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果蔬贮运学要点

果蔬贮运学要点

果蔬贮运学要点
果蔬贮运学要点

果蔬贮运学学习要点

绪论:

一、果蔬贮藏保鲜的意义

1果蔬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重要

(1)新鲜果蔬在人类营养中的主要作用:维生素C(98%)和维生素A(57%)主要供给者;果蔬富含钾、钠、钙、镁、铁等金属矿物质,被称为碱性

食品,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2)经济价值:2002我国园艺作物中蔬菜、水果、花卉总产值近4000亿元人民币,占农业总产值的27%以上,占整个经济作物总产值的70%以上。(3)其他价值:观赏、药用、木材等

2 贮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园艺产品的采后利用程度和采后损失

(1)减少损失(2)促进流通(3)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档次(4)出口创汇3 解决消费需求与果蔬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区域性的矛盾

第一章

一、园艺产品品质分四个方面:卫生品质、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商品化处理品质

二、1、香味物质来源于各种微量的挥发性物质;

2、甜味来源于糖及其糖醇、一些氨基酸、胺类等,甜度取决于取决于糖的种类、含量和糖酸比。大多水果的含糖量在7%~18%之间,而蔬菜的含糖量大多在5%以下。

3、柿子脱涩原理:用温水、乙醇等处理、诱发果实无氧呼吸,产生乙醛,与水溶性丹宁结合生成不溶性丹宁可使果实脱湿。

4、在果蔬产品中主要的苦味成分是一些糖苷类物质。

三、色素种类:水不溶性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溶性色素:花青素、类黄酮素

四、质地:

1、质地与下列化学成分有关:水分、果胶、纤维素

2、果胶物质的形态变化

五、果蔬产品品质评价的方法:感官评定、理化检验、无损伤检测

第二章

一、为什么说在果蔬贮藏保鲜中,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无氧呼吸都是有害的。

原因:一方面它提供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少,消耗的呼吸底物更多,使产品更快失去生命力;另一方面,无氧呼吸生成的有害物乙醛和其他有毒物质会在细胞内积累,并且会输导到组织的其它部分,造成细胞死亡或腐烂。

二、概念

1、呼吸强度(Respiratory intensity )或呼吸速率(Respiration rate)

定义:它是指一定温度下,单位重量的产品进行呼吸时所吸入的氧气或释放二氧化碳的毫克数或毫升数。

单位:通常用O2或CO2mg(mL)/(h.kg)(鲜重)来表示。

mg / (g·h FM) , μmol/ (g·hFM),μl /(g·hFM)

2、自然损耗(失重)=干物质和水(主要)

3、呼吸热(respiration heat):定义:采后园艺产品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呼吸要消耗底物并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新物质和维持生命活动,另一部分则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一部分的热量称为呼吸热。

4、呼吸温度系数(Q10)

定义:是在生理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l0℃时呼吸速率与原来温度下呼吸速率的比值即温度系数,用Q10来表示;

5、呼吸跃变(Climacteric):一类果实,在其幼嫩阶段呼吸旺盛,随果实细胞的膨大,呼吸强度逐渐下降,开始成熟时,呼吸上升,达到一个高峰,然后呼吸下降,果实衰老死亡。伴随呼吸高峰的到来,体内的代谢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呼吸跃变。

三、呼吸跃变与贮藏的关系:

呼吸跃变的实质:一些果实个体发育的临界期,标志着从生长到衰老的转折,使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被乙烯促成。

通常达到呼吸跃变高峰时园艺产品的鲜食品质最佳,呼吸高峰过后,食用品质迅速下降。

推迟呼吸跃变的发生时间,就能延长贮藏寿命

跃变型果实对外界环境敏感:低温、低氧、高二氧化碳可推迟跃变时间。

不同果实呼吸跃变出现的发生时间、峰值、持续时间不同

四、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

(一)果蔬本身的因素

1、种类与品种:

不同种类果蔬的呼吸强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夏季成熟的果实比秋季

成熟的果实呼吸强度要大,南方水果比北方水果呼吸强度大。在蔬菜中,叶菜类和花菜类的呼吸强度最大,果菜类次之,作为贮藏器官的根和块茎蔬菜如马铃薯、胡萝卜等的呼吸强度相对较小,也较耐贮藏。

2、发育年龄和成熟度

成熟产品表皮保护组织如蜡质、角质加厚,使新陈代谢缓慢,呼吸较弱。跃变型果实在成熟时呼吸升高,达到呼吸高峰后又下降,非跃变型果实成熟衰老时则呼吸作用一直缓慢减弱,直到死亡。

3、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果蔬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其呼吸强度的大小也有差异。(二)环境因素

1、温度(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1)呼吸作用是一系列酶促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2)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用呼吸温度系数(Q10)表示

(3)低温可以抑制呼吸跃变的发生(4)低温贮藏有利于保持果蔬产品的品质为了抑制产品采后的呼吸作用,常需要采取低温,但也并非贮藏温度越低越好。一些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产品对冷敏感,在一定低温下会发生代谢失调,失去耐藏性和抗病性,反而不利于贮藏。所以,应根据产品对低温的忍耐性,在不破坏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下,尽可能维持较低的贮藏温度,使呼吸降到最低的限度。

2、湿度:湿度对呼吸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研究,在大白菜、菠菜、温州蜜柑中已经发现轻微的失水有利于抑制呼吸。一般来说,在RH高于80%的条件下,产品呼吸基本不受影响;过低的湿度则影响很大。如香蕉在RH低于80%时,不产生呼吸跃变,不能正常后熟。

3、气体成分

环境02和CO2的浓度变化,对呼吸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干扰组织正常呼吸代谢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环境氧气浓度,并提高CO2浓度,可以有效抑制呼吸作用,减少呼吸消耗,更好地维持产品品质,这就是气调贮藏的理论依据。4、机械损伤、病原菌侵染和病虫害

引起伤呼吸:启示:果蔬在采收、采后处理和贮藏运输中避免机械伤,同时注意防止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5、化学物质

有些化学物质,如青鲜素(MH)、6-苄基嘌呤(6-BA)、赤霉素(GA)、2,4-D重氮化合物等,对呼吸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的一些也作为园艺产品保鲜剂的重要成分

五、影响蒸腾的因素

(一)果品蔬菜自身因素

1、种类、品种和成熟度(与表皮蒸发途径有关:气孔、皮孔、角质层)

2、果蔬比表面积

3、细胞的保水力

(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风速

六、结露

现象:在贮藏中产品表面、贮藏库壁以及包装薄膜的内壁上潮润或出现水珠的现象。

原因:外界高温空气接触到低温界面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达到露点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产品表面凝结成水滴,出现结露现象

危害:凝结水本身是微酸性的,附着或滴落到产品表面上,极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传播、萌发和侵染。

防止主要原则:是设法消除或尽量减小温差。

七、控制果蔬产品蒸腾失水的措施

直接增加库内空气湿度(地面洒水、库内挂湿帘、自动加湿器)

包装(用塑料薄膜或其他防水材料包装产品)

低温贮藏。

产品预冷(贮藏初期产品温度影响失水的关键)

打蜡或涂膜

八、后熟(post-maturation):把果实采后呈现特有的色、香、味的成熟过程称为后熟。

九、植物体内生物合成乙烯最主要的途径概括为

蛋氨酸→ SAM → ACC →乙烯

(1)S-腺苷蛋氨酸(SAM)的生物合成

(2)1- 氨基环丙烷羧酸(ACC)的合成(乙烯形成的限速步骤)?ACC合成酶(ACS), ACC合成酶专一地以SAM为底物,可能是一种以磷酸吡哆醛为辅基的酶.

?抑制剂:氨基氧代乙酸(AOA)、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

?诱导因子:乙烯、机械损伤、冷害、高温、化学毒害等逆境和成熟等因素(3)乙烯的合成

?酶促反应:ACC氧化酶(ACO)(也称乙烯形成酶,EFE)

?是一个需氧的过程

?需要细胞保持结构高度完整的状态下才能完成,EFE可能就位于液泡膜和

质膜上。

?抑制:多胺、低氧、解偶联剂(如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二硝基苯酚DNP)、自由基清除剂、Co2+。

十、贮藏运输实践中对乙烯以及成熟的控制

1、控制适当的采收成熟度

跃变型果实:用于外销或较长时间贮藏运输的果实,在生理上接近跃变期但未达到完熟阶段时采收。非跃变果实:只能在树上成熟,所以应在充分成熟后采收。

2、防止机械损伤

3. 避免不同种类果蔬的混放

4、控制贮藏环境条件

采用低温贮藏是控制乙烯的有效方式。乙烯的合成是酶促反应,许多果实乙烯合成在20~25℃左右最快。

气调贮藏可以抑制乙烯的合成和作用。O2:乙烯合成的最后一步是需氧的,低O2可抑制乙烯产生。CO2:提高CO2能抑制ACC向乙烯的转化和ACC 的合成,CO2还被认为是乙烯作用的竞争性抑制剂,

5、脱除环境中的乙烯(1)物理型乙烯吸附法:(2)高锰酸钾氧化乙烯脱除

法(3)利用臭氧(O3)和其他氧化剂(4)通风换气

6、使用乙烯合成和受体抑制剂

(1)常规的调控乙烯生物合成的方法主要有:通过 AVG和AOA)抑制 ACC 氧化酶的活性。通过调节温度抑制相关酶活性及乙烯产生;利用拮抗乙烯作用的生长调节物质,如 GA3、IAA、NAA、细胞分裂素、多胺及水杨酸等来拮抗乙烯作用,抑制果蔬衰老

(2)乙烯受体抑制剂:银离子(Ag+);2,5-冰片二烯(2,5 -NBD);重氮环戊二烯,DACP);CO2;环丙烯类物质,其中以 1-MCP 对乙烯的抑制效果最佳,是这类环丙烯类乙烯受体抑制剂的优秀代表,现在已经被商业合成。

7、基因工程控制乙烯合成及转导

8、利用乙烯催熟剂促进果蔬成熟

十一、生理休眠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休眠前期(休眠诱导期)、生理休眠期(深休眠期、休眠苏醒期(休眠后期)

高温、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块茎、鳞茎、球茎类的休眠。采后给予自然的温度或略高于自然温度,并进行晾晒,使产品愈伤,尽快进入生理休眠;休眠期间,

防止受潮和低温,以防缩短休眠期。度过生理休眠期后,利用低温可强迫这些蔬菜休眠而不萌芽生长。

第三章

一、园艺产品采后损失的原因:自然损耗、微生物引起的损失、人为因素引

起的损失

二、耐贮性:新鲜水果蔬菜在采后贮藏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品质而不发生明显

不良变化的特性。

三、为什么幼嫩果实一般不耐贮藏,而老熟果是耐贮藏?

从起源地和生物学保护功能特性来分析(呼吸强度、保护组织、糖和其他营养物质、休眠特性、对损伤的忍耐力和恢复力、营养物质的转化方向、速度和比例等)

四、一般规律:晚熟品种耐贮,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不耐贮藏。

五、(中年)所结的果实耐贮、一般认为中等大小或中等偏大的果实具有较好

的贮藏性。一般秋季收获的果蔬贮藏效果明显好于夏季收获的。秋季收获的番茄、甜椒含糖酸高,耐贮,且对低温不敏感,不易发生冷害,贮藏时间长。

六、同一品种,在高纬度地区生长的比在低纬度地区生长的耐贮性要好;海拔

高的地区,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累积和花青素的形成,抗坏血酸的含量也高,所以果实的色泽、风味和耐贮性都好。

第四章

一、成熟度确定方法:表面色泽、硬度(坚实度)、主要化学物质含量、生长期和成熟特征、植株生长状态等。

二、采后商品化处理:概念:为保持和改进产品质量使其从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包括:整理与挑选、预冷、清洗和涂蜡、分级、包装等环节。

三、预冷

1、概念:预冷是采用一些技术措施,将采收的园艺产品在运输、贮藏或加工以前迅速除去田间热,将其品温降低到适宜温度的过程。

2、预冷的作用

可除去产品的田间热,迅速降低品温,最大限度的保持其新鲜品质

减少微生物的侵染,降低贮运风险;

减轻冷藏库、冷藏车(船)的制冷负荷和温度波动。

3方式:自然降温冷却、水冷却、冷库空气冷却、强制通风冷却、包装加冰冷却、真空冷却

四、分级

1、目的:分级是提高商品质量和实现产品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并便于产品的包装和运输。

2、方法:人工分级和机械分级两种。

人工分级主要是通过目测或借助分级板,按产品的颜色、大小将产品分为若干等级。分级机械(1)大小分级机(2)重量分级机(3)图像式分级系统五、催熟用乙烯催熟处理要求:

必须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温度:2l℃~25℃是适宜温度。气体成分:充足的O2 ;过多CO2的累积也会抑制催熟效果,注意通风换气;湿度:RH 85%~90%为宜。

六、低温冷链运输系统概念:新鲜水果蔬菜采收后在流通、贮藏、销售一系列过程中实行低温保藏,以防止新鲜度和品质下降,这种低温冷藏技术连贯的体系称为冷链保藏运输系统,(简称冷链系统)

第六章

一、机械冷库隔热材料的敷设

要求:隔热层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

施工方法:采用夹层墙或直接敷设方案。采用预制隔热嵌板。在现场喷涂聚氨酯。机械冷藏库的库内冷却系统一般可分为:直接冷却(蒸发)系统、盐水冷却系统、

鼓风冷却系统

三、机械冷库的使用和管理

(一)温度管理

1、保持最适贮藏温度

2、贮藏初期降温速度越快越好以尽快去除田间热, 但有些园艺产品不宜降温速度过快, 如鸭梨采用逐步降温法。

3、维持温度的稳定, 不宜变幅过大, 过大的变幅导致失水加重, 产品表面结露, 不利湿度管理, 有利微生物繁殖, 维持在±1℃以内, 接近0℃时维持在±0.5℃, 0℃时的95% RH在-1℃就会饱和。

4、产品出库前要进行逐步升温处理, 升温时维持气温比产品温度高3-4℃直至产品温度与大气温度相差不足5℃, 否则易出现出汗现象, 出汗是指处于低温的园艺产品在高于其温度5℃以上的空气中凝结水气的现象。

(二)湿度管理

1、保持合适的相对湿度以减少失水, 减轻采后生理病害以及维持较美观的产品外观。

2、维持湿度稳定, 防止失水和结露发生, 关键在于维持温度的稳定。

3、注意空气交换会引起贮藏环境湿度改变。

(三)通风换气

1、去除对贮藏不利的气体如乙烯, 乙醇等。

2、换气间隔时间随产品不同而不同, 一般开始时10-15天一次, 后期每月一次。

3、换气要彻底。

4、换气时要考虑大气温度尽可能与冷库内相近。

(四)其它管理

1、库房消毒及防虫灭鼠, 常用消毒剂为硫磺, 福尔马林, 过氧乙酸, 漂白粉, KMnO4等。

2、未预冷的产品应分批进入冷库, 首批约为库容量的1/5, 以后每次1/10-1/8。

3、产品堆垛讲究“三离一隙”,即离墙,离天花,离地坪,垛间留空隙。

4、不同种类品种, 不同成熟度, 不同等级的园艺产品不宜混贮

5、常检查, 耐贮的半个月一次, 不耐贮的三五天一次。

四、自发气调贮藏(简称MA)

1、是指将果蔬密封在具有特定透气性能的塑料薄膜制成的袋或帐中,利用果蔬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塑料薄膜的透气性能,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自行调节密闭环境中的02和C02的含量,使之符合气调贮藏的要求,从而延长果蔬贮藏期的贮藏方式。

2、目前生产中所用的塑料薄膜主要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3、硅橡胶窗气调贮藏:硅胶窗气调贮藏是将园艺产品贮藏在镶有硅橡胶窗的聚乙烯薄膜袋内,利用硅橡胶膜特有的透气性能进行自动调节气体成分的一种气调贮藏方法。

五、人工气调, 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 CA,是指人工调节贮藏环境气体成分浓度的一种贮藏方式。

1、目前,商业上常应用的气体发生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液N2。(2)燃烧式制N2系统。 (3)碳分子筛式制氮机 (4)膜分离制氮系统。

2、在碳分子筛中,O2的扩散速度比N2快52倍,而且CO2和乙烯也比N2快,所以O2、C O2、C2H4等首先被吸附,而允许N2通过,碳分子筛气调机不需另设清除CO2和乙烯的装置。

3、中空纤维膜制氮是利用气体成分的选择性渗透和扩散性,达到气体分离和纯化之目的。

4、 C02净化系统。通常的CO2净化系统是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除去CO2的,根据吸收剂的状态将气体净化系统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类。

5、根据对气调反应的不同,新鲜园艺产品可分为三类,即:

优良的,代表种类有苹果、猕猴桃、香蕉、草莓、蒜薹、绿叶菜类等。

对气调反应不明显的,如葡萄、柑橘、土豆、萝卜等。

介于两者之间气调反应一般的,如核果类等。

6低乙烯CA:一般是气调库乙烯浓度不超过1微克/克的气调方法称为低乙烯CA。

7 双维CA:双维气调又称双变气调或动态气调, 是指贮藏过程中温度和气体成分同时变化的贮藏方式, 其中温度变化多是随环境温度而变, 如苹果可采用双维气调。

8、减压贮藏(hypobaric storage)

又称低压贮藏,指的是在冷藏基础上将密闭环境中的气体压力由正常的大气状态降低至负压,造成一定的真空度后来贮藏新鲜园艺产品的一种贮藏方法。

第七章

一、生理病害 (physiological disorder)由非生物因素如环境条件恶劣或营养失调引起不正常的生理代谢变化,称为生理失调,又称为非侵染性生理病害。二、病理伤害 (pathological decay)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而引致果蔬腐烂变质的病害

三、冷害

1、概念:园艺产品采后贮藏在低于标准的临界温度但高于其冰点的温度下出现的生理失调的症状。

2、减轻果蔬冷害的措施

(1).温度调节处理:

低温预贮调节:采后在稍高于临界温度的条件下放置几天,增加抗寒性,可缓解冷害。

逐渐降温法:低温贮藏前逐渐降低产品的温度,使其适应低温,有时比单用低温更好。这种方法只对呼吸高峰型果实有效。

间歇升温:低温贮藏期间,在产品还未发生不可逆伤害之前,将产品升温到冷害临界温度以上,使其代谢恢复正常,从而避免出现冷害症状,但也要注意升温太频繁会加速代谢,反而不利于延长贮藏期。

热处理:贮藏前在高温(一般在30℃左右或以上)下处理几小时至几天,有助于抑制冷害。

(2)湿度调节

黄瓜、甜椒在RH为100%时,凹陷斑减少。用塑料袋包装大哈密香蕉能减轻伤害,打蜡的葡萄柚和黄瓜凹陷斑也降低。高湿并不能减轻低温对细胞的伤害,只是降低了产品的水分蒸散而减轻了冷害的某些症状。

(3)气体调节气调能否减轻冷害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气体成分对冷害的影响随产品种类和品种而异,葡萄柚、西葫芦、油梨、日本杏、桃、菠萝等在气调中冷害症状都得以减轻;但黄瓜、石刁柏和柿子椒则反而加重。

(4)化学物质处理氯化钙处理可减轻苹果、梨、鳄梨、番茄、秋葵的冷害,不影响成熟。乙氧基喹和苯甲酸能减轻黄瓜、甜椒的冷害。红花油和矿物油减轻3℃贮藏香蕉的失水和表面变黑,一些杀菌剂如噻苯唑、苯诺明、抑迈唑可减轻柑橘腐烂及对冷害的敏感性。

(5)ABA、乙烯和外源多胺处理也都能减轻冷害症状。

四、防止冻害的措施

贮藏中首先要掌握产品最适合的贮藏温度,严格控制环境温度,避免产品较长时间处于冰点温度以下。

一旦受冻,产品容易遭受机械伤,解冻之前不可任意搬动和翻动,以防冰晶刺破细胞;

受冻要在适宜的温度下缓慢解冻,使细胞间隙的冰晶融化的水分能被细胞重新吸收,使原生质恢复正常。解冻过快,融化的水来不及为细胞在吸收而流失,则造成永久伤害。

一般认为在 4.5~5℃下解冻较为适宜,温度过低解冻过缓,相当于受冻时间延长也不合适。

五、高CO2伤害:环境中的CO2浓度太高时,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系统受抑制,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丙酮酸向乙醛和乙醇转化,导致这些物质积累,引起组织伤害和出现风味品质恶化。

六、侵染性病害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低温处理:预冷、低温贮藏、运输和销售

气调处理:采后高CO2处理;气调贮藏;

热处理:

其它处理:辐射处理、紫外线处理、高压电场处理、负离子处理和臭氧处理

2.化学防治:常用杀菌剂的种类①碱性无机盐:四棚酸钠(硼砂)

氯、次氯酸:主要用于水和国是表面的杀菌③硫化物脂肪胺:仲丁胺(2-氨基丁烷,简称2-AB)有强烈的挥发性,高效低毒,可控制多种果蔬的腐烂,对柑桔、苹果、葡萄、龙眼、番茄、蒜薹等果蔬的贮藏保鲜具有明显效果。⑤酚类:临苯酚(HOPP)⑥联苯⑦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这类防腐剂主要包括:特克多(TBZ)、施保克、苯来特、多菌灵、托布津等。它们大多属于广谱、高效、低毒防腐剂,用于采后洗果,对防止香蕉、柑桔、桃、梨、苹果、荔枝等水果的发霉腐烂都有明显的效果。

3、生物防治

拮抗微生物的选用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antibiosis)选择对园艺产品不造成危害的微生物来抑制引起产品腐烂的病原菌得治病力;目前已经从植物和土壤中分离出多种具有拮抗作用细菌、小型丝状真菌和酵母菌

自然抗病物质的利用:至少有2%的高等植物具有明显的杀菌杀虫作用。大蒜提取物、日本柏树、红棕榈、红百里香、樟树叶、三叶草。

动物产品很少,近年来发现动物产生的一种聚合物---脱乙酰几丁质是很好的抗真菌剂

采后产品抗性的诱导:采用生物和非生物的诱导剂处理也能够刺激这些防御反应。贮藏前用脱乙酰几丁质处理或用紫外光照射和采后热处理等技术都能够减少贮藏病害

4、综合防治

(1)采前田间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灌溉、修剪、喷药

(2)适时无伤采收

(3)采后系列化配套技术

取出伤病果

及时预冷

防腐处理

冷链运输

适宜的贮藏环境和科学的管理确定合理的贮藏时期

旅游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旅游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7 学科特点: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产业经济学科、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研究任务:1、揭示影响和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2、在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寻觅和获取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3、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基础。 2.旅游经济:旅游经济现象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旅游活动采取市场交换形式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18 作用:增加外汇收入2、加快货币回笼3、扩大就业机会4、带动相关产业5、积累建设资金6、促进贫困地区脱贫 产业化标志:1、旅游消费需求的集中化2、旅游生产供给的专业化3、旅游经济运行的规范性 3.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

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 和服务的总和。41 特点:1、综合性2、无形性3、不可转移性4、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同一性5、旅游产品的依赖性(社会公共物品)6、脆弱性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2.综合效益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 6.为什么要进行旅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答:旅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门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寻求使旅游投资项目达到最好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1)旅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旅游项目投资必不可少的工作(2)旅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评估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据(3)旅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为筹集资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旅游产品的一般构成:核心部分(资源、服务)、形式部分(物质载体、形象、品牌、特色、声誉、组合方式等)、延伸部分(优惠条件、 附加利益(售后、装潢、小礼品、价格优惠)) 旅游产品的需求构成:1、基本旅游产品(住宿、餐饮、交通、游览等弹性较小)2、非基本旅游产品(旅游购物、医疗保健服务、修理服务、通信服务、美容服务等弹性较大) 旅游产品的供给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购物品、旅游通达性。 4.旅游产品的周期:旅游产品周期是指旅游产品从进入市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旅游经济学重点

复习思考题 一、重点概念 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旅游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旅游活动采取了市场交换形式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旅游需求:就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们为了满足其对旅游活动的欲望,愿意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所购买的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旅游经营者愿意并且能够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旅游市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指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狭义的旅游市场即旅游客源市场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的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 旅游价格: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价格是旅游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它是旅游产品价值、旅游市场的供求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币值三者变化的综合反映。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看旅游价格又表现为向旅游者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收费标准。 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从动态意义上讲是指人们支付货币购买旅游产品以满足自身旅游需求的行为过程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的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世界旅游组织WTO定义。因而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为满足自身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消费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资料的总和。 旅游消费效果在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之间的对比关系就是旅游消费效果。 旅游收入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年、季、月为计算单位向游客销售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其他劳务而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也即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设备设施、交通工具、旅游劳务和旅游购物品所换取的货币。 旅游收入分配是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两个过程来进行和完成。的P188 旅游投资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旅游业或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为获得收益而投放到某一旅游项目上的一定数量的资金。 旅游投资决策为达到一定的旅游投资目标在对有关投资项目在资金投入上的多个方案比较中选择和确定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 旅游企业旅游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旅游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旅游经营商旅游经营商是为旅游者提供旅行中介服务的个人和相关组织。根据旅游经营商的职能及其作用可将旅游中介组织细分为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 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是指拥有特定性质的旅游资源具备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并能够吸引一定规模数量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 二、简答题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研究综述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旅游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因此,旅游经济慢慢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被众多学者研究和探讨,但是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状况如何。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旅游经济学的因素以及目前在旅游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来研究旅游经济学现在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因素研究成果 一、引言 旅游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对其他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将旅游经济些视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以及目前在旅游经济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梳理旅游经济学学科中的脉络,使我们能够看到目前旅游经济学发展的问题和现状,使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够更好的发展。 二、什么是旅游经济 在对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进行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旅游经济学的概念,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的内容等等相关的范畴。罗明义(2009)指出旅游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中有关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组织之间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规律,并且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1陈肖静(2006)提出了旅游经济学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首先是旅游业的构成问题,统计范围的旅游业明显存在范围过小的缺点。其次是旅游产业地位的衡量问题,衡量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最重要是看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第三是旅游产品的问题,对于旅游产品的定义,旅游学界尚未形成权威的概念体系。最后是旅游产品的特性问题。2唐留雄(2000)指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产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 1.罗明义.《论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旅游研究》,2009(2):8—9.

的科学,目的是揭示旅游活动的内在性质、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而旅游经济学则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1周生春、祝亚(2008)分析了旅游和经济的关系,经济和旅游的交叉形成了旅游经济和经济旅游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经济这一概念以旅游为主要内容,以经济为其本质和表现形态。从经济的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现象背后的经济本质和特点,可以发展形成旅游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经济旅游这一概念以经济为主要内容,以旅游为其本质和表现形态。从旅游的视角出发,运用旅游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旅游本质和特点,可以发展形成经济旅游学这一交叉学科。2国珈(2009)指出从国家经济的角度,研究旅游经济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旅游经济不是旅游,却又大于并高于旅游。而旅游经济则是国家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旅游这个行业的发展的,是旅游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3鲁明勇(2008)提出旅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旅游,到哪里旅游,花多少时间旅游。第一个问题是解决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二个问题是解决旅游的空间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解决旅游的时间问题。4 综上所述,要明确旅游经济学这一概念,需要从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分解概念,从而确定概念中的构成。旅游经济学的概念其中包括的因素有旅游活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旅游现象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影响旅游经济的因素 高艳红和高彦梅(2011)利用旅游经济增长宏观环境分析,以PEST模型为例分析影响旅游经济增长宏观环境的因素。1.政治因素;城乡统筹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 1.唐留雄.《关于旅游产业经济研究的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专报》,2000(1):20. 2.周生春、祝亚.《试论文化、经济和旅游的关系》.《经济师》,2008(4):28. 3国珈.《影响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西部大开发》,2009(10):27.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 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 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 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 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 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环境调节、生态服务及教育及科学研究);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结构复杂化;生产力提高;演替缓慢;物种多样性增加;对环境修饰作用加强;群落中生化,植物间生存竞争激烈。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rN或N t=N0e rt,其中,r为瞬时增长率;N t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

组织行为学要点

第一章:导论 1.管理者的角色观:明茨伯格提出包括: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2.管理者的活动观: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有效的管理者还是成功的管理者,人际技能都很重要 3.狭义的组织行为学:1953年提出 4.组织行为学模型: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引起因变量)。自变量包括: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水平变量。因变量包括: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1.个体包括:传记特征、人格、能力、学习,四个自变量。特别注意传记特征中年龄对流动率(负相关),缺勤率(可避免:负相关不可避免:正相关),生产率的影响(无关)、工作满意度:(专业人员:正相关非专业人员:中年时期下降,以后升高。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人格 3.多元智力理论:唐纳德1983 包括:7个维度: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人格特质: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一些持久(时间延续性)稳定(情境一致性)的特点,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质,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5.人格决定因素:遗传(双生子研究)、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情境。 6.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他们对人格的决定性依次降低) 7.MBTI:4个维度,16种人格。精力支配:I(内倾)/E(外倾)认识世界N(直觉)/S(感觉)判断事物T(思考)/F(情感)生活态度J(判断)/P(知觉) 8.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 1> 自我监控: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过程。(即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自己) 2> A型人格: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 3> 控制点:内控外控:前者指把责任归于个体的一些内在原因(如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则是指把责任或原因归于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 9.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和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10.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提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该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这一行为的重复倾向。要改变行为, 强化是必要的;有些奖赏比另一些更有效.;强化的时机

旅游经济学复习重点高等教育出版社田里主编

第一章 一、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种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总称。 三、旅游学是以世界为整体,研究旅游活动产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目的是揭示旅游活动的内在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 四、旅游经济学特征: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旅游经济学是一门产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五、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第一,揭示影响和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第二,在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寻觅和获取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第三,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国提供理论基础。 六、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旅游经济的形成及产业标志。2.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供求关系。3.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及销售。4.旅游产品的消费及合理化。5.旅游产品的经营成本及效益。6.旅游经济结构及发展。 七、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八、旅游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旅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经济类的应用学科,经济学理论在旅游经济学中也是适用的。旅游经济学规律与一般的经济规律是高兴与共性的关系。 2.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旅游经济学是旅游学的一部分,它与旅游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旅游经济学是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旅游活动中所反映的诸关系中的经济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加深对旅游学的研究。 3.旅游经济学与其他旅游学科的关系:第一类是与旅游经济学成平行关系的学科,旅游活动是它们相互联系的纽带。第二类是与旅游经济学成纵向关系的学科,旅游经济学同这些学科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它们都是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各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和具体化。 第二章 一、旅游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视频生产发展的结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旅行社是指依法成立并具有法人资格,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获取经济收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旅游企业。 三、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娱乐和其他服务的旅游企业。 四、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发达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现代旅游业。

旅游经济学名词解释

旅游者流量:是旅游流在单位时间内和一定的空间上所形成的规模,即指在一定时期内流向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数量 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者在空间的移动而引起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连接体三者运动而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规律 旅游动机:是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及其确定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心理动因,是人们发生旅游需求的内在驱动力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旅游需求量对旅游产品价格的反应及变化关系 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是旅游需求量随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对应关系 旅游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旅游需求量变化百分数与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变化百分数的比值旅游需求交叉弹性:是指某旅游产品Y价格变化对应另一旅游产品X需求量变化产生的影响 旅游客源地:是指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能力,能够向旅游目的地提供一定数量旅游者的地区 经济距离:是指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往返的旅行时间和交通费用的综合 需求: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事物渴求满足的欲望,是产生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后进行决策、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 旅游者的最大满足:是指在指出预定的时间和费用的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比例搭配购买旅游产品,进行旅游消费,从而获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最佳感受,即达到效用最大化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及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2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轨迹 旅游刺激:是指旅游目的地或旅行社等旅游组织进行广告宣传以及各类促销活动,以激发人们的出游行为 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游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的行为和活动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合理化:是指旅游者在从不合理的状态向合理状态不断转变的渐进过程 旅游消费效果:在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投入与生产、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之间的对比关系 旅游消费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支出的货币总额 人均旅游消费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过程中,平均每一个旅游者支出的货币金额 旅游消费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者消费支出同该国家或地区个人消费支出金额的比例 旅游消费结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食、住、行、游、娱等方面的消费比例 旅游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旅游经营者愿意并能够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数量 旅游消费的产出:通过旅游消费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精神上得到满足 旅游目的地:是指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00187旅游经济学

00187旅游经济学(林南枝,陶汉军) 一、客观部分 (一)单项选择部分 1、旅游经济活动是在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围绕着(B)的活动展开的。 A、旅游业 B、旅游者 C、旅游客源地 D、旅游目的地 考核知识点:P5 旅游经济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旅游经济活动是在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围绕着旅游者的活动展开的。 2、虽然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活动,离不开深刻文化内涵的挖掘,但其经营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D)。 A、满足供给 B、满足需求 C、赢得顾客 D、获取利润 考核知识点:P5 旅游经济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虽然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活动,离不开深刻文化内涵的挖掘,但其经营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获取利润。 3、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C) A、保证 B、依赖 C、基础 D、源泉 考核知识点:P20 旅游需求概念与类型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基础,没有旅游需求,也就没有旅游市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价值也无从实现。 4、旅游需求富于弹性的产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呈(B)方向变化。 A、正 B、反 C、负 D、无 考核知识点:P30,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与总收入的关系 旅游需求富于弹性的产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总收入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 5、旅游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呈(A)方向变化。 A、正 B、反 C、负 D、无 考核知识点:P30,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与总收入的关系 旅游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化,即总收入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6、若两种旅游产品均是独立的,互不相关,则其交叉弹性系数为(D) A、2 B、1 C、-1 D、0 考核知识点:P33,旅游需求相互制约弹性与弹性系数 若两种旅游产品均是独立的,互不相关,则其交叉弹性系数为0。 7、旅游目的地虽然主要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不同,游客的类型也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引起游客的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C) A、有好玩的设施 B、有美丽的景色 C、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D、有美味的小吃 考核知识点:P55,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特征 旅游目的地虽然主要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不同,游客的类型也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引起游客的兴趣,成为他们选定的去处,并值得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8、旅游供给量与旅游产品价格之间是呈(B)向的变化关系 A、零 B、正 C、负 D、无 考核知识点:P63,旅游供给规律 旅游供给量与旅游产品价格之间是呈正向的变化关系 9、(D)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扩大的基础。 A、人口增多 B、受教育程度提高 C、带薪假期增多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考核知识点:P66,影响目的地旅游供给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扩大的基础。 10、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和市场面的大小最终体现在开发之后(A)上。

森林生态学

一.单选题(共5题,14.0分)1 ? A 凸型曲线 ? ? B 凹型曲线 ? ? C 对角线型曲线 ? ? D S型曲线 ? 正确答案:A 2 ? A 直接光 ? ? B

强光 ? ? C 可见光 ? ? D 弱光 ? 正确答案:D 3 ? A 瞬时增长率 ? ? B 内禀增长率 ? ? C 环境阻力 ? ? D 最大环境容纳量?

正确答案:D 4 ? A CH4 ? B CO2 ? C SO2 ? D O3 正确答案:B 5 ? A K对策 ? B C对策 ? C r对策 ? D S对策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6题,16.8分) 1 下列有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论述正确的是( )。 ? A适当疏植

? B营造混交林 ? C营造复层林或林农复合经营; ? D选育低光效、高呼吸的树种 ? E提供最佳的光、温、水、肥等环境条件正确答案:BCE 2 以下属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的是( )。 ? A气候条件 ? B无机物质 ? C有机物质 ? D微生物 ? E消费者 正确答案:ABC 3 ( )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 A能量流动 ? B生态平衡 ? C信息传递 ? D物质循环

? E水源涵养正确答案:ACD 4 ? A丰富度 ? B密度 ? C重量(生物量) ? D频度 ? E盖度 正确答案:ABCDE 5 ? A红橙光 ? B蓝光 ? C红外线 ? D紫外线 ? E绿光 正确答案:AB 6

? A迁入率 ? B死亡率 ? C迁出率 ? D出生率 ? E净增长率 正确答案:AB 三.填空题(共7题,19.6分) 1 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等4层次。 正确答案: 第一空: 乔木层 第二空: 灌木层 第三空: 草本层 第四空: 地被层 2

组织行为学要点(自行整理)

组织行为学要点目录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P2 组织行为学中的几个重要理念 组织的要素与特点 管理者做什么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个人特征与工作行为------------------------------------P3、P4 能力与人格特征 价值系统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几种与工作有关的态度 工作满意度 第三章社会认知及其管理------------------------------------P5、P6 知觉及其重要性 影响知觉的因素 归因理论及对他人的判断 第四章判断与决策------------------------------------P7 人类的决策 个人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 --行为决策模型 重要的教训

决策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动机与激励------------------------------------P8、P9 员工绩效=f(能力×动机×机会) 动机定义与激励的逻辑 有关需求与人性的动机理论 其他几个重要的动机理论 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 第六章群体过程与行为------------------------------------P10、P11 群体及其发展 群体决策及其问题 群体思维及其危害 对阿比勒尼悖论的分析 影响群体过程的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 第七章沟通与谈判------------------------------------P12 沟通与交流 -《摩托车零部件公司》案例分析 谈判与影响力 -《员工干私活怎么办》 第八章领导------------------------------------P13、P14 领导与管理 有关领导的研究 中国企业领袖的变迁

旅游经济学课程讲义

第一讲导论 第一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经济学研究范围 (一)考察社会化和商品化了的旅游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影响 (二)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近代工业革命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出现专门服务机构 (三)分工与交易角度的逻辑 二、旅游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概念由旅游者空间移动而引起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联结体等三者运动表现出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以及经济规律的科学。 (二)旅游经济研究的特殊性 1、旅游经济:需求流动型的群簇经济 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关联集约束使得价格影响需求的机制表现为一种合成价格影响机制而非自主影响机制,所以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旅游景区(点)、饭店行业、民航交通企业、旅行社等旅游相关行业共同努力、联合营销才能实现; 时空约束使得饭店集团应该是基于地域广延性分布网络化发展模式,以此分散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旅游景区应该通过供给创新致力于帮助旅游者提升其消费技术。 所以,研究问题应该从目的地的角度而非简单产业角度 2、旅游经济:内生信息化与诚信要求的经济 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足够且可信的信息有助于降低其需求流动而非供给流动下使用价值获取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高信息搜索成本和购买风险; 诚信的建立与弘扬尤其将通过降低签约谈判成本而有助于旅游经济规模的扩张。 3、旅游经济:本地化刚性的经济 旅游经济中生产的本地化刚性(一定程度上具有生产可分性的本地化,垂直分解)使得旅游经济具有不同于其他经济形式的规模经济实现方式,硬化了直接投资的要求;旅游经济中的住宿业中不存在着行业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营销的可分性)。 4、旅游经济:主体共享的经济 旅游经济核心依托所表现出来的共享消费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者在评价产品效用时的复杂性,凸现了市场定位之于旅游体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折射出游客管理的内在要求,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的问题。 5、旅游经济:敏感而顽强的经济 尽管旅游经济的运行的确存在敏感性的特征,但它更是反弹性能良好的顽强的经济。 以与脆弱性定位的区别 第二节旅游经济学研究方法(略) 第三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一、各模式介绍(见书本内容) 二、旅游经济学分析要点 (一)旅游需求的产生以及来自客源地、目的地和两地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二)影响旅游者由需求转向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转变过程 (三)从目的地吸引力角度解说目的地竞争。 (四)对构成目的地旅游供给主体的厂商行为做分析 (五)旅游经济发展对目的地经济影响 (六)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 三、旅游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一) 旅游需求基本理论

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 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 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 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 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④类型多样 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 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 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问答题 1.根据尺度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解:可分为4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 2.生态因子有哪些类型? 解:共有6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和人为因子。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