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措施_郭艳平

浅析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措施_郭艳平

浅析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措施_郭艳平
浅析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措施_郭艳平

当代经理人CONTEMPORARY MANAGER 2005#15

132

浅析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措施

t 郭艳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0)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了执政地位,在革命战争时代形成的党政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方面。本文对党政一元化的领导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方向作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以法律保证行政首长全面行使行政和业务工作的管理权和决策指挥权。关键词 党政一元化 党政领导体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D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49(2005)15-132-02 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工具,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它界于民众和政府之间,通过影响民众获得政治地位,进而实现对政府的控制。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党在革命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在群众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威信。这是党取得政权的一个基本前提,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我国的党政领导体制别具特色。

大革命失败后,特别是党的/六大0以后,鉴于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分子违反组织纪律的事实和张国焘由自立伪中央发展到反党叛党的严重事件。我们党根据共产国际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确定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中央领导机关的统一领导问题,1938年9月底至11月初召开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加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并明确地提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决定》指出: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应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干涉、代替包办。该《决定》中提出应当防止和克服的东西,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少数人集权等却逐渐演变为一元化领导的内容。

一、党政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弊端

实行一元化的领导体制,本来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可后来却被理解为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把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0,由于权利过于集中,破坏法制、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了。

(一)官僚主义现象突出。党政一元化领导体制确立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开始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以党代政现象严重,推诿扯皮、责任不清,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名存实亡,更严重的是,党政/一把手0争地位,弄得领导班子不团结,拉帮结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人治特征明显。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许多单位和个人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个人高度集权,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

二、积极推进各项措施,努力改善党政领导体制

(一)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消除党委第一书记兼任行政首长的现象。一方面,行政领导人在单位的中心地位应突出确立,保证其全面行使行政和业务工作的管理权和决策指挥权。党委要围绕中心任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党委在单位的政治核心地位也应确立,除了抓好自身建设,发挥保证监督职能之外,党委领导应参与讨论研究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我认为目前许多单位领导集第一书记和行政首长于一身的现状应该被打破。

(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对党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之间的职权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以法治代替人治,彻底消除过去/一句话,一支笔,一张条0的不良现象。我们以下面的博弈来说明法治的约束力,假设甲、乙两个党政领导,都有遵守国家制度和不遵守国家制度两种选择,那么,假设两人都遵守制度,不超越自己的工作权限,两人的收益各为5,如果两人都不遵守制度,超越自己的工作权限,两人的收益各为8,如果两人一方遵守制度,另一方不遵守制度,则双方收益各为3和10。(博弈论的研究中,我们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往往虚拟一些数字)。那么两人的博弈矩阵为

从该矩阵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彼此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对于乙来讲,甲选择遵守的话,乙选择遵守的收益为5,选择不遵守的收益为10,因此他选择不遵守;甲选择不遵守的话,乙选择遵守的收益为3,选择不遵守的收益为8,因此他选择

当代经理人CONTEMPORARY MANAGER 2005#15

133

不遵守。也就是说,不管甲选择什么,乙都会选择不遵守。对于甲来讲,结果也是这样,因此不遵守成了两人的最优选择。但如果对不遵守制度的领导采取制裁的话,博弈格局就发生了改变,如表所示

法律规定,如果不遵守制度,就会受到处罚,我们用-1来表示被处罚领导的收益,那么对于乙来讲,甲选择遵守的话,乙选择遵守的收益为5,选择不遵守的收益为-1,因此他选择遵守;甲选择不遵守的话,乙选择遵守的收益为3,选择不遵守的收益为-1,因此他选择遵守。也就是说,不管甲选择什么,乙都会选择遵守。对于甲来讲,结果也是这样,因此遵守成了两人的最优选择。可见,在存在制裁措施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0。

从以上的博弈结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德斯鸠的一句话,/社会诞生时是共和国的首领在创设制度,以后便是由制度来塑造共和国的首领了。0过去我们的领导体制由于领导人的看法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在依法治国的情况下是能够避免的。

(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对党章及管理学的学习,提高领导者素质,推进我国政治文化的改变。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家庭小农经济,这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农民财力有限,水利灌溉和治水工作需要由政府集中管理,因此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现象。这决定了国家从社会提取资源时,必须采用政治而非经济的手段,使政权合法性因缺乏经济根基而只能来自文化与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突出,而不同于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中国历代思想家即使强调民本思想,也是着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使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人民,它不同于现代的人本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官僚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大到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小到改变一个单位领导人的观念,都显得极为困难。因此观念的改变最为关键。

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由观念革新诱发的,这在改革之初往往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入人心,但最后多为制度改革所取代。在彼得.圣吉等所著的《变革之舞》这本书里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作者谈到持续的改革之所以难以实现,其根源在于我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大多数变革行动都与生命的周期相似,也就是酷似下面这个图表中描述的模式。

思维的改变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因此在改革之初要花费大量的经历去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势,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制度迫使人们接受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人们一旦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改革,就会更有力的支持改革,取得巨大的成效,如虚线所示。制度创新则不然,它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来强制性地推动改革进程,尽管在初期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其成效具有短期性,如实线所示,于是人们被迫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制度,一项制度不

行了,赶快推行新的制度。

学习型组织强调通过加强团队学习,从而改变人们的心智模式,我们现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0的活动也是一种学习,但是这种学习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动,在实际操作中难免被念歪,使得活动在许多单位流于形式。我认为应该通过引导将这种活动逐步纳入单位的政治文化,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在这个活动中的自主权,而不是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学习一定时期之后便沉寂下去。各级党政领导应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国家大政方针和有关管理技能方面的书籍,动员全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减少具体实施制度中产生走样的可能性。

(四)实现民主监督的独立化和民主化。目前在我国公民监督弱化趋势明显,高层领导很难听到基层群众的心声。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说:/我当了国务院副总理后,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一线群众的声音,地方的领导干部有些情况是不会告诉我的。0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但每到一处,往往被基层干部前呼后拥,与群众隔开。在党政领导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定会经过一段艰难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电子政府,让公民有机会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直接越级反映问题,对各级领导形成一种制约,同时也调动公民参与政治改革的积极性。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边沁认为,国家应当允许人民对政治和立法进行批判,允许人民自由地提出各种改革意见,他说,/一种制度如果不受到批判,就无法得到改进;任何东西如果永远不去找出毛病,那就永远无法改进。0

参考文献:

[1]刘继增,毛磊主编,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史稿[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98.

[2]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著作选读[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550-551.

[3]陈登才,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162.

[4]周惠中著,微观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05-306.

[5]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0.[6]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7.

[7]彼得,圣吉等著,变革之舞[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5.[8]叶立煊,西方政治思想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404.

第四章领导体制

第四章领导体制 经管教学部丰云 [学习目标]: 1.界定领导体制的含义; 2.了解领导体制的演进历史; 3. 比较各种类型领导体制的特点及优缺点; 4.阐述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方向及难点; 5. 讨论分析我国领导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对策。 [自学提示]: 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也是领导者借以开展工作的舞台,同时又是充分发挥领导的功能、提高领导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领导体制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领导活动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把握领导体制的含义、内容、作用、演变历史是理解不同类型的领导体制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领导体制的现状与弊端,改革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前提。 一、领导体制概述 (一)领导体制的含义 1. 体制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2. 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中的上下左右之间权力划分和机构组织设置及领导工作制度。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领导体制是一种权力划分机制 它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划分领导权的问题。实际上,领导权的合理、科学分配是领导科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领导权的科学分配有三个方面的检验标准:一是权利和责任是否一致。二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要明确。三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要科学。 (2)领导体制是一种组织体系 领导体制的组织体系在工作中起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 (3)领导体制是一种制度安排 领导体制是领导功能的制度化表现形式,是以领导权为中心内容,以实现特定组织的管理目标为主要职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或制度设置。

(二)领导体制的内容 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组织结构,指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即各级各类领导机关的地位作用;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即领导机关的组织制度或者说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机关的决策方式和指挥、监督方式等。 1.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领导体制内部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领导组织内部是各个基本要素的构成的。任何一个领导机关都是由若干不同性质和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系统。 现代领导机关的组成一般有五个要素。 (1)决策中心 决策中心是一个领导机关的灵魂,包括党委会、行政领导办公会等。 一个领导机关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否则政出多门,就不能有好的行政效率。 (2)信息反馈机构 信息反馈机构运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手段,搜集、筛选、整理各种数据、资料、情况,反映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决策的执行情况,供决策机构参考。 信息反馈机构应具有反应灵活、及时、准确的特点。 (3)咨询参谋机构 咨询机构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决策用的信息和各种方案,供领导者决策服务,是决策中心的参谋部。 我国设立的顾问机构、各种政策研究机构、各种研究中心等都属于这一类。 (4)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的任务是执行决策中心的各项决定。 (5)监督系统 监督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决策对执行系统实行监督,以保证决策、指令执行的准确无误。 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司法机构、审计部门等都属于监督机构。 2.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 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即领导机关内部、领导机关与领导机关之间都有一种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的存在方式。 领导者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往往需要委托一定数量的下属为其分担管理工作。 委托的结果是领导者减少了必须直接处理的业务工作量,但同时又产生了领导的纵向幅度与横向幅度的问题。 对于一个规模固定的领导机构来说,领导的幅度和层级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一个领导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下属的等级层次就越少。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领导体制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民的主人地位;二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这种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应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是: 1.领导体制改革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治本之策。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家长制和搞特权、特殊化等现象。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错误重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对领导体制进行改革。 2.领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需要和切实保障。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大体同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领导体制改革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社会基层单位的领导体制。 (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是对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体制改革既然是对存有弊端的原有领导体制的革命,而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那么这种改革的性质就必然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改变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长期发展起来的那一套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模式,建立起适合于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合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的新型领导体制。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内容 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在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应具有以下权力:(1)决策指挥权。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2)干部任免权。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可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经党组织讨论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3)学校改革权。校长有权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但改革方案和措施需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讨论,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由校长组织实施。(4)教职工奖惩权。校长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5)经费和固定资产使用权。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教学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保证校长实施以上权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管理学校的责任及相应的职权集于校长一身,有利于学校行政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利于建立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效能。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由校长主持,按照程序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决策方案,经校长办公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建议

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思考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科研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所缓解,如在经费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应用研究机构面向市场、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试行招标制等。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除, 现行科研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 一、存在的弊端 (一)科研与经济脱节,科研成果供需失调 我国科研与经济脱节由来已久,企业需求与科研界的供给不能较好地衔接起来。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 但大多成了样品或展品,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通过鉴定并宣布“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不少,但真正在市场上产生效益或得到应用的极少。另一方面,企业对科研的需求虽很迫切,但有问题有难点却找不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当然这里讲到的“以市场为导向”是针对应用研究与开发的;而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需要突出的是创造性和自由探索,而不一定首先想到市场,更不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二)行政干预代替科学决策,科研缺乏自主性 导致科研缺乏自主性的两个根本原因是科研管理层次过多和专家管理体制的缺陷。我国科研组织单元往往从属于

一个或多个主管部门,从项目申请、经费拨款、经费匹配、组织论证、评审验收到鉴定评奖等,都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或“协调”管理。随着现代科研日趋复杂化、大型化, 管理层次增多虽难以避免,但是各层次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沟通,具有明晰的职能分工。若某研究所欲争取国家项目,其面对的主管部门不仅包括上级机关,还有部、委中的相关司局;若是所谓“跨局”(即科研内容同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能局)的项目,还必须应对几个司、局。目前的项目,哪怕是新立项的项目,大多数被要求经费来源多元化。也就是说,如果再横向争取一些经费,横向合作单位又有主管部门,而这些主管部门对于项目管理又都各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并且管理办法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通常2~3年一变),结果是对同一个项目往往形成各主管部门“今天你检查,明天我验收;今天你需要上报表格,明天我要求出阶段性成果”等政出多门、多头干预、职责不清的现象,让基层科研组织应接不暇。 科研管理部门一般都设立有层次不同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有的是正式的或长期性的,有的是短期或临时性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的专家大多有自己的科研项目,一些专家同时是多个委员会或专家组成员,加之各种会议名目繁多,专家供不应求,因而就出现了专家“赶场”和“评审专业户”现象,乃至常常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评审会。专家发挥作用有

第八章领导体制

第八章历年真题的总结 单选: 1. 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称为( ) A.领导层次 B.领导规模 C.领导幅度 D.领导深度 2.在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交由两位以上的主要领导者组成的委员会行使的领导体制类型是 A.层级制 B.委员会制 C.职能制 D.分权制 3. 在同一个组织系统中领导层次和领导幅度之间的关系是( ) A.正比关系 B.非相关关系 C.相关关系 D.反比关系 4.很多单位出现“一把手”腐败,从领导体制上看,主要原因是( ) A.经费太多 B.权力过分集中 C.权责不对等 D.个人修养太差 5. 呈现为从上到下的“金字塔”形的领导组织结构是( ) A.直线型领导结构 B.职能型领导结构 C.矩阵型领导结构 D.混合型领导结构 6.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多少来划分,领导体制可分为( ) A.集权制与分权制 B.一体制与分离制 C.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D.层次制与职能制 7.领导者对立法性、政策性的事务的处理,适宜采用的领导体制是( ) A.一长制 B.层次制 C.集权制 D.委员会制 8.西方企业实行的“事业部制”领导体制的特点是( ) A.决策权与执行权相统一 B.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 C.决策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 D.“硬专家”领导与“软专家”领导分开 9. 在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中,被称为领导机关灵魂的是() A.咨询系统 B.监督系统 C.执行系统 D.决策中心 10.西方国家的企业领导体制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从家长制领导到管理阶层的兴起的阶段 B.从单个“硬专家”领导发展到“软专家”集团领导的阶段 C.从集权制到多级领导的阶段 D.由直接职能制到事业部制的阶段 11. 对领导干部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是( ) A.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制度 B.完善民主监管制度 C.改革领导选拔任用制度 D.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12.领导体制中的分权制的优点主要是( ) A.统一政令,统筹兼顾 B.集中力量,计谋长远 C.分级治事,提高效率 D.协调一致,指挥灵活 13. 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这种领导结构模式被称为( ) A.单一型结构 B.层次型结构 C.矩阵型结构 D.直线型结构 14.决策权属于两个以上的负责人或领导集体,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的领导体制被称为( )

试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及其前景

试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及其前景 王俊莉* [摘要] 从国家权力的配置这一角度来说,司法独立是司法机关监督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宪法依据。从司法权的价值实现来看,司法独立可以避免司法机关和法官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背离公正原则。所以,为保障司法独立而设置的制度是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尽管各个国家对国家权力的配置有所不同,但在实现司法公正这一价值目标上则是相同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的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两个部分,分别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来行使,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向它负责、受它监督。所以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司法体制改革前景 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宪法对司法权和司法独立原则的规定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这种体制主要适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观念和权力配置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不仅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造成对法律的作用和功能在认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对法律的社会性和法律原则的科学性重视不够,使得司法制度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确立,现行司法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因此,司法机关的作用显著提高,改革司法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主体和公民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他们对经济利益以及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十分 *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三章:领导体制与改革)

第三章:领导体制与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领导体制的核心是()。 选择一项: A. 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B. 组织结构的设置 C. 领导层次与幅度 D. 人事制度 正确答案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2.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为宜。 选择一项: A. 五五律 B. 六四律 C. 三七律 D. 二八律 正确答案是:二八律 3.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 选择一项: A. 双重属性 B. 自然属性 C. 社会属性 D. 人文属性 正确答案是:社会属性 4.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组织结构。选择一项: A. 直线式 B. 职能式 C. 混合式 D. 矩阵式 正确答案是:直线式 5.()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选择一项: A. 直线式 B. 职能式

C. 混合式 D. 矩阵式 正确答案是:矩阵式 6.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集权制与分权制 7.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层级制与职能制 8.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完整制与分离制 9.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选择一项: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正确答案是: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领导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领导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权力腐败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私有制度与私有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 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重事式领导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管理理论。 目标原则是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组合与调整的第一原则。 经理制领导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产物。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是集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于一身的。 有效的团队应该做到在一个人的领导下用一个声音说话。 领导素质的提高特别依赖于领导实践,完全取决于领导实践。 一般说来,目标是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 危机对于组织来说既是一种毁灭,同时也是一种机会。 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是具有权变色彩的领导理论。 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配任务。成就感是领导激励方法中的一种内在的激励方法。 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 软专家是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他们的出现使专家式领导趋于成熟,它推动了领导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模拟测评法目前已经成为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挑选和训练领导与管理人员的重要方式。 电子政务的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 一般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大,成员之间的沟通就越困难。 物质文化是文化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性质直接决定文化结构的整体性。 在现代军事科技中如核子爆炸、推盘演习、电子模拟战等都广泛采用了模拟决策法。直线式的领导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 领导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领导人才问题是决定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个人的经验越丰富,他的直觉或预感就越准确。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发生各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及改革

第八章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及改革 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指中小学内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教育管理体制:指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管理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学校管理体制:指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外,包括学校人事,劳动,经费,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 校长负责制: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学校组织制度.这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制度,也是学校的一种决策制度. 1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答:1)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制度. 2)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 3)是发挥校长领导效能的重要保证. 4)决定着学校党政关系的正确解决. 2为什么说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制度? 答: 它规定了学校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等,涉及谁来领导和负责全校的工作,由谁来行使学校的决策权,指挥权的问题.因此,它直接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直接影响学校全局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办好学校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 1)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 2)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发挥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 3)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改革核心是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

4 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条件是什么? 答: 一人员素质条件 (一个良好的中小学领导班子要具备哪些素质)1)富有战略头脑和政策头脑2)团结合作3)精简干练4)人员素质结构合理5)富有权威6)作风民主,支持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 二上级领导条件. 校长和上级部门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三法规保障条件. 5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2)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行政的统一指挥作用. 3)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6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沿革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从实质上,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都是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的: 1)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 2)个人负责与集体负责的关系. 3)职责和权力的关系 4)领导与群众监督的关系.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5年第3期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李海青赵玉洁 摘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回顾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可以揭示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从过分理想化的党政分开思路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政关系模式,从更为注重经济民主到日益重视和发展多样化的政治民主,从强调更具工具色彩的法制到强调更具超越性与权威性的法治。结合改革形势,认真分析中央相关决策,对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可做如下研判:改革要秉持现实问题推动的原则,更为深入地推进政治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愈益关注执政党自身机构与制度的改革,以选择性集权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性手段。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关系法治选择性集权 作者李海青,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赵玉洁,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京100029)。 自1978年改革大幕开启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有必要较为系统地回顾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演进逻辑,并依据改革现实与中央顶层设计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向进行分析与研判。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历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已有多种观点,有的划分还颇为细致,但总体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划分的原则与依据不清晰,随意性较强;过于侧重改革措施的列举,关于各阶段改革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过于强调某些阶段之间的区别,对于各个阶段之间变与不变的复杂关系认识简单化。实际上,看似简单的对改革阶段的划分,需要对各阶段改革的条件、任务以及阶段演进的多重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基于改革具体条件、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在不同阶段上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将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至1986年是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与初步启动时期。建国之后陆续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特别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舆论先声。同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初步分析了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吸收了这次讲话的精神,正式以党的会议公报的形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0年8月18日,在现实改革与进一步思考基础上,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产生根源,再一次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与 — 89 —

科研论文-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摘要:科学体制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对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科学体制中国式“大科学体制” 科学体制化水平是衡量科学发展程度的尺度。因而科学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体制化。科学体制化是有关科学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进行科学交流的专业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交流会议的召开、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以及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的体制化实际上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 在我国,19世纪60年代中叶兴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了挽救垂亡的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科学技术引进,有了最初的有组织的科学技术活动,具备了科学体制化基本形态,为中国科学体制化作了初期的准备和奠基。 中国早期的科学体制是以中国科学社(1915)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学会,其自身的学术活动、对科学的倡导、唤起社会对科学的重视。中国科学社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为科学的体制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为体制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阶段为中国科学体制的探索阶段。 1928,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近代科技体制的开始。政府创办的机关、私人组织的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一种新的科学体制开始突破学会型建制脱颖而出,在中国科学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935,中研院评议会的成立标志着法国科学院型科学体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科学体制的基础。 总之,从晚清时期的科学传播,到以中国科学社为首的民间科学社团的陆续建立,再到中央研究院等官办研究机构的诞生,中国科学的体制化逐渐形成。

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

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 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载体,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具体地说,领导体制就是指领导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行使手中的权力。领导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领导体制中展开的。然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领导体制,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这种形式的普遍性与内容的特殊性的矛盾运动,内在地规定了领导体制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领导体制的二重性 纵观人类历史,领导体制的产生是人类领导活动的客观要求,凡是领导活动都离不开领导体制。所有社会系统的领导体制都有一个共同性,即都与生产力紧密联系,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都是核心的能动的社会关系,具有行使组织、指挥、协调、约束、控制的效力,沟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以及有效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划分等等。这种共同性就是指领导体制不受特定的具体社会制度影响,是领导体制的自然属性。 但是另一方面,领导体制又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直接相联系,这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的内容上。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同,领导体制的具体性质也就有很大差异。领导体制的这种与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紧密相关,维护并从制度上发展它们的属性,就是领导体制的社会属性。 在领导体制的二重性中,社会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是服务于社会属性的。 二、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 领导体制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领导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伴随人类领导活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大体上经历了原始自然式的领导体制、家长制领导体制、“硬专家”式领导体制、“软专家”式领导体制、专家集团式领导体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级领导体制。自建国以来,企业的领导体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这里主要从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变化,说明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来讲,我国企业的领导体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一长制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全部照搬苏联的企业管理体制,实行一长制。所谓一长制,就是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全权决定问题。党委是厂长的附属机构,主要是进行政治动员、思想教育。一长制的优点是厂长有职有权,说话算数,执行系统非常有效,工作效率高,规章制度严。缺点是厂长容易独断专行,形成家长制,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个长期受封建家长制影响的社会里,更容易形成家长制。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

行政领导体制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含义与属性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含义 所谓行政领导体制,就是指行政领导活动中,行政领导权限的划分和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行政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行政领导体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核心:各级各类行政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载体:各级各类领导机构的设置。 内容:行政领导者的领导层次与幅度。领导幅度的“二八律” 内容体现:为行政领导者的管理制度,即狭义上的人事制度。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属性 行政领导体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行政领导体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与普遍性。 社会属性:是指行政领导体制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本质由其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决定,其发展与完善受相应的经济基础的支持或者制约。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特征与作用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特征 行政领导体制除了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种根本属性之外,还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特征:系统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有助于协调各级各类行政领导机构。 第三、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行政领导者。 第四、有助于建立行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 第五、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增强行政领导活动的效率与活力。 第六、有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行政领导体制的结构与类型 直线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混合式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含义 优点 缺点 集权制 指一切重大问题的最后决定权都集中在上级行政领导机关与领导者,下级行政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必须完全按照上级的指示或占办事的行政领导体制。 政令统一 标准一致 指挥方便 令行禁止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1)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学号:1243001259110 姓名:巢双晶 分校:岳阳电大 教学点: 指导教师:荣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此页由学生填写)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目录 一、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体制沿革 (7) 二、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7) (一)选任方式单一 (7) (二)官本位遗失依旧存在 (8)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8) (四)没有退出机制 (8) (五)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8) 三、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方向 (9) (一)理清管理层次 (9) (二)构建产权代表和经理人筛选机制 (9) (三)资格和职务分开管理 (9) (四)改革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 (10)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学习 (10) (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 (10) 四、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10) 五、总结 (11) 参考文献 (11)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国有企业里最主要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并由代表全民利益的人民政府来集中行使所有权。这种情况下,选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的企业管理仍存在各种弊端,因此也迫切需要国有企业进行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一、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沿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国有企业就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与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其生产经营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以保证实现国家特定的政治目标;另一方面为确保国有企业社会功能的实现,国家又赋予国有企业以法律上的特权,并享有国家的优惠待遇。虽然目前国有企业不足全国经济总量的50%,但它始终控制着能源、交通、电讯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并在国家经济晴雨表上占据着支配地位。所谓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是指国有企业中领导机构设置、人事隶属关系、管理权利划分、干部培养选用、绩效评价、激励约束等具体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体质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着深刻变化。 国有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体制的演变和变革既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思想、企业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又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由低到高、由粗放到集约的变化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全盘学习苏联模式,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企业领导也由政府任命或者委派,所有管理和经营决策都要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政府性、组织性和集权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摸索中改革,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体制也逐渐破冰,在不断尝试改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较为完善的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 三、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党管理干部和政府直接管理企业,虽有它积极的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化,原有的管理体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经过多次改革调整,我国很多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的管理制度,走上正轨。但也有相当多的企业改革不彻底,仍旧存在,对内:政企部分、资源浪费、效率地下;对外:缺乏市场竞争里,甚至还有的还在依赖政府保护,输血生存。改革20多年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一直在政府过度干预和企业内部人控制之间摆动,其原因归根究底是人的关系改革滞后于资产关系的改革。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简论我国警察体制改革的探讨

简论我国警察体制改革的探讨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警察体制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体制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影响公安职能发挥。文章通过介绍、分析现行体制及其存在的弊端,对我国警察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论文关键词]警察体制改革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没有关于我国的警察体制的明确规定,有关警察体制的内容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警察体制是以公安机关为中心,分设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司法警察机关、武装警察的体制,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本文拟从警察体制狭义的范畴即公安机关体制来展开。 一、我国现行警察体制 警察体制是指某一国家警察的体系或整体特点,是一个国家关于警察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警察编制确定的制度。警察体制是国家机构领导体制的重要方面,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警察体制,是由该国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国家间相互影响等因素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领域逐步开放,我国原有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同时,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的展开,人权观念的强调,警察机关的角色与职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明确公安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标志着现行的公安体制正式形成。1995年《人民警察法》的颁布施行进一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我国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 二、我国现行警察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目前的警察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建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和改进,成为目前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模式。这种警察体制充分保证了党委的领导,有利于获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有机结合了中央集权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的统一,既便于领导指挥,加大执法力度,又利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确定工作重点,但在实践中却暴露出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形成警力“真空地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封锁被逐渐打破,人、财、物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犯罪的流动性、跳跃性、复杂性也随之日益增大,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犯罪、侦破经济犯罪、堵截各种重大逃犯的斗争中,都需要跨地区警力资源的协调和运作。而以块为主囿于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割,致使警力难以有效整合,警务工作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在区域边缘结合部之间形成了警力的“真空地带”,难以对动态社会治安实施强有力的控制。 (二)刑事执法地方保护主义仍存在 以块为主的体制使警察机关的机构编制、人事任免、财务经费等方面都由地

现代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

现代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 领导体制,就是指领导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实施领导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指领导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行使手中的权力。领导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领导体制中展开的。作为领导活动正式结构的领导体制,是实现领导的工具,是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载体,是领导活动的内在机制,在领导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领导体制在现代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个组织要取得领导的成功,除了高素质的领导者、结构合理的领导集体外,还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体制。领导体制是关系到领导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它的科学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领导效能。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领导者个体和群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受制于领导体制。 (一)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正常进行的制度保障 领导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复杂的领导活动仅靠领导者个人或领导集体是难以进行的,只有建立一定的领导体制,把各级各类的领导机关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领导工作系统,才能保证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领导机构没有一定的领导体制为依托,领导行为就无法实现,领导作用也就无从发挥。因此领导体制是一切领导活动组织、协调的枢纽,是领导意图、作用实施的物质载体,也是领导活动能否正常运行和运行机制效能高低的客观依据。 (二)领导体制是领导者同社会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合法证明 领导体制是领导者同社会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实体。领导者实施其领导活动既要在一定的微观领导体制内进行,又要同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并发生作用,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即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组织总是需要一定的、具体的人代表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发生各种联系,包括信息交流、互惠协作、关系协调和矛盾处理,都要以自身组织为实体,以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此时,作为代表人的领导者其代表资格是由领导体制赋予的,只有这样才会被社会所接受,才能代表组织与外界进行交往。因此,领导体制是领导者权威合法化的保证,是领导者进行有效领导的重要基础。 (三)领导体制是决定领导效能高低的重要变量 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一定的领导体制内进行的。领导体制作为根本性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作为领导活动主体 二、现代领导体制的变迁 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领导体制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般说来,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关系产 生了新的变化,领导体制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领导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几个发展阶段。 (一)原始自然式的领导体制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领导体制的雏形,它是建立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和没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原始社会经历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其社会组织大体有三个层次:氏族是基层组织,由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组成胞族,再由几个胞族组成为部落,在部落基础上扩大而形成部落联盟。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部落联盟议事会构成了原始社会的领导体制,氏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则是原始社会的领导人。这种原始民主制的领导体制,实际是一种通过自然组合和依靠习俗调整来维持的自然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分工的发展社会组织也复杂了,原来的领导体制就显得不适应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