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潼人文及地理调研总结资料

临潼人文及地理调研总结资料

临潼人文及地理调研总结资料
临潼人文及地理调研总结资料

1.地层

县城内有浅山丘陵、黄土台塬和冲击平原三类地貌类型,形成了三种比较大的地层构造单元。

骊山浅山丘陵区地层该区地层由太古代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及第三纪砾石组成基底、其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层。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该区与秦岭属同一褶皱带,由于秦岭山脉强烈上升,形成高山峻岭,骊山也连续拗斜隆起,横岭遭受掀斜而倾伏,使秦岭、骊山与渭河地堑进一步分化,故使该地层中堆积了深厚的碎屑物。

黄土台塬区地层该区地层下卧中更新统洪积风积物,主要为古土壤层、亚类粘土及中、粗砂层,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层,其厚度为160~200米,地层层次较紊乱。

渭河平原区地层该区地层下卧上更新统及全新统时期冲积风积物,厚度为30~50米,主要有砂层及砂砾层。上伏第四纪风积黄土质亚类粘土或亚类砂土,砂层层次比较整齐清楚。

二、地层结构

根据岩性产状、地层交接关系和构造地貌的结构特征,本县地层结构可分六部分:

骊山断块低山区地层结构该区山体由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基底,震旦系组成盖层、中生代花岗岩侵入,周围被新生代地层覆盖,断层发育,岩层破碎。

黄土塬梁区地层结构该区地层上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下伏洪积相砾石层,厚约100余米,不整合于老第三系白色砂岩之上。

多级黄土台塬区地层结构多级黄土台塬,在县境内有三级,从下往上呈阶梯式分布。

一级黄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统上部的洪积层,岩性为砂层、亚沙土、亚粒土互层,厚约数米至10余米,上部覆盖黄土堆积。

二级黄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统洪积相地层,岩性为棕黄色含砾亚沙土,类中粗砂、中细砂和粘土互层,厚约数米至10余米,假整合于下更新统三门组地层之上,塬面大致呈东向西分布的侵蚀构造凹地。

三级黄土台塬,下伏下更新统洪积层,岩性为砂、砾石、砂层和粘土互层,粒径从南而北由粗变细,厚约150余米,不整合于新第三纪白色砂岩之上,现仅在沟口谷坡下部见有露头。

山前洪积扇裙区地层结构山前洪积扇裙,组成物质为一整套第四纪由老到新的山前洪积相砂、卵、砾石夹漂砂,与含砾亚砂土、亚粘土互层,厚约200米左右,山前部分可见现代沟道洪流,呈线状分布,向两侧展布约数10米至100余米,质地粗,砂、卵、石、砾、土混杂并有粘土夹层,渗透性良好,为地下水富集区。

渭河及其支流阶地区地层结构渭河及其支流阶地区,自南而北共有三级,地层组成物质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为黄土堆积,下部为河流相或河湖相沉积,故又称黄土覆盖阶地。

一级阶地,渭河南北两岸均有分布,地层为全新统下部(Q4)冲击洪积层,主要为灰黄色粉砂土、亚砂土夹细沙,薄层砂质粘土和砂卵石层,层理明显,厚度约50~110米。

二级阶地,渭河两岸均有分布,地层组成物质为上更新统(Q3)砂质粘土和砂卵石层,厚度一般为20~30米,最大厚度70米,上有薄层黄土覆盖。

三级阶地,地面组成物质为上更新统黄土(Q3),40米以下为晚中更统上部()的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和砂卵砾石层。

河漫滩及其阶地区地层结构河漫滩及其阶地区,分布在渭河河床两岸,地层组成物质为全新统上部()河床沉积物,主要为灰黄色、淡黄色疏松粉沙土类细砂。

临潼的旅游资源

兵马俑华清池骊山秦陵姜寨遗址兵谏亭西安事变大型浮雕烽火台世界八大奇迹馆鸿门宴遗址鸿门坂博物馆御温泉

1.兵马俑华清池(五A级)骊山秦陵(二A级)(其中秦陵和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区内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省级5处。

3.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遗迹。

4.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自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历经坎坷和艰辛,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马俑。兵马俑是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

5.兵谏亭:“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兵谏亭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西安事变大型浮雕:“西安事变大型浮雕”总长60米,高3.6米,由12组画面内容构成,史料详实,造型逼真,生动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6.西安事变大型浮雕烽火台: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便来源于此。

其它景点包括:老母殿、天文台、鸟语林、兵谏园、石瓮谷、金沙洞、遇仙桥、三元洞坡下碑、举火楼、饮鹿槽、牡丹沟、秤锤石、鸡上架、达摩洞、翠荫亭、舍身崖、日月亭

八大奇迹馆

7.世界八大奇迹馆位于西安临潼秦陵北路中段,它是一座根据史料复原,微缩并有机连为一体的大型室内艺术馆,该馆气势磅礴,规模宏伟。

世界八大奇迹馆生动真实地再现两河文明七大奇迹肃穆、典雅、精美临潼区风貌图的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和黄河文明“八大大奇迹”大、古朴的秦代艺术风格,从参观中你可以了解人类璀璨的古代文化。

“世界八大奇迹”除古埃及金字塔和中国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坑以外,其余六大奇迹: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特米斯月神庙、奥林匹亚宙斯雕像、摩索拉斯王陵、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港大灯塔都早已荡然无存。世界八大奇迹馆再现了这些人类奇迹的最初风采,使朋友们游历“世界八大奇迹”的愿望得以实现。还可以了解有关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使游客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

鸿门坂博物馆

8.鸿门宴遗址位于临潼区新丰街办鸿门堡村,距秦兵马俑博物

馆2.5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通关通长安之要道,交通便利。

9.鸿门坂博物馆始建立于1984年,1985年正式对开放,占地10000余平方米,是集文物、园林、休闲一体的观光胜地。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遗址就处在博物馆里面。

馆内现有3个展览区,3个参与区,2处遗址,1座碑林。楚汉骄雄聚焦鸿门、楚汉相争大汉初史、鸿门宴会厅展览区以星象云图变幻为经线,以刘邦、项羽两位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的生平历程为纬线,通过版画、雕塑、文物、文字讲述了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95年的历史。主军帐宴会厅以《史记?鸿门宴》为蓝本,再现当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了鸿门宴前后发生的动人场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环境场面形象逼真。让游客真切感受到2000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景象。

此外,鸿门宴博物馆还推出了“吃鸿门宴、宿项王营、观兵马俑、沐华清池”等主题活动

10.被命名为“中国御温泉之都” 属全国唯一

2008年5月27日,临潼区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和国家国土资源部联合命名为“中国御温泉之都”。据了解到,这在全国是唯一一个。

从“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获悉,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和专家委员研究论证认为,临潼是我国温泉文化的发祥地,当地华清池温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温泉。据考证,骊山温泉被人类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至今那里仍保留着世界上最早的皇家浴池,还

留下了历代名人的名篇佳作。为此,中国矿业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授予临潼区“中国御温泉之都”称号。

中国矿业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联合授予临潼区中国唯一“御温

泉之都”的荣誉称号。主要缘于临潼骊山温泉的五大特色优势:

一、人类利用最早、开发时间最长的温泉。

二、皇家使用最长和皇帝沐浴最多的温泉。

三、文化底蕴最丰厚、历代名人最关注的温泉。

四、保护开发利用最好的温泉。

五、储量丰富,水质优良。

据了解,临潼区政府已经摸清了温泉资源的家底,调查表明,骊山温泉隶属大型地热田,温泉分布面积达186平方公里,品质之好国内罕见。区政府制定了温泉开发利用的统一标准,合理开发利用温泉资源。目前,占地5000余亩的唐文化旅游区内的“中国御温泉之都”规划已编制完成。

自然资源

1.矿藏资源:据陕西省地质勘探大队第6分队勘探资料,临潼区地下主要储有锰铁矿、长石矿等矿藏。

1)猛铁矿:锰铁矿矿点,主要位于韩峪乡龚吕村,矿化带西自山赵村,东至老虎沟峁,分布在长4百米,宽1千米的地区,以褐铁矿、硬锰矿、针铁矿、锰铁方解石为主,方解石软锰矿次之,还有少量的石英石、石髓、小水晶石等矿。按含矿系数平均品位进行估算:Fe15采场,长50米,宽45米,深25米,含脉率5.6%,矿化比重4.5,

地下储量约有13175吨,属富铁矿。Fe4~Fe10采场,长180米,宽65米,深20米,含脉率8.8%,比重4.5,地下储量约46542.6吨,属富铁矿。Fe+MnO平均品位按25.54%计算,金属量为15251.875吨。2)长石矿:长石矿矿点,主要位于韩峪乡碾子沟及仁宗乡马湾村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5',

3)石英脉矿,是制造玻璃的原料之一。主要分布在新开山“代顶庙”一带,除个别矿段有少量锰质污染以外,多数矿段的石英脉比较纯净,但产状不一,矿段厚度一般较大,以1米以上的矿段居多,最厚者达3~5米,可以露天开采

4)冰洲石矿主要分布在新开山冷水沟下游一带,经过勘探,发现已形成宽4~20厘米、长100厘米以上的矿脉,成晶形完好,但透明度较差,故称之为乳白色方解石,只有少量矿脉中心部分无色透明,是对光具有双折射特点的冰洲石。白云母矿和高岭土矿,主要分布在新开山后山之中,贮量都很少。

2.地热资源:骊山北麓东西长达20公里、南北宽为1公里的山前地带,是一片比较理想的地热田。这一地热田蕴藏有富水性好、埋藏浅、医疗价值较高的中温(40~60℃)热矿水。经过化验,按照贮水特征和水质性质,该地区的热矿水可分为两种:一是贮存于结晶岩类构造裂隙中的热矿水;二是贮存于沉积岩孔隙中的热矿水。

3.光资源:本县光资源较为丰富

1)光能辐射量:本县光能总辐射量为111.7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中,6月份最大,辐射量为13.7千卡/平方厘米·月:12月份最小,

辐射量为5.4千卡/平方厘米·月;≥0℃期间(2月8日至12月13日)的总辐射量为100.5千卡/平方厘米;≥10℃期间(4月1日至10月27日)的总辐射量为77.6千卡/平方厘米,分别占年总辐射量的90%和70%,优越于关中西部的武功等地,生理辐射量为5.9千卡/平方厘米·年,占太阳总辐射量的50%。

2)日照时数:本县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154.7小时,最多月份是8月(31天),日照242.6小时,最少月份是2月(28天),日照134.4小时,实际日照最少月份应是11月(30天),日照141.6小时。1965年以后,日照总时数属下降趋势,1981年、1982年、1983年,这三年的日照总时数分别为2209.8小时、2058.5小时,1873.2小时,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偏差少107.5小时。相应地总辐射量年际变化也属下降趋势。

3) 光能利用率:在全国范围内属偏低。但是,本县高产田的光能有效利用率都比较高,其中,小麦、玉米的有效光能利用率为5%左右;棉花接近3%;油菜为1%。特别是开展科技兴农活动以来,进一步改进了耕种方法,加强了田间管理,因此,本县农作物对光能的有效利用率还在逐渐提高,生产力也在日趋发展,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的产量都由多年平均数达到了平均最高数,分别提高了68%、18%、62%和98%。这些事实已经证明在科学种田的基础上,要实现现在高产田块的产量,是能够达到的,而且四大作物对光能有效利用率的潜力也是相当大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密植,改善群体结构;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品种改良,发展矮秆品种,提高经济系数;育苗移栽,延长生长期,减少农耗期,充分提高光能利用率;大搞农田基建,改善环境条件4.风资源:本县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本县的地势直接影响着境内风的频率、风向和风速。

1)风向:风的来向称为风向。本县全年以静风为最多,占全年风向频率的42%,盛行风向与本县地势的东北、西南走向基本一致,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东北风占全年风向频率的16.5%,西南风占14.8%,风向日变化不明显。一年中,春、夏、秋三季盛行东北风,其次为西南风;冬季以东风和西北风为主。

2)风速:本县全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骊山山区由于地势高,故风速比平原地区大,常年风速为3~4级,最大可达8级以上。四季中春夏季风速大于秋、冬季,等于3级或大于3级的大风多集中在6月,占全年总大风日数的37%。风速的日变化一般是白天大于夜间,午后风速最大,傍晚逐渐减弱,0~2米/秒的风速出现次数10月为最多,6月为最少。等于或大于5级的日数年平均20天左右,最长持续3天(1962年2月16日~18日),等于或大于8级风的日数年平均仅有5天。大风风速等于或大于17米/秒的风称为大风。本县大风日数比较少,年平均仅有4天,且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总大风日数的90%。大风一般持续时间为10分钟或数小时,骊山山区出现大风日数比平原地区为多。

5.水资源:本县水资源主要包含降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径流资源、地下水资源等方面,总的来说,水质良好,但资源欠丰,加之受骊山

丘陵地形的影响,水量分布不均,不能适应主要农作物在生长期对水的需求,因此,还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1)降水资源:降水资源,就是水的天然来源,即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固体或液体的水,主要是指雨和雪(含冰雹在内)。

降水的季节性本县位于东亚季风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中于7月、8月、9月三个月,其降水量为253.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5.9%,且多有大雨和暴雨;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及干燥的冷空气的影响,使当年12月和翌年1月、2月份降水量仅有1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这种降水季节差异和年际变化,使旱涝常有发生,对农业威胁较大。

历年平均降水量本县历年平均降水量553.3毫米,最多739.5毫米(1964年),最少427.3毫米(1972年),累年平均偏差67.4毫米,相对变率12%,降水量呈不稳定状态。

2)地表水资源:地表水,是指大气降水在本县面积上形成的地表径流。

地表水资源状况大气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地表径流的多少,是与地貌、土质及蒸发等因素有关的。根据降水差异,并依等高线作为分界线,本县可划分为三个降水流区;

〔骊山丘陵降水高产流区〕位于本县城南部,高程在550米以上,面积201.9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62.07毫米,降水总量为13368.52万立方米。

〔洪积台塬降水中产流区〕位于骊山丘陵之北的洪积黄土台塬

区,高程在400~550米之间,面积17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4.75毫米,降水总量为10192.19万立方米。

〔渭河平原降水低产流区〕位于高程在350~400米的渭河两岸平原地区,面积为734.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降水总量为40412.90万立方米。

本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5.82毫米,年降水总量为63973.60万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根据应用面积加权平均法量算成果,本县地表水资源极不丰富,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亩产流量仅有3.04万立方米。从时间分布来看,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的5~10月份,降水量为44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7.9%,而7、8、9三个月的降水量为2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7%。从空间分布来看,本县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递减。骊山丘陵区面积仅占全县面积的15.02%,但由于地形的影响,地形雨较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也较大,为662毫米,年产流量占全县总量的57%。黄土台塬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1.36%,但由于受骊山丘陵地形的影响较大,降水仅次于骊山丘陵区,为585毫米,年产流量占全年总量的19%、渭河平原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73.62%,由于地势平坦,地形雨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年产流量只占全年总量的24%。此外,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丰、枯期径流量相差3~5倍,加之全县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主要农作物生长期需水的供求矛盾不时发生。

3)径流资源:本县9条河流(不包括渭河),年径流量1044亿立方

米;渭河过境径流量94.4亿立方米。自产径流量为3734万立方米。至1980年底,水利工程已控制的径流量达到8393万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1625万立方米),已利用的径流量为3735万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1146万立方米)。

4)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就是地面以下的水,是雨水和其他地表水渗入地下,聚积在土壤或岩层的空隙中形成的。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及地下水可采量三部分。本县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区及渭河平原区,且以孔隙水为主要储存形式。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本县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灌溉回归水及渭河河水的侧向补给。多年平均综合补给量为23664.5万立方米,其中大气降水补给量为13460万立方米,占综合补给量的57%;灌溉回归补给量为8773万立方米,占综合补给量的37%,渭河侧向及天然水体补给量为1374.3万立方米,占综合补给量的5.8%;其他补给量为54万立方米,占综合补给量的0.2%。在多年平均综合补给量中,客水的补给量为6505万立方米,占综合补给量的28%。由于补给条件及储存条件的差异,本县地下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在骊山丘陵地区,地下水无储存条件,以河道年基流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净补给模数只有5.86;骊山洪积台塬区,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补给水源缺乏,补给条件差,净补给模数也只有8.64;渭河平原的三个计算区由于补给水源丰富,地下水埋藏较浅,补给条件较好,净补给模数达20~25,全县平均补给模数为17.6,高于陕西省及渭南地

区的平均水平。

地下水分布规律本县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南端骊山丘陵区沟壑纵横、山峰叠联,降水补给的地下水绝大部分以泉水出露,形成河槽基流。骊山洪积台塬区,洪积物覆盖较厚,地下水主要储存在黄土孔隙、古土壤孔隙及部分砂砾中,由于水文地质结构复杂,储存条件差异较大,该区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渭河平原区,河流冲积物覆盖地表,水文地质结构比较均匀,地下水储存条件单一,绝大部分地下水储存于砂、砂砾的孔隙中,因此,该地区地下水分布比较均匀。

地下水计算分区根据本县地下水分布规律、补给条件及储存条件,可划分为五个地下水资源计算区:

〔骊山丘陵区〕位于本县南端,面积201.92平方公里。地下水储存条件较差,绝大部分以泉水露出,排泄于河道中或补给了洪积台塬区,无开采条件,亦无机井设施。

〔洪积台塬区〕位于骊山丘陵区北边,面积174.3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小量灌溉回归水。地下潜水一般埋深在30~50米之间,以“大口井”及“大口辐射井”为主要开采形式。对深层承压水,有一定数量中深井及深井设施。

〔渭河南阶地区〕位于渭河南沿岸一、二级阶地,面积173.13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及灌溉回归水,还有少量渭河则向补给水。地下潜水一般深埋在10~20米之间,以浅机井为主要开采形式。对较为丰富的承压水,配有中深井及深井设施。

〔泾惠灌溉区〕位于渭河以北、石川河以西,面积377.83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及灌溉回归水,还有少量渭河侧向补给水,以浅机井为主要开采形式。

〔东方红灌溉区〕位于渭河以北、石川河以东,面积183.82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灌溉回归水,还有少量的渭河侧向补给水,从浅水井为主要开采形式。

地下水可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被开采的且有补给源的地下水。本县地下水各计算区的开采量根据以下原则确定:

泾惠灌区:补给量丰富,净补给量大于已开采量,地下水水质较好,适于农业灌溉,且具有较好的开采条件,目前开采程度较高,因此,将其多年平均补给量确定为地下水可开采量。

东方红灌区:补给量丰富,补给量大于已开采量,且开采条件较好,但由于一部分地区地下水矿化程度较高,目前利用尚有困难,因此把现状开采量作为可开采量。

渭河南阶地区:补给量丰富,补给量大于已开采量,且开采条件较好,由于该区受工业用水的影响,致使局部地区(主要有新丰镇)

地下潜水已有下降趋势,因此该区以已开采量作为可开采量。

洪积台塬区:补给量小于已开采量,但在已开采量中,有1010万立方米属工业开采的深层承压水,因而从农业开采潜水的角度来看,补给量仍大于开采量,但又考虑到工业开采承压水对潜水的影响,所以该区仍以开采量作为可开采量。

骊山丘陵区:无开采条件,仅修建了人蓄引水工程,用水量很小,所以,计算可开采量时不计在内。

地下水水质本县地下水多属重碳酸盐水。具体情况是泾惠灌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在1.0~2.3之间;东方红灌区属重碳酸盐水,其中有雨金镇、栎阳镇、田市乡属重酸盐、硫酸盐水,矿化度在1.0~4.23之间;渭河南均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小于1.0。另外,骊山镇、行者乡、何寨乡、零口乡、振兴乡境内个别村组地下水含氟大于1毫升/升。

总之,本县绝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良好,矿化度较低,适宜生活饮用及农田灌溉(仅有渭河北的雨金镇、栎阳镇、田市乡等部分村组地下水矿化度较高,饮用不适口,灌溉有不良后果)。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就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与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与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与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就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就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就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就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就是增长缓慢,也就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就是(ABCD)。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葛剑雄期末考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分)分A、 西藏高原 B、 蒙古高原 C、 东北地区 D、 朝鲜半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分)分 A、 缅甸 B、 老挝 C、 西藏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分)分 A、 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 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 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分)分 A、 《瑷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分)分 A、 2000年 B、 3000年 C、 4000年 D、 5000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分)分 A、 南蛮,北胡 B、 南蛮,索虏 C、 岛夷,索虏 D、 岛夷,北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分)分 A、 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D、 地理概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分)分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1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 c.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二、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2018春 尔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2018春尔雅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已完成成绩:100分 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 3【多选题】代课章节及考试答案()(1.0分)1.0 分。 A、QQ B、20932+ C、02559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4【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成绩: 1【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 3【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3【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 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2【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3【判断题】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种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影响力很小B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C同样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文化D、以上都对 3【判断题】中国古时的渤海湾无法像地中海一样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是因为当时中国航海技术不发达,阻碍了相互交流。4【判断题】“山多地少”、“地瘠民贫”是徽商、晋商成功的主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网课问题详解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公众号: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中央集权阶段,首都的功能和特点包括()。(1.0分)以上都对 2. 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下列选项不属于从制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的是()。(1.0分) 近边疆 3. 单选题清代大臣()成功收复并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住,设立府。(1.0分) 施琅 4. 单选题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5. 单选题从()以后到清朝,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1.0分) 安史之乱 6. 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主流是()。(1.0分)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7. 单选题()相继灭掉了辽朝和北宋。(1.0分) 女真人 8. 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

9. 单选题自公元()后期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0分) 13世纪 10. 单选题明朝把一省之权分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1.0分) 承宣布政使司 11. 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确的是()。(1.0分) 以上都对 12. 单选题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最丰富的证明是()。(1.0分) 丝绸之路 13.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叙述阿拉伯人,叙述伊斯兰教的书是由()写作的。(1.0分) 杜环 14. 单选题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与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1.0分) 朱棣 15. 单选题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1.0分) 西亚 16. 单选题从()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1.0分)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最新满分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测试答案 2018.10网页不好保存?阅读不方便? 移步微信公众号超星助手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多选题】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4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剪羊毛:8-9月。 ④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 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环境等。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 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2、人口数量与环境 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及宗教、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自然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中,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是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也较大。 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但并非是形成环境问题的唯一的主要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亿)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人口发展模式:(注意新教材去掉了过渡型的说法)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 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

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大起大落”的真相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统计的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1亿是在(C)。 A、公元初 B、盛唐 C、北宋后期 D、十七世纪初 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落”的时期是(v)。

A、东汉末年到三国 B、东晋到西晋期间 C、乾隆统治期间 D、唐末到五代 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曾在历史时期导致中国人口增长的不平衡?(ABCD) A、地理环境差异 B、阶层差异 C、生产方式的不同 D、文化宗教差异 2【判断题】中国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平均。(V)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阶层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供养比的失调,只有通过战争、战乱彻底打碎旧体系,赢得新朝廷,社会才能获得供养较合理的短暂时期。(V) 两次人口转变及原因 1 【单选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 海与大西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 /地表起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 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 汇) (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 伊朗高原、 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 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 亿、印度10亿、印尼、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解读

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人物 1、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3、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6、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7、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8、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 9、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10、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 5.5 1、 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2、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自然差异 一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盆地、高原交错分布 河流冬季结冰 有 无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汛期 短 长 人文差异 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传统交通方式 以陆路运输为主 常用水运 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较小,墙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总结 导致秦岭——淮河一线南北自然、人文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 ⑷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名称: D 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A 青藏地区 。 界线①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季风区非季风 区界线接近,主导因素是夏季风或降水。 界线②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即第 一、二级阶梯界线),主导因素是地形或地势。 界线③ 秦岭---淮河 一线。大致与我国一月0o C 等温线和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