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 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翻译中西思维差异

绿色是我大致的翻译。你们自己做相应修改。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表达特点 Differences of model of thinking 版本一 总体思路:思维与措辞(diction)——这是重点 思维与句法(syntax)——一笔带过,孙越讲解过 思维与段落篇章(paragraph and passage )——较难,暂时不讲解 一、diction思维与措辞 1、abstract VS concrete措辞的虚实倾向即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VS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 Model of think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nds to be general and abstract, while it tends to be concrete in Chinese language. 西式思维往往比较概括general、抽象abstract,体现在措辞上,英语倾向于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动作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中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措辞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处理原则: (1)concretion具体化原则 eg: The prevailing wisdom in the neighborhood was that we were spoiling it and that we ought to go back where we belonged. 邻里间普遍认为是我们在糟蹋这个地区,我们应该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 In this new year, we face momentous uncertainties: war (or wars), a weak economy. 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着战争(乃至连续的战争)、经济低迷等一系列重大的不定因素。 (2)visualization形象化原则 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 他们的生活远不止那些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问题,远不止一时的柴米油盐。…and in 1966 the amazing North Korean team made it to the quarter finals…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1966年,北朝鲜队成功地踢进了四分之一决赛…… 2、dynamic word VS static word措辞的动静问题 The 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 in English lies in the use of abstract Nouns and Prepositions, which leads to preponderance of Nouns and Prepositions over Verbs.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在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因此有学者指出,英语具有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由于英汉表达不同的动静倾向,英译汉的过程往往是以“动”代“静”的转换过程。 I was gloomy at the thought that not for me this Sunday morning was the leisurely reading of the Sunday papers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extra cups of tea. 这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再也不能轻松悠闲地一边阅读星期天的报纸一边品茶了。想到这点,我就感到沮丧。 Smoking caused some nausea at first, but persistence conquered. 刚开始抽时觉得有点恶心,可坚持下去就没事了。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 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 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 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同一民族的人,由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统一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存在共性,不同民族的人其思维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比研究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举措,也是在翻译时需要尤其注意的因素。本文以中英文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例来进行阐释。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人重伦理,英美人重认知。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而在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词汇中均有反应,如:顺其自然、听其自然、听天安命、听天由命。 中伦理思想观念的又一体现是重宗族和宗族关系,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英语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例如,有一句话:张明和李丹是表亲,张明的母亲是李丹的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及对翻译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83787704.html,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及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丁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 摘要:由于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认识不深,很多学生在翻译时易犯错,易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分析范例译文,指出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避免死译,错译的现象。 关键词:思维差异;影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2 一、引言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迥异的定型化了思考问题的方式、特征及风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 维差异。和中英两种语言打交道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符合各自语言的习惯,使译文和目的语意思基本对等,须考虑到这些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之处 1.中国人倾向于顺向式思维,西方人倾向于逆向式思维。 在英语中,叙述及说明事物时,通常顺序是由小到大;而汉语则刚好相反:是由大到小。最典型的体现在地址的写法上。例如:“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五路,赛高街区,7楼702室”翻译成英语,应译为“Room 702, Floor 7, Saigao Block, Fengcheng 5th Road, Weiyang District, Xi'an City, Shanxi Province,China”。 在原因和结果的表述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英语中是先给出结果,再补充其原因,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般是先因后果。如“ The first two must be equal for all who are being compared ,if any compa rison in term of intelligence is to be made”。为了符合中国人说话的习惯,翻译此句时,要先列原因,再得出结论。因此此句译为“如果从智力方面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对于所有被比较者而言,前面两个因素必须是一样的。”比较恰当。 2.中国人习惯于把信息的重点放在句尾,西方人则习惯于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特别表现在进行强调的英语倒装句中。 例如下句:“Gone are the days when we used foreign oil.”应译为:“我们使用洋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这句话里,强调的信息是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汉语句子中是放到了句尾进行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英汉对比与翻译期末论文 (2)

英汉对比与翻译——词汇三境 [摘要]:本文将英汉语言中词语分布做了对比,并就词汇翻译提出了“意译”、“义译”、“化境”三个要求,从而得知,词汇翻译的地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还原程度。 关键词: 译意、译义、臻化、词汇、语境 正文: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W ilk 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所居的重要地位。在翻译时,即使一个译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句法,还是会遇到总不能够突破的瓶颈,这个障碍往往是由词汇,甚至是简单词汇所引起的。例如:“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这里对于什么是一个“perfect stranger”的理解与处理会造成译文层次的不同,同时也是考量一个译者的水平。如果仅翻译字面意思,翻译成“完美的陌生人”,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当我们进一步理解“perfect”这个词的含义,并进入意义层面, “perfect”就是“完完全全”的意思,那么“perfect stranger”该译为“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是这城市中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意思准确但是和全句契合不够完美,同“in the city”在搭配上略有滞涩;所以,我们将其转化,将“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这一名词词组转化为动词词组,意为“对……完全陌生”,这句话就可译为“他对这城市完全陌生”,这样的搭配显得协调,不但译出了源语言想表达的意思,“疏离”这一

语境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了。 以上例子就体现了英汉互译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即词性转换。世界上的语言,不管其各有多少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占最大的比例;不管有多少句型,都能归纳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总的来说,汉语呈动态特征,英文呈静态特征。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的动态表现为:汉语的动词丰富,使用频率高;而英语中,名词、介词等非动词性此类的使用频率很高。据周志培(2003:390)统计显示截选如下:(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及英译 语言总 数名 词 介 词 动 词 助 动 非限 定动 词 代 词 形容 词 副 词 数 词 连 词 量 词 冠 词 汉语词数636 167 11 186 27 41 70 70 39 17 8 % 26% 2% 29% 4% 7% 11% 11% 6% 3% 1% 英语词数907 238 99 105 19 30 98 104 43 28 5 84 % 26% 11% 12% 2% 3% 11% 11% 5% 3% 7% 9%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及汉译文 语言总 数名词介词动词助动非限定 动词 代词形容 词 副词数 词 连词量词冠 词 汉语词数324 99 9 72 5 36 22 42 15 13 2 % 31% 3% 22% 2% 11% 7% 13% 4% 4% 0.6% 英语词数366 91 49 41 1 9 39 50 22 13 23 28 % 25% 14% 11% 0.2% 2% 10% 14% 6% 4% 6% 8% 上述结果表明,若要在英汉互译中,若要翻译出地道的T arget Text,就应当尽量符合Target Language的表达习惯。这必然包含必 要的词性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根据需要将英文中的名词,介词等

中西方思维表达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思维表达差异与翻译 1. 我原先打算十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为很扫兴。 2. 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3.虑到上届政府遗留下来的危机,我们在过去七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也就尤为显著,这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 1.即使他的信念还未被人普遍接受,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他就敢去做。 2.他对那些不赞同他的人,有着无比的耐心和宽容,忍受他们对他的无礼,这令人很敬佩。 3 如果每采取一项行动都考虑将来可能要发生冲突,那要取得和平是不可能的。 4. 为了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存以至真诚合作,我们能做些什么? Franklin Roosevelt: 5. 如果我们以怀疑、不信任或者恐惧的心情去寻找和平,那么就得不到持久的和平。只有以了解、信任以及由坚定的信心所产生的勇气,我们才能得到持久的和平。 6.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向前进所需的努力化为乌有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John Kennedy: 7.如果我们能够团结起来,那么在许许多多的合作事业中,大概很少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8.如果我们分裂,那么大概我们什么也做不成——因为我们不敢在争吵和分裂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挑战。

9.幸福并不建立在仅仅拥有金钱上,它建立在由成功引起的欢乐,创造性工作所激发的热情。 10.一定不能在疯狂地追求转瞬即逝的利润的过程中忘记劳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精神上的鼓舞。 11.在这些暗淡的日子里,如果我们从中汲取教训,认识到我们不应该听天由命,而应该让命运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同胞服务,那么,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将是完全值得的。 12.当我们为全体中国人努力提供机遇和条件让他们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时,当我国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并且值得帮助的人时,公民服务必须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的各项准备工作的核心。 这次周年纪念应该是对过去失误进行诚实评估的机会,同时也应该是对做好今后工作表达同样决心的机会。这样,我们就可以免遭挫折,并把这次周年纪念变成一种鼓舞和成就。当我讲这番话时,我相信――今天上午我们听到的发言也使我相信――我是代表联合国每一位真诚而严肃的代表讲话的。

浅谈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nkings upon Translation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便是思维差异。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 于汉藏语系。世界上讲汉语的人最多,而英语的分布最广。因为英汉两民族 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两民族的思维差异所带来的困扰一直影响着两民族间 的对话。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 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笔者拟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通过思维 差异的表现形式,揭示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 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思维和 认识的组织者。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所 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构成思维模式的材料符 号中的一个部分,语言通过音、形、义的结合,系统地储存于人脑的皮层细 胞内,参与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 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 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思维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三、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应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式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代码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根据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a culture.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to convert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it is also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converting one type of culture into another.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apply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o as to achieve pragmatic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而翻译主要是对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转换,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语言的翻译 实质上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时要注重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使用语言来调整文化之间的差异,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 一、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往往都会体现在语言之中。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随处可见。例如,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中国的河流一般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的说法,而在英国及欧洲许多国家,多数河流是由东南向西北流人大海,自然不会有我们这样的说法。再如,美国人常用“from sea to sea”来表示“全国上下”的意思,这是因为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from sea to sea”意味着横跨了整个国家。又如中国山多地广,陷入困境时是“进退维谷”,而西方岛国人们则常说“be on the rocks”等等。 (二)历史背景的差异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有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战乱纷纷,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军事用语,如“烽火连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等;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封建统治和剥削之下,有“苛政猛于虎”“、八字衙门两边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民谚。英国历

浅析英汉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析英汉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首先我们先来看思维差异之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 英汉思维差异在句子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因此,上述思维差异会对学生的翻译实践造成一定的障碍。 由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在英译汉时,往往局限于字面转换,使得汉语译文晦涩难懂。例如: (1)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S1:我用近乎冷酷的直率和他谈了话。 S2:我以近乎残忍的坦诚跟他谈了话。 参考译文: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在上述例句中,英语句子用了“brutal frankness”这个抽象的名词词组,学生基本是按原文结构翻译的,如S1 将其译为“近乎冷酷的直率”;S2 将其转换为“近乎残忍的坦诚”。学生译文比较拗口,反映出他们在抽象和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毕业精品文档22页

2. Thinking mode When it comes to thinking mode, something abstract, obscure occurred to our mind. It is hard to boundary what it exactly means because of its abstract traits. However, it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Thinking mode affect the perspective, the reaction and the decision. It is diverse against different backdrop of society, culture and region. 2.1 Definition In terms of thinking mode,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it is a process of our human minds to reflect the objective reality.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 is a process of our minds to do analysis, synthesis, judgment, inference, and other cognitive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presentation and concept. According to Rong Kaiming (1989, p30), thinking modes refers to “a established syste m of thinking patterns, thinking methods and thinking procedures of the subject in their reflect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ought is a intrinsic process of human brains i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ing the physical as well as non-physical world that we live in, and is a special organic function of the brain. From the general meaning, thinking mode is a pathway people perceive the world. As the subject of thinking, human beings' thinking mode are mainly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cultur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living habi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