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3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

与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国家林业局

二Ο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区域概况 (1)

一、规划范围 (1)

二、自然条件 (1)

三、自然资源 (3)

四、社会经济 (6)

五、扶贫开发 (7)

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7)

一、主体功能 (7)

二、生态价值 (8)

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与原因 (9)

一、主要生态问题 (9)

二、原因 (11)

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13)

一、生态工程建设 (13)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14)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5)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16)

第一节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18)

一、规划期 (18)

二、目标 (18)

第三章总体布局 (21)

第一节功能区划 (21)

一、区划原则 (21)

二、功能区划 (22)

第二节建设布局 (23)

一、水土流失保护区 (23)

二、水土流失防治区 (25)

三、水土流失治理区 (26)

四、水土流失监督区 (26)

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7)

第一节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建设 (27)

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7)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30)

第二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32)

第三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3)

第四节生态扶贫建设 (33)

一、用材林培育 (33)

二、生态产业 (35)

三、人口易地安置 (37)

第五节防灾减灾 (37)

第六节生态监管 (38)

第五章政策措施 (39)

第一节政策需求 (39)

一、生态补偿政策 (39)

二、人口易地安置的配套扶持政策 (40)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 (40)

第二节保障措施 (42)

一、制度保障 (42)

二、科技保障 (43)

三、管理保障 (44)

附表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附图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置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区域概况

一、规划范围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行政区包括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3省15县,面积31213平方公里,人口898.94万人,森林覆盖率为59.58%。

表1-1 规划范围表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大别山绵亘于鄂、豫、皖三省,是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向东延伸部分,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

(二)气候

本区具有由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向亚热带湿润区过渡的特点。全区平均气温为14~16℃,绝对最低温度为-24.1℃,≥10℃年活动积温为4500~5100℃,无霜期为210~250天。年降雨量因地而异,在800~10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

(三)土壤

本区主要土壤为黄棕壤和黄褐土。黄棕壤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左右的山地,淋溶作用较明显,呈微酸性反应,质地较黏重,透水性差。黄褐土,多分布于浅山丘陵区,淋溶作用较弱,土质黏结,透水性差,土层薄,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各土壤带上,均多粗骨土和石质土。

(四)植被

本区地带性植被以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建群种主要为山毛榉科,落叶树种占优势,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是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性植被类型。由于大别山山体较大,境内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海拔600米以下,主要是杉木、马尾松。海拔600~1200米之间,主要为黄山松、栓皮栎等,是本区森林植被的主体。海拔1200~1400米之间,为栎类、笣树等。海拔

1400米以上,系山地矮林和山地草甸。

三、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规划区土地总面积为312.13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03.73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5.27%;耕地67.67万公顷,占21.68%,人均耕地0.09公顷,其中坡耕地31.07万公顷,大于15度的坡耕地11.30万公顷,分别占总耕地的45.91%和16.70%;草地11.57万公顷;水域19.76万公顷;未利用地9.26万公顷;其它用地为0.14万公顷。具体见表1-1。

表1-1 土地类型面积分布表

(二)水热资源

本区年降雨量因地而异,在800~10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

渐增多。本区河流纵横、水库多且面积大。大别山南北两侧水系丰富,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注入长江的主要河流有倒水、举水、巴河、浠水、大悟河、滠水、潜水等;注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竹竿河、潢河、史河、淠河等。山地南北侧修建了许多水库,主要有梅山、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和花凉亭水库,5大水库的总库容达100亿立方米。

本区平均气温为14~16℃,绝对最低温度为-24.1℃,≥10℃年活动积温为4500~5100℃,无霜期为210~250天。因此本区水热条件优越,适宜植被生长。

(三)森林资源现状

本区林业用地203.7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5.27%。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73.07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00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2.79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92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10万公顷,无立木林地0.99万公顷,宜林地1.83万公顷,辅助生产林地面积0.03万公顷。有林地占本区林地面积84.95%,森林覆盖率为59.58%。

本区公益林面积68.20万公顷,占林分面积的39.41%,占林地

面积的33.48%。

本区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分布见表1-2。

表1-2 乔木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分布表

本区非木质林业资源丰富,包括水果、木本粮油、茶叶、调料、食用菌、山野菜、花卉、林药、林化原料、竹笋、陆生野生动物饲料等种类,发展潜力很大。若提高种植、加工创新水平,其潜力还可以大大提高。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本区有野生动物237种,其中兽类47种,鸟类151种,爬行类29种、两栖类10种。有高等植物175科892属2879种,其中乔木约500多种。国家I级保护的有银杏、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等10多种,II级保护的有20多种,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

(五)湿地资源

本区湿地面积26.80万公顷,以河流和库塘湿地为主。其中河流湿地11.70万公顷,湖泊湿地1.93万公顷,沼泽湿地0.47万公顷,人工库塘12.70万公顷。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水库等的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予以重视,但探索建立湿地保护机制、强化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已迫在眉睫。

四、社会经济

本区人口总数为898.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67%,人口密度为288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726.74万人,少数民族18.24万人。

本区2011年生产总值为1039.48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0.22%。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58.96亿元、462.99亿元、317.53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24.91%、44.54%、30.55%。各类牲畜年末存栏量合计为13.65亿头,其中大牲畜9.03亿头,绵山羊4.58亿头。粮食总产量为72.58亿斤,单位面积产量为745.32

斤/亩。农民年人均收入5921.0元,但分布很不均衡。农村劳动力就业386.18万人。

本区城镇化水平为36.85%,低于全国51.27%的城镇化水平。其中,霍山县最高,为48.9%;罗田县最低,为26.7%。本区正步入城镇化的发展时期。

五、扶贫开发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该区域属我国扶贫攻坚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大别山区范围。本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和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毁林、超载放牧、滥伐森林、陡坡地耕作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土地生产力低下。

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一、主体功能

本区属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是:国家重要的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功能区,安徽、湖北、河南省水土流失防治主体示范区。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源区,华中重要的生态

屏障。

二、生态价值

(一)生态区位重要地区

大别山与桐柏山、秦巴山地相连形成了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带,有保护江汉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二)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区

大别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其南北两侧有众多河流和大型水库,是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众多中小型河流的发源地及水库水源涵养区,也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

(三)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

该区属亚热带湿润区与暖温带半湿润区过渡地带,主要植被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华东植物区系代表地,为连接华东、华北、华中植物区系的纽带。其物种组成丰富多样,对华中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与原因

一、主要生态问题

(一)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趋势加重

本区山洪沟、泥石流沟、滑坡等分布广泛,密度大,活动频繁,常发泥石流面积占区域总面积30%,滑坡分布面积约占1/4。特别是危害性较大的泥石流沟道有300多条,主要分布在城镇、村社分布相对集中的河流地带,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区内1970-2009年发生的地质灾害调查统计,共发生地质灾害3307次,按灾害类型分:滑坡956次,占28.9%;泥石流972次,占29.4%;山洪、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共1379次,占41.7%。近年来,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大,地质灾害点越来越多。

(二)水土流失面积大

根据2012年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5个县(市、区)的最新统计,该区水土流失面积76.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4.47%,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73.59万公顷,其次是风蚀、重力(泥石流、崩塌等)所引起的少量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侵

蚀程度主要以微度、轻度、中度为主,面积分别为22.60万公顷、25.99万公顷、17.53万公顷,占流失总面积的86.58%,其次为强度、极强度和强烈。不断加大的水土流失面积对区内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运行造成严重威胁。

(三)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区域内长期受到各种人为活动影响,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水库等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衰退。

(四)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和全国森林资源变化的趋势一致,本区的森林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主要表现在中幼龄林面积增加,而成、过熟林面积呈下降的趋势,且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外界干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低下,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被破坏。

本区的森林在维护长江和淮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涵养水源、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华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绿色屏障。

二、原因

该区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子

(1)特殊地质地貌

该区域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区,区域内山高坡陡、深度切割、岩石破碎,土壤垂直节理发育。特殊的地质地貌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加剧农民贫困等。

(2)降水量和年均气温

从气候条件中的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来看,本区地处我国南北方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区域气候湿润多雨但季节分配不均,且暴雨较多。年均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个别区域可达1500毫米,为淮河流域降水最多地区,年均日照时数2000~2200小时,年均气温14~16℃,≥10℃的年活动积温为4500~5100℃。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暴雨更易引发区域内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

(3)土地类型

从土地类型来看,坡耕地的耕作是造成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支配水土流失程度的一个主要因子。该类型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约为35%),且地表枯落物量极少,仅有0.57吨/公顷,土壤石砾含量高达18%,土壤腐殖质层厚度仅有0.08厘米,因此该类生态系统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也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现象。

其次荒山荒地的水土流失不可忽视。该类型在大别山区一般位于坡度较大的地区,其植被覆盖度低,地表枯落物量较少,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社会经济

目前,区域内农业人口占80.84%。快速增长的人口使人为干扰加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毁林、超载放牧、滥伐森林、陡坡地耕作、过度经济开发建设等现象严重,超过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导致部分区域生态明显失衡。同时,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又是农民“返贫”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一、生态工程建设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本区近30年来实施与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有退耕还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德合作长防林、世行贷款造林、公益林保护、农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荒山造林等,各项工程累计实施规模213.89万公顷,实际投资18.9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44亿元,地方投资4.46亿元。

目前区域内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8.94万公顷。共完成营造林28.05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2.63万公顷),建立了4个国家级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7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级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3.16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42%。

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为本区生态恢复和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水利工程建设

该区域先后实施了坡耕地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小型饮水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目前,区域已开展注入长江的倒水、举水、巴河、浠水、大悟河、滠水、潜水等,注入淮河的竹竿河、潢河、史河、淠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梅山、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和花凉亭水库多座水库的加固工作。各项工程累计实际投资24.8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40亿元,地方投资8.41亿元。

(三)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预警建设

国家高度重视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速进行。

暴雨等气象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行气象灾害预警十分重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依托气象、国土、水务、环保等部门建设的多种自然灾害监测站,正在发挥积极的预警作用,减轻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配合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中央财政实行了重点生态功能

区转移支付政策。2011年,国家对本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为6.82亿元,其中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特殊支出补助为2.43亿元,其它为4.39亿元。国家已经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生态工程建设资金2.70亿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资金1.77亿元,民生保障及公共服务建设资金2.35亿元。

从政策实施情况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规模还远不能满足本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目前,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呈现改善趋势,但该区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偏低。今后一个时期,该区既要满足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国土空间,又要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保障生态安全、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保持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任务仍然艰巨。

2004红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长江流域********* *****年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水土保持局 二OO五年四月十日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00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二OO四年度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县二00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县北部**、***两乡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其中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水田,梯坪地,坡耕地);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乔木林,疏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建昌县水利局辽宁葫芦岛 125300) 【摘要】建昌县水土保持工作近几年在改革行业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典型、带全面,在水土保持治理上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在狠抓生态建设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从而加快速度与质量;项目运行与群众利益;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关系。 【关键词】水保生态;工程运行;关系 一、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水保生态建设的着眼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它的加快发展,必须以确保质量为前提。无论采取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需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把质量作为各项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无论是单户、联户和施工单位的治理都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对任务越大、季节性越强的建设工程,越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深入总结近年生态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查找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完善措施,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总体实施管理办法、工程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制。使工程的建设加快进度而不影响质量,确保了建设成效。 二、工程运行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采取措施是以“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救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在项目启动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成功的处理了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二者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案.(优选)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方案 随着物流园区建设的扩展和深入,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也将日益剧烈,物流园区的自然组分对于干扰的抵抗能力及受干扰后的自然调节能力也将减弱,会形成较大范围的生态不稳定带。因此,有必要根据物流园区以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人口的发展与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和污染物防治措施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制定的环境保护协调原则,进行综合环境规划。 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供给氧气、削减噪声、滞尘灭菌、吸滤有毒有害气体等净化环境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调节气候、防御风沙、保持水土。同时还起到美化、香化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绿地系统规划是物流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⑴绿地规划构思 物流园区绿地规划主导思想为:根据物流园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物流园区污染物的特性、扩散特征与物流园区主导风向,结合景观美学,遵循生态原则,科学地规划林木、绿篱、草坪等绿地在物流园区内的时空分布格局,建立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且在时间上保持绿化的延续性。 ⑵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区拟初步建立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点——线——面”的绿地系统框架,结合现状生态环境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公共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严格控制不同地块间防护绿地;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

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完成重要景观中心、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及主干道两侧的绿地建设,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继续完善对自然地形的绿地景观建设,营造沿园区铁路、交通干道的防护绿带。增强物流园区的生态、景观功能,在规划期内形成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的绿化系统。并通过对整个评价区的科学、合理绿化减轻物流园区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物对物流园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 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①公园绿地 物流园区绿化应根据物流园区的规划结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地结合现有条件布置公共绿地。规划在园区布置十个公园。见图

水土保持与城市环境考试资料

水土保持与城市生态环境 课程简介 学习课程的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 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水土保持工作经历的三个时期:○1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严重水土流失期 ○2城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期 ○3城市水土保持生态规划战略实践期 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何尽量阻止城市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是这门课程需要关注和探索的内容。 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1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2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实现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统一; ○4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5保持水土的景观生态模式 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 水土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不能以高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 第一章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国内外水保生态环境现状 1. 水土保持的定义: 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有植物措施(如水保造林、水保种草、水保耕作等)和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沟道工程、挡墙工程等)。 2.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植物措施: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保土蓄水,改良土壤,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的措施。例如:荒坡作茶园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例如:水库的边坡固坝 3.水土保持的特点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 四个特点:科学性地域性群众性综合性 4. 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城市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治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 指导思想3 (二)................................................. 治理原则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OO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 封禁治理7 (三)塘堰技施设计8 (四)............................................... 沉沙池设计9 (五)沼气池设计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17 (二)投资结构18 (三)基础单价18 (四)工程估算19 (五)投资估算20 (六)资金筹措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 县二00 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 县北部** 、*** 两乡镇,涉及*** 、***2 条小流域,8 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 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1071.6mm ,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C, ≥1(T积温5880C,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 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 ,(水田1014.83hm2,梯坪地 865.98hm2,坡耕地198.56hm2);林地面积1909.54hm2,占总面积的34.03%,(乔木林862.9hm2,疏幼林1046.64hm2);果园7.45hm2,占总面积的0.13% ;荒山荒坡457.64hm2,占总面积的8.16% ;水域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19-12-31T12:19:32.4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7期作者:李秀娟 [导读]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甘肃省华亭市水土保持局甘肃省平凉市 744100 摘要:生态修复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类社会无节制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有利于小环境的优化,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物与植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学、工程学方法,通过改进或隔离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为其优化内部及其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生态上的尽快恢复或是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仍然是自我修复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尽可能减轻人为因素的干扰,令其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生态功能上的修复。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区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恢复功能,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模式下,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不要对自然系统施加压力,应更多的通过自然界的自愈功能来完成整个系统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加自觉的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部门也随之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优化生态环境,相关人员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越来越突出,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生态修复,可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效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宣讲教育,使得很多人都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也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提升当地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数据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当地的绿化率不断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水土保持中,能够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能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提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3.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使得广大群众能够真心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2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措施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更多的是通过大自然的自身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完全适用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也不同,因此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当然,仅仅依靠自然的自身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提供各项辅助措施,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也就是说,除了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手段,还要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并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3.3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与产业开发有效结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具有高效益的产业。在农业生态开发中,要做到短期、长期效益的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 3.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例如甘肃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其他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3.5调动更多主体参与 ①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建设。②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争取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建设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增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③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积极引入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四荒”的开发治理工作中,并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以此推动“四荒”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同时,加强监督管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护,对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可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层级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损坏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单位,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水保持方案的实施做到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督促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按规定上报工程方案。

浮梁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浮梁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其说明 一、工程概况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迅速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通过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以及其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及河岸防护的硬质化,从而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自然功能。总之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指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监理防治水土流失及自然河流功能丧失或退化的新思路。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江西省的婺源县,西毗我省波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居于六山二湖(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之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的中心地区,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江西省昌九景(南昌、九江、景德镇)“金

三角”、景上鹰(景德镇、上饶、鹰潭)“银三角”的联络部。县城距景德镇市中心仅6公里,与市区是一种连而有隔,隔而不断的关系。我县的湘湖镇、洪源镇分别是景德镇的东、西门户。全县总面积 2867平方公里,县界轮廓呈树叶形,南北长约88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从2006年浮梁县被列为全国生态试点县以来,浮梁县在生态修复工作一直走在我省的前面。经过多年的治理浮梁县生态修复工作以初见成效。为巩固浮梁县生态修复程果,计划再用一年的时间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本次试点建设工程主要分布在该县瑶里镇、鹅湖镇及庄湾乡部分地区的12个村委会,项目区面积为213.21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4%。景——瑶战备公路穿越项目区,通往各乡镇、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瑶里镇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区域内原始生态至今保存得较好,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渡假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浮梁县瑶里镇以其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成为了人们向住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来浮梁县瑶里镇的旅游人次年年攀高。 2001年瑶里镇被确定为江西省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旅游人次逐年增加给当地的自然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将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逐步趋向恶化。因此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尤为重要。 浮梁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起动将会有利的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也将更为有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修复两者存在着互利的关系,生态修复建设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简称“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规章,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目录 . .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00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 .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县二00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县北部**、***两乡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71.6mm,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水田1014.83hm2,梯坪地 . .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1-04T10:34:50.3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谭建君黄琼华 [导读]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抗旱抗涝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建设。 南充市顺庆区升钟灌区管理局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抗旱抗涝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建设。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生态文明相结合可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朝向健康、稳定、可持续方向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道路还任重而道远,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为0.8。可见,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小于发达国家农田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升工作仍十分艰巨。 1关于农田水利的概述 农田水利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它是指为了改善农田环境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而兴建的一系列水利措施。它通过蓄水、输水工程,改善农田原有的水利分布,包括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农田水利工程在抗旱、抗涝、农田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改良以及农牧供水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灌排渠道基础开挖会破坏原有植被的生长,灌排渠道基础开挖会使地表以及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同时,开挖会造成土壤疏松,土壤对水土的保持能力丧失。此外,新开挖的高坡极容易发生坍塌、滑坡事件,土壤的稳固性能差,上述这些原因都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1)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弃土、弃渣,除了部分用于沟渠回填以及建筑施工外,大部分都要被外运弃置,此外,工程修建以及拆除破损渠道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松散渣土,倘若四周缺少有效的节流设备,这些土壤也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流失。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形成了裸露的画面和地表。若未能进行临时的防护措施,就会造成土壤大大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现象。(2)表层剥离的无用料在闲置规范过程中容易受地表径流侵蚀产生稳定性差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狂风暴雨,这些未进行防护措施保护的无用料就会造成水土流失。(3)施工期间人为活动频繁,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一些硬化场地,这些硬化的场地增加了地表径流的问题,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4)施工过程中车辆过往频繁,路面结构砂砾石或素土路面呈现裸露状态,容易受到雨水的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5)防渗路面产流加大,无法涵养水源,防渗衬砌输水损失减少,河道河岸冲刷严重。 3农田水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田水利建设是人为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其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的。 3.1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多做阐述。尽管这种影响一般都是暂时的,能够经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进行恢复,但是其造成的伤害仍然是不容小视的,并且有一些伤害是由于施工单位的粗暴施工造成的,这种伤害将是永久的、难以修复的。所以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合理施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小施工的影响。 3.2农田水利建设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针对的就是生态系统的水,其对水体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大的。首先,水利系统改变了原有的水体分布。在自然状态下,水体分布会随着季节和地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长期以来,该地区已经在这种变化下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这种改变无疑会对这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其次就是水体成分的破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品越来越多,各种肥料、农药等等再使用过后,未被吸收的部分最终又通过农田水利系统进入到自然界的水体中,从而对环境造成破坏。(2)对动植物的影响。农田水利系统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植物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首先,是水体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到原有动植物的生存。我们知道,水利系统会对原有的自然水进行重新分配,那么依赖于原有体系的一些动植物就失去了生长的地方。其次,水利系统的建设会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影响该土地上原有的植物。 4防治对策分析 首先,加强宣传引导,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施工流程,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朝向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好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预测评估制定,做好防范措施及相关施工验收工作。项目相关负责人要加大项目的投资力度,设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合理分配,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项目施工建设同时进行。其次,优化工程规范设计。在农田水利建设施工前要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充分的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同时既要考虑到工程及施工安全性,也要考虑到生态建设和环保需求,使得各利益主体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在满足灌溉和节水需求的情况下,控制好沟渠的密度,以减少衬砌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在单体设计过程中,要把景观功能、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及生态环境统筹兼固,尽最大限度地达到利益最大化。在沟渠衬砌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具体的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施工方法,充分地发挥地下水补给生态护坡,发挥生态在农田水利施工建设中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采取灌溉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增加湿地范围,实现对氮、磷、金属元素的有效拦截,进而调节地下水补给,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农田建设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衬砌混凝土、浆砌石衬砌;要设置小动物逃脱斜坡、生态孔洞、生态廊道等具有个性化的人性化的设施;在节水过程中尽量放慢水流速度,为植物生长和田间动物创造便利条件,以加强水体的自净功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好处。此外,在田间道路工程建设中,要尽量采用沙石路面代替混凝土路面,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为田间小动物跑跳、玩耍创造有利条件。再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在施工中,难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噪声大,废渣、废水污染严重,进而造成了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边坡不稳定、土壤疏松等现象。加强项目后评价和考核。当农田水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20-03-03T15:55:49.1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高辉 [导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地应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了解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需求,根据实际状况落实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状况研究出合理的技术,分析区域的不同变化,充分地显示生态修复的价值与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要点 引言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建设工作不光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应当由每个中国国民来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与职责,生态环境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恶劣的生态环境不光能导致人们生活环境变差,更能够给国民的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起来,通过国家制定的政策与宣传手段调动起国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国民可以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国家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措施并且进行严格监督,督促生态建设能够正常落实到实际中,为国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1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主要作用 1.1优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帮助某一区域建立生态微地形,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对地表径流的运动产生影响,可以改变这一区域土壤中水分的渗透率,最终达到调节地表径流、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和效果。不仅如此,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既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汛期时对洪峰进行调节,提高河流应对较大洪流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蓄水能力,在枯水期为地表径流补充水源。 1.2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广植林草的形式,对区域内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进行拦截,减少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改善山区、丘陵以及风沙地带的水土流失状况,保持水土,也可以减少进入河流中的泥沙量。 1.3保护河道,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利用植被加强对水土的保持力度,减少地表径流运动造成的泥沙流失,从而使水库、河道等水利设施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因泥沙而节省的库容量可以提高这些设施应对洪灾的能力,减少对于设施本身的冲击,保证设施的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 2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完善的制度政策 因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特别是水土流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建设与国内社会的发展进度,给国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基于此国内相关部门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来帮助生态修复工作有效落实,但因国内水土流失状况过于严重,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国内虽然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有规章制度与政策扶持,但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导致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工作一直都很难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 2.2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过低 现今社会,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但对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却过低,宣传手段贫乏,宣传渠道单一。导致目前国内仍有一部分地区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意识,部分国民虽然采用了国内部门颁发的生态修复手段展开生态修复活动,但其却缺乏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难以保持对环境的照顾与整理,使得该地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大部分生态修复的实施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产生错误认知,其认为水土保持就是环境护理工作,导致没有对环境整体进行修复,最终的生态修复效果低于理想标准。 2.3缺少生态修复技术 因我国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土壤的质地也不同,而国内如今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未完善,甚至水平太低,无法对特殊地形的水土进行生态修复,这就导致国内部分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进展效率不高,这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影响国内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如果使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无法具备有效的作用,就会造成水土的二次流失,对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要点 3.1生态修复流程 对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恢复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考察、诊断,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根据水利工程修复的目标确定修复方案。其次,就是要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各功能模块中的退化因子,根据制定好的修复方案进行综合系统性的修复。最后通过反馈的修复工程的优劣,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工程不当之处进行弥补,也可为其他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经验指导。 3.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化学手段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例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加入石灰,利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脱氮降低营养盐浓度;或者利用金属盐类聚集沉淀水体中的磷,减轻水体营养程度;另一方面是使用化学药剂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化学修复效果最为显著,但作用时间有限,由于化学药品本身的特性在治理过程中极易形成二次污染,修复成本比较高,易爆发水华,可以为辅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同样难以根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3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 (1)水生高等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被逐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水生植物能大大加速截流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形成一道致密的过滤层,水流中的不溶性物质和有机碎屑会被根系吸附而沉降下来;个别水生植物对藻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建设】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郭乃群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 要〕 从全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恶化特征入手,阐述了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对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5.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088(2004)02-0037-02 我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总土地面积118.3万km2,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祖国北部生态屏障。搞好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对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对我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全区农牧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治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恶化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侵蚀面积为74.48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5.02万km2,占全国水蚀面积的9%;风蚀面积(包括水蚀风蚀交错区)59.46万km2,占全国风蚀面积的31%。侵蚀模数多在200~15000 t/km2·a,侵蚀类型复杂多样,侵蚀程度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省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草原退化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以阿拉善盟为主的沙漠、戈壁地区,年降雨量仅几十毫米,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以晋陕蒙交界地区为主的低山丘陵、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多沙粗沙来源地;以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和锡林郭勒盟西部及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地上、地下水资源贫乏,草牧场退化日趋严重;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沙漠化土地面积仍继续扩大;呼伦贝尔地区虽然降雨较多,但土层较薄,由于大面积开荒,存在潜在沙漠化的危险;锡林郭勒盟北部是全国最大的风沙区之一,年均大风在100d以上,尤其在冬、春降水量少、土地最干旱的季节,疏松的地表土壤及丰富的沙源,导致风沙灾害频繁,为土地荒漠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区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我区“九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和自治区的重点治理项目,各地实施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九五”期间,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不断加快,每年以43.3万hm2以上的速度推进。截止2002年底,我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7万km2。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综合性和治理效益的多样性,是任何一种单一措施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由于我区地域辽阔,而且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积占80%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土壤侵蚀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治理进度相对缓慢,保护力度不够,人为因素破坏严重,所以,尽管经过长期努力,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全区整体而言,治理速度仍赶不上新的水土流失、沙化退化的速度,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恶化的势头仍在加剧。因此,加快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不仅是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服务于全国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 37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郭乃群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摘要: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二十年来,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为加快毕节地区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子。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 一、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区情,地区几大班子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毕节地区乃至整个岩溶山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从地区到乡(镇、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 (二)大规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

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为基础,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发展林果药桑茶为重点,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建精品样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监测、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工程、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 (四)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为了用好管好水土保持工程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重点在技术、投资、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每年均根据年度下达的治理任务,由规划实施工程的乡(镇)政府向县(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经水保委同意并下达计划任务后,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代

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和战略物质。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践行新时期可持续治水思路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城市;作用;问题;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对于城市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城市的发展就是国家的发展,城市发展快速就是国家发展快速,当前,我国对于城市的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于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第三十一条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作了规定。 一、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保证了城市水体清洁 水质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生命的健康息息相关,没有优质的资源,何谈城市的生态文明。虽然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水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我国人水资源占有量不多,所以保护饮用水安全刻不容缓。 城市水土保持通过构建生态治理带与保护带,使得森林与河流,水库,沟渠为一体。水源保护林的建立以及结合城市特点的立体绿化减少了酸雨和大气污染,土壤侵染等对水质的影响。另外通过对河道,排水道的合理布局,减少了泥沙的淤积和生活污水的影响。 2、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生态系统的失衡通常是从绿色植被的缺失开始的,而水土和绿色植物互相帮助协调,成为了生态建设的基础。如果水土流失严重,那植物也无法生长,随之而来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建设新城区,公路等等,这个过程中必然关系到土地的开挖,极有可能造成山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按照城市水土保持的要求,像旧城改造,城市扩建等项目必须先提交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对于城市周边的挖砂取土项目则不再审批。通过这样的协调,城市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因为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的时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城市水土的保持也增加了生态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首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