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60249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60249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60249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60249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

1)……者,……也。

2)…… ,……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⑵荀卿,赵人。

⑶刘备天下枭雄。

)

⑷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

4、直接表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被动句

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注意下面句子: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重为乡党所笑。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如: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1、( A)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 B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句

$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句子的特点:

*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1、( B )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1.(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

定语后置句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者”的后置。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用“……者”

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④、"中心词+数量词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凌万顷之茫然。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翻译下列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禀告)府。 X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V

3、公幸教晞以道。 V

4、于其身,则耻师焉。 X

5、得复见将军于此。 V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V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V

?4、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定语后置

5、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

&

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

7、未之尝闻。宾语前置

8、孤帆一片日边来。定语后置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3、修饰语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宾语的省略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③屠惧,投以骨。

④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小结:以上是动词宾语的省略

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小结:以上是介词宾语的省略

5、介词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

②赐之彘肩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一般有固定的翻译模式,掌握它们有利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常见的固定句式有:

1、“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2、“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吧”或者“莫非……吧”;

3、“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4、“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5、“……孰与……”表示疑问语气,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6、“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7、“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8、“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9、“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 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6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二,被动句式三,省略句式四,倒装句式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③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⑤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 ) 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 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⑦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 "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 ?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愚公移山》) ) ?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 ?客[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青,取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60267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课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必修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必修二: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六国论》 必修三: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离骚》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必修四: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赋》 必修五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句式整理 被动句:《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為仲卿母所遣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同時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前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君幸于赵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使不辱于诸侯《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师说》不拘于时 《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苏武传》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见犯乃死,重负国。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后:《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项脊轩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室西连于中闺某所,而母立于兹。其制稍异于前《诸子喻山水》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今尔出于崖涘 《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故燕王欲结于君 拜送书于庭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乃设九宾礼于廷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新序二则》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训俭示康》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奈何饮于酒肆 得于酒家酒酤于市一旦异于今日 《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中山之君也。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学于余 《石钟山记》得双石于潭上 《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秦晋肴之战》庚辰,将殡于曲沃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吾子淹久于敝邑辛巳,败秦师于崤 武夫力而拘诸原 《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

高中文言句式整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常见类型(肯定判断) 常见类型例句 …… 者, ……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也; ……也我,子瑜友也;斯用兵之效也 …… 者,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 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无标志式刘备天下枭雄 ……为…… 我为鱼肉 ……是……(汉魏以后)同是天涯沦落人 副词加强判断 常见副词例句 乃:就(是)天有大声如雷,乃一火星几如月(《陨石》) 则: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就(是)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必:一定(是)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诚:确实(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固:本来、实在(是)斯固百世之遇也 素:本来(是)且相如素贱人 皆:都(是)山下皆石穴罅 悉:都(是)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非:不(是)(否定副词)非字而画;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被动句 “为”字式为… 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 行将为人所并 …为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字式 …见… 徒见欺 …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字式 …于… 不拘于时 “受”字式受……于……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字式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式据句意判断戍卒叫,函谷举 3、倒装句

(宾语前置)否定句 不+宾语(代词)+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未+宾语(代词)+动词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弗+宾语(代词)+动词弗之怠 无+宾语(代词)+动词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莫+宾语(代词)+动词莫我肯顾;以为莫己若者 疑问句 宾语(疑问代词)+动词沛公安在? 宾语(疑问代词)+介词何以知之? 宾语(疑问代词)+之+有守何罪之有? 陈述句 宾语+之+动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 +宾语 +是 +动词孤臣唯命是听 自(反身代词)+动词举贤以自佐 宾语+介词“以” 余是以记之 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为强调宾语直接提前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有+定语+者(古代寓言故事开头) 楚人有涉江者 中心词+定语(数词)我持白璧一双 (介词结构后置) 谓语+“于”字介词结构师不必贤于弟子 谓语+“以”字介词结构具告以事 谓语+“如”字介词结构焚拜如前人 谓语+“乎”字介词结构其闻到也亦先乎吾 (谓语前置) 谓语+主语甚矣,汝之不惠 4、省略句(省主语) 承前省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汝)虽不谓吾言为是, 而亦无辞相答。(《与妻书》) 蒙后省(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主谓倒装 4)、定语后置 1)、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1、“大王来何操?”(动宾倒装) 2、“何以战?”(介宾倒装) 3、沛公安在?(介宾倒装)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古之人不余欺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例.(06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而为)A.君何以知燕王(以何)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桑树之 3)、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⑴渺渺兮予怀! (2)快哉此风!(《风赋》) 4)、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以“之”或“者”作标志。 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 ③………者,……。④……,……也。 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⑦…为……。 (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我为赵将。 三、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见 /于/见…于②为/所/为…所③被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对象(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无标志 例、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四、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1省略主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举酒属客省略主语“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其声”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2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省略宾语 与()坐谈,问之客曰 4省略介词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导读: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 “没有……的人(事、物)”。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 “凭什么”“依据什么”。如: 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如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 作……”、“用……做……”。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 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 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 二、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 样”“怎么办”。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 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 “对……该怎么办呢”。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 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三、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如: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 道……吗”。如: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 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安……哉”,译为“怎么……呢”。如: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欤”,译为“何况……呢”。如: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四、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亦……哉”,译为“也……啊”。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