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版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2010版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2010版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2010版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企业:指依法成立,从事商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法律主体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2、企业法:是调整企业设立、存续和终止过程中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外商投资企业:指全部或者部分由境外投资者投资,依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4、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或家庭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5、合伙企业: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6、普通合伙企业:指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企业。

7、有限合伙企业:指由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企业

8、退伙:在合伙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合伙人退出合伙企业,解除其合伙身份

9、自愿退伙:指基于合伙人自身的意愿而发生的退火。

10、当然退货:指法律规定的特定事由出现时,自动引发的退火

11、除名退伙:指因合伙人出现特定的事由,由合伙企业将其开除而引发的退火

1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与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的企业。13、外资企业: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第二章

1、公司: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2、两和公司:指一部分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一部分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3、股份有限公司:指将全部资产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4、有限责任公司:指股东以其认缴的投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5、子公司:指其一定比例的股份被其他公司持有,经营活动受其他公司控制的公司。

6、封闭式公司:指公司股票不能在交易所挂牌,不能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7、公司法:调整公司的组织和行为及其他对内对外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公司的设立:指公司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全部活动的总称。

9、公司的成立:指公司设立后产生的法律效果。

10、公司名称:表示公司性质或特点,并与其他公司相区别的标志。

11、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组织和行为的基本规则的重要文件、是由公司股东或发起人依法制定。

12、新设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一个新公司,参加合并的公司消灭。

13、吸收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其中一个公司继续存在,其他公司军消灭。如甲、乙、丙三个公司合并,其中家公司存在,乙、丙公司消灭

14、派生分立:指公司将一部分财产分离出去,设立一个或多个新公司。

15、新设分立:指公司将其财产全部分割,分别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新公司,如甲公司分离成乙公司和丙公司,甲公司消灭

16、实缴资本:指公司股东向公司已经实际缴纳的资本,包括现金及其他财产。

17、注册资本:指在公司登记成立时填报的财产总额

18、授权资本:指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授权可以募集的全部资本,它不需要在公司成立是募足,可以在公司成立后分期缴纳

19、发行资本:是公司发行的股份总额,是每股发行价与股份总数的乘积

20、公司资产:是公司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拥有的物权无形财产权和债权

21、公司债:又称公司债券,指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22、公司清算:指公司解散后,处理公司未结事务,使公司法人资格消灭的程序

23、股东会: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对于公司经营管理和各种涉及股东权益事宜拥有最高决策权的公司权力机构

24、董事会: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构,是公司的常设机构,对内执行业务,对外代表公司

25、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但不是必设机构,小规模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监事会而只设1-2名监事

26、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指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27、独立董事:独立与公司的管理层、不存在于公司有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其作出独立判断的交易和关系的非全日制工作董事。

第三章

1、破产:指债务人不能以其全部财产清偿到期债务,又未能与债权人达成减免或迟延偿还债务的协议,经法院审理,强制执行其全部财产,使债权公平受偿,其余无力偿还的则予免除的法律制度

2、破产法:指调整破产债权人和债务人、法院、管理人以及其他破产参加人相互之间在破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破产申请:指破产申请人向法院请求受理破产案件,适用破产程序,宣告破产的意思表示

4、管理人:指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案件后,由人民法院指定的接管债务人并处理债务人

经营管理和破产事务的个人或组织

5、债务人财产: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

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此后至破产终结

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

6、债权人会议:指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参

加破产程序并集体行使权利的决议机构,也是

人民法院监督下讨论决定破产事宜的最高决

策机构

7、共益债务: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所发

生的债务。

8、重整:指债务人符合破产或可能破产的情

形,但仍有挽救希望,债权人或债务人可向人

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以期在一定期

限内恢复清偿能力的法律程序

9、和解: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仍

有挽救希望,为避免破产由债务人和债权人相

互之间达成的解决债务纠纷的一揽子谅解协

议,并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法律程序

10、和解协议:人民法院裁定和解后债务人与

债权人双方就债务的延期、分期偿付或免除而

达成的协议。

11、破产宣告:指法院依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

宣告债务人破产以清偿债务的活动

12、破产财产:指破产宣告至破产程序终止期

间,归管理人占有、支配并用于破产分配的破

产人的全部财产

13、别除权:指不依破产程序而能从企业的特

定财产得到单独优先受偿的权利。

14、追回权:指破产企业在破产案件受理前的

法定时间内和案件受理后实施的,违反公平清

偿原则并有损于债权人共同利益而处分的财

产依法由管理人追回该财产的权利

第四章

1、合同:是指平等主义的自然人、法人、其

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

议。

2、要约:是指当事人一方以缔结合同为目的,

向对方提出订立合同的条件,希望对方接受的

意思表示。前者称为要约人,后者称为受要约

人。

3、要约邀请:是指行为人向不特定的相对人

作出的,希望对方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

示。

4、承诺的撤回:指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后,

在承诺正式生效前撤回其承诺

5、承诺的撤销:只要约人对已经生效但尚未

获得对方承诺的要约消灭其效力的意思表示

6、要约失效:指要约丧失了法律拘束力,即

不再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具有拘束

7、承诺: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意义在乎承诺到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

立,要约人不得拒绝。

8、承诺的撤回:指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后,

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撤回其承诺。

9、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一方事先拟定,并

由不特定当事人接受的,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

的条款。

10、合同的内容:指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各项意

思表示,表现为合同的条款,在不违反法律强

制性规范的情况下,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

定。

11、合同的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

人具有的履行强制力。

12、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

以将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客观事实的成就

或不成就作为合同生效或失效的条件的合同。

13、附期限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

特定的期限,并将该期限的到来作为合同生效

或失效的界限。

14、无效合同:是指合同因欠缺生效要件而不

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力的合同。

15、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因

意思表示不真实,一方行使撤销权而使其归于

无效的合同。

16、效力未定的合同:是指合同虽已成立,因

其不完全符合生效要件,其效力尚未确定,须

经权利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17、合同的履行:是指债务人全面地、适当地

完成合同义务,以使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完全实

现的行为。

18、合同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履行中,

当事人一方在符合法定条件时享有的,对抗另

一方履行请求权的权利。

19、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互负债

务,没有约定履行先后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

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其

债务的权利。

20、先履行抗辩权: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

约定履行先后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

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其债务的权

利。

21、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

行债务的当事人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债

务的当事人在订阅后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

能力时,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

22、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因债务人怠于行使

其到期债务,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

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

务人的债权。

23、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债务人所

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撤销

的权利。

24、合同的变更:包括合同内容的变更与合同

主体的变更或者指合同内容的变更。

25、合同保全:指在合同履行中,法律为防止

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致使债权的实现收

到危害,设置的保全债权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

26、合同解除:是指基于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

示或双方达成的协议,使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终

止行为。

27、合同权利转让:是指债权人将权利转让给

第三人享有,包括合同权利的全部或部分转让

俩种形式。

28、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是指当事人一

方将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30、缔约过失责任:在缔约过程中,当事人一

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尽的义务,只

是另一方信赖利益造成损失应承担的民事责

任。

31、违约责任: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应承担

的民事责任。

32、定金: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

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一方预先支付给对方一

定数额金钱作为债权担保的形式

33、买卖合同:指出卖人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

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

同。

赠与合同: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

赠人,受赠人受领该赠与财产的合同。

34、借款合同: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

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其中向对方借款

的一方称为借款人,出借钱款的一方称为贷款

人。借款合同依据贷款人不同可分为金融机构

借款合同和自然人间的借款合同

35、租赁合同:指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

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并与租赁期限届

满时返还租赁物的合同。

36、承揽合同:指一方按照他方的特别要求完

成一定工作,并将工作成果交付他方,他方按

照约定接受工作成果并给付酬金的合同

37、运输合同:指承运人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

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

货人支票款或运输费用的合同

38、货物合同:指承运人将托运人交付的货物

运送到指定的地点,托运人支付运费的合同。

39、预期违约: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

方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表示在履行期到来后将

不履行合同,或者以其行为表示将不履行合

同。

40、免除:是指债权人放弃自己部分或者全部

债权,免除债务人债务的单方法律行为.

41、混同:是指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致使合

同权利义务消灭的法律事实。

第五章

1、工业产权:工业产权是指对应用于商品生

产和流通中的发明创造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

果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发明、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商标、商号、货源标记、原产地名

称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

2、商标:商标是指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

务提供者适用于商品或服务上,由文字、图形、

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成或者这些要

素的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易于识别的

标志。商标具有区别经营、指示质广告宣传等

功能

3、使用权:使用权是指注册商标所有人在核

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核准注册的商标的权力

4、禁止权:禁止权是指商标所有人禁止任何

第三人未经其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

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权力

5、专利权:是指再确认、保护发明创造的专

有权,以及使用专有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专利权的主体:是指有权向国务院专利行

政管理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取得专利权的单

位和个人

7、先申请原则: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

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

请的人

8、单一性原则:单一性原则是指一件专利申

请的内容中只能包含一项发明创造,不能将两

项或两项以上的发明创造作为一件申请提出

9、初步审查:也称形式审查,是指对专利申

请的文件、委托事项以及是否属于法律禁止授

予专利权的事项等进行的审查

10、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是指对发明创造的

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

11、集体商标:是指工商业团体或其他行业组

织依据共同制定的章程进行注册并由全体成

员共同使用

12、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

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注册,而注册人之外

的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

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

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13、驰名商标:通常是指那些在市场享有较高

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有较强竞争力

的商标

14、商标注册申请的实质审查:是对商标是否

具有注册条件的审查,由商标局就其是否具有

显著性、是否含有禁止性内容以及是否与他人

注册商标相混同等事项,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

15、形式审查:是商标局在收到注册申请后,

对申请文件、申请人资格等作出的审查;

16、自愿注册原则:根据自愿注册原则,当事

人是否申请注册商标,由商标使用人自己决定

17、先申请原则:;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先后就

同一种类的商品,以相同或类似的商标申请注

册,商标局对申请在先者予以审核和注册,并

驳回其他人的申请

18、优先权原则: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外国第一

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若向中

国提出同样申请的,将优先于他人在该申请日

后提出的申请,取得申请在先的权利

19、工业产权法:是指调整确认、保护和利用

工业产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20、专利法:是指调整在确认、保护发明创造

的专有权,以及使用的发明创造过程中而形成

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1、专利的强制推广应用:是指国家主管机关

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拥有的对国家利益或者

共同利益具有重大的需要推广应用的发明专

利,按照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在一定范围

内推广,允许指定单位实施的一种行政措施。

22、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是指在专利权的有效

期内,行为人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他

人专利的行为。

第六章

1、垄断:是指垄断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

中进行的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

性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2、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决定或者其他协调行为

3、垄断协议的豁免:是指经营者之间的协议、

决议或者其他协同行为,虽然排除、限制了竞

争,构成了垄断协议,但该类协议在其他方面

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对于竞争秩序的损害

4、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居于支配地位的

企业为维持或者增强其市场支配地位而实施

的反竞争的行为

5、掠夺性定价行为:是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

的企业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持续的一低于

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6、拒绝交易行为:指无正当理由,拒绝与交

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7、独家交易行为:是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

企业采取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的方法,

迫使其交易相对人违背自己的意愿只能与其

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

8、经营者集中:又称企业合并、企业集中,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合并为

一个企业,或者企业之间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

产或通过合同等方式,是一个企业能够直接或

间接控制两一个企业

9、经营者合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

业通过听力合并协议,根据行馆的法律合并为

一家企业的法律行为

10、行政性垄断: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

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

政权利限制竞争的行为

11、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

场竞争优势,违反公认的商业习俗和道德,采

用欺诈、混淆等经营手段排挤或破坏竞争,扰

乱市场经济秩序,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

利益的竞争行为

12、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

布虚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

信誉、商品信誉进行恶意的诋毁、贬低,以削

弱其市场竞争力,并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行为

13、假冒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取欺骗手段

从事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

手的商品或服务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

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4、虚假标示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其包

装的标识上,对商品的认证标志,产地和其他

质量因素作不真实的标注,欺骗购买者的不正

当竞争行为。

15、假冒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报刊,影

视等宣传媒体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性

质,用途,价格等或对服务的质量,方式等作

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宣传,造成公众误解的行

为。

16、变相广告行为:是指那些虽然不采取商业

广告的形式,但同样达到商业广告效果的行为

17、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

通过收买竞争对手的代表或其他能够影响市

场交易的有关人员,以获取交易机会和竞争优

18、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

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

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

19、折扣:是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

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其实质

为商品购销中的让利属于正常的商业促销行

20、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中给予为其提供

服务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

21、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熟知,能为权

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

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2、商业诽谤: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

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

誉,商品信誉进行恶意的诋毁,贬低,以削弱

其他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的行为。

1、产品质量法:调整产品质量管理关系和产

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产品: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3、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所具有的符合人们需

要的各种特性。在我国,是指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

全及其他特性的要求。

4、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认证机构依据国际通

用的质量管理标准,对企业质量体系进行检查

和确认,并通过国家颁发证书的形式,证明企

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的

活动

5、产品质量认证: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

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

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

应技术要求的活动

6、产品责任:又称产品缺陷责任,是指产品

的生产者、销售者因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有缺

陷,造成消费者、使用者或其他人人身、财产

的损害而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

7、产品缺陷: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

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8、产品瑕疵:产品不具备良好的特性,不符

合明示的产品标准,或者不符合产品说明、实

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但不存在危及

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9、社会监督: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

其他有关组织及大众传播媒介对产品质量的

监督

10、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产品质量管理关系

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兼

具有市场运行和国家监督两个方面的法律规

11、产品质量检验:是指检验机构根据一定标

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并判断合格与否的活

动,而对这一活动的方法、程序、要求和法律

性质用法律加以确定,就形成了产品质量检验

制度

第八章

1、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

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

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

3、社会力量监督:是指除拥有强制力的国家

以为的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组织和个人

的监督,它包括消费者的监督、消费者组织的

监督、大众传媒机构的监督以及一切与消费者

权益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监督

4、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

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

团体。

5、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

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受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

损害的权利。

6、知悉真情权:是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

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

利。

7、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自主选择

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8、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与经营者之间

进行的消费交易中所享有的获得公平的交易

条件的权利。

9、依法求偿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因购买、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过程中受到人身、财产

损害时,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10、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依法成立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11、获取相关知识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获得

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权利。

12、获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购买、使

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人格尊严、民族

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13、监督批评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对于商品

和服务以及消费者保护工作监督的权利。

14、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是证明经营者与

消费者之间法律关系的存在及法律关系内容

的书面证据,是消费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的

重要依据。

15、消费者权益争议:是指消费者权益受到侵

害,而与经营者之间发生的纠纷。

16、消费者的人身权:是其基本人权,消费者

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17、惩罚性赔偿:是指当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

服务有欺诈行为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去

损失的赔偿,增加赔偿金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

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是民

事责任方式的一种

18、欺诈行为:是指在经营者在交易中实施的

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信息或故意隐瞒事关交

易的重要真实信息的行为。首先,欺诈行为在

客观上表现为虚假信息的告知或者重要交易

信息应告知而不告知;其次,经营者在实施上

述行为时候主观上出于故意状态

第九章

1、金融:指货币、货币流通、信用以及与之

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

2、金融法:指调整货币流通和社会信用活动

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我

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依法制定和执

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的特殊机构。

4、基准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

款利率。

5、贴现:是指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

银行扣除从贴现日到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以

票面余额付给支票人资金的票面转化形式

6、再贴现:贴现银行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

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的再次转让。

7、再贷款: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

8、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

交易有价证劵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种业务活

动。

9、商业银行:指依照《商业银行法》和《公

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

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10、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

来源的业务,银行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

的负债业务,也是负债管理的重点。

11、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其

积聚的货币资金从事各种信用活动的业务,是

商业银行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12、所称的关系人:指(1)商业银行的董事、

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

(2)前项所列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

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13、银行业金融机构:指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

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

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14、证券:记载并代表一定民事权利的法律特

15、证劵法上的证劵:指股票、公司债券和投

资基金凭证等资本证劵。

16、证劵法:是调整因证劵的发行、交易和监

管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7、证劵发行:指发行人一筹集资金为目的,

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向投资者募集证资金并

交付证劵的行为。

18、保荐人制度:证劵发行人申请其证劵上市

交易,必须聘请依法取得保荐资格的保荐人为

其出具保荐意见,确认其证劵符合在交易所上

市交易条件的制度。

19、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指以债券形式

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债权

人的选择可以按照约定的条件转换为股票的

债券。

20、证劵承销:指证劵公司根据与发行人之间

的协议,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证劵发行人代

销或包销证劵的行为。

21、证劵包销:指证劵公司将发行人的证劵按

照协议全部购入或者在承销期结束时将售后

剩余证劵全部自行购入的承销方式。

22、证劵交易:指证劵已依法发行后,证劵持

有人将其持有的证劵再转让给受让人的行为。

23、大宗交易:指单笔交易规模远大于市场平

均单笔交易规模的交易。

24、短期交易: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本公司

股票购买入后又卖出或者卖出后又买入的行

为。

25、证劵上市:指已公开发行的证劵获准在证

劵交易所挂牌进行交易。

26、信息披露:指证劵发行人、证劵公司以及

其他证劵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主体,依照证劵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将与证劵发行和证劵交易有关的重大信息予以披露的制度。

27、内幕交易:指证劵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劵交易的行为。

28、操纵市场:指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为目的,利用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利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劵市场价格,制造证劵市场假像,诱导或者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投资决定的违法行为。29、虚假信息传播:指有关机构和人员传播虚假的与证劵交易有关的信息,误导投资者,扰乱证劵市场的行为。

30、欺诈客户:指在证劵交易中,证劵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从事违背客户真实意思,严重损害客户利益的违法行为。

40、上市公司收购:指投资者为了取得或巩固对特定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在证劵市场上购买该上市公司有表决权股票的行为。

41、公开市场收购:指投资者按照集中竞价交易的规则,通过证劵交易所收购不超过上市公司发行在外股份30%的收购行为。

42、收购要约:是收购人向被收购公司股东发出的,愿意按照要约条件购买被收购公司股东所持有的被收购公司股份的意思表示。

43、要约收购:投资者向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发出公开购买其股份的要约,以此实现获取被收购公司控制权的行为。

44、协议收购:指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的个别股东(通常是大股东)订立股份转让协议,以约定的价格购买被收购公司股东持有的股份,从而实现其收购目的的行为。

45、证劵公司:指按照《公司法》和《证劵法》的规定设立的经营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46、证劵监管机构的确定:是由国家证劵监督管理体制所决定的,我国目前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即由国务院证劵监督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对证劵市场的监督管理职权,其他政府机关和地方政府不再行使对证劵市场的监管权限。

47、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48、保险法:调整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9、保险合同: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0、投保人: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51、索赔: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出险后,按照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向保险人要求支付赔偿金的行为。

52、理赔:是保险人依据规定的工作程序处理被保险人所提出的索赔要求的行为。

53、代位求偿权:指财产保险中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赔偿被保险人的损失后,在其赔付保险金的范围内,享有代位行使被保险人队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54、委付:指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取得受损保险标的的部分权利。

55、保险公司:指经过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

56、复保险合同:又称重复保险合同,是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同一保险利益、统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投保而订立的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合同

57、保险代理人: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个人。

58、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

第十章

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向纳税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2、税法:作为国家制定的特殊行为规范,是税收的法律形式,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税收主体:指税法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4、征收客体:又称征收对象、征收范围,是征纳税主体权利与义务指向的对象

5、税率:是指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率。

6、比例税率:指应征税额与征税客体数量为等比关系。

7、累进税率:是随着征税客体数量的增加,其适用的税率也随之提高的一种税率形式。累进税率在具体运用时,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8、增值税:是对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增收的一种税。9、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10、消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法定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11、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2、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13、个人所得税:是对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个人所得和不在中国境内居住的的个人而在中国取得的所征收的一种税。14、税收保全措施:是在由于纳税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只是税款难以征收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采取的限制其处理的强制措施

15、税务检查:指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

16、增值税的纳税人:是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一章

1、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劳动仲裁: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劳动争议时,经当事人申请,由依法设立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按照仲裁程序,依法作出裁决的活动。

3、时效中断:指在仲裁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仲裁时效期间归与无效,待时效中断事由消除后,重新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期间。

4、时效中止:指在仲裁时效进行中的某一阶段,因发生法定事由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停计算仲裁时效,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使用消除后,继续进行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

5、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6、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7、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新录用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相互考察了解的特定期限。

8、服务期: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在特定的情形下约定的劳动者必须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期限。

9、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合同生效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10、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对劳动合同内容做部分修改.补充或删减的法律行为。

11、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之后履行完毕之前,因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或双方协商一致而导致合同效力提前终结的法律效力。

12、经济补偿金:是指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

13、集体合同:是指职工一方与企业一方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书面合同。

14、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将该劳动者派遣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提供劳务,劳动者报酬由用人单位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并由其向劳动者代发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

15、督促程序:指法院根据债权人提出的给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申请,不经辩论,便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债务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异议,支付令即发生于生效判决同等效力的程序

16、经济性裁员:指企业再破产重整期间或者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等情形下,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行为

17、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十二章

1、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土地:从法律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国家能够控制的,人们能够利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地表、地表之上以及地表之下的一定空间

3、林权:是权利人对一定森林或林地、林木所享有的欧泉、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统称。在我国,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4、取水权:是指直接从地下、江河、湖泊等水资源中取水的权利。

5、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这是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7、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8、土地管理法:指调整在土地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森林法:指指调整在森林,林木的管理,保护,采伐,森林的利用和植树造林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草原法:指调整在管理,保护,建设,利用草原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水法:指调整人们在管理,保护,利用,防治水害等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2、渔业法:指调整在渔业管理和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以及发展养殖业和捕捞业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矿产资源法:指调整在管理,保护,勘察,开采矿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循环经济法:指调整因循环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产品资源消耗标识:指表示产品资源消耗,可循环利用资源比例及资源化难易程度等性能指标的一种信息标识。

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全) 按字母排序

1、BOT(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2、不质疑条款:对转让的技术的合法性不得提出异议。 3、不可撤消信用证: 4、保险人:是指收取保险费,并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向被保险人承担赔偿义务的人。 5、被保险人:是指支付保险费,在保险标的由于发生保险事故而遭到损失时,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6、保险单:是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保险标的承保的证明,也是确定双方当事人之间保险权利义务的保险合同。 7、补贴:是指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捐助和对收入或价格的支持。 8、版权:也称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依照法律规定对其作品《世界版权公约》规定,作品包括:文字、音乐的、戏剧的、电影的作品以及绘画、雕刻和雕塑)享有的权利。 9、不质疑条款:是指对转让的技术的合法性不得提出异议。 10.不可抗力:指合同订立以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不能避免得到、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 C 1、承诺:是受要约人对要约表示无条件接受的意思表示。 2、仓至仓条款:承保人的责任起讫是从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启运地仓库或储存处开始运输时起,至该货物到达保险单所载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 3、财产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享有使用和获得报酬的权利,也称经济权利。通常包括:以复制、表演、播放、发行、摄制电影或电视、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4、常设仲裁机构:是依照国际条约或某一国内法组成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仲裁程序规则以及组织机构的永久性仲裁机构。 D 1、定期租船合同是:指出租人在一定期限内把船舶出租给承租人供其按约定的用途使用的书面协议。 2、代位求偿权:当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有权获得保险人所支付的保险金。保险人在支付保险金后,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基于保险事故对东道国所享有的索赔权及其它权益,向东道国索赔。 3、电子单证:简称EDI,翻译未电子数据交换,指当事人依照法律和协议用电子计算机对约定的信息和数据标准化,格式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换和处理。 4、多式联运单据:证明多式联运合同及多式联运合同及多式联运经营人接管货物并按合同条款提交货物的证据。 5、抵免法:是指居住国允许居民纳税人在本国税法规定的限额内,用已向来源国缴纳的税款抵免就其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所得向居住国缴纳税款的一部分。 6、单独海损是指货物因承保风队引起的不属于共同海损的部分损失。 7、单独费用是为了防止货物遭受承保风险造成的损失或灭失而支出的费用。 8、多边谈判是指:全体工作组成员,就申请方遵守与执行WTO规则的问题,与申请方谈判。 78、知识产权:狭义理解的知识产权只包括工业产权与版权(也称著作权)两部分,而不包括专有技术。广义的知识产权概念是指对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题及答案汇总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题及答案汇总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题及答案汇总 1、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贯穿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指的是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包括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和有约必守原则。 2、非互惠的普遍优惠待遇:是指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时,单方面给予的一种关税优惠待遇。 3、有约必守原则:就国家间而言,“有约必守”指的是当事国一旦参加签订双边经济条约或多边条约,就在享受该项条约赋予的国际经济权利的同时,也受到该条约和国际法的约束,必须信守条约的规定,实践自己作为缔约国的诺言,履行自己的国际经济义务。 4、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即跨越一国边界的有形货物买卖的合同,其双方当事人的营业地一定在不同国家,至于当事人的国籍是否不同,在所不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具有国际因素,在特定的国家看来,就是具有涉外因素,而合同的标的则为出口或进口的货物。 5、发价:是一方当事人以进行国际货物买卖为目的,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的愿按一定条件和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外贸实践中,发价亦称“报价”、“发盘”、“开盘”。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是发价人,对方是被发价人。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而且表明发价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即构成发价。 6、“货物相符”: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有关货物的数量、质量、规格、包装,必已在合同中写明,构成合同的重要部分。卖方交付的货物,必须与合同的这些规定相符,这便是所谓“货物相符”问题。货物相符,是卖方交货义务的重要内容。 7 、卖方的权利担保义务:就是指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保证对其所交付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她能够出卖这些货物。她出卖这些货物,没有侵害任何第三人的权利,因而第三人不能就该项货物提出任何权利或要求。《公约》简称之为“第三方要求”。 8、“预期违反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即如果订立合同后,另一方当事人由于下列原因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一方当事人能够中止履行义务:a.她履行义务的能力或她的信用有严重缺陷;或b.她在准备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为显示她将不履行其主要义务。 9、“根本违反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她根据合同规定有权预期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卖方不交付货物、买方不支付价款、卖方所交付的货物,违背了权利担保义务,使买方不能将货物在某一国转售或做其它使用,因而经济上遭到重大损失等,都应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可是,如果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那就不能认为是根本违反合同。是根本违反合同,受损害的一方有权宣告合同无效,有权要求损害赔偿。如卖方根本违反合同,倘买方要求交付替代货物,也只有在根本违反合同时才能够。10、风险移转:所谓风险,指的是足以致使货物毁损、灭失的意外事由,例如盗窃、火灾、船舶的沉没、飞机的失事等。风险移转,是指风险承担的移转,也就是对风险造成的损失的承担的移转。在国际货物买卖,依据合同,货物要由卖方交付给买方,货物的所有权要由卖方移转给买方。货物的风险,原是卖方承担着的,也应于某个时候,改归买方承担,这就是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移转。 11、国际货物买卖惯例:通称国际贸易惯例,是在从事国际贸易的人们的长期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初只是一些习惯做法,但一旦有了习惯,人们便会有意、无意地照着习惯去做,而且逐渐觉得其中有些习惯好,在进行贸易的时候应该那样做,甚至彼此愿意相约遵守这些习惯,这时习惯便上升为惯例,即在法律意义上取得了法律效力的习惯。对于惯例的法律效力,有很多国家的法律,还有些国际条约,都加以认可。 12、《华沙——牛津规则》:1928年国际法协会华沙会议编纂了CIF方面的惯例,称为《华沙》规则;后经该协会1932年牛津会议修订,改称《华沙——牛津规则》,全文21条。 13、FOB:即船上交货,是国际贸易术语的一种,是Free on board的缩写或简称。在具体使用时,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d o r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 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 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

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X=X-M 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1.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2.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总称)。 3.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即纵向经济关系。包括国家(国家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自身的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4.经济联合关系:是指企业等组织进行合并、兼并(归并)改组经济实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5.经济协作关系:是指各组织之间进行生产协作,业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7.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8.经济法主体: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9.原生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赖特定义务主体的行为即可行使和实现的权利。 10.取得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必须通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通过特定义务主体为特定行为,才能获得的权利。 11.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这种权利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性质,故亦称经济权力。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般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13.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经济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事件是指不依经济法主体意志为转移,与其主观意志、行为无关的那些可以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行为是由组织或个人所为的、受其主观意志支配的那些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14.经济法律行为:是能够引起经济 法律关系产生并依法运行的最主要的 经济行为。 15.经营协调关系:专指经济法所调整 的那部分横向经济关系。 16、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指在企业等 组织之间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关 系 17、涉外经济关系:是指具有涉外因 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18、中国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 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 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 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总称)。 19、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经济法 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 程,以及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准则。 20、经济法的体系:是指经济法律(法 规)体系,有时也指经济法学体系, 是在经济法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 种经济法规性质的异同、关系的亲疏, 按一定的标准和序列,分层次、分系 统排列组合而成的统一体。 21、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 管理和经营协调过程中,由经济法律、 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 务相统一的关系。 22、广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 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参加经济法律关 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 务的组织和个人。 23、狭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根据 经济法律、法规获得的主体资格和主 体制度。 24、权力机关: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机器常务委员会。 25、管理机关:是指经济管理机关, 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级人民政府 等。 26、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独立地位、 实行独立核算或独立预算,从事经营、 管理活动的组织,亦即企业单位、事 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 27、内部组织:是指企业、公司和其 他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 28、工业产权:指人们依法对应用于 商品生产的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 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区和期限 内享有的专利权。 29、财物:是指经济法主体能够控制、 支配的,经济法允许其进入经济法律 关系运行过程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 值的实物形态的物品,以及可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货币和有价证券。 30、经济行为: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经 济法律关系进行一定的经济活动,以 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效用目的的行 为。 31、智力成果:是指人们用脑力劳动 创造的非物质财富。 32、企业:企业是由一定的生产要素 有机结合而成,依法从事生产、流通 和服务性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经营 性的经济主体。 33、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 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 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的经营实体。 34、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 其他组织依法设立的普通合伙和有限 合伙企业。 35、合作社:是指不以盈利为经营宗 旨,以成员的互助合作为要旨,决议 事项时贯彻“一人一票”的平等和民 主原则,限制资金分红,实行按劳动 或按贡献分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 业。 36、国有企业:是指企业的资金全部 或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直接 或间接控制的企业。 37、社会企业:是指通过经营获得盈 余,并将其用于扶助弱势群体或促进 社区发展等公益性企业。 38、全民所有制企业:指由中央或地 方的一个财政主体或一个国有企事业 单位设立的,利用全民所有的财产从 事经营活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其相关法规 规制的企业。 39、集体所有制企业:指企业的财产 归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集体所有, 由集体投资或社员入股集资设立的企 业。 40、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指财产属 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 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 会主义经济组织。 41、乡镇企业: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 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 各类企业。 42、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全部或部分 由境外投资者投资,依中国法律在中 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43、企业国有资产:是由国家对企业 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44、关联方:指本企业的董事、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这些 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 45、资产评估:指由经授权的评估机 构按照合法的程序和专业规程,运用 科学的方法对自产某一时点的价值进 行评估和估算。 46、国有资产转让:指依法将国家对 企业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转移给其他

经济法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经济法概论》 期末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4.填写内容不得超出密封线。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 共30分) 1.经济法律事实中,客观上发生和存在的、与经济法主体主观意志和自觉行为无关的,但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是( ) A .合法行为 B .事件 C .事故 D .违法行为 2.经济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是( ) A .主体 B .客体 C .内容 D .法律 3.下列物或行为能够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 .枪支弹药 B .海洛因 C .太阳 D .自有黄金 4.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个人独资企业不得使用的名称有( )。 A .厂 B .中心 C .公司 D .工作室 5.甲出资5万元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甲聘请乙管理企业事务。同时规定,凡乙对外签订标的额超过1万元以上的合同,须经甲同意。某日,乙未经甲同意与善意第三人丙签订 了一份标的额2万元的买卖合同。下列关于该合同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合同有效,但如果给甲造成损害,由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B .该合同无效,如果给甲造成损失,由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C .该合同为可撤销合同,可请求人们法院予以撤销; D .该合同无效,经甲追认后 有效。 6.合伙人( )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A .不得 B .可以 C .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 D .合伙协议约定就可以 7.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得作为投资人出资方式的有( )。 A .土地使用权 B .其他财产权利 C .劳务 D .家庭共有财产 8.合伙人的债务清偿和合伙企业的关系中,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有( )。 A .合伙企业中某一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以该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B .合伙人个人负有债务,其债权人不得代为行使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C .合伙人自有财产不足清偿其个人所负债务的,该合伙人可以从其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 D .合伙人自有财产不足清偿其个人所负债务的,该合伙人可以从其合伙企业中的财产 份额用于清偿 9.李某为一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李某的下列 行为中,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A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 B .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 C .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入伙 D .依法为本企业提供担保 10.下列有关普通合伙企业和合伙人进行债务清偿的表述中,不符合《合伙企业法》规定的是( )。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 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 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 GDP = C + I + G + (X-M) ] 8.消费(C)(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电视机、洗衣机 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I):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 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 (G)(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X—M):进出口的差额; 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经济法名词解释(1)

1、经济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是指根据经济法律规范的规定和调整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不安抗辩权: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债务履行有先后顺序,依约定应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难以为对待给付且未提供担保之前,有权拒绝对方的履行要求。 3、合同的保全:是指法律行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危害,而设置的保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 4、担保:是指为保证特定债权人利益的实现,依法以第三人的信用或特定财产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制度。 5、善意第三人:是指第三人在就有关经济业务事项交往中,没有从事与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串通,故意损害投资人的利益的人。 6、独立董事:是指既不是公司股东,又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7、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 8、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9、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为满足合理的使用要求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技术、心理和社会特征的总和。 10、不正当竞争:也称为不公平竞争、违法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11、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12、债权人会议:是由全体债权人组成以维护债权人共同利益为目的,在法院监督下讨论决定有关破产事宜,表达债权人意思的破产机构。

经济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法条分析重点总结

经济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法条分析题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所预期的目标的法律规范总称。 p32) 2、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该协议可以以口头、书面或者以其他协同行为作出。(P89)3、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P 95)4、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营者相互合并,或者个或多个经营者通过收购以及其他方式对其他经营者进行控制,从而导致相互关系上的持久变迁的行为(p101)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P104) 注意: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者变相限制竞争的行为,所以说我国反垄断法上规定的行政垄断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5、不正当竞争:是指市场主体之间为了争夺商品生产、销售的有利地位,采取不符合法律、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违背自愿、平等、公开、诚实信用的原则,谋取不法利益的市场竞争行为。(p115) 6、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行贿的主体是经营者,受贿的主体是交易对方,贿赂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易机会,手段是通过回扣、软回扣的形式。(P125) 7、诋毁商誉:或称商业诋毁、商业诽谤,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捏造、散步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业声誉,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的行为(P129) 8、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性能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满足人们合理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物质、技术、心理和社会特性的总和。主要有适用 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可维修性。(P152)9、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其他对产品质量负有义务者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义务应受到的法律制裁,包括产品质量的 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P158)10、产品责任:又称为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是指因缺陷产品损害 了他人的人身、财产权,依法应当追究的民事责任。(P159)11、企业国有资产: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出资形式分为两种:

经济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构成法的基本组织细胞是(A) A.法律规范 B.法的部门 C.法的体系 D.法条 2.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被称为是(A) A.经济法主体 B.经济法客体 C.经济权利 D.经济义务 3.不属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的是(C) A.对企业经营方针、年度计划、重大技术改造提出意见和建议 B.解聘企业中层行政领导干部 C.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的方案 D.对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评议、监督 4.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由(D) A.董事会确定 B.董事长确定 C.股东会确定 D.国务院确定 5.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 A.合同签订时的价格计算 B.交付时的价格计算 C.双方当事人协商 D.由买方决定 6.债权人应当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到提存机关领取提存物,逾期不领取的,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所有。

A.债务人 B.债权人 C.提存部门 D.国家 B. 7.由三维造型构成的商标被称为() A.文字商标 B.组合商标 C.立体商标 D.图形商标 8.下列关于不当低价销售行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行为发生在商品销售环节 B.该行为牟取了暴利 C.该行为采用低于商品成本价格的方式进行销售 D.该行为的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维持或者争取自身的竞争优势 9.消费者协会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建立的() A.国家机关 B.行业组织 C.社会团体 D.司法机关 10.以下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A.季节性降价中,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 B.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C.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D.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11.经营者应通过各种载体表明其经营资格和身份,这是经营者的() A.标志经营资格义务 B.出具凭证义务 C.提供真实信息义务 D.质量担保义务 12.纳税人不依法纳税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体现的是税收的() A.固定性 B.强制性 C.确定性 D.无偿性 13.各国金融体制一般都以()为主导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货币 D .保险公司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经济法名词解释答案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作业2 1.中国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2.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关系的总称。 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般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是经济法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目标。 4.合伙企业: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5.财政法:指调整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业3 1.广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2.外资企业:即外商独资企业,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3.两合公司:指一部分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另一部分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4.税收抵免: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企业来自国内外的所得一律汇总征税,但允许抵扣该居民企业在国内外已缴纳的税额,从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5.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及其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业4 1.我国《证券法》所称证券公司:指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设立的经营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对外贸易法:指确认对外贸易主管机关和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法律地位,调整它们之间形成的对外贸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系统。 3.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产品质量责任: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主体违反产品质量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5.政府定价:指依照价格法的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经济法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法 1.问题:【领会】企业的概念是什么 答:企业是指依法成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法律主体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2.问题:【领会】企业具有哪些特征 答:(1)企业是经济组织(2)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3)企业是持续经营的经济组织(4)企业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 3.问题:【识记】企业有那些分类 答:(1)全民所有制企业(2)集体所有制企业(3)私营企业(4)外商投资企业 4.问题:【领会】企业法的概念是什么 答:企业法是调整企业设立、存续和终止过程中各个中法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5.问题:【领会】企业法具有哪些特征 答:(1)企业法是规范企业法律地位及其内部组织关系的组织法 (2)企业法是规范企业把本身的组织和动作的行为法 (3)企业法是国家对企业进行管理调控的法律依据之一 6.问题:【识记】企业法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答:(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地方性法规和规章(6)国际条约(7)国际惯例7.问题:【领会】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是什么【多选】答: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或家庭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8:.问题:【领会】个人独资企业具有哪些特征【多选】 答:(1)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为一个自然人。(2)个人独资企业的全部财产为出资人所有 (3)个人独资企业以投资人的全部个人才或家庭 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9.问题:【领会】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需要具备哪些 条件 答: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第8条规定,设立个人 独资企业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 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10.问题:【领会】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程序 答: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应由投资人或其委托的 代理人向登记机关提交设立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明、 生产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的文件。登记机关核准登记, 发给营业执照,个人独资企业即告成立。 11.问题:【识记】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静音管理模 式 答:(1)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可以自行管理企业事 务,也可以委托或者聘用他人负责企业事务。(2)投资 人可与受聘人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委托管理的内容和 权限,但投资人对受聘人得职权限制不得对抗第三人 (3)个人独资企业经批准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但分支 机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民事责任应由个人独资企业承 担。 12.问题:【领会】个人独资企业如何进行营业转让 答:《个人独资企业法》第17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 投资人对企业财产的有关权力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 (1)个人独资企业若整体转让,涉及债权债务的概括 转移,应按规定通知个人独资企业的债权人并经其同 意,办理投资人姓名和住所变更登记,个人独资企业 合法转让后,该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受让人承受。(2) 个人独资企业作为遗产其营业适用概括继承。依《继 承法》第33条规定,继承人继承个人独资企业的承担 该企业的债务和税款。当然,应以个人独资企业的实 际价值为限。继承人不愿从商或企业资不抵债的,继 承人可以放弃继承。 13.问题:【识记】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原因有哪些 答: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原因有:(1)投资人决定解 散(2)投资人死亡、无继承人或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 (3)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的其它情况 14.问题:【领会】个人独资企业的清算程序【单选】 答:(1)人独资企业解散,应当由投资人自行或者债 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清算。由投资人自行清 算的,投资人应在清算前15日内书面通知债权人,无 法通知的,应当予以公告。债权人在接到通知之日起 30日内,未通知到的,可以在公告之日起60日内, 向债权人申报其债权。 (2)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 存续期间的债务仍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个人独 资企业解散后五年内未向原投资人提出偿还请求的, 原投资人的责任消灭。 15.问题:【领会】合伙企业的概念是什么 答: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 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 伙企业。 16.问题:【领会】合伙企业具有哪些特征 答:(1)由两个以上的投资人共同投资兴办(2)合伙 协议是合伙企业的成立基础(3)合伙企业属于人合企 业(4)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17.问题:【识记】合伙企业有哪些分类 答: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18.问题:【识记】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是什么 答:普通合伙企业是指有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 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企业。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名词解释(一) 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 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

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 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名词解释(二)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 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

经济法名词解释和简答

经济法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 名词解释: ①经济法:是指广泛调整公共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律部门。 ②公共经济管理关系:是调整公共经济管理关系或公共经济管理中形成的有关经济关系,在经济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③维护公平竞争关系:是指国家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及其活动,采取相关措施维护、促进或限制竞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简答题: 1简要说明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我国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包括公共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等三类,之所以成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于它们直接体现国家意志,可谓意志经济关系,对经济法调整的意志经济关系应当有所限定,将其限定为直接物质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服务、消费等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 3经济法的功能:经济法的功能是指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机制作用。主要有:(1)通过法律规范,组建企业、公司及其内部机构,全面确立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组织体系。 (2)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法制化市场经济。 (3)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系统的宏观调控,保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保证其他经济成分的地位和发展,使国民经济能够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地运行。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我国经济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1)平衡协调原则: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 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这是经济法反映社会化市场经济之内在要求和理念的一项核心的基础性的原则。

经济法概论 名词解释(整理版)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经济法律制度 1.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所有旨在保护、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2.法的渊源是指国家制定和认可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从法的制定、认可的具体来源上看法的形式的。) 3.政策就是一定的阶级根据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从具体的阶级关系出发,通过其政党制定的本阶级的行动路线、方针和原则。 4.法人的权利能力是指法人所具有的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5.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6.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在代理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进行的,确立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一定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 7.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支配)的权利。 8.使用权是指依据财物的性能和用途加以运用和利用、以满足一定的经济需要的权利。 9.收益权是指从财物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10.处分权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处置其财产、决定其财产命运的权利。 11.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即债权和债务。12.按份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主体各自按照一定份额(等份或不等份)享有债权或承担债务的债。13.连带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主体享有连带权利或承担连带义务的债。14.时效制度是指法律所确认的一定的事实状态继续存在一定期间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 15.取得时效亦称占有时效,指法律规定的非所有人的占有人,善意地占有他人财产,持续达到法定期限,即可依法取得该项财产所有权的时效。16.消灭时效即诉讼时效。在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经过法定期间,即依法发生权利不受法律保护的时效。 第二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1.中国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和稳定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总称)。 2.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税收是强制性的。 3.经济法律关系概念 4.经济法主体 5.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经济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经济法律客体一般强调双方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所指向的对象。 6.事件是指客观上发生和存在的、与经济法主体主观意志和自觉行为无关的,但能够引发经济法律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不可抗力、偶发事故均属此类。这些事件都是当事人不可预知或不可控制的客观事实和过程。它们也常常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诱因,故列为经济法律事实。 7.行为是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其主观意志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第三章企业法1.企业是一种历史概念范畴,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组织。 2.企业法主体是指参加企业法律关系,依照企业法律、法规的规定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以及一定条件下的个人。 3.财产权是指企业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或依法授予经营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4.管理权:即经济管理权,指企业在有关组织机构、人事劳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组织、指挥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