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_0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_0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_0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_0

最新资料推荐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附 8 例分

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医学影像科830000 刘建军臧建华付明花白玲摘要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 B 超、 CT、 MRI 的影像学综合表现。

方法:

对 8 例患者分别进行上述检查,观察病灶大小,边缘、内部结构及增强情况。

结果:

各项检查结果有相同之处,但显示程度和细微结构有所差异。结论:

上述各项检查均能对此病作出诊断, MR 最具诊断价值。

综合各项资料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CT MRI 肾母细胞瘤( nephroblastoms 简称 NB)又称 Wilm s 瘤,是一种复杂的胚胎性肾肿瘤,占所有肾肿瘤的 6%,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 20%。

本病的诊断一般来讲不难,在检查手段

不断发展的今天,确诊率明显提高。

但综合影像资料很少,尤其是 MR 报道更少。

1 / 5

本文就该病的 CT、 MRI、超声表现及诊断要点

作一探讨

1一般材料本文 8 例患儿于 98 年 1 2 月至2003 年 5 月收治入院,均经 CT、 B 超及 MRI 检查,后经手术、穿刺或尸解病理予以证实。

年龄 8 月 11 岁,男 5 例、女 3 例,肿瘤发生在左侧 6 例,右侧 2 例。

2方法 CT 检查用机为西门子公司 PIUS4C 型螺旋 CT 机,采用自膈顶向下连续扫描至双肾或肿块下方,层厚 / 层距 1 0/1 0mm或 1 0/5mm,静脉注射碘造影剂( 2ML/Kg ), B 超使用日立EUB 4 型。

MRI 采用 PHILIPS GYROSCAN NT1 .0。

TSE 序列,压脂( SPIR )层厚 / 层距 8/0.8

mm 。

3 结果 3 .

1 CT 扫描肿块密度多不均匀CT

值1 0 30HU

,略低于正常肾密度,肿瘤内

可见

不规则

低密度影,还可

见高密度钙化影及脂肪

度影。

注射造影剂后肿瘤边缘及残肾强化明显肿瘤实质强化较

轻。

2 例见肿瘤侵犯肾门血管,肾周围

肪间隙

消失,后腹淋

结肿大。

3 .2 B 超检查因肿瘤内部结构不同,而出现

高低不同回声,

回声不均匀。

钙化病灶出现高回声光斑,后部出

现声影。

最新资料推荐

又可见肾积水、腹水、瘤栓及肝转移。

3.3 MRI 检查,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T2WI 以高信号为主,囊变部分呈更高信号,T1 WI 以低信号为主,囊变信号更低,出血灶为较高信号,MRI 显示正常肾与受累肾组织界限分辨较清,对肾肿瘤的邻近关系显示强于 CT 及B 超,淋巴结肿大、瘤栓、脂肪侵润均得到满意图像。

4讨论肾母细胞瘤系恶性胚胎性混合瘤,可发生于肾的任何部位,大多于肾内生长,极少数发生在肾外。

临床表现为腹部无痛血尿、高血压、尿血、消瘦等症状,NB 起源于后肾胚芽,病理典型组织图象由肾胚芽上皮细胞及肉瘤样间质细胞二者构成,即在分化不成熟的肉瘤样间质中混杂一些发育不全(胚胎性)的肾小球和(或)肾小管。

此外,NB 还含有骨、软骨、神经组织和横纹肌等多种分化的组织,因而影像表现复杂多样。

3 / 5

囊性部分分化性 NB 是较特殊的类型,以形

成大小不等的囊肿为特征,晚期 NB 侵润并穿破肾包膜,直接扩散到肝或其他器官者死亡率高,侵犯淋巴结及肾静脉或下腔静脉者约

50%有发生远处

( 肺、肝 ) 转移的危

险。

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形成的瘤栓,可脱落引

起肺功能栓塞至猝

死。

影像学检查 NB

有所长,应用中应相互

补充,B 超价廉、经

济、

快捷、安全、无损伤

可将之作为诊断 NB 和术后随访的首选方

缺陷是对骨转移、肾功能囊性鉴别有困难。

CT 分辨力高、瘤栓检出率高,尤其对出血及钙化鉴别有其长处。

MRI 以其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而使

定性、定位准确,对肾组织及肿瘤内部结构及出血、坏死、液化、囊变等极具鉴别意义。

NB 主要与肾癌、多房性囊性肾瘤、多囊

肾、畸胎瘤及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

关于 NB 的预后,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关系密切,血管受侵、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预后好,肿瘤

大小、部位及是否有钙化与预后相关性差。

参考文献 1 卜涛. 小儿肾母细胞瘤与腹膜后神经母细胞

瘤侵犯肾脏的 CT 鉴别点 .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1;21.

2 李冬凌 . 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 CT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7;1;67.

3 董淳强杨

体泉 .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术前动

最新资料推荐

脉化疗栓塞。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6;75. 4 何健垣.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 CT 诊断。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4;55. 5 Gow Ks ,Robert

IF , Tamieaon DH etal. local staging of wilms tumor comperterized tomography correlation with histological findlings. Pediatric surgery,2019;35;671-677.

5 / 5

神经母细胞瘤

中文名:神经母细胞瘤 英文名:neuroblastoma 别名:成神经细胞瘤 目录 1概述 2流行病学 3病因 4实验室检查 5其它辅助检查 6临床表现 展开 目录 1概述 2流行病学 3病因 4实验室检查 5其它辅助检查 6临床表现 7并发症 8诊断 9治疗 10预后 概述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从原始神经嵴细胞演化而来,交感神经链、肾上腺髓质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不同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使其生物特性及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部分可自然消退或转化 成良性肿瘤,但另一部分病人却又十分难治,预后不良鶒。在过去的30 年中,婴儿型或早期NB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大年龄晚期病人预后仍 然十分恶劣在NB中有许多因素可影响预后,年龄和分期仍然是最重要的 因素健康搜索。 流行病学 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占所有儿童肿瘤的8%~10%,一些高发 地区如法国、以色列瑞士、新西兰等的年发病率达11/100万(0~15岁),美国为25/100万,中国和印度的报道低于5/100万。

病因 属胚胎性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 发病机制: NB来自起源于神经嵴的原始多能交感神经细胞,形态为蓝色小圆细胞。从神经嵴移行后细胞的分化程度、类型及移行部位形成不同的交感神经系统正常组织,包括脊髓交感神经节、肾上腺嗜铬细胞健康搜索。 NB组织学亚型与交感神经系统的正常分化模型相一致。经典的病理分类 将NB分成3型即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这3个 类型反应了NB的分化、成熟过程。典型的NB由一致的小细胞组成,约 15%~50%的病例,母细胞周围有嗜酸性神经纤维网。 另一种完全分化的、良性NB为神经节细胞瘤,由成熟的节细胞神经纤维 网及Schwann细胞组成神经节母细胞瘤介于前两者之间含有神经母细胞 和节细胞混杂成分。 Shimada分类结合年龄将病理分成4个亚型,临床分成2组。4个亚型即 包括NB(Schwannin少基质型);GNB混合型(基质丰富型);GN成熟型和(3NB 结节型(包括少基质型和基质丰富型)。前3型代表了NB的成熟过程,而 最后一型则为多克隆性。对NB而言,细胞分化分为3级,包括未分化、 分化不良分化型;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MKI)也分为低、中、高3级。 Shimada分类综合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丝分裂指数和年龄将NB分为 临床预后良好组(FH)和预后不良组(UFH): 1.FH包括以下各类 1)NB,MKI为低中度,年龄<1.5岁 (2)分化型NB,MKI为低度,年龄1.5~5岁。 (3)GNB混合型。 (4)GN。 2.UFH包括 (1)NBMKI高级。 (2)NBMKI为中级年龄1.5~5岁 (3)未分化或分化健康搜索不良型NB,年龄1.5~5岁。 (4)所有>5岁的NB。 (5)GNB结节型。在病理上除HE染色外,可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电镜检查来 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NB时神经特异性酯酶(NSE)阳性电镜下可见

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路径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 一、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Ⅰ-Ⅱ期)(ICD-10:D36.153)。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ICD-9:54.4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小儿外科学》(第5版,蔡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临床表现:腹部肿块,可有腹痛,可有儿茶酚胺代谢(VMA/HVA)异常及相应并发症状或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导致的相应并发症。 2.体格检查:上腹部肿块;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 3.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建议三维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并符合Ⅰ-Ⅱ期肿瘤,MRI 可用于检查周围组织浸润及转移。选择性行PET/CT检查。 4.手术情况:术中探查和完整切除情况符合Ⅰ-Ⅱ期肿瘤。 5.术后病理证实切缘阴性或仅有镜下残留。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小儿外科学》(第5版,蔡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ICD-9:54.4003)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神经母细胞瘤疾病编码(ICD-10:D36.153)术前评估属Ⅰ-Ⅱ期病例,可行手术切除。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术前评估属Ⅲ、Ⅳ、ⅣS期者不进入路径:如肿瘤巨大、区域淋巴结受累、术前发现骨髓转移、骨转移或其他位置有远处转移、发现基于影像学定义的危险因子,估计肿瘤无法切除等;或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乳糜漏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1–5天。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VMA/HVA、

胶质母细胞瘤疾病研究报告

胶质母细胞瘤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胶质母细胞瘤 所属部位:头部 就诊科室:外科,脑外科 病症体征:感觉障碍,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 疾病介绍: 什么是胶质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是怎么回事? 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属WHO Ⅳ级,肿 瘤位于皮质下,成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 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 胶质母细胞瘤生长速度快,病程短,70%~80%患者病程在3~6个月,病程超过1年者仅10%,病程较长者可能由恶性程度低的星形细胞瘤演变而来,个 别病例因肿瘤出血,可呈卒中样发病,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脑水肿广泛,颅内 压增高症状明显,几乎全部病人都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有头痛(73%),精神改变(57%),肢体无力(51%),呕吐(39%),意识障碍(33%)与言语障碍(32%),肿瘤浸润性破坏脑组织,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偏瘫(70%),脑神经损害(68%),偏身感觉障碍(44%)与偏盲(39%),癫痫的发生率较星形细胞瘤和少枝 胶质细胞瘤少见,约33 %的病人有癫痫发作,约20%的病人表现淡漠,痴呆,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 症状体征: 胶质母细胞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胶质母细胞瘤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生长速度快,病程短,70%~80%患者病程在3~6个月,病程超过1年者仅10%,病程较长者可能由恶性程度低的星形细胞瘤演变而来,个 别病例因肿瘤出血,可呈卒中样发病,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脑水肿广泛,颅内 压增高症状明显,几乎全部病人都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有头痛(73%),精神改变(57%),肢体无力(51%),呕吐(39%),意识障碍(33%)与言语障碍(32%),肿瘤浸润性破坏脑组织,造成一系列的局灶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偏瘫(70%),脑神经损害(68%),偏身感觉障碍(44%)与偏盲(39%),癫痫的发生率较星形细胞瘤和少枝 胶质细胞瘤少见,约33 %的病人有癫痫发作,约20%的病人表现淡漠,痴呆,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

肾母细胞瘤诊疗指南

肾母细胞瘤诊疗指南 【概述】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6岁以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综合治疗长期生存率已明显提高,今后治疗方向是减少低危病人治疗并发症和提高高危病人的长期生存率。 肾母细胞瘤占15岁以下小儿恶性泌尿生殖系肿瘤的80%以上,约占小儿实体瘤的8%,男女性别之比为1.3:1。 【诊断】 (1)腹部肿块或腹大为最常见症状。肿瘤较小时不影响患儿发育及健康状况; (2)约95%的患儿在首次就诊时可触及肿块,一般位于上腹一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早期肿块可有一定活动性。巨大肿瘤可越过中线,活动度消失; (3)30%左右患儿可有血尿,与肿瘤侵入肾盂有关; (4) 部分患儿有高血压,切除肿瘤后可恢复正常; (5) 偶有低热及腹痛,但多不严重。个别肿瘤自发破溃可有严重腹痛及休克症状,以急腹症就诊; (6) 超声和静脉尿路造影(IVP)是重要的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为囊性或实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有无瘤栓;IVP可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重点了解对侧肾脏形态及功能有无异

常; (7) CT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侵润范围,肿瘤与血管及周围脏器关系等; (8) 生化指标:尿VMA检查有助于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AFP检查有助于与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鉴别。 【治疗】 肾母细胞瘤需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必要时加用放疗。 (1) 手术 患侧上腹横切口,必要时可越过中线;一般经腹腔切开后腹膜,游离瘤肾。如有可能先结扎肾蒂血管,尽量勿使肿瘤破溃,取局部淋巴结活检。肾静脉或肝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有瘤栓时,需近远端阻断下腔静脉并切开,取出瘤栓。注意瘤床的清扫,结扎可疑的出血点或淋巴瘘。对于肿瘤巨大且不能全切的,可行活检,待化疗后再手术。 (2) 化疗 应用联合化疗使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率大为提高,采用NWTS-5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必要时加用放疗。具体化疗方案如下: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路径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年龄小于18岁,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体检:可有发热、疲乏、食欲减退、关节疼痛、皮肤瘀斑、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等。 2.血常规、生化检查。 3.骨髓涂片或活检。 4.病理学检查:肿块切除、切开活检或穿刺活检。 5.VMA、NSE检测。 6.基因分子检测:N-MYC、染色体。 7.影像学检查、各脏器功能检查。 三、诊断标准 1.肿瘤组织光镜下获得肯定的病理学诊断 2.骨髓涂片或活检发现特征性神经母细胞 四、形态学分类(INPC) 1.神经母细胞瘤(间质贫乏):未分化的;弱分化的;分化中的。

2.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混合型(间质丰富)。 3.节细胞神经瘤(间质优势):成熟中;成熟型。 4.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结节型(混合型,间质丰富/优势和贫乏)。 五、预后分类 1.预后良好型:<1.5岁,弱分化或分化中的神经母细胞瘤,并且MKI为低度或中度;1.5~5岁,分化中的神经母细胞瘤,并且MKI为低度;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混合型( Schwannian 间质丰富);节细胞神经瘤( Schwannian间质优势)。 2.预后不良型:<1.5岁,未分化的或高度MKI神经母细胞; 1.5~5岁,未分化或弱分化神经母细胞瘤,或中度或高度MKI 神经母细胞瘤;≥5岁的各种亚型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结节型(混合型, Schwannian间质丰富/优势和贫乏)。 MKI分为三级,低度(<100/5000);中度(<100-200/5000);高度(>200/5000)。 3.基于影像学定义的危险因子(IDRFs) 1)单侧病变,延伸到两个间室;颈部-胸腔;胸腔-腹腔;腹腔-盆腔。 2)颈部:肿瘤包绕颈动脉,和/或椎动脉,和/或颈内静脉;肿瘤延伸到颅底;肿瘤压迫气管。 3)颈胸连接处:肿瘤包绕臂丛神经根;肿瘤包绕锁骨下血管,和/或椎动脉,和/或颈动脉;肿瘤压迫气管。 4)胸部:肿瘤包绕胸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肿瘤压迫气管和/或主支气管;低位后纵膈肿瘤,侵犯到T9和T12之间肋椎连接处(因为此处易损伤Adamkiewicz动脉)。 5)胸腹连接处:肿瘤包绕主动脉和/或腔静脉。 6)腹部和盆腔:肿瘤侵犯肝门和/或肝十二指肠韧带;肿瘤在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肿瘤包绕腹腔干和/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肿瘤侵犯一侧或双侧肾蒂;肿瘤包绕腹主

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化疗)临床路径

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化疗)临床路径 一、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化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化疗)(ICD-10:Z51.102) 行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化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51.102手术后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化疗)疾病编码。 2.已排除患儿复发及恶病质等。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化疗前准备1-2天。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确诊检查 (1)病理检查:肿块切除,切开活检或穿刺活检;(2)骨髓涂片或活检、基于GD2免疫细胞学检 测;(3)24 h尿VMA或HVA定量(必要时留置导尿);(4)影像学依据; (5)血NSE。 2、分期检查(1)胸部CT增强;(2)腹部及盆腔增强CT,B型超声;(3)眼球B型超声(选择性);(4)ECT全身骨扫描;(5)髂后骨髓涂片+MD 检测;(6)MRI;(7)PET-CT(选择性)。 3、基因分子检测(1)N—MYC扩增倍数;(2)DNA倍性;(3)lp缺失(选择性);(4)1lq缺失(选择性)。 4、各脏器功能检查(1)全血象;(2)肝肾功能,电解质;(3)血清LDH; (4)EEG,EKG;(5)流病检测;(6)听力检查。 二、危险度分级 低危:①所有1期;②<1岁所有2期;③>1岁MYCN未扩增2期;④>1岁,MYCN虽扩增但INPC为预后良好型2期;⑤MYCN未扩增,INPC 为预后良好型且DNA为多倍体4S期。 中危:0<1岁,MYCN未扩增3期;②>1岁,MYCN未扩增且INPC为预后良好型3期;③<1岁半,MYCN未扩增4期;④MYCN未扩增,DNA 为二倍体4S期;⑤MYCN未扩增且INPC为预后良好型4S期。 高危:①>1岁,MYCN扩增INPC为预后不良型2期;Q1岁,MY—CN未扩增但INPC为预后不良型3期;④>1岁,MYCN扩增3期;⑤<1岁,MYCN扩增4期;⑥>1岁半的所有4期;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附8例分析)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医学影像科830000 刘建军臧建华付明花白玲 摘要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B超、CT、MRI 的影像学综合表现。方法:对8例患者分别进行上述检查,观察病灶大小,边缘、内部结构及增强情况。 结果:各项检查结果有相同之处,但显示程度和细微结构有所差异。结论:上述各项检查均能对此病作出诊断,MR最具诊断价值。综合各项资料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CT MR I 肾母细胞瘤(nep hrob las to ms简称NB)又称Wilm’s瘤,是一种复杂的胚胎性肾肿瘤,占所有肾肿瘤的6%,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0%。本病的诊断一般来讲不难,在检查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确诊率明显提高。但综合影像资料很少,尤其是MR报道更少。本文就该病的CT、MR I、超声表现及诊断要点作一探讨。 1一般材料 本文8例患儿于98年12月至2003年5月收治入院,均经C T、B超及MR I检查,后经手术、穿刺或尸解病理予以证实。年龄8月—11岁,男5例、女3例,肿瘤发生在左侧6例,右侧2例。

2 方法 C T检查用机为西门子公司P IUS4C型螺旋C T机,采用自膈顶向下连续扫描至双肾或肿块下方,层厚/层距10/10mm或10/5mm,静脉注射碘造影剂(2ML/Kg),B超使用日立EUB—4型。MR I采用P HILIP S GYR OS C AN NT1.0。TS E 序列,压脂(SP IR)层厚/层距8/0.8 mm。 3结果 3.1 C T扫描肿块密度多不均匀,C T值10—30HU,略低于正常肾密度,肿瘤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还可见高密度钙化影及脂肪密度影。注射造影剂后肿瘤边缘及残肾强化明显,肿瘤实质强化较轻。2例见肿瘤侵犯肾门血管,肾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后腹淋巴结肿大。 3.2 B超检查因肿瘤内部结构不同,而出现高低不同回声,回声不均匀。钙化病灶出现高回声光斑,后部出现声影。又可见肾积水、腹水、瘤栓及肝转移。 3.3 MR I 检查,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T2WI以高信号为主,囊变部分呈更高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囊变信号更低,出血灶为较高信号,MR I显示正常肾与受累肾组织界限分辨较清,对肾肿瘤的邻近关系显示强于CT及B超,淋巴结肿大、瘤栓、脂肪侵润均得到满意图像。 4 讨论 肾母细胞瘤系恶性胚胎性混合瘤,可发生于肾的任何部位,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附件 9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疗规范 (2019 年版) 一、概述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在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约占 6;15 岁以下儿童中,发病率约为7.1/100,000(美国),但亚洲人群中发病率略低;单侧肾母细胞瘤患儿中,男:女=0.92:1,平均诊断年龄为 44 个月,大约10的肾母细胞瘤伴有先天发育畸形。随着化疗、手术、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总体生存率已经达到 85 以上。 目前,世界范围内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以北美地区为首的 COG,推荐直接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和分期采取进一步治疗;二是以欧洲地区为首的 SIOP,推荐术前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根据不同危险度来治疗;此两种治疗方式同样普遍存在于国内,故本规范将两者分别予以罗列,根据采用的初始治疗方式不同,各自选择使用治疗方案。 二、适用范围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的肾脏占位,考虑为肾母细胞瘤(不包含中胚叶肾瘤,

肾脏透明细胞肉瘤,恶性横纹肌样瘤)。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腹部包块、腹痛和腹胀,约40 患儿伴有腹痛表现;肾母细胞瘤患儿中,约有18 表现为肉眼血尿,24为镜下血尿;大约有25 患儿有高血压表现。在10 的患儿中可能会伴有发热、厌食、体重减轻;肺转移患儿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肝转移可引起上腹部疼痛,下腔静脉梗阻可表现为腹壁静脉曲张或精索静脉曲张。肺栓塞罕见。 (二)辅助检查。 1.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电解质、乳酸脱氢酶等。 2.肿瘤标记物肾母细胞瘤目前缺乏特异性瘤标,一些指标如NSE可以用于鉴别肿瘤破裂/肾脏神经母细胞瘤。 AFP可予以鉴别畸胎瘤型肾母。 3.腹部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血管内有无瘤栓等; (2)腹部增强CT(有肾功能不全时禁用造影剂)或MRI:。肾母细胞瘤中大约4 的患儿伴有下腔静脉或心房瘤栓,11 患儿伴有肾静脉瘤栓,肺栓塞十分罕见,但常常是致命的;因此,术前增强CT和MRI不仅可以确定肾脏肿瘤的起源,确定对侧肾脏有无病变,观察腹部脏器有无转移,同样可以确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附件9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疗规范 (2019年版) 一、概述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在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约占6%;15岁以下儿童中,发病率约为7.1/100,000(美国),但亚洲人群中发病率略低;单侧肾母细胞瘤患儿中,男:女=0.92:1,平均诊断年龄为44个月,大约10%的肾母细胞瘤伴有先天发育畸形。随着化疗、手术、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总体生存率已经达到85%以上。 目前,世界范围内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以北美地区为首的COG,推荐直接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和分期采取进一步治疗;二是以欧洲地区为首的SIOP,推荐术前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根据不同危险度来治疗;此两种治疗方式同样普遍存在于国内,故本规范将两者分别予以罗列,根据采用的初始治疗方式不同,各自选择使用治疗方案。 二、适用范围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的肾脏占位,考虑为肾母细胞瘤(不包含中胚叶肾瘤,

肾脏透明细胞肉瘤,恶性横纹肌样瘤)。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腹部包块、腹痛和腹胀,约40%患儿伴有腹痛表现;肾母细胞瘤患儿中,约有18%表现为肉眼血尿,24%为镜下血尿;大约有25%患儿有高血压表现。在10%的患儿中可能会伴有发热、厌食、体重减轻;肺转移患儿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肝转移可引起上腹部疼痛,下腔静脉梗阻可表现为腹壁静脉曲张或精索静脉曲张。肺栓塞罕见。 (二)辅助检查。 1.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电解质、乳酸脱氢酶等。 2.肿瘤标记物肾母细胞瘤目前缺乏特异性瘤标,一些指标如NSE可以用于鉴别肿瘤破裂/肾脏神经母细胞瘤。AFP可予以鉴别畸胎瘤型肾母。 3.腹部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血管内有无瘤栓等; (2)腹部增强CT(有肾功能不全时禁用造影剂)或MRI:。肾母细胞瘤中大约4%的患儿伴有下腔静脉或心房瘤栓,11%患儿伴有肾静脉瘤栓,肺栓塞十分罕见,但常常是致命的;因此,术前增强CT和MRI不仅可以确定肾脏肿瘤的起源,确定对侧肾脏有无病变,观察腹部脏器有无转移,同样可以确

胶质母细胞瘤的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

作者单位:450052 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 作者简介:孙梦恬(1987-),女,河南杞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工作。 通讯作者:程敬亮,E-mail:cjr.chjl@https://www.doczj.com/doc/9815048103.html, ·中枢神经影像学· 胶质母细胞瘤的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 孙梦恬,程敬亮,张勇,王斐斐,孟云 【摘要】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的M RI动态增强表现。方法:搜集67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磁共振动态增强表现特点。结果:67例胶质母细胞瘤中,单发者63例,多发者4例。M RI动态增强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其中28例呈花环样强化,15例呈环形强化,11例呈结节状强化,13例呈囊实性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20例(29.9%)呈缓升型,28例(42.0%)呈平台型,19例(28.4%)呈速升型。结论:胶质母细胞瘤的M RI动态增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助于明确诊断。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739.1;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313(2011)09-0949-04 The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study in glioblastoma S UN M eng-tian,CH ENG Jing-liang,ZH A NG Yong,et al.De-par tme nt o f M egnetic Resonance,the F ir st Affiliated H ospital o f Zheng zho u Univ ersity,Zhengzhou450052,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 o ev aluate dy namic co ntrast-enhanced M R imag ing feature s of g lioblastoma.Methods:A retr o-spective r eview of67pa tients with glio blastoma wa s perfomed.The dy namic co ntrast-enhanced M R images of each case wer e review ed.Results:In all of67cases,single lesion w as found in63pa tients,multiple le sions in4patients.A ll the leisions sho wed marked he te rog eneo us enhancement,and appea red in fo ur ty pes of pattems:ring enhancement,circular enhance-ment,nodular enhancement and solid-cy stic enhanceme nt.T he time sig nal-intensity curv es(T IC)w ere g radua l pro g ression in20ca ses,no o r slight pro g ression in28cases and ra pid prog re ssio n in19cases.Conclusion:T he slig ht prog ressio n in the dy namic co ntrast-enhanced M RI o f the g liobla sto ma co ntributes to confir m the diag no sis. 【Key words】 G lio blastoma;M ang etic re so nance imaging;P athology 胶质母细胞瘤是发生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上皮性肿瘤,占神经上皮肿瘤中的22.3%,占颅内肿瘤的10.2%,由于肿瘤细胞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又称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近年来国内外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常规平扫及增强特征报道较多[1,2],但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动态增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搜集2008年12月~2010年11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胶质母细胞瘤,通过研究M RI动态增强扫描中的信号表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 nal-intensi-ty curves,TIC)类型、增强峰值(enhancement peak, EP)及最大对比增强率(m aximum contrast enhance-m ent ra tio,M CER)等,旨在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对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胶质母细胞瘤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33~73岁,平均55.6岁,67例患者术前均行M 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67例患者临床症状为头痛46例,头晕15例,肢体功能障碍23例,抽搐5例,视物模糊3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2天~1年。 2.影像学检查技术 采用德国Siem ens3.0Trio Tim I-class M R扫描仪,采用标准头颅线圈。所有病例均先行常规头颅横断面平扫T1WI、T2WI、T2FLAIR及矢状面T1W I扫描。常规头颅横断面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2D序列(FL2D)T1WI(T R260ms,TE2.46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WI(T R3800ms,TE93m s)及T2 FLAIR序列(T R3800m s,TE93m s)。矢状面FL2D T1W I(TR380ms,TE2.5m s),扫描19层,层厚5mm,矩阵256×195,视野19cm×23cm。动态增强方法:行横断面扫描,层面与平扫一致。经肘静脉快速(<10s)团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 ol/kg,继而快速推注20ml生理盐水。采用FL2D序列做磁共振动态增强(dy namic co ntrast en-hanced M RI,DCE-M RI),即注药前平扫1次,注药后无间断重复扫描5次,每次持续时间约28s,每次扫描获得20帧图像,共持续约150s。扫描参数:T R 123m s,TE1.83ms,矩阵256×190,视野20cm×20cm。紧接着行TSE序列的轴、矢、冠状面延迟扫描。 3.图像分析和测量 采集图像传送至Siemens LEONA RDO工作站,手工绘制病变区形态并显示信号变化特点:打开MEAN-CURV E软件包,将平扫和5次动态增强扫描的原始图像传送到软件包内,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949 放射学实践2011年9月第26卷第9期 Radiol Practice,S ep2011,Vol26,No.9 DOI:10.13609/https://www.doczj.com/doc/9815048103.html, ki.1000-0313.2011.09.025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_许尚文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许尚文,曾建华,张雪林,彭旭红,赵云辉,段刚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均摄了平片,6/18例均行C T平扫和增强、10/18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脊柱6例,颅骨4例,胫骨2例,股骨2例,肱骨、骨盆、距骨、软组织各1例。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膨胀性囊状骨破坏,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部分见液平和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反应。结论: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肿瘤;骨母细胞瘤;X线诊断;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8.1;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011(2005)01-0028-03 Imaging diagnosis of osteoblastona XU Shang-wen,ZE NG Jian-hua,Z HANG Xue-lin,et al.Departaent o f Ra diology,N an fang H os-pita l,First Milita ry Me dical University,Guan gzhou5105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value of i maging in diagnosing osteoblastoma.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i maging of18patien ts with pathologically approved osteoblastoma.Imaging materials includes radiographs(n=18),CT scan(n=6)and MRI(n=10).Results:Of18cases,the lesions were located at spi ne i n6,at skull in4and at hu merus,pelvic,talus,soft ti ssue mass in1respecti vely.Predilections site of osteoblastoma were found i n spine and long tubular bone.On plain film and C T i mages,the lesions presented cystic destruction of bone,small do-t patchy and macular calcifacation with edge lightly scleroses.On MRI images,the lesion presented expanding bony destruction,and MR images always showed a multicystic appearance with inhomogeneous low intensi ty in T1WI and inhomogeneous high intensity in T2WI.After contras t the lesions showed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Predilections site of osteoblas-toma were found i n spine and long bones.Fluid-fluid level and/or soft tissue mass were found partial patients but no periosteal reaction was found.C onclusion:C T and MRI are superior to the plain film.It contributes to diagnosing osteoblastoma combining with plain film,C T and MRI. =Key words>Tu mor;Osteoblastoma;Radiographic diagnosis;Tomography,X-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属少见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多以个案形式报道[1,2],有关其CT、MRI表现报道就更少了。本文收集我院从1995年1月~2004年2月共收治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母细胞瘤,分析总结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8例经证实的骨母细胞瘤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1~56岁,平均2916岁。病程最短三个月,最长达6年余。临床无特异症状,多因疼痛或局部肿块来就诊。8例出现明显神经压迫症状,2例有明确外伤史,1例有鼻咽癌放疗史,碱性磷酸酶 作者简介:许尚文(1973-),男,福建省永定县人,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CT和M RI影像诊断工作增高3例。 18例骨母细胞瘤均摄了正侧位X线平片; Sie mens的Somatom Plus4全身螺旋C T检查平扫6例,均做静脉团注法增强扫描,采用各部位常规扫描法,层厚和间隔3~10mm;SSie mens的115T Magnetom Vision Plus VB33A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检查10例,均做了静脉团注法Gd-DTPA增强,均采用各部位常规扫描法,层厚4~8m m。 2结果 18例中恶性4例(图1~3),良性14例。其中脊柱6例(颈椎2例、胸椎2例、腰椎2例且均为恶性),颅骨4例(额眶骨1例、颞骨鳞部1例、蝶骨1例、上颌骨1例),胫骨2例(恶性1例),股骨2例,肱骨、骨盆(恶性)、距骨、软组织各1例。 全部为单发,形态均为不规则;最大819c m@ 28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15卷第1期J M ed Imaging Vol.15No.12005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附件 6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规范 (2019 年版) 一、概述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 。NB 是一组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很大的疾病,从肿瘤播散、转移、患儿死亡,到肿瘤发展成熟为良性的节细胞神经瘤或自发消退等不同临床转归。NB 来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故凡有胚胎性交感神经节细胞的部位,都可发生肿瘤。肾上腺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其次是腹部交感神经节、胸部交感神经节、颈部交感神经节和盆腔交感神经节,约 1的病人未能发现原发肿瘤。NB 可转移至淋巴结、骨髓、骨骼、硬脑膜、眼眶、肝脏和皮肤,少数情况下也会转移至肺部和颅内。 儿童 NB 治疗难度大、单一的治疗预后差,临床需要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移植科以及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心理科、疼痛科等多学科的联合诊疗模式,才能规范 NB 的诊治。 二、适用范围 经肿瘤组织病理学确诊,或经影像、骨髓、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等检查确诊的儿童NB。

三、NB诊断

(一)临床表现 根据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灶的部位及范围,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局限性肿瘤患者可无症状,肿瘤晚期的儿童在就诊时一般状况差,通常有全身症状。 1.一般症状:不规则发热、乏力、消瘦、纳差、贫血、骨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2.肿瘤压迫的症状:腹部肿瘤可表现为腹部疼痛或胀满感,腹部肿块,甚至肠梗阻、便秘、排尿困难等;胸部肿瘤可表现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等;颈部肿瘤可出现 Horner 综合征(病灶同侧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无汗症)、一侧上肢疼痛、活动及感觉异常等;椎旁肿瘤经神经孔侵犯椎管,引起硬膜外脊髓压迫从而出现疼痛、运动或感觉障碍、大便失禁和(或)尿潴留; 3.肿瘤浸润、转移瘤的症状:N B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髓、骨骼、肝、皮肤和淋巴结。肿瘤转移至骨和骨髓可表现肢体疼痛、跛行。肿瘤浸润眶周骨可引起特征性的眶周瘀斑(浣熊眼)、眼球突出。肿瘤扩散至皮肤表现为可触及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可遍及全身; 4.儿茶酚胺代谢率增高的症状:包括发作性多汗、兴奋、心悸、面部潮红、苍白、头痛、高血压及心动过速等; 5.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分泌性腹泻:是一种副肿瘤综合征,肿瘤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而表现顽固腹泻;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晋副高的必看]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骨肿瘤的基本 x 线征象。 ()A.骨质破坏B.软骨破坏C.椎旁脓肿D.瘤骨和瘤软骨E.肿瘤的反应骨2、患者 30 岁,述膝关节间歇性隐痛,肿胀半年多,查胫骨上端内侧肿胀,触之有乒乓球感,在 x 片上胫骨上端内侧呈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破坏,横径大于纵径,诊断为: ()A.骨囊肿B.动脉瘤样骨囊肿C.软骨母细胞瘤D.熔骨型骨肉瘤E.骨巨细胞瘤 3、骨巨细胞瘤的典型 x 线征象。 ()A.位于干骺端的膨胀性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内有皂泡样骨间隔。 B.远距骨干骺端的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 C.骨端的囊性破坏区,其透亮区模糊,皮质变薄。 D.近距骨干骺端的中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E.位于骨骺处多发性骨质破坏,内有钙化。 4、非骨化纤维瘤的好发部位是()A.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 1 / 12

B.胫骨远端及股骨近端。 C.肱骨近端。 D.颅顶骨。 E.脊柱骨。 5、骨肉瘤的好发年龄是()A.15 岁以下。 B.15-25 岁之间。 C.20-40 岁之间。 D.婴幼儿。 E.40 岁以上。 6、从骨髓瘤的 x 线表现中,找出错误的()A.好发于颅骨,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 B.骨质普遍稀疏。 C.颅骨呈多发性穿凿状骨质破坏。 D.脊柱侵蚀常破坏椎弓根。 E.肋骨呈膨胀性分房状骨质破坏。 7、下述哪个肿瘤来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A.骨巨细胞瘤B.骨样骨瘤。 C.骨软骨瘤。 D.尤文氏瘤E.动脉瘤样骨囊肿。 8、骨肉瘤的最主要的 x 线征象()A.骨质破坏B.软组织肿块。 C.codman 氏三角。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规范

附件6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规范 (2019年版) 一、概述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NB是一组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很大的疾病,从肿瘤播散、转移、患儿死亡,到肿瘤发展成熟为良性的节细胞神经瘤或自发消退等不同临床转归。NB来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故凡有胚胎性交感神经节细胞的部位,都可发生肿瘤。肾上腺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其次是腹部交感神经节、胸部交感神经节、颈部交感神经节和盆腔交感神经节,约1%的病人未能发现原发肿瘤。NB可转移至淋巴结、骨髓、骨骼、硬脑膜、眼眶、肝脏和皮肤,少数情况下也会转移至肺部和颅内。 儿童NB治疗难度大、单一的治疗预后差,临床需要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移植科以及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心理科、疼痛科等多学科的联合诊疗模式,才能规范NB 的诊治。 二、适用范围 经肿瘤组织病理学确诊,或经影像、骨髓、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等检查确诊的儿童NB。 三、NB诊断

(一)临床表现 根据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灶的部位及范围,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局限性肿瘤患者可无症状,肿瘤晚期的儿童在就诊时一般状况差,通常有全身症状。 1.一般症状:不规则发热、乏力、消瘦、纳差、贫血、骨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2.肿瘤压迫的症状:腹部肿瘤可表现为腹部疼痛或胀满感,腹部肿块,甚至肠梗阻、便秘、排尿困难等;胸部肿瘤可表现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等;颈部肿瘤可出现Horner 综合征(病灶同侧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无汗症)、一侧上肢疼痛、活动及感觉异常等;椎旁肿瘤经神经孔侵犯椎管,引起硬膜外脊髓压迫从而出现疼痛、运动或感觉障碍、大便失禁和(或)尿潴留; 3.肿瘤浸润、转移瘤的症状:NB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髓、骨骼、肝、皮肤和淋巴结。肿瘤转移至骨和骨髓可表现肢体疼痛、跛行。肿瘤浸润眶周骨可引起特征性的眶周瘀斑(浣熊眼)、眼球突出。肿瘤扩散至皮肤表现为可触及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可遍及全身; 4.儿茶酚胺代谢率增高的症状:包括发作性多汗、兴奋、心悸、面部潮红、苍白、头痛、高血压及心动过速等; 5.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分泌性腹泻:是一种副肿瘤综合征,肿瘤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而表现顽固腹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