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东欧问题专家苏联对民族问题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明确政策和长远理论,俄罗斯是在没有做好?收缩?准备的情况下就面临族裔关系的巨大挑战,当苏联控制的?铁幕?突然崩溃时,俄罗斯拿不出任何应对民主派和民族势力的有效理论武器。

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季什科夫的大作《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族性、民族主义及冲突——炽热的头脑》(以下简称《后苏联的民族冲突》)一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二战中出生的瓦列里·季什科夫是跨苏联和俄罗斯两代的资深民族问题专家,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民族问题研究。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就是民族志研究所的副所长,剧变以后曾任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席,在普京时代是俄罗斯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什科夫虽曾在?体制内的高位?,却没有沾染上从学者变成政治家的官僚习气,也能始终保持一份不被自己的研究对象拖着走而?迷失在角色?中的冷静,他是当今俄罗斯罕有的勇于反思且能够宏观把握俄罗斯民族问题症结的?解惑者?。季什科夫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剖析苏联解体后的民族问题大部头著作《后苏联的民族冲突》由姜德顺先生2005年开始动手从英文翻译,到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虽说我们现在拿到手的中文译本距离作者写作时期已过去了十多年之久,此时俄罗斯国际国内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叶利钦之后又经历了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两任总统,外交政策的定位坐标也几次变化:从叶利钦的?面向西方?,普里马科夫的兼顾东、南的?欧亚主义?以及普京前期的?向北?的?斯堪的纳维亚主义?和普京后期的?新斯拉夫主义?+?强国主义?,但是该书至今读来不但没有过时的感觉,仍有振聋发聩的功效。可以说季什科夫当年对俄罗斯民族问题发展前景定义的?过渡中认同?以及深刻的反思,使人不能不佩服季什科夫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感和高屋建瓴般对后苏联族裔问题的整体把握。

苏联早期?实力至上?的民族政策的后果

我们知道,苏联早期民族政策的设计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很大,它完全是根据自身的实力调整的。1917年11月2日通过的《各民族人民权利宣言》具有很强的?革命党?色彩,十月革命前处在反对派立场上的布尔什维克希望各个民族?越乱越好?,在内战阶段因为需要民族主义支持新政权,也唯恐各个民族不?独?、唯恐非俄罗斯民族?缺乏民族自决权?。1918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宪法》的特点就是不但同意自治,而且赋予自治很大的权力,宪法中承认?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是自治实体?。比如在对待乌克兰独立问题上,1917年6月27日列宁说:?任何一个民主主义者都不会否认乌克兰独立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更不用说社会主义者了,只有无条件地承认这种权利,才能真正同万恶的沙皇制度的过去永远决裂。?正如后来索尔仁尼琴评论的:?列宁的这一行动表明,他完全容忍了乌克兰从俄国分离出去,甚至容忍乌克兰在分离出去后成为君主国!?等到布尔什维克自己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权力稳固下来,力量足够大了,?民族自决权?就成了从自己身上割肉,而这时就需要以稳定压倒一切来取代民族自治了。

包括1920年9月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二次对华宣言(俗称《卡拉汉宣言》)中说,?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残暴从中国夺取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地归还中国。?这些被我们欢呼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

义方针也就是听听而已,不能当真,等苏俄的处境稍有改善,它立马就不认账了。季什科夫坦承:?一旦布尔什维克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他们就会消除与自己的图谋相脱离的权利,给支持各独立民族国家思想的人,贴上‘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标签?,因为从骨子里?苏维埃政府包括列宁本人尽管还发表冗长的政治花言巧语,但并不热心支持族裔联邦制?(57-58页,所有引文的页码均出自该书中文译本,下同),?一旦布尔什维克们的军事局面好转,政府就严格限制自治体的政治地位,列宁多次给瓦利多夫说,先前的协议只不过是‘一张纸’?(62页)。可以说苏俄早期的民族自决背后掩盖了太多的实用主义的考虑,官方批准的民族主义从来都是中央政府需要的一种政治策略,而他们?对真正的民族主义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仁慈?(68页)。

我们后来把苏联的这种政策转化归罪于?修正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其实这是?执政党?不同于?革命党?的决策变换。超脱点看,这种基于利益的谋略外交对于苏俄的生存与壮大确实有过成效,但问题是它的?双重性质和矛盾特征的联邦制的荒谬开始让这个苏维埃政府为难?(59页),这种实用主义的?仓促设计?为日后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1924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苏俄变成了?苏联?,俄、乌、白俄、南高联邦成为首批四个加盟共和国。苏联时期所谓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基础上的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盟?,实行的是一种在世界历史上十分独特的?集权一党制下的‘自由国家联盟’?制度。一方面,根据十月革命后的民族自决原则,联盟宪法和共和国宪法均规定了自愿加盟、自由退出的原则,正如前苏联国歌的歌词中唱的?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布尔什维克不但允许这首批的加盟共和国设有包括?外交部?在内的?中央?政府,还在国际社会张扬其形式上的?主权?,直至让乌克兰、白俄罗斯与俄罗斯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这样做是为了贪图其?一国占有三席位?的特权。但是这种?联盟?在全境实行一党制,而且党内高度集权统一,加盟共和国的党对联盟党中央而言完全是下级,没有任何自主性可言,并且也不存在反对党。执政党的集中统一便使联盟成员在法律上的自由退出权成为不可能行使的虚假权利。当时谁要敢以宪法为根据实行其?自由权利?,在党内立即就会被干掉,根本不可能在政府或议会的层次上提出?退出权利?,所谓的?人民的意愿,只不过是一种寓言,一种政治工具?(102页)。

这种状况是以党国不分和党内集权为条件,一旦?党国?体制有变,联邦成员本来就合法的自由退出权便由虚转实,使?联盟?的解体变得难以避免。在苏东剧变过程中,三个这样的?联邦?国家——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与南斯拉夫都解体了。但没有实行这种?联邦?制的其他几个多民族国家,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尽管也有民族问题,也实行了民主化变革,却没有损害国家的统一,更没有导致国家分裂解体。因此民主化绝非导致联邦解体的原因,但那种设置了自由退出权的?联邦?体制,却使这种联邦在?党危机?中难免解体的命运,即便没有民主化,只要党内斗争失控导致党的分裂,哪怕是分裂成几个各自同样集权而丝毫也不?自由化?的党,国家的统一也就完了。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建国史给其人民留下了无数伤痛的记忆?

季什科夫认为,?苏联既是苏维埃各个族裔民族的摇篮,也是他们的牢笼?(455页),?苏维埃斧头大规模建构民族工程到处留下了的人为制造边界?的痕迹(68页)。可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胜利与民族践踏和驱赶是同步的,斯大林时期民族居住地布局的调整力度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从1919年开始有一百二十五万哥萨克遭难,1931-1932年有两百万库班人被流放,同时期

又有两百万哈萨克人饿死或者离开了他们的故土(71-72页)。1926年全苏第一次人口统计共有一百九十五个民族,十月革命后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政权,伏尔加河的日耳曼人建立自治共和国,北高加索的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分别建立了本民族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克里米亚鞑靼人建立了自治共和国,不久他们就遭到了厄运。第一次的纯粹民族迁移是针对朝鲜人的,1935年有大批的远东朝鲜人迁移到哈萨克斯坦。苏德战争爆发后两个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一个秘密决议,说这些民族当中有人通敌,斯大林认为这是?整个民族的集体背叛?,?根据战时的法令,必须对全体民族采取惩罚性措施?,把他们全体迁移到其他地区。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被惩罚民族?。

1943年12月从高加索完全迁走卡拉恰伊人、卡尔梅克人,1944年2月迁走印古什人和车臣人,3月迁走巴尔喀人,5月克里米亚鞑靼人被迁走,6月克里米亚的希腊人被从自己的家园赶了出去,11月格鲁吉亚的梅斯赫特突厥人与赫姆辛人被迁移。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时候,身份被划定为所谓的?特殊定居者?的迁移人数为二百七十五万三千三百五十六人,其中一百二十万日耳曼人、三十一万六千车臣人、八万四千印古圣人、十六万五千鞑靼人、十万立陶宛人、八万一千卡尔梅克人、六万三千卡拉恰伊人、五万两千希腊人、五万梅斯赫特突厥人、四万五千摩尔达维亚人、四万列托人、两万爱沙尼亚人(75页),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被监禁和枪毙的人数,也不包括冻饿病死的死亡人数。这些?被惩罚民族?的民族政权同时被撤销,所谓的?少数民族自治实体?是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受压制的各民族被迫经受了极度的身心创伤——屈辱与丧失集体尊严,成为被摧毁民族和无法律地位的?双重少数者?,它们的领土分给其他共和国或者建立新的行政单位。在被安置地,这些人被剥夺了基本公民权,受到种种严格的限制,他们只能居住在划定的?特殊居住区?内,在居住地四边设置了路障、岗哨,移民不能随便出入,每月要到当地内务部门特别局登记,共产党员要由武警押送参加党的会议,不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开设学校、发行书籍和报刊。像日耳曼人原来有五所高校、四百所中小学,而迁入地没有一所学校;克里米亚鞑靼人原来有九种报纸、三种杂志、一所科学院和一个民族剧院,强迫俄语教育使这些民族的文化水平大大降低。虽然1964年和1967年分别给日耳曼人和鞑靼人恢复了名誉,认为给他们加上支持德国法西斯的罪名是毫无根据的,但是迁移后遗症的难题却无法抹平。后来这些民族返回家园的斗争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也是如今族际关系紧张和族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强制同化?与?人为异化?

后斯大林时代,单一的发展战略和强迫接受来自中央意识形态宣传的总体框架并没有改变,但是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告一段落。此后的1960年至1980年,苏联政府都在为消化斯大林惩罚性的?民族大搬家?的?后遗症?绞尽脑汁,当时的政策是?花钱买平安?,政治上的钳制与经济上收买并行。应当承认,这一阶段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成就也是不容置疑的,除了计划体制在工业化原始积累中的优势外,苏联统一计划经济空间的存在也是其他民族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苏联一方面强化中央集权,对各个民族分而治之,?以各族群的层级?理论消除地方认同(60页),使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族裔关系不匹配。此时民族政策的具体做法是,不尊重你的人权,却比较尊重你的?文化?,甚至可以大力扶植你的经济。苏联根据不同的政治需要,甚至仅仅是根据领导人的喜好,有时固然搞强制同化,有时却也搞人为的?异化?、夸大的文化保护意识,有意识地搞一些大熊猫式的?稀有民族?。?文化歧视与文化再造并行?,文化特征成为被中央使用的战略武

器,只要你在政治上听话,别的什么唱歌跳舞、传统民俗、年节礼仪乃至语言文字之类的?民族特色?不仅可以保留,而且往往还大力提倡,甚至人为地阻断自然融合,强化民族差异。政治上不许有异端,?文化?上却提倡有?特性?,一些?专业形式的文化得到支持和发展,甚至被炫耀?(77页)。但是排他的特性认同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而缺乏人权导致的不满却不会因为?文化?的受保护而消失,而从唱歌跳舞中成长的排他性认同反而成为争自由的纽带,?潜藏的隐性民族性?一旦有机可乘就会转化为显性的政治民族性、激进民族主义。比如苏联时期?文化?上如此受抬举的穆斯林族、白俄罗斯族剧变以后不但照样反水而去,有时还更加反目成仇,?恐俄者?并没有因为?文化保护?而减少。

第二个特点是?以面包代替自由?,经济上向民族地区倾斜,对被统治民族在严防政治异端的同时,给予经济和其他利益上的恩赐,甚至牺牲?统治民族?的利益来实现这一点,而这样做无需征求?统治民族?人民的同意。然而在非民主制度下,他们?代民作主?镇压非俄族裔的账被算在了俄罗斯人的头上,导致非俄民族怨恨俄罗斯,连带怨恨联盟。但他们?代民作主?慷俄罗斯之慨恩赐于非俄民族,却不会使后者感谢俄罗斯,俄罗斯人却因此埋怨苏联。这种两边不讨好的做法不但使两边对联盟都增加了疏离感,(

造成政治高压消失后的联盟更难维系。另一方面中央大肆收买地方精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文化普及程度甚至超过了俄罗斯地区,以为讨好了地方精英就可以保证苏联各民族的团结,尤其是后期由于培养了大批民族官僚和民族知识分子,实行干部本土化,并且处处迎合这些群体的利益。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推动苏联解体的强大力量源泉,正是苏联培养的这些貌似?没有民族倾向的政治家?的合力?成功地埋葬了?苏联(125页)。

另外,这种体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人敢于承担责任和缺乏长远考虑,苏联整个的官僚体系中的人都想的是,?我死以后哪怕洪水滔天?,绝对不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斯大林种下的民族恶果已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药?,直至形成与?民族政策有关的所有事物?都患有一种?敏感症?,所有的人都以自我蒙蔽的办法假装它不存在。官僚集团一致的做法是?绕着走?,不去碰它、不去变动它,守住旧摊子,保住乌纱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说法是:?苏联是发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平等。?勃列日涅夫晚期曾出现过试图推动民族关系的企图,比如1977年新宪法讨论过程中涉及民族关系,1984年苏共二十六大前夕有人建议成立一个社会民族政策部,建立民族管理委员会,专门理顺民族关系和解决各民族之间的领土争端,但是都由于遭到党内强硬派的反对而流产再无人提及。到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时期,民族问题的累积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安德罗波夫在庆祝苏联建国六十周年时承认说,苏联的民族问题十分严重,解决不好就有激化的危险。1991年统计,前苏联七十九个地区有领土争执问题,苏联解体以后地区划分变成了国界问题,于是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矛盾的导火线。当时的主导思想是强调各民族将来要走向一致,寄希望在苏联会出现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苏联民族?,但是当?苏联民族?的认同尚在?过渡之中?(102页),民族裂变的大潮就已到来了。可以说后斯大林的苏联对民族问题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明确政策和长远理论,俄罗斯是在没有做好?收缩?准备的情况下就面临族裔关系的巨大挑战,当苏联控制的?铁幕?突然崩溃时,俄罗斯拿不出任何应对民主派和民族势力的有效理论武器。

?新帝国综合征?的产生及其族裔和谐之路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国家收缩?战略强烈刺激了一直都有?霸权型的民

族主义?(442页)和?优势群族?心理的俄罗斯人。长久以来他们习惯了扩张性的发展历史,他们一直被灌输的都是?伟大的苏联国家?和?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的身份认同,而如今转轨时期经济长期在?平底锅?里徘徊。有两千五百万俄罗斯人?转眼间发现自己成了散居在外国的居民,很多的俄罗斯人被排除在新型独立国家的政治进程之外?(444页),到处呈现的?一盘散沙?现象令俄罗斯饱受?身份认同危机的折磨?(445页)。于是,激进主义情绪下的?俄罗斯不高兴?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聚集起来,一股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迅速崛起,俄共、自民党、统一俄罗斯等各种政治势力都竞相瓜分民族主义的遗产。曾任政府部长的鲍里斯·米罗诺夫公开说:?假如俄罗斯民族主义就是法西斯主义,那么,我就是个法西斯主义者。?(《莫斯科新闻》1994年8月28日-9月4日)在民族主义的煽动下,整个社会的?火气旺盛?(562页)。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灵魂在苏联的躯体灭亡以后,又在民众的心中复活了,各种极端形式的俄罗斯族裔民族主义团体纷纷亮相,它们迎合了失落了大国自豪感的俄罗斯人的不平衡心态以及把外部世界?妖魔化?的政策导向。苏联霸权型的民族主义经历了质变后开始?向传统的俄罗斯帝国价值转移?,在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耗尽了潜能之后,?逐渐被民族主义思想观念以其特有的俄罗斯姿态所取代?(452-453页)。

有人说,现在的俄罗斯弥漫着?斯大林热?,表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念之情。其实只要稍微深入观察就会发现,目前俄罗斯回归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而是从被抛弃的意识形态中挖掘?光荣的往昔?的民族诉求。意识形态霸权降低与民族主义霸权抬升经历了一个双向互换过程。官方有意识地对斯大林在进行一种?选择性地再塑造?,以一种?理想筛选?,使人们忘记?大清洗?和?大饥荒?,对?斯大林时代充满罪恶的‘好日子’?抱有幻觉(英《今日历史》2009年10月号),似乎?苏联那时是多么‘安全’和‘幸福’的一个地方,那里的各族友谊鲜花盛开?(475页),这些沉浸在?大国光荣?怀旧的矫饰话语中透露出俄罗斯人的安全焦虑、安全恐慌。

布热津斯基希望俄罗斯回落到一个类似法国、英国那样的?正常国家?,或者像?奥斯曼帝国灭亡后的土耳其一样?,?把自己纯粹限定在一种切合的环境内?,另有些人甚至把俄罗斯与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并列,这种国家降级、民族下行的局面让俄罗斯人愤愤不平。而现实当中国家领土的收缩、欧洲与美国忽视俄罗斯的存在、挤压它的?特权利益区?,这一切叫当惯了老大哥、历来具有救世情结、对领土安全极端敏感的俄国人怎能无动于衷呢?怎么能不点燃俄罗斯人?炽热的头脑?呢??苏联遗产生成的原动力?(472页)是现在俄罗斯的民族建构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它既综合了沙俄帝国的内容,也保留了苏联时期的支配权观念。帝国的三色旗帜和苏联镰刀锤子的旗帜只有在这方面是高度重合的,其结果就是——?新帝国综合征?的产生。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凝聚民族认同,才可以培养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普京、梅德维杰夫政权有意识地迎合这种社会资源,并选用了一套新词汇比如强国、民族自豪感、俄罗斯的伟大之处,以及垂青于民族主义的一些象征符号和标语口号。由于出生人口减少,学者们发出了?俄罗斯正在死亡?的呼声,民族学研究所的科兹洛夫教授提出,为了避免?俄罗斯族体死亡?要采取政治措施(18页),据社会学调查结果看,这种趋势依然在发展着。

季什科夫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双向的,一方面?外部缺乏对苏联解体后那个空间所处的理解和尊重,这可能会阻碍这些国家内建立内部和谐与自尊的进程(550页),同时,正在孵化的微型民族主义——周边的防御性民族主义正

在转化成分离民族主义,他们的挑战加速了俄罗斯主体的民族膨胀?。所有这些都刺激了?苏联解体后的仇外和偏执,产生了有利于群体疏远和族际关系紧张的社会风气?(534页),而?新帝国综合征?唯我独尊的成分又会损害周边民族,容易产生新的紧张关系。

如何化解后苏联的族裔紧张关系呢?季什科夫提供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对俄罗斯的尊重,尤其应当把对其领土疆界的尊重包括在内,横向结合、减少族裔悬殊、加强地方自治、实行立法多元化、强化秩序并控制武器、拓宽和平区、对族裔领导人进行教育、建立领导人的责任制度、强化族裔和谐的国际因素等等。他尤其强调的是,知识分子不能丧失自我反思能力,要敢于正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大俄罗斯主义?的阴暗面。季什科夫坦承,现今的俄罗斯?政治和学术界的确出了毛病,这两个领域都没有准备好去‘承认我们错了’?(554页),如今大多数人仍?淹没在肤浅的、火力旺盛的?以?炽热头脑?形成的潮流中(562页)。他告诫知识界说,当事者迷的非理性冲动不可能对俄罗斯的?新帝国综合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假如学者和知识分子照样还站在以救世主自居的立场上,不克制那种发号施令的傲慢?(555页)和?俄罗斯式的‘命定说’的陈旧的傲慢?,他们的梦想将会破灭,俄罗斯?新帝国?的梦想也会破灭。

(《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族性、民族主义及冲突》,[俄]瓦列里·季什科夫著,姜德顺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587页,48.00元)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 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 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 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最终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2015尔雅公选课考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成绩: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不属于封建社会基础的是? A、 铁器 B、 农村自然经济 C、 手工业 D、 银行家 我的答案:D 2 唯物辩证法包括主观辩证法与什么辩证法? A、 科学辩证法 B、 相对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客观辩证法 我的答案:D 3 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 相互吸引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发展C、 二者只能有一方面存在 D、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我的答案:C 4

社会主义在俄国建立之后,首先进入了()。 A、 新经济政策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 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我的答案:D 5 圣西门的事业制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教育委员会 B、 最高立法委员会和最高教育委员会 C、 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 D、 最高立法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 我的答案:C 6 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是什么? A、 创新 B、 实践 C、 思考 D、 分析 我的答案:B 7 美国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 顶层设计 B、

分权制衡 C、 底层设计 D、 互相监督 我的答案:B 8 商品资本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A、 买卖 B、 生产 C、 流通 D、 发展 我的答案:A 9 关于社会主义变革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B、 是刻不容缓的 C、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D、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我的答案:B 10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 A、 在全宇宙实现共产主义 B、 在全世界实现资本主义 C、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D、 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Б.Н.米罗诺夫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堡) [摘 要]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3-0074-05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 国社会史。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苏 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 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民族问题的 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联邦是按民族—地域原则而不是按地域原则建立的。在1924年宪法、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都载有各加盟共和国主权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民族因素在苏联政治社会领域的结构形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按民族—地域原则组成的联邦里,民族精英的低效率的权力体系被合法化,即按民族原则创建的加盟共和国享有国家主权。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们轻易地把自己的名义上的国家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4.共产党的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立足于硬 性的中央集权之上。其实际的载体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苏共领导作用的丧失、苏共的解散,必然导致国家的解体。 5.意识形态的危机。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意识形态统一来保证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了精神真空,民族主义思想乘机填补进来。 6.民族精英的背叛。苏联在其存在的最后几 ? 47? 2006年6月西伯利亚研究Jun.2006第33卷第3期 SI BERI AN ST UDIES Vol.33No.3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怎样看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目录 摘要 (1)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二苏东剧变的原因总结 (3) 2.1 东欧剧变的内因 (3) 2.1.1 历史原因 (3) 2.1.2 经济原因 (3) 2.1.3 政治原因 (3) 2.2 东欧剧变的外因 (3) 2.2.1 苏联因素 (3) 2.2.2 西方因素 (4) 2.3 苏联解体的原因总结 (4) 三社会主义的总趋势 (6) 3.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6) 3.2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6) 3.3 新的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了强大动力 (7) 3.4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7) 四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8) 4.1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8) 4.2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8)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在改革中发展完善和经历严重曲折等一系列复杂的事件与过程。但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大半,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人们都开始冷静的思考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究竟是什么,有的人甚至觉得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实现。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走了许多弯路。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冷静准确地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那就是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命运。 关键词:社会主义;前途;命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是指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它最早产生于16世纪初叶,那时,正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最深刻、最黑暗的时期,一批有良知的思想家开始反思现有社会制度的劣根,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思想家首先提出了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勾勒出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平等、民众乐业、道德崇高的美好社会。在此基础上,18世纪摩来里、马布利、巴贝夫等思想家又提出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思想。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等法国思想家和欧文等英国著名思想家进行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实验。由于他们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人类在思想和社会制度上迈出的伟大尝试,它标志一场人类思想上的暴风骤雨就要来临了。 1872年,诞生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宣言》,揭示了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是每一个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基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伟大的理论支撑,共产国际的力量此起彼伏,并最终波及全世界,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显示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资本主义都是对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他们都企图在世界范围内能够争取更多的力量,能够在整个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继而形成了二战后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对立的局面。直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这种两极对立的格局才被打破,变成了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新局面。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来源:刘培的日志 原因分析: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18]至此,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一、判断题(要求:只判断正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错误) 2.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 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 世界统一于物质。(正确) 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概念——判断——推理(错误) 二、简答题 1.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

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苏联解体政治、外交原因

第二章苏联解体的政治根源 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 ,政治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统一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建立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统一的苏联共产党,有赖于 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而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由于苏共的衰败、瓦解,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重组而成为现实的。在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指出:“苏联和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它断送了国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化和变质,直接出卖民族利益”。毫无疑问,苏联政治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贡献。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这种政治体制从形成、确定之时起就存在着种种弊病,尤其是其垄断性、强制性。这种政治体制在数十年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缺陷、弊端也在发展。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乃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政治根源。 第一节维系联盟国家的主要支柱 ──苏共的过分集权 “由于共产党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体制的中心,是它的核心,所以研究政治体制 的任何一个方面,只有考虑到党对于它的影响才会有成效”。长期以来,苏共在苏联政治体制中起着领导作用、核心作用,在苏联这一联盟国家中起着领导作用、凝聚作用。因此,在揭示苏联解体政治根源的时候,首先涉及的必然是有关苏共的各种问题。 一、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联盟国家兴衰系于苏共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无产阶级从被压迫阶级变成了国家的主人,使列宁领导的布尔 什维克党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发动和领导暴动的革命党变成了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苏维埃政权初期,在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阶级敌人破坏、颠覆的威胁,社会、民族矛盾十分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要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落后、文盲占居民绝大多数,缺乏民主传统的多民族国家里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重新架构新型的国家政权体系,把饱受沙俄民族压迫的其他各民族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国家,就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任何国家机关未经党中央指示都不得解决任何重大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需要采取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在战时我们 以作战姿态出现,我们不许诺任何的自由和民主’”。显然,这种做法带有临时的、暂时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 苏共在七十四年间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毁损,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灾难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苏共”1917 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苏共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 教训与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于1922年12月20日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其后又陆续有国家加盟。在其第一任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取得了领导权,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全欧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同时占领了东欧国家,扶持了卫星国。其于1991年解体,由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其主要的军事、经济及国际地位。 苏联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本文主要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最最要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苏联成立之后却采用单一的公有制,重工轻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高福利、高消费水平更加导致经济这也就导致上世纪80、90年代,苏联名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更别说与其主要对手美国相比。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局限性也导致了经济的发展。 2、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和政策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他在上台之初就推出“辛纳屈主义”政策,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尤其是停止了武力干预。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加速了苏联解体。 3、苏共党组织建设很薄弱,这也是苏共失败的主要原因。党员腐败、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党内建设的组织力量。同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更有许多党员入党只是为了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到利益。这样的党,是无法引领这个“超级大国”的,尤其是非常复杂的大国。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5、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我认为这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宪法不足之处就在于一旦遇到困难,我可以自己退出,不受你制裁,导致了苏联解体前期各加盟共和国情绪纷纷低落,彼此依赖性经不住考验,最终导致整个盟体崩溃瓦解。 上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留给了现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不应该只是感慨,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 首先,国家统一绝不容许侵犯。戈尔巴乔夫“辛纳屈主义”政策就违背了国家统一不容侵犯的原则,必要的武力手段是解决分裂的最好方法,而该政策却放弃了,再加上宪法规定的各加盟国可以选择退出,这从一开始久给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形容这在合适不过了。凡违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应该坚决制止,必要时采用武力手段。 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一切是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