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最大的背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以来,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行,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在先后设立国家级实验区、省级实验区试点后,至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基本在全国全面推行。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新教材设计的初衷,是力求改变以往的繁、难、偏、旧,降低知识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教学原则,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于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有着进一步详细的解读。首先,就第一个而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萫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三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第四点的意思则是: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辬,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第三部分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内容有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

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语文教育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其中,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一共包括十条,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前五条着重语文素养,后五条注重语文具体能力培养,全面具体。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共300字)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2500字+1000字)。也有部分降低了要求,比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 (800-1000)个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2000)个左右会写。这一学段目标是重视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提倡多认少写,先认后写。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段分别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在写作教学方面,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

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是实施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

这次修改,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比如,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

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而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于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对于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结果评价,应重在评估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外,应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学段的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展开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把握文本的蕴蓄,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引领,从而有效地避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

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课外阅读的评价目的就在于,通过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评价尤其要关注过程,关注平时。

纵观修订版课标,我认为重点可以把它浓缩为一句话,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我们可以拆分成三句话,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