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Word版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Word版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Word版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文综地理Word版含答案

高一文科综合(地理)

命题人、校对人:梁玉玲、张嘉伟、闫雅琴(2018.04)

第I卷(选择题,共计39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1-26位置)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39分)

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C.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2.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

B.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C.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传统型阶段

D.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要到2025年以后

读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曲线走势判断,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顺序是

A.L-Q-N-P-M

B.M-P-N-Q-L

C.L-Q-M-P-N

D.M-P-N-L-Q

4.读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C.P时期劳动力不足

D.Q点过后人口数量开始增加

图甲、图乙分别是某市201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高—低—低”模式

D.“低—低—低”模式

6.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A.劳动力数量较少

B.劳动力比重较大

C.年龄构成较年轻化

D.性别构成较合理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四大省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南

8.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①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②人口数量少③自然灾害少

④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⑤区域面积较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②④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南省产业技术发达,能耗比低,生态良好

B.山西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多,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

C.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大,远远超过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

D.多数省份资源储量大,自身生态系统供给能力强

读环境人口容量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关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

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②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③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

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

④合理的人口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生活消费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C.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

D.环境人口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

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城市今年春节期间总人口逐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引起春节期间该城市人口发生巨大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洪涝灾害

B.疾病传播

C.旅行度假

D.民工返乡

1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①张阳高中毕业后从异地来到该城市一所重点大学就读

②高中生王栋利用暑假时间前往该城市探望亲人

③李明跟随公司考察团从南方某市到该城市参加为期六个月的观摩学习

④小赵将父母从四川老家接到该城市养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下图中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

力和推力示意图,“+”表示拉力因素,“-”表示推力因素,“0”表示无关因素。图乙表示

2017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入和迁出情况。读图并完成14~16题。

1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推力因素的是

A.全年气候温和

B.文化教育发达

C.老龄化

D.雾霾严重

15.图2中①、②是我国的两个省级行政区,下列对应两省人口迁移的推拉因素正确的是

A.①—矿产资源丰富②—土壤肥力低

B.①—水源充足②—文化教育欠发达

C.①—矿产资源丰富②—经济差距较大

D.①—水源充足②—经济差距较大

16.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块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D.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读我国某市2009~2017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回答17~18题。

17.图示时期该市人口总数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18.图示时期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B.城市化发展水平较慢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婚俗,生育,职业选择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革。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据此回答下题。

19.促使现代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读“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③处是低级住宅区

B.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C.②处是高级住宅区

D.⑤处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图完成题21~22。

21.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该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湖州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a 曲线

B.b 曲线

C.c 曲线

D.d 曲线

24.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

C.商业区

D.文化区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地形等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城市的地域形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区位,如科技因素、旅游因素等。根据材料回答25~26题。

25.下列城市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区位因素对应不.正确的是

A.攀枝花——矿产因素

B.桂林——宗教因素

C.石家庄——交通因素

D.张家界——旅游因素

26.下列地区,城市地域形态主要以条带状为主的是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兰新铁路沿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计11分)

(1)若图Ⅰ中甲、乙两城市人口规模相当,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大的是________城市。甲城市

(3)若图Ⅰ中A、B两地对应图Ⅰ中甲、乙两城市,则A地对应________城市,B地对应________城市。请依据图Ⅱ列出A、B两城市劳动力的就业比重。(4分)

高一地理月考参考答案2018.4

一、选择题(26×1.5 = 39分)

1-5 A D B B D 6-10 D B C B C

11-15 B D C D C 16-20 B C C B C

21-26 B B D C B D

二、非选择题(11分)

27.

(1)甲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2)甲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相对落后,剩余劳动力向经济较发达的乙城市迁移;乙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为了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吸引人口迁入,且该城市经济较发达,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口迁入。

(3)乙甲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