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Shan 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万莱

学号: 5

班级:2014级金融工程2班

专业:金融工程

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丽华

完成时间:

2016年5月

摘要

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终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使中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但也会有对中国有不利的影响,如: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等。此论文旨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利与弊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利与弊解决对策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2国外文献综述 (2)

3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5)

3.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的方面 (5)

3.1.1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 (5)

3.2人民币国际化不利的方面 (7)

4解决对策 (8)

4.1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 (8)

4.2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入境限制。 (8)

4.3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 (8)

4.4国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 (8)

4.5要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问题。 (9)

5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大量美元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这项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的经济有所回升,但加剧了通货膨胀,导致美元贬值,其实质是让全世界为其造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买单,降低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但是,美国作为国际大国以本国利益为准则制定货币政策,并未考虑其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和非居民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导致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信誉受到严重影响,非居民相应的减少了美元的需求量,增加其他货币的需求量,甚至开始寻求储备货币多元化战略与实施区域化货币,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到了四分之三以上,而美元大幅度贬值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严重缩水。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如果美国发生债务危机,那么中国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亚洲各国普遍把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大幅度贬值使亚洲各国遭受严重损失。为了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减少美元贬值对亚洲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亚洲各国开始寻求区域货币,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经济的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逐渐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加了非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人民币逐渐的在贸易结算、金融投资中充当交易货币,人民币逐步的实现了周边化,进而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甚至国际化。同时,中国政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更多的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逐步的扩大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货币的使用围。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中国政府应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借鉴国际主导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准确的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合理的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进

而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和提高收益,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1.1.2选题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深刻的认识到,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推动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是中国当前经济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纵观国际货币的发展史:美国因其强大的经济霸主地位使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利用美元的发行权为其谋求更大的利益;欧元以提升欧元区的整体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为目的,成为欧洲地区的区域货币,开创了国际货币的一种新模式;当前中国是处于经济大国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币值稳定以及升值空间较大,但中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相对较严,在这种形势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必将成为货币国际化史上一个新的突破。同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逐渐的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因此世界各国为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逐渐的实现其外汇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进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世界各国开始减少美元资产的需求量、增加人民币资产的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对国际货币的发展模式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中国通过发行人民币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为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其次,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作为计价货币和交易货币的大量使用,降低了中国的交易成本以及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的各种风险损失;再次,人民币当前已在亚洲一些地区作为计价货币和交易货币使用,发挥了国际货币的部分职能,人民币有望成为亚洲关键货币推进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最后,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不断升值,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使世界各国逐渐的增加持有人民币的数量,发挥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作用,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综上所述,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事务中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等,都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必须

要不断的完善金融体制和监管机制,逐步的实现利率市场化,逐步的实现资本账户的充分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从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1.2国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伯格斯滕(Bergsten,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同时货币国际化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入更高阶段。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在政治上,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利和强有力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经济上,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本币的稳定性和可兑换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完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格雷斯曼(Grassman,1973)和塔夫拉斯(Tavlas,1993)认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是有一定标准的,从而提出计价货币的准则:国际经济贸易常会使用通货膨胀率低并且波动幅度小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初级产品和资本资产的贸易常使用美元进行计价,发达国家间倾向于使用出口国的货币进行计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通常使用美元计价或者使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计价。麦金农(Mc Kinnon,1979)引入产业特性和产品结构,认为国际交易主体一般都偏好用本国货币进行计价,但若有一方不同意,则最终产品的差异性成为选择计价货币的主要因素。戈尔德贝尔格和铁勒(Goldberg & Tille,2005)对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认为瓦尔拉斯型的产品即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生产商更易受到影响,存在着使用单一货币计价的“羊群效应”。塔夫拉斯(Tavlas,1990)提出了国际媒介货币的概念以及其应具备的必要条件。首先,国际货币发行国要有高度稳定的政治环境;其次,国际货币的币值要稳定;最后,国际货币发行国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较宽松。哈特曼(Hartmann,1998)将静态的货币交换模型和带有市场进入退出决策的交易商外汇买卖价差模型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下,研究得出:货币交换结构不仅取决于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基本结构,还取决于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即汇率波动程度和交易量的大小。他认为国际媒介货币具有“历史惯性”,汇率波动幅度越小并且交易量越大的货币,越有可能成为国际媒介货币。蒙代尔(Mundell,

2003)提出货币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居民对该国际货币币值的稳定性是否有信心。这又依赖于稳定的货币政策、货币流通与交易规模、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强大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他认为,货币具有在规模和围经济效应,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很好的衡量一种货币是否具有在规模和围经济,货币流通的区域越大,其应对冲击的能力也就越强。

1.2.2国文献综述

雨露、王芳、明(2005)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进入多元化时期,国际货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货币发行国可能获得各种收益。货币国际化的收益主要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境外储备投资的金融业收益,他们利用美元国际化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知,美元国际化收益可计量的部分至2002 年底已累计高达9530 亿美元。任志刚(2004)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经济整体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储备货币。美国长期的低储蓄率和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有所下降。同时,随着亚洲地区经贸合作的日益加深,人民币有望成为区的支柱货币以及国际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晓、俊久、丁一兵(2004)认为,虽然目前人民币尚不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但就现阶段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合作情况看,人民币已具备实现区域化的条件:第一,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的提高作为东亚地区的市场提供者地位;第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流通量不断增加,在一定围被非居民所接受;第四,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当局的国际公信度不断提升,以及其协调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第五,人民币亚洲化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爱文(2005)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具备五点必要性: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货币话语权;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避免货币错位和期限错配的风险;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增加中国的铸币税收益;第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五,人民币国际化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他指出,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以及中国不断成熟和完善的

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都为人民币实现国际货币提供了可能。

2、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衡量人民币国际化有三方面的标准:第一,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的比重。1.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关于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的总额,可以分别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进行估计。首先,直接法的估计。婧、管涛、何帆于2004年依据环亚经济数据公司2003年的数据估计,2002年因边境贸易和跨境旅游导致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达1200亿元,考虑到地下经济、边民互市及统计误差等因素,估计实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在1200亿~1400亿元左右。波克对1993年~2003年十年间的人民币流出规模进行预测,认为到2003年人民币累计流出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课题组于2005年调查研究表明,2004年末,人民币现金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滞留量大约为216亿元,全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出入的总量为7713亿元,净流出量为99亿元。晓东和钰于2010年依据2009年海关总署和国家旅游局统计的我国边疆贸易量、出境旅游出量(指亚洲部分)、平均境外消费量、港澳居民入境数量、平均携钞量等数据,可以大致估算出人民币境外滞留规模约为1050亿元,其中港澳地区约为800亿元,边境地区约为250亿元。其二,间接法估计。马荣华、饶晓辉在2006年运用1958-2005年的实际数据和扣除本地需求法,估算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从1997年开始的19亿元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311亿元左右。董继华在2008年运用1990-1998年的季度数据和扣除本地需求法,估算出人民币境外持有规模从1999年的80多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0多亿元。许珊珊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依据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建构估算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由1997年的187亿多元增长到2009年的4063亿元左右。分析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分别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估算,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