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期末考试试题

第3章-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期末考试试题

第3章-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期末考试试题
第3章-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期末考试试题

例题3.1 在成批生产条件下,加工如例题3.1图所示零件,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如下所述:

⑴在车床上加工整批工件的小端端面、小端外圆(粗车、半精车)、台阶面、退刀槽、小端孔(粗车、精车)、内外倒角; ⑵调头,在同一台车床上加工整批工件的大端端面、大端外圆及倒角; ⑶在立式钻床上利用分度夹具加工四个螺纹孔; ⑷在外圆磨床上粗、精磨1206h 外圆。

试列出其工艺过程的组成,并确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画出各工序的工序简图,用符号标明加工面,

标明定位

基准面,用数字注明所消除的不定度(自由度)数,其它用文字说明、工艺过程分析到工步。

例题3.1图

解:工序I 车,(见例题3.1解答图a ),一次安装,工步为:(1)车端面; (2)粗车外圆;(3)车台阶面;(4)车退刀槽;(5)粗车孔;(6)半精车外圆; (7)精车孔; (8)外圆倒角; (9)内圆倒角。

工序Ⅱ车(见例题3.1解答图b ),一次安装,工步为:(1)车端面;(2)车外圆;(3)车内孔;(4)倒角。 工序Ⅲ钻(见例题3.1解答图c ),一次安装,4个工位,工步为:(1)钻4个孔;(2)攻4个螺纹孔。 工序Ⅳ磨(见例题3.1解答图d ),一次安装,工步为:(1)粗磨外圆;(2)精磨外圆。

例题 3.2指出例题3.2图零件结构工艺性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题3.2图

答:例题3. 2图a 底面较大,加工面积较大,加工量较大且不易保证加工质量,建议减少底面加工面的尺寸,如开一通槽。例题图3.2b 中孔的位置距直壁的尺寸太小,钻孔时刀具无法切入,安装也不方便,故应该增大其距离。

例3.6试拟定例题3.6图所示小轴的单件小批生产和大批大量生产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分析每种方案的工艺过程组成。

例题3.6图

解: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如例题3.6表a和b所示。

工序工序内容所用设备

1

车一端端面,打中心孔 调头车另一端面,打中心孔 车床

2 车大端外圆及倒角 调头车小端外圆及倒角 车床 3

铣键槽、去毛刺

铣床

工序 工序内容 所用设备

1 铣端面,打中心孔 铣端面打中心孔机床

2 车大端外圆及倒角 车床

3 调头车小端外圆及倒角 车床

4 铣键槽 键槽铣床 5

去毛刺

钳台

从表中可看出,随零件生产类型的不同,工序的划分及每一个工序所包含的加工内容是不同的。在例题表3.6a 中,车完一个工件的大端外圆和倒角后,立即调头车小端外圆及倒角,这是一个工序。而在例题表3.6b 中,是在车完一批工件的大端外圆和倒角后再调头车小端外圆和倒角,加工内容没有连续进行,故是两个工序。另外,去毛刺的工作在单件小批生产中由铣工在加工后顺便进行。而在大批大量生产中,由于生产率较高,铣工忙于装卸工件及操作机床,因此,需另设一道工序来专门清除毛刺。

例3.7 试拟订例题3.7图所示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

例题3.7图

分析:该零件属于典型的轴类零件。零件使用性能没有提出特殊要求,材料为 40Cr ,且生产10件属于单件小批生产,故可以采用热扎圆钢下料;其中主要加工面有a 286R 0.4h φ、外圆,a 256R 0.4h φ、外圆,a 327R 1.6f φ、外圆,左端齿形面、8级精度、齿顶和分度圆表面粗糙度为a R 3.2和a R 1.6,根据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选择即可;此外,各外圆对轴线有0.03mm 的跳动要求,例题图3.7中已给出中心孔要求,加工中采用轴线作为定位基准,在一次安装中加工多个表面,此项要求很容易满足;大多数表面的热处理为调质处理,不需考虑热处理对加工顺序的影响,对于齿形有淬火要求,故齿形精加工宜选择磨削类方法。

解:该零件的工艺路线如下:下料→车端面、钻顶尖孔→粗车→调质处理→半精车→滚齿→齿面淬火→配钻销孔→铣键槽→珩齿→粗磨286h φ、256h φ、327f φ外圆→精磨286h φ、256h φ外圆→检验

→入库。

常见错误解析:在做本题时,经常会将“车端面、钻顶尖孔”这一工序漏掉。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安排加工顺序的原则理解不够,尤其是“基准先行”;实际上轴类零件加工中,“车端面、钻顶尖孔这一工序体现了“基准先行”和“先面后孔”两个原则。

例3.8 试拟订例题3.8图所示零件成批生产的工艺路线,并指出各工序的定位基准。

分析:该零件属于典型的盘类零件。零件使用性能没有提出特殊要求,材料为 HTl50,属于成批生产,故毛坯采用铸造毛坯;其中主要加工面有a 207R 1.6H φ、孔,a 3107R 1.6H φ-、孔,根据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选择即可。中心轴线为设计基准,且a 207R 1.6H φ、孔精度较高,因此可以作为主要定位基准面。

答:该零件的工艺安排如例题3.8表所示。

工序 工序内容 定位基准 1 车端面、钻、扩、铰207H φ基准孔 外圆、端面 2 车另一端面及外圆 内孔和端面 3 插键槽

内孔和端面 4 钻、扩、铰3107H φ-孔 内孔和端面

5

检验

第一道工序采用外圆面作为定位基准,其他工序则均采用孔及一个端面作为定位基准。

常见错误解析:在第一道工序时往往对于207H φ孔只进行钻削,然后即以其定位加工其他表面。主要原因是认为加工中一定要划分加工阶段。其实对于一个结构相对简单而且没有热处理要求的零件而言,加工阶段的划分是相对也是比较模糊的;比如在加工基准时,往往为了保证定位精度,基准面的精度一般要求较高,以保证加工质量,是不是就不满足划分加工阶段的原则了,其实不然。问题的出现仍然是因为没能很好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缺少灵活运用的能力。

例3.10 例题3.10图a 所示工件,成批生产时以端面B 定位加工表面A ,保证尺寸0.20

10mm φ+,试标

注铣此缺口时的工序尺寸及公差。

例题3.10图

解:分析:表面A 的位置尺寸是由C 面标注的。表面C 为表面A 的设计基准。铣缺口的定位基准为B 面,故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需进行工艺尺寸换算。工序尺寸应由B 面标出。

①确定封闭环。 设计尺寸0.20

10mm φ+在铣缺口工序中间接得到,故为封闭环。

②建立工艺尺寸链,并查找组成环和判别增、减环。建立工艺尺寸链图如例图3.10 b)所示。其中,3

L 和2L 为增环,1L 为减环。

③计算中间工序尺寸及偏差 由竖式法(如例题3.10表) 求解该尺寸链得:

10

.005.0340++=L mm 。

环的名称 基本尺寸 上偏差 下偏差

L 1 (减环) -60 +0.05 -0.05 L 2 (增环) 30 +0.05 0 L 3 (增环)

40 0.10 0.05

L 0 10 0.2 0

零件上与此有关的加工过程如下:(1)精车A 面,保证尺寸01.02.26-φmm ;(2)渗碳处理,控制渗碳层深度

为H 1;(3)精磨A 面,保证尺寸0

016.08.25-φmm ;同时保证渗碳层深度达到规定的要求。试确定H 1的尺寸及公差。

解:根据工艺过程,可建立尺寸链如例题 3.11图b 所示。在尺寸链中, 0

10.0513.1R -=mm , 020.00812.9R -=mm , 0.3

00

0.5H +=mm 。其中0H 为经过磨削加工后,零件上渗碳层的深度,是间接获得的尺寸,因而是尺寸链的封闭环。12H R 、为增环,1R 为减环。由竖式法(如例题 3.11表)计算可得:

0.2510.0080.7H ++=mm 。

环的名称

基本尺寸 上偏差 下偏差 R 1(减环) -13.1 +0.05 0 R 2(增环) 12.9

0 -0.008

例题3.12 加工如例题3.12图所示轴套零件,其部分工序如下: 工序5 精车小端外圆、端面及肩面; 工序10 钻孔; 工序15 热处理; 工序20 磨孔及底面;

工序25 磨小端外圆及肩面。试求工序尺寸A 、B 及其极限偏差。

解:由轴套零件加工工序可知,设计尺寸0.3

023+mm 和5.50.3±mm 是间接获得的尺寸为封闭环,分别以0.3

01

023L +=mm

和02

5.50.3L =±mm 为封闭环建立工艺尺寸链如例题3.12解答图。

(1) 以0.3

01023L +=为封闭环建立尺寸链如例题3.12解答图a 所示,1L 、2L 增环,B 为减环。由竖式法(如例题

3.12解答表a)计算可得:00.129B

-=mm 。

环的名称

基本尺寸

上偏差 下偏差 B (减环) -29

+0.1 0 1L (增环) 26 +0.1 0 2L (增环)

26 +0.1 0 01L

23

+0.3

(2) 以02

为封闭环建立尺寸链如例题解图3.12b )所示,A 、3、2增环,为减环。由竖式法(如例

题3.12解答表b)计算可得:0

0.23.3A -=mm 。

环的名称

基本尺寸 上偏差 下偏差 B (减环)

-29 +0.1 0 A 3.3 0 -0.2 3L (增环)

5.2

+0.1

-0.1

2

L (增环)26+0.10

02

L 5.5+0.3-0.3

故0

0.2

3.3

A

-

=mm,0

0.1

29

B

-

=mm 。

3.8 写出小批生产题3.8图所示螺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工序、安装、工步、走刀、工位),工件的毛坯为圆棒料。

工序安装工步走刀工位

1

车削

1

(三爪卡盘)

(1)车端面A1

(2)车外圆E1

(3)车螺纹外径D3

(4)车端面B1

(5)倒角F

(6)车螺纹6

(7)切断1

2

车削

1

(三爪卡盘)

(1)车端面C1

(2)倒棱G1

3

铣削

1

(旋转夹具)

(1)铣六方(复合工步)33

3.9在小批生产条件下,加工一批直径为01.0

20

-

φmm,长度为50mm的光轴,材料为45钢,表面粗糙度为Ra0.2μm,试确定其加工方法。(提示: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研磨)

3.10 编写题3.10图所示的盘状零件在单件小批生产和中批生产时的工艺路线,工件材料为Q235。

题3.10图

(解:单件小批生产的工艺过程如题解3.10 表a,中批生产的工艺过程如题解3.10 表b。)

题解3.10表 a 单件小批生产的工艺过程

工序工序内容所用设备

1车端面C及外圆φ200mm,镗孔074

.0

60+

φmm,内孔倒角;调

头,车端面

车床

A,内孔倒角,车φ96mm外圆,车端面B

2插键槽插床

3划线平台

4钻孔、去毛刺钻床

题解3.10表 b 中批生产的工艺过程

工序工序内容所用设备

1车端面C,镗孔074

.0

60+

φmm,内孔倒角车床

2车外圆φ200mm、φ96mm外圆、端面A、B,内孔倒角车床(胀力心轴)

3拉键槽拉床

4钻孔钻床(钻模)

5去毛刺钳工台

3.11 试拟定题3.11图所示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包括工序名称、加工方法、定位基准),已知该零件毛坯为铸件(孔未铸出),成批生产。(答案:该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如题解3.11表所示。)

题3.11图

工序号工序名称工序简图工序内容

0铸铸—清砂—退火—检验

1车三爪自定心卡盘夹持

粗、精车A

粗、精镗孔φ36mm,成

倒角

2铣铣大端面

铣小端面

3钻、扩、铰钻--扩--铰孔φ15mm,成

4插插键槽10mm

5钳去毛刺,倒棱边

6检验按图样要求检验

(1)拉内孔至0.025

10

53.75

Dφ+

=mm;

(2)拉键槽保证尺寸x,这时的工序尺寸只能从留有磨削余量的内孔下母线标注;

(3)热处理(不考虑热处理后内孔的变形误差);

(4)磨内孔,保证设计尺寸0.03

54

Dφ+

=mm,考虑到磨孔后的中心(磨孔时是以齿轮节圆来定位的)不可能与拉孔中心重合,设同轴度误差为0.03mm,即e=0±0.03mm。试求拉键槽的工序尺寸x。

(答案:0.16

58.52

x+

=mm。)

题3.19图

3.20 一个零件如题3.20图a所示。设加工此零件端面的有关尺寸如题3.20图b、c所示,零件经过这些工序的加工后,轴向尺寸符合零件图的要求。试确定各工序的轴向尺寸H2、H3、H4。(答案:

0.1

20

14

H+

=mm;0

30.2

30

H

-

=mm;0.2

40.3

22

H-

-

=mm。)

3.21 题3.21图所示为某轴径衬套,内孔

04

.0

145+

φ

mm的表面需经渗氮处理,渗氮层深度要求为0.3~0.5mm(即单边为

2.00

3.0+mm ,双边为

4.00

6.0+mm )。其加工顺序如下:

工序1:初磨孔至

04

.00

76.144+φmm ,Ra0.8μm 。

工序2:渗氮,渗氮的深度为l 。

工序3:终磨孔至04

.00145+φmm ,Ra0.8μm 。

并保证渗氮深度为0.3~0.5mm ,试求终磨前渗氮层深度t 及其公差。 (答案:双边渗氮深度0.32

00.88t

+=mm 。)

3.22 如题3.22图a 所示,以工件底面1为定位基准,镗孔2,然后以同样的定位基准,镗孔3。设计尺寸0.4

0.0525++mm 不是直接获得的,试分析:

(1)加工后,如果0.21

060A +=mm ,020.235A -=mm ,尺寸0.40.0525++是否能得到保证?

(2)如果在加工时确定

1A 的尺寸为0.2060+mm ,2A 为何值时才能保证尺寸0.40.0525++mm 的精度?

(答案:建立工艺尺寸链如题3.22 图b 所示。其中0.40

0.05

25

A ++=为封闭环。(1)尺寸

4

.005

.025++mm 得不到保证。(2)

当0.05

2-0.2

A =35

-mm ,可保证4

.005.025++mm 。)

3.23 采用火花磨削方法加工某齿轮轴的端面如题3.23图a 所示,其前后有关的工序为:(1) 精车工序,以精车过的A 面为基准精车B 面,保持工序尺寸L 1;精车C 面,保持工序尺寸L 2。(2) 在热处理后的磨削工序中,对B 面进行磨削,控制磨削余量为Z=0.1±0.02mm 要求满足设计尺寸0

0.1745-mm ,0

0.5233-mm 。

求车削工序的尺寸L 1和L 2。(答案:010.1345.08L -=mm ;0

20.46232.88L -=mm 。)

题3.23图

3.24 针阀体零件的工件图和部分加工工序如题3.24a ~d 图所示。在第三道工序精磨端面时有多尺寸保证问题。由于端面要求高,其精加工安排在最后。但只能标注一个尺寸,其它尺寸则要通过换算来间接保证。试求工序尺寸L 和精磨余量Z 的数值。(答案:精磨余量0.180.05Z =±mm ;工序尺寸0.07

0.0225L ++=mm 。)

3.25 如题3.25图a 所示的轴类零件,在卧式铣床上,采用调整法且用两把铣刀组合在一起同时加工两个槽。当此工序以大端端面为轴向定位基准时,根据零件图重新标注工序尺寸A 。(答案:0

0.356A -=mm )

3.26 某零件的最终尺寸要求如题3.26图a 所示,其加工顺序如题3.26图b 所示。求钻孔工序尺寸F 。(答案:1

4.650.05F =±mm )

3.27 题3.27图为某轴承套的几个工序加工简图。其中工序1为加工外圆及端面,工序2为加工内孔,

工序3为加工外圆及端面。求工序中端面的加工余量Z 。(答案:0.1

0.30.4Z +-=mm )

题3.27图

3.28 题3.28图a 为轴套零件图,图b 为车削工序图,图c 为钻孔两种定位方案的工序简图。钻孔时为保证设计尺寸10±0.1。(1) 试计算这两种定位方案的工序尺寸A 1及A 2;(2)确定钻孔时更好的定位方

案,并计算该方案的工序尺寸。(答案:(1) 0.0510.1018A +-=mm ;020.0520A -=mm 。(2)定位方案如题3.44解答

图所示,3100.1A =±mm 。)

题3.28图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下料成型通用工艺规范汇总

T—0908--01 剪板下料通用工艺规范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剪板机下料通用工艺规范 1、总则 本标准根据结构件厂现有的剪床,规定了剪板机下料应遵守的工艺规范,适用于在剪板机上下料的金属材料。剪切的材料厚度基本尺寸为0.5~13mm(不同设备剪切的板厚不同),料宽最大为2500mm。 2 引用标准 GB/T 16743-1997 冲裁间隙 JB/T 9168.1-1998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下料 3 下料前的准备 3.1 熟悉图纸和有关工艺要求,充分了解所加工的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要求,及材质、规格、数量等。 3.2 核对材质、规格与派工单要求是否相符。材料代用时是否有代用手续。 3.3 查看材料外观质量(疤痕、夹层、变形、锈蚀等)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3.4 为了降低消耗,提高材料利用率,要合理套裁下料。 3.5 厚板件有材质纤维方向要求的应严格按工序卡片要求执行。 3.6 下料前要按尺寸要求调准定尺挡板,并保证工作可靠,下料时材料一定靠实挡板。 3.7 熟悉所用的设备、工具的使用性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维护保养规则。 3.8 操作人员应按有关文件的规定,认真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对工件和工具应备有相应的工位器具,整齐地放置在指定地点,防止碰损、锈蚀。 3.9 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准备好作业必备的工具、量具、样板,并仔细检查、调试所用的设备、仪表、量检具、样板,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剪板机各油孔加油。 3.10 下料好的物料应标识图号与派工单一同移工。 4 剪板下料 4.1 剪床刀片必须锋利及紧固牢靠,并按板料厚度调整刀片间隙。 4.2 钢板剪切时,剪刃间隙符合JB/T 9168.1标准要求,见表1。 表1:钢板剪切时剪刃间隙(单位:mm) 4.3 先用钢笔尺量出刀口与挡料板两断之间的距离,反复测量数次,然后先试剪一块小料核对尺寸正确与否,如尺寸公差在规定范围内,即可进行入料剪切,如不符合公差要求,应重新调整定位距离,直到符合规定要求为止。然后进行纵挡板调正,使纵与横板或刀口成90°并紧牢。 4.4 剪切最后剩下的料头必须保证剪床的压料板能压牢。 4.5 下料时应先将不规则的端头切掉,切最后剩下的料头必须保证剪床的压料板能压牢。 4.6 切口端面不得有撕裂、裂纹、棱边,去除毛刺。 4.7 剪床上的剪切

钢制压力容器下料通用实用工艺守则

1 适用围 1.1 本守则规定了压力容器受压元件下料的通用技术要求。本工艺守则规定了下料工序的操作要点、质量要求和控制的主要容。 1.2 本守则适用于压力容器制造零部件的下料工序。 2 引用标准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98《钢制压力容器》(第1、2号修改单) GB151-99《管壳式换热器》(第1号修改单) 公司《质量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3 材料 3.1压力容器用材料的质量及规格应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2011《钢制压力容器》、GB151-2012《管壳式换热器》及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3.2 制造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材料必须具有材料生产单位按照相应标准规定提供的质量证明书(原件)。质量证明书的容必须齐全、完整,并应有材料生产单位质量检验部门盖章确认。如质量证明书为材料生产单位出具的复印件,应由材料销售单位在质量证明书的复印件中加盖销售单位质量检验章和经办人章。 3.3 购进的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材,应有明显清晰的标志,且和质量证明书一致,图样及相关标准要求复验及对质量证明书中的某项性能有怀疑时均需复验,没有完成的材料检验,未经材料责任师签署验收

入库单的材料不得进入下料现场。 3.4 投入下料现场的材料未种植本单位材料代号标识及检查员见证标识,不允许进行划线下料。 3.5 主要受压元件用材必须进行标记的种植,且应经材料检查员确认。在使用中始终保留有标识,当制造中需要使用时,应进行标记的移植,并有材料检验员的确认标记。主要受压元件包括:压力容器中筒体,封头(端盖),人孔盖、人孔法兰、人孔接管、膨涨节、开孔补强圈、设备法兰、换热器的管板和换热管、M36mm以上的设备主螺栓及直径大于等于250mm的接管和管法兰。 3.6 标记位置 标记位置 图1 筒节钢板拼接标记位置

筒体制造通用工艺守则

筒体制造通用工艺守则 1、总则 1.1 本守则依据GB150《压力容器》和GB151《热交换器》标准,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结合我公司具体情况,编制本通用工艺守则。 1.2 本守则若与设计图样、工艺文件有矛盾时,应首先满足设计图样、工艺文件上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必须符合有关国家、行业的规定、规程。 1.3 实际操作者必须熟悉图样、工艺文件及所使用的设备性能,同时应会熟练操作。 1.4 焊缝必须由持"特种设备焊接操作合格证"的焊工进行施焊。 2、材料 2.1 材料牌号、规格应与图样相符,(有材料代用时,应办理材料代用手续)。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或有关行业标准,具有质量证明书及材料标记,并有本公司入库号。 2.2 严禁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材料。 3、加工成型 3.1 领料 3.1.1 领料人员应根据材料定额单、图样、工艺流转卡,核对材料牌号与规格、材料标记等,并在工艺流转卡、材料领料卡上作好记录。 3.1.2 领料时,首先检查材料表面质量,在符合要求时再进行下料操作。

3.2 下料、划线 3.2.1 按图样尺寸及工艺过程卡的规定进行排料、划线,排料时应注意钢材轧制方向和节约用料。 3.2.2 筒体直径展开长度尺寸应顺着钢板轧制方向。 3.2.3 筒节长度应不小于300MM。 3.2.4 每节筒体按图名义尺寸(中径)展开,展开长度:L=Π(DI+Δ1),与封头联接的筒体其展开尺寸,根据封头外圆周长下料,展开后四周每边放焊缝收缩量1MM,如需刨边或磨的筒节,每边应适当放余量。 3.2.5 划线时应首先核对钢板两直角边的垂直度。 3.2.6 下料划线的公差要求 3.2.6.1 筒节高度H 的划线公差为±1MM; 3.2.6.2 两对角线之差不大于3MM; 3.2.6.3 筒节周长允差为±2MM(对换热器壳体周长取正公差); 3.2.6.4 垂直度允差≤1.5MM。 3.2.7 周长需拼接时,应首先将拼接接头焊好后再进行加工,拼接上的板不得小于300MM。 3.2.8 在划好线的材料上进行标记移植,其标记应打在筒节钢板右端下角距边各5MM处,不锈钢用记号笔写标记,并经材料检验员确认尺寸和标记正确。 3.2.9 试板应在同一钢板上划出,其尺寸一般为长≥350MM,宽≥125MM 在试板上同样进行标记移植。 3.3 开料

下料通用工艺守则最新

下料通用工艺守则 1.材料要求 1.1在材料领用时,核对工艺文件与所领材料的牌号、规格和材质证 明书是否一致。 2.划线 2.1在划线下料前应对钢材表面进行净化处理。 2.2下料前,下料人员应根据材料面积、牌号及图样尺寸进行排版、 放样。碳钢、低合金钢用石笔、弹粉线法,不锈钢用铅笔、弹粉线法。 2.3划线时筒体的卷制方向应与钢板轧制方向一致。考虑焊缝正确布置,尽量使相关部件避开纵环缝所规定的尺寸,对长度要求较严的部件,如换热器、塔器等,其筒体拼缝处应预留焊接接头收缩余量。 2.4筒节长度不小于300mm,筒节展开长应不小于1000mm。筒体拼接 不准出现十字焊缝,相邻筒节纵逢距离为3倍板厚。且不小于100mm。 2.5凡在工艺文件上规定有试板的,筒体或封头在下料划线时,应按要求同时划出试板材料,并按规定作出标记。产品焊接试板的宽度方向应是钢板的轧制方向。 2.6划线时应从板材或管材无原始标志的一端开始,以保证剩余材料 上有原始标识。 3.材料标志移植 3.1制造受压元件的材料应有可追溯的标志。在制造过程中,如原标

志被裁掉或材料分成几块时,按《材料标识可溯性》进行标志移植,并在材料分割前完成标志的移植。 3.2 有耐腐蚀要求的不锈钢以及复合钢板,不得在耐腐蚀面采用硬印 标记。 3.3低温容器受压元件不得采用硬印标记。 3.4每件板料上都应写明产品编号、件号、下料尺寸等。 4.下料 4.1除一般零件外,压力容器受压件应尽量采用刨边机和自动切割机 进行下料。 4.2碳钢、低合金钢一般采用氧-乙炔切割下料;不锈钢应采用等离 子弧切割。 4.3除切割时预留切割耗量外,切割后需机加工的零件,应预留加工 余量,一般参照以下数量:500mm之内每边加大3mm;510-1000mm 每边加大4mm;1000-2000mm每边加大6mm。 5.坡口加工 5.1凡需制备焊接坡口的,应严格按图样和工艺要求进行加工。 坡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坡口表面不得有裂纹、分层、夹杂等缺陷; b. 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 m≥540MPa的低合金钢材及Cr-Mo低合金 钢材经热切割的坡口表面,加工完成后应按JB/T4730.4进行磁粉检测,I级合格; c. 施焊前,应清除坡口及两侧材表面至少20mm范围内(以离坡口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工艺规程是生产工人操作的依据 ,在加工过程中操 作 者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生产。随着新技术、新设 备的不断出现 ,作为指导生产活动的工艺规程也必须与时俱 进,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笔者就如何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的步骤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 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文件 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 ,经该工艺规程的主管工艺人员更改 并经批准后才能执行 ,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更改。 件的工艺过程是一个整体 ,对过程中任何工序的更改都要从 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 工艺规程是进行生产准备和生产管理的依据 工艺规程是由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的桥梁。为了把零件 的设计图样变成产品 ,必须在物资方面以及生产管理方面做 系列的准备工作。 3. 工艺规程是新厂建设和旧厂改造的重要技术资料 在执行过程中 ,如果发现工艺规程有错误或有好的建议 个零

在建设新厂或在老厂的基础上为某种新产品的投产扩 建车间时,工艺规程可以提供生产需要的机床和其他设备的 种类、规格、数量、各类设备的布局、建筑面积、生产工人的工种、数量以及必须具备的技术等级等数据。 、制定工艺规程所依据的技术资料 制定工艺规程的工作是从研究零件图及其技术条件开 始的。工艺人员在制定工艺规程时,首先要确定其内容,将这 些内容划分成工序,进而为各工序选择适当的设备,并根据零 件图和规定的生产纲领决定取得毛坯的方法。由此可见,制定 工艺规程应当具备以下主要技术资料。 1.产品零件图及有关部件图或总装图 产品零件图和与之相应的技术条件是规定对所制零件 要求的唯一文件,是零件制成后进行检验和验收的唯一依据。 因此,产品零件图应当正确而完善。工艺人员在为制定工艺规程而研究产品零件图时,其主要目的是认真领会零件图的各 项技术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产品质量。 2.生产纲领 生产纲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当出产的产品数量。有

通用工艺守则

1.操作者应仔细看清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各项说明,保持图纸与工艺文件的整洁和完整,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零部件的加工,不得随意自行更改。 2.操作者按照工艺要求查看所借的夹、量、刃辅具是否符合工艺文件的要求,若有疑问,应立即与组长或车间施工员联系。 3.操作者应将夹、量、刃辅具分别整齐地放置在工具箱上或其他适当的地方,但不准直接放在机床上,并应妥善保管好,不得任意拆卸,改变原来形状或尺寸。 4.在加工前,操作者首先应检查毛坯,或上道工序加工和本工序有关的尺寸,以确定余量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5.操作者应按照工艺规程的定位基面安装零件;在装夹工件前应将工件和夹具清理干净。在定位基面处不得有铁屑、毛刺、污物及磕碰现象。 6.加工面已到成品尺寸,以后该加工面不再加工,加工后应达到工艺文件通用技术标准、部标或厂标有关规定的要求。 7.按工艺规程进行压紧,应注意压紧力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用以增强刚性的各种辅助支承压紧后要注意防止变形和磕碰。 8.工件的首件检验,应在自由状态下进行,不得压紧在夹具上或机床工作台面上或其他压紧情况下检验,换刀后的首件应交检。 9. 对连续加工的工序或工步,为避免最后成批报废,操作者应分工序进行自检,并请检查员巡检。 10. 倒角与倒棱,沉割槽,都应按工艺规程加工,保证加工完成

后达到工艺或图纸要求。 11. 图纸中或工艺中未规定倒角倒棱的棱边处一律倒钝,一般情况应在加工有关方面时进行,如机械加工时无法倒钝,则最后由钳工倒钝。车内外螺纹时,口端都要倒成和螺距的大小及螺纹角度一样的成形角。零件倒毛刺应由操作者在本工序完成。 12.工件在各道工序加工后应由操作者保持清洁,到达无屑、无水、无脏物,并在适当的工位器具上存放整齐。经过研磨后的精密配合面必须洗净研磨剂。不立即进行下道工序加工的工件,加工面应采取防绣措施。 13.用磁力台吸住加工的各种工件,在加工后应该进行退磁。 14.工作前应首先检查机床各部位是否正常,机床应空运转5~10分钟,使转速逐渐增高,以消除传动部分的间隙,并保持良好的润滑状况,对于磨床磨头应点动和快速行程4~5次,工作台以最大行程往返10~20次。 15.操作者不私拆机的任何部件,在保险装置和安全罩拆下的情况下,严禁开车工作。 16.机床开动时不得擅离工作岗位,工作是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规定,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17.用作精密加工的机床,严禁强力切削或进行粗加工,一般机床应按规定动作进行操作,杜绝野蛮操作。 18.严格遵守机床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工件加工范围,不允许超规格,超负荷使用机床。

第7章%20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

第7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习 题 7-1 T 形螺杆如图7-1所示。其工艺过程如下,请分出工序、安装、工位、工步及走刀。 ⑴ 在锯床上切断下料Φ35×125; ⑵ 在车床上夹一头车端面,打顶尖孔; ⑶ 用尾架后顶尖顶住工件后,车Φ30外圆及T20外圆(第一刀车至Φ24,第二刀车至 Φ20),车螺纹,倒角; ⑷ 在车床上车Φ18外圆及端面; ⑸ 在卧式铣床上用两把铣刀同时铣Φ18圆柱上的宽15的两个平面,将工件回转90°(利 用转台),铣另两个面,这样作出四方头。 图7-1 7-2 如图7-2所示套筒零件,加工表面A 时要求保证尺寸10+0.10mm ,若在铣床上采用静调整 法加工时以左端端面定位,试标注此工序的工序尺寸。 7-3 如图7-3所示定位套零件,在大批量生产时制定该零件的工艺过程是:先以工件的右端 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左端端面、外圆及凸肩,保持尺寸5±0.05mm 及将来车右端端面时的加工余量 1.5mm ,然后再以已加工好的左端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右端端面、外圆、凸肩及内孔,保持尺寸60-0.25 mm 。试标注这两道工序的工序尺寸。 图7-2 图7-3 2?45?

7-4 如图7-4所示为一锻造或铸造的轴套,通常是孔的加工余量较大,外圆的加工余量较小, 试选择粗、精基准。 7-5 试提出成批生产如图7-5所示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从工序到工步),并指出各工 序的定位基准。 7-6 图7-6所示的轴类零件,在卧式铣床上,采用调整法且用两把铣刀组合在一起同时加工 两个槽。当此工序以大端端面为轴向定位基准时,根据零件图,重新标注工序尺寸A 。 图 7-4 图 7-5

数控折弯机通用工艺规范

数控折弯机通用工艺规 范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数控折弯机通用工艺规范 1、总则? 本通用工艺规范适用于结构件厂的折弯机上进行的低碳钢及有色金属的各种角度的折弯加工。 2、工作前的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操作工具和测量工具,模具、万能角度尺、卷尺、卡尺、深度卡尺。 认真阅读图纸,测量待加工零部件应符合图纸尺寸和技术要求,不符合图纸尺寸和技术要求的零部件不准进行折弯操作,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检查材料的长、宽、厚,料纹方向应符合成型加工特性,板材应清洁卫生。根据图纸工艺要求,更换相应的模具,进行较小尺寸零部件的折弯时多余的上刀排应卸下。 根据图纸工艺要求,确定合理的折弯顺序,进行折弯加工;对于数控折弯机,程序应先空运行一次然后进行折弯加工。重要零件应有试件加工验证程序,首件检验时,每进行一道折弯加工检验员应进行一次检验,修正偏差。 3、折弯作业? 板料弯曲时,应选择合适的弯曲半径,为减少弯曲力和弯曲变形,应采用较大的弯曲半径,一般最小弯曲半径按以下选择:应根据厂家机器的参数规程选择最小弯曲半径,发现不符,及时向工艺人员反映。 弯曲件的孔到弯曲边的最小距离弯曲处属于板材变形,在其周围的孔受其影响易变形,弯曲件的孔到弯曲边的最小距离应按照以下要求:当孔为圆孔和垂直于弯曲方向的长圆孔时, t<2mm时,L≥2t+r,t≥2mm时, L≥3t+r;当孔为方孔和平行于弯曲方向的长圆孔时, L≥4t+r; 弯曲件直边的最小高度:为了成形区成形,必须使工件直边高度H≥5t+r。对 于小于此高度,应采用压槽后弯曲,或增加直边高度,弯曲后再加工到需要的尺寸。

下料通用工艺.doc

下料通用工艺 范围 本通用工艺规定了下料的工艺规则,适用于本公司的产品材料的下料。 2下料前的准备 2.1看清下料单上的材质、规格、尺寸及数量等。 2.2 核对材质、规格与下料单要求是否相符。材料代用必须严格履行代用手续。 2.3查看材料外观质量(疤痕、夹层、变形、锈蚀等)是否符合有关质量规定。 2.4将不同工件所用相同材质、规格的料单集中,考虑能否套料。 2.5号料 2.5.1 端面不规则的型钢、钢板、管材等材料号料时必须将不规则部分让出。钢材表面上如有不平、弯曲、扭曲、波浪等缺陷,在下料切割和成形加工之前,必须对有缺陷的钢材进行矫正。 2.5.2 号料时,应考虑下料方法,留出切口余量。 2.5.3 有下料定尺挡板的设备,下料前要按尺寸要求调准定尺挡板,并保证工作可靠,下料 时材料靠实挡板。 3下料 3.1 剪板下料 3.1.1钢板、角钢、扁钢下料时,应优先使用剪切下料。钢板、扁钢用龙门剪床剪切下料, 角钢用冲剪机剪切下料。 3.1.2 用剪床下料时,剪刃必须锋利,并应根据下料板厚调整好剪刃间隙,其值见下表 钢板厚度 mm 4 5 6 7 8 9 10 剪刃间隙 mm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钢板厚度 mm 11 12 13 14 15 16 20 剪刃间隙 mm 0.5 0.55 0.6 0.65 0.7 0.75 0.8 剪切最后剩下的料头必须保证剪床的压料板能压牢。 3.1.4 下料时应先将不规则的端头切掉。 3.1.5 切口断面不得有撕裂、裂纹、棱边。 3.1.6 龙门剪床上的剪切工艺 3.1.6.1 首先清理工件并划出剪切线,将钢板放至剪床的工作台面上,使钢板的一端放在剪 床台面上以提高它的稳定性,然后调整钢板,使剪切线的两端对准下刀口,控制操作机构将剪床的压紧机构先将钢板压牢,接着进行剪切。剪切狭料时,在压料架不能压住板料的情况下可加垫板和压板,选择厚度相同的板料作为垫板。 3.1.6.2 剪切尺寸相同而数量又较多的钢板、型材时,利用挡板(前挡、后挡板和角挡板) 定位,免去划线工序。 3.1.6.3 利用挡板进行剪切时,必须先进行试剪,并检验被剪尺寸是否正确,然后才能成批 剪切。 3.2气割下料 3.2.1气割时,看清切割线条符号。 3.2.2 切割前,将工件分段垫平(不能用砖和石块),将工件与地面留出一定的间隙利于氧化铁渣吹出。

浅谈机械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QB/HT-RQ-12-07山东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机械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放单位

接收单位 接收人: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1.1 本守则规定了压力容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的通用工艺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 1.2 本守则适用于压力容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对于非压力容器的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1.3 压力容器机械零件的材料选用、切削加工应遵照设计文件的规定,并应符合本标准的具体要求。 1.4 压力容器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及国家关于压力容器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GB4709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GB4709 《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试验》 GB1801~1804 《公差与配合》 JB4726~4728 《压力容器钢锻件》

JB4707 《压力容器法兰》 GB196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GB197 《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 本公司《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3 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3.1 加工前的准备工作 3.1.1机械加工件的下料应遵守QJ/13J09-03中有关规定。 3.1.2压力容器锻件应符合JB4726~4728中有关规定。 3.1.3螺栓、法兰等机械加工件的选材应符合GB150第二章的规定。 3.1.4压力容器法兰在下列任一情况下,应进行正火或完全退火的热处理: ① 法兰断面厚度大于76mm的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② 焊制的整体法兰; ③ 锻制的法兰。 3.1.5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3.1.6要看懂、弄清工艺规程、产品图样及技术要求。有疑问之处应找有关技术人员问清后再进行加工。 3.1.7按产品图样或(和)工艺规程复核工件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待问题解决后才能进行加工。 3.1.8按工艺规程要求准备好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装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新夹具、模具等要先熟悉其使用要求和操作方法。 3.1.9加工所用的工艺装配应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得乱放,更不能放在机床导轨上。 3.1.10工艺装配不得随意拆卸和更改。 3.1.11检查加工所用的机床设备,准备所需的各种配件。 3.2 刀具与工件的装夹 3.2.1刀具的装夹

机械加工工序顺序的安排原则

机械加工工序顺序的安 排原则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机械加工工序顺序的安排原则 在安排加工顺序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先基准面后其它应首先安排被选作精基准的表面的加工,再以加工出的精基准为定位基准,安排其它表面的加工。该原则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指精加工前应先修一下精基准。例如,精度要求高的轴类零件,第一道加工工序就是以外圆面为粗基准加工两端面及顶尖孔,再以顶尖孔定位完成各表面的粗加工;精加工开始前首先要修整顶尖孔,以提高轴在精加工时的定位精度,然后再安排各外圆面的精加工。 2) 先粗后精这是指先安排各表面粗加工,后安排精加工。 3) 先主后次主要表面一般指零件上的设计基准面和重要工作面。这些表面是决定零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加工是工艺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在确定加工顺序时,要首先考虑加工主要表面的工序安排,以保证主要表面的加工精度。在安排好主要表面加工顺序后,常常从加工的方便与经济角度出发,安排次要表面的加工。例如,图5.5所示的车床主轴箱体工艺路线,在加工作为定位基准的工艺孔时,可以同时方便地加工出箱体顶面上所有紧固孔,故将这些紧固孔安排在加工工艺孔的工序中进行加工。此外,次要表面和主要表面之间往往有相互位置要求,常常要求在主要表面加工后,以主要表面定位进行加工。 4) 先面后孔这主要是指箱体和支架类零件的加工而言。一般这类零件上既有平面,又有孔或孔系,这时应先将平面(通常是装配基准)加工出来,再以平面为基准加工孔或孔系。此外,在毛坯面上钻孔或镗孔,容易使钻头引偏或打刀。此时也应先加工面,再加工孔,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6.6.1 制定加工工艺路线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制定工艺路线时,必须充分考虑采用确保产品质量,并以最经济的办法达到所要求的生产纲领的必要措施,即应该作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并有良好、安全的劳动条件。 6.6.2 工艺阶段的划分 零件加工时,一般不是依次加工完各个表面,而是将各表面的粗、精加工分开进行,为此,通常将整个工艺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加工阶段: 1、粗加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切去大部分加工余量,为半精加工提供定位基准和均匀而适当的余量。此外,应注意提高生产率。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培训文件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钳工差不多操作和钳工装配工序应遵守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加工件、焊接件的钳工操作和装配。专门产品或部件的装配应单独制订装配工艺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DZQ 161-2004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通用技术要求 Q/DZQ 162-2004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3 钳工差不多操作 3.1 錾削(铲削) 3.1.1 錾削时,躯体应避开錾削方向,以免錾屑飞出伤人。 3.1.2 錾削脆性材料时应从两端向中间錾削。 3.1.3 錾子的锲角应依照被錾削的材料按表1选用。 表1 錾子的锲角

3.2 锯削 3.2.1 锯条安装的松紧程度要适当。 3.2.2 装夹时,工件的锯削部位应尽量靠近钳口,以防振动。 3.2.3 锯削薄壁件时,必须选用细齿锯条锯割,薄板两侧还必须加垫木板。锯削时锯条相对工件平面倾斜角应小于45°。 3.3 锉削 3.3.1 依照工件的材质选用锉刀,有色金属选用单纹锉刀,钢件应选用双齿纹锉刀。 3.3.2 依照工件的加工余量、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选择锉刀,见表2。 3.3.3 不得用一般锉刀锉削有氧化皮的毛坯及工件氧化表面。 3.3.4 锉刀不得沾油,若锉刀刃面有油渍,可用煤油或清洗剂清洗后再用。 表2 锉刀的选用

3.4 刮研 3.4.1 通过刨、铣和锉削等机械加工的滑动表面,假如平面度达不到0.03mm/m2,表面粗糙度达不到Ra1.6以上时,需进行手工刮研,以提高几何精度和滑动表面接触率。 3.4.2 平面刮研量见表3。 表3 平面刮研量 mm 3.4.3 平面刮研接触点的检验要求见表4。 表4 接触点的检验要求

(完整版)打磨工通用工艺规范

打磨工通用工艺规范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打磨工通用工艺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守则规定了本公司打磨工艺要求。 本守则适用于本公司下料打磨清渣,焊接件打磨工艺 2 术语 2.1打磨:通过使用手提工具操作除去工件表层材料从而使工件获得所 需要的形状或表面粗糙度 2.2 打磨修整:将焊缝局部不规则处打磨消除 2.3 全部打磨:从一侧(或两侧)打磨整个焊缝表面但不改变整个焊缝形状 2.4 磨平:从一侧(或两侧)打磨整个焊缝,使其厚度同周围表面相同 3 打磨设备 3.1 角向磨光机,直磨机 3.2 砂轮磨片 钹型砂轮型号:125X6X22.2(MM) 百叶蝶 不锈钢碗刷 4操作规程 4.1操作前准备工作 4.1.1将机台及作业场所清理干净。 4.1.2准备好待加工工件,并放置于方便作业的位置,准备好加工完成品 放置备用的托架。 4.1.3检查是否有螺丝松动、漏电,安全装置、关机按钮、事故急停装置 是否正常工作。 4.1.4检查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经过品检员检验并批准放行的合格零部件。 4.1.5按照所要加工的零部件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砂轮。 4.1.6戴好口罩及护目镜,穿好工作服。 4.1.7安装并紧固砂轮,。 4.1.8试机,并进行调整。确保砂轮无抖动现象; 4.1.9进行首件打磨,检查是否符合打磨要求,并经质检或主管确认无误,

方可开始批量作业。 4.2操作规范 4.2.1工作前,应检查砂轮有无损坏,防护装置是否完好,通风除尘装置 是否有效。 4.2.2安装砂轮时,必须核对砂轮允许的最高转速是否与主轴转速相适应。 4.2.3需打磨的产品应放置平稳,小件需加以固定,以免在打磨过程中产 品位移而导致加工缺陷。 4.2.4正确使用打磨工具,及时检查和更换磨损严重的砂轮磨片。 4.2.5打磨时应紧握打磨工具,砂轮片与工作面保持15-30°,循序渐进 (A→B),不得用力过猛而导致表面凹陷。 4.2.6在打磨过程中发现产品表面有气孔,夹渣,裂纹等现象时应及时通 知电焊工补焊。 4.2.7打磨结束后需进行自检,打磨区域应无明显的磨纹和凹陷,周边无 焊接飞溅物,符合产品设计和工艺要求。产品应归类存放,堆放整齐有 序。 5 打磨工艺规范 5.1打磨参数 打磨电压打磨电流打磨转速砂轮直径范围

不锈钢容器制造通用工艺守则

1. 主题内容及适应范围 1.1本规程对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各零部件和成品的组装程序、组装要求、质量检验、试验等做出通用规定。 1.2本守则如与设计、工艺文件相矛盾之处,应以设计、工艺文件为准。 1.3制造时,除引用标准和有关工艺守则外,还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1.4本守则中引用的法规、标准、守则等如经修改,应以新的版本为准。 2. 引用标准 R000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50《压力容器》 151《管壳式换热器》 4710《钢制塔式容器》 4731《钢制卧式容器》 20584《钢制化工容器制造技术要求》 47015《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21433《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 3. 材料要求 3.1材料验收、保管按照《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及程序文件中材料质量控制的规定执行。 3.2不锈钢材料及零部件应防止长期露天存放、混料保管。要求按时投料、集中使用、随时回收、指定区域存放遮蔽保管。 3.3不锈钢与碳素钢等原材料有严格的隔离措施,搁置要稳妥,堆放要整齐,防止损伤(划痕、磕碰、压痕)和弯曲,散装的光亮板材应立放在15°斜度的木架上。 3.4设计图样要求对原材料进行抗晶间腐蚀试验复验的,其复验用试样的形状、尺寸、加工和试验方法,除设计图样另有规定外,应符合21433或设计图样规定的试验方法。 3.5制造压力容器用的不锈钢材料不得有分层,表面不允许有裂纹、结疤等缺陷。用于制造 有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不锈钢板,应经80?100号砂头抛光后,再检查表面质量。 3.6不锈钢钢板表面允许存在深度不超过厚度负偏差之半的划痕、轧痕、麻点、氧化皮脱落后的粗糙等局部缺陷。 3.7经酸洗钝化供应的不锈钢材料表面不允许有氧化皮和过酸洗现象。 3.8不锈钢原材料和不锈复合钢板应按牌号、规格、炉号、批号分类存放,不锈钢材料上应有清晰的入库标识,应采用无氯、无硫记号笔书写,氯含量要w 25,也可用纸质标签粘贴 标识。 3.9钢板或另部件在吊运制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钢板表面的清洁,并防止磕碰划伤。 3.10深度超过规定应清除,清除打磨的面积应不大于钢板面积的30%,打磨的凹坑应与母 材圆滑过渡,斜度不大于1: 3。 3.11打磨后,如剩余厚度小于设计厚度,且凹坑深度小于公称厚度的5%或2 (取小者), 允许不做补焊;如凹坑深度较深,剩余厚度仍满足上述要求,与设计部门联系协商解决。 3.12超出上述界限的缺陷应考虑补焊,但应符合以下要求: (1)低合金铬钼钢,单个修补面积小于或等于1002,总计面积小于或等于300 2或2% (取小者); (2)允许焊补深度不大于板厚的1/5。 (3)钢板边缘的分层长度如不大于25,可免于修补或清除;长度大于25,且深度大于1.5的分层均应打磨消除。打磨深度如不大于3,可免于焊补,否则焊补后使用;同一平面内,间距不大于板厚5%的分层,应作为连续的分层长度。 (4)钢板表面及坡口分层补焊应符合《焊接通用工艺守则》的规定。

钢结构下料通用工艺

钢结构下料通用工艺 1、主体内容与适用范围 主体内容:钢材划线、下料及切割的有关技术要求。 适用范围:板材、型材和管材的划线、下料及切割。 2、编制依据 JGJ81-2002《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J99-98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3、操作前的准备 操作人员应熟悉图样、技术要求及工艺文件的内容,并熟悉所用的设备、工具的使用性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维护保养规则。数控切割应预先输入图形或编制程序。气割及设备操作人员须考试合格后上岗。 操作人员应按有关文件的规定,认真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对工件和工具应备有相应的工位器具,整齐地放置在指定地点,防止碰损、锈蚀。 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准备好作业必备的工具、量具,并仔细检查、调试所用的设备、仪表、量检具、模具、刀具,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使用的仪表、量检具应在有效检定期内。 4、划线 一般规定 钢材存在影响划线的弯曲、凹凸不平时,应先进行矫正。 划线前,钢材表面必须清理干净,去除油污、锈蚀等,发现钢材有裂纹、严重锈蚀等缺陷,应经检查部门做出处理后,方可划线。 自行制作的划线样板、样杆,应得到检验部门的确认。 划线的技术要求 应按设计图样、工艺文件在钢材上以1:1实样进行划线,根据不同的下料方法,划线时应留出适当的切割余量。 断面不规则的板材、型材及管材等材料划线时,必须将不规则部分让出。应注意个别件对材料轧制纹络的要求。

用石笔所划出的线条及粉线所弹出的线条必须清晰。 划线时,应首先划基准线,而后再划其它线;对于对称的工件,一般应先划中心线,以此为基准在划圆弧,最后在划各直线。划线时可用样冲打小眼让圆规定脚。 需要剪切的工件,划线时应考虑剪切线是否合理,避免发生不适于操作的情况。 在带有毛边的钢板上下料线时,要根据钢板毛边的实际情况,去除不符合钢板质量要求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再向内让出10mm划出下料线。 划线的标记 划线时,当所划的线除有下料线外,还有其它线时如大组立基准线、隔板组装线、全熔透范围线、半熔透位置线等,应对主要的线加注标记,并用油漆笔标出,以示区别。尺寸偏差与质量检验 钢材坯料划线的尺寸偏差值应不大于尺寸公差值的三分之一;如果下料后为方形或矩形板料时,则划线时对角线长度差应不大于板材下料时对角线长度差的三分之一。 重要工件划线应进行100%检验。其它工件则应做好首检和抽检工作,抽检的数量可根据工件的情况由检验部门自行决定。 5、下料 下料的一般原则 下料应优先选用机械下料,其次选用火焰切割下料。 应优先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方式下料,尽量少采用手工方式下料。 应尽量选用下料精度较高的方法下料。 批量下料时,首件应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工艺或图纸的要求。并做好相关的检验记录。机械下料 机械下料的通用要求 (1)数量较多的工件下料,应尽量采用挡铁或专用控制尺寸装置并在设备上调整正确后下料。 (2) 工件应在设备上定好位并按下料线找正夹紧后方可开动机器。 (3)多人联合作业时,必须由专人指挥负责。 板材下料的一般规定 (1)钢板机械下料时,直线剪切在剪切板上进行;型钢下料可采用砂轮机进行、型钢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完整

第10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0.1 工艺过程 10.1.1 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 (1)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是指把原材料(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①生产与技术的准备,如工艺设计和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资料的准备;②毛坯的制造,如铸造、锻造、冲压等;③零件的加工,如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④产品的装配,如总装,部装、调试检验和油漆等;⑤生产的服务,如原材料、外购件和工具的供应、运输、保管等。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比较复杂,目前很多产品往往不是在一个工厂单独生产,而是由许多专业工厂共同完成的。例如:飞机制造工厂就需要用到许多其他工厂的产品(如发动机、电器设备、仪表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架飞机的生产过程。因此,生产过程即可以指整台机器的制造过程,也可以是某一零部件的制造过程。 (2) 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如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均为工艺过程。在工艺过程中,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工艺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同样,将加工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装配精度并获得预定技术性能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的两项主要容。 10.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的,而工序又可分为若干个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毛坯就是依次通过这些工序的加工而变成为成品的。 (1) 工序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区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或设备)是否变动和完成的那部分工艺容是否连续。如图4.1所示的零件,孔1需要进行钻孔和铰孔,如果一批工件中,每个工件都是在一台机床上依次地先钻孔,而后铰孔,则钻孔和铰孔就构成一个工序。如果将整批工件都是先进行钻孔,然后整批工件再进行铰孔,这样钻孔和铰孔就分成两个工序了。 工序不仅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也是制订工时定额,配备工人,安排作业和进行质量检验的依据。 通常把仅列出主要工序名称的简略工艺过程称为工艺路线。 (2) 安装与工位 工件在加工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先占据一正确位置(定位),然后再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工件(或装配单元)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容称为安装。在一道工序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安装。工件加工中应尽量减少装夹次数,因为多一次装夹就多一次装夹误差,而且增加了辅助时间。因此生产中常用各种回转工作台、回转夹具或移动夹具等,以便在工件一次装夹后,可使其处于不同的位置加工。为完成—定的工序容,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单元)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

第3章_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期末考试试题

例题 在成批生产条件下,加工如例题图所示零件,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如下所述: ⑴在车床上加工整批工件的小端端面、小端外圆(粗车、半精车)、台阶面、退刀槽、小端孔(粗车、精车)、内外倒角; ⑵调头,在同一台车床上加工整批工件的大端端面、大端外圆及倒角; ⑶在立式钻床上利用分度夹具加工四个螺纹孔; ⑷在外圆磨床上粗、精磨1206h 外圆。 试列出其工艺过程的组成,并确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画出各工序的工序简图,用符号标明加工面, 标明定位 基准面,用数字注明所消除的不定度(自由度)数,其它用文字说明、工艺过程分析到工步。 例题图 解:工序I 车,(见例题解答图a ),一次安装,工步为:(1)车端面; (2)粗车外圆;(3)车台阶面;(4)车退刀槽;(5)粗车孔;(6)半精车外圆; (7)精车孔; (8)外圆倒角; (9)内圆倒角。 工序Ⅱ车(见例题解答图b ),一次安装,工步为:(1)车端面;(2)车外圆;(3)车内孔;(4)倒角。 工序Ⅲ钻(见例题解答图c ),一次安装,4个工位,工步为:(1)钻4个孔;(2)攻4个螺纹孔。 工序Ⅳ磨(见例题解答图d ),一次安装,工步为:(1)粗磨外圆;(2)精磨外圆。

例题指出例题图零件结构工艺性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题图 答:例题3. 2图a 底面较大,加工面积较大,加工量较大且不易保证加工质量,建议减少底面加工面的尺寸,如开一通槽。例题图中孔的位置距直壁的尺寸太小,钻孔时刀具无法切入,安装也不方便,故应该增大其距离。 例试拟定例题图所示小轴的单件小批生产和大批大量生产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分析每种方案的工艺过程组成。 例题图 解: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如例题表a和b所示。 工序工序内容所用设备 1车一端端面,打中心孔 调头车另一端面,打中心孔 车床 2车大端外圆及倒角 调头车小端外圆及倒角 车床 3铣键槽、去毛刺铣床 工序工序内容所用设备 1铣端面,打中心孔铣端面打中心孔机床 2车大端外圆及倒角车床 3调头车小端外圆及倒角车床 4铣键槽键槽铣床 5去毛刺钳台 从表中可看出,随零件生产类型的不同,工序的划分及每一个工序所包含的加工内容是不同的。在例题表中,车完一个工件的大端外圆和倒角后,立即调头车小端外圆及倒角,这是一个工序。而在例题表中,是在车完一批工件的大端外圆和倒角后再调头车小端外圆和倒角,加工内容没有连续进行,故是两个工序。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文件编号:CY/QG03-19-2003 编制: 审核: 标准化: 会签: 批准: 常州液压成套设备厂有限公司 二00三年一月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一、总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切削加工应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适用于本企业的切削加工。 2、引用标准 GB4863 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 ZB/J 38001 切削加工通用技术条件。 3、加工前的准备 3.1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要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3.2要看懂、看清工艺规程、产品图样及其技术要求,有疑问之处应找有关人员问清后再进行加工。 3.3按产品图样或(和)工艺规程复核工件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待问题解决后才能进行加工。 3.4按工艺规程要求准备好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装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新夹具、模具等,要先熟悉使用要求和操作方法。 3.5加工所用的工艺装备应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得乱放,更不能放在机床的导轨上。 3.6工艺装备不得随意拆卸和更改。 3.7检查加工所用的机床设备,准备好所需的各种附件,加工前机床要按规定进行润滑和空运转。

4、刀具与工件的装夹 4.1刀具的装夹 4.1.1在装夹各种刀具前,一定要把刀柄、刀杆、导套等擦拭干净。 4.1.2刀具装夹后,应用对刀装置或试切等检查其正确性。 4.2工件的装夹 4.2.1在机床工作台上按装夹具时,首先要擦净其定位基面,并要找正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 4.2.2工件装夹前应将其定位面、夹紧面、垫铁和夹具的定位、夹紧面擦拭干净,并不得有毛刺。 4.2.3按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定位基准装夹,若工艺规程中未规定装夹方式,操作者可以自行选择定位基准和装夹方法,选择定位基准应按以下原则: (一)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 (二)尽可能使各加工面采用同一定位基准; (三)粗加工定位基准应尽量选择不加工或余量较小的平整表面,而且只能使用一次; (四)精加工工序定位基准应是已加工表面; (五)选择的定位基准必须使工件定位、夹紧方便,加工时稳定可靠。 4.2.4对无专用夹具的工件,装夹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找正: (一)对划线工件应按划线进行找正 (二)对不划线工件,在本工序后需继续加工的表面,找正精度,应保证下道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三)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小于尺寸公差和位置

钢结构下料通用工艺

呼市南二环三标段 钢箱梁工程 钢结构下料工艺 编制: 审核: 重庆建工工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分公司 2014年08月24日 钢箱梁钢结构下料工艺 1、主体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体内容:钢材划线、下料及切割的有关技术要求。 1.2适用范围:板材、型材和管材的划线、下料及切割。 2、 编制依据 TB 10212-2009 《铁路钢桥制造规范》 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3、 操作前的准备 3.1 操作人员应熟悉图样、技术要求及工艺文件的内容,并熟悉所用的

设备、工具的使用性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维护保养规则。数控切割应预先输入图形或编制程序。气割及设备操作人员须考试合格后上岗。 3.2 操作人员应按有关文件的规定,认真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对工件和工具应备有相应的工位器具,整齐地放置在指定地点,防止碰损、锈蚀。 3.3 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准备好作业必备的工具、量具,并仔细检查、调试所用的设备、仪表、量检具、模具、刀具,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使用的仪表、量检具应在有效检定期内。 4、划线 4.1 一般规定 4.1.1 钢材存在影响划线的弯曲、凹凸不平时,应先进行矫正。 4.1.2 划线前,钢材表面必须清理干净,去除油污、锈蚀等,发现钢材有裂纹、严重锈蚀等缺陷,应经检查部门做出处理后,方可划线。 4.1.3 自行制作的划线样板、样杆,应得到检验部门的确认。 4.2 划线的技术要求 4.2.1 应按设计图样、工艺文件在钢材上以1:1实样进行划线,根据不同的下料方法,划线时应留出适当的切割余量。 4.2.2 断面不规则的板材、型材及管材等材料划线时,必须将不规则部分让出。应注意个别件对材料轧制纹络的要求。 4.2.3 用石笔所划出的线条及粉线所弹出的线条必须清晰。 4.2.4 划线时,应首先划基准线,而后再划其它线;对于对称的工件,一般应先划中心线,以此为基准在划圆弧,最后在划各直线。划线时可用样冲打小眼让圆规定脚。 4.2.5 需要剪切的工件,划线时应考虑剪切线是否合理,避免发生不适于操作的情况。 4.2.6 在带有毛边的钢板上下料线时,要根据钢板毛边的实际情况,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