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焦点释疑千呼万唤始出来!8月1日正式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终于压轴正式公布!

大家一直非常关注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将对今后的设计和施工带来哪些影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副总工/研究员李向东老师(文中“笔者”)曾在其个人微信号“木子暖通”中发布过“《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百问”,对新标准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解读,得到不少朋友的反馈。此次,《暖通空调》杂志社特别邀请李老师针对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再梳理,希望有助于大家对标准的理解和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李老师在“百问”中的解读,还是本文的“释疑”,都是仅作为参考。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知道,即使是规范编制专家的答复,也不能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工程设计的依据只能是正式出版的规范条文、以规范组名义的书面答复和当地消防局的解释等。

加压送风部位

标准/规范原文

3.1.3.第1款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1) 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2) 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3.0㎡。释疑:不设防烟系统的意思,就是没有自然通风条件的楼梯间也可以不设置送风系统。

标准/规范原文

3.1.3.第2款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释疑: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无论楼梯间是否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均应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指在走道进入前室的门口上方,设置类似于风幕的送风口,风口长度宜较门宽各超出100mm。“正对前室入口”指针对走道至前室的疏散门门口。分别如图:

关于剪刀楼梯间

标准/规范原文

3.1.5第2款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释疑:在“百问(1)”中,笔者曾回复:“只要是剪刀楼梯,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都要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无论楼梯间、前室是否具备自然通风条件。”

笔者在交流会上曾与规范编制组专家交流过这个问题,专家给出的答复也是,只要是剪刀楼梯间,均设送风系统。

此条反馈意见很多,影响较大,笔者又仔细研读规范条文,得出的结论是,此条仍与旧规范一致,即仅限于三合一前室,即新标准所说的“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的情况下,剪刀楼梯间的两部楼梯及其三合一前室需要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而剪刀楼梯间分设前室、或者剪刀楼梯间共用前室而消防电梯独立设置前室、或者剪刀楼梯一侧设置独立前室、另一侧设置合用前室的情况下,剪刀楼梯间、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均可以自然通风。

标准/规范原文

3.1.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 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

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

释疑:此条中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是完全并列的,而“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的情况即“三合一前室”是例外。“三合一前室”明确要求,不能采用自然通风。

如按“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的字面理解,则不存在共用前室自然通风这一做法。关于地下楼梯间

1

地下楼梯间自然通风问题标准/规范原文

3.1.6 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 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3.2.1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10m 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 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0㎡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 层。

释疑:此两条主要焦点在于,地下楼梯间是否仍可采用自然通风。

第3.1.6条界定在封闭楼梯间,结合《建规》GB50016-2014第6.4.4条对地下楼梯间要求:

第3.1.6条应理解为:不能满足自然通风的、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的地下封闭楼梯间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当地下楼梯间满足3.2.1条时,封闭楼梯间也是可以自然通风的。也就是不大于10m时,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的可开启外窗;大于10m时,设置不小于2.0㎡可开启外窗、且不能全部设置在顶层。两条矛盾之处在于,仅地下一层楼梯间需设1.2㎡外窗,大于一层不大于10m的地下楼梯间时,反而设置1.0㎡外窗即可。笔者理解,3.1.6条的重点是直通室外的疏散门可作为自然通风口。

至于地下楼梯间可开启外窗的形式,一是某些楼梯间可在地下部分梯段处开设外窗;二是窗井形式。规范并未排斥窗井形式,只要窗井的

开窗面积、开启装置高度等满足要求,笔者认为窗井自然通风未尝不可。

2

关于地上地下楼梯间共用加压送风系统标准/规范原文

3.3.4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且地下部分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共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按本规范第3.

4.5 条的要求分别计算地上、地下部分的加压送风量,相加后作为共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

2 应采取有效措施分别满足地上、地下部分的送风量的要求。

那么,对于住宅来说,住宅投影部分的地下一般是储藏室,其周围是车库,是否满足本条要求,可以地上地下共用加压送风系统?

释疑:住宅储藏室可认为满足本条要求。当地下为商业、餐饮、娱乐等功能性房间时,地下部分楼梯间应采用单独送风的方式。

加压送风口形式

1

前室应每层设置常闭风口,计算加压送风量时,按开启3层计算,如果前室只有1~2层,如何计算?

释疑:按实际相应楼层数计算。

2

对于地下只有1~3层,需要设置加压送风的前室或合用前室,是否可采用常开风口?

释疑:采用常开风口,虽然风量分配上没有问题,但常闭风口具有手动开启、远程开启、自动开启等开启方式,开启信号传至消控室显示。阀门开启,同时联动送风机开启。如采用常开风口,则仅具有风口送风功能,常闭风口具有的功能就丧失了。

3

楼梯间可否采用自垂百叶风口

释疑:不建议采用自垂百叶风口。自垂百叶也属于常开风口,因送风系统启动时风口不需要电信号开启,仅需通过送风系统气流吹开。但自垂百叶损失了风机的压头,平时其关闭并不严密,无法起到防止烟囱效应的作用;另外,自垂百叶无法进行风量调节。

建议楼梯间采用双层百叶风口或单层百叶带调节阀风口。

4

首层扩大前室是否也要设常闭式加压送风口?

释疑:从防火机理上来说,前室是人员自房间、走廊向疏散楼梯逃生的中间缓冲通道,设置防烟系统,是为了保证人员疏散安全。首层扩大前室,是人员从楼梯间向室外疏散的通道,外门不是防火门,此处设置加压送风,也难以维持应有压力。因此,首层扩大前室没必要设置加压送风口。

5

计算送风口风速时,是否考虑风口有效面积系数,如何考虑?

释疑:可不考虑。

防排烟风机设置

1

“送风机的进风口应直通室外”指什么?

释疑:当机房外墙设百叶风口,送风机应采用风管与百叶风口接驳,不得自机房内吸风。

2

当进风口与排烟口不在一个面上时,是否还有距离要求?

释疑:当设在不同朝向的墙面上,且进风口设在该地区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时,可以没有距离要求。

3

进风管道可否与平时通风系统合用吸风管道?

释疑:加压送风系统的进风管道宜单独设置,不宜与平时通风系统的进风管道合用。

4

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是否允许和补风机房、空调机房合用?

释疑:专用机房指满足《建规》第6.2.7条: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防火隔墙和1.5h的楼板、采用甲级防火门。

送风机可以和补风机、空调机组、平时通风机合用机房,机房必须满足上述要求。严禁和排烟风机合用机房。

5

排烟风机可否和送排风机房、空调机房合用?

释疑:可以。排烟风机房严禁和加压送风机房、补风机房合用。

6

加压送风机是否还可以设置在屋顶,设置在屋顶时,是否需要设置在专用的机房?机房设置要求和室内是一样的吗?

释疑:送风机宜设置在系统的下部,当条件不具备时,还是可以设置在屋顶的。

当设置在屋顶时,风机应设在专用机房内,这主要是防止长期风吹日晒,风机及其电器装置老化、失效。

根据GB/T 50353—200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层高2.2m 及以上的算全面积,层高2.2m以下的算1/2面积。

所以,即使屋顶风机房层高不足2.2m也要计入建筑面积;另外,屋顶设备机房的面积不应超过屋顶面积的25%,否则,要计入建筑层数。以后设备专业在报规前就要给建筑专业提屋顶风机房了!!

防排烟风管设置

1

新标准对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补风系统、排烟系统风管均提出了不同的耐火极限要求,应采用什么材质风管?

释疑:根据GB/T 17428—2009《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的测试方法,0.5h后试验炉的温度已经达到850℃左右,而普通钢材500℃即

发生变形,不能保证风管的完整性。请参考笔者微信号“木子暖通”中文章“风管系统选择与安装(三)关于钢板风管的耐火极限”。

市场上部分复合风管(如玻镁风管),据目前厂家资料,其排烟风管仅进行了燃烧性能试验,满足GB 8624—2012《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即整体不燃A级要求,但未见耐火试验报告。在见到报告前,笔者认为其不满足新标准相应耐火极限的要求。

根据目前资料,符合耐火极限要求的防排烟管道只能采用防火风管。GB 50243—2016《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4.2.2条,有关防火风管的条文说明:

防火风管主要应用于建筑中的安全救生系统,是指建筑物局部起火后,仍能维持一定时间正常功能的风管。它们主要应用于火灾时的排烟和正压送风的救生保障系统,一般可分为1h,2h,4h等不同要求级别。我们把应用于防止排烟系统高温引发电气线缆及其他易燃物次生火灾的风管称为排烟防火风管,把用于避难空间与安全通道送风系统、能满足设计与消防耐火极限时间的风管称为正压送风防火风管。

国标图集《07K103-2 防排烟系统设备及附件选用与安装》附录,给出了一种防火风管——火克(Hawk)纤维增强硅酸盐板,耐火极限可以达到2h,3h。有自撑式、钢板风管包覆两种制作方式。

另一种防火板——波特板,耐火极限1~4h,其材料成分中60%以上与花岗岩的主要成分相同,厚度6~15mm。

固定窗设置

标准/规范原文

3.3.11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顶部设置不小于1㎡的固定窗;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5 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的固定窗。

1

固定窗的作用

释疑:为给灭火救援提供一个较好的条件,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不延误灭火救援时机,应在楼梯间的顶部设置可破拆的固定窗以及时排出火灾烟气及热量。

2

部分地下楼梯间、建筑下部数层增加的疏散楼梯,可能不具备开窗条件,如何处理?

释疑:只能让建筑修改方案,满足开窗条件。

3

超高层在避难层分区转换的楼梯间,如何设置固定窗?

释疑:只能说,确实是个问题。

标准/规范原文

4.1.4 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规范第4.4.14~4.4.16 条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

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的丙类厂房(仓库);

2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

3 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 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60m 的走道;

5 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注:当符合本规范 4.4.17 规定的场所时,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作固定窗。

4

这些区域不靠外墙或屋顶时,如何设置固定窗?

释疑:修改建筑方案,使得这些区域具备外墙或屋顶条件。

系统设计风量与计算风量

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排烟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该系统计算风量的1.2倍。系统的设计风量是否指风机风量,还是选择风机时在1.2倍基础上再附加漏风系数?

释疑:系统的设计风量用来选择风机,就是风机的额定风量。

2

计算风道截面、风口尺寸时,按系统设计风量还是计算风量?

释疑:按计算风量。

关于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

标准/规范原文

3.4.2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应由本规范第3.4.5~第3.4.8 条的规定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 时,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应按计算值与表 3.4.2-1~表 3.4.2-4 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1

表3.4.2-1~表3.4.2-4应用注意事项

释疑:

1)系统高度≤24m时,直接根据计算结果确定风量。

2)不同系统高度,采用线插法选取风量。

3)表中计算标准是按每层一樘2.0m×1.6m的双扇门,当采用单扇门时,查表数值乘以0.75系数。

4)楼梯间设置了一樘疏散门,而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也都是只设置了一樘疏散门。

5)楼梯间疏散门的开启面积和与之配套的前室的疏散门的开启面积应基本相当。

6)首先要根据第3.4.5~第3.4.8 条的规定计算风量,再与表格数据比较,取其大者,作为计算风量。

2

对于有多个门的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风量如何确定?

释疑:根据第3.4.5~第3.4.8 条的规定计算风量,再与表格数据比较,取其大者,作为计算风量。

3

住宅通常多个户门直接开向前室,如何计算送风量?

释疑:对于有多个门的独立前室,其送风量按前室门的个数计算确定。但住宅按1 个单扇门的面积确定。

4

计算加压送风量时,门洞风速如何界定,如前室是否包括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

释疑:楼梯间门洞风速:指通向楼梯间的疏散门开启时的风速;前室门洞风速:指通向前室的疏散门开启时的风速。

5

地下楼梯间送风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1,是否不用考虑地下的层数?

释疑:当地下楼层数多时(≥3层),建议N1=2。

6

计算送风量时,窗缝或电梯门缝如何考虑?

释疑:楼梯间窗缝或合用前室电梯门缝的漏风量,对总送风量的影响很小,在工程的允许范围内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防烟分区划分

1

挡烟垂壁高度计算

释疑:

1)有吊顶,且吊顶为封闭吊顶,挡烟垂壁自吊顶算起。

2)有吊顶,且吊顶为格栅式、孔板式等非封闭吊顶(开孔均匀,开孔率>25%),挡烟垂壁自梁底算起。

3)当吊顶开孔不均匀或开孔率≤25%时,挡烟垂壁应自梁底设置,向下穿过吊顶,吊顶下高度应满足4.6.2要求。

4)结构梁作为挡烟垂壁:通常的结构梁都是井字形布置,绝大部分梁高都是一致的,井字形之间的面积很小,即使梁高满足挡烟垂壁高度要求,也不能作为挡烟垂壁使用。只有当防烟分区边界有较其他区域突出的结构梁、且高度满足4.2.2要求时,方可作为挡烟垂壁使用。

敞开楼梯间外窗可否作为走道自然排烟口?

释疑:设置排烟设施的建筑内,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应设置挡烟垂壁等设施。

设置挡烟垂壁后,如走道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就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可开启楼梯间外窗不能作为走道自然排烟口。

3

防烟分区最小面积

释疑:防烟分区的面积过小,会使储烟能力减弱,使烟气过早沉降或蔓延到相邻的防烟分区。规范并未规定防烟分区的最小面积,笔者认为,防烟分区划分原则为:

1)尽可能接近最大允许面积;

2)各防烟分区面积尽可能接近;

3)防烟分区宜形状规则,尽量避免狭长、曲折的防烟分区形状。

新标准4.6.3条条文说明:对于建筑空间净高小于等于6m 的场所,如果单个防烟分区排烟量计算值小于15000 m3/h,按15000 m3/h 取值为宜。

逻辑防烟分区

释疑:当室内净高大于9m时,室内仍需划分防烟分区,分区面积要满足本条规定,当防烟分区之间不设置挡烟垂壁等挡烟设施,防烟分区形成了“逻辑防烟分区”。计算排烟量、排烟口、以及排烟风机设置均需按已划分好的防烟分区进行。

中庭排烟设计

1

“中庭”定义

释疑:

1)新旧建规、高规、新防排烟标准中都没有“中庭”的定义。

2)JGJ 67-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第4.1.8 条,办公建筑的门厅应符合下列要求:有中庭空间的门厅应组织好人流交通,并应满足现行国家防火规范规定的防火疏散要求。

该条的【条文说明】:大型写字楼、商务办公楼和公寓式、酒店式办公楼对门厅要求更高,在空间上有的设置了中庭…

可见,《办公建筑设计规范》对于通高的门厅认为就是中庭。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 ▼▼▼▼▼▼▼▼▼▼▼▼▼▼▼▼▼▼▼▼▼▼▼▼▼▼▼▼▼▼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重要消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 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 章和7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 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 号,邮政编码: 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 标准G B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 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参编单位: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泰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长春阔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王炯张洁玉寿炜炜刘激扬沈纹张磊 马恒李彦军朱鸣夏令操刘文利徐稳龙尹航? 周强韩峥王钊彭琼朱晔盛袁昕廖坚卫? 张兢刘卫江李德品盛伟军刘建宏黄德祥 主要审查人:罗继杰倪照鹏刘国祝马伟骏周敏金丽娜王厚华 张旭赵克伟易岚薛亚群祁晓霞张兴权张树平 条文说明 编制说明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经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1月20日以第1741号公告批准发布。

2018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如何备考

2018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如何备考 防排烟新规,千呼万唤始出来。 而留给各位考生的备考时间也只剩下百余天,再加上新教材也在该新规范正式实施前20天刚刚出版“面世”,很多考生都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这一块到底会怎么考?在接下来的准备中究竟要怎么学?要弄清怎么考怎么学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本文将从4个方面内容给考生一个明细的知识解读: 第一:面对新教材、新规范,我们如何应对? 第二:新教材修订的重要考点变化? 第三:新规范强制性条款要求 第四:新规范和老规范的内容变化对比 首先,面对新教材、新规范,我们如何应对? 只要我们做到:对照规范,咬紧教材,紧扣大纲,掌握重点,则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压力。 新规范报批稿和最终实施稿内容之间有些细微的差异,而新教材由于早于新规范实施时间出版,和新规范实施稿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吻合”,因此我们大胆的预测,今年的防排烟内容不会很深很难。但同时,必须强调一点:由于新规范的出台,那么这一块的分数势必会比往年有所增加,这一点要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我们学习的重点要倾向于,新教材和新规范都做了重要修订的部分。 那么接下来这一块的学习中,我们只需要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重要变化内容加以强化学习就可以了。下面第二个问题,我来说说重点变化。 第二:新教材修订的重要考点变化?

教材是纲。教材内容变化相对于规范内容的变化更加重要一些,我们要做重点掌握。下面对教材中重要考点的变化做出总结。 1、防烟分区面积 16版教材P85:防烟分区不宜大于2000㎡,长边不应大于60m.当室内高度超过6m且具有对流条件时,长边不应大于75m。 18版本教材P94: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当空间净高小于等于3.0m时,不应大于500㎡;当空间净高大于3.0m、小于等于6.0m时,不应大于1000㎡;当空间净高大于6.0m、小于等于9.0m时,不应大于2000㎡。 新的烟规4.2.4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4.2.4的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注:1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 2当空间净高大于9m时,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3汽车库防烟分区的划分及其排烟量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的相关规定。 解读:规范对防烟分区面积做了细化,同时表格中没有18版新教材中修改的小于等于9m的要求,所以按照规范,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这样的: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当空间净高小于等于3.0m时,不应大于500㎡;

一级消防工程师知识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缺陷项目划分

一级消防工程师知识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缺陷项目划分 建筑防排烟系统缺陷分为严重缺陷项(I)、重缺陷项(II)、轻缺陷项(III)。系统验收合格判定的条件为:A=0,且B≤2,且B+C≤6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今天分享建筑防排烟系统缺陷项目的划分。 一、严重缺陷项(I) 系统的设备、部件型号规格与设计不符,无出厂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符合国家市场准入制度规定的文件,定为A类不合格。 下列任一款功能及主要性能参数要求不合格的,定为A类不合格: 1. 机械防烟系统验收 (1)送风机应能正常手动启动和停止。 (2)送风口应能正常手动开启和复位,阀门关闭严密。 (3)送风口的开启和送风机的启动应符《烟规》5.1.2、5.1.3的规定。 (4)各部件、设备动作状态信号应在消防控制室显示。 (5)选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末端所对应的送风最不利的三个连续楼层模拟起火层及其上下层,封闭避难层(间)仅需选取本层,测试前室及封闭避难层(间)的风压值及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值,应分别符合《烟规》3.4.4和3.4.6规定,且偏差不大于设计值的10%。对楼梯间和前室的测试应单独分别进行,且互不影响。测试楼梯间和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时,应同时开启三个楼层的疏散门。 2.机械排烟系统的验收 (1)排烟风机应能正常手动启动和停止。 (2)排烟阀或排烟口应能正常手动开启和复位,阀门关闭严密。

(3)排烟阀或排烟口的开启和排烟风机的启动应符合《烟规》5.2.2、5.2.3、5.2.4的要求。 (4)活动挡烟垂壁应能正常手动开启和复位。 (5)活动挡烟垂壁开启到位的时间应符合《烟规》5.2.5的规定。 《烟规》5.2.5:活动挡烟垂壁应具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和现场手动启动功能,当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内联动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活动挡烟垂壁, 60s以内挡烟垂壁应开启到位。 (6)补风机的启动应符合《烟规》5.2.2的规定。 (7)各部件、设备动作状态信号应在消防控制室显示。 (8)开启任一防烟分区内的全部排烟口,风机启动后测试排烟口处的风速,风速风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偏差不大于设计值的10%。 (9)设有补风系统的场所,应测试补风口风速,风速、风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偏差不大于设计值的10%。 3.自然通风及自然排烟设施验收 (1)自动排烟窗应能正常手动开启和复位。 (2)自动排烟窗开启完毕的时间应符合《烟规》5.2.6的要求。 《烟规》5.2.6:自动排烟窗可采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和温度释放装置联动的控制方式。当采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时,自动排烟窗应在60s 内或小于烟气充满储烟仓时间内开启完毕。带有温控功能自动排烟窗,其温控释放温度应大于环境温度30℃且小于100℃。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重点知识汇总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重点知识汇总 一、系统分区1.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2.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3.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且地下部分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共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二、防烟系统形式1.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2.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 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4. h≤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h≤100m的住宅建筑1)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 3)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4)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上款规定。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2)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6. 避难走道1)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2)避难走道一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30m或者避难走道两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60m时,可仅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强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强条 3.1.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5(2)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3.2.1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m2的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 3.2.2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m2,共用前室合用前时不应小于3.0m2。 3.2.3采用自然通风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m2。

3.3.1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性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3.3.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送风管道的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 3.3.11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顶部设置不小于1m2的固定窗。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m2的固定窗。 3.4.1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 4.4.1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4.4.2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防烟排烟系统重要考点

防排烟系统 理解:和热烟相关的都设上面,和送风(冷空气)相关的都设下面。 防烟系统设计 GB50016 <8.5.1>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 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 避难走道前室、避难层(间)。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 的公共建筑、厂房、仓库和建筑高度不大于100m 的住宅建筑,当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1 前室(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敞开的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合用前室):见图集 2 前室( 合用前室)具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外窗的面积满足自然排烟口的面积要求。 [注]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的自然通风外窗面积 ≥2m 2;合用前室≥3m 2。 《烟规》:(住宅类100m 分界;非住宅类50m 分界) 3.1.1 建筑高度≤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建筑高度≤100m 的住宅,其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孟川:前室和楼梯间只要满足条件都可以自然通风) 3.1.2{较低建筑} 建筑高度≤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建筑高度≤100m 的住宅,当前室(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送风口设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3.1.3 建筑高度>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建筑高度>100m 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不论有无外窗必须用机械送风) 3.1.5 当防烟楼梯间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楼梯间应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前室可不设送风设施,但合用前室应设送风设施。 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与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解读一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解读一 本人从事暖通设计十多年,根据新的标准及结合工程实际对标准进行解读,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往指正。《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下文中简称为《标准》。2018.8.12 1.《标准》3.1.3中的第2条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当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时需满足前室的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送风口设置在顶部是想形成风幕隔断烟气,设在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想通过送风阻止烟气侵入前室,这个前室入口是指从走道或房间进入前室的那个口,而不是从前室进入楼梯间那个口,这个住宅较难满足,一方面有的住宅开向前室的门多,另一方面住宅层高小于3m而不能设置顶送式风口,所以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楼梯间也需加压送风。 2.《标准》 3.1.4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这条有别于之前的做法,只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在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墙上加余压阀的做法不适用于地下了。因此强调了地下部分的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也需加压送风。 3.《标准》3.1.5中的第1条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

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住宅的前室一般是一个以上的户门不满足此条,所以前室也得加压送风而不能采用之前的通过余压阀向前室送风。 4.《标准》3.1.5中的第2条和第3条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解读:下图这种做法均不适用于以上两条,即不能采用通过余压 阀向前室送风,这样就增加了竖井面积。 5.《标准》3.1.6中的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面积不小于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解读:这个比之前规范更细化了,只有地下一层的楼梯间可采用开门或开窗的方式就不需要做机械加压送风来防烟了,门或窗面积不小于1.2㎡。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精选文档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 符号 3 防烟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自然通风设施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4 排烟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防烟分区 自然排烟设施 机械排烟设施 补风系统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5 系统控制 防烟系统 排烟系统 6 系统施工

一般规定 进场检验 风管安装 部件安装 风机安装 7 系统调试 一般规定 单机调试 联动调试 8 系统验收 —般规定 工程验收 9 维护管理 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

1 总则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 防烟系统 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排烟系统 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 ▼▼▼▼▼▼▼▼▼▼▼▼▼▼▼▼▼▼▼▼▼▼▼▼▼▼▼▼▼▼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防烟系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自然通风设施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4 排烟系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防烟分区 4.3 自然排烟设施 4.4 机械排烟设施 4.5 补风系统 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5 系统控制 5.1 防烟系统 5.2 排烟系统 6 系统施工 6.1 一般规定

防排烟系统技术交底

防排烟系统 技术交底 编制: 审核: 审批: 陕西百威消防安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施工准备 (2) 2.2 主要机具 (2) 2.3劳动力配备: (2) 三施工工艺 (3) 3.1施工顺序 (3) 3.2施工主要方法 (3) 3.2.1镀锌钢板风管制作加工 (3) 3.2.2风管支、吊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3) 3.2.3风管安装 (3) 3.2.4排烟风机的安装 (3) 3.2.5各类阀门的安装 (3) 3.2.6排烟口的安装 (3) 3.3防排烟系统的调试 (3) 3.4质量记录 (3)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榆林市第一医院二期住院综合楼工程 工程地点:榆林市高新产业园区内 监理单位:陕西信远建设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榆林市第一医院 建筑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层数:地下二层,地上二十一层 二施工准备 2.1安装现场的清理检查安装部位的障碍物已清理,地面无杂物。土建供的标高基准线已画好,经核对无误。检查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准确,如有问题提前解决。 2.2 主要机具 台钻,电锤,手砂轮,手电钻,电焊机,管钳,手锤,钢锯,扳手,射钉枪,倒链,电气焊,钢卷尺,平尺,角尺,油标卡尺,线坠,水平尺。 2.3劳动力配备: 根据工程工期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劳动力计划,作到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配备的施工员、电工、焊工等应持证上岗。 2.4 编写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组织施工人员根据工程特点进行交底和培训,使每个操作者应熟知技术、质量、安全消防的要求。

2.5 应按设计要求,在施工现场配备用的规程规范、图册、工艺要求、质量记录、表格及各种有关文件。 三 施工工艺 3.1施工顺序 3.2施工主要方法 3.2.1镀锌钢板风管制作加工 本工程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安装,风管厚度有0.5mm 、0.75㎜两种规格。 工艺流程:图纸分解→放样→剪切→倒角→翻边→压十字筋→压法兰→咬合→上角→修整成型→角钢加固→核对制作图→检验入库 1) 关键工序:放样、下料、组合成型为风管制作的重点工序,为质 量控制重点。风管观感为质量控制的另一重点。 2) 施工要点: 风管加工时,应注意克服胀管、豁口,钢板拉裂等导致严重漏风的通病出现,减小漏风率,保证漏风量≤5%的总风量; 应注意克服风管法兰与风管轴线不垂直,影响观感的通病出现。 风管制作完后应按国家规范对其尺寸精度和观感进行验收。 3.2.2风管支、吊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水平安装,直径或长边尺寸小于等于400mm ,间距不应大于 4m ;大于400mm ,不应大于3m 。螺旋风管的支、吊架间距可分别

苏州《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疑难问题解答

苏州《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疑难问题解答 问题1:公式3.4.6 中N1 的取值 解答:地上楼梯间,大于24m,N1 取3,小于24m,N1 取2;地下楼梯间,不管多少层,N1 都取1;前室,3 层以内,N1 取层数,3 层以上,N1 取3。 问题2:自然防烟的窗户要求 解答:楼梯间和前室采用自然防烟时,外窗的面积均为可开启面积,也就是玻璃的面积,而非有效开启面积,开窗形式不限。因为楼梯间和前室的目的是防烟,而非排烟,火灾不会发生在楼梯间或前室,无需采用有效开窗面积。 问题3:关于固定窗的定义 解答:固定窗一定是外窗,应设置在外墙或屋顶,且平时不可开启。规范中关于固定窗的要求,均来自一线部队的意见,满足实战需求。 问题4:关于防烟和排烟的分段高度 解答:规范中的50m 和100m 均为服务区间的高度,而非建筑高度。如公建地上48m,地下5m,地上+地下大于50m,则需要分段排烟。另外,如风机未放置在服务区间,风机的压头要考虑非服务区间的损耗。 问题5:地上房间面积小于500㎡无需补风 解答:无论房间排烟量多大,无论房间的门是否为防火门,无论房间是否为内区,只要面积小于500㎡,均不需要补风。因为房间面积小,疏散快,另外,根据实验,连续排烟1 小时,不会形成太大的负压。地下走道或房间若采用机械排烟,均需设置补风。 问题6:上悬窗的使用 解答:房间面积小于200㎡时,自然排烟可以采用上悬窗,房间面积大于200㎡时,不能采用上悬窗,因为上悬窗不利于烟气排出。 问题7:负担不同净高场所排烟量的计算 解答:净高6m 及以下场所的排烟量为A,净高6m 以上场所的排烟量为B,其中A 为同一防火分区中任意两个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之和的最大值,B 为最大的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A 和B 取大值为系统排烟量。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详]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焦点释疑千呼万唤始出来!8月1日正式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终于压轴正式公布! 大家一直非常关注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将对今后的设计和施工带来哪些影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副总工/研究员李向东老师(文中“笔者”)曾在其个人微信号“木子暖通”中发布过“《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百问”,对新标准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解读,得到不少朋友的反馈。此次,《暖通空调》杂志社特别邀请李老师针对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再梳理,希望有助于大家对标准的理解和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李老师在“百问”中的解读,还是本文的“释疑”,都是仅作为参考。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知道,即使是规范编制专家的答复,也不能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工程设计的依据只能是正式出版的规范条文、以规范组名义的书面答复和当地消防局的解释等。 加压送风部位 标准/规范原文 3.1.3.第1款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1) 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2) 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3.0㎡。释疑:不设防烟系统的意思,就是没有自然通风条件的楼梯间也可以不设置送风系统。 标准/规范原文 3.1.3.第2款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释疑: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无论楼梯间是否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均应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指在走道进入前室的门口上方,设置类似于风幕的送风口,风口长度宜较门宽各超出100mm。“正对前室入口”指针对走道至前室的疏散门门口。分别如图: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 ▼▼▼▼▼▼▼▼▼▼▼▼▼▼▼▼▼▼▼▼▼▼▼▼▼▼▼▼▼▼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 注:1表3.4.2-1?表3.4.2-4的风量按开启1个2.0m×1.6m的双扇门确定。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系数0.75计算。 2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层,共开启三层的风量计算。 3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3.4.3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1.0m/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3.4.4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 2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 3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最大允许压力差应由本标准第3.4.9条计算确定。 3.4.5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Lj =L1 + L2 (3.4.5-1) Ls =L1 + L3 (3.4.5-2) 式中:Lj——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s——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 L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 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 3.4.6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L1= AkvN1 (3.4.6) 式中:Ak——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2),对于住宅楼梯前室,可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 v——门洞断面风速(m/s);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均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均不应小于0.7m/s;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只有一个开启门的独立前室不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当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 ;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而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0.6 ( Al/Ag+1)( m/s);Al为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2);Ag为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m2)。 N1——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当地上楼梯间为24m以下时,设计2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2;当地上楼梯间为24m及以上时,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 =3;当为地下楼梯间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1。前室:采用常闭风

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完整版

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 术标准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消防防排烟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防排烟通风审图要点 住宅建筑防排烟、 通风: 一类建筑、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应设防烟楼梯间。19层及以上的单元式住宅,12层及以上的通廊式 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应设防烟设施。总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面积大于50㎡且经常 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地下室内长度大于20M疏散内走道应设排烟设施。设置机械排烟的地下室应同时设送风系统,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防烟排烟设施应首先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进行防烟、排烟。当自然通风方式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机械防烟、排烟方式。 防烟分区内排烟口距最远 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米,两个排烟口之间距离不应大于60米.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应设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机械加 压送风防烟设施的风量、风压应按规范要求经计算确定。但当防烟楼梯已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独立前室可不设防烟设施。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口每隔 2~3层设一个,非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口每隔1~2层设一个。一般可采用自垂百叶风口600X400,前室和合用前室每层设一个送风口。 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风量应按版两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分别设置。塔式住宅设置一个前 室的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的风量:排烟风机负担一个防烟分区:≥60M3/h㎡;两个以 上: ≥120M3/h㎡;最大排烟量:60000M3/h,最小排烟量:7200M3/h。 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的加压送风量:<20层: 25000~30000 M3/h 20~32层: 35000~40000 M3/h 防烟楼梯间及其合用前室的分别加压送风量:<20层:防烟楼梯间16000~20000 M3/h,合用前室12000~16000 M3/h ,20~32层:防烟楼梯间 20000~25000 M3 /h ,合用前室 18000~22000 M3/h 。消防电梯前室的加压送风量: (上部各层前室不需设机械加压送风时,地下室前室可从防烟楼剃间通过余压阀600x200保持前室正压)<20层: 15000~20000 M3/h ,20~32层22000~27000 M3/h 。注:以上送风量数据 按每个加压间一个双扇门计,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 * 0.75。两个双扇门时,其风量* 1.5~1.75。 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其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量:<20层: 22000~27000 M3/h, 20~32层: 28000~32000 M3/h。 注:以上送风量数据按每个加压间一个2.0x1.6双扇门计,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X 0.75。两个双扇门时,其风量X 1.5~1.75。 中厅排烟:中厅体积 <1700M3,按每小时6次换气计算。中厅体积≥1700M3,按每小时4次换气计算,但不得小于102000M3/H。 金属排烟风道壁厚:风道长边<450mm: 0.5mm; 450~740:0.6 mm; 750~1500:0.8mm ; 1500~2000:1.0mm。需设机械排烟设施 且建筑高度不超过6米的部位,应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建筑面积不应超过500㎡。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设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机械排烟系统应与防火分区相对应。横向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在穿越处应有可自动关闭的280℃防火阀,竖向穿 越防火分区的

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防烟系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自然通风设施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4 排烟系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防烟分区 4.3 自然排烟设施 4.4 机械排烟设施 4.5 补风系统 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5 系统控制 5.1 防烟系统 5.2 排烟系统 6 系统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进场检验 6.3 风管安装

6.4 部件安装 6.5 风机安装 7 系统调试 7.1 一般规定 7.2 单机调试 7.3 联动调试 8 系统验收 8.1 —般规定 8.2 工程验收 9 维护管理 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1.0.3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0.5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防烟系统 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1.2 排烟系统 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2.1.3 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 无送风井道,采用风机直接对楼梯间进行机械加压的送风方式。 2.1.4 自然排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