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具体内容在高考招生专业中介绍)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情况对报考研究生作用非常大,只需“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而对于高考生就不完全如此了,由于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是根据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而本科生的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而不能简单地完全“对号入座”,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对号入座”的,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可用价值是无疑的。

至于广大考生及家长能够正确运用以下指标加以分析、区别、比较,当然非常好,但是难度有点大。

1、学校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省市区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因为国家重点学科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水平、学科建设都是名列前茅的,实力非常强;

2、学校教授、副教授数量。因为教授、副教授不仅有研究课题、带研究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这对本科生教育来说是好消息。因此,教授、副教授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科研实力和教育实力。

3、学校设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及博士生、硕士生人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校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

4、是否设有研究生院,每年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篇数多少。当然要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研究周期较长,论文数量相对会少些。

5、毕业生社会认知度及毕业生就业率。

为什么说正确运用以上指标加以分析、区别、比较,难度有点大?因为对高校作综合性实力排名或说作综合区别、比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因为它起码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等等。简单来说,哪个学校多一个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就一定会强一些?哪个学校多几个教授博导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强一些?肯定不能这么简单的类比。但相对来说,以上指标对“985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作用要小一些,而对一般本科高校的作用要大一些。

(二)、有一定可信度可用度的学校排名资料

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可靠的资料,非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信息莫属。但由于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可用信息有限,就必须将社会组织(个人)即非官方发布的信息作为补充。

1、《挑大学选专业-2007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这是一本以大学排名和本科专业排名为主线条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书。我国由社会组织(个人) 即非官方发布的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及分类排名,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问最长的当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建于1992年,专事中国大学评价研究。自1993年起,课题组开始发表年度大学排行榜,至今已有14年;由武书连任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是我国研究中国大学评价课题时间最长的研究集体。课题组自2002年起与中国统计出版社合作,每年出版《挑大学选

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供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择校参考。

2、国内另三家有影响的大学排行榜发布单位分别是:网大(始于2001年)和中国校友会(始于2003年)以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完成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领衔推出此次排行榜的是武汉大学教授邱均平。2004年首度发布,2006年是第三年。对于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高校开设,相当于全国83%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其后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分别有526和407所高校开设。邱教授认为,一方面说明这些专业社会需求量大,是热门专业,另一方

面也说明中国大学学科布局不均衡,尤其是近年来不少高校总想打造综合性大学,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盲目上规模、上档次,导致不少专业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并大量招生,为以后的就业压力埋下了隐患。邱教授以自己熟悉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该专业1998年由科技信息等5个专业合并而成,2000年共有177所高校开设,由于沾上了“信息”二字,到2004年已有354所高校开设,短短四年间增长了一倍。据介绍,2000年以前,武大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走俏,绝大部分在京、沪、深、广等发达地区的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工作,而2006年该校的本科毕业生频频感叹找工作一年不如一年,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考研。邱教授建议,高中生选择高考专业志愿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兴趣和专业竞争情况,对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高校要认清定位,重在发展自身特色和优势学科,不可盲目贪大求全。

3、“大学排行榜”可以作为择校参照吗?有些“大学排名榜”失

之科学和客观,如能正确看待和理解,对填报志愿也有帮助。一些教育界人士

认为,各种“大学排名榜”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尽管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的排名榜很多,排名的依据和参照因素不尽相同,调查的范围大小不一,因此有些“大学排名榜”不免失之科学和客观。对高考考生来说,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各种排行榜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对于填报志愿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这些排名榜几乎都引用各所高校的科技论文在国际上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作为大学实力的比较标准,从客观上反映出一所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水平,但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水平却难于体现。同时,衡量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仅从“学术水平”来评判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办学经费、学生质量、学生就业情况等。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经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大学排名可以做适度参照,但不要光看大学排名,还要仔细考察所报考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有的大学综合排名高,但是在某一专业上未必强,而有的大学某专业很强,但综合排名略后”。他建议,家长可以关注各大学高考咨询时的专业介绍。而广东一些高校的就业办负责人则建议,对于面临升学选择的考生来说,各种大

学排名榜,可以在大体上反映某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对于“哪些学校是重点”,考生不妨参考一下“211工程”入围高校,因为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都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严格评审,具有较强综合实力。

摸清高校底细

高考志愿填报,说简单非常简单,只须知道9个字即“凭实力、选学校、择专业”,4个关键词即“实力、选择、学校、专业”,凭想当然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几个学校几个专业就算完事;可要说难也非常难,要做到将自己的高考竞争实力与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完美结合,就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事了。一方面,不仅有一些不可预知的可变因素难以把握,就连学校情况的全面了解也有点难,不易做到。这是因为虽然有些学校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向社会各界全面客观地介绍学校的情况,但是还有些学校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只将“出彩”的方面展现出来,而将“失色”的东西隐藏起来,不予公开,如此一来,让广大考生及家长收集就有些困难。有一位“过来人”是如此告诫大家的“报考大学,请先看清楚具体专业和合并情况,不能够单单看学校的简介,很多高校出于招生的需要,刻意隐瞒了一些事实。如果报考之前不慎重,等去了再后悔,实在令人惋惜。”更别说各学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分出优劣了。如何比较呢?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资料的全面性、多样性、客观性,以及其可比性,也就是说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必须具有可比的条件,符合对比的要求,不然不是没有意义,就是作用不大,甚至会有副作用。

另一方面,如今是信息时代,各种资料满天飞,各种消息扑面而来,真伪难辨,对错不知。由于广大考生及家长不是专业人士,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要想在不长的时间内了解情况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完成高考志愿填报,就需要只掌握那些对高考志愿填报非常有用的可靠的信息资料,那么对学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分出优劣需要哪些

资料好呢?

(一)、可信度可用度非常高的学校资料

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可靠的资料,非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信息莫属。虽然我国官方没有发布全国高校的综合性实力排名,但也不是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没有,可用的信息如下:

1、“985工程”高校

(1)、什么是“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2)、“985工程”高校一期名单(34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3)、“985工程”高校二期名单(4所)

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对于“985工程”高校名单尤其是一期名单,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因为我国官方对先后顺序的排列是非常讲究的,常常是在未作排名的情况下,在后面加上注明:排名不分先后或以姓氏笔划为序,“985工程”高校名单,没有在后面加上注明:排名不分先后,同时排在前9位的就是官方明确指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

高校,那么如此一来,这份名单就很有可能隐含着官方不露声色的某种排名。广大考生及家长可以将此作为我国第一层次高校综合性实力排名的一个方面的参考,当然也不能就此决定自己的高考志愿填报,因为决定报考的因素很多。

2、“211工程”高校

(1)、什么是“211工程”?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

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2)、“211工程”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

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

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211工程”高校2006名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教育部直属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

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4、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及国家民委所属重点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这里可将上述资料这样运用,将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及国家民委所属高校中的“985工程”高校(已划作第一层次)剔除,余下的43所高校均作为第二层次。名单如下: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当然也可以分得细一些,将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及国家民委所属高校中的“985工程”高校(已划作第一层次)剔除,余下的43所高校中凡是2005年以前的“211工程”高校作为第二层次。

名单如下:(31所)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再将余下的12所与其他的未列入的“211工程”高校一起作为第三层次。

名单如下:(37所)

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2所)

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上海

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新疆大学第四层次就是列入各省市区第一批次本科招生学校不属于以上三个层次的所有高校。当然也可参考这个资料作重新划分。将141所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和列入各省市区第一批次本科招生学校中不属于以上三个层次所余下的高校作为第四层次。

5、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

(1)、141所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石油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

河北: 燕山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山西: 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北工学院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

江苏: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化工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安徽: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庆: 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 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学院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工业大学

(2)、116所具有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天津: 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中医学院

河北: 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工业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

鞍山钢铁学院抚顺石油学院

吉林: 东北电力学院吉林工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华东政法学院

江苏: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邮电学院

浙江: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

安徽: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华侨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医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

河南: 洛阳工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焦作工学院湖北: 中南民族学院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学院湖南中医学院长沙交通学院

广东: 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四川: 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体育学院

贵州: 贵州工业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大学

云南: 昆明医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

陕西: 西安工程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石油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西安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甘肃: 兰州铁道学院兰州医学院西北民族学院

新疆: 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

具有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中剔除不属于以上四个层次所余下的高校作为一般本科学校的分析比较区别是很有价值的。

6、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

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是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进行高校招生录取改革的产物,因此可以说凡是进入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高校,除了学校的综合实力非常强以外,学校的招生工作也是比较规范的,可以让教育部放心才被选入作为试点的。广大考生及家长可以将此作为我国高校综合性实力排名的一个方面加以参考,当然也不能就此决定自己的高考志愿填报,因为决定报考的因素很多。

(1)、从2003年就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

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

(2)、2004年加入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学校有: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3)、2005年加入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学校有: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又有11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资格,它们分别是: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又有6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资格,它们分别是:北

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7、全国大学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具体内容在高考招生专业中介绍)

8、全国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具体内容在高考招生专业中介绍)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情况对报考研究生作用非常大,只需“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而对

于高考生就不完全如此了,由于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是根据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而本科生的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而不能简单地完全“对号入座”,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对号入座”的,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可用价值是无疑的。

至于广大考生及家长能够正确运用以下指标加以分析、区别、比较,当然非常好,但是难度有点大。

1、学校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省市区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因为国家重点学科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水平、学科建设都是名列前茅的,实力非常强;

2、学校教授、副教授数量。因为教授、副教授不仅有研究课题、带研究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这对本科生教育来说是好消息。因此,教授、副教授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科研实力和教育实力。

3、学校设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及博士生、硕士生人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校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

4、是否设有研究生院,每年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篇数多少。当然要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研究周期较长,论文数量相对会少些。

5、毕业生社会认知度及毕业生就业率。

为什么说正确运用以上指标加以分析、区别、比较,难度有点大?因为对高校作综合性实力排名或说作综合区别、比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因为它起码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的统

计指标体系,等等。简单来说,哪个学校多一个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就一定会强一些?哪个学校多几个教授博导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强一些?肯定不能这么简单的类比。但相对来说,以上指标对“985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作用要小一些,而对一般本科高校的作用要大一些。

(二)、有一定可信度可用度的学校排名资料

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可靠的资料,非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信息莫属。但由于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可用信息有限,就必须将社会组织(个人)即非官方发布的信息作为补充。

1、《挑大学选专业-2007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这是一本以大学排名和本科专业排名为主线条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书。我国由社会组织(个人) 即非官方发布的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及分类排名,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问最长的当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建于1992年,专事中国大学评价研究。自1993年起,课题组开始发表年度大学排行榜,至今已有14年;由武书连任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是我国研究中国大学评价课题时间最长的研究集体。课题组自2002年起与中国统计出版社合作,每年出版《挑大学选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供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择校参考。

2、国内另三家有影响的大学排行榜发布单位分别是:网大(始于2001年)和中国校友会(始于2003年)以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完成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领衔推

出此次排行榜的是武汉大学教授邱均平。2004年首度发布,2006年是第三年。对于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高校开设,相当于全国83%高校开设了

英语专业,其后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分别有526和407所高校开设。邱教授认为,一方面说明这些专业社会需求量大,是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大学学科布局不均衡,尤其是近年来不少高校总想打造综合性大学,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盲目上规模、上档次,导致不少专业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并大量招生,为以后的就业压力埋下了隐患。邱教授以自己熟悉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该专业1998年由科技信息等5个专业合并而成,2000年共有177所高校开设,由于沾上了“信息”二字,到2004年已有354所高校开设,短短四年间增长了一倍。据介绍,2000年以前,武大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走俏,绝大部分在京、沪、深、广等发达地区的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工作,而2006年该校的本科毕业生频频感叹找工作一年不如一年,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考研。邱教授建议,高中生选择高考专业志愿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兴趣和专业竞争情况,对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高校要认清定位,重在发展自身特色和优势学科,不可盲目贪大求全。

3、“大学排行榜”可以作为择校参照吗?有些“大学排名榜”失之科学和客观,如能正确看待和理解,对填报志愿也有帮助。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各种“大学排名榜”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尽管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的排名榜很多,排名的依据和参照因素不尽相同,调查的范围大小不一,因此有些“大学排名榜”不免失之科学和

客观。对高考考生来说,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各种排行榜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对

于填报志愿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这些排名榜几乎都引用各所高校的科技论文在国际上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作为大学实力的比较标准,从客观上反映出一所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水平,但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水平却难于体现。同时,衡量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仅从“学术水平”来评判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办学经费、学生质量、学生就业情况等。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经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大学排名可以做适度参照,但不要光看大学排名,还要仔细考察所报考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有的大学综合排名高,但是在某一专业上未必强,而有的大学

某专业很强,但综合排名略后”。他建议,家长可以关注各大学高考咨询时的专业介绍。而广东一些高校的就业办负责人则建议,对于面临升学选择的考生来说,各种大学排名榜,可以在大体上反映某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对于“哪些学校是重点”,考生不妨参考一下“211工程”入围高校,因为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都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严格评审,具有较强综合实力。

(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报考学校资料

1、高校投档分排名—院校调档线

各省、市、区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招投总分(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第

一志愿投档后,会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分数线。这条线,各省市区招办和社会各界通常称之为投档分数线,院校则称之为调(或提)档分数线;也有的地方将按100%投档比例的称之为录取分数线,而且一

般都会向社会各界予以公布。院校调档线的产生是主要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以及诸多因素所决定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选校资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比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的作用还要大,理由在于: (1)、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的局限性。学校综合排名就仅仅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而不反映其他;(2)、高校投档分排名的直接性。高校投档(录取)分排名,它既产生于上一年高考招生过程中的投档,同时又将起作用于当年高考招生的投档过程,那么,用它来指导高考志愿填报无疑具有直接的效果性。(3)、高校投档分排名的全面性。高考志愿填报选择学校包含了许多学校综合实力排名以外的内容,如地区差别(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中心与非中心、东部与西部)、学校变化、专业冷热、就读心理、价值取向、就业趋势等等,而学校投档(录取)分排名恰恰包含了这些内容,并且是它们的集中反映。(4)、高校投档分排名的简便性。高校投档(录取)分排名的资料易于收集,几张报纸,加一份反映分数排名变动原因的表格,就算完事,真是简单方便实用。更何况我国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没有发布全国高校的综合性实力排名。

但是高校投档(录取)分排名也存在三大问题,这也可能是许多考生及家长不习惯用此资料的主要原因。(1)、高校投档录取分的分

数波动非常大,经常相差十余分甚至几十分(尤其是存在“大小年”的学校,同时,这里的分数主要指相对分数---两线差,即用学校投档分减去各地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所得到的差值),那么造成学校的排名差异就非常大。(2)、经常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其分数线一样,也就形成了学校投档分排名的相同。(3)、常有层次较低的学校由于其投档分数高造成其排名靠前的不真实感。笔者认为,搜集3~5年的当地学校投档分排名,就基本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或者可以减轻这几个问题存在的程度,再综合利用以上所介绍的资料就可基本达到目的。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的是,利用高校投档(录取)分资料,要动态地去看,而不要静止地去看,切忌简单的照抄照搬。下面介绍高校投档分排名变动原因反映表,笔者仅列出了办学所在地为湖北的高校,而利用高校投档分资料则必须将在当地招生的全部或大部或一部分的高校投档分排名变动原因反映出来。

2、近3~5年心仪高校的录取分录取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备选学校一般不应少于20所。一般来讲,一个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上以及广大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都是比较稳定的。大多数学校的录取分数也是比较稳定的。参考学校录取分数线,一要结合学校的历年招生计划,二要结合本地历年一、二、三本线,三要注意考虑大小年的因素,等等。考生应根据往年各院校的招生计划和投档线,认真分析自己可选择哪一层次的学校。

3、近3~5年各地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这主要用于选择学校时预测学校录取分,其方法将在后面的章节

中详细加以介绍。

高校投档分排名变动原因反映表(分数从高到低)

1、序号

2、学校名称

3、投档分数

4、分数排名

5、变动排名

6、两线差

7、变动原因分析

8、备注

2006湖北高校投档分排名变动原因反映表(理工类)

(四)、凭想当然会吃大亏的高校

先请看一篇曾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文章:

“报考大学,请先看清楚具体专业和合并情况,不能够单单看学校的简介,很多高校出于招生的需要,刻意隐瞒了一些事实。如果报考之前不慎重,等去了再后悔,实在令人惋惜。

2000年4月,※※交通大学与※※医科大学及※※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

※※交通大学。9月招生时,在某些省份招生报考指南上仍用原来的介绍,只字未提合并,只不过专业有了医学相关专业,当然大家也都没在意医学,报考了交大的理工类别,结果录取通知书下来,好多人却被调剂至医学专业,2000级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成以上,其中一部分同学刚到※※医科大学就回去了,还有一些读了一两个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