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公开课(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公开课(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公开课(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2013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自由组合规律的要求是“Ⅱ”,即: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一、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题型、赋分

2010年

32.(13分)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现有4个纯合品种:l 个紫色(紫)、1个红色(红)、2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紫×红,F l表现为紫,F2表现为3紫∶1红。

实验2:红×白甲,F 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实验3:白甲×白乙,F l表现为白,F2表现为白。

实验4:白乙×紫,F 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3)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可将实验2(红×白甲)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2011年

32.(8分)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 、a ;

B 、b ;C、c ……),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

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2012年(无)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没有考查自由组合规律,考察的是分离规律与基因突变的综合,但在其他省份的高考中,考察仍然较多。

预测2013年的高考会以自由组合规律与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结合来综合考察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中“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读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如果只考虑粒色:黄色∶绿色=3∶1

如果只考虑粒形:圆粒∶皱粒=3∶1

你想到了什么?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思考:

①自由组合规律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

么?

②自由组合规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联

想到了什么?

③自由组合规律的本质是什么?

④为什么叫自由组合规律?

⑤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只考虑粒色(黄色、绿色)或粒形(圆

粒、皱粒)是否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两对

相对性状同时考虑又将如何?

(提示:结合减数分裂的知识)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你想到了什么?

分析2011年高考新课标试题

四、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1、自由组合规律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离规律的有机组合,所以在解题时可以把一个自由组合规律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离规律,再利用数学中“两枪打靶”的概率计算。

例1、(2009年全国卷Ⅰ第5题)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例2、(2009年宁夏卷第6题)已知某闭花授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植株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A.1/4

B.1/6

C.1/8

D.1/16

2、是否遵循自由组合规律的判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例如:以果蝇为例

分析图1、图2回答:

①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理由是 。

②请结合减数分裂的知识分析:图1、图2结果不同的可能原因?

③请结合减数分裂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图例,标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思考: 除可以用上述方法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基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性状分离比的变化 ①性状分离比的变化有哪些?

②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例如:(2011年山东卷27.18分)荠菜的果实

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B、b表示。为探

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

(如右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

循_____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

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会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

(3)荠菜果实形状的相关基因a、b分别由基因A、B突变形成,基因A、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自然选择可积累适应环境的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进化。

(4)现有3包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实和卵形果实)的荠菜种子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结果预测:

Ⅰ如果,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Ⅱ如果,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Ⅲ如果,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4、显性基因的累积效应。这是自由组合规律的另一种变化。

例1:(2010年上海.31)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aabbcc的果实重120克,AABBCC的果实重210克。现有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果实重135-165克。则乙的基因型是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例2: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R1和r1、R2和r2控制。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表现型有A.4种 B.5种 C.9种 D.10种

5、自由组合规律与伴性遗传的结合——遗传系谱类试题

例如:(2010年上海)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

图1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

(1)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中的。

(2)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

体上,是性遗传病。

(3)若Ⅲ-14与一个和图2中Ⅲ-15基因

型完全相同的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代患甲病的

概率是。

(4)假定Ⅲ-11与Ⅲ-15结婚,若a卵与

e精子受精,发育出的Ⅳ-16患两种病,其基

因型是。若a卵与b精子受精,

则发育出Ⅳ-17的基因型是,表现型

是。

(5)若Ⅳ-17与一个双亲正常但兄弟姐

妹中有甲病患者的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不患病的概率是。

(6)采取措施,可估计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并提出预防措施。

6、自由组合规律与育种方式的结合

例如:(2011·四川卷·31·II)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种。

(3)甲与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I甲与I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

五、2013年预测

1、西葫芦的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A与a,B与b)控制,果皮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W

(1)甲组F1中扁盘形果自交后,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2)乙组亲本中扁盘形果的基因型为,请用柱状图表示F1中各表现型的比例。

(3)丙组F1中,白皮果的基因型为,黄皮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4)用丙组F1的白皮果与绿皮果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2、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

①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F1代雌果蝇能产生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代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在F2代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①T、t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②F2代雄果蝇中共有种基因,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③用带荧光标记的B、b基因共有的特异序列作探针,与F2代雄果蝇的细胞装片中各细胞内染色体上B、b基因杂交,通过观察荧光点的个数可确定细胞中B、b基因的数目,从而判断该果蝇是否可育。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可育;若观察到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育。

3、番茄是二倍体植物(染色体2N=24)。有一种三体,

其6号染色体有三条(比正常的番茄多了一条6号染色体)。

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任意两条联会配对,另1条不能配对,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组成四分体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

不能配对的1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任意一极,而其他如

5号染色体正常配对分离(如图所示)。

(1)在方框中绘出三体番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解。

(只要画出5号、6号染色体,并用“5号、6号”字样标明

相应的染色体)

(2)设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则其产生的

花粉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

其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得到的子细胞的基

因型为。

(3)以马铃薯叶型(dd)的二倍体番茄为父本,

以正常叶型(DD或DDD)的三体番茄为母本(纯合体)

进行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假设D(或d)基因不在第6号染色体上,使F1

的三体植株与马铃薯叶型的正常番茄杂交,杂交得到

F2的叶型表现型比例为。

②假设D(或d)基因在第6号染色体上,使F1的三体植株与马铃薯叶型的正常番茄杂交,杂交得到F2的叶型表现型比例为。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 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习用函数的观点分析方程(组)与不等式的方法,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思想。 重点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对应关系的理解及实际问题的 探究建模。 难点: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两直线 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学习策略: ●通过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及两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对比,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正理解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方程组的关系,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 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 (一)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时,即形如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二)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 .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 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是: . (四)二元一次方程: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 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知识点一: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请你注意: (一)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由于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b=0(a 、b 为常量,a ≠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 一次方程就可以转化为:当某一个一次函数的值为 时,求相应的 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 =kx+b (k ,b 是常数,k ≠0)与 轴交点的 _____坐标的值. (二)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 >0或ax+b <0或0ax b +≥或 0ax b +≤(a 、b 为常数,a ≠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 函数的值 0(或小于0或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0)时求相应 一次函数y =ax +b (a ,b 是常数,a ≠0) 一元一次方程ax +b =0(a 、b 为常量,a ≠0) 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0 或 ax +b<0或0ax b +≥或 0ax b +≤(a 、b为常数,a ≠0) 令y=______ 令y> (或<,≥,≤)0 不等式解集的 端点值就是对应 方程的解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 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 充填在右栏。

6.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一次函数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二) 成都七中陈中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讨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五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3.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问题解决;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 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 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 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 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 意图:通过与上一课时相似的问题,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学习。 效果:由于问题与上一课时问题相近,学生很快明确并解决了问题。 第二环节:问题解决 内容1:例1 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 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 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 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km/h.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 分析: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 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 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 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S1、S2, 由题意得:S1=36t, S2=26t+10 将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观察图象,得 ⑴两条直线S1=36t, S2=26t+10的交点坐标为(1,36)这说明当小聪追上小慧时,S1=S2=36 km,即离“古刹”36km,已超过35km,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草甸” ⑵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即S1=45km,此时S2=42.5km. 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42.5=2.5(km) 思考:用解析法如何求得这两个问题的结果?小聪、小慧运行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小聪的解析式为S1=36t,小慧的解析式为S2=26t+10)? 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通过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利用该函数图象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说明: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入手感到困难,可用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⑴两个人是否同时起步?⑵在两个人到达之前所用时间是否相同?所行驶的路程是否

高中物理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一次函数的应用(2)》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练习. 3、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4、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通过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景出发,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从中对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怎样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想一想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在一次函数y kx b =+中: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 当0时,直线交y 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负半轴,必过二、三、四象限. 目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且讨论了k 、b 的正负对图象的影响.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为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应用做好铺垫. 效果:学生通过知识回顾,再次明确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为学习本节课在知识上作好准备. 二、初步探究 例1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 (万米3)与干旱持续时间t (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水库干旱前的蓄水量是多少? (2)干旱持续10天后,蓄水量为多少?连续干旱23天后呢?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2)》参考教案

一次函数的应用(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函数图象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补充例题(记作§6.5.2 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6.5.2 B).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在水库蓄水量与干旱持续时间方面的应用,还有一次函数在摩托车油箱中的剩余油量与行驶路程方面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应用不仅仅是在这两个方面,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它的应用. Ⅱ.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1.如上图,l1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2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象填空. (1)当销售量为2吨时,销售收入=_________元,销售成本=_________元; (2)当销售量为6吨时,销售收入=_________元,销售成本=_________元; (3)当销售量等于_________时,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4)当销售量_________时,该公司赢利(收入大于成本);当销售量_________时,该公司亏损(收入小于成本); (5)l1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l2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后回答. [生]解:(1)当销售量为2吨时,销售收入=2000元,销售成本为3000元; (2)当销售量为6吨时,销售收入=6000元,销售成本=5000元; (3)当销售量等于4吨时,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4)当销售量大于4吨时,该公司赢利,当销售量小于4吨时,该公司亏损. (5)直线l1经过原点和(4,4000),设表达式为y=kx,把(4,4000)代入,得 4000=4k,∴k=1000 ∴l1的表达式为y=1000x l2经过点(0,2000)和(4,4000) 设表达式为y=kx+b 根据题意,得 b=2000 ① 4k+b=4000 ② 把①代入②,得4k+2000=4000

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沙洋县蛟尾中学张金鸿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使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列出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制作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2.能够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列出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2.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函数的知识,相继我们又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知识,那么你能举出生活中一次函数的例子吗? 问题1:(1)假如你是单位领导,你的单位急需用车,但又不准备买车,你们准备和一个个体车主或一国营出租车公司中的一家签订月租合同,设汽车每月行驶x 千米,应付给出租车公司的月租费是y1元,y1=110053+x ,(X ≥0),应付给个体车主的月租费是y2元,y2x 34=(X ≥0)。请你作出决定租哪家的车合算? (2)学生观察图像,判断租哪家车合算。 (3)根据图象,你能很快的回答下列问题吗? ①如果该单位估计每月的行程约为800千米,那么这个单位租哪家的车合算? ②如果该单位估计每月的行程约为2300千米,那么这个单位租哪家的车合算? 二、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教学设计

5.5 一次数函数的简单应用(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2、学会运用函数这种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密切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各种情形,感受贴近生活的数学,培养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发现法 〖教学用具〗直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判断题(1)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 2、已知直线y= —1 2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比例系数为-1/2 B 图像不在一、三象限 C 图像必经过(-2 ,1)点 D y随x增大而增大 二、新课教学 1、引出概念 确定两个变量是否构成一次函数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利用图象去获得经验公式,这种方法步骤是: (1)通过实验,测得获得数量足够多的两个变量的对应值。 (2)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内以各对应值为坐标描点,并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3)观察图像特征,判定函数的类型。 2、例题分析: 例1、生物学家测得7条成熟雄性鲸的全长y和吻尖到喷水孔的长度x的数据如下表(单位:m)吻尖到喷水孔的长度 1.78 1.91 2.06 2.32 2.59 2.82 2.95

X (m ) 全长y (m ) 10.00 10.25 10.72 11.52 12.50 13.16 13.90 问能否利用一次函数刻画这两个变量x 和y 的关系?如果能,请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表中x 的值为横坐标,y 的值为竖坐标的7个点。 123 4 5 24681012141618Y(m) X(m ) (2.95,13.90)(2.59,12.50)(1.91,10.25) 过7个点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所求的函数可以看成一次函数,即可用一次函数来刻画这两个量x 和y 的关系。 设这个一次函数为y=kx+b,把点(1.91,10.25),(2.59,12.50)的坐标分别代入 y=kx+b 得 10.25=1.91k+b 和 12.50=2.59k+b 解得:k ≈3.31 b ≈3.93 所以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3.31x+3.93 相应练习:通过实验获得u,v 两个变量的各对应值如下表 u 0 0.5 1 1.5 2 2.5 3 4 v 50 100 155 207 260 290 365 470 判断变量u,v 是否近似地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式,如果是,求v 关于u 的函数关系式,并利用函数解析式求出当u=2.2时,函数v 的值。 例2、沙尘暴发生后,经过开阔荒漠时加速,经过乡镇,遇到防护林带区则减速,最终停止,某气象研究所观察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记录了风速y(km/h)随时间t(h)变化的图像。 (1) 求沙尘暴的最大风速 (2) 用恰当的方式表示沙尘暴风速y 与时间t 的关系。 08 32 41025 57 -- ------ ---------------------------------- Y (k m /h ) T (h ) 解:(1)从图可知,沙尘暴最大风速为32km/h (2)当o ≤t ≤4时,y 与t 成正比例关系 设y=kt,直线y=kt 经过(4、8) ∴k=2,即y=2t(0≤t ≤4)

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下面是带来的高一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一次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进一步学会从一次函数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形成如何决策方案的能力。 2、在利用图象探究决策方案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一次函数进行方案决策 难点:灵活运用一次函数解决三种或三种以上方案决策 三、教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设问引导法、比较评价法,让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 学法: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我认为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活跃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 ——数学活动 预设板书(见课件) 生成板书(略) 设计理念: 本节课充分应用多媒体展示信息,板书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预设的课件,二是在黑板上展示的生成问题。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预设与生成问题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我会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而且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是移动电话如何选择缴费方式更能省钱的问题,而且是为家长帮忙,学生比较有兴趣,可以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成就。另外,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彩,并且教师设计了许多的学生活动,这些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不足,我在备课的时候对于基础很差的一部分学生照顾不够,问题设计的没有照顾全体同学,以至于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次函数的应用2教案设计

121教学模式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 数学 八年级 潘明明

课前进行1分钟防火教育 “121”教学模式导学案(______科) 数学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负半轴,必过二、三、四象限. 第二环节初步探究 容: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万米3) 与干旱持续时间t(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水库干旱前的蓄水量是多少? (2)干旱持续10天后,蓄水量为多少?连续干旱23天后呢? (3)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4)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 多少库将干涸? (根据图象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可以 互相交流.) 答案:(1)当0 y=,水库 x=,1200 干旱前的蓄水量是1200万米3. (2)求干旱持续10天时的蓄水量,也就是求t等于10时所对应的V的值.当10 t=时,V约为1000万米3.同理可知当t为23天时,V约为750万米3. (3)当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也就是当V等于400万米3时,求所对应的t的值.当V等于400万米3时,所对应的t 的值约为40天. (4)水库干涸也就是V为0,所以求函数图象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所求.当V为0时,所对应的t的值约为60天. 目的:通过生动的现实情景引入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效果:本题插图中干涸的河床势必给学生一个很强的视觉刺激,从而渗透环保教育.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 【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首先通过前面知识 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 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待定系数法的作用和一次函数模型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一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的过程,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用途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及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已能够熟练的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运用相关性质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用一次函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哪些特点,说明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 师: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待定系数法,大家还记得是怎么用的吗? 生:设出解析式,然后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方程或方程组,解得系数值,进而得到解析式. 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为节约用水,某城市制定以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8m3时,每立方米收取1元外加0.3元的污水处理费;超过8m3时,超过部分每立方米收取1.5元外加1.2元的污水处理费.设一户每月用水量为xm3,应缴水费y元. (1)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上述函数图象. (3)该市一户某月若用水量为x=5m3或x=10m3时,求应缴水费. (4)该市一户某月缴水费26.6元,求该户这月用水量.

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2说课稿

6.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五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二.说学法教法: 1、教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有关性质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通过有层次的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从函数图象中读取有用的信息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比如,看函数图象时要首先看清坐标轴的名称和单位,其次要理解关键点实际意义.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景理解k的意义. 2、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情景,建立函数模型,并通过观察图像来确定函数的性质,最终能够结合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问题解决;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 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 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 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朱振杰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月-地检验的推到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重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思想】 在本节课教学,将让学生继续经历上节课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为此使整个教学流程力图体现如下规律发现过程: 进一步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 月-地检验:这个大胆的想法要由事实检验。 更大胆地猜想: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引力? 得到万有引力定律:(G为引力常量)。 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G. 通过这个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过程,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充满着大胆的设想、巧妙的验证和从中体现着的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 通过上节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那么: A. 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B. 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C. 可以根据哪些已知规律推导出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是什

3一次函数应用教案1

5.4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主备:徐红石审核:席美丽时间:2009年12月21日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一次函数关系式. 2.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在应用—次函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2.自学课本157——158,思考: (1)157页的例题中s是t的函数吗?s=175相当于函数里的什么问题? 可以用方程知识解决吗? (2)158页的交流可以用方程知识解决吗? 二、交流展示: (1)一次函数知识解决例题: (2)交流的解法: ① ② 三、互动探究: 一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和方程知识解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用函数知识解题:(1)依据题意设出自变量和函数;(2)列出函数关系式;(3)求相应的函数和自变量的值。 四、精讲点拨:

1.某校办工厂现年产值是30万元,如果每增加1000元,投资一年可增加2500元产值。那么总产值y (万元)与增加的投资额x (万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3025y x =+。 2.某饮料厂生产一种饮料,经测算,用1吨水生产的饮料所获利润y (元)是1吨水的价格(元) 的一次函数. ⑴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当水价为每吨10元时,10吨水生产出的饮 ⑵为节约用水,这个市规定:该厂日用水量不超过20吨时,水价为每吨4元;日用水量超过20吨时,超过部分按每吨20元收费.已知该厂日用水量不少于20吨.设该厂日用水量为t 吨,当日所获利润为W 元,求W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1.204y x =-+;2.20020 184(20)w t =??=184320t +) 五、纠正反馈: ⑴课本第158页练习1、2. ⑵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8%,存入100元本金后,本息和y (元)与所存月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1000.8y t =+; 六、迁移应用: 某市出租车计费标准如下: 行程不超过3千米,收费8元;超过3千米部分,按每千米1.60元计算.求车费y 元和行驶路程x 千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分别求出当路程为2.5千米和7千米时应付的车费。 (()838 1.6(3)(3) x y x x ì£??=í ?+->??;8,14.4)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高三物理 张翠云 4月18日 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卫星的运动问题 2.掌握宇宙速度的概念 3.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人造卫星的运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 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r 为两质点或球心间的距离;G 为万有引力恒量(179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2211 /10 67.6kg m N G ??=-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题的相关知识: (1)在高考试题中,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的知识常集中于两点:一是天体运动的向心 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222r v m r Mm G ==r T m 224πr m 2 ω=;二是地球对物体的 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即G 2R mM =mg 从而得出GM =R 2 g 。 (2)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ω=T π 2,v=ωr 。 讨论:

①由222r v m r Mm G =可得:r GM v = r 越大,v 越小。 ②由r m r Mm G 2 2 ω=可得:3r GM =ω r 越大,ω越小。 ③由r T m r Mm G 2 22?? ? ??=π可得:GM r T 3 2π= r 越大,T 越大。 ④由向ma r Mm G =2 可得:2r GM a =向 r 越大,a 向越小。 点评:需要说明的是,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物体的距离,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就是指两质点的距离;对于未特别说明的天体,都可认为是均匀球体,则指的是两个球心的距离。人造卫星及天体的运动都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 2.常见题型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1)测天体的质量及密度:(万有引力全部提供向心力) 由r T m r Mm G 2 22??? ??=π 得2 324GT r M π= 又ρπ?=3 3 4R M 得3233R GT r πρ= 【例1】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T = 30 1 s 。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引力常数G =6.67?10 11 -m 3/kg.s 2 ) 解析:设想中子星赤道处一小块物质,只有当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随星体所需的向心力时,中子星才不会瓦解。 设中子星的密度为ρ,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角速度为ω,位于赤道处的小物块质量为m ,则有 R m R GMm 2 2 ω= T πω2= ρπ33 4R M = 由以上各式得2 3GT πρ= ,代入数据解得:3 14/1027.1m kg ?=ρ。 点评: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时,经常需要像本题一样先假设某处存在一个物体再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