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含目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含目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含目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含目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和自然观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1

2.历史上曾出现过那几种不同形式的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1

3.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2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3

5.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 3

6.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

7.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4

8.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的形成?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4

9.自然物质系统(宇宙、星系、恒星、地球)演化的基本图景及规律?—————— 5

10.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核心是什么?——————————————————— 6

(补充:

)11.关于循环经济。** ————————————————————————————8

第二部分科技观

1.科学技术的含义、体系结构,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8

2.关于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行为规范问题。(需要补充)**————————————9

3.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模式。———————————————————10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10

5.谈谈科学技术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6.谈谈你对科学技术价值的看法。** ————————————————————11

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12

8.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12

补充:—————————————————————————12

———————————————————13

————————————————13

—13

—————————————————————13

第三部分方法论

1.试述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14

2.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什么是科学问题,它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如何正确进行科研选题?————————————————————————14

3.运用观察方法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人们有时候做不到?———————14

4.怎样看待观察的客观性?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15

5.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特点和优越之处?——————————————16

6.怎样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16

7.常用的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有那几种?试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16

8.常用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有那几种?在科学研究中怎样才能诱发和捕捉灵感?——18

9.试述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18

10.说明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功能。举例说明应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19

1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19

12.如何评价科学理论?——————————————————————————20

13.技术方案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21

14.试述技术评估的特点、标准和基本步骤。——————————————————21

15.系统科学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其应用原则和步骤是什么?———————————21

16.什么是反馈控制方法?用图示表示出反馈控制方法的基本过程。————————22

17.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用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22

18.试述系统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2

第一部分绪论和自然观

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

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②中间学科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③交叉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①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主要是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其中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验自然科学除天文学、力学之外,其他门类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从直觉出发,对自然界做整体的考察和说明。古代朴素自然观和方法论形成,达到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与结合,这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大特点。但是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与局限性

特点: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b,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局限性: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

②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和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科学的黑暗时期。

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论)自然观:15世纪18世纪: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伴随着文艺复兴(主题: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科学重新兴起,并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的发展进程。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种自然观是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为特征的,在其本质上是不科学的,用其知道不仅禁锢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常常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机械论自然观特点:

孤立的观点否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静止的观点否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形成原因:

(1)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

(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对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评价

(1)这种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这种自然观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束缚和阻碍的作用。

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技术革命,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德国康德、黑格尔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但没有克服它。黑格尔提出了唯心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有绝对理念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一切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解释,而不应用物质的外在运动解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内容。费尔巴哈会为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却全面否定了黑格尔合理的辩证法。

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历史背景: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下半叶开始)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

(1)提出大量新的事实材料、新问题;(2)提供了新的工具。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到综合化、理论化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

相互关系:

(1)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2)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通过本章第2题的第③点可以进一步完善)

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关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性,即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发现;

2)关于演化特别是进化的研究,是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1)从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利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身要求突破形而上学局限,因而随后产生的带有辨证法思想的德国黑格尔哲学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

2)19 世纪30-70 年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新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发现为自然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3)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纷乱状态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又需要适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继承了哲学史上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它加以革命的改造,才在他们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同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是指物质系统是的组成部分。

系统的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方式的总和。

系统的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系统的环境:是指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相互关系:

①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其有着本质属性区别,是一种耦合关系;

②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改变又引起结构改变;

③系统的功能不仅依赖于其要素和结构,还依赖于环境;

④单有关于要素、结构或环境中某一方面的认识都不足以逻辑地推出系统的功能;

⑤要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必须要有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这四个方面;

⑥要素性质、结构构型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系统的层次性: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层次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组合方式上的差异),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这种等级差异性就是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层次结构:若干由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的等级结构。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层次多种多样,它们之间有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然是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高级系统只能以低层系统为存在基础;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单纯加和性关系不会出现层次结构。表现为间断性与连续性和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怀的统一,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系统的结合度由大到小而背递减,层次结构中的双向因果链既表明了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又表明了高层系统对低层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

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杂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为物质系统稳定性的由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说明,从而表明物质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从状态上看,耗散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系统处于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生产条件上看,耗散结构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开放系统,即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物质系统,这也正是作为物质系统稳定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从过程上看,耗散结构的产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物质系统稳定性产生并得以保持的内在原因。当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超出这个范围,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失稳,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就会出现新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会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演化历程。在变化了的时空结构中,又会出现新的涨落。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1)远离热平衡态

2)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有信息,能量交换。

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4)系统中存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

5)有涨落和突变

自组织理论的相关内容(不问不答)

答:宇宙及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图景:宇宙经历了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元素起源阶段,实物阶段,宇宙未来阶段。

恒星演化经历了星际弥漫物质、星云、、原恒星、引力收缩(红外星)、主序星、红巨星,脉冲阶段,或超新星爆发阶段。

地球演化的基本图景:天文时期,地质时期,地壳运动。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图景:简单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结合成原始生命,进化成细胞,多细胞体,生物、细菌的分别进化。

运动发展规律为:整个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构成的过程集合体。矛盾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遵循运动守恒。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呈现周期性。运动转化守恒定律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时间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

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人的一切,从肉体到意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无不依赖于自然界,无不是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持续下来。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从人类出现以后,作为人的现实对象的自然界就不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人的感性对象,作为人与之作用的对象,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存在着,这部分自然界不仅按自身的趋势演化,而且也按人的活动指向演化。

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实践而有目的地,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是由实践作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了解自然界的现象,认清和自然界的关系;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发展的需求。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有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争确认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注:前面有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内容)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的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它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加上目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实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科技观

科学技术的含义: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根据已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一整套的原理、定义、定律、公式等建立起来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3)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科学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

(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它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体系结构: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种研究基本上有两个角度:一是研究整个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二是研究每个科学部门的局部结构,即某一学科内部的精细结构。这里我们讨论总体结构。

1)功能结构:这种结构按照科学研究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把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2)整体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科学部门所构成的最基础的一级结构。

七大类型学科纵横交连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目的任务不同。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自然及其规律,属于由实践到理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过程。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把理论变为发明创造,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属于由理论向实践,即由一般到个别的转化过程。

(2)根本职能不同。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自然,只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未知规律,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只要是对自然界和自然物进行控制和利用,使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工化,发展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3)评价标准不同,科学判定要讲是非,讲真理性标准,要淘汰谬误,追求正确,有用的不一定是科学的,技术评价要讲合理,讲效用性标准,有用的手段、方法或设计就可以认为是好的技术结果,技术追求效用效率。

(4)效果不同。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则将回=会引起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5)工作主体不同。从事科学研究的是科学家,他们常因有新的思想新的发展而获得荣誉和奖励;从事技术发明的是工程师,他们因创制新器物、改进新工艺而获得专利和收益。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①科学与技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他们都反映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②科学与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世界。

③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还表现在科学与技术的互动。

科学技术观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的看法。

科技道德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科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其活动主体即科技工作者必然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影响。

关系:①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伦理观念在总体上也是进步的。②科技道德是搞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品质,良好的道德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精神、品质、内在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我们作为一个准高级知识分子,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关于道德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忽视学术腐败问题,因为这一问题不仅对自己的声望造成严重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一种对学术的亵渎。其次,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有科学精神。

《科学家宪章》: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严格检查所从事工作的目的及意义;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明,为世界公民精神做出贡献;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第三,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很强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协所提倡的科学精神是:“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要立一个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要培养一个意识创新和超越的意识;要树立一种精神科学精神;要创造一种环境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尊

重、团结协作的人文环境。第四,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科学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比如环境道德问题、核能的合理利用,网络道德、克隆人技术,人体实验等等。如果我们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道德规范,但如果我们将这些科学技术随意使用,很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带农药引起所有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答:人类社会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庞大系统,科学技术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服务,其发展动力来源于社会大系统的需求,而其成果也将被社会大系统吸收并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互动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

(1)、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经济功能)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2、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1)、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3、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诸要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a 社会的经济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b 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c 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2)、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a 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b 科技政策及体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实际地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c 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a 教育使科学技术知识得以延续,科学技术事业得以后继有人;

b 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c 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的程度。

( 4)、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a 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哲学革命思想解放

哲学革命形成的一般世界观思想指导

哲学革命中提出的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认识方法

哲学结论和科学预见影响和启迪

b 道德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与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学习

c 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存在和发展。文化构成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

文化传统的地域性特点,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科学技术(中国、印度、西方)。

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西学东源”的自我陶醉;封建专制的政治与政策。2、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导向作用;选择作用;调控作用

说明:社会需求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

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只是社会需求的被动反应,他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会重创社会需求。

互动关系: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应用领域并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而是刺激社会需求更新,从而导致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循环的起点。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与社会两者的互动关系体现在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其发展又要依赖于整个社会所提供的社会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

***

**

**

补充部分:

第三部分方法论

首先,科技方法既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科学认识的必要条件,它在科学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

其次,科技方法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既受到科学认识和实践的规律性的制约,又是推动科学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动力之一

(一)

科学问题是在科学发展中产生的,而被科学主体提出来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时代所提供的科学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提出正确问题标志问题解决了一大半。

西方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科学问题既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成果,又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起点。确立问题就是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和主攻方向,也决定了研究过程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

如何正确进行科研选题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科研选题的步骤: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确定课题。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课题的学则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

(3)创新性原则:要求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4)现实可能性原则:所选课题应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5)经济性原则

(6)灵活性原则:研究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使党对课题进行调整或转换,但不可见异思迁,盲目转换。)

答:遵循原则:

(1)可观察性原则

(2)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3)观察的系统性原则

(4)动态性

(5)正确理论的指导。

因为观察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保证观察客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首先人们始终只能观察到某一对象在不同关系下所显示出来的性质,而不能观察到它自身实际具有的性质,只能通过对象显示出来的性质来反映和认识。其次,人类感官的局限性,理论水平和经验,都会影响观察者从所显示的性质到自身实际性质的认识。第三、测量仪器能扩大人的认识能力和范围,比人类感官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但以其所获的事实材料,受仪器中所蕴含的假说和理论的限制。假说和理论具有易谬性,所以观察的客观性也不能因为使用仪器而获得保证。所以说人们有时候做不到。

科学事实是科研活动的基础。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在科研中特别重要。它不仅是发现新概念、新理论的起点和基础,而且也是检验和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和主要手段。科学事实的客观与否关系到整个科研的最后的成败。

科学事实具有如下的特点:科学事实应是个体存在的陈述,这一特点说明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而不是个体所在的类,科学事实强调的就是认识特殊事物的感性活动而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理性抽象活动;客观事实应有可复核、可重现,这一特点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对同一现象再次认识并且对认识结果的陈述是相同的;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来获取科学事实。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称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首先,我们要理解科学事实的概念,并承认科学事实与客观实在之间是存在误差的。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事实又可分为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客观事实被人类所认识,并用语言对其描述而做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就是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因而它的形成经过了人类大脑的加工,当然有对错之分。既然科学事实属于经验事实,仍然是一个认识论范畴,既形式是主观的,且具有可错型。因此,科学事

实与客观实在之间是存在误差的,引起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实验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和环境的制约。一个科学事实往往是先观察,有的则是推断,紧接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验证和应用才被人所承认。这期间当然要受到环境以及实验手段的制约,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只能说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在哲学原理中,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近似。科学事实也是如此,它在一定条件是正确的。

其次,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是,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与实验来获取。进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时,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如实的反映研究对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我们在观察时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并注意排除错觉的干扰,全面性规则要求我们必须在时空两个角度全面地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规定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广泛而有联系的、完整而又系统的可靠材料,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典型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坚持典型性,即选择典型的、有代表的观察对象和条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获得的观察资料更可靠。辩证性原则就是指在进行观察时和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时,要辨证地思考,注意观察的条件性。

再次,科学事实的客观性要用客观的手段来验证。实践时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研究中应用这一哲学基本原理,就是要用客观的手段来验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最有力的保证并证明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最后,我们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我们现在的知识是前人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这就是科学事实。但我们不应该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并敢于挑战权威,并用实际行动保证科学实施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我们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必须要理解科学事实的概念,并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别,再通过客观的观察、科学的实验以及客观的验证手段来保证科学客观性。

由于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去观察客体的,因此它比观察方法能获得更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实验比观察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证明其客观必然性。

这是由实验方法的特征决定的:

1 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 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 实验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

除此之外,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答: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机遇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

面对机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必须能意识到或感觉到,在这种偶然性

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是已有的科学认识尚未揭示的,或者可能是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的,这样就不会轻易地放过机遇了。

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抓住机遇(偶然性)的条件有:

1、丰富的知识储备。

2、丰富的想象力与敏锐的观察识别能力。

3、对原有理论能作批判性的思考,勇于探索新问题批判精神。

4、留心意外事件,对新现象抓住不放,追究到底严谨的态度。

总之,我们对待机遇,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机遇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捕捉它,紧紧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的含义,使用原则:

(一)、比较与分类

1、定义与特点:

(1)比较法: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2)分类法: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注意:比较与分类的关系a. b. c

2、比较与分类方法的规则:

比较法:彼此本质上有某种联系;按同一标准进行;往往采用中介手段

分类法:注意从属关系;注意相应相称;依照一个本质的根据;分类不应越等

3、比较与分类方法的作用:

比较法: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启发思考,甚至导致重大发现,历史比较法揭示矛盾,发现问题。

分类法: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

(二)、分析与综合

1、定义

(1)分析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或把历史的过程分解为片断,或把动态凝固为静态来研究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2)综合法: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考察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是与分析相反的一种思维过程。

2、分析与综合的相互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互为依存,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的综和。

3、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的作用

分析层次分析法

分析与综合结合元过程法

系统分析法

综合方法不是混合,而是化合,出现新的质

日本人提出:综合也是创造。

(三)、归纳与演绎

1、归纳法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可分为: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因果联系归纳法穆勒无法,科学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

归纳法在科研中的作用

a. 是整理实验材料、提供经验定律和经验公式的重要方法;

b. 可通过归纳法提出科学的假说和猜想。

c . 可为科学实验的设计提供指导,为科学实验设计提供逻辑的根据。

2、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来考察某一特殊对象,从而推演出关于这一对象的结论的方法。

3、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功能互补②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a.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导。

b. 相互渗透。

(四)、类比方法

1、定义

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2、类比方法的类型

(1)性质相似的类比(简单共存类比)(2)因果相似的类比(3)综合类比(4)隐喻类比

3、类比的作用

(1)科学发现上的创造作用;(2)技术应用上的先导作用;(3)经济发展思考中的战略作用;(4)思想交流中的启发诱导作用。

4、类比的原则

(1)相似原则

(2)非“自我”原则

(3)异中求同原则。

非逻辑思维方法有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

在科学研究中要诱发和捕捉灵感就需要我们做到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艰苦的思索,积累丰富经验,具备广博的知识。灵感来源源于创造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得到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知识。是创造者日积月累地针对解决实际问题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思索。

灵感大都是在紧张的思考活动之后转入某种精神松弛状态时出现的,很多科学家的经验证明,在艰苦的思索之余,利用散步、听音乐、阅读文学作品这类活动,造成宁静愉悦的心情,较易于形成灵感的契机(机会)。诱发和捕捉灵感是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实践的产物,是持久探索的结果。掌握了他们的一些本质和规律,人们就可以努力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使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能够爆发,促进科学的重大发展。

创造性思维:一切可能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用途,创造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新产品(物质和精神)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运演机制

(1)创造始于提出问题,终于问题解决。

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其终点。

问题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就在于它是整个思维进程的“启动器”。

(2)创造过程基本阶段。

英国心理学家G.沃勒斯提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分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为创造的准备期。第二阶段为创造的酝酿期。

第三阶段为创造的明朗期。第四阶段为创造的验证期。

数学方法是指,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巧进行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分析,描述,推导,运算和判断,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使人们辩证思维的辅助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中运用数学方法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数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 高度的抽象性

2 逻辑的严格性及结论的确定性,即精确性

3 应用的普遍性(广泛性)

数学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

1 数学方法的应用为科研提供抽象、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是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本质区别所在

2 为科研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是科研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分析的重要标志。

3 为科研提供逻辑推理的工具。

4 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5 是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

数学方法的应用:

(一)数学模型及方法

(1)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

通过建立和研究客观对象的数学模型来揭示对象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就是在客观世界的现实系统和数学符号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常用的数学模型: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突变性数学模型,模糊性数学模型

(2)构件数学模型的程序

首先要对问题作一个大略的调查分析;然后再作细致的分析和处理,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最后逐步修改和完善所建立的模型。

建模的基本要点就是要寻找出研究的实际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对应关系,从而使问题能简化,归结成为一个数学问题。

(3)运用数学模型方法的步骤

1 从整体上找出研究对象各种量的关系;

2 通过科学抽象将问题简化,找出主要矛盾抽取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3 对数学模型求解;

4 对模型解作出解释和评价,形成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和预见。

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已知的科学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但它处在研究问题的初级阶段,对问题的看法也常常带有一定的想象、猜测的成分。假说也具有易变性,由于人们占有的材料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提出的假说也很可能不同。

假说的作用:

(1)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然而人们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是首先要借助于假说,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初步的假定,才去进一步反复探索,不断增加假说中的科学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地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的。自然科学发展

史,是一部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

(2)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重要方法。科学研究是人们有目的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智力劳动。在对未知领域认识不足的知识和事实材料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凭借已有的东西,以假说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创新见解。这个过程既要服从理性思维的指导,又要敢于冲破传统,大胆怀疑,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假说的提出以一定的观察、实验事实为依据,又企图超越经验事实,提出对事物本质的猜想,从而推动着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跃升。从这个意义上,假说不仅仅是从事实中引申出来,更是通过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建立起来的,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表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科学理论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真理性评价和价值评价。

1、真理性评价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评价包括逻辑评价和实践检验两方面。

(1)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符合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恰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2)实践检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

实践检验一般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直接检验:直接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说的内容(适用于单称存在的假说)。

间接检验:就是通过结果确认原因,这是一个逆演绎过程。先由假说中演绎出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然后和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实践检验的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肯定的结果,一般称为假说通过检验被确认、确证、验证。

二是否定的结果,一般称为假说未通过检验,被“证伪”。

理论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证实或证伪,都存在着许多需要从逻辑上分析的问题。

(1)假说演绎出的部分结论与观测事实的相符,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还不能说完全证实了这一假说。通常称为确证。

(2)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涵的方法接受验证的。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3)证伪一个科学假说并不象逻辑学上否定后件就必然否定前件那样简单。首先,科学实践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是可错的。其次,科学假说本身也是有结构的,若假说被证伪了,还可能是因为其中的辅助性假说有误,而不一定是假说的主要内容有误。

关于判决性实验

判决性实验由于对于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说能够起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的裁决作用,因此历来为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重视。

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

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告诉我们:观察、实验对假说的检验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的最高法庭,但不要把已有的实验检验绝对化。检验假说是一个历史过程,常常不是一次实验所能完成的。

2、价值评价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对科学理论的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其重点是解释力评价和社会价值评价。

解释力评价:根据理论的说明能力和预言能力对理论进行评价。

社会价值评价: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要求,从科学理论对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生态效应、文化教育、社会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界------科学技术----——人 (客体)(中介)(主体) 研究内容 自然观, 科技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哲学 交叉科学(科技哲学) 学习意义 a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 b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 c、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 d、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e、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 2自主创新的形式和战略意义 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 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 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个别表现一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具有美学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1)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仅依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应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C.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 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 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 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 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 等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科学的分类思想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决策。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