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3《吸收作用-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3《吸收作用-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吸收作用》

第3节吸收作用

第1课时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的“吸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原理,从而合理解释生活中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一起,构成了绿色植物生活对物质和能量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教材还安排了“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以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分享实验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收集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吸取知识的养分,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而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

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难点: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双主体

本节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设计适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小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这要求教师对问题的预设、生成与对策要有充分的准备。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九、练习题:

1 .菜农卖菜时,不时地往青菜上洒水,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增加青菜重量

B.有利于水分散失

C.使青菜更干净

D.青菜细胞吸水,使青菜新鲜

2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A.根冠B.分生区

C.伸长区D.成熟区

3.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是( )

A.细胞壁厚,细胞质少,液泡很大

B.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很大

C.细胞壁厚,细胞质多,液泡很小

D.细胞壁薄,细胞质多,液泡很小

4 .植物细胞吸水时,水分渗入所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B.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液泡

C.液泡、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D.液泡、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5.下图为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A为正常状态的细胞,如果将它放入清水中,细胞将变为_________

状态,原因是_________ 。

(2)一次给作物施肥过多,根毛将变为_________状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3)图中[1]是_________,其中的液体是_________。

答案: 1.D 2.D 3.A 4.A

5. (1)硬挺、细胞吸水(2)软缩、细胞失水(3)液泡、细胞液

十、板书设计:

第三节吸收作用

——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细胞液的浓度>水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

细胞液的浓度<水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

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

三、植物根毛对水分的吸收: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水

四、水分进入植物体内依次经过:

土壤溶液→根毛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导管→茎和叶。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标准理念,呈现出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感染、营造了浓烈的探究氛围,学生的灵感和才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突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道理,我并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证明;而是通过亲自动手演示实验和播放视频,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发现结论,并进行表述。关于根毛吸水的道理同样没有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的作法,而是引导学生依据细胞吸水原理进行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引进了多媒体技术。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创新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刻地理解了问题。

3、引入了生物开放题。

本节课在增大生物课堂探索性,引入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在“联

系实际生活解释问题”这一环节,增加了开放题,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足之处:

1、传统思想的痕迹还在。这节课虽然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但有的环节仍然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缺乏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不可对课堂有太强的预设性。而本节课有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可能的表现形成预设,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讲述和分析,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