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考试重点与答案

马哲考试重点与答案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

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

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最根本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

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最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相连,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

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

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

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

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

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台哦间的理论概括。

2.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关大的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

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

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的人民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

的重要体现。

第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

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整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地理论品质。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鉴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这个要求,认识就会

脱离变化这的客观规律,丧失真理性。3。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简述生产力的以及现代化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

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

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

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

然界的关系。”。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

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

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

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

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

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

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

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

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

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

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

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

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

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

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

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

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

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

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

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

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

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

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

巨大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五-简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含义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

1、相互区别: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六-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唯物辩证法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的结合,它要求人们分析解决问题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看到事物现象过程之间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同时还要根据事物现象的运动变化去分析解决问题,还要抓住内部矛盾这一关键。总而言之它要求的就是实事求是、全局、开放、解放思想与时具进、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坚定性欲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善于抓重点等。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的方法,所以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因为唯物辩证法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的结合,它要求人们分析解决问题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看到事物现象过程之间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同时还要根据事物现象的运动变化去分析解决问题,还要抓住内部矛盾这一关键。总而言之它要求的就是实事求是、全局、开放、解放思想与时具进、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坚定性欲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善于抓重点等。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的方法,所以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七-简述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有三大联系与三大区别

联系:

①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②对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

③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

区别:

①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

②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着区别(和平/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③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科社:唯心史观;空想: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和改造是密切联系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弊病。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讽刺和鞭挞,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上,还各自拟出社会改革的方案。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大工业的生产,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欧洲工人三大政治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

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使科学理论的诞生具备了必要的社会前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身参加了革命斗争实践,并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了批

判性的研究。他们批判地改造德国的古典哲学,发现了辩证唯物史观;批判地

改造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剩余价值。辩证唯物

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哲学基础,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经

济学基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使社会

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以往社会思潮,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它批判

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全部优秀成果,对各种社会进步思潮所包含的合理因素都进

行创造性的改造。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如同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

学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一。

八-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

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

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

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

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

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

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

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

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九—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

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

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

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要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

政企不分,权利、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十-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

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

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

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3、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十一-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

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

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

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么要改造世界就必须要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

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

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

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

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

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十二-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

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

了重要作用。

十三—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

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

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还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下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战

略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

首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承认矛盾普遍性就必须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走

自己的路,按

中国的国情办事。我国是一个有十二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大国,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

行体制改革,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强国。

最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既

反对经验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

十四-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贸易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容以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对于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群众观点是党的

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首先,无产阶级群观点包括: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

观点。要领导群众,必须要当群众的学生,有事和群众商量,向群众学习,善

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其次,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与运用。群众路线包括两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求在

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

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去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重要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和党的性质、宗旨提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

至遭到失败。

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正确的

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无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坚持“从

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

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

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

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路线。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工人阶

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

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

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概括道:“共产

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确实如此。党中央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和领导水平,其中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党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各项事业就有了正确决策和顺

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总之,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

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