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重点赏析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重点赏析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重点赏析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重点赏析

《诗四首》重点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

1.本诗表现一天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的理解(尾联的“愿”指的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表达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愿望。

3. 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使至塞上

中心: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孤独郁闷的思想感情。

1. 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独、郁闷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2.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云霄;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直”和“圆”两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奇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可选择一例答题)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渡荆门送别

1. 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

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

原野上滚滚东流。

2.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中“随”“入”字好在何处。

“随”是“随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了,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是“流入”的意思,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无尽的原野。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江面上的月亮像飞下的明镜,浮云在江面上凝聚成了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怜”字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怜”字是喜爱的意思。本句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别。

登岳阳楼(其一)

1.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哀伤和顾影自怜、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愁(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

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赏析。

本联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让人感慨万分。

3.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诗人满头白发在漫天风霜里凭吊,面对那苍苍枯木和清清波涛,心中涌动无限悲凉。

本联语意双关,“风霜”既指秋风,又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的憔悴悲愁,流露出家国之恨。

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赏析

◆《秋词》

1、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可以看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2、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例如: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⑷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鲁山山行》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傍晚,夜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景之中处处流露出游山的欣喜愉悦,充满野趣,表达了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1、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森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2、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

白居易曾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是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作者在这里反其意以自勉。意思是不要因为年老而唱起那种“黄鸡崔晓”、朱颜已老的悲观消极的调子。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从而展示出他对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

3、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只要扣住“风吹雨”的双层含义,从写作、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

3、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竟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满怀报国热情,矢志不渝。

练习题

1、颜真卿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们所学的诗歌《长歌行》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

3、

4、

5、

6、

9

11、刘禹锡的《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

12、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的诗句是

默写《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解析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最新范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最新范文 【导语】古代诗歌吟诵时,都有一定的节奏划分规律.一般是两字一顿.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也包含两种节奏划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 阴一去不返。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 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 野望王绩(jì) 东皋(g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1、词语解释①薄暮:傍晚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诗中指牛群 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2、《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彷徨心情的两句诗是:东皋薄暮 望,徙倚欲何依。 3、《野望》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写景)两句诗 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 归的两句诗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 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7、本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野望》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运用了“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zǎi)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词语解释①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故乡 2、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两句诗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黄鹤楼》中崔颢运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两句诗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6、诗中颈联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朗,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可见,鹦鹉洲上的草木繁茂浓绿。

八年级语文上册 9 古诗四首教学案 苏教版

九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法】 生主师导展示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春望》《泊秦淮》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2.作者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 答: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5.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7.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答: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傍晚、地点东皋、事件远眺。“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 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6.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7.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9.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完整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丘 m 、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 (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_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__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____________ 、________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 山________ 、______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 “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 ?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 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含参考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春望 一、默写

2017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四首)教案1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复习题123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望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当 2、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4、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5、《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

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 7.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1)、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三、春望杜甫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3、表现在战事连绵中久盼亲人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山河)到

八年级(上)古诗文赏析(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期末复习专项练习 ——古诗文赏析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岳”的是____岳____山,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_________的气势和_________的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_。 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_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3、颔联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______”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___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____;"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5、"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6、《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颈联是____ ,尾联是_____。(选“近望、细望、远望、俯视”填空)

7、诗的首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尾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8、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雄伟抱负飞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0、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11、"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12、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1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4、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

教学媒体:录音机 1、检查预习 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重点词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些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学习《游山西村》 范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30诗四首(1)

八年级上册30 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1.这首诗可分①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②劳作的辛苦与执着,③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这首诗流露了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心愿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4 “带月荷锄归”历来被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二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说说它的意境吗? 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渡荆门送别》李白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 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

人教版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

1 《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不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 《观月记》 [南宋]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 专项复习题精选 命题热点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1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字词 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

望岳 ,。 ,。 1.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2、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3、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4.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9、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 。 10、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别分析“钟”“割”好在何处? 1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⑴ ⑵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 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二)春望 ,。 ,。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7、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那几句诗? 8、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9、结合诗句内容,谈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10.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 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翻译: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翻译: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翻译: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翻译: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觉得空荡荡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翻译:山野一眼望去尽是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翻译: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骑着马带着猎物满载而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他们相互望去并不相识,但是彼此各得其乐,不禁让诗人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 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四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译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下课外古诗四首译文、背景、主旨、练习题及答案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背景:《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2分)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分) 1、【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1分) 2、【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2分) 龟虽寿曹操 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背景:此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主旨:这首诗是抒发人生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腾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宇宙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体观作者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直接表达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诗句是:。 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主旨句是 , 。 3、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