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综合试卷1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人生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化的人生观。

2.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

3.伦理学是人生哲学的姐妹学科。

4.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两大重要流派是自然主义人生哲学和道德人生哲学。5.韩非子认为,从君王到庶民,利成为人们思想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6.老子“谦而善下”的观点表达的是执政者必备的品德。

7.孔子认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8.公忠是传统道德的最重要规范。

9.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

10.在传统道德中,认为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和颜悦色(或色难)。11.《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

12.“苦乐不入于心”,这是道家学派的人生态度。

13.儒家认为,人道与天道的本质是诚。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

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恭喜你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苏轼

B.顾炎武

C.朱熹

D.王充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孔子

你的选项为: C 正确!

3.()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A.生死观

B.荣辱观

C.苦乐观

D.义利观

你的选项为: B 正确!

4.在()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A.宋明理学

B.西汉儒家

C.魏晋玄学

D.唐宋时期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A.天道

B.人道

C.天理

D.道理

你的选项为: B 正确!

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意识。

A.入世意识

B.出世意识

C.济世意识

D.入世与济世意识

你的选项为: D 正确!

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阐发的。

A.王阳明

B.朱熹

C.王夫之

D.颜元

你的选项为: C 正确!

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A.先秦时期

B.唐宋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9.古语云“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里的“教”指的是()。

A.学校教育

B.文化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你的选项为: C 正确!

10.“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最早是由()提出的。

A.孔子

B.子产

C.孟子

D.荀子

你的选项为: B 正确!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

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恭喜你

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

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

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

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

D.指出人性本恶

E.指出人性可化

你的选项为:ABCDE 正确!

2.公忠这一规范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A.修己爱人

B.以公胜私

C.尽已为人

D.报效国家

E.和而不同

你的选项为:BCD 正确!

3.以下规范着重指主体内在方面的有()。

A.自强

B.持节

C.明智

D.知耻

E.勇敢

你的选项为:ABCD 正确!

4.孟子把()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A.仁

B.义

C.礼

D.智

E.信

你的选项为:ABCDE 正确!

5.在知的来源问题上,二程把知分为()。

A.见闻之知

B.道德理论

C.德性之知

D.良知良能

E.先知先觉

你的选项为:AC 正确!

四、判断改正题

1.顾炎武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2.仁爱思想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3.“里仁为美”意指内在的仁义乃是最美好的。()

4.在儒家那里,孟子是第一个对荣辱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

5.孔子的乐道思想,概而言之,就是以道为乐。()

6.诚实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

7.荀子把仁义礼法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8.儒家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源于儒家学者个人的人生坎坷不得志。()

9.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朱熹开始。()

10.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

四、判断改正题(参考答案)

1.错误。把“亡天下”改为“亡国”。

2.正确。

3.错误。指邻里乡里有仁厚的风俗。

4.错误。把“孟子”改为“荀子”。

5.错误。是指人达到与道为一而享有的快乐。

6.正确。

7.正确。

8.错误。来自社会的动荡不安。

9.正确。

10.错误。内容是“仁、义、礼”。

五、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

2.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

3.孔颜乐处: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4.安时处顺:这是庄子提出的处世原则。“安时”是要求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处顺”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在顺从。

六、分析题

1.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扎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六、分析题(参考答案)

1.答: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2.答: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君子”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而不同”是“中和”的重要特征。“和”,是指保持矛盾双方的和谐。“同”,是指取消矛盾双方的差异。

3.答:

这句话是庄子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批判,表明了庄子不分别义与不义的义利观。庄子认为天下每每大乱的原因就在于好智,即有所设定,有所分别,从而使人失去质朴之性,使人趋于虚伪。

七、简答题

1.简述孟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2.如何才能做到善用毁誉和善待毁誉。

3.简述儒家的义命观。

4.人生实践历程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七、简答题(参考答案)

1.答:

(1)孟子提出性为“天之降才”。他认为人性是人的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天生的良知良能。(2)孟子提出人性本善。(3)孟子强调应尽心知性知天。因为“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要成长为仁、义、礼、智四德,还有待于行为者的扩充和存养。

2.答:

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

3.答:

儒家的义命观可概括为尽性知命,或者说尽人力知天命。首先,一方面要克尽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另一方面,如有不得要安之若命。其次,对道德修养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

4.答:

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方向和趋势;人生动力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人生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评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等。

八、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义利关系?

2.试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的关系。

八、论述题(参考答案)

1.答:

(1)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不能对立,应求统一。首先,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围绕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并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其次,经济学的功利原则告示出经营者应与道德同行。再次,“市场需要道德的支持”。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2)坚持“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第一,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第二,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第三,提倡在不同的利益追求发生矛盾时,作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选择,强调国家、人民、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唱好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在全社会提倡“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互相联系。

2.答:

(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

(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答案#(精选.)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卷(开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本质与现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同一个事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假象)、(错觉)的区别。 5、(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原点思维)。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对自己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未来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社会面貌等的)要求和设想。 1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深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愿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执著追求、坚决执行)的精神状态。 12、一个意志活动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1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实践)。 14、人存在双重进化:(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 15、在讨论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其中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16、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17、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 18、(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人生哲学与道德传统2

人生哲学与道德传统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黄帝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而在期间伴随而生的道德传统,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 所谓人生哲学,这是现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叫做“为人之道”或“处世之方”。 中国文化历为重视“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因而包含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为建立现代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可供借鉴和吸取的历史文化遗产。 人生哲学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度过人生、如何安排人生的大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解决人生关切的问题,小至人的生、老、病、死,生存与生活问题,大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归宿等问题。 总而言之,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人生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生理想问题,是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但能够获得关于人生哲理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如何有意义的度过人生、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深刻启示和教益。 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和历史观问题,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论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在一定的人性理论与历史理论的指导之下构建起来的,因此,欲学习与研究人生哲学,必须对人性理论、历史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我们主要是学习与研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应该对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人性论与历史哲学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由之,我们不是把“人生哲学”当成脱离历史的抽象范畴,而是当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当成历史哲学的一部分加以考察的。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和方法论原则。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四种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不同类型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涵。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函来看,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一文中把中国哲学大致划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六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又提出“十家九流”之说。所谓“十家”,就是除了司马谈提出的“六家”之外,又增添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班固认为“小说家”难以确认,故除了小说家之外,谓之“九流”。 其实,从文化史的发展和历史的影响来看,诸子百家中主要是儒、道、墨、法这四大家,因而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也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四种类型。 儒家人生哲学是讲道德、重进取的现实主义人生观 儒家是道德型人生观,要求为人“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论语·学而》)。 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基本信条,也就是儒家

2018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2018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哲学与人生》试卷 卷号:适用班级:16级所有班级成绩: 一、选择题(最符合题意的一个)20分: 1、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 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发展道路 D、现实依据 2、决定成败的在于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符合() A、自己的客观实际 B、自己的人生规划 C、自己的人生理想 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时间 B、空间 C、运动 D、静止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体现了() A、人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5、“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 A、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自己 B、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在大大小小饭店,为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会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扔掉的不是一双双的木筷,而是一片片的森林。体现了()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8、下列选项不属于规律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勾股定理 C、红灯停绿灯行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哲理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出真知 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0、漫画“一万个零不抵一个一”说明了() A、只要耐心等待,机遇总会来的 B、人生发展需要人生规划 C、自觉能动性使人区别于动物 D、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说明了() 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B、认为人有特殊的能力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成语“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1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14、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 A、唯心主义哲学 B、普遍联系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5、贝多芬失聪开始创作《命运交响曲》,在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等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B、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 遇C、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不能相互转化 D、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16、下列有关矛盾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成语“自相矛盾”就是辩证矛盾 B、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可回避 C、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矛盾的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7、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应该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排斥④和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8、寓意故事:《小马过河》强调的哲理是() 寓言:小马过河松鼠:深!老牛: 浅!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B、天赋决定能力和才干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者:杨君 指导教师:吴媛媛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 Jing "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 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

《哲学与人生》职高期末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单项选择题(25×2,共5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 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现象”和“本质” B “本质”和“现象” C “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 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D 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2、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3、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4、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某地区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我们行动的依据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发展的观点 C、认识的无限性 D、矛盾的观点 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4.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数控、机电、电子商务、高铁乘务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5.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科学的本质是( ) A.创新 B.发明 C.思维 D.创造 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9.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蝴蝶很容易死 B 人能够消灭规律 C 人能够创造规律 D 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0.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小鸡和石头能够相互转化 C 温度能和小鸡相互转化 D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1.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 A.比较分析法 B. 矛盾分析法 C. 分析综合法 D. 类比法 12.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13.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14.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我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

18秋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1: 苦了不入于心是()学派的人生态度。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秦汉之际,()成书,标志着作为日后中国伦理精神生长的元典和本体的《四书》伦理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 A: 《论语》 B: 《礼记》 C: 《大学》 D: 《孟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死的态度,是最为达观的。 A: 老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儒学的独尊,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性的统一。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孔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 管仲 B: 韩非子 C: 孔子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语。 A: 子贡 B: 子夏 C: 司马牛 D: 子思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A: 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B: 提出了性三品说 C: 否定了性三品说 D: 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开始的。 A: 孔子 B: 老子 C: 朱熹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性有善有恶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 A: 世硕

D: 韩非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第一个对荣辱这一道德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A: 老子 B: 荀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儒家的创始人是()。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把老子的道德说引向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非伦理主义。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 A: 智商 B: 年龄 C: 才能 D: 品德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传统道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 先秦时期 B: 秦汉隋唐 C: 宋元明清 D: 辛亥革命后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告子()的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人性问题,并获得了自己独到的认识。A: “生之谓性” B: “性无善无不善” C: “性相近,习相远” D: “尽心、知性、知天”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是()。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 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道德经》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5000《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指引我们人生的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大智慧。译多则惑。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文:到,繁多所以迷惑。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感悟: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第三,王为一只鸟而杀人;你死了不要紧,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去,“赶齐景公闻言笑了,烛邹该杀。说: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要,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段:班级:姓名: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高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结业试卷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题号 1 2 4 5 6 7 答案 题号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 3.人类积极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君子之交谈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的D。主动热情 7.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_________、相互_________、相________的关系。 2、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规律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本身、、的联系。 4、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5、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代替 _ 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简而言之,矛盾就是。 7、_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8、是认识的来源。 9、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二、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2分)注意: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于下列表格中,否则不予计分。 1、关于“机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遇是外因,是条件 B、不需要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抓住机遇 C、得到“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 D、机遇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2、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夸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4、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5、下列不能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 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6、“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7、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名字是否新颖 8、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D、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9、“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体现了什么联系()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因果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