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0.56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看了中央台花了十年时间拍摄的三集

纪录片《镜子》和“家和子贵大讲堂”李老师针对《镜子》中记录的案例做的十节讲座。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3集纪录片《镜子》

一经播出,引发了无数家长的关注。“我是一面镜子,照出周围

的一切。” 开篇一个孩子走到众人之前,掷地有声地说出了这一

句话。声音清晰明亮、沉静坚定,像独白一样在表达着内心最真

实的感受。而话的内容也让人了解到这会是一部深入心灵的片子。孩子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家庭、社会、学校、地域、民族、国家、时代等等问题,在这里,照出的是什么呢?又是什么让孩子

自己说出了这句话呢?在武汉,有这么一所专门针对问题少年开

办的教育机构,机构的负责人正在赶往家明家,家明的爸爸告诉

负责人孩子整天就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去上学,小小年纪还想要

当背包客去旅行。爸爸口中的家明出现在大家眼前,一个暴跳如

雷的男孩,对着来接他的人大喊:“你知不知道控制我会有什么

结果?”父母此时只能是在屋外听着这揪心的喊叫默默落泪。这

个画面让我想起了《变形记》,《变形记》里面城里的孩子就总是以与父母大吵大闹出场。像他们一样,家明也要通过一种特殊的

方式去“改造”。看到这里,我相信家长们仍然想不到孩子这面

镜子照出的究竟是什么。而有相似经历的孩子心里一定非常清楚,

这面镜子照出的,正是家长他们自己...... 张钊,据爸爸说是因

为最近交了女朋友,为了天天和女朋友在一起学也不上了,还把

他们赶出了家门。教育机构负责人去接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

是要跳楼。泽清是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最安静的一个,少年老成。当负责人来接他的时候,他听说有中央台的跟拍

居然主动来了,理由是“有存在感”。每一个孩子都在以言语以

行动激烈地强调着父母给他们造成的问题,父母们却浑然不觉执

迷不悟,仍在以错误的方式管教着自己的心头肉。这所教育机构

的改造方式起初我是非常反感的,半军事化的管理似乎同样是在

磨灭孩子们的天性,剥夺他们的自由,这与他们父母的管教方式

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与《变形记》不同的是,在这里不仅孩子要接受81天的改造,家长们也要接受6天的教育。所以在孩子们入

学没多久后,家长们也来到了这所学校。在家长课堂上心理老师

说了这样一段话: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必须要有驾照,做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但是,为人父母不用拿证,我们

就这么直接做了,而且要做一辈子。第一次当爸妈,谁都没有

经验,所以往往会出现满满倾注的爱,变成满满伤害的结果,

而每一个“问题孩子”出现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爸妈,一

个问题家庭教育的存在。上课第一天,所有的家长们就被当头敲

了一棒。在来学校前,泽清的爸爸认为自己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家明的妈妈觉得校长那句“钥匙掌握在家长手里”的话非常可笑,而爸爸为了不请假不扣工资甚至打算不去听课。张钊的父母则认

为孩子叛逆完全是由他女朋友引起的。与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

长不同,夏阳的父亲是农民工,母亲是保姆,由于父亲经常在外

打工,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少了很多,他却能意识到也许是这个原

因造成了夏阳沉迷于网络,不愿意走入社会去找工作。冲突在双

方完全对立的话语中终于暴露无疑了。家明一开始就说到了“控制”两个字,父母给他买好衣服、鞋子,叫他按照他们安排的时

间来作息,来学习。爸爸说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希望家明将来能

实现爸爸心中的梦想。而家明的梦想恰恰相反,是当一个背包客

去旅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过度控制家明,使他产生反叛

心理。张钊带了一段学校的录像,希望向父母表达叛逆是因为学

校的教学方式让他觉得太压抑了。填鸭式模式化的教育,完全无

视个人的天性和感受,使每个学生像机器一样存在着。让人不由

得想到电影《迷墙》里的画面,带着一样面具的学生坐满整个教室,老师像打开壶盖往里灌水一样给学生们滔滔不绝地灌输着知识。

在家长眼里,上学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孩子们来到了学校。在老

师眼里中国式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孩子们不得不

像机器人一样去学习,毕竟成绩是最有力的证明。例如在纪录片《高三16班》中,16班的班主任定的口号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生们也真的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最终班里的学生

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去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但是不是因此

他们的人生就会是完美的成功的,谁也不能确定。张钊在开始说

要跳楼,爸爸说他不信。然而正是爸爸的“不信”两个字刺激着

张钊做了太多父母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很多时候,父母的质疑就

是催化剂,但是一定要用在好的化学反应上。泽清说到的是“存

在感”。我记得之前看到过一张照片,一个人死死抓着一块突出

的岩石,脚下是波涛滚滚的大海,只要稍一松手,他就永远湮没

在海水里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想展示自己非常勇敢?是想

来一张有创意的自拍?配文是:只是想找存在感。存在感是什么?值得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它。存在感就是生命的基础吧,在

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去爱去恨去感受去付出。泽清正是这样,缺失存在感,那么存在感之上的一切都拥有不了。他需要关心的

时候,妈妈不愿去付出。他不愿再去乞讨爱不愿从父母那里获得

存在感之后,妈妈却跑来关心他了。所以他说妈妈“贱”。再加

上父母关系不和睦,整天争吵。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让泽清感

受不到存在与爱,只能从军棋里去寻找那份存在。所以,家长们

最终明白了,孩子这面镜子照出的正是他们自己。该来学校接受

改造的也不是孩子,而应该是他们。这部纪录片很好的一点是在

于告诉了观众接受改造的家庭两年后的情况,而不是让人们仅仅

停留在对改造结果的美好想象上。有的孩子确实改变了一些,而

有的问题甚至越来越严重,十几年的潜移默化不是在一朝一夕就

能改变的了的。如片中的心理老师所说,为人父母要一辈子,既

然是一辈子的事情,父母们就应该细细想想自己做的到底是对是错,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