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基础(SPS)

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基础(SPS)

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基础(SPS)
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基础(SPS)

品种名称: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基础(SPS)

英文名称:Sulfite Polymixin Sulphadiazine Agar Base

品种编号:028031

培养基规格:250g

培养基用途:

用于食品和矿泉水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培养和计数。

培养基使用原理:

胰酪胨和酵母膏粉提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亚硫酸钠和柠檬酸铁铵用于检测硫化氢的产生,使菌落中心呈黑色;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多粘菌素B 和磺胺嘧啶钠抑制非梭菌的细菌生长。

微生物图册:

培养基配方(每升):

胰酪胨 15g

酵母膏粉 10g

柠檬酸铁铵 1g

琼脂 15g

最终pH 7.6±0.2

培养基使用方法:

1、称取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基础41.5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000 mL ,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三角瓶,每瓶250 mL ,121℃高压灭菌15 mL。

2、待SPS培养基冷至50℃左右,每100 mL培养基基础加入配套试剂2支(SR0150)(试剂a:,亚硫酸钠50mg和试剂b:磺胺嘧啶钠1.2mg和多粘菌素

B1.2mg),摇匀。

3、无菌操作取食品样品35g(mL)放入均质器中,加0.1%蛋白胨水225mL,均质1—2min,然后吸取1:10稀释液按1mL加0.1%蛋白胨水9mL做成10-2—10-6系列稀释液,吸取各稀释液1 mL分别加到两个灭菌平皿,再向平皿中倾注培养基15 mL,缓慢地旋转平皿,使其与接种物混合均匀。

4、琼脂凝固后,将平板正置于厌氧罐内,于36±1℃培养24h。

5、取出平板用肉眼观察生长情况和观察有无黑色菌落。挑选生长有30—300个黑色菌落的平板计数。

质量控制:

下列菌株接种于SPS琼脂平板于36±1℃培养24 h结果如下:

菌名菌号生长状况培养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HK9051 良好黑色菌落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 较好白色菌落

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 抑制----

贮存注意事项:贮存于避光、阴凉干燥处,用后立即旋紧瓶盖。贮存期三年。

2019继续教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10岁以下禽流感患儿金刚烷胺用药剂量为5mg/(kg/d),每日总量不超过(B) 2、1962年发现的第一个抗疱疹病毒药物是(A) 3、1987年问世的第1个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是(C、齐多夫定) 4、1岁以上的儿童,处于艾滋病期或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多少建议治疗:A<15% 5、3个月到2岁化脓性关节炎患儿,推荐应用:B、头孢曲松 6、AAD的症状一般出现在应用抗菌药物后(B) 7、AP预防措施之一为流感疫苗的接种,针对的人群不包括:B、所有小于50岁的人群 8、埃希菌属包括5个种,其中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是(A) 9、艾滋病患者发生弓形体感染首选的治疗方案为:D、乙胺嘧啶+磺胺嘧啶 11、安尼芬净推荐剂量为首剂: B、200mg 12、氨苄西林对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PAE为:A、0、5~2、1h 13、白喉首选的抗菌药物为:B、青霉素G 14、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感染没有明确的临床表现,什么常常为唯一的临床体征: C、发热 15、百日咳的潜伏期一般为(C) 16、百日咳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至发病后(D)B百日咳患者应进行呼离,至发病后:D、40 17、败血症应首选:C、万古霉素 18、坂崎肠杆菌能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达 B 19、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棘球蚴主要侵犯 c 20、鼻病毒主要感染:B、上呼吸道

21、闭合性脑外伤或伴有颅骨骨折、脑脊液漏者发生脑膜炎常由什么细菌感染引 A 22、病程超过多长时间以上视为慢性菌痢(B) 23、病人对药物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D、克林霉素 24、不动杆菌属中临床最常见的是: B、鲍曼不动杆菌 25、布鲁菌病传染源主要为病畜,以什么为主(C) 26、布鲁菌病急性感染患者发热的典型热型为 D 27、CMV肺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出现前,死亡率为(D) 28、产碱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以哪种细菌最为常见:B、粪产碱杆菌 29、肠球菌所致感染多见于:D、尿路感染 30、成人化脓性关节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B、金黄色葡萄球菌 31、成人及青少年HIV/AIDS病人的HAART一线推荐方案为:A、AZT(或d4T)+3TC 33、成人伤寒患者首选的经验用药是:C、氟喹诺酮类 3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常以什么为首发和主要症状:A、发热 3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哪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D 38、创伤或手术后脑脓肿,病原菌主要是(C) 39、从麻疹前驱期至恢复期,全病程约(C)】 41、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包括:C、氯霉素 42、大面积烧伤病人穿刺和置管频度最高的 B 43、大约多少AIDS患者会出现PCP:a 44、单纯疱疹病毒主要侵犯什么部位的皮肤黏膜(A) 45、胆道系统感染病原菌最常见的是:B、肠源性革兰阴性杆菌

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包括多粘菌素B(polymyxin B)及多粘菌素E(polymyxin E;粘菌素,colistin),二者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是多肽类抗生素,由于静脉给药可致严重肾毒性现已少用。 【体内过程】多粘菌素口服不易吸收。肌内注射50mg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2~8mg/L),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8~12小时,t 约6小时。肾功能不 1/2 可达2~3天。它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肝、肾为最高,并保持较全者清除慢,t 1/2 长时间。多粘菌素不易弥散进入胸、腹腔、关节腔,即使在脑膜炎症时也不易透入脑脊液中,胆汁中浓度也较低。药物经肾缓慢排泄。 【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杀灭作用。多肽类抗生素具有表面活性,含有带阳电荷的游离氨基,能与革兰阴性菌细胞膜的磷脂中带阴电荷的磷酸根结合,使细菌细胞膜面积扩大,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磷酸盐、核苷酸等成份外漏,导致细菌死亡。多粘菌素对生长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都有效,过去曾用于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绿脓杆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烧伤后感染等。但现在已被疗效好、毒性低的其他抗生素所取代。仍可局部用于敏感菌的眼、耳、皮肤、粘膜感染及烧伤绿脓杆菌感染。多粘菌素口服用于肠道手术前准备。 【不良反应】毒性较大。主要表现在肾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其中多粘菌素B较E尤为多见,症状为蛋白尿、血尿等。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时,由于神经肌肉的阻滞可导致呼吸抑制。 制剂及用法 硫酸链霉素(streptomycin sulfate)成人0.75~1.0g/日,儿童15~30mg/kg/日,分1~2次肌内注射。成人1~3g/日,儿童1mg/kg/日,分4次服。 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 sulfate)成人16~24万单位/日,儿童3,000~5,000u/kg/日,分3~4次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剂量同上,忌与青霉素等混合滴注。鞘内注射,成人每次5,000~10,000单位。口服,成人24万~64万单位/日,儿童1万~1.5万单位/kg/日,分四次服。 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 sulfate)成人1.0~1.5g/日,儿童20~ 30mg/kg/日,分2~3次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用,剂量同肌内注射。疗程一般不超过10~14天。

多粘菌素生产工艺

多粘菌素生产工艺 1、多粘菌素的理化性质 由多粘杆菌所产生。由多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一簇碱性多肽类抗生素 (1)药理:在已知抗生素中,多粘菌素对G-作用最强(由G-引起的脑膜炎,等),特别是它能抑制其他抗生素几乎没有作用的绿脓杆菌,且不产生抗药性。 (2)毒性: a 、对中枢神经,肾脏有影响,临床表现为晕眩,共济失调,腿软等。 b、注射时局部产生红肿,疼痛,B.E毒性最小,疗效最高。 c 、当与甲醛,亚硫酸氢钠反应,形成Na N-磺甲基衍生物(-NHCH2SO3Na)时,注射时就不会疼痛,活性保持。 (3)结构: A、由10肽组成,含有一个7元环 B、A.B.E为5价,D为4价 C、B.E含羟基氨基酸较少,游离碱水溶性小; A.D含羟基氨基酸较多,游离碱水溶性大。 (4)物性:白色粉末,无气味,味苦,有引湿性。pH2.0~7.0时稳定。pH>7.0很快失效,失效时仅发生立体结构改变或分子内重排,与酰化剂作用同时失效。 (5)效价基准:多粘菌素B游离碱理论效价定为10000u/mg ,E定为30000u/mg 2、多粘菌素的菌种和发酵 (1)产生菌为多粘性菌:无芽孢的变株产量低,经过热处理可提高抗生素的产量,每一菌种产生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可连接不同的脂肪酸如B1和B2,E1和E2等 (2)发酵: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酵期。繁殖期,分泌期和芽孢形成期,在生产上要在芽孢形成之前放罐,周期一般为36~40个小时。 要点: (1)单一碳源时多糖比单糖或双糖好。复合碳源时玉米粉加糊精最好 (2)有机酸类能刺激多粘性菌E的产生,提高产量;而且奇数碳的酸比偶数碳的酸好。(3)尿素对E的生产效果较好。花生饼粉。黄豆饼粉较差。而硫酸氨更优于尿素。 (4)最适合pH=5.5~6.2(E)可用氨水调节。 综合以上要点可以看出,以多糖+简单氮源较好。 3.生物合成机制 本类抗生素生物合成机制还未搞清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与蛋白 质的合成无多大关系。理由是: (1)以L-苏氨酸-C14进行示踪试验,发现:氯霉素、放线菌素D、嘌呤 霉素等抑制标记物掺入蛋白质,而刺激E的形成。 (2)加入0.1mg分子的D-亮氨酸或D-苯丙氨酸,抑制D的生产,但对生长无影响,而加入5倍量的L-亮氨酸,可解除D-亮氨酸的抑制作用。 (3)8-N鸟嘌呤在低浓度(0.5mg分子)时强烈抑制多粘菌素的生产,但对生长或细胞核酸组分和量只有很小的影响。 以上说明多粘菌素的合成并不遵照蛋白质合成的样板机制进行。 此外,L-2.4-二氨基丁酸[(L-Dab)C14]是B的前体。 理由:从多粘菌素中分离出L-Dab活化酶,此酶高度专一性。L-Dab是此酶的天然底物。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疾病概述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少数病例合并动脉瘤样扩张。由于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故命名众多,如:主动脉弓综合征、慢性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梗阻综合征、Martorell综合征、特发性动脉炎、年轻女性动脉炎、Takayasu 动脉炎等,而我国则称之多发性大动脉炎。 病因与病理 【病因学】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迄今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氏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其理论依据:①动物实验发现长期给兔补含高效价抗主动脉壁抗原的病人血清、可产生类似动物炎症改变;②临床发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可有血沉、粘蛋白增高,α、γ球蛋白及IgG、IgM的不同程度增高,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③本病患者血中有抗主动脉壁抗体,同时发现主动脉壁抗原主要存在于动脉中层组织;④在急性期患者血中可发现Coomb′s抗体合并类风湿因子阳性。鉴于Coomb′s抗体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自身抗体出现提示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日本学者推测本病与HLA系统中BW40、BW52位点有密切关系,属显性遗传,认为有一种先天性遗传因子与本病有关。此外,大剂量雌激素可造成主动脉肌层萎缩、坏死和钙化,主要发生于主动脉及其分支,即承受动脉血流和搏动最大的机械应力部位,从而推测在内分泌不平衡最显著时期,雌激素过多和任何营养不良因素(如结核病)相结合,导致主动脉平滑肌萎缩,抗张力下降,成为致病因素之一。总之,综合致病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下作用于主动脉和/或其主要分支,产生多发非特异性动脉炎。 【病理改变】 病理学研究提示多发性动脉炎为全层动脉炎,常呈节段性分布。早期受累的动脉壁全层均有炎症反应,伴大量淋巴细胞、巨细胞浸润,以外膜最重,中层次之。晚期动脉壁病变以纤维化为主,呈广泛不规则性增厚和僵硬,纤维组织收缩造成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内膜广泛增厚,继发动脉硬化和动脉壁钙化伴血栓形成进一步引起管腔闭塞。偶有动脉壁因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破坏,中层组织坏死,不足以承受血流冲击,导致动脉壁膨胀形成动脉瘤。此外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典型表现为局限在开口处及其他端的狭窄性病变。左、右冠状动脉可同时受累,但弥漫性冠状动脉炎。据Lupi等对107例统计,受累动脉的好发部位集资为:锁骨下动脉85%,降主动脉67%,肾动脉62%,颈动脉44%,升主动脉27%,椎动脉19%,髂动脉16%,脑动脉15%,肠系膜动脉14%,冠状动脉9%。值得提出主要的好发部位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布和肺动脉。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黏菌素是多肽类抗生素,由于其肾毒性大被其他更安全的抗菌药物取代;但近年来随着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等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可选择药物有限,临床重新启用多黏菌素。 我国常用的有多黏菌素B(polymyxin B, PMB)和多黏菌素E,但尚无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规范和指南,故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对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一、多粘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多黏菌素是一组碱性多肽类抗生素的总称,主要有A、B、C、D 和E 5 种。多黏菌素B、E 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见图1)。多黏菌素B 常用剂型为硫酸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 常用剂型是硫酸黏菌素和黏菌素甲磺酸盐(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CMS)。

药物代谢动力学: 多黏菌素B 主要通过非肾途径清除(图2A),尿中的原型药物<1%,肾功能不会影响多黏菌素B 血浆浓度。CMS 主要通过肾脏清除,而多黏菌素E 主要通过肾脏以外的途径清除(图2B)。CMS 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E 起效。硫酸黏菌素为多黏菌素E。 研究显示70% 的CMS以原型经肾脏排出,肾清除率为103 mL/min,多黏菌素E 肾清除率仅为1.9 mL/min。危重病患者、肾功能异常、间歇性血液透析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对CMS 的药代动力学有显著影响,且CMS 和多黏菌素E 均可被肾脏替代治疗清除。

药效学:目前认为多黏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为: (1)其分子中的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膜上的磷酸基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嘌呤、嘧啶等小分子物质外漏,细菌膨胀、溶解死亡; (2)可经囊泡接触途径,使细胞内外膜之间的成分交叉,引起渗透不平衡,导致细菌膨胀、溶解; (3)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羟自由基的积累,破坏细菌的DNA; (4)具有中和内毒素作用。 多黏菌素B 和E 在抗菌谱上基本保持一致,属窄谱抗菌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活性,如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枸橼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肺军团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抗菌活性欠佳;而所有革兰阳性菌、厌氧菌

多黏菌素类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多黏菌素类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多黏菌素类(Polymyxins)属多肽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制剂有多黏菌素 B 及多黏菌素 E(黏菌 素,colistin)。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肾毒性较明显,因此两者的全身用药应用 较少,主要供局部应用。但近年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日益增加,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 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对多黏菌素类药物耐药率低,因此本类药物重新成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 染治疗的选用药物之一。对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奈瑟菌属及脆弱拟杆菌不具抗菌活性。 本品与 SMZ/TMP、利福平联合,对革兰阴性菌具协同作用。 【适应证】 目前多黏菌素类已很少全身用药,主要供局部应用。但近年来随着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日 益增多,多黏菌素类药物的注射剂临床使用逐渐有所增加。 1.多黏菌素B及多黏菌素E注射剂适用于: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必要时可 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在多数情况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已被其他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所替代,偶有对其他药物均耐药的菌株所致严重感染仍可考虑选用本品;②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及碳 青霉烯类耐药不动杆菌属等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所致各种感染。当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用本品治疗。 2.局部应用:目前多黏菌素类可局部用于创面感染或呼吸道感染气溶吸入。 3.肠道清洁:口服用作结肠手术前准备,或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清除肠道细菌,降低细菌感染发生 率。 4.口服可用于小儿大肠埃希菌的肠炎及其它敏感菌所致肠道感染。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多黏菌素类过敏者。 2.严格掌握使用指征,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 3.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超过 10~14 天,疗程中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但治疗广泛耐药菌株感染 时剂量通常需更大。 4.本品肾毒性发生率高,因此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选用。 5.孕妇避免应用。 6.本品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毒性反应,也可引起可逆性神经肌肉阻滞,不宜与肌肉松弛剂、 麻醉剂等合用,以防止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如发生神经肌肉阻滞,新斯的明治疗无效,只能采用人 工呼吸,钙剂可能有效。 7.本品不宜静脉注射,也不宜快速静脉滴注。 8.应用超过推荐剂量的本类药物可能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少尿和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不能清除 药物,血液透析能清除部分药物。 9.与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本品的肾毒性。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的炎性疾病。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为多见,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人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臂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则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由于缺血,下肢出现无力,酸痛、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特别是髂动脉受累时症状最明显。肾动脉受累出现高血压,可有头痛、头晕、心慌。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慌、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高血压为本型的一项重要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此外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可引起的节段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其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0~40mmHg。 部分病人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其杂音部位有助于判定主动脉狭窄的部位及范围,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多黏菌素是多肽类抗生素,由于其肾毒性大被其他更安全的抗菌药物取代;但近年来随着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等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可选择药物有限,临床重新启用多黏菌素。 1 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多黏菌素 B主要通过非肾途径清除(图 2A),尿中的原型药物<1%,肾功能不会影响多黏菌素B 血浆浓度。CMS 主要通过肾脏清除,而多黏菌素E主要通过肾脏以外的途径清除(图2B)。CMS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E 起效。硫酸黏菌素为多黏菌素E。 药效学:多黏菌素B和E在抗菌谱上基本保持一致,属窄谱抗菌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活性,如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枸橼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肺军团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抗菌活性欠佳;而所有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球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支原体、衣原体、变形杆菌、摩根菌属、沙雷氏菌属、伯克菌属、寄生虫等对多黏菌素耐药。 2 剂量、用法

2.1 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剂量、用法 多黏菌素B的负荷剂量为2.0~2.5mg/kg(相当于2~2.5万单位/kg),输注时间1h;在12~24h后给予维持剂量2.5~3mg/(kg·d),分两次给药,持续输注1h以上,不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多黏菌素E负荷剂量为5 mg/kg CBA,最大剂量不超过300mg CBA,持续静脉输注0.5~1h以上;在12~24h 后给予维持剂量 2.5~5mg/(kg·d) CBA,分 2~4次给药。根据肾功能调整每日给药剂量。 2.2 肾功能不全患者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建议剂量,见表2。 2.3 透析患者 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不需调整多黏菌素B的负荷剂量或维持剂量,多黏菌素 E的调整剂量见表 3。 2.4 特殊给药方式 雾化吸入: 脑室注射/鞘内注射: 2.5 血药浓度监测 3 临床应用 【专家意见1】:不建议多黏菌素单独应用,根据不同感染部位、不同病原菌及药敏情况联合其他抗菌药物。 3.1 肺部感染

2019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试卷及答案.doc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试卷 一、选择题(单选)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 A、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 B、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C、隐球菌脑膜炎 D、化脓性腹膜炎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危机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 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是限制() A、抗菌药应用适应证和适用人群 B、限制抗菌药作二线使用 C、限制抗菌药用于重症感染患者 6、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7、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用()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风湿热复发8、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A、手术开始前24h B、术前60min内 C、手术开始后2h D、手术结束后 2h9、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气管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气管或腔隙感染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11、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A、红霉素酯化物 B、利福平 C、氟康唑 D、头孢他啶 12、肾功能减退时,需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A、氨基糖甙类 B、克林霉素 C、利福平 D、大环内酯类 13、新生儿感染时合宜选用() A、头孢菌素 B、青霉素类 C、克林霉素 D、氨基糖甙类 14、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合宜用于() A、腹腔感染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D、孕妇无症状菌尿15、下列哪种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具抗菌活性() A、哌拉西林 B、头孢哌酮 C、头孢他啶 D、头孢噻肟 16、需鞘内给药的抗菌药物为() A、青霉素 B、头孢曲松 C、两性霉素B D、氟康唑 17、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治疗合宜选用() A、克林霉素 B、SMZ/TMP C、氨苄西林/舒巴坦 D、左氧氟沙星18、无论脑膜有无炎症,不能透入脑脊液的抗菌药物为() A、氯霉素 B、头孢噻肟 C、青霉素 D、多粘菌素B

最新2019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修订版)

最新2019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修订版) 最新2019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修订版)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2015 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根据《2015 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医生在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 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 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 ,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 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 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 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4. 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5. 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 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 小时,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6. 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 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72 小时停用,特殊感染者按特定疗程执行。 7.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一般以3 日量为原则,最多不超过7 且(结核病治疗除外)。 8.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9. 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重视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二性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等)时,条件成熟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提高用药安全。 10.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二)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 合用药。 1.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 种及2 种以上复数菌感染, 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 一、多粘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多黏菌素是一组碱性多肽类抗生素的总称,主要有A、B、C、D 和E 5 种。多黏菌素B、E 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见图1)。多黏菌素B 常用剂型为硫酸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 E 常用剂型是硫酸黏菌素和黏菌素甲磺酸盐(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CMS)。 药物代谢动力学: 多黏菌素B 主要通过非肾途径清除(图2A),尿中的原型药物<1%,肾功能不会影响多黏菌素B 血浆浓度。CMS 主要通过肾脏清除,而多黏菌素E 主要通过肾脏以外的途径清除(图2B)。CMS 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E 起效。硫酸黏菌素为多黏菌素E。

研究显示70% 的CMS以原型经肾脏排出,肾清除率为103 mL/min,多黏菌素E 肾清除率仅为1.9 mL/min。危重病患者、肾功能异常、间歇性血液透析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对CMS 的药代动力学有显著影响,且CMS 和多黏菌素E 均可被肾脏替代治疗清除。 药效学:目前认为多黏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为:(1)其分子中的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膜上的磷酸基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嘌呤、嘧啶等小分子物质外漏,细菌膨胀、溶解死亡;(2)可经囊泡接触途径,使细胞内外膜之间的成分交叉,引起渗透不平衡,导致细菌膨胀、溶解;(3)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羟自由基的积累,破坏细菌的DNA;(4)具有中和内毒素作用。 多黏菌素B 和E 在抗菌谱上基本保持一致,属窄谱抗菌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活性,如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枸橼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肺军团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抗菌活性欠佳;而所有革兰阳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解读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一、肌松药在临床麻醉中的作用。 按照经典的全麻分期,吸入麻醉的深度达三期一级时,肌肉张力正常;达三期二级时,开始松弛;只有达到三期三级时,方可显著地松弛,以满足气管插管的需要;而深达三期四级时,才能完全松弛。40年代前,如遇对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只能通过加深麻醉来实现。换句话说,只能通过增加病人的风险来实现。1942年肌松药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大大避免了深全麻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扩大了对麻醉药的选择,提高了控制呼吸的质量。使得临床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它是麻醉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全身麻醉的四要素:感觉阻断-镇痛,意识阻断-意识消失,运动神经阻滞-肌肉松弛,神经反射的阻断-反射迟钝。因此,肌松药是复合全麻中重要的辅助药,肌松药的临床应用是麻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麻醉学专业人员的必修课。 二、本文的重点:有关各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药代动力学特性,不良反应等药理学内容,我们已经学过,在此不一一赘述。 1.肌松药的应用原则? 2.如何评估肌松药的阻滞性质和深度? 第一节肌松药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配合麻醉药进行快速诱导及气管插管,多选用琥珀胆碱或本可松。使咬肌松弛、声门开大,有利于插管操作。

2.浅麻醉下需要获得满意的肌肉松弛,但必须同时进行呼吸管理;一般多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便于术终拮抗,如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应断续监测神经-肌阻滞情况。 3.控制呼吸及扶助呼吸时应用肌松药使操作顺利,特别在开胸手术时可有效地防止纵隔摆动,在胸腔或腹腔内进行精细操作时,可以抑制膈肌运动。另外,用肌松药消除自主呼吸,可降低机体代谢30%,有利于增加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储备。 4.低温麻醉时可有效地防止寒战,有利于降低代谢及体温下降。 二、肌松药的应用原则!! 目的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充分发挥肌松药提供的有利因素,防止由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良作用。要做到此点,除了全面掌握肌松药的药理学知识以外,在临床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严密呼吸管理:所有肌肉松弛药对呼吸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应用时必须非常重视对呼吸的管理。对呼吸的观察不能只看呼吸的“有”或“无”,更要判断呼吸通气量是否够用,并及时给以扶助。所以应用肌肉松弛药最好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或有加压面罩进行控制呼吸的设备,以便在呼吸抑制时,进行扶助或控制呼吸。 2.应用肌松药的病人,术终必须恢复通气量或能自行抬头,才能离开手术室,否则必须携带简易呼吸器回病房。对手术后残余肌松药的处理,不论是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或去极化肌松药,也不论是应用拮抗药或不用拮抗药,其总的原则是在肌张力未充分恢复前均应用人工通气维持,保证足够有效的通气量,避免呼吸性酸中毒以及维持良好的循环,促使肌松药在体内的消除。 3.完善的镇痛:肌松药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疼痛反应,也能减少全麻药和镇痛药的用量,有助于在浅麻醉下完成手术。但是肌松药本身没有麻醉和镇痛作用,更不能用其替代麻醉药和镇痛药。如果手术时麻醉过浅,甚至病人神志清醒,则病人能清楚地记忆手术时的情景和痛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