求更好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设立新的市政管理机构,强化省政府对汉口市政的管理。 1899年设立夏口厅,为新的汉口市政管理机构之一。从此行政建制比以前相对独立,城市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 1904年,设立汉口警察局。警察局是一个管理职能繁多的市政机构,警察制的设立标志着汉口开始拥有一个崭新的城市社会日常控制体系。 第二,整体布局并大规模地开展汉口市政工程建设。

隋朝历史专题复习

隋朝历史专题复习 【知识概述】 本专题内容主要涉及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科举制的创立,隋朝科技与文化成就等基本史实。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的统一,结束了西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西晋之后,中国第三次实现大规模统一,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后世影响深远,关注大运河申遗成功热点,都是考试的重点,多以图片或材料分析题出现,复习时更应重视。 【目标要求】 1.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把握“短暂而繁荣”的特点。 2.知道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通过大运河的申遗,领会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3.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认识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 4.通过赵州桥的学习,了解隋朝的科技发展。 【复习线索】 隋朝的历史较短,我们复习时需要抓住的几个点是: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赵州桥等,逐一梳理,形成整体框架。 【复习指导】 1.总体概括法。本专题内容概括为“一二五”:一朝繁盛(隋朝)、二个皇帝(隋文帝、隋炀帝)、五件大事(隋朝建立、隋朝统一、大运河开凿、科举制创立、建造赵州桥)。2.要点记忆法。关于大运河的概况,可以通过要点进行记忆。三点,抓住中点、南北端点,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四段,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热点联系法。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结合这一热点,理解大运河申遗的现实意义。 【知识网络】 1.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3)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4)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隋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存在37年。 2.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盛世局面: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是谁

隋文帝杨坚是谁 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 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 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建立的政治统一维持了几个世纪,其结果是使中国成为世 界上的强国之一,被尊崇为“圣人可汗”。使中国人免受战争之苦。他在不长的时间内, 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契,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足以 流芳千古。;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 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实现 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杨坚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 杨忠跟随宇文泰征战有功,得赐姓普六茹氏,被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继承了 父亲的爵位。因其相貌不凡,引起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疑心,但在钱伯下大夫来和及相士 赵昭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而武帝宇文邕过世之后,继位的宣帝宇文赟对其 疑心更是重,并且毫不避讳地对皇后杨丽华也就是杨坚的长女说要消灭杨家,为了避风头,杨坚设计出藩,当了亳州总管。 宇文赟荒淫无度,英年早逝,其子宇文阐继位为周静帝,宇文阐年幼,于是杨坚作为 外戚将北周的政权握在了手里,在当上丞相后,开始了他篡位的大计。公元581年,宇文 阐禅位,杨坚登基为帝,将国号改为大隋,隋王朝从此走进历史舞台。 杨坚即位后,收复了陈朝与西梁,结束了混乱的南北朝时期,使天下再次统一。杨坚 在位期间,结束了鲜卑化政策,使汉人恢复汉姓,用五省六部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提出 兵农合一的制度,又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使经济逐渐繁荣。 杨坚容易听信谗言,又喜欢猜忌,晚年被他滥杀的功臣旧故有不少,包括史万岁、虞 庆则等,皇子也不能幸免,先是三子杨俊被软禁,然后废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变为庶人,而改立二子杨广,又将四子杨秀也贬为庶人。 公元604年,杨坚因病住在仁寿宫,后误杨素给杨广的信,因信中汇报了宫中的情况 而大怒,又杨广对其宠妃宣华夫人无礼,于是便要召见杨勇。杨广得知立刻派人封了仁寿宫,杨坚随后驾崩,时年六十四岁,安葬在泰陵。 隋文帝没有赦免他的儿子秦王,开创隋朝的第一个皇帝杨坚,他的儿子被奉为秦王。 当时秦王出任并州总管一职,然而秦王性格上多有傲慢,作风奢侈浪费,没有治理好并州,又因为触犯了律法被杨坚罢免了总管职位。朝廷里有下臣为秦王求情,请奏道皇上对孩子 很疼爱,请求不要追究他的过错了。杨坚向臣子解释,没有人可以随意触犯法律,如果因 为他是秦王就不追究他的罪过,那么我就只是一个人的父亲,而不是天下百姓的皇上了,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海军的那点事儿(上).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海军的那点事儿(上)“清流四谏”之一—张之洞的早年仕途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毛泽东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州贵阳市),张之洞自幼聪明伶俐,有“猴精转世”的谑称。他13岁便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这一年是1863年。 换算成现在的教育水平,张之洞13岁初中毕业,15岁就高中毕业且高考第一名,26岁参加高考兼公务员统一考试兼高级公务员选拔考试并获得全国第三。不得不说,张之洞是个十分聪明的人。 在翰林院毕业的张之洞成了一名庶吉士(翰林院的优秀毕业生)。他离开翰林院后的第一个职务是湖北学政,并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6年,也从此和湖北省结下了不解之缘。1874年,张之洞调任四川学政,任期5年。可千万不要小看“学政”这个官职,学政意味着省教育局局长,该省地界内的所有学子都是其名义上的门生,这在封建王朝的官场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政治资产。 1879年,在地方学政的官位上攒足了政治资本的张之洞回到京城,先为国子监司业,1880年进入翰林院,担任侍读,成了一名言官。与当时同

在翰林院的张佩纶、陈宝琛和宝廷共同拥戴内阁大学士李鸿藻,充分发挥言官的积极性,针砭时弊,议论时政,弹劾外臣。这4人因所上弹章言辞犀利、切入点精准而名扬士林,被冠以“清流四谏”的名号,为巩固李鸿藻军机大臣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张之洞同时也得到李鸿藻的提拔,成为内阁学士,就此具备了成为封疆大吏的资本。这时,一个官道上的分岔路口横在了张之洞的面前:是继续留在京城、留在恩师李鸿藻身边当一名政治前途远大的翰林,还是外放外省成为封疆大吏,坐镇一方。在一番斟酌过后,不甘久居他人屋檐之下、希望独当一面建功立业的张之洞选择了后者。 1881年,张之洞外放出京,就任山西巡抚。 清流办洋务——说不尽的恩怨 在山西巡抚任上的张之洞整顿吏治、选优汰劣、严查鸦片、办学举才,干得很是风火,做了一省父母官所能做的事,赢得不小的声誉。而山西注定只是张之洞仕途的一个中转站,他的人身目标不是巡抚,而是总督! 这个目标在1884年得以实现—适时,中法两国为越南的宗主国地位爆发了军事冲突,面对法军的凌厉攻势,入越作战的清军一败涂地,连续丢掉了北越重镇山西和北宁,广西巡抚徐延旭和云南巡抚唐炯被先后革职押解进京问罪,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树声由于先前的主战也必须承担前线战败的连带责任被革职,张之洞则接替了张树声继任两广总督。从此,一个清流出身的翰林正式蜕变为一个办洋务的总督。但笔者要加一句:张之洞虽然开始办洋务,但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个清流,这一点贯穿了张之洞办洋务的始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课标解读:1、知道隋朝的统一。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统一;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突破:隋朝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统一的意义可联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可充分利 用地图了解大运河的走向与概貌,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

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科举制创立的原因与意义,可 与九品中正制比较,分析其差异,从而理解推行科举制的原 因和进步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案等。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教材特点及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回答,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联系时政热点:用视频资料和相关资料、图片重建历史情境,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 3、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视频。(大运河的相关视频)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大运河的美丽风景,那么,历史上的大运河是哪一王朝开通的?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二)学习新课: 一、千古文帝——隋朝的统一 师提示:一个朝代开始,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找出相关内容。然后找一名同学

隋朝历史隋朝历史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

隋朝历史-隋朝历史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 杨 隋朝历史。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 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后来基本继承。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学习的主要内容。 隋文帝还制定了新的法律。为隋唐时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贡献。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隋朝历史此外。科举制度的创立又是一大功绩。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比原来推荐式更公正合理。隋炀帝除了修造大运河有一半功劳外。其他方面没有给后人留下好印象。唐朝诗人李商隐讽刺他说:“底下若逢陈后主。岂感宜重问后庭花。”即他和隋文帝俘获的陈后主陈叔宝一样荒

淫。隋炀帝的残暴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兄弟五人被他先后杀死了四个。最后杀掉父亲登上了血腥的皇帝之位。 由于其横征暴敛。激起民怨沸腾。终于自食恶果被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