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58项)

中国历史(58项)

中国历史(58项)
中国历史(58项)

中国历史(58项)

序号项 目 名 称

工作单位

项目

类别

预期成

计划

完成

时间

1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汪

福建师范大学

重点

项目

专著

2008-

5-31

2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中国

古代哲学范畴研究

山东大学历史

文化学院

重点

项目

专著

2006-

2-28

3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

略研究

郑州大学文学

重点

项目

专著

研究报

2007-

8-30

4清朝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

相互关系研究

南开大学历史

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6-30

5简帛《日书》研究晏

武汉大学历史

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6日本侵华期间日伪机构遗

存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史料学学会满

铁资料研究分

一般

项目

电脑软

件 工

具书

2010-

12-31

710-13世纪中国历史统一趋

势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25

8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

向统一的文化思考

湖南省邵阳学

院文化与人力

资源研究所

一般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7-

12-31

9明清时期海疆政策与东南

海岛之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7-

6-30

10明清中央政府与蒙藏民族

地区政治互动策略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一般

项目

专著

研究报

2007-

5-31

11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肖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7-

6-30

12宋代政教关系研究汪

河北大学宋史

研究中心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6-

2-28

13唐朝盛世研究宁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8-

6-30

14汉唐“交聘”体制研究黎

包头师范学院

历史系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12-30

15明清西北典型地区分水用

水制度与水资源变化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

一般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8-

12-31

16走向解体:萧山湘湖水利

共同体的兴与衰

上海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2-28

17明中后期开海贸易与制度

调适

广东省社会科

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6-30

18明清时代地方政府与基层

社会互动关系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

学系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7-1

19明清时期汉水流域乡村社

会的变迁及其区域差异

 

西

武汉大学历史

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20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救济与

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0

21汉唐间中国信仰世界的变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7-31

22隋唐时期的医疗与外来文

北京大学东方

学研究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6-30

23北宋科学思想史研究吕

河北大学宋史

研究中心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6-

12-30

24东塾学派研究李

中山大学历史一般

专著

2007-

柏系项目12-31

25宋代馆阁制度与人才培养方

浙江大学古籍

研究所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3-31

26唐宋时期国家政治体制变

迁与基层社会互动关系研

河南大学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27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期的生

态系统与人地关系

复旦大学文物

与博物馆学系

一般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7-

6-30

28商代历史地理研究李

安阳师范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12-31

29中国八大古都发展与水环

境的互动关系--以城市水

利为切入点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环发中心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7-1

30壮泰民族在中南半岛跨境

的历史与现状

广西民族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8-30

31高句丽官制研究杨

吉林大学文学

院历史系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32民国政治结构变动中云南

地方与中央关系研究

云南大学西南

边疆少数民族

研究中心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33近代上海工业企业的经济

学分析:1860-1949

上海社会科学

院经济研究所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0

34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

农村社会——关于新发现

的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

料之研究

山西大学历史

文化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6-30

35近代中国民间武器问题研

中山大学历史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6-30

36民国时期的专业团体与都

市社会——上海地区的职

业公会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

究所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9-30

37“新青年派”知识群体与

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

洛阳师范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研究报

2007-

6-20

38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的近代

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

院近代史所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8-

5-30

39国学视野下的地方学术: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

四川大学历史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6-

2-23

40近代以来太谷学派的发展

及其思想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文化研究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9-27

41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研究田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

会发展学院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9-30

42中外新闻传媒对“南京大

屠杀”的态度与报道之研

鸿

南京师范大学

一般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7-

6-30

43从沃土到瘠壤:淮北地区

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700-

1950)

南京大学历史

学系

一般

项目

专著

2007-

12-30

44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研究孙

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所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9-

12-31

4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各册文献研究

中山大学中文

系古文字研究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46《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史陈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

青年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7-

7-1

47六朝时期江南腹地社会与

中央政权的关系

 

武汉大学历史

学院

青年

项目

专著

研究报

2007-

9-1

48唐宋乡村控制与社会转型谷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9-30

49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王

大连大学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6-30

50王肃与魏晋儒学郝

大连大学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51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

度研究

兰州大学敦煌

学研究所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52国民党的权力重组——

1930年代宁粤对峙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院近代史所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1-31

53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问题研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8-

6-30

54近代上海银行家群体研究

(1912-1936)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

究所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55清末新政时期的财政制度

变动

暨南大学历史

青年

项目

专著

论文

(集)

2008-

5-30

56华北乡村传统文化的近现

代转型研究:以山东为例

山东大学历史

文化学院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12-31

57解放初期上海金融接管研

复旦大学历史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6-

12-31

58民国哈萨克族历史阿

新疆社会科学

青年

项目

专著

2007-

7-30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知识讲解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 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资料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

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历史年代表

历史年代表 说明:1.中国历史均用加粗标出 2.重要事件用底部横线强调 公元前5000 多年前象形文字出现 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几十个最初的小国 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 公元前3100年前后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 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印度形成种姓制度 公元前2070年前后禹建立夏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 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汤灭夏,都城三变亳(bó)—盘庚—殷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灭商,定都镐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城邦 公元前8世纪起以色列被外族所灭 公元前8世纪中期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 公元前790年前后犹太王国灭亡,此后,希伯来人流散至世界各地,被称 为犹太人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灭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产生(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执政(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执政 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顶峰(黄金时代) 公元前4世纪斯巴达征服希腊,希腊终结城邦时代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 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 国,定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 公元前475年中国战国时期 中国百家争鸣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展开变法 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十次战争,最终成为 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公元前221年东周灭亡,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中国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实 行的军事独裁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始 公元前73年罗马共和国: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44年屋大维被凯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成为罗马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 罗马帝国取代 公元前1世纪《史记》编订完毕 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早期国家 1世纪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约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文字与文书出现,山东邹平丁公村古成筑成

中国历史年代表、事件表(word表格打印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7000~5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5000~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年~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浅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文中国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创教以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这些都是对道教文化的极大肯定。 道教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华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秦朝则是崇尚依法治国;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时期佛教、道教开始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的文化繁荣基本上领导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文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二、道教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发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专辑

,1,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认识和期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华文化灿烂而辉煌。中国古代文学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它与中国大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和日臻完善,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全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例如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古籍名著、文学体裁与史学体例,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和运用技巧,增强我们的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先人的无限智慧,传承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 受从事教师职业的妈妈的影响,我对中国的灿烂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正所谓文史不分家,通过拜读古人留下的文学典籍,能使我对历史有一个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期待和热情。此外,我也希望这门课程对我最喜欢的《红楼梦》的讲解会让我了解与未上该课程时相比更加新颖的看法和观点。 2,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那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有哪些特征?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尚德”:中国人处世观念及行为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观的、为我的规范)。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其一、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其二、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

2018年全国卷2(历史)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Ⅱ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B】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C】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D】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中国历史年代表完整版

西邦晨代次序表 西邦晨代历史次序表: 华冬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冬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始-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年龄,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输政)同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国为争取帝位,退止了四年的楚汉战斗。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国)->汉文帝->汉景帝(刘封)->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取天停 晋朝--婆元265-420年总为东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私元581-婆元618年隋武帝(杨脆) 唐朝--私元618-909年李渊->唐太宗(李世官)->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非败凶念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浊晨--私元1644-1911年逆乱->康熙->雍邪->坤隆->嘉庆->叙光->咸歉->异治->光绪->宣统 快忘心诀: 冬商战东周,东周总二段, 年龄跟和国,一统秦二汉, 三总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北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亮浊前,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次序 高祖李渊(566-635)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争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东我,世袭为唐公。617年ef27f5886e6c933f112009229e7435d4免太本留攻。隋终工官讫义时,他伺机伏卒守进消安,树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有雌才小详。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多无的能击天停又能治天上的有途名臣。在唐朝同一齐国的一解列战斗中,他是讫决议间息用的部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功一解列的改造办法,真隐了历史下著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碌碌无为,前期被武则天操纵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581-618)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隋朝统一:589年,隋朝灭掉统一南北。 二、隋朝的繁荣:①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②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凿目的:为加强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 2、开通时间: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 3、情况: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以为中心,北达,南至,隋朝大运河可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 4、地位:是古代世界最的运河。 5、作用: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 四、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暴君)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光之治”(627-649)(唐:618-907)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都:,李渊就是。 二、“贞光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②治国思想:认识到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和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戒奢从简;合并;注重任用和虚心。他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为著名的谏臣。 3、治世局面的形成: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措施: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2、作用: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郭沫若这样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汉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713-741年)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勤俭节约。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______________”。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②农耕技术:育秧移植栽培。③农作物:A蔬菜新品种。B______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___________》。④工具:__________(用来耕地的工具)、_______(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___瓷、邢窑__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________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2014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改革总结

人文学院文秘专业《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的改革总结 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其历史久远,源源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治国安帮体系。虽历尽波折,但仍长久不衰。直至今天,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失去作用,也没有因为人类进入新的纪元而退出历史舞台。其根本原因,是它适应了人类的某些心理需要和社会要求,成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主要代表有儒、释、道几家。几家之经书典籍浩如烟海自古流传,为所有当代大学生所必读,以博成中国文化之特色。而且,影响由东南亚而及于全世界。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的教学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严格要求,把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建设成具有一流教师的队伍、一流教学的内容、一流教学的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品牌示范性课程。为此,2007年第一学期针对人文学院06级文秘班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做了如下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一、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教育的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建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授课方式采取教师讲授为主,总课时为64节,辅以学导式、

启发式。要求任课教师不拘风格,实事求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研究性、扩展性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探究一些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典章制度、文化思想,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在学生,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注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指导艺术水平。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知识和学术视野。利用各种电子音像手段,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必要的音像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制作ppt课件,并运用于教学中。 五、结合精品课建设,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通过在线课堂开展在线交流、辅导。延伸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 六、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与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古迹。

中国历史年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一目了然 现行中国政区简称: ○ 京津冀晋蒙辽吉○ 黑沪苏浙皖闽赣○ 鲁豫鄂湘粤桂琼 ○ 渝川贵云藏陕甘○ 青宁新港澳台 行政区划网中国行政区地图贵港市 中国年代表: 盘古氏、三王五帝……? 夏:约公元前2100----1600年约500年 商:约公元前1600----1028年约550年以上 周:约公元前1027----256年共772年 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共257年 东周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 春秋公元前770----256年共295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 秦:公元前221----206年共 15年(221 庚辰秦灭齐,统一全 国 )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公元元年,为西汉平帝时期) 新莽公元9----25年共 15 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 196 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共 60 年 魏公元220----265年共 46 年 蜀公元221----263年共 43 年 吴公元222----280年共 59 年 晋:公元265----420年共156年 西晋公元265----317年共 53 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共104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宋公元420----479年共 60 年

齐公元479----502年共 24 年 粱公元502----557年共 56 年 陈公元557----589年共 33 年 后梁公元555----587年共 33 年 北朝公元386----581年共196年 北魏公元386----534年共149年 东魏公元534----550年共 17 年 西魏公元535----556年共 22 年 北齐公元550----577年共 28 年 北周公元557----581年共 25 年 隋:公元581----618年共 37 年 唐:公元618----907年共290年 武周公元684----705年共 21 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 54 年 后梁公元907----923年共 17 年 后唐公元923----936年共 14 年 后晋公元936----946年共 11 年 后汉公元947----950年共 4 年 后周公元951----960年共 10 年 宋: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共168年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152年 契丹.辽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契丹公元907----947年共 41 年 辽公元947----1211年共265年 西辽公元1124----1211年共 88 年 金公元1115----1234年共120年 蒙古.元公元1206----1368年共163年蒙古公元1206----1271年共 66 年元:公元1271----1368年共 98 年明:公元1368----1644年共276年 洪武公元1368----1399年共31年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2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1课――第8课:隋、唐 ⒈隋朝:581年――618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隋炀帝杨广,都长安 ⒉隋朝统一的条件:①北方民族大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隋炀帝开凿隋朝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以洛阳为中心,东北达涿郡,东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作用: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起到促进作用。 ⒋隋末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灭亡。 ⒌唐朝: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 *⒍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天可汗"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的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贞观之治的措施: (1)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2)戒奢从简,减轻人民负担 (3)善于用人,重视纳谏;(魏征、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⒎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晚年改国号为周。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的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⒏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⒐安史之乱:755――763,安禄山、史思明,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10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①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②南方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栽种早稻③从西域引进蔬菜新品种④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唐陆羽《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⑤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⑥抗天灾能力增强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内容要点: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认知提示: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隋朝是一个有作为但很短命的王朝。 解读: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6在隋朝存在的30多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发展,特别是隋朝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很快,因暴政而灭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隋朝的统一2、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难点:开创科学取士制度 三、教学方法:自主预习,先学后教;教师引导,边学边掌握;达标测试,布置作业。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新授 六、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中国历史第一册,我们讲了中国古代历史,最后我们讲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将要学习的中国历史第二册,我们再继续坐上历史的快车,穿越历史隧道,进入到了隋唐时期。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出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 WORD格式整理 2017 高考历史全国 2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 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 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 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 这种变化反应了 专业知识分享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WORD格式整理 A. 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8.年,《申报》登载的“ 艾罗补脑汁” 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 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28.1880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1.1977 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 达206 万人, 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 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 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 教育的普及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 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