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二、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三、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四、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

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五、练习题、答案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答案: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石头城》刘禹锡 阅读训练及答案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阅读训练】: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首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但当年繁华的六朝故都,如今已是空城。 B.潮水也通人性,它们拍打着空寂的城墙似乎感受到石壁的冰凉,便带着寂寞悄悄退去。 C.最后两句,写旧时的明月,它曾经见证过昔日秦淮河的繁华,而今又从秦淮河边升起,夜深了还深情爬过城墙来,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D.全诗写山、水、月,着重于景物描写,传达了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赏析诗中“在”“回”两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4分) 5.简析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旧、还。(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1分) 2.情景交融。(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3.D(景物描写“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处处写景,但无处不包含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并非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①“在”说明山的状态,即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故国却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②“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③诗人通过对物是人非的叙述、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5.本诗通篇写景,寓情于景,诗人以凄凉的基调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其它合理答案,请酌情给分)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西塞山怀古》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降幡:降旗。 ⑹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故垒:

西塞山怀古翻译、解析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赏析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

《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试题及答案 及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1.拳:弯曲。 2.眄:斜视。(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_____________,“我”是指____________ _____,这两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塑造形象,点题开篇。(3分)(2)从后四句的描写看,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1)诗人秋风拟人 (每空1分)(2)表现了诗人倔强进取的精神(或: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1分)诗人心里渴望像骏马那样驰骋边陲,像大雕那样展翅云天,即使带病也要上高台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2分)(3)首联从描写秋风入手,引出颔联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感叹。先抑后扬,以衬托颈联所抒发的老当益壮之豪情。尾联作结,秋风中上高台翘首四望,“为君”二字照应开头。整首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4分)【诗歌赏析】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 2.深入了解刘禹锡怀古诗的成就.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二.朗读全诗,品析鉴赏.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

高考古诗阅读题-解答咏史诗阅读题

咏史诗又称怀古咏史诗,是以历史题材为写作对象的诗词,即针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成败或历史人物的功过、朝代的兴衰等,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感悟的诗词。 一、知识梳理 1.在唐代创作咏史诗比较多的诗人有中唐刘禹锡、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刘禹锡的咏史诗多采用七言律诗或绝句形式,如《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杜牧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七言咏史绝句,如《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是托古讽今之作,如《隋宫》、《贾生》、《筹笔驿》等。 2.咏史诗标题常含“怀古”一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或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如杜甫的《蜀相》、杜庠的《赤壁》(2004年上海卷)。 3.咏史诗常见的题材有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咏史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壁、金陵等,杜甫常咏赞蜀相诸葛亮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4.以诗论史是指在概括历史事件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如杜牧和王安石的同题诗《题乌江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诗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5.借古讽今是指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借剖析历史事件抨击封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如杜牧《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一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6.借古抒怀是指借评析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间接抒情方法。此类诗中历史人物与作者之间是类比或对比关系。一类诗是借助类比手法,以历史人事与自己的相似点为抒怀连接点。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借廉颇老了尚思为国效力来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另一类诗是借助对比手法,以历史人事与自己的相反点为抒情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借追忆功业非凡的三国英雄周瑜,抒发了仰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7.咏史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一般有以下七种:(1)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2)抒发怀才不遇、志不得伸的苦闷;(3)抒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4)揭露(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奢侈淫逸的昏庸腐朽;(5)表达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的忧国伤时之情。(6)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历史覆辙。(7)抒发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慨。 8.咏史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借景抒情、对比、细节描写等。 二、题型分析

著名诗人及其风格

著名诗人及其风格 陶渊明:先做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朴实自然,悠然冲淡。《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 骆宾王:仕途受挫,起而造反;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擅长铺陈,圆熟流转。《在狱咏蝉》 王勃:少时家贫,出仕废官;怀乡送友;意境开阔,清新质朴。《杜少甫之任蜀川》 陈子昂:慷慨任侠,株连下狱;忧国忧民,生不逢时;激情奔放,刚健质朴。《登幽州台歌》 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过香积寺》《山居秋暝》《渭城曲》《使至塞上》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 《过故人庄》《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高适:潦倒失意,转任武职;边塞征战,建功立业;雄厚豪健,悲壮浑朴。《别董大》 王之涣:遭人诬陷,漫游中原;边塞征战;气势雄浑,意境开阔,韵调优美。《凉州词》 王昌龄:早年贫贱,后遭谤谪;边塞征战,征夫思妇;意境雄浑,语言蕴藉,和谐婉转。《芙蓉楼送辛渐》《出塞》《从军行》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漂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直率自然,清新飘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子夜吴歌》《登金陵凤凰台》《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上李邕》《塞下曲》 岑参:边塞任职;边塞征战,风光奇异,慷慨报国;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语言豪迈。 《逢入京使》《草堂村寻罗生不遇》《巴南舟中夜市》 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 《望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清江》《绝句四首》《江南逢李龟年》韩愈:三岁丧父、国子博士、后遭贬谪;遭贬情绪、怀才不遇;好发议论、古朴苍劲、奇崛险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韦应物:贵胄出身、晚年闲居;寄情田园、洁身自好;高雅闲淡、清新自然。《滁州西涧》《秋夜寄邱员外》 元稹:少年丧父、中年遭贬;百姓疾苦、治国安邦;平浅明快、铺叙曲折、刻画真切。《行宫》 白居易:遭贬江州;关注民生、同情百姓;叙议结合、语言通俗。 《村雪夜坐》《晚望》《问刘十九》《初入太行路》《赋得古原草送别》 刘禹锡:主张革新,后遭贬谪;宦海沉浮、讽刺权贵;或开朗流畅,或含蓄隽永。 《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乌衣巷》《春词》 柳宗元:主张革新,后遭贬谪;宦海沉浮,离乡去国;描绘细致,语言淡泊。 《渔翁》《江雪》《溪居》《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李贺:七岁能辞;诗尚奇诡,绝去畦径。《雁门太守行》 李商隐: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忧郁感伤,感叹沦落,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锦瑟》《乐游原》《夜雨寄北》《天涯》《花下醉》 杜牧:侍才自负,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爱国爱民;词采清丽,画面鲜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赤壁》《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秋夕》《金谷园》 欧阳修:四岁丧父,后中进士,后遭贬谪;关注民生;自然流畅,风格清新。《蝶恋花》 王安石:主张革新,辞官退居;关注民生,抒发性情;长于说理,精于修辞。《桂枝香》 苏轼: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抒发性情,歌咏自然;豪迈奔放,清新自然。《念奴娇》《水调歌头》 陆游:生于战乱,后遭贬黜;恢复中原,关注民生;想象瑰丽,精练自然。 《卜算子.咏梅》《诉衷情》《钗头凤》《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书愤》 辛弃疾:坚持抗金,多受排挤;恢复中原,难酬壮志;慷慨悲壮,笔力雄厚。《采桑子》《清平乐1》《清平乐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鹧鸪天》《南乡子》《破阵子》《青玉案》《永遇乐》《摸鱼儿》 柳永: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歌妓生活,羁旅行役;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凤栖梧》 李清照:早年优裕,晚境悲凉;抒写自然,伤时感时;清丽优美,典雅情致。 《如梦令1》《如梦令2》《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渔家傲》《声声慢》 李煜:南唐后主,阶下之囚;宫廷生活,亡国之痛;意境深远,语言清新。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破阵子》《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 马致远:半世蹉跎,归隐山林;怀才不遇,遁世之情;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天净沙·秋思》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 [ 唐 ]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译文一】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 的颜状变化镜中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译文二】 去年欣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你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边。 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辽阔江天,山明水净,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 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4.B D (B项“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 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 无畏惧秋风之意。) 15.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 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 喜之情。(2分)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 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2分)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

安徽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安徽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完整版)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
并称“刘柳”。与白居易
合称“刘白”。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 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 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4 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 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2.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 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回答问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 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是指____。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 2.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写景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曹操的《观沧海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上片前 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小 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 威猛旷悍,描摹出一种寥廓深邃的意境。(意对即可)

西塞山怀古 赏析doc.

《西塞山怀古》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句首联,是刘禹锡给《西塞山怀古》这幅历史画卷选择的第一个情节。 距离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洲(今安徽滁县)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先于益州起造战舰——“以木为城,起楼檐,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注:《晋书·王濬传》]。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濬挥师于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殊为罕见。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化复杂为单纯,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来作描述。 金陵的“王气”之说由来已久。秦始皇曾言“东南有天子气”[注:史记·高祖本记],乃至后来的北朝诗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萧瑟’里的那个虞信,见杜甫《咏怀古迹》]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提过“江表王气”之言。 因此,刘禹锡在《台城怀古》中也用“王气”一词来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他说:“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由此引伸,《西塞山怀古》一诗中的“王气”,则专指孙皓的政权。“黯然”一词,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中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一个“下”字,可见王濬楼船顺流直下,锐不可当的气势;一个“收”字,则综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土崩瓦解的形式。由此可见,仅在这两个字上,工夫便下的很讲究,确是锤炼精深,恰如其分的。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_________的文体。这种文体有_________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关于女娲的远古神话,主要叙述其两大功勋,一是造人,二是( ) A.补天 B.治水 C.填海 D.射日 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出自( ) A.《毛诗序》 B.《吕氏春秋》 C.《尚书》 D.《国语》 3.《大雅》中的《生民》是一首( ) A.社会政治诗 B.史诗 C.农事诗 D.爱情诗 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汉以后陆续失传,只有一家流传下来,这一家是( ) A.赵人毛苌 B.齐人辕固 C.燕人韩婴 D.鲁人申培 5.现存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集是( ) A.《逸周书》 B.《春秋》 C.《国语》 D.《尚书》 6.下列典籍中,最擅长描写战争的一部是( ) A.《春秋》 B.《左传》 C.《国语》 D.《韩非子》 7.《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 ) A.各国的国别史 B.各国的外交策略 C.各国国君的外事活动 D.纵横家的事迹、言论 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 ) A.《少司命》 B.《湘夫人》 C.《山鬼》 D.《东君》 9.在《九章》的下列作品中,一般认为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是( ) A.《怀沙》 B.《涉江》 C.《橘颂》 D.《哀郢》 1

10.宋玉的楚辞作品是( ) A.《九辩》 B.《九难》 C.《九歌》 D.《九议》 11.著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的作者是( ) A.贾谊 B.晁错 C.董仲舒 D.王充 12.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性作品是( ) A.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B.枚乘的《七发》 C.扬雄的《长杨赋》 D.张衡的《二京赋》 13.作为文体特点,“劝百讽一”指的是汉代( ) A.骚体赋 B.咏物赋 C.大赋 D.抒情小赋 14.《汉书》编写的四种体例是( ) A.本纪、世家、表、书 B.本纪、表、书、传 C.本纪、表、志、传 D.本纪、书、志、传 15.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 ) A.西汉末叶 B.东汉初叶 C.东汉中叶 D.东汉末叶 16.被钟嵘《诗品》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人是( ) A.曹操 B.曹植 C.王粲 D.曹丕 17.正始时期在四言诗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是( ) A.阮籍 B.嵇康 C.应璩 D.何晏 18.下列诗人中,以悼亡诗著称的是( ) A.左思 B.郭璞 C.刘琨 D.潘岳 19.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的作者是( ) A.刘义庆 B.王嘉 C.吴均 D.张华 20.“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 A.清新自然 B.绮错婉媚 C.质朴刚健 D.冲和平淡 21.在格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是( ) A.王维与孟浩然 B.高适与岑参 2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