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子》三篇

《列子》三篇

《列子》三篇
《列子》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七个二类字,学会四个一类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薛谭学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子》的大致内容,了解列子其人。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查找《列子》相关资料,找《列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列子》相关资料。

二、读古文,感受寓意:

(一)、读课题《薛谭学讴》,你读懂了什么?薛谭学习唱歌。

(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薛谭学讴》的故事。

(三)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扫清难读的字:讴遂弗止郊衢响遏行云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这篇短文的大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完,自己就以为统统都会了,便打算向老师先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拦他,并在城外的大路旁给他设酒饯行。席间,秦青轻轻地击着拍子,唱了一支十分悲壮的曲子,歌声把树林都震响了,使天上飘动着的彩云也停住不动了。薛谭听了,便连忙向老师谢罪请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

3.感受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言传身教”。

三、教师小结: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四、作业:

1、把其中一篇读给家长听,并能用自己的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结合这两则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薛谭学讴

《列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响遏行云

学无止境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设疑:

1、今天我们学习《纪昌学射》。

2、齐读课题。

3、谁愿意对说一说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文题的理解?

(纪昌学习射箭。)

4、学习这则寓言,你都想知道什么问题?

(纪昌跟谁学习射箭?是怎样学习的?学习怎么样?……)

5、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了一下,是不是这样几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大家设计的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己试读课文

师:大家读了课文,从朗读的角度你觉得读文言文与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课文不太好读。)

三、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文中不太好读的语句,我们来练习读一读。(在读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2)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3)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望之。

(5)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四、请三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第一个问题:纪昌跟谁学习射箭?

1、读“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板书:学射于飞卫

2、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飞卫是谁?为什么用了一个“又”,不用不可以吗?)

3、这些问题在文中写没写?哪里写了?

4、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5、学习理解“弟子……其师。”

6、学习理解“甘蝇……鸟下。”

7、学习了这一段,你想到了哪此词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名师出高徒,神箭手……)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带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一段)

六、研讨第二个问题:“飞卫”这位高师是怎么教纪昌学习射箭的?

板书:先学不瞬(眨眼),亚学视(看)

读“飞卫”说的两段话。——抓住语言来写

七、研讨第三个问题:

纪昌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得怎么样?

1、怎样学习“不瞬”的?

(1)读句子——“纪昌归……以目承牵挺。”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学得怎样?

(1)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2)指导朗读。

3、怎样学习“视”的?

(1)读句子——“昌以牦……南面望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从纪昌学“不瞬”与“视”中看出什么?

(非常刻苦,克服困难,想尽办法。)

4、学得怎样?(作者用4句话写他学得怎样?)

(1)读句子“旬日之间……”“三年之后……”“以睹余物……”

“乃以燕角……不绝。”

(2)由纪昌学习的结果,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3)用自己的话讲《纪昌学射》的故事和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八、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学射于飞卫

纪昌学射先学不瞬

亚学视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段一段地复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四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列子·杨朱第七》原文及译文(之四)

《列子·杨朱第七》原文及译文(之四) 原文: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货,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树,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逞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往,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禽骨厘闻之,曰:“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段干生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孟孙阳问杨朱曰:“有人于此,贵生爱身,以蕲不死,可乎”曰:“理无不死。”“以蕲久生,可乎”曰:“理无久生,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且久生奚为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既闻之矣,既见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况久生之苦也乎”孟孙阳曰:“若然,速亡愈于久生,则践锋刃,入汤火,得所志矣。”杨子曰:“不然。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 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 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衣素衣而出: 穿着白衣服出去。 第一个“衣”是动词, 穿衣服。 第二个“衣” 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 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 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 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 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 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
1/8

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 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 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 道九年之后, 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 中说, 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 立秋日就反归“风穴”, 风至则草木皆生, 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 说: “子 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 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 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 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 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 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 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2、关于《列子》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 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 人的作品。 《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 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 哲学中的辩证思想, 在某些方面, 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列 子》中反映的片断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列子》在古代文学 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列子》 内容很繁杂, 除了谈神仙佛老, 谈自然现象的, 更多的是大量民间故事 、 寓言和神话传说等。 如“愚公移山”、 “歧路亡羊”、 “杞人忧天”、 “纪 昌学射”、“鲍氏之子”等,形象鲜明,寓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和思想 价值,至今脍炙人口。有些故事虽然取材于其他著作,但经过改写润色,比原作 的文学性大大提高了。如“狙公赋茅”的故事,在《庄子·齐物论》中,只有这 样寥寥数语:“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 暮三’众狙皆悦。”《列子·黄帝篇》则把它扩展为一篇结构完整的寓言,写得 有声有色。故事说:“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 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匠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 曰:‘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茅,朝四 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今人严北溟、严捷有《列子译注》。该书注释简明精当,尤其是对《列子》
2/8

列子故事秀娟

列子小故事读本

列子简介: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今本《列子》八卷,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夸父追日》、《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朝三暮四》等

故事一: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 【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寓意: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够把事情办好。

故事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原文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原文 愚公移《列子汤问》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 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 教材分析: 《伯牙善古琴》作为一篇新入选教材文章,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百余字,却蕴含深厚。文章由面及点的展开叙述,创设了一幅意境深远的“高山流水知音”图。开篇运用对偶句,总括伯牙、子期的特点,为后文叙事奠定了基础。文章语言简练,篇幅短小,故事性强,生动的对话能够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课文广为传颂,不仅因为他们的故事感人,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情令人称赞、向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学生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诵读品味课文、感悟课文。 学习目标: 1.能熟练的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3.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深刻理解“知音”难觅,珍惜友谊。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2.理解“知音”一词,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学习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趣导入。 1.学习目标: 1)能熟练的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3)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深刻理解“知音”难觅,珍惜友谊。 2.《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伯/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懂文意。 要求:1.听读课文,纠正错误。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如有不会,做好标记,班级 合作解决疑难。 (三)检查自学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5.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合作讨论: 1.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善”,分别是什么意思?都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请分别从写作和内容上进行分析。 2.子期听出的仅仅是“泰山”“江河”吗?那么他还听出了什么呢? 3.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伯牙堪称子期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五)自读课文,仿照练习。 展开联想和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明月、杨柳”时,钟子期又会如何赞叹呢?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充钟子期赞叹的内容。 示例: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列子二则

王明口三中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列子二则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 主备田孝杰审核统稿执教 班级学生姓名成绩 【学习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理解字词句,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学习难点】: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修道: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于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二、关于《列子》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列子》在古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列子》内容很繁杂,除了谈神仙佛老,谈自然现象,更多的是大量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纪昌学射”“鲍氏之子”等,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至今脍炙人口。有些故事虽然取材于其他著作,但经过改写润色,比原作的文学性大大提高了。如“狙公赋茅”的故事,在《庄子?齐物论》中,只有这样寥寥数语:“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列子?黄帝篇》则把它扩展为一篇结构完整的寓言,写得有声有色。故事说:“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匠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今人严北溟、严捷有《列子译注》。该书注释简明精当,尤其是对《列子》思想的阐释独具只眼,超迈前人。译文严谨、准确流畅,是研究《列子》的一部很好的参考书。一、自主学习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

列子原文及翻译

列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最近有很多同学在找《列子》一则原文及翻译,那么今天的内容就是《列子》一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列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注释: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 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⑨洋洋:宽广的样子。⑩鼓:弹奏。 相关阅读: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周朝郑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导读: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

愚公移山《列子_汤问》原文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原文 愚公移《列子汤问》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 b e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 mg )妻有遗男,始龀(ch n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

伯牙与钟子期-列子原文

伯牙与钟子期|列子原文 《伯牙与钟子期》原文及 列子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鼓:弹. 志:心意.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 啊\ . 洋洋:广大 善:语气助词,相当于好

念:心里所想的 得之:知道 阴:北面。又,《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东流;其阴,济水东流。 卒:同猝,猝然,突然 操:曲调 造:奏 辄:就 逃:逃避 穷其趣:彻底理解他的志趣 夫:语气助词,无义。 吾于何逃声:大意是我演奏的内容怎么也逃不过他听觉。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

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作家简介

先秦作家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2墨子: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现存五十八篇。 3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篇。 4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书,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5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 6庄子:名周,战国时蒙城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7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中国的屈原。著作有《九歌》《九章》《天问》 8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荀子》32篇,《劝学》《天论》 9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55篇。 10吕不韦:战国末期的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吕氏春秋.》 11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公元前辈,著有《列子》8篇。 秦汉作家 1贾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新书》10卷58篇;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2刘安:沛郡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淮南王。《淮南子》 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淡之子。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史记》 4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说苑》《新序》 5王充:字仲任,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批评家,《论衡》 6班固:字孟坚,扶风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包举一代。 魏晋作家 1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梁父吟》《出师表》 3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文学家《燕歌行》《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4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陈思王,《曹子建集》 5陈寿:字承祚,西晋文学家,国别体《三国志》 6陆机:西晋文学家《文赋》 7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字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集》《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8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南北朝作家 1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代史学家、散文家。《后汉书》 2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第一部笔记本小说集《世说新语》 3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 4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40卷 5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隋唐五代作家 1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

《列子》一则

《列子》一则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含义。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疏通文意 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PPT) 二、作者简介 学生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PPT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揣摩朗读方法。 2、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点拨朗读技巧 4、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书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共性问题,师点拨。

4、指名译全文,评价。 五、品味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文思考: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4、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5、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二)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4、高山流水(觅知音) 5、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七、布置作业 1、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 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其中每篇文字各有主题,不仅蕴含哲理,而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下面十个寓言故事带你细细体会,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愚公移山 【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 【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 【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大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最远,中午离人最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升的时候有车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只有盘子那样大,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天气还是凉丝丝的,中午就热得像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寓意】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余音绕梁 【原文】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寓意】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高山流水

列子一则翻译

列子一则翻译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列子》一则翻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善于鼓:弹奏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志趣,心意所向峨峨:高耸的样子若:好像 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译文:伯牙弹琴时,心里向往登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啊像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水宽广的样子江河:指长江、黄河 译文:伯牙又向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啊像长江黄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想,想象必:一定得:懂得,知道之:代词,它(伯牙弹琴时想象的情景)译文: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游:游览于:在阴:山的北面卒:通“猝”,突然止:止步,因被困而止步 乃:于是,就援:拿,拿过来 译文: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心里悲愁,就拿琴弹了起来。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为:动词,弹奏霖雨:久下不停的雨操:琴曲的一种更:又,再造:弹奏 译文: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每:每次辄:立即,就穷:动词,穷尽 译文:每奏一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舍:放下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之:的听:名词,听力 犹:如同,好像于何:“如何”,怎样逃:使……逃脱 译文: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您的听力好啊,好啊!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我如何能使琴声逃脱您的听力呢”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其中每篇文字各有主题,不仅蕴含哲理,而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下面十个寓言故事带你细细体会,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愚公移山 【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 【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 【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大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最远,中午离人最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升的时候有车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只有盘子那样大,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天气还是凉丝丝的,中午就热得像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寓意】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余音绕梁 【原文】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寓意】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高山流水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一《列子汤问》(节选)

列子·说符全文

列子·说符全文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伸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

即承此言。《御览》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习。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关尹对列子说:说话声音好听,回响也就好听;说话声音难听,回响也就难听。身体高大,影子就高大;身体矮小,影子就矮小。名声就像回响,行为就像影子。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语,就会有人附和;谨慎你的行为,就会有人跟随。所以圣人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于自身,稽考在于别人。别人喜爱我,我一定喜爱他;别人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