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教案 冀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教案 冀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教案 冀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教案 冀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教案冀教

1、结合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经历了解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知道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3、感受计算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

课前准备:学生调查计算机的知识,计算工具演变课件。教具学具:教师准备七珠算盘和五珠算盘各一个,学生准备一个七珠算盘或一个五珠算盘。教学方案:通用教案个性化教案教学环节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由我国发明算盘引出本节课的活动内容。然后播放课件资料。师:同学们,拿出大家带来的算盘,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生1:计算用的。生2:可以计算加减乘除法。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这是我国人民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过去的生活和计算中,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计算工具。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计算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变化。算盘逐渐退出了计算的舞台,被计算速度更快的计算器所替

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请同学们看课件资料。

二、计算工具演变

1、师生一起看计算工具演变的资料片。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9页。自己阅读49页与50页的内容。看一看从古到今计算工具是如何演变的。阅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计算工具的演变的进程是怎样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说到筹算时,教师可进行演示。师:看了资料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计算工具演变的进程是怎样的?当学生说到用小棍计数,曾发展为很广泛的算筹,成为历史上独具一格的筹算时,教师可强调: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发明了用算筹计数,算筹是一种像筷子一样的小棒,把算筹摆成各种形状可以表示各种数目。还可以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并实际操作一下。

三、了解计算机

1、先交流资料片和教材中介绍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师:我们知道,继算盘之后,计算工具又出现了重大的变革,计算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说到计算机,它的应用非常广泛。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资料片和教材中的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说一说的两个问题。先讨论第(1)题,再讨论第(2)题。给学生充分交流的空间。师:昨天

我们布置了调查有关计算机知识的作业,除了刚才我们谈到的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谈到有关计算机其他方面的知识,如:种类、计算速度等。

四、了解珠算

1、教师谈话,使学生了解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它曾经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师:你利用计算机做过哪些事情?学生可能会说到网络学习、游戏等。师:刚才同学们谈到利用计算机可以做许多事情。那在生活或学习中你用过算盘吗?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特别是计算器广泛应用之前,算盘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应用。

2、认识算盘。出示七珠算盘和五珠算盘,以七珠算盘为例介绍算盘各部分名称。师: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算盘,你发现了什么?师左手拿七珠算盘,右手拿五珠算盘。学生交流算盘的基本构造和不同点。师:这两个算盘一个是七珠算盘,一个是五珠算盘。以这个七珠算盘为例,我们认识一下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边用实物介绍,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指出来。

3、介绍用七珠算盘表示数。师: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在算盘上怎样表示数?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用空档表示0。比如我们可以在算盘上拨出5081。师拨珠演示。

4、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算盘,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在算盘上表示数,可进行拨珠比赛。一人说数,另一个拨珠,看谁拨的又对又快。师: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算盘,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在算盘上表示数。然后同桌之间进行拨珠比赛,看谁拨的又对又快。

五、扩展延伸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了解的内容,进行科学创新教育,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可自主练习珠算计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看课件,交流、讨论和操作,知道了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特别了解到计算机在今天和今后的科技发展、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另外,我们还认识我国人民创造的计算工具算盘。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向家长请教,可以练习一下怎样用算盘进行计算。教学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姓名: 1、竖式计算 135×45= 54×312= 408×25= 47×210= 11×11 80÷40= 94÷20= 246÷60= 360÷30= 127÷21=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99×99 263÷27= 602÷31= 487÷18= 961÷19= 108÷18= 2、脱式计算 360÷(12+6)×5 360÷[(12+6)×5] 459×(76-50) 3、简便计算 35×2×5 ( 60×25 ) ×4 ( 125×5 ) ×8 ( 3×4 ) ×5×6

1、竖式计算 164÷20= 210÷70= 780÷60= 460÷80= 302÷48= 208×24= 437×28= 26×137= 82×403= 624×78 846÷18= 728÷13= 900÷60= 900÷12= 218÷42= 253×56= 503×32= 45×240= 336÷21= 858÷39= 2、脱式计算 120÷[(8+4)×2] 400÷(51-46)×8 (227+26)÷11 3、简便计算 36×3 58+39+42+61 39×101 35×68+68+68×64

85×82+82×15 (125×25)×4 167+289+33 25×41 第三组 1、竖式计算 552÷69= 536÷8= 315÷9= 216÷3= 312÷4= 48×23= 603×34= 72×124= 25×112= 46×589 150×40= 77×209= 26×137= 82×403= 503×32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44×25 2、脱式计算 400÷[(51-46)×8] (105×12-635)÷25 120÷(8+4)×2 3、简便计算 25×37×4 (125×12)×8 27×45+27×55 13×102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第七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具:语数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 创 设 情 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 动作。(学生笑有部分 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一 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 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 你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 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心理发展规 律而言这样的游 戏情境设计最能 吸引他们的注意 力让他们积极投 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伸 二、 体 验 感 悟黑板的左边有值日表。 黑板的右边有镜框。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脚 右边有一只脚。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 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请你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 “左”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把课桌上的数 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 照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 摆好。 用左右来描述教 室中的物体和学 生自已身上的各 个器官是学生乐 于参与的数学活 动交流时可不必 拘泥于坐姿鼓励 学生用各种方式 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自 操作活动让学生 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1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 135×45 108×25 54×312 47×210 138×54 126×89 203×32 312×25 437×28 82×403 208×24 36×137 406×23 460×23 305×56 624×78 46×589 353×56 45×240 479×85

二、竖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验算 336÷21 858÷39 918÷27 888÷37 432÷46 966÷23 731÷79 980÷28 828÷36 689÷34 618÷88 645÷32 372÷45 294÷29 328÷42 395÷56 840÷35 630÷31 961÷19 765÷74

三、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125+75+320 128+89+72 3 153+38+162 57+288+143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158+395+105 822+197+78 75+34+125+366 578+143+22+57 129+235+171+165

163+32+137+26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125×32 (15×25)×4 38×25×4 35×2×5 60×25)×4 (125×5)×8 25×17×4 (25×125)×(8×4)38×125×8×3 5×289×2

125×5×8×2 9×8×125 43×25×4 125×50×2 42×125×8 60×25×4 125×5×8 25×17×4 37×8×125 3.乘法交换结合律(二): 125×32 24×125 125×56 125×72 48×125 125 ×64 25×36 25×32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精选】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数学

四年级数学教案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应用题练习+计算题500+道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延伸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应用题练习) 135×45108×2554×31247×210138×54126×89 203×32312×25437×2882×403 208×2436×137406×23460×23305×56624×78 46×589353×5645×240479×85 二、竖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验算 336÷21 858÷39918÷27888÷37645÷32432÷46 966÷23731÷79980÷28828÷36 689÷34618÷88372÷45294÷29328÷42395÷56 765÷74840÷35630÷31961÷19 三、简便计算(延伸阅读: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578+143+22+57= 128+89+72= 357+288+14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75+34+125+366= 125+75+320= 153+38+162= 163+32+137+268= 158+395+105= 822+197+7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 ×125×32=(15×25)×4=38×25×4=35×2×5= (60×25)×4=(125×5)×8=25×17×4=(25×125)×(8×4)= 38×125×8×3=5×289×2=125×5×8×2=9×8×125=

43×25×4=125×50×2=42×125×8=60×25×4= 125×5×8=25×17×4=37×8×125= 3.乘法交换结合律(二): 125×3224×125125×56125×72125×1648×125 125 ×6425×3625×3225×16 25×2425×28 4.乘法分配律(一): 34×72+34×28= 7×48+7×52= 35×37+65×37= 85×82+82×15= 25×97+25×3= 76×25+25×24= 16×17+16×23= 27×36+27×64= 73×36+36×27= 64×23+36×23= 43×36+57×36= 19×67+19×33= 57×35+43×35= 18×72+72×182= 46×46+46×54= 31×69+31×31 34×13-34 ×3= 5.乘法分配律(二): 38×99+38 75× 299+75 102×99+102 39+9×39 99×128 +128 27+99×27 34+199×3435×99+35 6.乘法分配律(三): 125×(8+80 )= (80+4)×25=8×(125+9)= (20+4)×25= 32 ×(200+3)= (125+17)×8= (100+2)×99= 102×(100-1)= 25×(40+4)= (25+100)×4= 99×(100+1)= (125+40)×8= (125+25)×8= 99 ×(100+7)= 8 ×(125+7)= (30+25) ×4= 7.乘法分配律(四): 46×10248×10199×46102×42103×31 107×16108×15125×88 88×102102×9939×10125×4148×101 201 ×24302×43102×13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200道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1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82×403126×89 203×32 1700÷40 336÷21138×49437×28437×28 735÷25 1080÷36 28×312 47×210 858÷39 918×27 888÷37 640÷32 432÷46 966÷23 7311÷79 850÷28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2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159÷94 203×47 725÷74 568×9 370÷40 54×312 47×210 294÷29 689÷34 618÷88 1372÷45 338×26 717×26 328÷42 395÷56

234×46 613×48 320×25 440÷7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3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21÷48 598÷12 450÷251004÷24 350÷34 930÷32 864÷36 694×17 609÷87 9100÷240 5070÷39 7936÷26 289÷44 3200÷70 32×246 672÷42

771÷38 840÷56 13×450 670×90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4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231÷43 241÷23 341÷26 215×36 152÷14 25×291 117÷25 3842÷34 367÷24 463÷49 195×32 245×31 1117÷36 910÷65 16×270 136×15

325×65 52×315 57×158 36×215 四年级数学计算题5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得分437×28457÷19 332×24 465÷49 35×126 235×12 321×19 321×16 1543÷42 960÷32 872÷19 786÷86 125×86 335×26 165×24 256×31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课本第2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位置左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前后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_苏教版

用计算器计算(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第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练习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笔算乘法专项复习 一、口算。 90×70= 420÷60= 25×20= 18×4= 9×120= 130×5= 360÷40= 400×50= 303×20= 120×7= 240÷60= 620-180= 4500÷15= 560×20= 7200÷90= 900÷6= 2500+60= 210×30= 650÷50= 560÷80= 300+(11+49)= 720÷9+120= 90×9×0= 二、用竖式计算,带※的算式要验算。 126×97= 93×125= 17×204= 280×15=

77×510= 220×40= 160×60= 180×50= 305×54= 108×90= ※845×86= 三、估算: 518×77≈371×63≈69×188≈38×892≈ 603×21≈399×42≈538×48≈58×103≈ 58×59≈579×54≈489×85≈64×554≈ 73×437≈807×97≈86×463≈ 961×988≈ 四、脱式计算。. 410+145×10 180×4-560

78-250÷5 2300÷(103-78)(1800-274)÷14 5800-147×39 五、积的变化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两个因数都变化时,因数变化的倍数相乘除,便是积的变化。 1.两位数乘三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根据62×16=99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62×160=620×1600=992÷16=620×()=9920 3.两个因数分别是25和5,积是(),如果把因数5改成50、500,积分别是()、()。 1,则积是,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两个数的积是240410。) ( 缩5A扩大倍,B ),当35.A×B=316,当A扩大倍,B不变,积是(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 比较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 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3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 3 课时第一课时: 同样多、多些、少些教学内容: 教材第 45 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椅子和花片学习方式: 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教学过程: 环节情境创设教师活动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 5 把椅子)(一)认识多少 1、提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 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活动 6 个小朋友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根据具体事物和图片判断观察角度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出示“盲人摸象”情境图 师:你们以前有没有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讲一讲生:…… 师:四个盲人摸得是同一只大象,为什么他们对摸到的部分感受不一样呢? 师:老师这有一个盒子,请3名同学站在不同方位上观察物品,并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师生总结出: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板书: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出示四个同伴观察木头大象的情景图 师:丫丫看到的大象是哪个部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丫丫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其他三位同学看到的大象是哪个部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请4名学生在不同的方位上观察这个带把的水杯,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水杯的样子。 师: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三、巩固练习出示拍照图 师:说一说小猴、小兔分别在什么位置给小房子拍照,并说一说它们能拍到房子的什么部分。 师:(出示两幅照片)让学生判断两幅照片分别是谁照的,并说出理由。 练一练2题 师:汽车侧面的侧面指的是哪? 师:物体的左面和右面观察统称为侧面观察。 作业设计:练一练1、3 板书设计: 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附答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计算 姓名:__________ 一、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58+1409= 5200-2689= 3254×268= 235×68÷34= 8906-473+2170= 7575÷25= 356+148= 1752-986= 3002×152= 4872÷24= 38×9306= 7504+2496= 2. 75+76+77+78+…+97+98的和是( )。 3. 从1000里连续减去5个98,结果是( )。 4. (1)3060――→÷45 ――→+889 ――→÷33 (2)225――→×84 ――→÷25 ――→÷27 (3)870――→×46 ――→÷23 ――→×135 ――→÷45 (4)9893――→-8436 ――→×13 ――→-8941 ――→÷500 二、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5. 用计算器分别算出每组中各题的积,再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然后按这个规律直接在横线上写数。 1 11×11= 111×111=1111×1111= × = 2 67×67= 667×667= 6667×6667= × = 6. 一个果园栽了425棵桃树,又栽了756棵梨树。如果一年每棵桃树可收桃105千克,每棵梨树可收梨90千克,这个果园一年可收桃和梨各多少千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7. 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给周边环境、土壤带来二次污染。东海市新建的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1200吨,每天可发电1800千瓦时。试计算该垃圾发电厂2012年将处理垃圾多少万吨?发电多少千瓦时?(用计算器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1、竖式计算 135×45= 54×312= 408×25= 47×210= 11×11 80÷40= 94÷20= 246÷60= 360÷30= 127÷21= 54×138= 312×25= 460×23= 102×15= 99×99 263÷27= 602÷31= 487÷18= 961÷19= 108÷18= 2、脱式计算 360÷(12+6)×5 360÷[(12+6)×5] 459×(76-50)

3、简便计算 35×2×5 ( 60×25 ) ×4 ( 125×5 ) ×8 ( 3×4 ) ×5×6 1、竖式计算 164÷20= 210÷70= 780÷60= 460÷80= 302÷48= 208×24= 437×28= 26×137= 82×403= 624×78 846÷18= 728÷13= 900÷60= 900÷12= 218÷42= 253×56= 503×32= 45×240= 336÷21= 858÷39= 2、脱式计算 120÷[(8+4)×2] 400÷(51-46)×8 (227+26)÷11

3、简便计算 36×3 58+39+42+61 39×101 35×68+68+68×64 85×82+82×15 (125×25)×4 167+289+33 25×41 第三组 1、竖式计算 552÷69= 536÷8= 315÷9= 216÷3= 312÷4= 48×23= 603×34= 72×124= 25×112= 46×589 150×40= 77×209= 26×137= 82×403= 503×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