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秦兵马俑》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秦兵马俑》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秦兵马俑》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秦兵马俑》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秦兵马俑》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85分)

1. (2分)多音字组词。

曾:[céng]________[zēng]________

2. (5分)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形容转战各地,经历了许多战斗。________

②形容经历了许多战斗,作战经验丰富。________

③神态安详、镇定,充满必胜的信心。________

④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________

⑤只有一个,再无别的。形容极少,极难得。________

3. (4分)写四个描写秦兵马俑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分)写出加下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①它含有丰富的铁和镍,所以才会这般坚硬。________

②它沉默着,那么安静。________

③我们真想知道它过去的行踪。________

④它是一块沉睡的物体。________

5. (7分)按原文《秦兵马俑》填空。

①秦兵马俑在我国________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________的珍贵历史文物。

②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________平方米,差不多有________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________个。

③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________、________。

6. (5分)写出下列景点所在地的省份名称。

平遥古城(山西)

武夷山——________ 丽江古城——________

都江堰——________ 孔府——________ 兵马俑坑——________

7. (5分)我来当医生。

秦兵马佣绘声绘色地模似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盛,形象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速史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

8.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手足无措:

②宠信:

9. (4分)用横线画去下列词语中不是一类的。

①电灯电线电话电视电扇 ________

②孔雀老鹰山雀飞鸽黄鹂 ________

③钢笔毛笔铅笔电笔圆珠笔 ________

④亚洲绿洲欧洲美洲非洲 ________

10. (5分)缩句。

①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③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 (5分)缩写下面的句子。

①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军阵的排列。

②秦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12. (9分)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享举世界________所向皮靡________珠死拼搏________神太自若________跃跃欲式________南征北站________惟妙惟消________身材魁悟________英雄气慨________

13. (5分)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①兵马俑规模宏大。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②秦兵马俑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秦兵马俑吸引了不少的中外游客。

③老师只说了一句简短的话。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4. (5分)根据意思在课文《秦兵马俑》中找词语。

①世界罕见,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处。________

②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________

③形容经历了许多战斗,作战经验丰富。________

④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在文中是形容战马准备出征的样子。________

⑤在文中是指秦军力量强大,征战所到之处,十分顺利,战绩辉煌。________

15. (5分)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你能写出四个来吗?

16. (5分)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7. (5分)修改病句。

经过努力,我的态度提高了。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18. (4分)选词搭配

A.鲜明 B.宏大 C.丰满 D.健壮

规模________ 个性________ 形体________ 肌肉________

19. (6分)课内阅读。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中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博;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1)这段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A . 比喻

B . 排比

C . 比喻和排比

(2)这段话主要介绍了_____。

A . 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B . 秦兵马俑的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C . 秦兵马俑类型众多。

(3)“走近他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 准确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呼吸声。

B . 形象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经历了千年的历史仍有生命力。

C . 运用想像,生动地表现了秦兵马俑惟妙惟肖的情态,高超的雕刻艺术

20. (5分)阅读课文《秦兵马俑》片段,回答问题。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 (共17题;共85分)

1-1、

2-1、

2-2、

3-1、

4-1、

5-1、

5-2、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18-1、

19-1、

19-2、

19-3、

20-1、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解析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解析 知识点 主题思想: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内问题: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昔日的圆明园? 答:(1)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2)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3)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2.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之情。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答: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过去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应出被毁前后的不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圆明园昔日何等的好看,越是被写得完美,世人对被毁的圆明园就越是痛心。不但用对比写出了差距,更反应出了破坏者对我们国家历史宝物的残忍破坏,反应出当时的残忍,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懦弱无能反抗。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的毁灭,真是让人痛心、惋惜。 生字组词: 毁:毁灭毁坏销毁坠毁烧毁诋毁 估:估计估测低估估算估量评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精品教案+类文阅读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类文阅读-14 在柏林 战地钟声(节选) 在柏林 老妇人引来嗤笑 老兵说明原因 车厢一片寂静 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且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现在枪声逼近了,但是公路转弯处还是看不见车辆、坦克或者人。他朝桥头走了一半路,公路上还是没动静;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仍然没有动静。他手里的线也放得很顺利,没有缠上任何东西。当他手拿电线远远伸出桥外以免电线缠上桥架时,那边公路上还是没动静。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上还是没动静。接着他顺着公路内侧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小沟迅速地退着走,同时把电线轻轻地绷紧;他的动作就像棒球场上外野手退着接飞球一样。这时,他快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了。然而对岸还是没有动静。 后来他听见卡车沿公路开下来。他扭头一看,卡车已经驶上桥头长坡。他一甩手,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了一圈,对安塞莫大喊一声:“炸桥!”他双脚一蹬,又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一圈,同时往后一靠,把电线拉紧。卡车声继续从后面传来,前面是公路、打死的哨兵、长桥和对岸一段没有动静的公路。接着,轰然一声,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他把脸埋在布满鹅卵石的山沟里,两手紧抱着头,这时候才感到爆炸的气浪向他冲过来。他把脸贴着鹅卵石的时候,桥梁落了下来,就落在原来桥架的地方。一股熟悉的黄烟夹着辛辣的气味向他滚过来,接着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钢铁碎片下完以后,他还活着。他抬头往桥上看去,桥梁中段已经没有了。桥上和公路上散了一地缺缺凹凹的钢条铁片;由于是新炸断的,边子和头子都发亮。那辆卡车离桥一百码左右停住了,驾驶员和同车的两个人朝着一条排水沟奔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迅速——()熟悉——()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B.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C.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3.从文中找出罗伯特·乔丹布线的路径,用“”画出来。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4课《木笛》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14 木笛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我们按照参观路线的指引有序地参观,每一个参观者心情都是十 分沉重,特别是看到泥土中一堆堆死难同胞骸骨真是有难言的疼痛, 同时一张张日军残杀我同胞的照片又使人义愤填膺,对日寇恨之入骨。在这些照片中,有日军在南京奸淫掠夺的,有日军杀人比赛的,有日 军向我同胞挥刀砍头的,还有日军活埋我同胞的…… 据纪念馆记录显示,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同胞被日军杀害30多万人。这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这是全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南京后的大屠杀,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会忏悔的,但也有一些极右分子否认这铁的事实。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不忘历史教训。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直至1931年“9·18”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 100 多年来我国都是受侵略的,光是七七事 变后的8年全面抗日战争,我国牺牲3000多万人,这悲惨历史我们 绝对不能忘记! 我们要面向未来,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选自《第二个春天的日记<岁月如流未蹉跎>续集第6册》中国文联出版社) 1.解释词语。 义愤填膺:

恨之入骨: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参观纪念馆令人心情沉重。 B.所有日本人都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C.“9·18”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都是历史教训。 D.8年全面抗日战争,我国牺牲3000多万人。 4.用“”画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 【参考答案】 1.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形容十分愤怒。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3.B 4.画出:我们还要面向未来,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我的祖国(节选) 张海迪 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 惯了船上的白帆…… 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还有绿色 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 的公园,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像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深刻的部分。 3、体会作者“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领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练习引课 1、填充合适的词语:()的土地 2、引课: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学习15课。 二、根据课题质疑。 “神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时候对谁说的?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解决以上问题:

2、简介印第安人、写作背景和西雅图。 四、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五、小组读课文,理顺文章顺序。 六、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部分写了哪写内容?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理解:为什么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 4、这部分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归纳小结: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七、作业:熟读第一部分,背诵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部分: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与大地的关系是那么密切,所以,西雅图对购买土地的白人提出那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学习,交流讨论:西雅图从哪几方面对白人提出要求?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什么提出那些要求?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容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重点及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 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 二、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四、理解词语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知识点 及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容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知识点 生字组词: 棚:凉棚车棚顶棚工棚牲口棚 蔓:瓜蔓藤蔓爬蔓压蔓顺蔓摸瓜 苞:花苞苞蕾苞米苞谷含苞待放 蕾:花蕾蓓蕾蕾丝吐蕾护苗保蕾 苔:青苔苔藓苔原苔斑苔痕 藓:苔藓 坪:坪坝草坪花坪停机坪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解析 知识点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内问题: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正是有了前文的蓄势和铺垫,小说的结尾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4)老兵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里包含了一股巨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多音字: 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 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 尽①jìn 尽头。②jǐn 尽管。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②jià放假。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 停顿——继续奇特——普通 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 停顿——暂停大概——可能 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9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14 圆明园的毁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然后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心和悲愤,激励读者要奋发图强,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毁灭、殿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作者是怎样呈现圆明园由富丽堂皇到走向毁灭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五年级强调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因此本课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默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主旨,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准备了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将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识记生字。课堂学习要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重点词句,要准确领悟课文主旨,加深对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自主识记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识记字音字形。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说一说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课件展示《圆明园》(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和圆明园遗址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结合课文注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生字。 3.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词语表理解词语。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讲解难理解的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紧扣文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曾经壮观华美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请同学说一说,课文从哪些角度介绍了圆明园。 提示:位置,建筑,文物 二、学习课文内容 1.读第1自然段,作者开门见山的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这么说呢? 2.学习第2-4自然段。 (1)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圆明园位置在哪里,由哪三园组成?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 ②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引导学生注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原文及教案 【原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王英琦,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练习7复习要点 一、辨析组词 铸()虐()摧()诵()卓()毅()豪()涛()虏()催()颂()桌()屹()毫() 虹()蹄()跤()渲()韧()殖()姜()红()啼()交()喧()忍()值()美() 哺()沼()涉()沛()谅()赴()恳()捕()召()徙()配()凉()赵()肯() 讥()浆()勘()竣()鉴()括()辅()肌()桨()堪()峻()签()刮()铺() 熊()兆()懈()即()秘()览()漫()雄()北()解()既()密()贤()慢()二、多音字组词: 薄bó( ) 载 zǎi ( ) 择 zé( ) báo ( ) zài ( ) zhái ( ) 悄qiǎo ( ) 似 sì( ) 蒙 méng ( ) qiāo ( ) shì( ) měng ( ) 补充: 三、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或词语中重点字的意思。 1.望而生畏:畏:害怕。看了就让人害怕。 2.翠色欲流:欲:将要。 3.疾驰:疾:快速地。 4.珍异动物:异:新奇的,特别的。 5.日新月异:异:不同。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6.销声匿迹:销:去掉,使不存在。匿:隐藏。不出声音,隐藏行踪,指隐藏起来不再公开露面。 7.颠沛流离:生活困苦艰难,到处流浪。 8.赞叹不已:已:停。 9.争夺:争相夺取。 10.争持:争论得相持不下。 11.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12.陶冶:比喻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等以积极的影响。 13.回肠荡气:使气息震荡,肝肠回旋。形容(音乐、诗文等)十分动人。 14息息相关:息息:指呼吸。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四、每课要点(要求会背诵和默写)。 1《青海高原一株柳》(1)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用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柳树的目的是:把青海高原的柳树和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更加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同时也是在写人,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2.《草原》(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是:夕阳西下,碧绿的大草原一望无际,汉族客人与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依依惜别,久久不肯离去。话:话别。 (2)“……(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中的“回味”指的是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 3.《麋鹿》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文后句中词语的意思:“放养”的意思是:让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自由生长。“饲养”的意思是:把动物关起来接收人工喂养。“陆续”指不断地。“相继”指一个跟着一个。 4.《给家乡孩子的信》 (1)这封信表达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情感。 (2)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要将自己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一练答案阅读题答案课堂同步作业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预习提示】 阅读课文,填空: 1、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汉字。 jīfākāi mù biān zhī ()()() sù jìnɡ nǎo hǎi dìnɡɡòu ()()() 二、多音字组词。 tiǎo()fénɡ()cān() 挑缝参 tiāo()fènɡ()shēn() 三、组词。 珠()骗()幕()择() 蛛()编()墓()绎() 四、把下列词语填写完整。 与众不()源源不()心灵手()依依不() 络绎不()垂头丧()大喜过()筋疲力() 五、选词填空。 巧妙美妙 1、()的歌声传入耳中,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是游击队增援的信号。 2、这件毛衣编织得极为(),穿在我的身上,令人叹为观止。 视察观察 3、为了()别人的反应,我穿着这件毛衣,参加了一个时装商人的午宴。 4、()了地形后,工程师决定往东边移动路线,让这条公路绕过这棵大橡树。 强烈热烈激烈猛烈 5、会场上响起了()的掌声。 6、这次战斗打得非常()。 7、寒冷的冬天,()的北方呼呼地刮着, 8、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六、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3、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4、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七、判断下面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有: A解释说明; B转折 1、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有展出未缝成的衣服了。() 2、父亲的教育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 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同步练习(含答案)

圆明园的毁灭 一、基础知识 1.我能从下面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横线上。 (1)(以已): _____往 _____经 _____为 _____知 (2)(艰坚): _____决 _____苦 _____持 _____难 (3)(数术):_____次战_____ 技_____ 字_____ (4)(毫豪):自_____ 丝_____ 文_____ 无_____ 2.我能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举世()名满()怒火斩钉()铁 众星()月诗()画意亭台楼() 玲珑()透一如()往奇珍()宝 3.我能给下面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奉:A.给,奉献B.接受C.尊重D.信仰 (1)我们的部队奉命还击,消灭了全部来犯的敌人。() (2)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战士,他们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 (3)我们都是奉公守法的公民。() 4.我能做词语接龙的游戏。 文——文学——我喜欢文学作品——品——品位——做人要有品位—— 5.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已经掌握了改写句子的方法,你看,我能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校园里传出笑声。 扩句: (2)戴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树叶。 缩句: (3)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拟人句: (4)小妹妹的脸圆圆的。 比喻句:

二、拓展训练 6.瞧瞧我的阅读天地。 可爱的祖国 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和我有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的。以气候而言,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的,最适宜与孩子们偎依。以国土而言,中国地域广大,纵横数千万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有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肌肤之上健美的筋络和笑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的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又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存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的数万万孩儿? (1)选择正确答案,用“√”在括号里表示出来。 ①短文中“蕴藏”一词其“藏”的正确读音应是:() A. zàng B.cáng C.cháng D.zhàng ②短文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排比() B.夸张() C.对偶() D.比喻() (2)用“∥”给短文分层。 (3)作者从适宜、辽阔、无限,说明祖国是蛮可爱的。 答案 1.(1)以、已、以、已 (2)坚、艰、坚、艰 (3)数、术、术、数 (4)豪、毫、豪、毫 2.闻、腔、截、拱、情、阁、剔、既、异 3.(1)B (2)A (3)C 4.5.略 6.(1)①B.②D.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预习及课文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 目录 知识点 (1) 一、多音字 (1) 二、近义词 (1) 三、反义词 (2) 四、理解词语 (2) 五、句子解析 (2) 六、问题归纳 (3) 七、课文分段 (4) 八、课文主题 (4)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知识点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 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 二、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四、理解词语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考试,后来又为什么被破格录取。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的终试。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书: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12月13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1.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的爱国之情的?请边读边

划细细品味。出示幻灯:“看过卡片……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体会出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抽到这个题目而难过;他知道拒绝后意味着失去这宝贵的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他可能会想到,在这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的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3.指导朗读 4.就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这是为什么?(1)出示幻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来。” 体会这一段的意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联系课文第一部分——机会来之不易。(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教师适时引导,“也许有人认为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 (3)多么难得的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此时,我们再读他与大师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同桌互读——指名读师:一边是自己的前途,一颗有良知的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6.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 (1)(出幻灯“朱丹伫立雪中……天地间翩然回旋”) (2)此时朱丹又在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自己的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 (3)同学们你们听,(放音乐)这是怎样的笛声啊,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对亡灵深切哀思。)

六年级上册第15课讲解学习

六年级上册第15课《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币、攥、纫、揽”4个生字,读读记记“维持生计、硬币、攥着、缝纫、缝缝补补、揽入、生计、恳切、遗弃、虔诚、奢望、期盼、梦寐以求、日夜操劳”等词语。 (2)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复述鲁本是怎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 (3)联系实际,与同学互相交流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本是怎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 (2)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复述课文后,交流感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鲁本对母亲真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父母、长辈的精神品质。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鲁本是怎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 2、难点: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复述鲁本是怎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 3、关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季节、时间的词语,理解课文脉络;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教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这篇课文。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这五美元的礼物是什么?是谁献给谁的礼物?为什么要献这个礼物?)那么,请你赶快来阅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会认识的字,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课文中写鲁本为母亲准备礼物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并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 三、检查反馈,理清脉络 1、用查字典、找近义词或联系上下文等办法理解下列词语: 生计、恳切、遗弃、攥着、虔诚、奢望、期盼、使命、梦寐以求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十二岁的鲁本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为母亲准备礼物的故事) 3、课文中写鲁本为母亲准备礼物这部分内容在第6至27自然段。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季节,时间的词语,使文章脉络显得更加清晰。如:“夏季来临,学校就要放假了”“整整一个夏季”“时间过得真快,学校开学了”“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等。 四、简要复述,感悟情感 1、按时间顺序简要说说:鲁本是怎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 (1)那天,他找回了两个麻袋,换回了两个五美分的硬币。 (2)每天放学,做完家务家后,鲁本就在小镇的建筑工地上搜寻麻袋。 (3)夏季来临,学校放假了,整整一个夏季,鲁本除了做家务,始终没有忘记他心中的那个秘密使命。 (4)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鲁本打开铁罐,倒出所有硬币,清点后发现还差二十美分。他毫不犹豫地方跑出家门,在天黑之前又找到了四个麻袋,换回了二十美分。 (5)他毫不犹豫地跑回了家,抱着钱罐向商店跑去,买回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鲁本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美好愿望。 2、小组合作,简要复述鲁本为母亲准备礼物的过程。 3、课件出示课文中两次写到鲁本想起父母为维持生计而辛苦操劳的内容,特别是母亲的家务事和对生活的期盼。这是为什么?(这是鲁本要给妈妈送礼物的感情基础。表现出了鲁本十分热爱这个家,更热爱为这个家日复一日操劳的爸爸、妈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