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有关核酸中含氮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两种。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RNA是极少数不含DNA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DNA和RNA各有4种碱基,其中有3种是相同的(A、G、C).所以.构成核酸(DNA和RNA)的含氮碱基共有5种,但构成核酸的核苷酸的种类不是共有5种,而应是8种.这是因为DNA的4种核苷酸与RNA的4种核苷酸因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差异而不同,不能依据碱基种类进行简单的合并。

(1)核苷酸的结构

很多核苷酸通过彼此脱水缩合形成长的核苷酸链。脱水位置:一核苷酸的磷酸和另一核苷酸的脱氧核糖间缩合

结构:

磷酸

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磷酸

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磷酸

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磷酸

(2)DNA分子的多样性

组成DNA分子的碱基只有四种,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生物体内,一个最短的DNA分子有4000个碱基对其排列顺序方式有:44000种,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DNA分子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例】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叙述正确的

是()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构成的五碳糖不同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构成的碱基不同

解析: 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分为DNA和RNA两大类,具体比较见下表:

两种核酸,其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是相同的,所以在题目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B

1.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

A.脱氧核糖B.核糖C.含氮碱基D.氨基

答案:C

2. 所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A. 都是DNA

B. 是DNA和RNA

C. 都是RNA

D. 是DNA或RNA

答案:D

3.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由于()

A. 分子量大

B. 主链的稳定性

C. 一个DNA分子中包含的碱基数目很多,以及碱基对不同的排列方式

D. 含有氢链

答案:C

4.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与圆圈中“A”所对应的名称相符的是:()

A.①腺嘌呤B.②腺苷C.③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④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C

5.关于下列甲、乙、丙3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C.甲、乙、丙中都含有腺嘌呤D.丙图所示物质含有的单糖只能是核糖

答案:C

6.核糖与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A.N B.O C.P D.S

答案:D

2.实验探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

①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注意事项

①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应该现配现用

②水解要注意掌握水温和时间,才能达到水解的目的

③注意调节视野的通光亮度。

④要漱净口腔再取材,以免口腔食物残渣干扰现象观察。

⑤取口腔上皮时动作不要重,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就可以了。

(3)结论:在真核细胞内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在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中,DNA存在于拟核中,细胞质的质粒也有DNA,RNA主要存在细胞质中。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注意】联系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试验,总结高中学过的显色反应。

①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加热呈蓝色

②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呈绿色

③DNA用甲基绿染色呈绿色

④RNA用吡罗红染色呈红色

【例】玉米根细胞中的DNA分布在下列哪些结构中()

① 细胞核② 叶绿体③ 线粒体④ 细胞质基质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绿色植物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中,但玉米的根细胞中不含油叶绿体。答案:C

1.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低倍镜换用高倍镜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①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②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③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④ 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使视野清晰A.① ② ③ ④ B.③ ④ ① ② C.② ③ ④ ① D.④ ① ② ③

答案:A

2.用盐酸“水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加速染色剂进人细胞并且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最适温度是()

A.0 ℃B.15 ℃C.30 ℃D.60 ℃

答案:C

3.下列是某同学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 在实验室发现有一瓶前一天配制的染色剂,他直接用来染色了

B 实验前忘记配制0.9%NaCl溶液,他用清水代替

C 手头没有洋葱,从蒜苗上撕取一块透明的表皮代替

D 将附有碎屑的牙签一端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后就进行水解

答案:C

3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核中的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细胞质中DNA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RNA是传递遗传信息,核糖休的成分;运输氨基酸的工具。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少数病毒只含有RNA,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注意】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例】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核酸的功能( )

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每个细胞中 B.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C.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解析: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遗传信息就是指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核酸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现出生物的各种性状。

答案:C

1.DNA的主要功能是遗传信息的()

A. 储存和传递

B. 转录和翻译

C. 储存和分配

D. 传递和释放

答案:A

2.RNA的功能是

A.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B.作为某些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C.催化某些代谢反应D.作为基因表达的媒介

答案:ACD

3.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

A.氨基酸B.葡萄糖C.核酸D.核苷酸

答案:C

优质课自用《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

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 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生物 第二册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复习学案 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 达复习学案沪科版 DN A、RNA的化学成分遗传物质的研究简史遗传物质的特征DNA是噬菌体的结构遗传物质 DNA是同位素标记法遗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是传实验证明遗传物质遗信肺炎双求菌的转化实验传息化学成分信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息 DNA的结构碱基互补原则的平面结构、空间结构传实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递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蕴藏在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基因表遗传信息达过程方式 DNA的复制模板DNA的复条件原料(游离脱氧核苷酸)制和蛋白酶质的合成能量意义信使RNA 遗传信息转录条件过程蛋白质的合成遗传密码(密码子)转运RNA 遗传信息翻译部位(核糖体)过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基因工程获取目的基因基因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转基因生物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第一节遗传信息 一、DNA是遗传物质 1、遗传物质的研究简史:1869年瑞士米歇尔:证实核酸存在于细胞核德国化学家孚尔根:证明DNA在细胞核的染色质里1928

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有种物质能 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1944年美国埃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证明DNA的双螺旋结构 2、遗传物质的特点: 储存数量巨大的遗传信息;能够精确地自我复制且传递给后代;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核酸)(2)同位素跟踪实验:(P、39 图64)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体内小鼠成活 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体内小鼠死亡结论:加热杀死S型细菌注射小鼠体内小鼠成活 S型细菌体内的某种物质使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小鼠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加热杀死S型细菌出S型活细菌蛋白质 + S型活细菌杀死的 分离 DNA + S型活细菌转化 S型结论: S型细菌多糖 + S型活细菌活细菌 DNA是遗传物质多脂 + S型活细菌 5、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但由于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生物没有DNA,只有RNA,所以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符九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高中生物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教案(1) 浙科版必修2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10,8+2) 1.本章核心概念 (1)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分子结构为由众多脱氧核苷酸排列形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可通过半保留复制使遗传信息能代代准确相传。 (2) DNA上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先转录成RNA,以RNA为摸板指导蛋质的合成,即遗传信息以蛋白质的形式得到表达。 (3)科学家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改造目标生物的遗传信息,以获得具有需要性状的目标生物,为人类服务。 2. 学习过程 (1)突出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他们巧妙的设计实验,运用不同的实验组合、同位素示踪方法,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遗传物质是DNA以及DNA的半保留复制特性,揭示了遗传密码。科学家除了有精辟的思路外,他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试想当年Watson和Crick如果不能动手制作双螺旋模型的话,DNA的分子结构又如何能阐明呢? (2)通过动手搭建DNA的模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生动,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牢固掌握基本知识。 (3)从基因的作用以及生物适应角度辩证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这个涉及公众生活的问题,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教育价值 (1)在学习科学家的思路、设计、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充分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以及遗传信息在复制、传递、表达等方面的规律。 (2)从基因水平上认识生命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3)在理解基因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认为改造一些生物的遗传特点,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以此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4 修改说明 根据专家意见将基因工程内容与实际例子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考虑到内容的连续性,在学习基因以及表达后,紧接着基因工程内容的介绍,有助于教学活动,因此,将转基因技术部分内容仍放在本章,与课程标准中有所不同。 5修改纲要 第1节遗传信息(3,2+1) 关键问题:为什么说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人类探索遗传信息的科学史) 2.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实验6.1 DNA模型的搭建 实验6.2 DNA粗提取和物理性状的观察(选做) 3.遗传信息蕴藏在核苷酸排列顺序中 发现之路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 第2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4,3+0)

最新整理高二生物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docx

最新整理高二生物教案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 表达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一节遗传信息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遗传信息”一节,先联系学过的组成生命体的4种主要化合物,哪种是遗传物质?先通过米歇尔发现核质引出染色质,再根据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孚尔根染色法发现DNA在染色体中,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组织学生讨论遗传物质的特点,然后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DNA的结构是一个重点,它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遗传规律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DNA的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可以用模型搭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1.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碱基配对原则(2)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知道DNA与基因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阅读实验证据,认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事实(2)经历DNA模型搭建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2)懂得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重要价值1.3重点与难点《1》.重点(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2)DNA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2)优质教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_测试题及答案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50分) 1.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是指() A.从第一次分裂的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的间期为止 B.从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开始到末期为止 C.在第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D.在第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2.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表现在() A.产生的子细胞有更大的变异 B.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各不相同 C.使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相一致,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一致 D.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使所有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3.细胞分化与细胞增殖的主要不同是() A.细胞数量增多 B.细胞形态、结构相同 C.细胞的生理功能上相似 D.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在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器是( ) A.核糖体和线粒体B.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C.中心体和核糖体 D.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为1∶1的时期是( ) A.间期和前期B.中期和后期 C.前期和中期D.后期和末期 6.适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是( )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人的口腔上皮 C.蛙的红细胞 D.马蛔虫受精卵 7.对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进行比较,它们的主要区别发生在( ) A.前期和末期B.间期和中期 C.前期和间期D.间期和末期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有丝分裂中期特点的是( ) A.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B.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C.每个染色体着丝点的两端都有纺锤丝牵引着 D.形成细胞板 9.下图为某学生所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 10.下图表示的是进行分裂的细胞内DNA含量的变化,由图知, 该细胞正在进行( ) A.减数分裂 B.有丝分裂 C.无丝分裂 D.以上均不是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⒈理解性别决定的方法。 ⒉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品德要求: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⒈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 ⒉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难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推理、归纳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同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的是男性、有的是女性?

后代性别由哪个亲本决定?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性别决定 XY型:人类、大多数动物 ⒈概念及其分类雌雄异体的植物 ZW型:鸟类、蛾蝶类 ⒉观察图片,比较男、女染色体的不同 男性性染色体:XY女性性染色体:XX ⒊用遗传图谱分析后代性别 卵细胞只有1种,含X 精子有2种,含X或Y 因此,后代性别由父亲提供的精子类型决定。 (四)伴性遗传 ⒈概念及病例 ⒉以色盲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 ①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以图片解释“隐性”、“伴X”)填表:与色盲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A广东人口普查数据?②实例分析,归纳特点: 结论:患病男性多于女性 B2种杂交方式,分析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以后只能给女儿 结论:呈现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C分析色盲女性与正常男性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母病子必病 D分析色盲女性的双亲情况(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女病父必病 (五)课堂小结 1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以人为例,女性:XX 男性:XY 2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1)男>女 (2)交叉遗传 (3)母病子必病 (4)女病父必病 (六)巩固练习 ⒈人的性别是在?时决定的。 (A)形成生殖细胞?(B)形成受精卵 (C)胎儿发育?(D)胎儿出生 ⒉在色盲患者的家系调查中,下列说法中正确吗?(A)患者大多数是男性 (B)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子女都正常(C)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外孙可能患病(D)患者的祖父一定是色盲患者

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复制

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复制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1)若将子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请参照甲图,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乙图中标出。 (2)若将15N-DNA(亲代)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则所产生的子代DNA中含14N与只含15 N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某卵原细胞(2N=4)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仅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15N标记,该卵原细胞14N的环境中进行减数分裂,那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5N标记的染色单体有__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5N标记的染色体有____________条。其产生含有15N标记的卵细胞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4分)下图为DNA的复制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复制发生在_______________期。 (2)②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 (3)指出③中的子链_______________。 (4)③过程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原则。 (5)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由此说明DNA 的复制具有_______________特点。 (6)将一个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入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分裂4次,问:含14N的DNA 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_______,只含14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_______。含15N的DNA细胞总细胞数的_______________,只含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_______。 (7)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40个,则复制4次,在复制过程中将需要_______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某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A)占全部碱基的30%,则胸腺嘧啶占全部碱基的 A.10% B.30% C.20% D.40% 4、(5分)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 C.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5、(5分)生物体内DNA复制发生在 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 B.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6、(5分)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 10 条,其中染色体中的 DNA 全部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 2 代,则在形成第 2 代细胞时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A.5 B.40 C.20 D.10 7、(5分)下列有关DNA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每个DNA分子中,都是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每个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8、(5分)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转移至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9、(5分)正常基因(A)与白化病基因(a)的根本区别是 A.基因A能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能控制隐性性状 B.基因A、基因a所含的密码子不同 C.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

伴性遗传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2、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家族系谱图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 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逻辑推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进行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由学生先对系谱图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自己总结判断的方法,教师加以总结,并即时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巩固和提升,并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在学习果蝇眼色遗传后在开展的新课,应该说学生学起来难度有所降低。在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上,以探究性学习方法展开,通过学生对遗传图解的书写到系谱图的分析,最后自我总结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上,由学生自学到教师的教学,再加以练习巩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点拨与讲解,教学效果良好。 2、本节课开始的学生提问还有待加强,课后要强调学生多看书,多质疑,这样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另外,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调整,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思考性,更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增殖 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的核质比。 2、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无丝分裂 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复制合成数不变)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细胞板)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第二、没有细胞板的形成,而是细胞膜直接内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7、有丝分裂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8、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9、无丝分裂的典例:蛙的红细胞 三、细胞分化:

高一年级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知识点

高一年级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知识点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 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单糖是不能再分解的糖②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生成麦芽糖③糖类物质不含N、P等元素④蔗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⑤健康人的尿液、胃液、汗液、唾液4种液体样本,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⑥初级精母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其化学成分也不断更新⑦乳酸菌、大肠杆菌都含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④⑥ C.②④⑥D.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以及细胞*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单

糖可以氧化分解,但不能再水解;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形成麦芽糖;糖类物质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健康人的尿液、汗液中不含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初级精母细胞不能进行有丝*,没有细胞周期;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由于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2.科学家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溶酶体、DNA都有密切的关系 B.该蛋白质只能在有丝*间期大量合成 C.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D.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和DNA有关,与溶酶体没有直接关系,A 错误;该蛋白质可以发生在减数*间期,B错误;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在染色体的均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C正确;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因此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无关,D错误。

最新近五年上海生物高考卷专题归纳 第6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2007-2011年上海生物高考卷专题归纳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1.密码子存在于 A.DNA B.mRNA C.tRNA D.核糖体 【解析】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每个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 转运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 【解析】DNA中的碱基序列叫遗传信息;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连续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tRNA中具有反密码子。 2.已知某DNA分子共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l:2:3:4。该DNA 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 A.600个B.900个C.1200个D.1800个 【解析】G+C共为6/10,C为3/10,连续复制2次需3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3.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D 【解析】mRNA分子A+U为m-n,DNA分子的A+T为2(m-n),氨基酸数m/3,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m/3 -2 4.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 A.转氨酶 B.糖原 C.胆汁 D.尿素 5.下列各细胞结构中,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有 ①染色体②中心体③纺锤体④核糖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7.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高中生物第二册第6章遗传住处的传递和表达6.1遗传信息学案(3)沪科版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1节遗传信息 学习目标: 1、阅读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认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事实,感受科学探究的过 程,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2、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碱基配对原则。 3、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4、知道DNA与基因的关系,懂得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重要价值。 学习重点: 1.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发现之路中的肺炎双球菌 转化实验) 2.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其双螺旋结构(包括碱基配对原则) 3. 基因的实质(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 学习难点: 1、DNA的双螺旋结构 2 、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的实质(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 同) 知识精要: 1、DNA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储有大量遗传信息;(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可以通过两个经典实验来证明:(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蛋白质虽然结构复杂,但不能自我复制,分子结构也不稳定,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 2、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每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碱基配对相连接,互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形成双螺旋结构.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某些不含DNA的病毒中,遗传物质是RNA 3、基因是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由成百上千对脱氧核 苷酸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 行为等生物性状由蛋白质决定,而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指导和控制的。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1 教材分析1.1 内容与地位“遗传信息”一节,先联系学过的组成生命体的4种主要化合物,哪种是遗传物质?先通过米歇尔发现核质引出染色质,再根据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孚尔根染色法发现dna在染色体中,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组织学生讨论遗传物质的特点,然后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dna的结构是一个重点,它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遗传规律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dna的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可以用模型搭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碱基配对原则(2)理解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知道dna与基因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阅读实验证据,认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事实(2)经历dna模型搭建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2)懂得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重要价值 1.3重点与难点.重点(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基因的概念.难点(1)dna双螺旋结构(2)dna和基因的关系2 学情分析2.1 学生已经掌握了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病毒的结构等生物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可以让他们初步实验设计模拟科学探究过程。3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4 教学过程概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

高三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的传递——DNA的复制 1.概念: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全相同的新DNA分子的过程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 4.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解旋——合成子链——螺旋 DNA利用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随着模板链的解旋,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一个DNA 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5.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6.条件: 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母链。 原料: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打开氢键),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酯键)等。 7. DNA复制的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使生物前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8.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经典例题】 【例1】.一个DNA分子自我复制后形成两个DNA分子,这两个新的DNA分子() A.分别由两条母链和两条子链形成 B.两条母链和两条子链随机结合而成 C.分别由一条子链及一条母链结合而成 D.一条子链与另一条子链的母链结合 【解析】C 【例2】.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使()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B.能精确进行自我复制,保证亲代与子代之 间的连续性 C.能够精确地指导蛋白质合成 D.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机会 【解析】B 【例3】.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中,正确顺序是()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伴性遗传》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

伴性遗传教案

《伴性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练习绘制遗传图解。 2.分析遗传图解,总结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过程

因还是隐性基因 写出男性和女性控 制色觉的基因型, 并根据女性患者和 男性患者的基因型 探究男患者多于女 患者的原因。 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合作探究完成,小 组展示探究成果 总结伴X显性遗传 的特点 性别 类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正常 正常 (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 写出以上基因型形成的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②亲代:女性正常×男性色盲 ③亲代: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④亲代: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 ⑤亲代:女性色盲×男性正常 实物投影学生的遗传图解并给与评价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红绿色盲遗传的遗传规律 (1)如果③是②的延续,从下面系谱图分析红绿色 盲基因的传递途径,你能发现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吗? (2)从④和⑤中分析女性患者致病基因的来源和去 路,并分析女性患者双亲和子女的表现型。 (3)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教师适当评价 介绍展示抗VD佝偻病是一种伴X显性遗传病,在表 格里面写出男女可能的基因型(用D、d表示), 性别 类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正常患正常患者 染色体上的隐 性致病基因控 制的。 强调性染色体 上基因型的写 法 强调遗传图解 书写的规范性 分析遗传图解 得出红绿色盲 遗传的遗传规 律 得出伴X显性 遗传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一、性别决定: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男性:XY 女性:XX (学生完成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解)二、伴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 伴Y遗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