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第二节氧气的制法

第2章第二节氧气的制法

第2章第二节氧气的制法
第2章第二节氧气的制法

解析、A 解析: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

B 错误;对氧气验满 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处,

C 错误;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熔融物溅

落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应铺有少量细沙或水, D 错误。

2、如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① ②

A .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C .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D .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答案、

C 解析:给试管加热时,要先预热,不能直接加热,否则试管受热不均匀,可能会炸

可选用下图所示装置中的 (

答案、A

4、实验室有如下图所示的仪器装置。某同学准备利用这些仪器装置及相关试剂制取氧气。下列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A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1、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

验满、验证氧气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B ------- 1

$ i

析、 A .( 1) B . ( 1)( 3) C .( 1)( 4) D . ( 1)(5) 解析、A

气法。

解析: 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

# --------- '

k . ■

3

B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可用

n 作发生装置

C ?可选用W 收集氧气

D .用 答案、B

解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无需催化剂;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用向下排

空气法 V 收集氧气,相当于排水法收集,应从 b 端通入氧气,从a 端排出水。显然选项 A 、

5、实验室用加热KMnO 4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

答案、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氧气能供给呼吸,所以供给呼吸的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越好

B .高压氧疗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疗效,因此患者要长期吸高纯氧

C ?氧气能支持燃烧,在室内使用燃气灶时要注意通风

D .带有余烬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时会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答案、C 解析、C

7、现有a 、b 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 a 为纯净的氯酸钾,b 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 合物。分别同时加热,反应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答案、A

V 收集氧气时,应从导管 a 通入氧气

解析、B

收集;用 C 、D 是错误的。B 正确。 解析、 要分液漏斗。

C 解析: 分液漏斗一般是用于添加液体的,而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故不需

解析、解析:解答图像题,主要考虑 起点”拐点”和终点”, 的图像,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因此 错

误;既使用催化剂,也需要加热一段时间后,才有氧气放出,因此 项

错误。答案:A

8、仅用下列装置,能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是

( ) 0

答案、C 解析、C 9、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氧气和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其中错误的是(

答案、C

检验氧气应用带火星的木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若木条复燃,说明该

答案、C 解析、C

b 分别代表无催化剂和有催化剂 a 、b 终点应相同,B 、C 两项 起点”不可能在原点”,D a 、

if

解析、解析:

气体为氧气,故C 选项错误。答案:C 10、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碳酸 B . C . ?二氧化碳+水

氧化汞;-'汞+氧气 碳酸钙+盐酸 一-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D . 水‘山?!?氢气+氧气

■?J

? V

解析、 一变多”的反应,化合反应是 多变一”的反应,但不能说二者互为相反 A

错误;分解反 D 正确;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解析:分解反应是 因为相反过程必须是同一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向两个相反过程进行的反

应, 应是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分离空气得到氧气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 错误,

C 错误。答案:D

12、下图所示的装置中,收集氧气时可选用

A .①和②

C .①和④

答案、D

解析、D

1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有关几个 装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进入试管的导气管口应露出胶塞少许 用排空气

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口应向下 用排水法收集

时,导气管口应伸入集气瓶的口部

A .

B .

C .

D . 答案、

解析、

14、 答案、

解析、

口”的位置错误的是(

实验室用加热KMnO 4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

11、下列关于分解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解反应是化合反应的相反过程

B.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其他物质的反应

C. 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制取大量氧气,这个过程属于分解反应

D.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答案、

D

() 能加快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

不是催化剂 加入二氧化锰可以使过氧化氢产生更多的氧气 所有的分解反应都需要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 同一个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

催化剂 答案、 D

解析、解析: 由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催化剂能 “改变其他物质的

化学反应速率 ”, “改变”既有“加 快”,又有 “减慢”之意, A 项错;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只能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 对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影响, B 项错;同一个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例如分解过氧化氢时还 可以选用氧化铁和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 答案: D 16、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改变的物 质叫催化剂

B ?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C. 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D. 要使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反应 答案、 C 解析、 C 17、下列各组物质,可以较快地放出氧气的一组是 ( )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 纯净的二氧化锰 ③高锰酸钾受热 ④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全部 答案、 C 解析、 C

1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第二节 光的反射(第二课时)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课 时)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 1、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光的反射规律有哪些? (二)典型例题例1 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60。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让平面镜绕入射点转1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改变() A、60 B、10 C、30 D、20例2 如图所示,A B、CD是某一点光源S发出的二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反射光线,标出点光源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实验思考:晚上关掉电灯,将一个平面镜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的光正对着镜面照射,从侧面看去,(镜面/白纸)更亮。 2、阅读课本P41,了解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3、讨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点: (1)反射面不同:发生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例如: ;发生漫反射的反射面是,例如: 。 (2)反射结果不同:物体发生镜面反射时,我们只能从(某个/各个)方向看到(较强/较弱)的反射光;物体发生漫反射时,我们能从(某个/各个)方向看到(较强/较弱)的反射光。 (3)镜面反射(遵循/不遵循)反射定律;漫反射(遵循/不遵循)反射定律。 4、解释现象: 如图所示,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同学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甲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水面比路面亮。那么乙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怎样的?请你对乙同学看到的现象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必做题 1、用久了的油漆黑板常会因“反光”而看不清写在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的造成的;而毛玻璃黑板则不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光射到毛玻璃黑板上发生了光的。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柱、台、锥、球的结构特征 二、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表面积、体积 1、面积公式 2、体积公式 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S4πR2 V=4/3πR3 =

习题: 1.一个棱柱是正四棱柱的条件是(). A.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是矩形 B.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 C.底面是菱形,且有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两两垂直 D.每个侧面都是全等矩形的四棱柱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B. 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 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都是圆 D. 圆锥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的底面圆的半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棱柱的底面边长相等,则它的各个侧面的面积相等 B. 九棱柱有9 条侧棱,9 个侧面,侧面为平行四边形 C. 六角螺帽、三棱镜都是棱柱 D. 三棱柱的侧面为三角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行于圆锥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B. 平行于圆台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C. 过圆锥顶点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D. 过圆台上底面中心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5.如果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是矩形,则这个几何体不可能是(). A. 棱柱 B. 棱台 C. 圆柱 D. 圆锥 6.下图所示为一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它的左部和右部分别是() A. 圆锥,圆柱 B. 圆柱,圆锥 C. 圆柱,圆柱 D. 圆锥,圆锥 7.下图是某个圆锥的三视图,请根据正视图中所标尺寸,则俯视图中圆的面积为_________,圆锥母线长为______.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 B.若两条线段平行,则在直观图中对应的两条线段仍然平行 C.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直观图一定也全等 D.两个图形的直观图是全等三角形,则这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9.如图所示的直观图,其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A. 3 B. 6 C. 3232 2 10.用长为4,宽为2 的矩形做侧面围成一个圆柱,此圆柱轴截面面积为(). 11.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 V1 和 V2 ,则 V1 : V2 =(). A. 1: 3 B. 1:1 C. 2 :1 D. 3 :1 12.如图,一个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主视图与左视图是边长为2 的正三 角形、俯视图轮廓为正方形,则其体积是().

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新课程标准数学必修1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I ) 2.1指数函数 练习(P54) 1. a 2 1=a ,a 4 3=43a ,a 5 3-= 5 3 1 a ,a 3 2- = 3 2 1 a . 2. (1)32x =x 3 2, (2)43)(b a +=(a +b )4 3, (3)32 n)-(m =(m -n )3 2, (4)4n)-(m =(m -n )2,(5)5 6q p =p 3q 2 5,(6) m m 3=m 2 13- =m 2 5. 3. (1)(4936)23 =[(76)2]23 =(76)3=343 216; (2)23×35.1×612=2×32 1×(2 3)31×(3×22)61=231311--×361 3121++=2×3=6; (3)a 21a 4 1a 8 1- =a 8 14121-+=a 8 5 ; (4)2x 3 1- (21x 31-2x 32-)=x 3131+--4x 32 21--=1-4x -1=1x 4 -. 练习(P58) 1.如图 图2-1-2-14 2.(1)要使函数有意义,需x -2≥0,即x ≥2,所以函数y =3 2 -x 的定义域为{x |x ≥2}; (2)要使函数有意义,需x ≠0,即函数y =(2 1 )x 1 的定义域是{x ∣x ≠0}. 3.y =2x (x ∈N *) 习题2.1 A 组(P59) 1.(1)100;(2)-0.1;(3)4-π;(4)x -y .

2解:(1) 6 2 3 b a a b =212 162 122 12 3)(?? ?b a a b =2 3 232121--?b a =a 0b 0=1. (2)a a a 2 12 1=21212 1a a a ?=2121a a ?=a 2 1. (3) 4 15643)(m m m m m ???= 4 16 54 13 12 1m m m m m ??= 4 165413121+++m m =m 0=1. 点评:遇到多重根号的式子,可以由里向外依次去掉根号,也可根据幂的运算性质来进行. 3.解:对于(1),可先按底数5,再按 键,再按12,最后按,即可求得它的值.答案:1.710 0; 对于(2),先按底数8.31,再按 键,再按1 2,最后按即可. 答案:2.881 0; 对于(3)这种无理指数幂,先按底数3,再按 键,再按 键,再按2,最后按 即可. 答案:4.728 8; 对于(4)这种无理指数幂,可先按底数2,其次按 键,再按π键,最后按 即可. 答案:8.825 0. 4.解:(1)a 3 1a 4 3a 12 7=a 1274331++=a 35; (2)a 32a 4 3÷a 6 5=a 6 54332-+=a 12 7; (3)(x 3 1y 43-)12=124 3123 1?-?y x =x 4y -9; (4)4a 32b 3 1- ÷(32-a 31-b 31 -)=(3 2-×4)31 313 1 32+-+b a =-6ab 0=-6a ; (5))2516(4 6 2r t s -2 3-= ) 2 3(4) 2 3(2) 2 3(6)23(2) 2 3 (45 2-?-?-?--?-?r t s =6393652----r t s =3 6964125s r r ; (6)(-2x 4 1y 3 1-)(3x 2 1-y 3 2)(-4x 41y 3 2)=[-2×3×(-4)]x 3 232314 12141++-+-y x =24y ; (7)(2x 21+3y 4 1-)(2x 2 1-3y 4 1-)=(2x 21)2 -(3y 41-)2=4x -9y 2 1 - ; (8)4x 4 1 (-3x 4 1y 3 1-)÷(-6x 2 1 - y 3 2- )=3 2 3121 41416 43+-++-?-y x =2xy 31 . 点评:进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时,要严格按法则和运算顺序,同时注意运算结果的形式,但结果不能既有分数指数又有根式,也不能既有分母又有负指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2019~2020学年度)

第2节光的反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的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3.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的是一个台球桌面,A、B、C、D、E、F是它的六个洞。现根据桌面上台球的分布情况,需要采用打反弹的方式将黑球击入A洞或B洞(小球的反弹类似于光的反射)。 如图①、②、③、④四个反弹点中哪几个点切合实际?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光的反射现象 自主阅读教材P7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会发生反射现象,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知识板块二光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 自主阅读教材P73~7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如图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线分别为AO、CO、EO时,对应的反射光线为OB、OD、OF,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1)由上述实验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观察光的反射实验,可以发现: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交于一点,这个点是入射点。②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③法线与反射面是垂直关系。 (3)仍用上述实验中的器材,使光束逆着实验中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光线的传播路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向镜面,它被反射后的光线会逆着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反射光路可逆。 知识板块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自主阅读教材P7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一束平行光射到镜面上,会被平行地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时,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4.如图所示,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潢,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请你为建筑设计师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在能美化城市的同时减小光污染,你的建议是:将玻璃外墙换成表面不光滑的其他材料。 对学:分享独学1~4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 关上门窗,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镜子比较暗,是因为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白纸比较亮,是因为其表面发生了漫反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新)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 章测试题(2) 一、选择题: 1.已知p >q >1,0 B .a a q p > C .q p a a --> D .a a q p --> 2、已知(10)x f x =,则(5)f = ( ) A 、510 B 、105 C 、lg10 D 、lg 5 3.函数x y a log =当x >2 时恒有y >1,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22 1≠≤≤a a 且 B .0212 1 ≤<≤> B 、213y y y >> C 、1 3 2 y y y >> D 、1 2 3 y y y >> 6.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 的 是 ( ) A . y = ln(x + 2) B .y =-x +1 C . y = ??? ? 12x D .y =x +1 x 7. 若a <1 2 ,则化简4(2a -1)2的结果是 ( ) A.2a -1 B .-2a -1 C.1-2a D .-1-2a 8. 函数y =lg x +lg(5-3x )的定义域是 ( ) A .[0,53 ) B .[0,5 3] C . [1 , 53 ) D .[1,5 3] 9. 幂函数的图象过点??? ?2,1 4,则它的单 调递增区间是 ( ) A .(0,+∞) B .[0,+∞) C .(-∞ ,0) D .(-∞,+∞) 10. 函数y =2+log 2(x 2+3)(x ≥1)的值域 为 ( ) A .(2,+ ∞) B .(-∞,2) C .[4 , +∞) D .[3,+∞) 11. 函数y =a x -1a (a >0,且a ≠1)的图象

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经典例题汇总

椭圆经典例题分类汇总 1.椭圆第一定义的应用 例1 椭圆的一个顶点为()02, A ,其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题目没有指出焦点的位置,要考虑两种位置. 解:(1)当()02, A 为长轴端点时,2=a ,1=b ,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1 42 2=+y x ; (2)当()02, A 为短轴端点时,2=b ,4=a ,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16 42 2=+y x ; 说明: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个,给出一个顶点的坐标和对称轴的位置,是不能确定椭圆的横竖的,因而要考虑两种情况. 例2 已知椭圆19822=++y k x 的离心率2 1=e ,求k 的值. 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当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时,82+=k a ,92=b ,得12-=k c .由2 1= e ,得4=k . 当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时,92=a ,82+=k b ,得k c -=12. 由21= e ,得4191=-k ,即4 5-=k . ∴满足条件的4=k 或45-=k . 说明:本题易出现漏解.排除错误的办法是:因为8+k 与9的大小关系不定,所以椭圆的焦点可能在x 轴上,也可能在y 轴上.故必须进行讨论. 例3 已知方程1352 2-=-+-k y k x 表示椭圆,求k 的取值范围. 解:由?? ???-≠-<-<-,35,03,05k k k k 得53<

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注意椭圆的标准方程中0>>b a 这个条件,当b a =时,并不表示椭圆. 例4 已知1cos sin 2 2=-ααy x )0(πα≤≤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求α的取值范围. 分析:依据已知条件确定α的三角函数的大小关系.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出α的取值范围. 解:方程可化为1cos 1sin 122=+ααy x .因为焦点在y 轴上,所以0sin 1cos 1>>-αα. 因此0sin >α且1tan -<α从而)4 3,2( ππα∈. 说明:(1)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知 0sin 1>α,0cos 1>-α ,这是容易忽视的地方. (2)由焦点在y 轴上,知αcos 12-=a ,α sin 12=b . (3)求α的取值范围时,应注意题目中的条件πα<≤0 例5 已知动圆P 过定点()03,-A ,且在定圆()64322 =+-y x B :的内部与其相内切,求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 分析: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点P 满足的关系式. 解:如图所示,设动圆P 和定圆B 内切于点M .动点P 到两定点, 即定点()03, -A 和定圆圆心()03,B 距离之和恰好等于定圆半径, 即8==+=+BM PB PM PB PA .∴点P 的轨迹是以A ,B 为两焦点, 半长轴为4,半短轴长为7342 2=-=b 的椭圆的方程:17162 2=+y x . 说明:本题是先根据椭圆的定义,判定轨迹是椭圆,然后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轨迹的方程.这是求轨迹方程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2.焦半径及焦三角的应用 例1 已知椭圆13 42 2=+y x ,1F 、2F 为两焦点,问能否在椭圆上找一点M ,使M 到左准线l 的距离MN 是1MF 与2MF 的等比中项?若存在,则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假设M 存在,设()11y x M ,,由已知条件得 2=a ,3=b ,∴1=c ,2 1= e . ∵左准线l 的方程是4-=x , ∴14x MN +=. 又由焦半径公式知:

第2节 光的反射

公开课教学设计 科目:物理 课题:光的反射 年级:八年级803班 学校:独秀初中 教师:张成华 时间:2018.10.29 第2节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教学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图片事例简单地介绍了光的反射现象,而后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并且对光的可逆性做了说明。教材在最后介绍了光的反射的两种形式: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材安排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要把获得“反射角跟入射角相等”的关系作为主要探究目的,把三线共面的规律用图铺垫,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索。 ◇学情分析◇ 对于光的反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经验、作图基础,会画光线,知道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但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光的反射类型缺乏理性认识,授课时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感知来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手的特点设置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光的反射》学案

第二节 光的反射 课标要求:通过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学习目标: 1. 通过各种现象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并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 通过实例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 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课堂学习: 1. 光射向物体表面时,又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的现象叫__________ 2.探究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聚: (3)光的反射规律: a._______光线、_______光线分居_____线_____侧 (两线分居); b._______射角等于________射角 (两角相等); c.________光线、_________光线和_____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三线共面); d.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随之_________; e.在光的反射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的; 3.(1)光的反射 类型分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两种反射 的对比 课堂检测 基础检测: 1.人们能看到火把、太阳等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_____,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一束光与镜面成60o入射,则反射角_______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______。 3.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他也一定从这块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原因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___的。 4.当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_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方向_______。 5.我们看到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射到黑板上发生_____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发生________反射。 能力提升: 1.如图1所示,已知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请将入射光线补充完整。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反射面 反射光线 反射效果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 ?<≥-==)0()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1,,,0(* >∈>= n N n m a a a n m n m , )1,,,0(1 1 *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 ),,0(R s r a ∈>; (2)rs s r a a =)( ),,0(R s r a ∈>; (3)s r r a a a 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 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指数 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 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 2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 ○ 3 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 a b b c c a log log log =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2)a b b a log 1log =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 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 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 其为对数型函数. ○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2节光的反射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节光的反射 (共2课时)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定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2.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现象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73,完成以下问题: 1.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合作探究】

1.通过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一用熏香将盒子里充满烟,再在盒子里放一面镜子,将激光打在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绿色激光照射 现象: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两束光,一束是我们打在镜子上的光,另一束是经镜子反射的光. 2.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 答: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73-74,完成以下问题: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合作探究】 演示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器材:平面镜、带刻度的白纸板、激光笔. 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法线: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猜想: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及其法线有什么样的关系?入射角与反射角有什么样的关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及2.1试题(含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一章及2.1测试题 班别 姓名 考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 下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 A B C D 2.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A .圆锥 B .正四棱锥 C .正三棱锥 D .正三棱台 3.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 1和V 2,则V 1:V 2=( ) A. 1:3 B. 1:1 C. 2:1 D. 3:1 4.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 32 C. 33 D. 34 5.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8:27 B. 2:3 C.4:9 D. 2:9 6.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对应的角仍然相等 ②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相等 ③平行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平 ④线段的中点在直观图中仍然是线段的中点 A .1 B .2 C .3 D .4 7.下命题中为真命题的个数是( ) (1)若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直线l ∥α; (2)若直线a 在平面α外,则a ∥α; (3)若直线a ∥b ,α?b ,则a ∥α; (4)若直线a ∥b ,α?b ,则a 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 8.下面推理过程,错误的是( ) (A ) αα??∈A l A l ,// (B ) ααα??∈∈∈l B A l A ,, (C ) AB B B A A =??∈∈∈∈βαβαβα,,, (D ) βαβα=?∈∈不共线并且C B A C B A C B A ,,,,,,,, 9.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之外不共线的三点所能确定的平面的个数是( ) (A ) 1个或3个 (B ) 1个或4个 (C ) 3个或4个 (D ) 1个、3个或4个 10.正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与正方体的棱可以组成异面直线的对数是( ) (A ) 2 (B ) 3 (C ) 6 (D ) 12

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0() 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m n a =)1,,,0(1 1*>∈>=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2)rs s r a a =)(;(3) s r r a a a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

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①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②x N N a a x =?=log ;③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①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②自然对数:以 71828.2=e 为底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如右图)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①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②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③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a b b c c a log log log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2)a b b a log 1log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 注意:①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2a>1 0α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3)0<α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

函数数学高三数学第二章第二节.

同步检测训练 一、选择题 1. (2009武汉市4月调研)函数f(x) = . 1 — Inx 的定义域为( ) A . (e ,+^ ) B . [e ,+s ) C . (0, e] D . ( — 3 e] 答案:C 解析:由1 — lnx > 0得0 x + 1的定义域为( ) A . {x|x >0} B . {x|x >— 1} C . {x|x > 0} U { — 1} D . {x|— 1< x w 0} 答案:C x(x + 1) > 0 解析:依题意得 ,由此解得x > 0或x =— 1,选C. x + 1> 0 A . — 1 B . 1 C . 2 D . 4 答案:B Iog 2|x|(x<0) f(x) = v (x >0) , f( — 1) = Iog 2|— 1|= 0, f(0) = 20= 1,所以 f(f(— 1)) 2 (x 卩 0) 的值为1,选择B. 1 4. (2009 郑州市一测)已知函数 f(x) = alog 2x + blog 3x + 2 且 f( ) = 4,则 f(2008)的值为 2008 ( ) A . — 4 B .— 2 C . 0 D . 2 答案:C 1 1 1 解析:依题意得,f (2008)+ f(2008) = (alog 22008 + blog 3^^ + 2) + (alog 22008 + blog 32008 + 2) = 4,即即 4 + f(2008) = 4, 故 f(2008) = 0,选 C. 5. (2008西安地区八校联考)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 法的决定,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 800元提高到1600元,也就是说原来收入超过 800元的 部分要纳税,2006年1月1日开始超过1600元的部分才纳税,则税法修改前后部分的税率 相同,具体见下表: 如果某人2005年9月交纳个人所得税123元,那么按照新税法,他只需交税 ( ) A . 23 元 B . 33 元 C . 43 元 D . 53 元 答案:C 解析:设此人的税前收入是 x 元,因此由题意得 500X 5% + (x — 800 — 500) X 10% = 123, 由此解得x = 2280,因此按照新税法,他只需交税 500 X 5% + (2280 — 1600 — 500) X 10% = 43 元,选C. 3. (2009郑州市二测)已知函数f(x)= Iog 2|x|(x<0) 2x (x > 0) ,则f(f( — 1))的值为( 解析: 依题意,

第二节 光 的 反 射

第二节光的反射 【名师解读】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中纸板起到两个作用: 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判断三线的关系,将光屏折转一定角度,为了验证反射 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中纸板要竖立在平面镜上,这样法线ON才垂直于镜面,反射光线在纸板上,才容易找到反射角和入射角。 3.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方向,多做几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4.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一些,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共面: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居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等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可逆。 【温馨提示】 当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也为0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光的传播方向相反,并不是没有发生反射。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因此只能在小范围内看到,易造成光污染。

3.漫反射后的光线是杂乱无章的,看到的范围较大,因此能够从各个方向看清物体。 【典题通法】 考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例1】(2018·东莞质检)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_呈现光路__。 (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3)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α和∠β,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反射角等于入射角__。 (4)另一同学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板右半边沿中线向后折,活动板上__不能 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__。 (5)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__OA__方向射出,这说明了__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