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三省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东北三省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东北三省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东北三省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东北三省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11/03/17

内容摘要:2010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投资增速保持高位,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产业优化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农业发展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等。应进一步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内在动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0年是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一年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良好态势。

一、2010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90亿元,同比增长13.6%。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完成18278、8577、10235亿元,同比增长14.1%、13.7%和12.6%,分别比2009年加快1.0个、0.4个和1.5个百分点。

表1:“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注:其中2006-2009年以上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来自各省及国家统计快报(以下同)。

(二)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0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达到1946亿斤,比2009年增产26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7.8%。其中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1002亿斤,吉林省达到590亿斤,辽宁省达到353亿斤。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以占全国1/10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国1/4的商品粮。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黑龙江省、吉林省粮食增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为东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表2:“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单位:亿斤)

(三)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10年,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与2009年相比加快2.1个百分点。辽、吉、黑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7.8%、19.9%和15.2%,比2009年加快1.0、3.1和3.1个百分点。辽、吉、黑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实现利润1350.3亿元、794.7亿元和1071.6亿元,分别增长50.1%、66.4% 和25.2%(同期全国为49.4%)。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汽集团年产值突破3100亿元,哈电集团销售收入超过350亿元,一重集团年产值接近150亿元。瓦轴集团利润同比增长45.5%,销售产品中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替代进口产品占65%。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沈鼓、大连重工?起重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盈利水平也明显提升。

(四)投资增速保持高位。2010年,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726亿元,同比增长29.5%,在四大区域板块中位居第一,高出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5.7个、8.1个、3.3个和5个百分点。其中,辽、吉、黑三省分别增长30.2%、24.1%和34.0%。“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9.7%提高到2010年的11.0%。

表3:“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五)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支撑力增强。2010年,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1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辽、吉、黑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809亿元、3501亿元和4001亿元,增长18.6%、18.5%和19.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消费活跃,消费增长对各地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增强。

(六)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2010年,东北三省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2亿元,同

比增长23.7%。辽、吉、黑三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2004亿元、602亿元和756亿元,同比增长26.3%、23.7%和17.8%。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升至全国各省区第五位。

(七)外向型经济势头强劲。2010年,东北三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230亿美元,增长35.3%,占全国比重由2006年的3.9%提高到2010年的4.1%。辽、吉、黑三省进出口总额分别完成807亿、168亿和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8.2%、43.5%和57.1%。对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主要贸易国家进出口增速均超过20%。外来投资规模显著增加,2010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277亿美元,其中辽、吉、黑三省分别达到207亿、42亿、28亿美元,辽宁省由2005年的全国第六上升至全国第二位。

表4:“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八)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辽、吉、黑三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713元、15411元和13857元,同比增长9.3%、10.1%和10.3%。辽、吉、黑三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908元、6237元和6210元,同比增长11.5%、18.5%和19.3%。2010年,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四大区域板块第一位。

(九)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0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分别实现新增就业115万人、54万人和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7%、3.9%和4.0%,均低于全年控制目标。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已使东北地区133万户居民受益。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010年东北三省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的因素,一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产业优化升级任务依然艰巨。随着经济不断回升向好,东北三省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生产开始回升,新上项目也存在着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的问题,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完善。2010年,东北三省单位GDP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业发展基础仍不稳固。农业基础条件特别是水利设施落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10年初东北地区遭遇持续低温天气和春旱,影响粮食作物播种,夏季吉林省遭受罕见洪涝灾害。水旱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异常外,与水利设施比较薄弱、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受去年粮食价格一直高位运行的影响,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较快,但农民收入较大程度依赖种植业,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仍不牢固。

三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投资率一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投资效益却不断下降。2010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82.8%,特别是吉林省已达到112.1%,辽宁省已达到87.7%,而同期全国为69.8%。

四是对外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相对其他经济指标依然偏低,对外开放不均衡现象突出,2010年辽宁省占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的65.6%,实际利用外资额的74.7%,吉林、黑龙江省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占三省的比重偏低。

五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010年,辽、吉、黑三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3.2、103.7、103.9。吉林省、黑龙江省12月CPI涨幅均超过4%,食品类商品上涨压力较大。

六是吉林、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10年,辽、吉、黑三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7%、80.6%、72.5%,而在2003年三省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5%、82.3%、78.8%,除了辽宁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外,吉林、黑龙江两省与全国的绝对和相对差距都在扩大。

表5:“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注:2006-2009年增速已剔除价格因素,2010年增速未剔除价格因素。

七是东北三省内部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2010年全年数据看,黑龙江省多数经济指标仍低于辽宁省和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占三省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表6:黑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占东北三省比重

三、2011年工作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国家出台新的厂办大集体改革政策为契机,大力推进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争取三年内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国有林区、农垦改革。扎实开展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完善东北沿海沿边全方位开放格局。编制《东北地区沿边开放与东北亚区域合作规划》,提高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能力。继续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拓宽对外贸易领域,提高利用外资层次,积极吸引海外资金投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支持东北重点骨干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全面落实《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加快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组织批复《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规划》。推动在东北符合条件的地区新增综合保税区。

(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继续组织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编制出台《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推动建立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试验区。协调推动东北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组织编制《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完善和优化铁路路网,推进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发展支线机场。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

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58号),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加强东北地区中西部水源工程和旱田灌溉、东部灌区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东北粮食增产工程。充分发挥黑龙江农垦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组织实施好《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把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和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好大小兴安岭林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以煤代木中央投资专项。研究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问题。继续推动辽河、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研究东北地区草原、湿地和黑土地保护问题。加大对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的治理力度。支持辽宁、吉林省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东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五)继续加强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协调做好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推进解决东北高寒地区冬季集中供热问题。深入研究东北地区居民收入问题,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振兴成果。尽快出台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评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分类支持。开展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界定工作,启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审查,指导资源枯竭城市做好规划实施工作。推动省级政府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

(七)重视解决东北地区内部不平衡问题,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研究黑龙江省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更好的发挥其在沿边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发挥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东北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支持东北东部经济带加快发展。完善四省区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浅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认识

浅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认识 温总理说:“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商业市场报告宏观经济环境简要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环境简要分析 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党的十六大又产生了新一届领导人,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入世以后,中国加速了开放的步伐。200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率达8%,进出口总额高达6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虽然遭受了SARS的影响,但投资与出口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内需也有稳步的增长,上半年经济仍然取得了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03年中国GDP增长将超过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2004年中国经济继续向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百分之八点四。中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政府立足长远、高起点、高规划的战略,为今后几年、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的是,2005年的探月计划,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更是方兴未艾。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国内外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不断汇聚,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资金的投入,使城市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消费市

场的巨大潜力得以不断地被挖掘,这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切实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繁荣与稳定。 本项目地处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我们有必要对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消费能力、商业与房地产发展等影响本项目未来运作的关键方面作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上海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借助邓小平南巡的改革之风,不仅引起全中国的注意,亦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登陆,外资的强力介入和国内企业内力的增强为上海高速稳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GDP增长率 据统计,上海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全年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2.1%;第三产业增长10%。各大产业发展态势均呈上升趋势,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不断提升。 自1992年以来上海已连续10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2002年人均GDP达5000美元,稳居全国各省级地区之首,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上海的经济将继续保持这一运行态势和速度。 至2010年,上海将可能成为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地区。健康的国民经济为房地产业和商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2.外商投资

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总结报告

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总结报告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第一季度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一)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县省级重点项目4 个,总投资272.8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3 亿元。截止3 月底,已完成投资13.44 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3.1%。一季度,全县市级重点项目39 个,其中在建项目30 个,年度计划投资52.6 亿元,前期 项目9 个,计划总投资118.06 亿元。截至3 月底,30 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1 亿元,占年度计划59.1%。 9 个市级前期项目中,1 个已开工建设,1 个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3 个已完成可研报告,其余4 个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 (二)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2019 年,全县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5 个,年度计划投资105.5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1个,年度计划投资43.1 亿元;续建项目34 个,年度计划投资62.43 亿元;51 个新建项目已开工建设42 个,开工率82.4%,截止3 月底完成投资59.6 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6.47%。其中新建项目完成投

资23.2 亿元,占计划的53.8% 。续建项目完成投资36.4 亿元,占计划的58.3%。19 个重大前期项目中,已开工建设2 个,2 个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即将准备招投标,开工建设。4 个已完成可研报告,其余11 个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 二、工作措施 一是着力夯实包抓责任。坚持“包抓唯一、责任唯一”原则,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明确为所包抓项目推动第一责任人,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政策性支持和扶持资金,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现场办公会,主动化解项目开工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设。县政府每周一例会听取各领导包抓项目进展情况,县委常委会不定期听取项目包抓汇报,研究部署重点项目工作。 二是强化协调优质服务。大力推行阳光政务,自觉规范行为,公开办事程序,以优质服务化解投资需求衰退、项目建设趋缓等不利态势。相关职能部门派专人进驻项目建设现场,项目所在镇办成立专门班子保障建设环境,推行对在建重大项目派驻纪检组制度,杜绝吃拿卡要、乱摊派、乱检查现象发生。对进度缓慢、问题突出的项目进行案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14-10-01 09:46宣讲家 核心提示:从2011年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崩溃论”、“做空中国论”,但比较一下国家、银行、企业、居民这四个资产负债表,不难发现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流量恶化,而存量依然处于可控区间内,所以不能简单判断中国要崩溃。改革破局,在经济上,标志性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改革的标志是财税体制改革,而不是简政放权。第二,国企改革,我们要给市场以空间。但要看到,“破”当头,最先对经济产生的是一个下行的冲击力。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经济形势的关注度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以往几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2014年一季度、二季度又凸显出来,稳增长的压力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由这种形势引发了国家对年前所定的一些基本调子做出重大调整。对于7.5%这个指标的理解,与早前的上下限的理解和区间管理的理解已经不一样了。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它是党和国家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今年3月份以来召开了很多会议,出台了近70个新计划和审批项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以及下一步我们到底应当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无疑是一个关注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问题已经演化成一个世界问题。从2011年开始,全世界开始渲染“中国崩溃论”,到2014年一季度“中国崩溃论”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如何看待国家目前所做出的调整以及目前社会上思潮的变异,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与大家交流几个方面的话题:第一,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到底中国经济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以及我们到底应当从什么角度来看待目前的各种思潮;第二,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到底我们目前的调整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政策有何导向性作用;第三,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两个思潮中的中国经济对于中国经济,从2011年起在世界范围内就已经开始掀起一股悲观主义思潮。这个悲观主义思潮里有几种理论:一是学术研究所提出来的总体的“中国崩溃论”;二是金融市场上在实际操作上和国际资本流动上提出的“做空中国论”,就是全面抛售中国的金融资产,全面压塌中国概念,引发整个社会层面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发生变化。 (一)中国崩溃论 在理论界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11年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发表文章谈论下一个接替世界经济危机的到底是谁?他的观点很简单,即:任何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都是由中心向外围进行扩张的,任何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从金融层面进行突破,但最后买单的都是实体经济。按照这种思路,大家认为在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传播过程中,核心标志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美国结构性金融产品出现全面的危机,从而引发整个美国经济的危机。2012年以后,随着欧债危机平息,下一个轮到谁?按前面的逻辑推论,新兴市场国家将会是接替欧债危机的下一个危机触发点,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以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为主体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上一轮繁荣的过程中,随着美国金融繁荣、欧洲金融繁荣、全球需求的上涨,直接导致新兴经济体的产能和投资全面上扬,同时企业债务率全面上扬。所以,在这一轮危机里,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债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是在全球化的程度上产生的。因此,新兴经济体衰落可能会成为一种大概率事件。话音未落,2013年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直接导致全世界资本重新向美国集聚,从而引发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动荡。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如果中央政府选择现在出手应对通胀和抑制资产泡沫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对保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过来,如果为避免打击经济复苏而对目前政策不做出适当调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膨胀的危险就会不断累积加剧,将来出手应对的难度会更大。 保增长任务依然艰巨 2009年,在历史罕见的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所幸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救市政策支撑下,中国经济率先反弹,将继续保持8%以上的增长已成定局。尽管如此,展望2010年的中国经济,诚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形势时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 首先从内部看,2009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特别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却仍然不见明显起色。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2010年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 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明年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消费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近十多年来的一个老问题,造成消费不足的原因很多也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因此消费需求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提升。 再从外部环境看,尽管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已经走出衰退,实现2.8%的正增长,但其中三分之二也要归功于政府投资,特别是对更换汽车和对首次购房者的补贴政策,距离恢复到依靠市场自身推动的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美联储以及各大机构大都对美国经济前景持审慎乐观的态度,甚至一些学者和投资者预测美国经济将呈“W型”走势,即可能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形。可以说,美国经济复苏之路仍然漫长。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其经济真正转好,特别是其国内消费水平恢复之前,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复苏。 综合内外因素,2010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增长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保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 通胀与资产泡沫威胁显现 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状态,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却不断增强,加上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问题,给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带来威胁,也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难题。

日本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一、日本宏观经济分析 (一)日本经济总量居第二位,但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2009年2月16日,日本统计局正式公布了,2008年以美元计算的日本gdp为4.844万亿,实际增长率为0.7%,cpi上涨1.8%。而 2007年日本经济gdp为5608164亿日元,实际增长率为2.1%。自2008年11月份以来,日本出口负增长27%,12月份负增长35%,2009年1月份继续恶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日本经济将在2009年下降5.8%。日元近期走强以及信贷状况整体趋紧,对日本出口商产生了不利影响。日本2009年的产出缺口将超过8%,日本至少将在2010年将继续遭受温和的通货紧缩。mf称,日本2009年的预算赤字预计将接近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净负债规模将超过gdp。 (二)工业生产急速下滑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08年11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当月日本工矿业生产继续大幅下滑,显示日本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11月份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8.1%,12月份制造业生产继续下降,降幅为8.0%,且09年1月继续下滑2.1%。 日本央行发表的报告显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景气指数从08年9月份的-3骤降至-24,跌幅为21%,而09年3月的景气评价指数则更是跌至-36,表明多数日本大企业对今后抱更悲观的态度。整个日本经济都正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日本的经济形势迅速的恶化是因为,日本企业背负着急速的日元升值和严重的资金困难这两座大山。日元升值虽然对日本的进口有益,但却是日本汽车和电机产业减少收益的主要原因,而正是汽车和电机产业的出口支撑着日本经济的骨架。由于短期内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将进一步加速日本企业的业绩恶化,而日本的大企业也逐渐感觉到融资环境正变得严峻。2009年的日本出口环境严峻。从矿产工业生产指数看,输出和联动生产在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减少了将近10%。 (三)完全失业率再次走高 根据日本总务省发表的数据显示,08年11月份日本完全失业率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达到3.9%;完全失业人数同比增加了10万人,达256万人;同时,就业人数同比减少42万人,为6391万人,连续10个月下降。日本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比例的有效求人倍率11月份连续第十个月下降。09年上半年,日本的失业率从原来的4.7%上调为5.2%。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5月份,日本失业率为5.2%,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 趋于上升的总体失业率在12月份环比攀升0.5%至4.4%。失业人数上升的同时,新增就业人数下降。新供就业岗位数量趋于萎缩。招聘岗位数量/求职人数有效比大幅下降。就业人数维持不变。制造业加班时间大幅减少。薪资方面,受薪者合约规定内现金收入下降。现金收入总额下降。而且,11月和12月包含奖金在内的特殊现金收入总额同比下降。 (四)消费物价指数继续上升,内需减少 根据总务省发布的全国消费物价指数显示,排除生鲜食品的综合物价指数连续第14个月同比上升。价格涨幅最大的依然是能源类产品和自来水,涨幅达4.8%。 根据日本央行预测,本财年的出口同比将减少27.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从此前的负0.3%下调到负2.8%。在内需方面,民间住宅投资由原来的增加4.7%下调为减少0.5%,企业设备投资从减少4.2%下调为减少14.1%,民间消费支出从增长0.4%下调为增长0.3%。但包括政府消费和公共固定资产投入等在内的政府支出从原来的增加2.5%上调为增加6.4%。民间需求和公共需求相抵,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原来的0.3%下调为负0.5%。除出口和生产急剧下降外,设备投资等民间需求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新晃县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6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亿元,同比增长83%。完成财政总收入3051万元,同比增长19.69%。完成财政总支出11494万元,同比增长11.9%。 1、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春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3万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养殖业平稳增长,家禽出笼24.51万羽,生猪出栏7.62万头,肉牛出栏1.88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1%、1.87%和1.34%。 2、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一季度,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2744万元,同比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1633.63万元,同比增长101.8%;实现工业增加值27863万元,同比增长12.2%,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5280万元,同比增长88%;工业产品产销率100%。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水泥、机制纸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发电量、机制纸分别同比增长69.3%、545.43%。 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94万元,同比增长83%,其中,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51万元,同比增长57.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613万元,比2009年一季度增加2520万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县重大项目储备共85个,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

的60个。一季度60个重点项目,在建36个,完成投资1.19亿元,占总投资金80.4%。 4、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03万元,同比增长16.9%。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266万元,同比增长14.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586万元,同比增长17.9%;住宿和餐饮业2549万元,同比增长29.2%。 5、财政金融稳健运行。一季度,完成财政总收入3051万元,同比增长19.6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34万元,同比增长25.88%(其中:国税254万元,同比下降9.29%;地税1021万元,同比增长19.7%;非税收入559万元,同比增长72.53%);上划中央“两税”完成754万元,同比下降4.44%;上划所得税463万元,同比增长52.81%。财政总支出11494万元,同比增长11.9%。金融方面,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315万元,同比增长12.6%。其中企业存款25877万元,同比增长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7109万元,同比增长12.3%。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50491万元,同比增长29.7%。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9988万元,同比下降61.3%;中长期贷款余额39450万元,同比增长201%。从贷款结构看,加大了对个人消费贷款力度,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达4553万元。 6、市场物价保持平稳。目前全县的价格水平总体平稳,物价上行压力不大,据3月底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我县粮

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及2011年走势分析

2011年第2期 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及 2011○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在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携手努力下,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延续,但进程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总体态势有望好于去年,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复苏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一、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及面临的重大挑战 2011年是关系到世界经济能否 持续复苏的关键之年。总的判断是:全球经济将保持复苏态势,整体形势可能会好于2010年,但风险困难依然较多,曲折波动难以避免。一方面,在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复苏的萌芽有望发展壮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3%;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因素还较多,面临着一些挑战。 1.金融领域“病患”尚存。在这场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全球金融系统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陷于崩溃边缘,时至今日,金 融系统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一是金融机构的排险工作进展缓慢。虽然金融危机已历时两年多,但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仍有大量坏账尚待剥离处理。据IMF 最新估算,2007年~ 2010年,全球金融机构累计出现的 有毒资产规模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目前仅核销了50%左右,美国目前尚有大约4000亿美元待处置。坏账和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使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和市场流动性受到了严重制约,有可能拖累更多的金融机构破产。二是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还在不断倒闭。2010年,美国被关闭的银行总数达到157家,创下1992年美国信贷危机结束以来的新高。三是全球股票市场剧烈震荡。美国道·琼斯指数、英国富时指数、日本日经指数的年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波幅分别为20.9%、25.7%和29.7%。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受损直接造成经济局部“瘫痪”甚至整体坏死,金融系统功能的完全恢复还有待时日。这将对2011年世界的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产生一定影响。 2.就业状况难有改观。金融危机 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全 球失业大军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失业率达6.6%,失业者总数近2.12亿人。 2010年以来,就业状况并没有随着 经济复苏有所好转,世界经济正面临“无就业增长型”的复苏。一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的失业率全年维持在9.4%以上,远高于4%的历史平均水平;欧元区的失业率从4月份起已连续8个月处在10%的历史最高水平;日本的失业率2010年11月份处于5.1%的高位。二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受人口增长较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失业率普遍高企。2010年11月,巴西、俄罗斯的失业率分别为5.7%和 6.7%。IMF 预测,发达经济体失业率 居高不下的情况将会在2011年一 直持续,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处在 9%左右。这将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高失业将制约消费需求,削弱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尤其是美欧国家的周期性失业可能会转化为结构性失业,对其长期潜在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持 11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