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习题

城市地理习题

城市地理习题
城市地理习题

绪论部分

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城市的概念。

3 如何划分城市地域?

4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是什么?

5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6 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化部分

名词解释

( 1 )城市化

( 2 )逆城市化

( 3 )假性城市化

( 4 )过量城市化

( 5 )隐性城市化

( 6 )再城市化

( 7 )景观型城市化

( 8 )外延型城市化

( 9 )飞地型城市化

( 10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简述题

为什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基本动力?简述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的过程与机制。

简述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简述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简述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综合论述题

如何测度城市化的水平?

综合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与发展方向。·城市体系部分

名词解释

( 1 )城市体系

( 2 )城市职能

( 3 )城市性质

( 4 )乘数效应

( 5 )互补性

( 6 )等级扩散

( 7 )传染扩散

( 8 )中心地

( 9 )城镇密度

( 10 )基本经济活动

理论解释题

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

中心地理论

生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用数学工式描述下列概念或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

引力模式

市场裂点

简述题

简述城市经济(非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

如何理解城市的规模分布?

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原理。

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

综合分析题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综合应用题

以熟悉的地区为例,对区域城镇体系进行规划。

·城市地域结构部分

名词解释

城市地域

城市地域结构

CBD

社区

社会区

邻里

简述题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和分化的原因。

城市社会空间形成的原因。

综合论述题

比较中国与西方社会城市社会区的差异及原因。

·城市问题部分

思考题

城市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分析城市问题形成的原因。

以您熟悉的城市为例,具体分析说明城市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1 区域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分析。

3 如何强化土地管理,加强小城镇建设?

4 如何有效地发展乡镇企业,并实现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

5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机制与问题分析。

6 如何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

7 区域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路。

8 如何加强城镇的经济实力?

9 “都市里的村庄”现象

10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1 内陆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殊格局

12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13 如何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14 对欠发达地区,如何协调城乡关系城市地理学练习题02

第一章:

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征差异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7、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8、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城市地理学发展趋势

第二章:

1、比较四普和五普城镇人口统计的不同,对它们的结果如何评价?

2、比较美国的UA和MA。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

4、以长三角为例阐述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5、查阅中国都市圈、城市群的文献资料,谈谈你对城市地域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

1、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地理条件

2、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3、举例说明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4、简述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的成长过程。

5、正确认识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简要历史。

第四章:

1、掌握各种类型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2、阐述城市化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3、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进程和郊区城市化的特点。

4、简述内部市区高密度发展的优缺点。

5、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6、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7、简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8、你认为未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取向是什么?为什么?

第五章:

1、解释概念:城市职能、首位度、首位城市、位序规模律、首位度指数、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城市性质等。

2、简述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的影响。

3、描述城市规模分类的三要素是什么?分析解放以来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变化特点。

4、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问题。

5、试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

第六章:

1、简述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2、简要解释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

4、简述概述克氏和廖什的中心空间模式的异同。

5、试简要介绍并评价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6、根据核心边缘模式图解释核心与边缘区的动态相互作用。

7、简述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8、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9、试用核心-边缘理论解释我国不平衡发展战略。

10、据图分析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类型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第七章:

1、城市土地利用包括那些类型?

2、比较土地利用的三大古典模式。

3、简述加纳的商业空间布局模式。

4、什么是CBD?有何特征?如何界定?

5、简述影响社会区的因素。

6、简述林奇的城市意象图的构成要素。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02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 =P

1

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

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03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urban village

2、chain migration

3、producer services

4、social area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服务业的区位特征

2.CBD与 CRD的用地特征分析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动的机制

4.产业空间组织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三、分析题(40分,每题20分)

1.阐述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新国际分工对城市职能和城市规模的影响。

【打印本文】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03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因子生态分析

2.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3.Terry McGee

4.城市经济基础理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 信息社会下集聚的特征。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

3. 网络型城市与超大型城市的优缺点

4. 产业空间组织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三、分析题(40分,每题20分)

1.阐述城市地理学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与贡献。

2.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现实使用价值。

城市地理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基本经济活动 2、城市职能 3、大都市区

?4、再城市化 5、位序—规模法则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公式P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3、为什么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基本动力?

?4、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5、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2、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与发展方向。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01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2、城镇体系 3.、邻里

4.基本经济活动

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

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2020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2) 精品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20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第一次月考)下图表示某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该地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读下图,回答1~3题。 1.左右两图所表示的聚落分布特点,分别是( ) A.左图:位于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地带;右图:依山而建,大致沿等高线延伸 B.左图:位于港口附近;右图:位于林区的边缘 C.左图:位于交通线附近并沿交通线延伸;右图:依山而建,垂直于等高线延伸 D.左图:位于河流两岸;右图: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2.左图所示聚落的发展方向,最可能是( ) A.工业中心B.乡镇 C.城市 D.交通中心 3.右图所示民居建筑多呈现为吊脚、架空的形态,比较适应当地( ) A.湿度大、夏季多台风雨的气候特点 B.雨季持续时间长,多大风暴雨天气的气候特点 C.湿度小、多风沙天气的气候特点 D.湿度大、多雨,夏季特别闷热潮湿的气候特点 解析:第1题,认真读图即可判断:左图表示的是河流干支流交汇处的景观图,右图表示的是沿等高线延伸的聚落示意图。第2题,注意题干条件是聚落的发展方向,工业中心和交通中心是聚落的功能,而不是聚落的发展方向。左图中的聚落规模较大,应该属于聚落中的城市聚落。第3题,该地区降水较多,潮湿,因此湿度较大,吊角、架空就是为适应当地闷热潮湿和降水较多的气候特点。 答案:1.A 2.C 3.D (2020年江西省吉安中学质检)读下图,回答4~5题。 4.影响图中四座城市兴起的最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 ) A.城市①——航运 B.城市②——交通 C. 城市③——军事防御 D. 城市④——矿产资源 5.甲、乙、丙、丁分别是通过四个城市的铁路线。下列关于四条铁路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问题详解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2020年浙江高考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年浙江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完成下列各题。 1.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B.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 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D.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 2.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 ) ①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 ②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城市交通问题是指道路交通中带有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周期性的一种无效而有害的状态,据统计大城市70%污染都来自城市交通。下图反映了城市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3.有关污染程度与车速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污染程度与车速呈正相关 B.污染程度与车速呈负相关 C.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 D.车速中等时车流量最小 4.根据图示,减轻交通污染的主要措施是 A.推广新能源汽车B.鼓励公交出行 C.合理规划城市路网D.车辆限速行驶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问题。

5.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6.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为促进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国务院于2019年1月10日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的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行政区划调整后,作为省会城市济南的 A.经济地位加强B.服务范围扩大 C.城市职能减少D.城市等级提升 8.济南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济南城市圈建设的作用体现在 ①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②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③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 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 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问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问题 (附参考答案) 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草原皮都——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规模较大的皮草加工基地,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的机会,积极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的产业转移,在众多的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下图为乌兰察布市位置示意图。 (1)指出北京非首都职能过度集中带来的城市问题。 (2)分析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服装皮草部分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3)预测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乌兰察布市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交通拥堵;地价上升,居住困难;公共设施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 (2)地处草原牧区,皮革原料丰富;皮革加工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具有规模较大的皮革加工工业;距离京津、蒙古、俄罗斯等市场近;交通便利;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西部开发的政策优势。(任答5点)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城镇化进程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科教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还是重要的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北京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京津与冀位置相邻,但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方面差异巨大。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2012年)。 (1)有专家建议把B城市培育为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的新核心城市。请分析该城市的区位优势。 (2)分析北京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1)靠近北京、天津,三者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或与京津之间的距离适当);靠近北京、天津,利于承载京津疏散的功能和人口;位于北京-石家庄发展轴的中间地带,(或位于城市圈中南部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对外有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发展基础较好(任答4点) (2)北京城市问题主要原因:城市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建设不够合理(任答2点)解决措施:控制城市规模;把部分城市功能和人口疏散到河北(或疏散城市功能和人口);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 3、(2019·莆田第六中学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市1980-2009年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1.15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2、城镇体系 3.、邻里 4.基本经济活动 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 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针对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所出现的问题:低密度的居住郊区化、超宽的道路、建筑红线和大型的地块、依赖小汽车的交通、社会的单一、经济的隔离、非持续的环境等,新城市主义提出 在城市区域层面上应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通过交通节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居住区层面上应以密度合理的邻里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内部综合各种服务功能,构建适合步行的空间尺度,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邻里关系;应该完善街道、公共空间和私人场所的设计,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2、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邻里 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4.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高三地理专题 地理区位条件

专题一地理区位条件 一、概述 1、常见题型:综合题 2、常见知识范围为人文地理,包括(划线为重点) (1)农业区位条件 (2)工业区位条件 (3)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4)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区位 (5)交通选线的区位条件 3、一般原则 能全则全重点在前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二、农业区位条件 (一)、知识体系 (二)、常见题型 (1)考查单项区位因素 题1 进入21世纪,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 施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薰衣草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新疆伊犁地区 在荒坡、沙土地种植薰衣草,用薰衣草油制作 高档化妆品、香皂、浴液等,采用“种植基地 -加工车间-驻外公司”的生产模式,目前伊犁地区已成为我国薰衣草生产基地。指出伊犁地区种植薰衣草的有利气候条件(3分) 指出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和主导因素

题2 说明渭河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3分) (2)考查优势自然条件 题3 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指出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盛产天然橡胶的自然因素。6分 (3)对比分析自然区位条件的不同 题4 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 优势。(4分) (4)考查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既包 括有利也包括不利 题5 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分析 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5分) (5)考查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变化 题6 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分析其原因。(4分)

题7 我国赣南红壤丘陵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以单一的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为主。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赣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脐橙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在赣南某地脐橙生态观光园纵目远眺,但见山顶林木茂密,山腰橙果满枝,山下稻田绿浪起伏,河湾池塘白鸭相嬉。赣南人开始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道路。 (1)简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的影响7分 (2)为保证赣南脐橙产量和出口量的增加,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后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4分 (三)、思路总结 1、看清题目要求,要求只回答单一区位条件时,只回答某一个区位条件 2、限制性因素是最差的因素,主导因素是发展农业最有利的因素,往往不可或缺,它们一般只有一个 3、***对农业的影响,一般回答时需要说明:适合发展***(如耕作业、渔业) 4、看清题目要求是回答优势条件,还是评价自然条件(优缺点均谈) 5、对比说明时,需要有更,比较之类的词语 6、说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需要有表示变化的词语,如运输条件的完善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答案: 1 光照充足(1分)夏季气温日较差大(1分)降水较充足(1分)降水水源 2 地势平坦1,土层深厚1,适宜发展耕作业1。 3 热量充足(高温),降水丰沛(多雨),土壤肥沃 4 丙区有河流(水资源较丰富),平原范围广(地形较平坦)。 5 (1)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有灌溉水源(或土壤肥沃)(3分)。不利: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冬季气温低,受寒潮影响。(2分) 6 交通改善,保鲜技术提高,政策支持,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市场需求量增大等。(4分) 7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1分)利于多种经营;(1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较好,(1分)利于水稻种植和林果业的发展;(1分) 河流较多,灌溉水源丰富,(1分)利于渔业和家禽养殖业的发展。(1分)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姓名学号分数 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 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高考地理】高三地理人文专题:城市和城市化

【高考地理】高三地理人文专题:城市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高考模拟预测卷)下图为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地租等值线凸出方向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距市中心远近B.交通通达度 C.大气环境质量D.盛行风向 2.相比较,在甲处最适合布局( ) A.商业区B.现代农业区 C.工业区D.高级住宅区 3.若在甲处新建高铁站点,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甲处地租价格上涨 B.出现大量住宅区 C.形成新的商业区 D.干扰市内交通布局 (2019·广西名校联合考试)在云南中部高原区,有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如图),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一颗印”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高墙小窗或无窗,中间有小天井,布局紧凑,空间小巧,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一颗印”布局紧凑、空间小巧的特点说明当地( ) A.四季如春B.森林资源丰富 C.平地少D.风沙大 5.“一颗印”建筑中间设有小天井的主要目的是( ) A.收集雨水 B.利于采光 C.抵御严寒D.观测星空 6.近年来,昆明市区的“一颗印”古建筑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推动的改、扩建 B.频发地震引发的毁损 C.古建筑自身老旧、破落 D.人们居住习惯的改变 (2019·河北唐山一模)下表是世界某大城市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其中0~5 km为核心区,5~15 km为内城区,15~25 km为外城区,25~35 km为边缘区,35 km以外为郊区。结合表中数据(相对值),完成7~8题。 7.与边缘区相比,该城市核心区( ) A.建筑物密度较小 B.植被覆盖率更高 C.第二产业产值高 D.地表径流汇集快 8.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 km区域内的建筑可能为( ) A.居民住宅B.大型医院 C.公共景观D.工业仓储 (2019·山东青岛一模)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员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