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

(2)利用简单的生活实例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4)运用身边的实例讲解农村和城市生态建设。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以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业实例导入新课——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课前预习安排:预习有关教材内容并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和[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中[问题导思]。→步骤3:教师通过讲解[例1]分析其中蕴涵的方法规律

步骤7:布置作业: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6:教师利用[活动点拨]和[课堂小结]来验证本堂课教学效果。←步骤5:教师对[例2]进行讲解,总结核心

内容。←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的[问题导思]。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理解自然资源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的途

径。

2.了解农村生态建设的含义和我国不同地

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

3.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城市生态建

设的主要途径。

1.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现状。(重

点)

2.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成因及保护

措施。(难点)

自然资源保护

(1)内部组成:土地、气候、水、生物资源等在不同区域的组合与匹配,构成不同的资源类型和资源结构。

(2)外部矛盾:存在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即资源问题。

2.资源问题

(1)空间分布:我国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主要表现为人口密集,西部干旱缺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华北地区则是人地、水土矛盾的叠加之处。

(2)表现及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资源因掠夺开发而迅速退化甚至枯竭,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

3.自然资源保护

(1)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

下发展经济。

(2)措施 ①对不可

再生资源???

?

?

节约、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积极寻

找新的替代品

②对可再生资源?

??

??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1.南方地少水多,存在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吗?

【提示】 在南方尽管地少水多,但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形成水质型缺水。

农村生态建设

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内容???????

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

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

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

生态农业或持续农业体制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城市生态建设

概念: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对城市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达到或基本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综合性建设。

2.城市生态系统

(1)概念: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2)特点?????

生物组成部分以人为主体;非生物组成部 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

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2.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提示】 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自然资源保护

1.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如何分类?

【提示】 自然资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2.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提示】 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地质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⑥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1.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及目标

2.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

地区自然资源优势自然资源劣势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多,能源

和铁矿丰富

水资源缺乏,磷矿、

有色金属矿少

地多水少,水土配合

不佳南

水资源丰富,有色

金属、磷矿丰富

土地资源少,能源缺

地少水多,易发生洪

涝灾害

西

土地肥沃,水资源

丰富

土地资源缺乏人地矛盾突出

西

能源资源丰富干旱缺水

水土资源不匹配,水

资源是限制农业生产

的瓶颈

华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

降水相对较少、水资

源短缺

人地矛盾、水土配合

不佳,人口与资源矛

盾加剧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耕地比重小:我国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

(2)分布不均:东南占耕地面积的88.4%,西北占11.6%。

(3)中、低产田比重大: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23。

2.人为原因

(1)我国人口多,增长迅速,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土地退化、沙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将多达1亿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

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2)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运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相关知识。

【解析】第(1)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2)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重点应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费和污染。

【答案】(1)D (2)A

农村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对比

【问题导思】

1.农村生态建设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吗?

【提示】不是。农村生态建设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只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不同,这对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启发?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其生态平衡只有通过人们的正确参与才能维持。因此,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要努力做好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城市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城市资源配置等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

全,大量物质和能量常

以废物形式输出,易造

成环境污染;③系统的

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

能力弱

卫生、城市资源配置工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2)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因地制宜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使空气洁净

B.大量使用家庭空调制暖,使用方便

C.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集中供热,再输送到采暖城市

D.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消费比重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是认真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K2没有变化;AC曲线和AD 曲线生态环境质量先降低后升高;AB曲线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这是最不可取的。第(2)题,要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保持城市清洁,就

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答案】(1)D (2)A

教材P43活动

【点拨】:由于生活质量的差异导致了牧民的“愁”与“乐”,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了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牧民“愁”是因为牧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超载放牧,导致了草场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造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牧民收入越来越低。牧民“乐”是因为甘肃省会宁县的牧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可再生资源草地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牧民增产增收。

(2)对比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对可再生资源,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P46活动

【点拨】农村生态型庭院经济能够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发展生产,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会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在农村生态型庭院经济的各种模式中,物质和能量会尽可能多地流向人类,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物质养分的利用率,并且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空间和生物链,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实现各种资源的价值,并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国家

储量百

分比(%)

产量百

分比(%)

消费量百

分比(%)

中国36 97 41

美国13 0 13

日本0 0 26

其他51 3 20

其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B.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C.对稀土资源进行鼓励性开采

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

【解析】第1题,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比重的下降,可能与我国稀土储量的下降和世界稀土总储量的上升有关。第2题,为了促进我国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应减少对稀土资源的乱挖滥采,进行保护性开采;同时加大对稀土的提炼与加工,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答案】 1.A 2.B

3.(2013·银川模拟)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前矿产资源开发后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煤炭的开发使得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过度挖煤会引起地面塌陷,破坏地下水的含水层结构;煤炭的运输与存放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第(2)题,针对地表植被破坏可以加强绿化,开展土地复垦;针对地面塌陷可以采取回填的措施,对大气污染

和水污染要加强治理。

【答案】(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答对两点即可)

4.(2013·锦州模拟)读以下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伊春市素有“祖国林都”、“红松的故乡”之称,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现已形成了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3月17日确定其为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在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经济和生态危困的境况下,伊春市作为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如何通过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1)读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分析影响伊春市发展的动力和阻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春市进一步发展经济,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潜力?

(3)伊春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哪些途径?

【解析】 (1)分析可知,图中上升箭头均为动力,下降箭头均为阻力。(2)答题思路可以参照鲁尔区工业的复兴措施。如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等。(3)答题思路参照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动力: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技术引进。阻力:环境的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大。

(2)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立足本地区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引进人才;优化环境。

(3)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

(2013·太原高二检测)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于2008年7月31日发布,此次区划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调节、提供产品与人居保障3类。读图回答1~2题。

1.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图示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为( )

A.水源涵养B.土壤保持

C.防风固沙 D.生物多样性保护

2.图示地区的生态保护方向为( )

A.建立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

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C.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D.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确定出该地区为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其生态调节功能为防风固沙。第2题,为

了防止塔里木河流域的荒漠化发展,应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A、B、D项分别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调节功能的保护方向。

【答案】 1.C 2.C

下图是“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

3.图中反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加快⑤不合理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非农建设不断占用耕地。

【答案】 B

4.我国耕地占土地资源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

B.山区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

D.城市建筑、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解析】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所以山地多,平原少,决定了耕地比重小。

【答案】 B

读下图,回答5~6题。

5.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得该区域的森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 C

6.若图中的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水流量减少②河道淤浅③水患加剧④结冰期延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森林资源破坏会导致河水流量减少,结冰期与气温有关而与森林覆盖率没有任何关系。

【答案】 C

(2013·玉门高二检测)读下面图画,回答7~8题。

7.此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8.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解析】第7题,图示反映羊生存于草原环境,而草原一旦被破坏,则只能适宜骆驼的生存,故选C项。第8题,本题需搞清四个问题:一是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二是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三是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本题选项,A项正确。

【答案】7.C 8.A

(2013·海淀高二质检)2012年3月12日是我国第33个植树节,其主题是:“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回答9~10题。

9.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不包括( )

A.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

B.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C.增加用材林

D.为物种提供栖息地

10.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B.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

D.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强

【解析】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生态功能,增加用材林不属于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第10题,城市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它对资源的利

用效率较低,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答案】9.C 10.A

二、综合题

11.读下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④⑤地区也是我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酸雨对土壤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为该地区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第(1)题,①地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地区,其草地退化的自然原因是深处内陆、山岭阻挡,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旱。第(2)题,②处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是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第(3)题,③④⑤分别位于我国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地区,由于过度农垦,

土壤侵蚀严重。第(4)题,④⑤地区是我国有色冶金集中地区,酸性气体排放量大,加之降水较多,酸雨危害严重,导致土壤酸化、退化。

【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2)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3)土壤侵蚀严重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垦严重(4)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肥力降低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限制高硫煤的开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2.(2013·邯郸高二检测)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998年后,曲线呈波动上升。(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环境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产生污染的来源有工业、农业、居民

生活等。(3)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从污水处理、环境法规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两点即可)

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

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任答两点即可)

(3) 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任答四点均可

)

备选答案

①中国的生态问题②非可再生资源③农村生态建设④矿产资源短缺

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含义那些在漫长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储

备有限的、经开发利用后无法在现

阶段再生的自然资源

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依靠生态系统

自身的运行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举例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煤、石油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

等化石燃料等候资源等(1)资源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2)中国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表现和产生原因

①水资源问题

??

?

?

?

?

?

表现

??

?

??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水资源分配不均

水污染严重

原因

?

?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

?

??

人口迅速增加

经济加速发展

植被、湿地被毁

②土地资源问题

??

?

??表现

??

?

??

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

耕地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

原因

??

?

??人口迅速增长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③矿产资源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word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自然资源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此图最可能是( ) A.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B.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C.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D.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2.若图中ABC三地数值逐渐降低,则影 响三地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农业规划 C. 活动积温 D. 地貌地势 下图是我国某岛屿略图,据图回答下列各 题。 3.a地与b地相比,建立盐场的优势条 件是() A. 气温高 B. 附近海域盐度高 C. 降水少 D. 地势低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该岛屿河流成放射状分布 C. 该岛屿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D. 该岛屿不会受台风影响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省(区)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34.3532.5 1 865.815.8 ②53.5 1 539.1727.915.0 ③51.9542.4404.40.4 ④31.1361.0184.6 2.0 5.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 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 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6.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 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 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7.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地理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地理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作为地理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那么地理教师学习总结的怎样的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地理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对的支持。 本学期我们在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为指导,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常规验收为契机,完善和深化地理学科教学常规,继续强化教育质量观,提高我校的地理教学质量;深化校本主题研修,发挥好教研的先导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1、严格落实各年级的备课组活动 我校地理学科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各自有不同的特点,部分年轻教师第一年分别带领不同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备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发挥不同老师的教学特长,组内开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严格落实每周的地理集体备课活动,对各次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实现组内教学资源共享,为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精心准备好每一节课堂教学

结合新课程改革与各年级的地理课堂教学特点,切实要求从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就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地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地理,能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年轻教师都主动向老教师请教、取经,进步都很快。在一年来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中,我校的地理课堂教学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有效教学模式。 1、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深化校本主题研修。 以新课标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运用能力为目标,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学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教学观摩活动、教学专题研究等,更新我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学水平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初一年级主要针对新课程教学的课堂知识结构体系建设与教材重组为中心;初二年级主要如何进行中考地理专题复习与强化专题复习的有效性为中心。各年级段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别开展对应的校本研修活动,切实提高了我校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_23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 ●课标解读 1.运用图解法,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 2.运用表格归纳法,概括并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近几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陆不断扩大赴台旅游开放区域和组团旅行社的数量,台湾则将大陆组团人数从10人降至5人(即可成行),在台湾停留时间从10天延长至15天,台湾旅游成了炙手可热的字眼。台湾的旅游资源主要有阿里山、日月潭、花莲、西子湾等自然景观,还有中正纪念堂、101大楼、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台湾青山绿水,风光无限,不愧为“祖国的宝岛”。思考:台湾日月谭属于哪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它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主要美景?导入新课——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通过案例分析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旅游资源的内涵。(重点) 2.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 区别。(重难点) 3.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 1.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形成条件 3.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1.有人说“旅游资源是指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不全面。“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只强调 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 游 资 源 分类概念内容意义 自然旅 游资源 又称自然景观,是在自然 界中通过自然过程而形 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 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 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 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 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 要意义 人文旅 游资源 又称人文景观,是在人类 社会中通过历史过程而 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 值;或者是当代人建造 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各种 设施 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 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 的意义 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什么联系? 【提示】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①在自然景观中,为便于游人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观赏、餐饮等建筑;②前人观赏自然旅游资源时往往留下文化艺术景观(碑刻、字画等)。例如,我国西湖湖面广阔,三面环山,在湖光山色之中,经过历代的人工修建,形成了“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著名景观。西 旅游资源的特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高中地理 第1章第2节旅游资源的类型教案.doc

1.2 旅游资源的类型 教学目的: 1、认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2、比较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重点与难点:比较两类旅游资源 课时:1 教学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问题:上述旅游景观可划分为几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回忆)旅游资源多样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内容上: (本质属性)自然、人文 (存在形式?)景观性的、文化性的 (形成年代)古代遗存、现代兴建 (存在形式)实物性的、体察性的 ——所以,要分类必须要按一定的标准。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通常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此时将上述景观划分到这两类中去) 我们凭直觉应该知道哪些是自然,哪些是人文旅游资源。那么两种资源是怎样定义与划分的呢? 一、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P11与P12,两类资源。 解释:一般而言,自然旅游资源以地貌景观为核心,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景观为核心。 前者主要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相关,后者主要与人类历史相关。 但:有时,两类资源之间难以断定其归属,因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经过人为的加工,不可能没有人文附加成分。而人类社会多数的创造,即使是最能体现人文色彩的民族风情,都与自然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类资源又可细分为若干类,P11与P13阅读材料。 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P13表)

案例研究:实际上是为了说明有哪些旅游资源?要求归类列举。 板书设计 1.2 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课本插图资料: 艾尔斯巨石,世界上最大的峭岩独石,耸立在中部平原西部,石长3000米,高348米,基围8500米,东宽高,西低狭。岩石颜色独特,早晚可随日光照射程度差异而呈淡红、紫红、桔红、大红、赭红都颜色。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惟一的一块绿州,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吉林松花江两岸树茂枝繁,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雾淞,遇到寒冷的空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淞”,当地群众称为“树挂”。腊月严冬,每当雾淞出现的时候,10里长堤上的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白,江岸雾淞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吉林雾淞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市自199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雾淞冰雪节”。 极光是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当他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之中,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接。是一处特大型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约40米左右,落差40米以上。河水流经此地,以其巨大的力量,泻入河谷,冲入深槽,顿时,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显示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伟气概。 斗兽场呈椭圆形(188米×159米),高57米,它宏大得足以容纳五万观众,除陆上项目外,还可以表演水战。巨大的观众席下分布着拱形回廊,它是观众避雨和休闲的地方,当烈日当空,由第四层墙垣里高高举起的长杆,张起巨大的帐幕以遮挡阳光。在科学、实际、巧妙地安排观众的座席和流动线路方面,大斗兽场显示了罗马人卓越的才能,就是用现在的眼光去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中小学校本研修主题汇总

电子白板特点与使用介绍20、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轻负高效”。 小学数学中小学校本研修主题 一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激发学生兴趣与目标有效实现的关系(1—2单元) 1、低年级段“快乐教语文轻松学拼音”。如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6、7单元) 2、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单元)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4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找准教材训练点,培养写话能力。3 8单元)5如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愿说、能说、会说。4 单元)如何使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更易让学生掌握(9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5。二年级上册6、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在小学低年级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7、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8、如何进行略读教学注意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主线,以读促悟。三年级上册、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小组讨论更具有实效性10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数学来源于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12、小学中、高年级段关注语言表达,进行读写训练。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1 3、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贯彻三维目标,构建高效课堂。1 4、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

“感悟”文本。四年级上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15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词语的积累、运用。16 建构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17 注重看书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课堂细节,美化教学语言。18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9.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五年级上册小学英语 、2单元)怎样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计算中的算理、算法。(1 3单元)小组合作与目标有效实现之间的关系(1、低年级如何进行单词认读训练 单元)4如何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2、如何运用歌谣、游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单元)如何更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6、73、小学英语语音教学5单元)多种学习方法在几何知识学习中的有效使用(4、快乐的故事教学六年级上册、7单元)1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目标实现的作用(5、如何有效的实施《let's talk》教学 、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单元)6、小学英语作业的形式与评价 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4单元)7、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增强小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5单元)、6如何在数学课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8 、两极分化的现象及对策9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 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观因素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6)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2)我国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建设占用耕地

2019国培计划高中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2019)”--骨干教师能力提升 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1日到12月10日,由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主办的'国培计划“(2019)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高中地理班,在风景宜人的新师大顺利举行。来自全疆各地州一线中学地理教研员以及优秀中青年教师40多人,参与了此次地理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作为一名一线地理教师,感觉收获良多。本次培训收获颇多,有感悟也有感动,有感叹也有感慨。悟有所得,动有所获,叹有不足,慨有所为。 首先,本次培训的授课专家均为教学界一流的高校教授和自治区级和市级重点中学、教研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他们的报告高屋建瓴、求真务实接地气,开阔了学员的理论视野,提高了培训者的专业意识。 其次,从专家们的精彩讲座认真聆听后我对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整体把握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实施教学设计、如何把握初中学生心理,进而把握初中地理教材、甚至如何评价学生,展开了全方位针对性很强的指导,可以说学科课程的各位专家就像名医一样,帮助我自主、有效地诊断出我过去教学中的一些毛病,并程程推荐,选取经典案例,帮助我们剖析教学中存在及遇到该问题应如何来解决,其借鉴意义由此可见一

斑。 教师培训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教师的长远发展,而非谋一时。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如何提升教师的发展能力从而达到长效、长远、长存的培训作用,这是培训者应该关注的话题。因此,我认为,几位教授的讲座都提到了培训计划的制定要关注实实在在的效应,切实能够从每一环节的制定中看到受训教师成长的路径。非常幸运的能参加高中地理国培计划培训,9天的学习虽然显得短暂,但却让我受益良好,培训中听到各位地理专家老师的耐心而细致的讲解后,曾经在工作终于到的一些迷茫和困惑,都在这里得到了了解,也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培训让我明确了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比如:如何上好地理课?如何评价和考试?如何把握教材等等,这就是需要我们首先对新课改的理念是要培养现代化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建设理念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习理念是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技术理念则是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切实感受到了自己认识上的提升,当然更大程度上还有认识上的不足,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校本研修充满了信息和热爱。在与广大同仁们的交流,讨论中,使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观念更新了。这为学校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途径。感谢为培训工作辛苦付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

高中地理-旅游资源的评价 最新

2.3旅游资源的评价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基本内容 2.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重点与难点:旅游资源的评价内容与开发条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前面学习了许多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其地理成因,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景区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游客,获取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为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各地纷纷开发旅游资源,往往是大量的设施建设起来了,但并未吸引大量旅游者,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例:长清的五峰山、莲台山) 究其原因: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即没有做好旅游资源的评份 ——资源资源的评价。 探索:天坛公园 如果让你来评价天坛公园,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换言之:评价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资源本身(独特性等) 资源环境(所在地的环境条件) 开发条件(交通、客源、其它服务设施等) 一、资源资源本身的评价: 资源特色 价值和功能 资源组合状况 结构和规模等 1、资源旅游的特色(独特性) 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的大小是由其特色所决定的。因此特色成为旅游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例:中国的山地景观有很多,但各个山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特色,其景观差不多,那么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教材中的例子:颐和园与苏州园林。 2、价值和功能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是构成旅游资源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开发规模、等级、市场定位的决定因素。 旅游资源价值包括: 美学 艺术 文化 科学 等各个方面,不同的价值使旅游具有了娱乐、度假、休憩、健身、商务等不同功能。从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例:美学艺术价值高——观光(黄山) 文化和科学价值高——文化旅游、科考(雅鲁藏布江谷地) 根据某一地的功能,可确定其所在地的开发方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2016修改版高中地理课标[精品文档]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复活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修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事,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作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1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2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本文为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总结范文,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我来华南师大参加国培班的学习之前就有一种期盼和愿望:我希望通过“国培”班的学习,在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学习一些教育教学前沿性的理论和知识,使我在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上有较大的提升,实现授课方式和教育思想方面的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同时消除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模糊认识。另外,期待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能够与来自全国的高中化学界精英们行一起交流和提高。十几天来,我带着一些问题和期望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如今又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反思以及反思与冲动回到亲爱的学校和学生中。临行之前,把我十几天来的主要的收获和体会小结如下: 一、对基础教育的再认识 学习问题: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定位和认识的关键是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奠定什么样的基础?是知识还是

学习能力?知识是手段还是目标? 收获体会: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中国这种“知识导向性教育”教学模式,侧重于让学生学到更多更难的知识,忽略了“能力导向性目标”教学目标下所注重培养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基础教育的定位应该是为将来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追求可持续去“异化”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们青岛二中的“造就终生发展之生命主题的”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绿色教育 学习问题:什么是“绿色教育”?知识都是有用的吗?学生究竟学什么样的知识?怎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收获体会:王红教授在讲课中提出的绿色教育的理念,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绿色教育的涵义是:追求教育生态平衡、可持续的教学模式。强调净化学习内容并侧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通过分析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是知识结构中最核心关键的知识,目前学生所学的大多数知识是将来没有用的垃圾知识(约80%),通过净化精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