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etonymy借代

Metonymy借代

Metonymy借代
Metonymy借代

Metonymy借代

1. 定义:它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或其本身的某些属性来称代。

2. 借代关系

1)a container for its content以容器代内容

The kettle is boiling. (kettle 代替壶中的水)

壶开了。

Sorry, my pocket can’t afford such a pair of shoes. (pocket 代替衣袋里的钱) 对不起,我的钱不够,买不起这双鞋。

2) a place for the people以处所代人

The minute Presley took the stage, the museum hall burst into cheers. (museum hall 指代大厅中的观众)

普雷斯利一登台,整个音乐厅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The whole town attended the funeral.( town 代替镇民)

所有镇民都去送葬了。

3) a location for the institution or organization以所在地代机构、组织

Downing Street----the British government

唐宁街----英国政府

The White House----the US government

白宫----美国政府

The Pentagon----the US military establishment

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

Foggy Bottom----the US State Department

雾谷----美国国务院(雾谷,美国华盛顿特区一沼泽地名,是美国国务院所在地)

4) an instrument for its user以工具代工具使用者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笔比剑更有力。

(pen指代写文章的人,即文人;sword指代使用刀剑动武的人,即军人)

5) a striking feature for the person or thing以特征代特征所有者

A bald slipped out through the back door. 一个秃头从后门溜了出去。

(bald指代秃顶的人)

The crown should not yield to the cross. 皇权不应屈服于教会

(crown指代国王,君主;cross原意为十字架,指代教堂)

Bob was promoted from the grey-collar to the white-collar in the shortest time.

鲍勃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从灰领提升为白领。(grey-collar指代从事服务行业的职工;white-collar指代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律师、公务员等)

6) an organ for its function以器官代作用

He has a rough tongue. (tongue代替说话方式、能力)

他言语粗鲁。

Sheila is such a cool girl that she is good at letting her mind rule her heart. (mind 指代理智;heart指代情感)

希拉是个头脑非常冷静的女孩,她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

7) author for work 以作者代作品

To read a Shakespeare or a Mark Twain is to eat a food full of protein. (Shakespeare 和Mark Twain分别指代莎士比亚和马克吐温的作品)

读一部莎士比亚或马克吐温的作品就是吃一份富含蛋白质的作品。

Only billionaires are able to collect Picasso.(Picasso指代毕加索的美术作品)只有那些亿万富翁才有能力收集毕加索的画。

8) the concrete for the abstract, or the specific for the general一具体代抽象或以特定代泛指

Without sweat, without bread. (sweat指代辛勤努力; bread指代一切食物、生计) 不流汗就没面包吃。不耕耘就没收获。

9) the abstract for the concrete , or the general for the specific以抽象代具体或泛指代特定

He was an authority on Shakespeare.(authority 指代具有权威的人)

他是沙学权威。

The work is a pleasure to me.( pleasure指代一件乐事)

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件乐事。

Death fell in showers. (death 指代子弹)

死亡的子弹如雨般降落。

常见借代词语1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 月亮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 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2016高考语文借喻和借代知识点

2016 高考语文借喻和借代知识点 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要考好高考,就一定要知道高考要考些什么。语文网高考频道的编辑就为您准备了语文借喻和借代知识点。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 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 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毗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 都是借喻。A1 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 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 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

区别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例如: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这两个例句,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又如: 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这一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5)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6)旌旗十万斩阎罗。 {附答案} (1)借代(2)借喻(3)借代(4)借喻(5)借代 (6)“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及作者作品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中国文化知识---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最新借代与借喻的句子

借喻句 1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幼苗 = 儿童) 2 2.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衝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 凌乱的头髮 ) 3 3.别小看这种树的'鬍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鬍4 子 = 榕树的根) 5 4.星空中银盘高挂 (银盘 = 月亮) 6 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飞跃的羚羊 = 田径好手) 7 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8 我也说不出话。(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 9 7.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这例子是要说明一个正人君子的节操,10 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11 8.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缾,小的酒器。罍,大的酒器。罄,尽也。(全句指12 缾没有酒了,是罍的耻辱。比喻不能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耻辱。) 13 9.明月是圆盘,月光是圆盘里倒出来的银水。 14 10.太阳就如一个可爱害羞的姑娘般,脸是那么的红,那么的可爱呀! 15 11.一柄弯刀搁在夜空上 16 12.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 17 13. 深秋了,丛林里片片枯黄的飘雪,在空中迎风飘盪 18 14.天上的银盘 19 15.蜡炬成灰泪始干(炽燃的蜡炬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无益) 20 16.电灯泡给打碎了(电灯泡是用来比喻鼻子的) 21 17.大雄是在风雨中长大的,这点困难阻得住他吗?(喻体为风雨) 22 18.自从那次误会后,我和他之间已经被一堵厚墙阻隔着。(喻体一堵厚墙)23

19.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24 20.这班猴子把课室弄得乱七八糟,结果最顽皮的几个被老师罚留堂。 25 借代句: 26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27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28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9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30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31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32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33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34 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35 三、具体代抽象。 36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37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38 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39 四、工具代本体。 40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41 钱饭》) 42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43 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44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45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46 演》) 47

2021年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⑴借喻的实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呈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实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呈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年夜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克不及起描写作用。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呈现了“××像××”地比方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欧阳光明(2021.03.07) 借喻是比方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克不及加“像”字换成明喻。借喻之所以和借代容易混淆,就是因为两者都有要素一个借字,并且只有一个要素.一个事物呈现,即喻体和替代物.被比方的、被借代的本体均不呈现,中间也没有起连接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修辞办法.因为一个喻,一个是代,我们应着重从相同中找出不合. 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偏重“相似性”,借代偏重“相关性”. 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克不及.借喻还原三个要素都可呈现,而借代只能是一个. 总之,区分借喻和借代,除在概念上内涵上完全异懂外,不要在“借”字上迷惑,要从“喻”和“代”上去区别.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还原成三要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榨干了)我们的血肉。 ⒈借喻是比方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实质不合的事物,不然不克不及构成比方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可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从速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否决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

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小编寄语:如何区分语文中的借喻与借代两种修辞手法?下面巨人网为您进行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高中学生学习有帮助。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 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 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

借代与借喻的句子

借喻句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幼苗=儿童) 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衝出门外去上学去。(蓬草=凌乱的头髮) 3.别小看这种树的'鬍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鬍子=榕树的根) 4.星空中银盘高挂(银盘=月亮) 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飞跃的羚羊=田径好手) 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 7.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这例子是要说明一个正人君子的节操,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8.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缾,小的酒器。罍,大的酒器。罄,尽也。(全句指缾没有酒了,是罍的耻辱。比喻不能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耻辱。) 9.明月是圆盘,月光是圆盘里倒出来的银水。 10.太阳就如一个可爱害羞的姑娘般,脸是那么的红,那么的可爱呀! 11.一柄弯刀搁在夜空上 12.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 13.深秋了,丛林里片片枯黄的飘雪,在空中迎风飘盪 14.天上的银盘 15.蜡炬成灰泪始干(炽燃的蜡炬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无益) 16.电灯泡给打碎了(电灯泡是用来比喻鼻子的) 17.大雄是在风雨中长大的,这点困难阻得住他吗?(喻体为风雨)

18.自从那次误会后,我和他之间已经被一堵厚墙阻隔着。(喻体一堵厚墙) 19.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20.这班猴子把课室弄得乱七八糟,结果最顽皮的几个被老师罚留堂。 借代句: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 ⑤xx烽烟正十年。(《xx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⒈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文章”(本体)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②句中“玻璃”和“没有玻璃”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③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代中借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如:③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石楠《张玉良传》) 句中“光头、毡帽、长衫、马褂”(借体)是“这些商业界上层人物”(本体)的特征和标志,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能构成借代。

如果把句中的“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改为“石头、桌子、电视机、书本”就不能构成借代。 ⒉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换言之,借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如:④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⑤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④句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⑤句则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⒊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 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⒋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如: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⑨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

借代与借喻的句子

借代与借喻的句子 导读:借喻句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幼苗 = 儿童) 2.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衝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 凌乱的头髮 ) 3.别小看这种树的'鬍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 4.星空中银盘高挂 (银盘 = 月亮) 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飞跃的羚羊 = 田径好手) 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 7.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这例子是要说明一个正人君子的节操,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8.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缾,小的酒器。罍,大的酒器。罄,尽也。(全句指缾没有酒了,是罍的耻辱。比喻不能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耻辱。) 9.明月是圆盘,月光是圆盘里倒出来的银水。 10.太阳就如一个可爱害羞的姑娘般,脸是那么的红,那么的可爱呀! 11.一柄弯刀搁在夜空上 12.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 13. 深秋了,丛林里片片枯黄的飘雪,在空中迎风飘盪

14.天上的银盘 15.蜡炬成灰泪始干(炽燃的蜡炬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 无益) 16.电灯泡给打碎了(电灯泡是用来比喻鼻子的) 17.大雄是在风雨中长大的,这点困难阻得住他吗?(喻体为风雨) 18.自从那次误会后,我和他之间已经被一堵厚墙阻隔着。(喻 体一堵厚墙) 19.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20.这班猴子把课室弄得乱七八大学网糟,结果最顽皮的几个被 老师罚留堂。借代句: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比喻_暗喻_借喻_借代_区别

比喻暗喻借喻借代区别 2012-05-23 19:28 你好!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9.丝竹——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和嫦娥均指月亮。 婵娟:①形态美好、漂亮:蛾眉新画觉婵娟。②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婵娟。③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又称姮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她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 11.手足——兄弟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 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譬如: 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而借代借体与本体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所以不能改成明喻。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本文是关于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感谢您的阅读!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

常见借代词语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桑梓[sāng zǐ],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种植桑树为了养蚕,种植梓树为了点灯(梓树的种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蜡烛的蜡,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蜡烛上的蜡都是靠梓树获得的)。 2、桃李:学生 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shè jì]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轩辕[xuān yuán]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后借指中华民族。 4、南冠:囚犯 南冠[nán guān] :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烽火戏诸侯。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丝竹:音乐 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唐韦应物《金谷园歌》:“ 洛阳陌上人廻首,丝竹飘颻入青天。” 明李贽《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 9、须眉:男子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chán juān] 是古代美女的代称,也用于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11、手足:兄弟 指兄弟。亲如手足。《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讲的是兄弟。 12、汗青: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汗青又借指史册。宋

借喻与借代如何区分

借喻与借代如何区分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 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 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