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阜蒙县六家子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辽宁省阜蒙县六家子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辽宁省阜蒙县六家子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辽宁省阜蒙县六家子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辽宁省阜蒙县六家子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区处于建平-阜新镍钨铜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是辽宁省主要的铜、铅、锌、金、银、砷、锑、镍、钨、锡、钼等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通过对矿区地质、矿体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帮助。

标签: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阜蒙县六家子

1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Ⅰ)内蒙地轴(Ⅰ2)建平台拱(Ⅰ21)旧庙断凸(Ⅰ21-3)与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Ⅲ)内蒙优地槽褶皱带(Ⅲ1)交接部位(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的表壳岩组合、中生界白垩系下统的义县组、新生界第四系等。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仅出露早白垩系义县组,侵入岩不发育,仅新太古代和白垩纪有侵入。区域上变质岩较发育,主要为区域变质岩之庄头营子片麻岩,分布于八家子火山沉积盆地周边。区域上地质构造变形以脆性断裂为主。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2.1.1太古界变质表壳岩组合

零星分布于矿区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中。呈近北东向展布,倾向南东为主,局部受构造影响倾向北西。主要岩性有: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角闪石岩。

2.1.2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K1y)

义县组一段(K1y1)岩性为黄褐色片麻岩质巨砾岩、紫色泥质页岩、黄绿色泥质粉砂岩,是一套山前坡麓地带快速堆积的基底粗碎屑岩,几乎是原地堆积。

义县组二段(K1y2)以火山爆发相为主,兼有喷发相,另夹有火山活动间歇期的河湖沉积相。岩性主要为凝灰岩,流纹岩及互层的砂岩与泥岩,复成分砾岩。

2.1.3新生界第四系

仅发育全新统(Qh),主要分布在山间、坡麓地带,构成高低不同的带状、裙状等阶梯式地貌。

2.2构造

霍各乞铜多金属矿成因分析找矿标志

霍各乞铜多金属矿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摘要:霍各乞铜多金属矿是我国几大重要铜矿之一,属狼山成矿带,代表陆缘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矿床,矿床类型初步分析为喷流沉积型铜铅锌矿床。找矿标志有地层标志、岩性标志、蚀变标志、地表氧化带标志。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霍各乞铜矿 中图分类号: f41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huogeqi is one of several important copper mine in china, belong to langshan mountain mineralize belt, representing the formation of continental margin rift environment, the mine type is 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prospecting marks include: formation signs, rock marks, alteration signs, with signs of surface oxidation. key words: geologic feature, ore-formation condition, prospecting criterias, huogeqi copper mine. 1.区域地质背景 霍各乞铜多金属矿是我国几大重要铜矿之一,属狼山成矿带,狼山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境内,其东与白云鄂博、渣尔泰山相连。狼山及其东延的渣尔泰山,是华北地台北缘的一条著名成矿带,通称狼山成矿带。区域上,狼山成矿带属于中亚-蒙古成矿带内的一部分,后者是世界上三大洲际成矿带之一,狼山成矿带代表陆缘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矿床,其代表性矿床有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勘查地质找矿标志

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

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 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当剥蚀程度中等,达到岩体顶部,岩体呈岛状分布时,各种变质作用较强烈,是找寻各种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地区,中酸性岩体大面积出露,剥蚀深度很深时,对找矿一般不利。 4)矿床与岩体的空间位置: a.产于岩浆岩体内部的矿床:主要是分布于超基性、基性、碱性岩体中的矿床,也有一些铜、钨、锡矿床分布于中酸性岩体中。 b.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矿床:多为在成因上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高温热液矿床。其矿体一般分布在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构造或岩性有利部位。矿种繁多,如铁、铜、铅、锌、钨、锡、锂、铍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

萤石矿控矿因素

(一)矿床的时空分布 中国萤石矿床,从大地构造位置看,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和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地带,即扬子钱塘准褶皱带以南,江南古陆以东和以南地区。产于各种沉积岩(除产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以上构造以北和以西地区,如产于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地区的热水沉积和交代矿床分布于我国北部中蒙交界的两大板块地缝合线的边缘和西南基性火山岩发育地区。产于沉积碳酸盐地区交代矿床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北碳酸盐岩发育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华中、华南、华东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萤石矿床,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其中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余类型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 中国萤石矿床赋矿岩层从太古宇、元古宇至中生界都有,但比较集中于古生代的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从矿床成因考虑,萤石矿床(除沉积萤石矿床外)多在成岩以后,由热液活动引起。因此,即使矿床赋存于古老变质岩地层,其成矿时代也比较晚。经统计可知,我国萤石矿床的90%与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有关。同时在燕山期内,又以燕山晚期成矿最为有利。那些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多数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生成联系,

只有少数萤石矿床与印支期或海西期花岗岩有关。这种趋向于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现象,不但从总体上看,而且从某一局部地区看也存在这一规律。广西资源县双渭江萤石矿床,矿床所在区域内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花岗岩出露,但矿床却明显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山东蓬莱巨山河萤石矿区,燕山期有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和一次脉岩侵入,但与萤石矿有关的是第二次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及晚期脉岩。至于那些产于中生代火山岩和潜火山岩中的萤石矿床更是较新的地质年代中地质作用的产物。 (二) 矿床的控矿因素 同其他种类矿床一样,控制萤石成矿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类型和构造。适宜的岩相和岩性往往是萤石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基础,一定褶皱和断裂,为成矿溶液提供通道和有利的容矿空间。在这些因素中,对不同类型矿床而言,各自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 (1)岩石类型的控矿作用岩浆岩类型对萤石矿化的影响因矿床类型而异。对于产在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内、外接触带的矿床,特别是那些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本身的矿床,总的来讲,对围岩的选择性不强,而往往岩体本身的性质对能否构成萤石矿化或矿床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与萤石矿化有关的岩浆岩多为酸性或中性,很少与基性岩浆有关,以酸性花岗岩(包括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及某些中酸性岩石(如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富sio2的钙碱性岩

云南省腾冲县冻冰河铁矿普查汇总

06530833 云南省腾冲县冻冰河铁矿普查 08531196 云南省石屏县西老河铁矿详查 08531694 云南省沧源县芒哈铅锌矿地质普查 08531580 云南省兰坪县宝塔铜多金属矿普查 08531604 云南省永善县永胜得铜多金属矿普查 08531613 云南省腾冲县碗子塘金多金属矿地质普查08531619 云南省巧家县羊角落铅锌矿普查 08531584 云南省维西县陈新厂铜多金属矿普查 08531541 云南省腾冲县白米庄铁铅锌矿地质普查 08531536 云南省龙陵县芒旦铜多金属矿普查 08531561 云南省宁蒗县巴打湾重晶石矿地质普查 08531568 云南省沧源县班洪班莫铅锌矿地质普查 08531355 云南省盐津柿子铅锌矿地质普查 08531358 云南省昌宁县鸡街子地区铜银金矿勘查 08531359 云南省镇康县竹瓦房金矿地质普查 08531384 云南省贡山县僳贡雪山银铅锌多金属矿普查08531521 云南省麻栗坡县新寨铜多金属矿普查 08531399 云南省昭通市炎山街铅锌银矿地质普查 08531547 云南省安宁市盖棚锰矿普查 08531322 云南省水富县太平富荣煤矿地质普查 08531505 云南省罗平县盈源煤矿普查 08531506 云南省罗平县盛源煤矿普查 08531404 云南省红河县底勐坝铜铁多金属矿普查 08531490 云南省巍山县五里巷—茶雷村金矿普查 08531599 云南省玉龙县木瓜打铁铜多金属矿普查 08531573 云南省大姚县小河~石门坎铜矿普查 08531136 云南省元江县路通铁矿普查 08531692 云南省隆阳区椅子山铅锌多金属矿地质普查08531642 云南耿马县香竹林金矿普查 08531610 云南省巧家茂租铅锌矿深部及外围增储找矿08531648 云南省永善县佛滩铅厂坪铅锌矿详查 08531640 云南省大理市太邑乡已早村恩组场铅锌矿地质普查08531578 云南省富源县老蚂蚁煤矿地质普查 08531379 云南省龙陵县响水河铜铅锌多金属矿地质普查08531159 云南省彝良县棱嘎铅锌矿地质普查 08531312 云南省墨江县坤勇金多金属矿普查 08531311 云南省景谷县文海金多金属矿普查 08531406 云南省麻栗坡县新路坡锰矿普查 08531466 云南省腾冲县小场锰银矿地质普查 08531683 云南省梁河县卡子寨铅锌多金属矿普查 08531605 云南省楚雄市小水井金矿普查 08531590 云南省龙陵县大坡地区铌钽矿普查 08531586 云南省龙陵县二光金多金属矿地质普查(跨潞西市)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黄君振 (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 530031) 【摘 要】对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银矿成矿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层提供了矿源,构造提供了进一步富集的动力条件和成矿空间,在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凤凰山 【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08)06-0129-02 广西凤凰山银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脉型单银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及层位控制。自1987年至1995年经过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的曲折探索,探明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1995年组建“广西凤凰银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采选能力为300t/d,经历年开采、扩产,矿山银矿资源日渐减少,公司发展面临压力,寻找外围及深部矿体,扩大银矿资源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本文从地质成矿特征为起点,对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凤凰山银矿床地处广西隆安县与扶绥县交界的凤凰山北东侧。所属构造单元为华南准地台之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矿区处于西大明山凸起的北东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基底。自下而上分为小内冲组(?x)、黄洞口组(?h),进一步可根据旋回或岩性组合各细分为三个岩性段即小内冲组第一段(?x1)、第二段(?x2)、第三段(?x3);黄洞口组第一段(?h1)、第二段(?h2)、第三段(?h3)。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及郁江组(D1y),在矿区,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 区内褶皱构造以小明山复背斜为主,次级褶皱不太发育,较大的有渌郁山背斜,为小明山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其北翼,在凤凰山矿区F1、F4断层的北盘及北部的黄洞口组第二段(?h2)中稀疏发育一些近东西向次级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矿区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有区域性断层罗维北西向断裂、马村北东向和小明山—新六厘北东向断裂通过。 (二)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范围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其北面与泥盆系莲花山组为不整合接触,而南西与小内冲组整合接触。根据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又分为下部和上部两个岩性层。各岩性段、岩性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见图1)。 第一段下部(∈h1-1):分布于矿区南部,从下往上可细分两个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逐步过渡为砂岩泥岩互层到泥岩夹砂岩。上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逐步过渡为砂岩、不等粒砂岩夹泥岩到泥岩夹砂岩。厚度480.39m。 第一段上部(∈h1-2):是矿区赋矿层位,分布于矿区中偏北部,下部以含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中及上部则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厚度267.48m。 第二段(∈h2)分布于矿区北部。底部有一层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下部、中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岩、细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或互层,未见顶,厚度>442.75mm。 2.构造 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甚发育,仅见一些小褶曲。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其方向有近东西—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图1),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南北向则不很发育且规模较小。 矿区内的EW向断层为主要容矿断层,由F1、F2、F3、F4、F A、F10组成一长约3200m,宽约800m近EW向的断裂破碎带,其间尚发育多条EW、NE、NW向次级小断层。其中F1规模最大,西起31线,东至40线,延长2km,总体走向108°,由数条次级断层构成破碎带,宽度最小4.5m,最大89.85m,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断层,产I-①、I-②及若干小矿体,倾向SSW,局部可见反倾现象。下断面倾角48~83°,平均64.5°;上断面倾角55~89°,平均71.2°。破碎带内部陡缓不一,方向各异的次级断裂结构面普遍可见。属逆冲性质断层,经历多次活动叠加改造,具早期压裂,中期伸张和晚期压扭几个演化过程。 【收稿日期】2008-04-20 【作者简介】黄君振(1971-),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第四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 129 -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区内含金地质体特征本区位于井冈山—陈山隆褶断束的西南端,万洋山—诸广山隆起区东缘;遂川—抚州断裂带的北西侧。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缘,呈北西西的腰形展布,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为主。岩体围岩为中、上寒武统地层。岩体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体外接触带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发育。加里东晚期岩浆呈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关系明显且形成较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基底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水石群(€ 3sh),中寒武统高滩群(€ 2gt), 下奥陶统爵山沟组 (01j),盖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其不整合于基底及花岗岩之上。 本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金竹山复向斜,其核部地层为爵山沟组、两翼地层为水石群,其轴面向南西倒转。出露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见图1。其中F1-1 为区域性断裂,属压扭性质,控制矿区构造。北西向断裂有两条:即北部长坑—源坑洞断裂带和中部锡坑—石角里断歹u d+f;裂带。 构造表现形式为硅化破碎带、石英脉或蚀变(挤压)破碎带等,具膨胀、分支、尖灭、再现现象,构造内及两侧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碳化等。该类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断裂构造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碳化发育,草林地区金矿点即受该类构造控制。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 2、奥陶系下统爵山沟组; 3、寒武系上统水石群; 4、加里东晚期花岗岩; 5、石英脉; 6、硅化破碎带; 7、实测、推测地质界线;8、实侧不整合界线;9、断裂及编号; 10、地层及断裂产状;11、倒转地层产状 二、区内金矿体矿化特征 (一)矿化类型及特征。综合草林成矿带多个岩金矿区情况,根据金矿石产出形式状态,可将区内的矿石金矿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 1.石英脉型金矿化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其特点是矿脉规模小,长度5—20 米,厚度4—15 厘米,呈细脉状、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矿脉具分支复合现象,矿化极不均匀,也不连续。金矿化品位较高,为3.8-45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101.92 克/ 吨。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及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2.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化特征。蚀变破碎带金矿化产在北西向的破碎蚀变断裂带中。其特点是矿体(化)规模较大,长度50-120 米,宽度0.2-1.5 米,矿体(化)的形态呈透镜状或带状,品位一般为4.5-25.2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79.6 克/吨。金银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金银矿物中含金量在75%以下,含银量25%以上。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结构为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金银矿物分布在石英脉中及石英脉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

云南永平老凹子金异常特征及金矿(化)体成因

云南永平老凹子金异常特征及金矿(化)体成因[摘要]由1:2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5个金异常带,查证后圈定2条 金矿(化)体。矿体产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下段(K1j1)、三叠系上统三合洞组(T3sh)构造蚀变带中,严格受地层、构造蚀变带控制。矿体成因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大比例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金矿找矿效果显著。 [关键词]构造蚀变型金矿断层破碎带呈脉状、似层状产出异常明显永平老凹子 1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矿区位于西藏-三江造山系扬子西缘多岛弧盆系兰坪-思茅双向弧后-陆内盆地西缘,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南段,巍山-永平铜多金属矿化集中区内。 矿区1:2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Cu、Pb、Zn、Au、Ag、Sb、As、Co、Ni异常下限分别取65×10-6、45×10-6、90×10-6、5×10-9、190×10-9、5×10-6、40×10-6、25×10-6、45×10-6,共圈出了5个综合异常(图1)。 Ⅰ金异常:位于矿区北东部近南北向展布,长约2000米,宽800~1200米,面积2.07平方千米,北端延伸出矿区,F4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于异常带西侧。异常区出露灰岩、泥岩、页岩、砂岩、板岩,岩石均具碎裂岩化、局部具孔雀石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异常带内元素套合性较好,有2个浓集中心,单点数值极大值金0.44 g/t,具强度高、梯度陡、浓集中心突出、浓度分带清晰的特点。经初步查证,于异常浓集中心发现金矿(化)体,该异常为矿所致。 Ⅳ金异常:位于矿区中部呈长条状展布,长约4250米,宽2000米,面积6.15平方千米,两端均延伸出矿区,F2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于异常带东侧。异常区出露砂岩、页岩、泥岩及灰岩透镜体,普遍具碎裂岩化,局部具硅化、孔雀石化、褐铁矿化。异常元素套合性较好,有3个浓集中心,单点数值极大值金1.66 g/t,具强度高、梯度陡、浓集中心突出、浓度分带清晰的特点。经初步查证,于异常浓集中心发现金矿(化)体,该异常为矿所致。 2矿(化)体特征 2.1矿(化)蚀变带特征 对Ⅰ号金异常进行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发现一条含金蚀变矿化带,受近南北向F4断裂控制,位于断层东部,走向长大于200米,宽度大于40米,总体产状85°∠72°。矿(化)体由构造角砾岩组成,岩性主要是土状褐铁矿、重晶石、灰岩。普遍具强褐铁矿矿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局部具孔雀石化、黄铁矿化、碎裂岩化,金矿化与褐铁矿矿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碎裂岩化关系密切,载金矿物以褐铁矿、黄铁矿为主。异常带内圈出了一条工业金矿体,编号KT1(图

内蒙古狼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内蒙古狼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摘要:内蒙古狼山成矿域地处内蒙阴山山脉西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内蒙古地轴的边缘,成矿域地史复杂,总体以不同构造旋回期的深大断裂为主导因素。从而控制着不同时代的沉积建造及其岩浆活动旋回的发育特征与成矿 特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狼山地区一直从事地质找矿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对狼山地区硫多金属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的粗浅认识做一概括总结。 一、成矿地质特征 内蒙古狼山地区铜铅锌成矿区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 北地台内蒙古地轴的北缘,西为阿拉善古陆块,南为鄂尔多斯古陆核,北以深断裂为界与内蒙古天山――兴安地槽区毗邻。 总体上以深大断裂为主,从而控制着不同时代的沉积建造及其岩浆活动旋回的发育特征及其成矿特征。详见图1。 (一)地层 狼山地区按地层的划分见表1。 1.太古界乌盖群 主要出露于狼山山脉主脊部位,呈北东方向展布。构成区域成矿沉积基底,根据其岩性组合划分为三个岩组:

(1)下部为乌拉特岩组:组成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透镜状及似层状的角闪岩、黑云阳起片岩等,厚度为3,390m,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部分同源的超基性岩组成,另有部分基性火山凝灰质岩及粘土质碎屑岩,属于地槽早期的基性火山――碎屑建造。 (2)中部为达拉盖庙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在西部,部分磁铁石英岩可构成中小型铁矿床)。厚度大于1,134m,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凝灰质杂砂岩及粘土质碎屑岩组成,夹基性火山岩,属于地槽早期基性火山活动与期后沉降期间的过渡性建造。 (3)上部为苏对口组:岩性为黑云斜长变质岩、斜长角闪岩家黑云石英片岩、绿泥黑云片岩等,厚度为1,202m,原岩主要由泥质岩及粉砂质泥岩夹基性火山岩组成,属于地槽早期火山活动之后沉降期的建造类型。 2.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 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分三个岩组(各岩组代号见表2),各岩组间除第一岩组与第二岩组间存在短暂的沉积间断外,均呈整合接触,从老到新为: (1)狼山群第一岩组:(PJ1)相当于书记沟组,主要分布在狼山南部,在狼山北东侧零星出露,厚度大于471m,与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

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矿湿法冶金研究进展

第6期 2010年12月 矿产综合利用 M u lt i purpose U tilizati on ofM i neral Resources No.6 D ec.2010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矿湿法冶金研究进展 李博,刘述平,唐湘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介绍了铜铅锌多金属矿的开发利用现状,对铜铅锌多金属矿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湿法处理工艺的氯化浸出工艺、碱性浸出工艺、直接加压酸浸工艺、生物浸出工艺,并展望了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矿分离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铜铅锌多金属矿;湿法冶金分离;加压酸浸 中图分类号:TF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532(2010)06 0033 04 1 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矿分离技术发展 现状及趋势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资基础,尽管我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储量较丰富,但由于不断开发,保有储量迅速减少,优质矿床濒于耗尽。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现、探明了储量大、分布广的铜、铅、锌、银多金属复杂硫化矿床(如四川白玉呷村铜、铅、锌、银多金属硫化矿金属总储量上百万吨;云南兰坪三江地区铜、铅、锌、银多金属复杂硫化矿,铅锌总储量100万,t铜总储量50万,t银总储量5kt)。由于该种类型多金属复杂矿矿床类型新颖,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复杂,各矿物互相紧密镶嵌,且粒度分布细,矿石中主元素铜、铅、锌均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可浮性相近,分离困难,因此难以在较佳的经济条件下采用选矿的方法选出单一金属的合格精矿。目前,此类多金属复杂矿床的综合利用有两种工艺路线,一种是分选分炼,即通过选矿分别选出铅精矿、锌精矿、铜精矿,再分别处理以提取铅、锌、铜。这种工艺的难点是选矿,由于分选困难,不仅选矿回收率低,而且铅、锌、铜互含高,精矿质量差。国内许多矿山做过的选矿研究均证明了这一点。另一种工艺路线是选冶联合工艺,选出混合精矿,然后用冶金手段处理混合精矿,其优点是选矿回收率大幅度提高,选矿作业简单。此种工艺路线问题在于铜、铅、锌混合精矿的冶炼。采用密闭鼓风炉炼锌(I SP法),基建投资大,能耗高,铅、锌及贵金属直收率低,对精矿含铜要求高(不大于2%),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开发高效的混合精矿清洁冶金技术是处理多金属复杂硫化矿的突破口[1~2],也是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重要课题。 2 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矿湿法冶金分离 方法 2.1 湿法工艺 2.1.1 氯化浸出 一些难溶性金属硫化物在酸性氯盐溶液条件下浸出,可以以氯的络合离子形态溶出,如[PbC l-4]2-、[ZnC l-4]2-等。这为酸性氯盐溶液选择性浸出金属硫化物提供了热力学基础。常用的氯化浸出剂为盐酸、氯盐和氯气等。 曾青云[3]等研究了用三氯化铁直接浸出赣南荡坪铜铅锌复合硫化矿,在温度105 、液固比4、Fe3+浓度192g/L的条件下浸出3h,铜、铅、锌浸出率分别为99.5%、98.6%和99.6%,96%的硫呈元素硫或黄铁矿形态富集于渣中。重庆钢铁研究所[4]采用N a C l O3作添加剂,在硫酸介质中浸出硫化铜矿,使铜的浸出率达到90%以上。钟晨[5]研究了低品位硫化铅锌的氯气浸出,在矿物粒度<0. 076mm占93%左右、氯化浸出温度80~90 、氯/矿=(0.65~0.7)1、N a C l浓度300g/L、浸出时间2h 的条件下,锌、铅浸出率可分别达到96.4%和99.3%。粗PbC l2碳化、煅烧后制备红丹,ZnC l2溶液经除铁、碳化、焙烧后制备ZnO。张元福[6]等针对 收稿日期:2010 06 09; 改回日期:2010 07 01 作者简介:李博(1977-),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湿法冶金工作。

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整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具有现实意义,所提出的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和结论能为该地区的矿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搜先强调地质特征,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指导时间9.16 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论文通过简要介绍乌腊德铁铜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并指出矿床类型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且此类矿化应在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中应重视。 全文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然而,全文格式有待规范;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较一致,应修改;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矿床成因的研究有待加强。 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完善论文格式; 2)修改论文的摘要; 3)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 4)加强对矿床成因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75 评阅结论: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资源学院评阅时间2014-10-1

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发表时间:2018-08-10T16:20:06.073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6期作者:魏海平张世勇 [导读] 摘要:现如今,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我国对于地球上的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与深刻。尤其是对于在地球上存留时间很久的矿产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的矿产地质学说逐渐被提出了, 摘要:现如今,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我国对于地球上的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与深刻。尤其是对于在地球上存留时间很久的矿产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的矿产地质学说逐渐被提出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一系列寻找矿产的方案与途径。故本文就针对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进行探讨,并在其找矿探索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找矿标志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找矿标志 前言:金属矿产是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重要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金属矿产地质是需要在很多的因素促使下才能形成,而且这个过程极其漫长;与此同时,从发现、开采到运用矿产的整个过程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所以,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工业发展能够有足够的金属资源来支撑,就需要我国对金属矿产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对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还要明确好找矿标志,才能使相关人员对金属矿产的寻找有迹可循,提高寻找矿产的效率,从而使金属矿产更好的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服务。 1.金属矿产的类型和地质形成的条件找矿产 1.1 接触变质的作用 在岩浆进行上侵的活动的过程中,会与地质表面内的其他变质进行接触,而且在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压力与温度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并且会与其他变质在接触时发生各种各样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使其发生了变质现象。经过变质现象后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矿物质,就比如我们都熟悉的硅酸物、钙以及碳酸物皆是变质物质。各种变质物又经过矿化作用形成我们熟悉的铜矿、铁矿与煤炭等矿物质。 1.2 风化的作用 风化的作用具体是指对地质表面的岩石与矿体产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常见因素。风化作用大致又可分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以及物理风化三个种类,这三种风化作用都能够对地表上的岩石进行分离作用,从而使得某些金属物质逐渐富集而形成矿床。而矿床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变质与热液作用等各种复杂漫长的地质形成条件下,就会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比如稀土、铁以及银等金属矿物。而这些物质的形成离不开风化的作用[1]。 1.3 热液作用 热液作用同样是形成金属矿产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热液又被称为汽水热液,是水通过一系列的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高温热汽溶液。热液又可分为变质成因热液、大气水热液、建造水热液以及浆成因热液四种主要类型。尽管这四种主要热液的金属离子与特殊性能有差别,但他们都有同一个功能属性,就是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与地质中的变质物质发生相应的化学变化,使得在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下,不同的金属化合物之间进行不同程度与效果的结合沉淀,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矿物质。正是因为这个共同点才使得他们都能作为热液,起到形成金属矿产的用途。与此同时,热液中往往还含有金属元素。所以在其与海水接触被冷却后,产生的大部分物质是热液硫化物,即我们所说的金属硫化物,而且这些物质就是海水中常见的矿产形成的主要物质。 2金属矿产的找矿标志 2.1 间接性找矿标志 围岩蚀变就是间接性找矿标志之一,具体是指在岩浆中的热液形成的岩石 ,而且他的分布范围比矿床要广泛的多,非常容易被发现,所以,在实际岩石勘测工作中,相关研究人员经可以利用它进行找矿工作。具体来说,不同的形貌与结构的围岩蚀变,其中蕴含的物质与矿产有很大的差异,如石英岩化、硅石等矿物,在这些的不同围岩的帮助下,可以帮助相关科研人员找到不同的矿产。因此在对金属岩石勘查的实际过程中,在不同的围岩蚀变的引导下,可以顺利地找到不同的金属矿产,极大的提高了寻找矿产的效率,便于金属矿产的开发的正常进行。 除了观察围岩的不同形貌与构造能够帮助相关科研人员找到金属矿产,另外,还可以根据围岩颜色的不同,也可以找到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比如,围岩是蓝绿色的或白色的等其他类型的颜色,往往能够体现出它们周围存在的矿体种类。相关勘察专业工作人员在进行了多次的勘测工作后,对于不同颜色的围岩,已具备相应判断不同矿产的能力。如红色土层或是蓝绿高岭石层周围是铬矿床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这一点充分展示了矿围岩是寻找金属矿石的重要标志。在围岩的帮助下,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寻找到金属矿产。从而使得勘测工作能进行的更为顺利。 3.2直接找矿标志 直接性的找矿标志具体是指,在直接用可以肉眼看到可能存在的矿产的迹象与地点的指示下,相关专业人员去实地寻找矿产,这是一个常用的勘测矿产的方式。一般来说,金属矿质的直接性的找矿标志是指铁帽、矿体露天部分以及风化体现等多种类型。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由直接暴露在地标外面的找矿标志体现,就比如原生矿体以及被氧化矿体的露头就是最常见的直接找矿标志。虽然这两种露天矿体给矿产的寻找带来了直接性的参考与指导,但在这两种找矿标志的帮助下找到的矿产,是否符合相关的开发条件、开发价值以及他的保护价值等方面的了解,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诸多的商榷与更深入的研究下才能进行相应的验证,才能对所发现的矿产进行专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矿产的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2]。 直接找矿标志也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下才能形成,比如风化壳的形成就是在风化的作用下,铁、镍等不活波的化学元素残余与堆积而逐渐形成的矿产氧化物,并且这些矿产氧化物又堆积在矿床表面,使得它们成为寻找矿产的最直接矿产标志。可以帮助相关科研人员寻找金属矿石。与此同时,利用风化壳与基性岩以及酸性岩石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所发现的矿产处是否存在镍矿、稀土矿及铁矿等进行判断,使得开发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3]。 结语: 总的来说,对金属矿产或是其他类型的矿产在进行准确的寻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遵循前人的经验与方法是难以提高矿产勘查的准确率与精确性的。所以,就要要求相关人员根据已有的寻找方法与经验为基础,在实际寻找金属矿产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矿产找矿标志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与综合性的考虑与商榷,再去寻找金属矿产。这样一来能够极大的提高寻找金属矿产的精确性与准确率,使得实时勘测过程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1

东天山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所属学院: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刘亚楠 学生学号:107551420138 日期:2015年4月24日

一、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位。纵跨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北为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南为塔里木陆块北山古生代裂谷系。 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硐井岩群(Ch G.),岩性主要为灰-浅灰色变粒岩、浅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夹大理岩薄层。中元古界蓟县系爱尔基干岩群(Jx A.),岩性以大理岩、白云岩为主,夹有少量碎屑岩,变质石英砂岩等。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以中酸性的中泥盆世侵入岩为主,岩性为灰色中粒英云闪长岩、浅灰色中粒花岗闪长岩、为浅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以岩基或岩株形式产出,与中元古界地层接触带产生高温接触变质作用,低温热液作用。 区内地层褶皱强烈,断裂构造发育,控矿断裂构造系统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 围岩矿化蚀变强烈,主要有硅化、矽卡岩化、褐铁矿化等,是该区寻找矿体的直接标志。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 二、地质特征 1、矿区内主要为一套变质岩,岩性有硅镁石钙质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白云石大理岩、石英岩、娟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石片岩。岩石受变质变形作用,片理构造发育,导致岩石破碎成碎片状、碎粉状。

区内侵入岩发育,岩性为斜长花岗岩,大面积侵入变质岩中,造成岩层产状多变,但总体以北倾为主,倾向4。-358。;倾角50。-78。。脉岩为石英脉、方解石脉,宽度几-十几公分,均沿岩石裂隙产出。 2、矿化蚀变 揭露出的矿化蚀变有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和铅锌矿化。以褐铁矿化为主,在XXTC探槽中见有1段(图1),宽度为5米,褐铁矿化呈星点状、稀疏侵染状分布于大理岩中,与之相伴的有硅化及铅锌矿化,铅锌矿化肉眼见不到,经X荧光分析仪测得锌含量达0.2-2%,铅含量为0.3-1.3%。铅锌矿带矿化带平面上呈带状,透镜状。 图1 XX探槽素描图 3、物探特征: 矿区某激电中梯剖面图如图2所示:

乳山市西涝口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乳山市西涝口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本文概述了西涝口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研究了地层、断裂、裂隙构造等方面的控矿条件,总结了找矿标志,指出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标签:控矿因素找矿方向西涝口 西涝口矿区位于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北西约8km的西凤凰崖一带,地理坐标:东经:121°10′00″—121°15′00″;北纬:37°02′30″—37°06′45″。先后有山东省地质三院、乳山市黄金公司和我部在此开展岩金普查工作。历经多年,皆因该区地质构造复杂,未能实现突破,随着近几年找矿思路的拓展,新方法新理论的运用以及周边新类型矿床的发现和已知矿床深部找矿的突破,给该区找矿带来了转机。综合分析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笔者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礦前景。 1区域地质背景 西涝口矿区位于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胶东隆起带上,胶莱断陷盆地东北缘,牟乳金成矿带西侧。(图1)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荆山群、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荆山群地层为一套中深度变质岩系,其岩性主要为黑云片岩、石墨片岩、大理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主要分布在鹊山岩体周围,与岩体呈渐变过渡接触,在岩体内荆山群地层多以残留体出现。中生界地层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岩和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前者分布在胶莱盆地中,后者沿郭城—即墨断裂及桃村断裂分布。中生界地层与荆山群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并与金成矿关系密切。断裂按走向分为两类:北东向和近东西向。 (1)牟平—即墨断裂带:属华夏式构造,集中分布于牟平—即墨一带,断裂带走向NE40—50°,倾向不一,倾角较陡,全长大于100km,宽40—50km。断裂带发育在胶东岩群、荆山群、中生界白垩系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及燕山晚期的岩体中。断裂带由一系列大致互相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压扭性断裂组成。由西向东有:桃村—东陡山断裂、郭城—即墨断裂、朱吴—店集断裂、海阳—青岛断裂。断裂带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简要特征如下:a. 断裂带由一系列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压扭性特征显著。b. 断裂带左行平移特征显著。c. 断裂带内的主干断裂,具有等间距性,间距10—20km左右。d. 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2)胶莱盆地北缘滑脱构造:胶莱盆地是中生代晚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其长约280km,最大宽105km,面积2000km2。盆地形状为北东向的似菱形,盆地边界多为平直倾角20—50°缓倾的正断层,构成了似地堑式构造。滑脱构造是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